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黄帝陵导游词(通用8篇)

最新黄帝陵导游词(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6 12:45:08
最新黄帝陵导游词(通用8篇)
时间:2023-09-26 12:45:08     小编:字海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黄帝陵导游词篇一

黄帝陵相传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乡南的桥山顶上。

本始社会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领,是首创中华民族文亮的先人。他用玉做兵器,制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造制了文字,其臣大挠造制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造做了乐器。中国厥后能巍然屹立于全国四大文亮今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没有合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初次同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进史籍。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东巡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升。它对黄帝说:“您的使命已经完成,请您以及我一块女死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公民闻讯从大江北南赶去,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敦慌忙下,西北地区,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几回再三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来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等于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去。但是也有人说,黄帝逝世后就安葬在桥山。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行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合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以及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今史乘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合始形成一种造度。黄帝陵园最早修于秦代。秦同一六国后,又划定天子的坟墓一概称做“陵”,日常庶民坟都称做“墓”。汉代又划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修立大汉后,汉朝早期就在桥山西麓修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举行了用时两年重建扩修,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合宝两年,因沮河水连年腐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发火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升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等于当今人们前去拜谒的轩辕庙。在来后的元,亮,清各朝和辛亥革命先后直至当古,都对黄帝陵庙举行过多次建缮以及扩修。

千百年去传播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修,到了宋朝把庙迁,

没有论谁去坐皇帝,登基都没有忘先人。

黄帝陵导游词篇二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是我国有名的旅游风景区,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黄帝陵参观,导游要结合黄帝陵的特色,详细介绍给游客了解。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陵景区

导游词

,欢迎参考!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将黄帝陵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墓之前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为蒋介石所提。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 陵区景点包括:天下第一陵、轩辕桥、陵墓区、轩辕庙、黄帝手植柏、诚心亭、挂甲柏等。

乔山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整个陵区宏大磅礴。 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手植柏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院内,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黄帝陵导游词篇三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黄帝陵导游词篇四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陕西黄帝陵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黄帝陵

导游词

范文,欢迎参考!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

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为全国首批确定的5a级旅游景区。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和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陵前的“黄帝手植柏”树龄高达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请周恩来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 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历史上历朝历代国家大祭的场所,成为历史上一项政治制度。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如汉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等,近代有孙中山、蒋介石、毛主席、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亲笔祭文和题词。以及连战、宋楚瑜、何厚铧等爱国人士。

20xx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将黄帝陵保护上升为国家法规,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制定黄帝陵保护行政法规。目前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黄帝陵导游词篇五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建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这个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黄陵县,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为此,延安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升天”,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心亭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该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汉武仙台神道尽头,便步入陵园了。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门有两个,分立汉武仙台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走不了几步,左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脚印”石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民间传说为“黄帝黄城巽宫”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62米,深约2厘米。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的习俗,以测运气如何?“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云云。”

黄帝陵导游词篇六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是我国有名的旅游风景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到黄帝陵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陵

导游词

,欢迎参考!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xx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 (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xx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 “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大方。据旧中部县志记载:司马迁为写《黄帝本记》曾来黄帝陵考证过。此事过后,地方官员就创建了“轩辕庙”。到了唐代宗大历年间,正式建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因河水侵蚀,又把庙址从西山麓移到东山麓,这就是现在的“轩辕庙”址。当地民间流传的俗语说:“汉代立庙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不论谁来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县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6月蒋鼎文又改任陕西省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1938年祭陵时,他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至今依然悬挂在黄帝庙大门上。1949年3月,蒋鼎文去中国台湾。临走时对亲友哀叹说:“此后以天为盖,以地为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见,蒋鼎文在年过半百后,仍不愿远离大陆家乡。他知道自己将来的前途,但又不好公开表达,只好向亲友发出“葬身何所”的悲叹。1974年1月2日,蒋鼎文病故于中国台湾。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20xx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 “黄帝手植柏”,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当地

谚语

称 “七搂八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 “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祭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这份祭文手迹己经遗失,但他写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首

诗词

,至今却牢牢刻在人们心中,并一代一代地传诵着。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来今黄陵县祭拜黄帝陵。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手迹至今保存完好,并载入黄陵县志。

左侧第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4月5日前来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我 河山,卫我主权”,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被载大了史册。

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20xx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程潜,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后因看不惯清朝政府腐败,弃文习武,于1920xx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前往武昌,在黄兴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任龟山炮兵阵地指挥。1920xx年,衰世凯解散议会,担任湖南省军事厅长的程潜,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讨袁。1920xx年,程潜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镇压杨希闵等在广州的叛乱,屡立军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赞赏。

程潜擅长隶书。当时他为黄帝庙敬写的“人文初祖”匾额,交由富平县石匠雕刻而成。由于运输困难,用牛拉车运至黄陵县九里山时,车翻石碑被打碎。出任黄陵县县长的卢仁山对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无法晚回。只得如实地把车翻石碑被打的经过,详细向程潜进行书面汇报。时隔不久,程潜就来信说,石碑被打,不必惊慌。运输困难,不必再备。请制作一副木匾,来年清明祭陵再写。县长卢仁山看了此信,心里的一块石买才落了地。他赶忙派人选购上等木料,制作了一副3米长、2米宽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节来临,程潜果然亲自前来祭陵。卢仁山县长取出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请示程潜如何写。程潜叫四个人抬着制好的木匣,蘸饱墨笔,提笔一挥,写成“人文初祖”四个隶书大字。周围的人感叹叫绝,评论这四个字是铁画银钩,苍劲中带有娟秀,堪称当今的书法上品。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像的四周雕刻有四灵图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家祭祖标准程序。第一项,全体肃立;第二项,鸣放礼炮 (34响,代表全国由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第三项,奏乐;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陪祭就位;第六项,主祭上香;第七项,献爵奠酒 (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第八项,敬献花篮;第九项,恭读祭文 (由专职播音员宣读);第十项,三鞠躬礼;第十一项,乐舞告祭;第十二项,典礼告成。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 “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山形如桥,下有沮水穿过,所以山被称为桥山,陵被称为桥陵。自清代毕沅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桥陵之称更为著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区专员公署改称桥陵为黄帝陵,以利与蒲城丰山唐睿宗桥陵相区别。

新中国成立以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轩辕黄帝陵庙的管理,设立了文物管理所,对专职管护人员进行了统一编制;在桥山之巅修筑了瞭望和望哨所,日夜有专人轮流巡山看护。现今,为确保黄帝陵景区内的8万余棵古柏树不受火灾侵袭,目前已经形成了由传统的人工巡视、遍布林区的给水管网和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共同构成三重防线,请大家放心!

我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秦文公时祭祖己经相当隆重。秦灵公时代,恢复了早已荒废的祠庙祭祖,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祖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

正式将桥山轩辕黄帝庙设列为国家祭祖场所是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驻守鄜(今富县)坊 (今黄陵县)节度使藏希让上书唐代宗,唐代宗准奏,遂降旨依行。从此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祖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古代公祭黄帝陵的活动,史书方志均有记载,有史可考者70多次。

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保持了当时的较高规格。春秋时期秦文公的祭祖活动多由君王亲自主持。西汉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朝廷对轩辕黄帝的祭祖规定了极严格的等级,即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祭祖轩辕黄帝。汉武帝时,等级稍有松动,除皇帝亲祭外,还可委派朝廷重臣代为祭祖。王莽新朝,又将公祭活动范围扩大,得以延伸至基层,成为民间祭祖黄帝的重要过渡和前奏。唐代宗大历年间,公祭活动重新升为国家级祭典。元代沿袭唐代公祭礼制,但祭祖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障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对其祭祖应当为国家大典。为此,他在1371年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的同时,筹备祭祖仪式,亲自撰写祭文,并派重臣驰抵桥山,主持祭祖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制祭文,也是在祭祖活动中诵读祭文的首创,为后来历代大祭活动所效法。

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大祭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为隆重,祭祖活动更加频繁。据统计,从清世祖至宣统皇帝的260多年间,共祭祖黄帝陵36次,为历朝之最。

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政府和陕西省政府派员祭黄帝陵,并确立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岁举行仪式”。1937~1943年清明节,国共双方均派员到桥山祭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每年委派一名副省长至黄陵县桥山公祭黄帝陵。1963~1970年间,因多种原因公祭中断。1980年又恢复公祭活动,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海内外各界代表参加。

从此,年年岁岁,祭祖不断,仪式隆重,场面恢弘,盛况一年胜过一年。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高4米,周长56米,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l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55年时陈嘉庚向毛主席反映黄帝陵年久失修,后来在毛主席、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陵墓得到整修。1956年,因祭亭内原碑被铲掉,县政府呈请毛主席重新题字。毛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转给郭沫若同志。同年5月郭老就把字写好,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祖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

正式将桥山轩辕黄帝庙设列为国家祭祖场所是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驻守鄜(今富县)坊 (今黄陵县)节度使藏希让上书唐代宗,唐代宗准奏,遂降旨依行。从此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祖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古代公祭黄帝陵的活动,史书方志均有记载,有史可考者70多次。

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保持了当时的较高规格。春秋时期秦文公的祭祖活动多由君王亲自主持。西汉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朝廷对轩辕黄帝的祭祖规定了极严格的等级,即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祭祖轩辕黄帝。汉武帝时,等级稍有松动,除皇帝亲祭外,还可委派朝廷重臣代为祭祖。王莽新朝,又将公祭活动范围扩大,得以延伸至基层,成为民间祭祖黄帝的重要过渡和前奏。唐代宗大历年间,公祭活动重新升为国家级祭典。元代沿袭唐代公祭礼制,但祭祖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障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对其祭祖应当为国家大典。为此,他在1371年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的同时,筹备祭祖仪式,亲自撰写祭文,并派重臣驰抵桥山,主持祭祖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制祭文,也是在祭祖活动中诵读祭文的首创,为后来历代大祭活动所效法。

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大祭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为隆重,祭祖活动更加频繁。据统计,从清世祖至宣统皇帝的260多年间,共祭祖黄帝陵36次,为历朝之最。

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政府和陕西省政府派员祭黄帝陵,并确立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岁举行仪式”。1937~1943年清明节,国共双方均派员到桥山祭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每年委派一名副省长至黄陵县桥山公祭黄帝陵。1963~1970年间,因多种原因公祭中断。1980年又恢复公祭活动,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海内外各界代表参加。

从此,年年岁岁,祭祖不断,仪式隆重,场面恢弘,盛况一年胜过一年。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高4米,周长56米,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l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55年时陈嘉庚向毛主席反映黄帝陵年久失修,后来在毛主席、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陵墓得到整修。1956年,因祭亭内原碑被铲掉,县政府呈请毛主席重新题字。毛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转给郭沫若同志。同年5月郭老就把字写好,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将黄帝陵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墓之前的“黄帝陵”三个大字为蒋介石所提。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 陵区景点包括:天下第一陵、轩辕桥、陵墓区、轩辕庙、黄帝手植柏、诚心亭、挂甲柏等。

乔山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整个陵区宏大磅礴。 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手植柏位于陕西省中部黄陵县轩辕庙院内,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它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谓七人合抱犹不围。

黄帝陵导游词篇七

朋友们:

你们好!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黄山风景区南边重镇汤口,

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黄山风景的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朋友们,你们不远千,甚至万里到这里,就要亲眼看一看黄山的美吗?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乐吗?是的,黄山是绝美绝美的,可说天第奇山,能够登临它,亲眼看看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 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倾倒,令人心醉。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讯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是黄山的朋友,哪怕登上这四座奇峰中的一个,也算不虚此行了。

下面,我再把黄山“四绝”分别作个介绍。

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 , 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你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舰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厂,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曰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帝陵导游词篇八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我们今天游览被誉为世界中华第一陵的——黄帝陵。我是你们本次旅游的导游,我姓蒋,也可以叫我蒋导。如果在旅游中遇到了问题,大家可以向我提出,我会帮助大家。祝大家旅游愉快!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关于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拜祭黄帝,一般为“先祭庙,后谒陵”。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请大家跟我走进这个神圣之地。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04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04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有一绝叫“桥山古柏”。不论您从哪个方向进人县城,都可以看见面积5800亩的桥山,满山翠柏,葱郁一片。目前,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中华始祖”轩辕黄帝陵景区内共有柏树8.1万余棵,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余棵,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这真是“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沮水缠腰万载青”。这些古柏可都是无价之宝,因此,我国历代政府都高度重视黄帝陵古柏的保护。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1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好了游客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黄帝陵的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行的参观,半小时后我们门口集合,请注意安全,谢谢大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