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一
通过实践活动,现在我就从优势和不足这两方面来谈一谈。
本次活动目标是幼儿能够合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各种搓元宵的动作以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在前反思中我就是想期望通过活动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创编撮元宵动作,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加参与活动的自信心。现在看来幼儿还是能够比较大胆地在音乐伴奏下创编各种动作,这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因为上一个活动我们进行了实践活动《搓元宵》,所以他们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搓元宵动作,才会真情地流露出“揉,揉,揉成团。 搓,搓,搓元宵”等等语言。当然,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何与节奏相符的困惑。当幼儿说出某个动作后我就及时地配上语言节奏,借助揉糯米粉、搓元宵等动作,感受并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帮助幼儿理解动作与节奏的关系。
材料:为了能够引发孩子的搓元宵经验,使活动的过程更加富有生活性、情景性。我和幼儿共同收集了许多的搓元宵活动的图片等,引导幼儿说出搓元宵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强情境性,另一方面达到调控的作用。
方法:在这个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中,我努力将孩子们推向前台,采用让孩子教孩子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舞蹈语汇。我自始自终在观察孩子动作的基础上对孩子的动作用语言、节奏、肢体来扩大与提升。同时,为了防止动作的枯燥,我抓住孩子的瞬间引领他们两两搓,不同方位的搓。并在语言节奏的支配下尽可能地使孩子的动作与音乐相稳合。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印入我脑海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学会舞蹈。而如今通过对二期课改精神的学习与实践,我懂得了会学远比学会来得重要。因此,在活动中不注重技能的掌握,而是让幼儿自由探索习得的经验。
我能扑捉孩子的瞬间,引领孩子进行两两合作、互相搓。满足了他们的愿望。音乐结束时小朋友集 体做汤圆的造型,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整个活动氛围很好,孩子们情绪高涨。
整个活动中我有些着急,体现在当幼儿还沉浸在自主搓元宵的快乐时我应该顺应孩子的需要,再让他们体验一次。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二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蒸汽机,那么反思就是煤炭,推动这人们不断的向前,下面是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2017年音乐教学反思,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音乐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 乐 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标。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作为音乐老师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吸取老教师的经验,取长补短. 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常有教学与教材紧密相关,切忌追求课堂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2、教学中要注意到大部分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三
气息对于歌唱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歌唱的用气发声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有耸着双肩唱的,有抬胸束腰唱的,有顶着小腹唱的,也有遇到高音就踮起脚尖拔直了嗓子叫的,这些都是不明白用气息方法来歌唱的表现。这种状况也严重地影响着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怎样的呼吸方法才算是求得气息支持的歌唱呢?
我认为,歌唱的呼吸可分三个阶段:吸气、呼气、换气。吸气要正确,自然,吸得深,吸得恰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叶的底部,并把气息推向后腰部。动作轻松,自然,不牵强,不僵硬。两肩自然下垂,胸部放松,不抬起,否则各部肌肉紧张,喉部也因之僵持,其他发声器官就不能灵活地有规律地活动。
呼气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点,找到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宫有机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这个支持点,找到了这种配合的力量,呼气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呼气时,横隔膜平稳地上提,两侧下肋逐渐回收,使气息通过气管送入声门。这种横隔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我们称之为向上向里的力。应该指出的是,呼气时不仅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根据演唱需要,调节抗衡程度。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吸气之中保持相应呼气的感觉,就是形成人们所常说的“呼吸对抗”或“呼吸保持”。有这种呼与吸协调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关系的呼吸是具有支点的呼吸。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支点,就可以得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
换气,我又把它叫做句间吸气,或补气。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第一句开唱以后的句间,能否吸好或补好气,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得以循环往复,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因此,我们必须象哨兵站岗一样坚守阵地,决不能在换气时让呼吸的部位往上移动,决不能影响歌声的气息支持。一方面根据乐句旋律的进行而换气,另一方面根据作品的表现而换气。换气的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重点训练。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和准备,等练到熟练的程度,逐渐加快到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地进行句间换气,使歌唱成为艺术的歌唱。
由上述方法形成的吸气、呼气、换气,构成了有支点的呼吸,由此产生的气息发出基音,通过舌头放平,适当打开喉咙,经过上咽管道,在头腔(鼻腔、上领窦、额窦、蝶窦等)处,使其产生混合共鸣,就能获得音质纯净,音气圆润的声音,这种有气息支持的进入这个地方振荡的声音,而且把发声的着力点向喉头的背后————软腭、舌根、喉头这个咽腔地方,会有高频泛音,力度变换自由,声音具有穿透力,有激倩,有魅力,富于表现力,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吐字清楚,才能深刻表达歌曲的感情,这样的歌唱当然是最安全、能持久的歌唱。
上面所说的,就是我国民族声乐传统中“丹田”之气的运用,也是声乐界公认的最好呼吸方法,称之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我们应当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这种“丹田”之气,使音乐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挥发。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四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时代发展呼唤创新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创新人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音乐艺术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此,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音乐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从创新的角度讲,创新思维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着重探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或者少量的改写歌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五
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
这是一节大班的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老师通过图谱将歌词内容一一表现,并借按照节奏型根据乐句的顺序排列,图谱的形象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教师一边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一边出示图谱,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图谱,专注的听着故事。
教师完整地唱了一遍歌曲之后,孩子们每人拿到一份图谱表,都特别高兴,他们便拿着自己的图谱表要和同伴交流演唱,兴趣十分浓厚,都争着要唱给同伴们听。孩子们对歌曲的内容记忆清楚,根据图谱能较准确地唱准“|×0××|”的节奏型,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我们曾经成功地利用图形谱参与打击乐、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证明在音乐活动中视觉运用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单调。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首先就是看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最喜欢看的是人脸,其次喜欢看黑白分明的图谱,而且图案越复杂他越爱看,每次注视时间约1—3分钟,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即注意力从新生儿期就开始了,而来自视觉的感受与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对视觉的运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一、以图文故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活动设计将为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无尽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活动气氛。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和形象图谱的出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活动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音画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森林音乐会》中,可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幼儿丰富的想像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通过音画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画笔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三、图片展示歌词内容,通过视觉符号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内容
有些歌曲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因此,尽管歌词很简单,但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儿容易混淆,不易掌握。这种图形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各句式,使幼儿容易掌握,不易混淆,几乎所有的歌曲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在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图谱的方式记录歌词内容,浅显易懂,帮助幼儿不仅能很快的掌握歌词内容,而且能较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创编
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可以使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
如歌曲《小小雨点》,小小雨点还可以落到哪呢?谁又会欢喜呢?幼儿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创编的内容,展示在同伴的面前,大家共同创编的内容唱出来。这样幼儿自己主动参与,不仅学习兴趣高涨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帮助幼儿理解并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风格
有的歌曲是抒情的,要求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而有的歌曲是活泼的,声音要求欢快、跳跃。往往在一首歌中,也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性质要求。?歌唱活动《郊游》,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为了让幼儿理解并准确地把握,可以设计这样一幅图:用一组小兔子的耳朵形状表示“轻快、跳跃”,用一组柔和的波浪线表示“优美、抒情”,按节奏的形式出现。根据这幅画,幼儿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几句需要唱得活泼欢快,哪几句需要唱得优美抒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记忆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有些歌曲还要求声音作出强弱之分,这时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帮助幼儿准确把握。这些方式的采用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与之产生共鸣,如歌曲《国旗国旗红红的哩》,我们可以用蓝色块表示乐句前半部分轻柔的演唱要求,用红色块表示乐句后半部分跳跃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个乐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视觉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引发幼儿的类比思维,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作品的结构、内容,作为幼儿启蒙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很值得推广运用。当然,现在很多教学活动中视觉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视觉运用这一辅助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本着让孩子主动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的原则,继续探索视觉刺激与感受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继续挖掘辅助教学的有利资源,为音乐教务服务,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六
《蝴蝶花》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一首歌唱曲目,2/4拍,宫调式。旋律的音调接近语言的韵律,适合儿童演唱,富有童趣与生活化的歌词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描绘了儿童的天真与无邪。
本课把复习演唱《小小牵牛花》作为歌曲导入和发声练习,让学生知道以形状命名的花儿有很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导出课题,课题导入生动自然。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在歌曲《蝴蝶花》的教学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歌曲,根据歌曲内容与特点,自己设计制作了课件。先出示蝴蝶花的图片,让孩子观察蝴蝶花逼真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歌曲奠定基础。通过聆听歌曲旋律,让学生感受情绪特点,想象歌曲表现的情境,熟悉歌词,然后出示歌曲让孩子学习。
本课以聆听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拍和情绪,使学生能够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再进行演唱。
在教学中,我把这句单提出来,让孩子观察、试唱,孩子们很快发现了不同,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准确唱出。
不同速度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在学会后欣赏歌曲动画,这一遍要比学生学的速度要快一些,因此,情绪就显得轻快、活泼,这样让孩子进行对比,感受速度变化引起的情绪变化,同时还能巩固这首歌曲。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各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每一环节的设计都有意义和作用。学生接受并喜爱《渴望春天》,并能够用甜美的声音、正确的换气方法演唱,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教唱环节中,个别难点忽略了。如“在草地上”的“上”是一个字两个音。全年各班情况不同,有时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教法上要更灵活一些。
再诗歌朗诵时,选配两首音乐,学生跟随两首不同音乐朗诵后,有不同的感受和效果。这就是音乐所起到的作用。 在用大二拍拍子演唱歌曲时,拉起学生的手,一起做划船或荡秋千的动作,帮助学生寻找起伏悠荡的乐感,学生用形体动作很快找到歌曲的韵律感。
学生自己处理歌曲,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演唱,评选出最佳的演唱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八
反思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教师对自己一学期的表现有个整体的回顾,现将我在这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认识谈谈:
我在上每节课之前,都会在心中把要上的环节演一遍,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每一堂课结束后,都会进行反思,考虑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自己措手不及,哪些环节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闪光点是否被我抹杀。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这些也有可能是拓宽我们教师教学思路最有价值的东西。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音乐课上让学生动起来,从生理到心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要求到教学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身体动起来,情感动起来。这种“动”,非“放羊式”的乱成一团,是在教师的科学方法推动下、促引下,逐渐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心扉自由地接受音乐美的沐浴,提高音乐修养,培养起音乐情趣的“动”。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
理论是让一个人在思想上得到升华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教师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先进的理论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新的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要求他的教师:“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断补充其知识的大海”。他认为,这样“衬托学校教科书的背景就宽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更明显。由此可见,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今后我要加强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孩子不是认知学习的工具,他们是具有鲜活生命,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孩子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到课堂生活中,课堂教学道德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智慧。至于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却成了次要的问题。当我们把认知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时,课堂上便看不到“人”,只看到“教案”;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完整的人的教育,要时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没有兴趣,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时刻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人都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到位,兴趣自然有了。例如我在执教《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我没有按教材上要求的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而是用慢速柔情的声音教唱,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能把小乌鸦对妈妈的感情体会到,在这节课中,最大的成功在于学生懂得了要爱妈妈的思想,也有许多学生在这节课想到自己的妈妈,唱的泪流满面,谈体会也很深刻,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就要在思想上真诚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要能从学生的眼里读出愿望,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要能唤起他的力量,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精神脉搏始终与他们一起欢跳!这才是充满人性魅力的教育。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想,我只希望以后再通过教学实践多摸索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九
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按新课标要求去做,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基础入手,把握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一点一滴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中学生课时少的现状,积极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开展课外、课间、乃至整个校园及校外的方方面面的音乐活动,让音乐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使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更多的去接触音乐,了解音乐,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更加喜欢音乐,对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合奏就是一个参与学生广泛,凝聚学生的最好机会,所以,做好每次的合奏教学与开展活动至关重要。
校园毕竟没有专业的训练时间长,所以要求上,乐曲的选择上,也要谨慎为之。乐曲的处理上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做合适的改变,既不能过多改变原创,也不能加花太过繁琐,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其次学生的训练中根据学生演奏的基本情况,决定声部的划分。
在合奏训练中仅有训练的方法还不够,还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若想得到学生的配合,教师的引导与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最为重要。比如在枯燥的练习曲中,就可以加入一些同学的名字,或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进行分组的比赛,寓教于乐中,让学生更好的去完成合奏教学。
《现代教育学》中谈到:“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有兴趣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学生喜欢接受的,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在面对“每周一节音乐课,学生又面临中考”的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如何使学生在校内课外多一些音乐,这正是我们音乐教师值得探讨和深思。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十
1、将"踏踮步"的背景音乐改为《娃哈哈》让学生首先熟悉《娃哈哈》的音乐
2、将歌词写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一边看歌词一边唱。在"律动"环节中,学生基本掌握了踏踮步,但是在歌曲新授方面还是因为我的分工不明确,导致学生一直是边唱边跳踏踮步,对歌词的记忆不是很完善。
总结这节课,我发现我自身存在很多问题,如:
1、上课时语言的表达及分工不明确,时常会出现想的和实际让学生做的出现差异。
2、碰到问题,不及时改善,反而跳过该问题,进入到下一环节。
3、上课还不够投入,不能作到与学生完全溶为一体。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十一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扩大音乐视野,进行美育熏陶有着重要作用。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好多音乐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况且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有关作品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欣赏莫扎特的作品时,可以不忘重点围绕“神童”、“生活清贫”,“学习刻苦”,“追求真谛”几个方面来介绍“音乐神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向他们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后,再来听赏他灵活,充满阳光的作品,效果就不一样了。有时,老师还可以亲自为同学演奏一遍,让他们印象更为深刻。
音乐欣赏较强调“静”,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夜深了,满天星斗,微风如轻纱,吹走了白天的闷热,连小虫子都钻进洞里睡觉。小朋友说得这么好,说明他对歌曲有一定高度的理解。欣赏《欢乐颂》时,由于歌曲情绪高亢,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跟唱,体会音乐情绪,感受乐队惊心动魄的演奏,了解人民要求和平、自由、平等的感愿望,更深地了解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灵魂,学习他那不挠的坚强性格。与此同时,还可以创编一些律动,如击掌,拍腿等,听着欢快的音乐做不同的律动,让学生陶醉其中。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就能够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十二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可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
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低年级的教学。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后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景,当时我只会发脾气,所以最终使得学生和教师也出现比较僵的情景。这样一来,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也消失,同时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之后我查阅了相关书籍,明白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是集中力时间比较短,所以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我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经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所以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能够提高一半。
在音乐课中,学生们对于唱谱从来不感兴趣,反而感觉到乏味。刚开始我对这情景并没有摸着头脑,还以为是他们偷懒。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本事,是审美本事的基础。所以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景下,针对有必须识谱本事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可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经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在讲音乐课时,我觉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到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之后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料,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资料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简便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经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学生经过自我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经常出现的创编歌词,这是一个很好锻炼学生自主本事的练习。它要求学生经过本身的歌词,再经过自我的思考,去再出别的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们唱起自我编创的歌词,也显得异常兴奋。所以在音乐课上,教师应当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而最终到达自我的教学目的。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但却是老跟不上节奏。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能够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并且乐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教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来在辅导,先让学生跟着我有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终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经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头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并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所以”他山之石,能够攻玉。“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都是旁观者清,所以应当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学模式、管理班团体的本事等等。并反思自我如果这课是自我上,又将会是如何,有什么相同与不一样。这是帮忙自我在教学道路成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这学期里,我收获了很多。音乐课上并不是简单的弹、唱、跳。它是艺术和本事培养的过程,只要你经常反思,必竟会让你的学生和你融在一齐,这样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使课堂中一些”热闹“现象的不在发生,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职责重大,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与不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十三
音乐教师,首先就应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用心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透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钢琴音色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潜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透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一样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一样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潜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十四
本学期我负责教授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电子琴课,共9个班,400余名学生。当我开心的接触每一个学生的时候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是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特殊情况,因此授课无法顺利进行。例如:三年级很多学生不认识中央c的键盘位置;四年级班中还有很多转学生,他们从来没有学过电子琴,因此,对于新同学来说听四年级电子琴课简直就像听天书一般。
在后来的一个月内,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我讲解新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学起来还是非常吃力!我想,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认为电子琴课那么难学,那么难掌握?我分析了以下原因: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最初学习音乐技能就没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比如:音符、小节线、音符时值、拍号、五线谱、高音谱号。我想这些认知符号需要学生反复记忆,重复使用才能运用自如。
二回家没有复习工具。(例如电子琴)。
三技能实践时间短。(课堂讲多练少)
下面我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反思:
就如何更好的记住音符?我想出了一个新办法,试验过几个班级,效果显著。首先,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段音乐谱子。我对学生们说:“有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里,他们在哪里呀?他们就在我们的黑板上。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黑板,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老大(四分音符),老大又黑又瘦,头发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他每天只吃一块面包就饱了;这是老二(二分音符),老二每天要吃两块面包,所以老二的营养高,皮肤比老大白很多,头发也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这是老四(全音符),老四可是家中的胖小子,他最贪吃了,每天要吃四块面包。大家看,他胖得只剩下白色肚皮,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了。咦!老师好像落下一个人没有介绍呢,大家说是谁呢?”这时学生异口同声说是老三。“对了,老师还没有介绍老三呢!老三是全家长得最难看的一个,所以他不好意思跟大家见面,不过,今天他也来了,我们看看老三到底是什么样子1这个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附点二分音符。“老三每天吃三块面包,请大家争大眼睛看看,老三来了。老三长得像谁呀?有的同学会说,老三长得像老大,有的说像老二,有的说像老四。我问大家:“哪里不像呢?”有的学生开玩笑说:“老三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这个学生刚刚回答完,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其实,我也在一旁开心地笑了。我知道,他们看到了,对比了,明白了,看懂了。
就在此时我乘胜追击,练习4/4拍节奏。我当每一个小节就是一天,过完一天就在五线谱后面画一条小节线。怎么算过完一天呢?我马上告诉学生们如何参与的规则。每天要吃掉四块面包一天才能结束。第一天出现老大两次,老二一次。同时,我让学生拍手数面包个数。第二天老大出现四次,第三天老四出现一次。以此类推,变换曲谱,同时让学生编写谱子完成8小节。
在课堂上大家的学习气氛很浓,积极性非常高,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学生同时安排不同的音符如同玩游戏一般有乐趣,下一周的电子琴课堂学生们还会对更多音乐知识感兴趣,慢慢的他们不再厌倦,不再烦恼,让电子琴课成为他们快乐一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