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一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哲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牢牢的刻在了心里。妙言妙语如珍珠般美好。
说来遗憾,现在才拜读大师的经典著作,有点为时已晚,但也觉得好书从来不怕被晚看。没读以前,对《围城》一点了解都没有,根本无暇顾及内容讲什么,唯有一种理所当然,这种理所当然就是经典自有经典的价值,发不发现,它的价值都在那里。
三百六十六页的纸张,被我翻了四个晚上,每晚看一百页,一点点,一句句,读一读,品一品,虽也没有醍醐灌顶的彻悟,但也不乏妙语连珠的精辟。
佩服于作者信手拈来的博闻强识,赞叹于作者起转承合的横溢才华,羡慕于作者运用自如的八斗高才。与一本好书邂逅,与一种哲思相遇,与一段他人的人生重逢,与一场伤感喟叹的经历擦肩……文字连着书里的悲欢离合和作者的思想花火带我们在各色各样的世界和人生里徜徉。
说起《围城》的内容,也很简单,就讲民国时期留洋归来的方鸿渐少爷在国内暗恋失败后去乡下教书,过程中认识了同事孙小姐并结为连理后夫妻却在婚姻里不如意的故事。
但正是这种大多数人都走一遭的路,钱钟书却在这普通的历程里这里提炼出人生哲理。书的最后一点是杨绛先生对书里人物的一点背景介绍和对钱钟书的生平的一点介绍,写的很可爱很甜。了解一部作品就忍不住了解作家,这是一种情感需求惯性,当我看到书中人物多多少少与作者的人生联系的时候,好激动好开心,仿佛自己的人生也跟它们有了交集似的。
我记得有本书里说他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学术的极致。特别喜欢这个带着哲理性的标题《围城》,精辟有精妙的词语,可以是象征,可以是比喻,可以是拟人,也可以是双关,无论怎么解读,都有意思。
他在书里用精巧犀利、洞察世事的机智描写中,融入层层缕缕的人生哲理,让你欲罢不能,让你点头称是,让你共鸣地五体投地。
在《中国现代经典文学赏读》中,说道,《围城》为人称道的艺术手法之一便是对反讽的高超运用。钱锺书极为擅长从抓住人物的言语谈话入手进而发展到对人物深层认知结构的阐发。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包括方鸿渐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社会的人情世态。
配合这样的赏读品读《围城》的滋味儿真的是美妙绝伦。《围城》所揭示的爱情问题、婚姻问题、事业问题,乃至人生万事的“围城”现象都透漏着社会上的现象。
解读里还说,鸿渐的名字,从《易经》里解读出来,像一只四处漂泊,无落脚的孤雁。我忽然就感到一种难过,为方鸿渐的逐渐落魄难过,也为对婚姻的了解带来的失望而难过,更为一种挣脱不开逃离不掉的多舛命运而难过。
连自己的婚姻事业都不如意,那么再多微小的如意也填补不了漏气萎靡的命运,就觉得这是很大很大的不幸和悲伤啊。
如果从一开始就贫穷,不知世上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好物,那也便是能把满足的活着,倘若见识过甚至拥有过那些好物,而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一点一点从自己命里溜走,这种痛苦比一无所有的前者还要深刻和难捱吧。
方鸿渐自己就是没什么真才实学,倒是挑三拣四,爱情和事业中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坚持,稀里糊涂地结了婚,然后在争吵中心累和不知所措。
解读里也这样提到:他也对生存的感受极其深刻,因此,钱锺书借助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写出了人类存在的孤独和世界的荒诞性。
所以,尽管人类是群居的高等动物,但对于孤独,真的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人不经历孤独,正如没有人不经历痛苦一样,但孤独和痛苦的滋味儿是所有人不愿意经历的,因为不仅仅是不好受,更是一道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你无法停止不去做这道题。
解读里提到的这一段话很令人深思,说,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婚姻看似经过了自由选择却依然脱不了盲目和失望。在方鸿渐这里选择已然丧失了权利的意味,无论如何人生的幸福与乐趣似乎与进取无关,人生或者生命本质上只是一座虚化的围城。在小说的结尾,方鸿渐慢慢沉入了生活的底层,迷失了自我而又陷入了心灰意懒的绝望当中。在各处无法寻获安慰之后,他最终没了感觉也没了希望,只希望有个可以回去睡觉的地方。
那么,我发现,任何一一个时代都有其悲剧性,我们每个人都在承受着时代的共运下还承受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我太难了。我好想替方鸿渐说出这四个字,告诉他,你看,其实大家都一样,各有各的难处,人活着,就是在不断的解决着接二连三的问题。
仔细想想,是不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轨迹啊,人生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到头来,还是发现,真理哲理道理都懂,但做到做不到又是另一回事。
可人活着,希望还得自己给,气还得自己打,油还得自己加,虽然辛苦,但还是会选择滚烫的人生啊。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二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逃出去。”早在读小说之前,这名言已然有所耳闻。当时听了一笑而过,如今却再也没有了那种轻松释然的笑容,反而平添了些许惆怅,也许这就是成长。
我不喜欢方鸿渐。虚荣得有些懦弱,迷茫得无所适从。我可以想到更多这样的形容,难道不是吗?留学直至回国,假文凭事件在他的内心掀起轩然大波,羞愧不堪更是不必细说;与苏、唐两位小姐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将他掷入谷底;三闾大学不愉快的所谓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由流言蜚语和自欺欺人促成的与孙柔嘉的婚姻又以失败告终。命运多变却又琐碎得似乎不足挂齿。
然而合上书,我却忍不住同情他,关切他,甚至于在他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方鸿渐的生活注定困囿在围城里,不论是感情,婚姻还是整个时代赋予他的精神根基。民国二十六年,他回国。抗日战争翘足而至。这一代的部分所谓的青年是麻木的,他们苦困在自己的围城里,无法逃脱。在不断的绝望中又生起希望,仿佛夜里的昏睡。“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品。”方鸿渐是“困死”的一代。
可是,围城又岂止困住了这一代,它困住的将是几个时代。
王安石极力主张变法,推行新政,最后却是怨声载道,不及晚年回归自然的畅快。过分地看重追求的结果有时真如深陷围城逃不开放不掉,失去广阔的天地。
“不管鸟笼也罢,围城也罢,一切超脱之人是不怕被围困的。”无意间,小说里慎明的妙语道出了真谛。或许我们毕竟免不了这围城的阻隔,但凭着一份淡泊,有何惧困而不前呢?宠辱不惊的人生是不会缺少自由的。庄子宁愿江边垂钓也不愿去为君操劳身心,却于这山水间造就了《庄子》;陶渊明悠然自得,也不愿争权夺利,留给后世不朽的诗篇;苏轼泛舟赤壁,友人一曲呜呜然,他却能有天地宇宙无穷间换回一份淡泊之意,慷慨而颂《赤壁赋》。并不是他们无所追求,他们也并非凡俗之人。只是他们在于追求之中懂得松弛心境,非如柳柳州身处幽潭,心怀苦楚,困顿难以排遣。
人常常为心所役,生活在无尽的追求中。或许,你固然收获了成功,蓦然回首,失去了最该守住的淡然。
围城,如同人生难以名状,但却触手可及,在约定俗成的世界里,我们要寻回的是自己的本真!
《围城》读后感1000字(六)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三
“婚姻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却又想出来。”这句话早已是人人皆知,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围城》是一本爱情小说,道尽了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困局。学生时代一直没有太在意这本书,工作后虽然下载过电子书看了几段就觉得无趣没看下去。直到最近听到得到app里解读版才直到其中所写远不是爱情小说那么简单,正好去年双十一买了本书,用了半个月左右看完。结合过往经历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以前我每看到一本给自己带来全新体验的书都会想:要是早点看到此书该多好。随着经历增加这种想法越来越淡,原因是我越来越感觉到自我认知不足即使看了很多东西也很难体会到。如以前看过好几遍《水浒传》,总爱看各位英雄好汉攻城拔寨大杀四方的情节,一直不懂宋江为何要不惜一切代价找朝廷招安。后来长大了,也听了很多解读方才知道其中奥妙。对于《围城》我现在才看其实挺好,早些年估计不能体会到其中很多细节。
看本书过程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其中,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就是主人公方鸿渐。为他每一次遇到人和事而着急,着急他为何如此不争气,总想说应该这样或那样做啊,怎么他会一次次下臭棋搞得狼狈不已。当然每次有这样的想法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是入戏太深又用上帝视角来想事,结合自身经历未必会比他做得好。
纵观全书方鸿渐就是在逃脱一个围城而进入另一个围城,循环往复最终弄得啥也没得到,爱情如此、事业如此、人生如此。在欧洲留学经历就让人既可笑又可怜,他是因为包办婚姻的未婚妻意外死亡才得未来岳父资助留学,原本要进入包办婚姻围城的他可以逃脱。可惜他得意太早没好好求学,在大学里从社会学转哲学再转中国文学,他兴趣广泛,四年换了三所大学足迹遍布伦敦巴黎柏林,各种课都听却不专。四年过去一无所成,博士证书也是碍于岳父和家人面子才购买的假的文凭。这一段埋下了深深伏笔,本以为可以借此瞒天过海的他将来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看到这段我想到了自己以为上了大学就能轻松渡过,终于能痛痛快快的打游戏了,偶尔挂个科也补考一下敷衍了事。等三年后积重难返要留级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太多,此时再想追赶已经不易,心态也崩了责怪家人各种撺掇我来读医学院,上其他学校根本不用这么辛苦。后来虽多方因素作用让我勉强毕业,在工作后才知道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自己考执业医师就花了4年而同龄人都已经在晋中级职称。虽说自认学渣但还是悔不当初,正如方鸿渐在事业屡屡受挫后也肯定后悔当初自己不该不珍惜留学机会。
钱钟书先生特意为方鸿渐安排了四段不同的爱情经历,反映出世间四种不同类型的爱。在留学归来的船上与热情开放的鲍小姐暧昧数日,初偿情爱的方先生正被迷得神魂昏颠倒却被好好泼了一盆冷水。同船的苏小姐在回国后与自己门当户对,却因过度高冷甚至挑拨情敌与之争斗而让人望而却步。与唐小姐一见钟情却因苏小姐报复而互相误会,方鸿渐又由于性格缺陷未能挽回。
最后却稀里糊涂地和各种条件都一般的同事孙小姐结婚,婚后却整日陷于鸡毛蒜皮而整日争吵。得到解读版里将其归纳为:情欲之爱、门当户对、求之不得、不可摆脱四种爱。
钱先生夫人杨绛女士在谈到此书所写人物原型时对这四位小姐有很精彩的分析,都是钱先生所见所遇人物组合加工后形成的。这四种爱每一种都让人感慨,人人都想拥有美好的爱情,可惜往往现实却无情打脸。越是追求完美之爱越容易碰得头破血流,或许正是没有完美的爱情才让生活丰富,放眼我们周边的人又有谁敢说自己收获了完美的爱。
在爱情里方鸿渐是个很失败的人,既没有为爱去尽力争取也不肯放下那所谓的知识分子做派,每次都是被动得狼狈。试想唐小姐与之误会后他能放下身段尽力挽回也许就不会抱憾了,但转念一想他与孙小姐婚后争吵的日子还是把这段美好爱情留在回忆里最好。
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婚姻围城,书中还有两座围城,这就是事业围城和自我围城。(得到解读版观点)本书最后一章基本上是方鸿渐和孙小姐吵架对话,其实从两人订婚回家就开始争吵了,都是为一些生活琐事而吵。如孙小姐不肯给方家祖宗磕头、孙小姐姑母看不起方鸿渐、在上海租房购置家具、方鸿渐两个弟媳挑拨姑嫂关系等等,看到最后的结局也不奇怪了。
我们可能注意到很多人恋爱时如胶似漆,婚前小吵婚后大吵,以至于总有人搬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类的话来感叹。其实谈恋爱时双方都尽量表现得很好尽力掩饰缺点,孙小姐开始看着挺斯文礼貌,婚后却瞧不上方鸿渐薪水只有自己一半、方家保守封建落后,自己要把方鸿渐训得服服帖帖才行。方鸿渐平时唯唯诺诺,最终积怨太深而爆发。本质上他们的婚姻悲剧源于:两家互相看不上眼、两人都是知识分子清高做派、生活太拮据而留洋享受思维重。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两人在当时生活比大多数人都好,只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应有的生活。
事业围城直接影响了婚姻质量。方鸿渐作为民国时期留学海归,第一份工作在资助他的岳父银行,还住别人家吃别人家好不自在。在与岳父岳父起矛盾后,又经历唐小姐恋爱经历痛苦,决心前往湖南小县大学任教。满怀信心创一番事业的他,渐渐发现这所国立大学其实是各路人马拉帮结派的大染缸。他一无学历二无背景三无圆滑世故,最后被弄得扫地出门。携妻子回到上海,不得不在不待见自己的岳父引荐下才在报社谋得一份工作,本以为可以写文章开启民智,做的却是写《家庭与妇女》这样的杂志。后来再想去重庆找大学同事谋发展却被妻子反对而大吵一架,妻子希望他去姑母的厂里做事,他却不能忍受被孙家鄙视。
造成事业和婚姻围城循环的还是方鸿渐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方鸿渐始终无法找到内心真正的“自我”,而是一直想要迎合他人的期待。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也挣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钱钟书先生通过此书让读者认识到“对自我的封闭”才是世界上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方鸿渐总是试图表现得更符合别人的期待,对包办婚姻默认、买假的文凭、离开岳父银行、在大学里受排挤而不敢言、对苏小姐的爱意不敢拒绝、对唐小姐误会不敢解释挽回、对孙小姐的套路不敢躲开、对妻子与家人矛盾不敢面对、对孙家鄙视逃避。
他想证明自己可惜每次都是失败,他想握紧手中的沙子却每次都流失得更快,活在别人目光里的他似乎如一个孩子始终期许别人来表扬。可惜他生活在成人世界还是那个传统与现代社会高度碰撞、国家战乱、人人求自保的时代,生逢乱世偏偏还如此天真结局不惨反而不正常了。
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依然需要寻找内心真正的“自我”,依然要面对婚姻、事业、自我围城。生活中有无数个方鸿渐,有的人突破自我封闭过得要更好一些,有的人陷入围城怪圈不能自拔。没有人能教我们怎么突破,只有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去总结反思,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下一次挑战来临时更有底气。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读《围城》这本书,花了不少时间读完。当然书名却早就听说过,看了书之后和自己之前以为的书的内容所差甚远。原以为想婚姻,恋爱本像围城的样经典的话会在全书反复提起,不想却不是这样。不过全书也无不透露着“围城”这一信息。读书的时候倘若不看其他书友的评论我还真不一定就能读出书中人物的话中话来,所以从对话中倒是“学习”了不少。
读完此书,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的评价如此之高,看了几条书友的总结评论,无一例外的大加赞赏,然鹅并没有说出书好在哪里,有人举出一两例作者用词用句特别考究之处,但并没有让当下的我觉得十分惊艳。不过看评论好多人看了不止一遍,想或许这本书放一放再去看,我或许能体会到评论中的`感觉。
读书时,喜欢去把自己和书中的人物对比,遇到他们身上表现不好的地方赶快回想自己过往是否有过类似不当之举;看到其中的人物(孙、赵)心细为家人朋友之事操劳退让之时,也会思考自己如何学习一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五
《围城》是“博学鸿儒”钱钟书先生的唯一一本长篇小说,蜚声海内外已久。六年级时我曾读过一遍,那时只觉得钱先生文笔细腻幽默,书中情节妙趣横生。暑期再次捧起此书细细品读,对主人公方鸿渐又多了几分认识。
方鸿渐出身士绅家庭,家境优渥,为人不坏,也并非纯粹的不学无术之辈。上大学却“学不了土木工程,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为什么学不了土木工程?想来定是不愿吃苦钻研,因为这个专业无论是运算还是设计,都来不得半点的偷懒或是作伪,靠小聪明和油嘴滑舌怕是过不了关的;后来社会学系和哲学系也读不下去了,可见还是觉得这两个专业颇为困难,坚持不下来;最后读了中文,虽说留学研读中文看似有些滑稽,但在国外“他既不炒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懒”字点明了这位方先生对学业的基本态度,“兴趣颇广,心得全无”告诉我们方先生涉猎虽广,但并无精通之术。这些都给他后来在三闾大学的遭遇和职业生涯中的诸多坎坷埋下了伏笔。
方鸿渐的感情生活也并非乏善可陈。他对“局部真理”鲍小姐的引诱欣然从之,对诱惑毫无抵抗力,缺乏正常的理性;面对苏文纨的示好,他态度暧昧,虽不喜欢人家,却连明明白白拒绝别人的勇气都没有,显示出他被动、懦弱的一面;等到碰到了天真烂漫的唐晓芙,却没有一个男人面对真爱时所应有的勇气和担当,在唐小姐受到表姐挑拨对他严加责问而又几乎要原谅他时,他却再次表现出了他坚持力的缺失——“狗抖毛似地抖擞身子,开步走了”;至于后来落入,或者说自愿走入孙柔嘉精心设计的温柔之彀,进而困于婚姻围城,则更将他优柔寡断的弱点显露无遗。
再来看一下方先生的职业生涯。“混”在点金银行的日子自不必说,去往三闾大学就职的路上,他的“不担当,不负责”和事事指望别人的性格特点就再次暴露出来,在处理有些事情上甚至不如初涉世事的孙柔嘉,得到了好友赵辛楣“全无用处”的评价;抵达学校后,求学时期的不刻苦和玩世不恭终于在此时让他在授课时捉襟见肘,不论是伦理学还是英文,他的学识似乎都不能使学生们拜服。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遭遇,虽说有当时整个知识分子群体所面对的困境的原因,但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因他学识的不扎实、自身一贯不努力造成的,不能全归咎于社会环境。同样面对困境的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就从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民族的责任;同时期,钱钟书先生困于上海,却写出了《围城》,后来在十年动乱期间,先生更是完成了巨著《管锥编》。可见外部环境对人虽有很大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自身坚韧不拔的意志。
方鸿渐求学时的“懒”,面对感情问题时的“无担当”,以及工作时的“混、靠”,本质上都显示出他最大的弱点:从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这些正值青春岁月的莘莘学子,当从方鸿渐身上吸取教训,不能总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因为我们当下偷的懒,以后的生活会加倍归还给我们。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学习文化知识,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或许走出舒适区会让我们倍感艰难,但只有走出去,我们才有可能创造更多面性的自己,才有可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去面对未来更加广阔的世界。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六
我一直敬仰钱钟书先生,但从没百拜读过他的作品,这次借假期,正有机会一阅《围城》。
《围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长篇之一。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动乱年代,但它展示的不是战火硝烟的世界,而是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
围城讲了一个爱情故事: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四年后回国。后来经历了很多事,与孙柔嘉结婚,后来又分手的事。小说之中大多内容是对话,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显示人的心理和性格。
人们煞费苦心的想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抓住别人的把柄,借此利用甚至要挟别人。往往很多人却又在踏足这片圣域后急于离开。在围城外面人人希望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举止谈吐多少都有些顾忌,不敢太招摇又不能显得懦弱,有时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甚至拿一些不切实际、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来掩饰自己的滑稽。可我们又不能避免去展示一个更好的自我,因此一道道围墙硬生生的把人性隔开。即使如此,有很多人对自己密不透风的围墙还不满足,生怕别人看透自己,看清自己的迂腐。于是人们装出满腹经纶的伪现象,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完美。比如买假文凭,娶个洋太太,对其他人的阿谀奉承等,不胜枚举。
《围城》是一部讽刺性质十足的小说,它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锺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原因。《围城》中的讽刺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读者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
这就是《围城》,一步优秀的小说,它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人文学术界对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钱钟书先生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七
每个作家的人物描写都很讲究,那在围城中钱钟书又是怎样诠释这一点的呢?
“胡子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夌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没坏到底。”
看到这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形象地浮现在读者脑中了。作者在描绘这位汪大人可笑的容貌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讽刺,使他一亮相,就给人滑稽、迂腐的印象。
短短几行字就能让人对文中的某一个人物描写透彻,不得不说这是作者高深的写作水平,而我身在重点高中,在未来的几年里也一定要努力学习,力求上进,在语文在门富有文学魅力的学科上猛下工夫。
在《围城》一书中不仅有鲜明的人物描写,还有各种调侃与讽刺,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作者在调侃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时,说她是“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列陈;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写出了鲍小姐的行为放荡,惹得“那些男学生满腔邪火,伤害及中国国体”。
讽刺的对象相当广泛,无所不包,集中、概括、典型的对知识阶层进行强烈的讽刺。
另外,作者还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挑开蒙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温文尔雅的面纱,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讽刺对象灵魂的丑陋,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性。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就职的路途上所表现出的吝啬心理就很有讽刺意味。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却偏要撒谎骗取别人的好感。路途中,他因为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借口用别人的伞,他带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却不愿意给一些仁丹于身体不适的孙柔嘉服用。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但不给药,又显得过于小气。左思右想,忽然灵机一动,记得前些天已打开一瓶鱼肝油丸。虽然鱼肝油丸比仁丹贵,但已开封的药“好像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于是拿鱼肝油丸,给孙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呕吐。李梅亭这种吝啬鬼式的怪诞心理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吝啬心理活动中暴露出来,给人们以厌恶之感,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层层撕下来。这样的讽刺,不同于疾言厉色的抨击,而是通过客观地揭示真想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可谓于平淡中寓谐趣,至拙而又至妙,不失讽刺意味。
在《围城》中这种精彩而又带有讽刺意义的片段不胜枚举,比比皆是,甚至有时看得我会会心一笑,感叹作者用巧妙的笔法刻画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围城》是一部读来回味无穷的书。读《围城》,不但可以感受到沿途邂逅的惊喜,体会到妙趣横生的比喻,更能咀嚼蕴含深意的象征。它时而让你笑,时而让你哭,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才惘然若失的悲剧底蕴。
其实,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七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八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讲述的`是主人公方鸿渐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与苏文纨和唐晓芙发生情感纠葛后再赶赴内地三闾大学当副教授,然后与孙柔嘉结婚、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的故事。
有人说,《围城》写的就是婚姻似围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也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在我看来,里面的围城不止一个,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大围城套小围城,小围城里再套围城,人生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围城组成。
譬如方鸿渐的大家庭里妯娌之间的明争暗斗、封建迂腐的繁文缛节,正是方鸿渐一直想要逃出来的一个围城;再譬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书期间所看见教授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更是一座布满机关的围城,幸而最后方鸿渐冲了出来。但是,突破围城的同时,他又步入了另一个围城——与孙柔嘉结婚。他就这样无休止地入城、出城,就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法得到解脱。
《围城》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很多人都遇到过许多围城并深陷其中,想要逃脱,却误打误撞地进了另一个围城,既不甘于困在围城之中,又找不到出去的路,便只能郁郁寡欢,哀叹人生,悔恨当初。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许多琐碎的事,而这些却常常弄得人焦头烂额。可这就是生活。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而现实却是,诗和远方只是理想化生活里的,大多数人的生活里更多的都是眼前的苟且罢了。
无论生活有多糟糕,无论命运待我们多不公平,我们都应好好过日子,才不枉此生。曾经看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的一生就这么长,总不能因为怕会死,就不活了吧。”同样的,人的一生就这一次,总不能因为过得不好就不过了吧?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在其中煎熬,还不如静静地享受生活。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围城,那我们就知足长乐,好好珍惜眼前的东西,不要再为所错过和失去的东西而懊悔,而应努力做到在往后的日子中把握住自己想要的。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九
很多人读《围城》看到的是“婚姻”这座围城,而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座城。下面本站网要分享给你的是钱钟书围城读后感500字,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的,《围城》就是那本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好书,它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后到现在,一直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围城》这本书我也是刚刚读完不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特别深。
本书以方鸿渐为线索,来表现世间百态。人物的描写十分的精致,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一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具有讽刺意义。我们都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都活在“围城”里,同时又活在“围城”外。永远达不到的是目标,永远满足不了的是欲望。我相信我们每一次读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五年后看它是新的,十年后看它还是新的,一百年后看依然是新的。《围城》就是如此。
太多太多的诱惑诱使着我们快点长大。可是当我们真正上了大学,我们才领悟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入学的新鲜感过后,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颓废了,我们开始上课玩手机,逃课,整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打游戏,宿舍门都不想迈出一步,渐渐地我们迷失了自己。
什么是最明智的读书方式?
假使你只是把它定义为阅读几本畅销图书,或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书房里阅读做个安静的美男(女)子,那或许太过粗暴咯;而真正的文艺青年就应该对自己读过的每本书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也更应该广泛阅读各类的图书,参加各类的精品读书会,大胆分享自己的思考,享受思维碰撞的乐趣,就像本次读书会的《围城》,嘻嘻。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始于1944年,1946年完稿,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制发行。该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地域以及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却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属捏造。而男主角方鸿渐则是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自认是方鸿渐,因为他们从未有方鸿渐的经历。故事则主要是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就像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写到“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不都如此。”本周home书房、仙人掌阅读沙龙将携手各位城里城外的人一起冲进来冲出去,漫谈你心里的那座城,追忆学人钱钟书先生。
很多人读《围城》看到的是“婚姻”这座围城,而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座城。
这围城,隔断了乡村与城市,也隔断了身份与地位的层次。在这由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证书搭建起来的围城中,他战战兢兢的生存,然而最后还是赤裸裸的展现在现实中。在国立三闾大学教书时,他的围城早已破烂不堪,却还要担忧敌人发现他的障眼法,毕竟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纸老虎更不堪一击。虽然在教书期间,他时常努力的备课,好似努力的修缮“围城”,但要知道根基不稳的的建筑,再怎么装饰表面也是无用的。于是,一次撼动,他的“围城”终于全部倒塌,他赤条条的暴露于现实之中,以后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有了围城,它当然可以帮助抵挡住外来的攻击,但它也成了束缚,深深的阻碍了自由。比如当今,人们有一颗对未来比天高的心,也有很多人拼命往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队伍里钻,我想,这当然给人们带来了充裕的物质,似乎看到今天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也就看到明天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看到明年自己生活什么烟酒看到自己一辈子就什么样了吧,毋庸置疑的也束缚住人们当初那可向往天空的心吧。
读钱老的《围城》,感受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百态,放在当下亦是如此,小说妙语连珠,展现了钱老不俗的文学功底,我等小辈评价这部书实在惭愧,只是推荐了,好书,值得一读!
最近我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拜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感受。不仅在当时 ,甚至现在,这句话也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
初看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激动和欢呼雀跃,因为我当时感觉到读《围城》的感受,肯定会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不大会一样特别是觉得这是钱大师的代表作,又发表于那个战乱的年代,读起来会是非常的生硬和晦涩,至少是很可能读不懂。记得只看了十几页时我就发现它通俗和流畅,大都是从身边的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种撞击到灵魂的感触,让你欲罢不能,希望尽快的看到事情的发生和结果,特别是书中诙谐的语言,幽默的对话,以及那些使人读起来回味无穷的经典词句,使我一下子投入进去,深深的被它吸引住了。
《围城》首先讲述了主人 公方鸿渐先生回国路上以及回国后在上海的生活,作者通过对旧上海当时的中产阶级的描绘,顺带也议论了留学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的生活;然后描写了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对当时抗战时期内地的民生和风情,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可见一斑;第三段则是在三闾大学内,通过作者对学术界狠狠的挖苦和讽刺,揭露出当时旧中国的种种陋习;最后是方鸿渐先生婚后生活的描写。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篇十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老头子恋爱听说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
赏析:这句话将老年人谈恋爱的心境和情态描写的恰到好处,意思是老头子身处黄昏一样的年纪,一旦遭遇了爱情,就毫无顾忌了,全身心的投入,就像老房子着火一般没法施救。
2、跟韩学愈说话仿佛看慢动作电影,你想不到简捷的一句话需要那么多筹备,动员那么复杂的身体机构。时间都给他的话胶着,只好拖泥带水地慢走。
3、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
赏析:这句话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钱钟书先生用狗的一些愚蠢的行为来类比人类的行为,言辞简单却非常深刻,这就是大师的文字功底。
4、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水冲了红酒,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
赏析:对于女孩子初恋的心境,我们有可能难以把握,但通过钱钟书的围城,让我懂得了很多,初恋不一定非常的甜美,但一定是兴奋和刺激的,这需要经验。
5、睡眠这东西脾气很怪,不要它,它偏会来;请它,哄它,千方百计地勾引它,它便躲得连影子也不见。
赏析:作者用简短的语言描绘了关于睡眠的特性和思考,正如我们经常经历过的一样,睡眠质量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表现的很差,而睡眠这种东西并不能按照我们的意识来控制。
6、鸡鸭多的地方粪多,女人多的地方话多。
赏析:简短的十几个字,读起来却这么幽默诙谐,作者的写作手法就是这么的辛辣,入木三分,却又似乎不着痕迹。
7、烤山薯这东西,本来像中国谚语里的私情男女,“偷着不如偷不着,”香味比滋味好;你闻的时候,觉得非吃不可,真到嘴也不过尔尔。
赏析:我对这段话的感悟很深刻,因为在社会的圈子里,就有一些咋感情、生活、工作上都存在这种感觉和想法的人,就好比古代人的俗语“妻不如妾,妾不如偷”,一样的思维。
8、撒谎往往是高兴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一个人身心畅适,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真到有还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赏析:等我们长大了,才发现身边的朋友们,很多人的实际状况并不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是经不起考验的,谎言往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境,或者是一时的畅快罢了。而更多人是为了理想在撒谎,他们拥有理想,也觉得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将即将实现的理想当做现状说出了口,后来才发现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好段及感悟赏析:
1、医学要人活,救人的肉体;宗教救人的灵魂,要人不怕死。所以病人怕死,就得请大夫,吃药;医药无效,逃不了一死,就找牧师和神父来送终。学医而信教,那等于说:假如我不能教病人好好的活,至少我还能教他好好的死,反正他请我不会错,这仿佛药房掌柜带开棺材的铺子,太便宜了!
感悟:这段话读起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简化一点就是说,人们治不好病,就寄托与精神上,虽然人必须要死,但精神起码是站着的。用医生、病人、牧师、宗教、医院等职业和场所来揭示这个现象,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感觉挺讽刺的,让我们读起来也觉得非常有趣味。同样是文字,换个写作方式,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2、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感悟:这个社会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身边就不乏这样的人,而作者是希望通过这个吃葡萄的方式和思维的不同来解答关于苦与甜、希望和记忆的问题,而在我看来,我更加欣赏第二种人,因为他们是先苦后甜的哪一类人,这样的人一般有未来,他们可以舍弃短暂的快乐而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我比较赞同!文字很朴实,但道理却很宏大,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