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唐诗读后感(实用15篇)

唐诗读后感(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7 07:15:05
唐诗读后感(实用15篇)
时间:2023-09-27 07:15:05     小编:文轩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读后感篇一

常言道:“熟读诗书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唐代,作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篇章,为人传诵至今。《唐诗选》,正是唐诗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唐诗选》,它齐集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的诗篇。其中囊括了唐代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大家,不下二十人。其余特色显着、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也有百人之多。唐代诗坛多种艺术风格的争奇斗艳,诗歌体制的完备成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伟观,可以和思想史上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前后媲美。是一本展现我国文学遗产中最灿烂、最珍贵的文化瑰宝的珍贵读物。

轻轻打开《唐诗选》,翻动那一页页洋溢着书香的页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诗人大家之间转换,跟随着他们的脚步,领略唐朝的江山社稷,观赏唐朝的壮丽河山。留恋唐朝的山清水秀,感受唐朝人民的风俗世情,品味唐朝的美酒佳肴,倾听唐朝的钟磬袅袅,欣赏唐朝舞女舞衣翩跹……慢慢品读完这本书,会发现,我不仅仅是在看一部诗集,更是在游走一段历史,是在阅读唐朝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在阅览一部集大家之成的思想录。

看张若虚,在那个月明风清的春夜,在花团锦簇的江水边,看到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由此一时感发,大笔一挥,写下来《春江花月夜》这首名篇,被称为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描绘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春江花月夜图,成就了张若虚,展现了一幅早起唐朝逐渐走向兴盛的美好画卷。

说起唐朝,不能不说到的一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了。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可以说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十几年的求学之路,他的气势磅礴、绚丽,照亮世俗人间,他的乐观开朗,不畏权势,深深折服这我的心,他的潇洒随性,更是个性十足。这些,都在他的诗歌里面展露无疑。而李白的诗,也正好展现了盛唐时期的人民,学子们的生活,展现盛唐时期的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学术之风盛行,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也更是为了休闲娱乐,诗歌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

唐朝,还有另外一个诗人,在《唐诗选》中,和李白一样,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们必须了解,也从小就有所了解的诗人,他就是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的诗歌里面,流露的感情,不像李白那么豪放,欢快,乐观,向上,而更多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辛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担忧之情。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正是因为杜甫,用他那惜字如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记录了在唐朝后期,整个社会的动乱历史,展现了人民的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慨当时朝廷官员的迂腐“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抒发自己的志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自己对于乱世战争频发的无奈:“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表达自己对于英雄早逝的遗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彩的描写美景丽日的篇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样白鹭上青天”。阅读期间,让人不得不感慨杜甫的用字功底,不得不感叹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不得不伤感战争带来的灾难。

无论是张若虚,还是李白,又或是杜甫,他们都是慢慢唐朝的代表,是唐朝鼎盛诗歌的代表。在《唐诗选》中,作者精选了这些诗歌,带领我们品味唐朝的巅峰之作,带我们玩转其中,使我们流连忘返,久久不可忘怀。《唐诗选》,就像一条涓细的河流,轻柔地淌过我们的指尖,拂过我们的心间,带领我们到了一个绝妙的世界,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感受文化的世界。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品到佳肴,真是美妙绝伦。

唐诗读后感篇二

读李诗和杜诗有感,浅析李白和杜甫不同的原因:

1.出身及成长环境不同

李白出生地是所谓的南蛮之地,思想意识形态比较弱,天性未被束缚,自由不羁

商人之家,儒家思想氛围淡泊

杜甫出身中原,家族世代簪缨

儒家思想的浓厚氛围下长大

2.成长环境带来的性格差异

3.经济条件带来的差异

4.本质的不同

李白追求一种功成名就的宏大与青史留名,空想家,理想状态。本质上并不关心陌生的芸芸众生,对熟识的人很友好热情。

杜甫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济世救人之心,视为毕生的己任

5.颠沛流离下不同的关注点

其实都经历了安史之乱带来的颠沛流离,但是李白关注自身,杜甫关注同样在颠沛流离的陌生的普通人。

6.对婚姻的选择,看出价值观的不同

李白两次入赘高门大户,出发点显而易见,但多数时候主动选择与妻儿分离,在外周游,甚至第一任妻子去世后长期将一对儿女寄养在东鲁。

杜甫夫妻感情深厚,对孩子有着深沉的慈父之爱。

7.天赋与后天

李白的诗歌才华如璀璨的彗星,天赋异禀,超凡脱俗,自然而然地与歌行体融合,挥洒自如。

杜甫更像是个人努力与环境熏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对律诗的斟酌锤炼、安史之乱带来的流离失所以及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带来的感同身受,这一切促成了“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唐诗读后感篇三

虽然本书在诗的注解和翻译上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比如[琵琶行]中的“缠头“。但仍然不影响本书的魅力。

就像李商隐的'诗,很多是无题。

其实根本用不着去猜去想,去翻译。

感受就可以了。

诗,就是以最少的文字,去表达最多的意思。

以最精简的字句去传 达最庞杂的意象。

蒋勋本来就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诗词研究者。

他就是一个美学家,要把被人忽略的,忘记的,

繁复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在这点上,他做到的。

至少大家会被他的文字吸引,进而去了解他要传递的东西。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文学与艺术或者说美的世界,对人生最大的贡献,是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功利的状态。”

唐诗读后感篇四

小时候看《大明宫词》,对小太平遇见薛绍的那一场戏记忆深刻,我想不仅是我,那一幕应该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白月光与朱砂痣。

人生若只如初见,小太平以为她遇见了自己的爱情,没想到遇到了一生的悲剧,新婚之夜薛绍让她独守空房,而她后来在与武攸嗣的新婚之夜,她将薛绍对她的伤害重演。

我爱《大明宫词》里的太平,在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像是一个现代女性,不论是她的优点,还是她的缺点。

这本《唐诗风物志》应该是我几年前跟着《秦朝穿越指南》一起买的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读(还不是因为懒)。这个作者我不是很熟悉,当时应该是看封面比较好看所以就买了,当我耐下心来读完这本书之后,更加清晰的认识了我喜欢的长安。

唐诗读后感篇五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欢迎阅读!

选了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出于种种的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这部作品,也就是《唐诗三百首》。

在我们国家,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知道它,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诗人,比如我们从小学时就比较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等。

当然此外也有很多相对不出名的诗人,就是所有的这些诗人,使得我们历史上的唐朝成为诗的鼎盛时期,也有了今天人人称道的唐诗。

从小我们就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在一进入校园就接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甫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以前的我还以为《唐诗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其实并非如此。

《唐诗三百首》一书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有着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

它一共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于个体之后。

说三百首,其实只是个概数,实际上书中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理解。

我想这也是它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唐诗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除了它具有的简单易懂的特点以外,还与它向人们展示出来的那个极其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它自身语言也意蕴无穷,有时还会使人充满希望与力量等原因有关。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外交发达,这些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唐朝的统治者们酷爱诗歌,也常鼓励别人进行创作。

诗歌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尤为重要,那时实行了以诗取士的政策,这样一来就使诗歌和功名利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另外,我觉得在读唐诗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力量,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种超然的释放。

每读一次,都是心灵的一次沉淀。

当我们受到挫折时,想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与坚持,想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幸福,就会从失望甚至是绝望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总之,我认为多读诗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

总而言之,阅读唐诗真的是很有必要的,而《唐诗三百首》又是其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因此,没读过的人们赶紧抛开一切杂念,潜心阅读吧!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

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

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

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

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

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

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

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

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小时候,妈妈总是在我耳边唠叨,让我多读唐诗。

上了小学,老师更是常常叮嘱我们背唐诗。

他们的话我没太上心,每次都是随意的读读。

直到2010年寒假,我走进新华书店,从那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一种直觉让我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它触动了我的神经,竟让我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我忽然明白了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的魅力,唐诗真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啊!

《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收集的唐诗内容广泛,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唐代的历史,勾起我许多联想,激起我无数共鸣。

有的诗是赞美山川田园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我又一次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

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心潮澎湃,我想和“诗仙”对酒当歌,一同遨游。

有的诗写边塞将士的英勇气概,如卢纶的《塞下曲》和王昌龄的《出塞》又让我重温历史,回味大将军李广那富有传奇剑法的一生,领悟他英勇的气概。

有的诗记叙民间疾苦和人民愿望,抒发个人志向和奋斗精神。

陆游的《示儿》带给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战火硝烟之中,他们都希望中国早日统一,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流血少,流汗应该多,要更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想到今年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汶川大地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华夏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有的诗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如李白的《赠汪伦》让我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浓浓的深情厚谊。

我也禁不住,提笔写了一首送别我表弟昊楹的诗:“胡猛乘车将欲行,忽闻路边踏歌声。杨柳梧桐高千尺,不及昊楹送我情。”弟弟感动的说:“我也要读《唐诗三百首》,学做诗人。”

《唐诗三百首》里,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能反映社会生活,启迪人们思考。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李白那里,我懂得了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他的诗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不愧为“诗仙”。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活泼生动,大多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物为内容。

以后我写文章,可以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

还有杜牧,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还精通行兵法,有政治才能,这本书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小小的一本《唐诗三百首》伴我度过了整个寒假,我很喜欢它,它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反复诵读。

我诚挚的欢迎和我同龄的同学常常走进平桥区图书馆,读自己喜爱的书,交自己能够一生受用的朋友!

唐诗读后感篇六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读后感篇七

在我刚会说话时,妈妈教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的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妈妈说一句我说一句。

在我上幼儿园时,老师教我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的我,知道了这是李白的诗。

在我上一年级时,老师教我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师告诉我们:母亲知道了子女要出远门,很久很久也不会回来,就为子女缝制衣衫,母亲怕子女衣衫破了没有人给缝,就细细的、密密的结结实实地缝衣衫。母爱是伟大的,子女竭尽一生的心意,也难报答母亲给予子女的爱。正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唐诗,唐诗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我每每读着唐诗,都有一种让我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我读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深陷秦汉时期关塞的战争,我仿佛看见无数的将士战死在边疆不能回家。当我读着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我又懂得了古人能在沉郁中振气,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可偏偏我们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我品尝到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滋味。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又向往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诗短而精,也正因为此,我倘佯在唐诗的殿堂里,我细细的品味着前人留下的精神盛宴。每次读着唐诗,我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冲动,也许这就是唐诗它给我的的魅力所在吧!唐诗,在我心中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

我爱——唐诗!

唐诗读后感篇八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中国的唐诗文化是一块瑰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欢迎阅读!

选了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出于种种的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这部作品,也就是《唐诗三百首》。

在我们国家,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知道它,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诗人,比如我们从小学时就比较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等。

当然此外也有很多相对不出名的诗人,就是所有的这些诗人,使得我们历史上的唐朝成为诗的鼎盛时期,也有了今天人人称道的唐诗。

从小我们就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在一进入校园就接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甫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以前的我还以为《唐诗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其实并非如此。

《唐诗三百首》一书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有着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

它一共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于个体之后。

说三百首,其实只是个概数,实际上书中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能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理解。

我想这也是它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唐诗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除了它具有的简单易懂的特点以外,还与它向人们展示出来的那个极其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它自身语言也意蕴无穷,有时还会使人充满希望与力量等原因有关。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外交发达,这些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唐朝的统治者们酷爱诗歌,也常鼓励别人进行创作。

诗歌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尤为重要,那时实行了以诗取士的政策,这样一来就使诗歌和功名利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歌写得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因此,它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另外,我觉得在读唐诗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力量,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种超然的释放。

每读一次,都是心灵的一次沉淀。

当我们受到挫折时,想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与坚持,想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幸福,就会从失望甚至是绝望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总之,我认为多读诗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

总而言之,阅读唐诗真的是很有必要的,而《唐诗三百首》又是其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因此,没读过的人们赶紧抛开一切杂念,潜心阅读吧!

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

现在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可以被称得上是“国宝”。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同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

还可能是叙述一件事情……无论如何,唐代的诗人用简短的诗代替了现代的长篇大论,却将诗人的思想引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十分喜欢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我甚至将它默写下来贴在墙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层,皎皎空中孤月轮。

我眼前立刻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月色图,其中还带着淡淡的哀伤。

而最后一句话”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使我感觉到诗人那纷乱的离别之情,慢慢随着残月的余晖,布满在江边的树上。

感觉上这首诗仿佛还没有结束。

同样,对于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我也十分喜欢。

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之涣的《凉州词》也有其富有的韵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在我面前勾勒出了一幅塞北与江南完全不同的荒凉遥远的地方,而下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突出了诗人对边塞战士处境的深切关心。

我仿佛吹走了幽怨的羌笛声,又仿佛来到了边塞的孤城,仿佛看见了那一片苍山峻岭。

我认为,唐诗是不可缺的,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古人当时所体会的一切,也会学会到更多,懂得更多,可以写出好文章,心胸也会开阔。

从古至今,我们可能遗失了许多文化,更需要从头学习,并将它们牢记。

小时候,妈妈总是在我耳边唠叨,让我多读唐诗。

上了小学,老师更是常常叮嘱我们背唐诗。

他们的话我没太上心,每次都是随意的读读。

直到2010年寒假,我走进新华书店,从那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一种直觉让我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它触动了我的神经,竟让我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我忽然明白了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的魅力,唐诗真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啊!

《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收集的唐诗内容广泛,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唐代的历史,勾起我许多联想,激起我无数共鸣。

有的诗是赞美山川田园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我又一次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

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心潮澎湃,我想和“诗仙”对酒当歌,一同遨游。

有的诗写边塞将士的英勇气概,如卢纶的《塞下曲》和王昌龄的《出塞》又让我重温历史,回味大将军李广那富有传奇剑法的一生,领悟他英勇的气概。

有的诗记叙民间疾苦和人民愿望,抒发个人志向和奋斗精神。

陆游的《示儿》带给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战火硝烟之中,他们都希望中国早日统一,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流血少,流汗应该多,要更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想到今年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汶川大地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华夏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有的诗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如李白的《赠汪伦》让我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浓浓的深情厚谊。

我也禁不住,提笔写了一首送别我表弟昊楹的诗:“胡猛乘车将欲行,忽闻路边踏歌声。杨柳梧桐高千尺,不及昊楹送我情。”弟弟感动的说:“我也要读《唐诗三百首》,学做诗人。”

《唐诗三百首》里,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能反映社会生活,启迪人们思考。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李白那里,我懂得了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他的诗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不愧为“诗仙”。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活泼生动,大多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物为内容。

以后我写文章,可以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

还有杜牧,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还精通行兵法,有政治才能,这本书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小小的一本《唐诗三百首》伴我度过了整个寒假,我很喜欢它,它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反复诵读。

我诚挚的欢迎和我同龄的同学常常走进平桥区图书馆,读自己喜爱的书,交自己能够一生受用的朋友!

唐诗读后感篇九

看了《唐诗三百首》,我真是觉得受益匪浅。

读了《江南春》这首诗,我好像来到了春天的江南:千里江南,莺歌燕舞,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空气里弥漫着酒香花香……美极了!

读了《池上》这首诗,我眼前又仿佛浮现出小孩子不懂事,撑着一只小船偷偷采白莲的情景,那快乐的心情、被发现后的害羞的神情,全部涌入我的脑海里,好像我就是那个小孩!

走在田野里,看见大片大片的油菜田,不禁想起了诗人杨万里的名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仿佛面前出现了那个追黄蝶的小孩,没有追到心爱的蝴蝶,正伤心呢!

春天的小河边,小桥流水,花枝招展,蝴蝶飞舞,蜜蜂歌唱……又让人想起了《春日偶成》的“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多么美呀!

啊!古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爱古诗!

唐诗读后感篇十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班时,好奇怪,一位年轻帅气的男老师教我们全校同学跳舞,跳的舞蹈歌曲歌词是一首诗,叫做《游子吟》。几遍跳下来,老师为了让我们跳得更好,便解释歌词给我们听,提到想念妈妈时,我们班好多同学放声大哭,只有我“光下雨不打雷”——眼泪夺眶而出,一声不吭。我知道此时此刻我和我的同学们心里想的是什么。老师为了止住我的泪水,送了一本有拼音和好看图画的小学生《唐诗三百首》给我。并告诉我书里有这首诗,想妈妈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

在我朦胧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妈妈给我的印象是那么善良,勤劳。我最喜欢围在忙碌劳作的妈妈的身边。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妈妈到田里收黄瓜。妈妈忙得汗流浃背,不停地往箩筐里装黄瓜。刚满六岁的只能摘到不高处的黄瓜,也帮妈妈装满了另外那个箩筐。就这样来来回回,终于搬完了田里的黄瓜。开水烫过后,半生熟的黄瓜在楼顶上铺满了一地金黄。妈妈拿来菜刀和砧板,黄瓜在妈妈熟练的刀功下均匀地分成四掰。黄瓜被切成四掰后,敞开肚皮铺在太阳底下曝晒。我给妈妈递黄瓜,每递一个黄瓜,妈妈就对我微笑一下。我顿时觉得妈妈的微笑比这一地太阳底下的金黄还灿烂。

一个慵懒的午后,微风吹起的窗帘打在窗棱上的响声惊醒了在妈妈怀里甜睡着的我。我发现我的身边放着一件蛋黄的体恤衫。奶奶步履蹒跚地走进来说:“小春,你妈妈将你们晒的黄瓜皮挑到圩上卖,货好,有个老板给了个好价钱,你妈妈还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喏,像黄瓜皮一样的颜色。你妈妈还说,她去广东打工了,叫你乖乖地。去读学前班可不能哭鼻子哟!”

我一头扎进那件蛋黄色的'体恤衫里,越控制不哭,眼泪越刹不住车,心里一阵一阵被刺痛。我真不想长大,长大了妈妈就要远离我,要到远方打工维持生计。我的脑子里清晰地映出妈妈那阳光底下甜甜的微笑!

念到三年级上册时,在语文百花园地的学习内容中我又和这首诗相遇了,还更巧是那位十分帅气的男老师教我们。他跟我们讲:熟读唐诗“一”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有描写“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私奉献的老师,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壮志爱国的将士……其中是《游子吟》这首诗让我爱上阅读这本书。每次念到这首诗时,每一个字让我颤抖呜咽痉挛哽咽。于是,我找来这本《唐诗三百首》和那件蛋黄的体恤衫,用袋子装好,放在我的枕头底下。想念妈妈时便拿衣服出来看一看,把书念一念。

有人说:人总是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苦苦地寻找自己精神的乐园。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带来无限的感激与惊喜。

一首诗撩拨我内心深处那根我不愿触碰的心弦,但又偏偏激起那血脉相连的亲情思念——妈妈,你现在在哪里?我愿我快点长大,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让妈妈不再那么辛苦,永远微笑着陪伴我。从此,我带着对妈妈的微笑的思念,深深把头埋在收集这首诗的《唐诗一百首》中,寻找那无限的感激与惊喜,伴随着我没有妈妈陪伴的童年。

唐诗读后感篇十一

读到第一百零七首诗时,不经意间想到八月十五将近,便忆起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总是中秋主题中的经典。

喜欢诗词,所以喜欢诗人。当然,我没说,我更喜欢柳永。

柳永是一个寂寥没落的词人,却更是一个禀赋浪漫的词人。

他的词言近意远,运笔行云流水毫无人工衔接之痕。若飘若离,虽隐却现,情景融合为飘缈之画,字字为珠,句句为玉,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创造了独具深情,久盛不衰的意境,又以“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写尽落魄词人的惨淡人生。

不用豪迈,依然可以用婉丽纤柔,凄美动人写就华章。

每个人都是痛苦的,你尤甚。

就像我们用自己的忧伤读你的凄婉,读你的断肠。

想你不是一瞬间的事。我的诗人。

唐诗读后感篇十二

唐诗,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教我们背诵唐诗。什么:白日依山尽呀,床前明月光呀等等,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歌谣。自学习认字后,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也成了我们启蒙读本。

就诗人而言,我比较仰慕李白。李白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可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诗仙”啊!我很喜欢他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诗呀。

我还喜欢李白的《春思》、《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这些语句优美的诗歌。

就诗歌形式而言,我比较喜欢的多是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类的诗,因为它们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住。但有时不足二十余字的唐诗竟也包括多层的意境,而且每个字各具文采。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可谓唐诗中的有名典故,竟会达到得一字而诗意盎然,易一字而诗意全无的地步。这,真让我佩服之极。

现在,许多唐诗都已进入了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成了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入门阶梯。而我的书架上,也有几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它们成了我常读常新的读物,读后令人浮想联翩。我爱《唐诗三百首》。

唐诗读后感篇十三

上次看随园散人的《最相思莫如宋词》差点酸掉牙,书名起的挺好的,可内容实在不敢苟同,让我再次吐槽一下。满篇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对这类书青眼相待。

这三颗星,一颗给书中美学,一颗给书中哲学,一颗给精到赏析。

以前以为,诗只是诗,就是用来背诵考试的诗。最意外也就是只能陶冶情操,读的越多越有感觉。就在两天前,我真正从内心感受到教科书上说的诗是诗人一生的写照。今晚,又悟到诗人写诗,真是用心血在写,用生命在写。不记得是谁说过,还是上天赐予我的,心头响着“写诗是痛苦的”这句话。

不想在这里再说书里面说过的言语,唐诗的地位我也不再重提。这些都是已经说过的话,我再说就是废话了。

一: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好多人是不是很纳闷的想,我虽没熟读唐诗三百首,但也有七八十首了,而且都是唐诗中经典中的经典,为何我什么感觉都没有?说实话,我也是这种感觉,直到有次走在路上,在大脑毫不思考的情况下,我很自然的吟出一句诗来,到这里,我还是没那种感觉,这只我是突破瓶颈的征兆。后来又大量背诵,才发觉可随便吟咏诗词。这样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竟然面对景物可以自己写诗赋词。可依然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机缘巧合下,我看了美学,哲学,《周易》,再次回头看诗词,我好像看到那些诗人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气节。到这里,我才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这里讲的是突破,突破人生境界,《周易》教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些有关这个见解我前面写了思考,可参考)还有很多卦象,这里我才知道《易经》是人生的学问,美学,哲学还是自我突破的一个助力。

突破之后最明显的改观就是精气神的变化,神采奕奕,读书有思,学习有劲。

二:这个层次比较浅,就是我现在会写写诗词,喜欢诗词的朋友可以一起讨教,诗文唱和,倒也是一大乐事。

三:真的很推荐《周易》这本书,周易不是市井流传的迷信算卦之类的言语。我读来它就是人生哲学,用东方哲思理解天地万物。你看它多神奇,以八个卦象变化就可象征天地万物。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哲思,是教人如何走上圣人之道的。

其次就是美学,哲学,读唐诗宋词,不懂哲学,美学如吃西餐没有刀叉,你无处下口。哲学,美学是诗词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少了这两个,味同嚼蜡,不如喝白开水。

有思考的诗友,书友,可一起讨论思考。微信读书就缺这个讨论劲,思考劲。我们不能成为别人口中的“这届读书人水平太差”。

唐诗读后感篇十四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唐诗之盛,如碧空之星斗,唐诗之美,如沧海之月明。选编唐诗的集子很多,在众多的唐诗集子中,唐诗三百首最为著名,最为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不只是作诗人的经验谈,更是对唐诗三百首一书的一种肯定。

我喜欢唐诗中的安静和暇想,让人觉得阅读唐诗是一种纯粹的享受,字里行间是那么的细腻,如果认真体味,真的就犹如一幅画,一个世外桃源。

走进唐诗,走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领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清幽,静享“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万事不关心的闲适;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景,发出“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悲叹;更钦羡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诚挚多情。走进唐诗,最爱诗仙的飘逸洒脱、侠风道骨。欣赏他“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放浪不羁,“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率真自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冲天豪迈,“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挚情怀。

如同一切选编名著一样,唐诗三百首也不可避免的带有选编者本人的某种情调与风格。不难看出,基本的主导的方面是一种“怀才不遇”和“归去来兮”的情调。再作稍细致一些的分析,便会发现,明白无误地以这样的思想为主题的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他大多是些田园诗、宫怨诗、怀古诗以及说战乱话离别之作,同样带了这样的情趣。

第一首: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落第还乡,题目已见主旨。“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诗人反话正说,但仍微见讥剌。这是说当今皇帝英明,知人善任,甚至“英灵”即受崇敬的人去世后的灵魂都回来效忠了,所以没有那个俊杰之士被埋没而作隐者的。但偏偏他现在要送这位活着的俊杰之士归去了,而不是“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这紧接的两句,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故事:“东山客”是说晋之谢安,此人虽在朝廷任职,总是念念不忘要回到东山去做隐士。“采薇”的是那不肯食周粟,跑到首阳山去做隐士,采了一种叫做薇的野菜来充饥的伯夷和叔齐。用这么两个事例来为落第人送行,恐怕是多少有点教人啼笑皆非的。中间八句,写送别过程,写送别心情,甚为委婉动人。落句说“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是极富深情的安慰与鼓励,也是无可奈何的叹息与感慨。

王维的诗多了,“脍炙人口之作”也多了,从中“择其尤要者”,未必就非是这么一首不可吧?可“蘅塘退士”偏偏就拿了这一首作为他的开宗明义第一篇。后续与此相近的主题诗作还较多,如张九龄的感遇,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李白的月下独酌等等。

在冬日的暖阳下,逃离虚拟的网络空间、游离于快餐文化之外,在古诗的世界里,一颗心似于平平仄仄的浪朵上行舟,领略天高云淡,倾听天籁之音,感受历史沧桑。品读中国古文化之经典,感悟人生之精髓,以更加积极地心态面对未来、开拓未来,方是吾辈青年之所取。

唐诗读后感篇十五

清晨,朝出的辉光映出了东方的鱼肚白,在门前那棵榆树下,坐在宽大的树桩上,轻轻翻开膝盖上的那本《唐诗三百首》,心情总会变得宁静与神圣!

树皮厚重,书面墨黄,油纸的香味扑面袭来,夹杂着文字视觉的震撼,让我深深的沉浸其中。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幼稚的诗仿佛是一首歌,欢快而明朗,我看后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直接的诗谁不会写,谁不会吟?再往下看,越看越为震惊,原来这是骆宾王还是个娃娃时随口说出的!那时的我,应该还是稚气未脱,光着脚丫子,在田里跑来跑去直至染上一层灰。那想着写诗?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感动惭愧,二骆宾王的这一首诗,不正如唐朝初年一样吗?虽跌跌打打,但却透出一丝丝的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读到这里,一股磅礴的气势在我眼前浮现,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望着庐峰在阳光照耀下升起的紫烟,在万丈瀑布前感到自己深深的渺小,觉得这瀑布,好似是银河坠落而形成的。这就是诗仙的诗啊!也只有他,才能领悟瀑布的精髓,感受到银河的气魄。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景,而更是一份情,一份寄情与山水的心啊!其实生活中不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那片借风在天空翱翔的枯叶,那多生长在野谷县崖峭壁中的美丽小花,那只盘旋在你脚边的可爱小苗,谁不能说她们不是美呢?都说盛唐的时代造就了李白,但我却认为李白的豪迈造就了盛唐!

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战火纷飞岁月里,杜甫,一代诗圣,却被囚禁在城内,不得外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是何等说不出的苦奈,唐代也逐渐走向了衰亡。而一切的缘由,归咎于当时统治者的不理朝政,谎于正业。这令我一阵羞愧,如不是懒,我何至于成绩下降的那么快?看来是时候反省了!

我关上书本,看了看天色,真有几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境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