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化石吟教案(优质14篇)

最新化石吟教案(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5 07:35:04
最新化石吟教案(优质14篇)
时间:2023-09-25 07:35:04     小编:碧墨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化石吟教案篇一

我这次成长课选择的是第三册最后一单元《活化石》这篇课文。结合课后领导和老师的建议和反馈,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在理解课文大意这一环节,找一找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用一句话说一说。经过老师的句式提醒,二年级的孩子初步学会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一只只”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

1、以化石和活化石的区别引入新课,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稀里糊涂。

2、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引导着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深层次的超越性的发挥。

3、教学设计不够深入,对教材的把握有待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预计不够,应急能力弱。

4、最后对“化石”的解释要简化、清晰、再口语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较后讲透彻。句式训练可以用填空式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这样课堂节奏更紧凑。

化石吟教案篇二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 词

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

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

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

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 ),四条腿(),一双大眼睛( )。

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

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

中华鲟有( )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眼睛( ),一张大嘴()。它生活在( ),最大的可以长到( )重。

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

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

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化石吟教案篇三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严重忽视诗歌教学,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鉴赏诗歌等方面浅尝辄止,或者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诗歌教学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化石吟》一课教学的得与失做如下反思:

1、能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美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呢?常规方法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多媒体、背景音乐等的设置来创设一个朗读的外在氛围,使学生自然生发情感,二是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或名家诵读使学生提升朗读水平,三是通过课程资源的运用,如背景资料等等。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也这样……”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针对七年级学生接触诗歌不多及此诗的特点,我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朗读要领,尽力做好朗读示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选取多种朗读方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听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师生评议等方式,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等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诗歌,使他们基本掌握发声、停顿、轻重等要领,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2、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

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3、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1、时间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最后一道想象题留在了课后。

2、划分句子节拍时指导不到位。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书设计字迹大小不一。

总之,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长补短,不断探索尝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化石吟教案篇四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看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学习的主人。

一、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课文抓训练点,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在讲解课文第2自然段时,抓住重点句子“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进行知识点训练。第一进行量词的叠用训练,让学生照样子说出这样的词;第二仿说比喻句,借助图片讲解银杏树页和扇子形状相似,让学生们潜意识中明白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相似之处,才能构成比喻句。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一连串的比喻句,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认识新生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以“温馨小提示”,引导学生自学本段。在讲解中华鲟“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时,我告诉学生,一位同学的体重大约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当于20位同学的体重之和,把干巴巴的数字变成了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很快就学掌握了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又激发了对学习的科学知识方面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上完本节课,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不够,朗读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学中不断揣摩、实践。关于量词叠用的教学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进行量词的对比。如果引导学生比较“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的表达意思不同之处,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量词叠用之后才能突出数量多。

追求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续扬长避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化石吟教案篇五

厚厚的地层好比一本硕大无比的书,夹藏在不同地层里的化石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它是人类开启地球宫门的一把钥匙。怎样让二年级的学生对这些古生物产生兴趣并了解它们的有关知识呢? 在学习《活化石》一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以“什么是化石?”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探究*望。以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化石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化石的图片,如孩子们喜爱的“恐龙化石”“始祖鸟”化石,还有同学们见都没见过的“三叶虫”化石“枝蒎蕨”化石,从抽象的概念转化到形象的实物,此时的孩子不仅对化石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远离现实生活的远古时代的特殊符号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课文对活化石的描写简单易懂,但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数孩子不曾谋面的,通过阅读和讲解让孩子就有清晰的认识未免空洞。为此在学习“银杏树”一节,我给学生及时地补充搜集到的山东省最南端新村乡的一棵有着3000年历史的银杏树,它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无形之中缩短了孩子和银杏树的心理距离,远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学完本段,我又借机给孩子们朗读了一篇搜集的描写银杏树的优美诗篇,激发了对银杏树的热爱同时还获得银杏树开小花,结白果的相关知识。

读懂文字、了解古生物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课下阅读《少儿百科全书》或上网查找有关活化石的资料,做一张阅读卡。把课堂有效的学习和课外广博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化石吟教案篇六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

1、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的训练。

2、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我在这里设计了比较句子的训练:“一片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填空训练,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习这课,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然后我重点教授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并小结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再在班上交流汇报。从低年级起就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意识。

化石吟教案篇七

《化石吟》是一首抒情诗,但诗的内容并不好懂。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化石吟教学反思一,希望能够帮到您!

今天我讲了科学抒情诗《化石吟》一文。首先我用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创设情境,然后由此导入。“石头怎么会说话,他怎么说,说什么?”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究这首诗的欲望。同时,利用化石图片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让学生带着激动、兴奋、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课文。

而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

本篇课文我只安排了一个课时,而本节课我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还有一些知识点没讲到。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尝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严重忽视诗歌教学,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鉴赏诗歌等方面浅尝辄止,或者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诗歌教学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化石吟》一课教学的得与失做如下反思:

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美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呢?常规方法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多媒体、背景音乐等的设置来创设一个朗读的外在氛围,使学生自然生发情感,二是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或名家诵读使学生提升朗读水平,三是通过课程资源的运用,如背景资料等等。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也这样……”《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针对七年级学生接触诗歌不多及此诗的特点,我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美、节奏美和韵律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朗读要领,尽力做好朗读示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选取多种朗读方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听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师生评议等方式,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等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诗歌,使他们基本掌握发声、停顿、轻重等要领,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化石吟教案篇八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养学生自如地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活化石》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能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开课即展示银杏树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追问:为什么把银杏树称为活化石呢?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带动起来,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展现课文中提到的三种活化石静态画面,电脑动画体现动态活化石。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对比两句话的不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句子。使得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这样设计,突出了重点,简易突破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其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拥有了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

语文本来是一门外延极其广阔的学科,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活化石》把学生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对课文中才讲了那么一点关于“活化石”的.知识感到很不满足,好奇地向老师询问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于是老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课文之外的更多的关于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语文学习的范围从原来的课文一下子打开了。可是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呢,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大家讨论,上网、查阅课外书、询问家长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关于活化石的知识。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好伙伴。

接下来,他们还要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认真阅读理解,进行加工和整理,把与已知重复的、特别生涩的内容适当删减,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这些传达给别人。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的把整理后的资料内容读给大家听,有的汇声汇色地讲出来。 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学生感触很大,纷纷表示,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适量、适度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整体感知,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有所成,在宽愉的环境中学习,在成功中愉快,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中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化石吟教案篇九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那么,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问题抛出,学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静寂,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突然,教室后面跳动起极不和谐的音符——几个学生骚动起来,甚至在窃窃私语。我正要发怒,转念一想,已经第四节课了,学生能坐到现在也不容易,于是,我压住火气问: “你们几个干啥呢?”

“老师,我们在看照片,恐龙照片。”

什么,恐龙照片?我一激灵,来了精神,马上让学生把恐龙照片传到讲台上。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女生竟然送来厚厚的一叠照片,翻开一看,全是恐龙照片——在王屋山地质公园里的摄影留念。

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我何不趁此机会挖掘出我的课堂需要的资源呢?于是,我让这个女生介绍了与这些照片有关的旅游见闻。

“我在王屋山地质公园里看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它镶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还欣赏了栩栩如声生的恐龙,由此我想,在几百万年以前,我们王屋山一带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龙……”

一石激起千曾浪,台下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我在王屋山地质公园里看到了三叶虫化石和鱼化石,我想,在远古时代,我们济源,包括巍巍太行山在内,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地壳发生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让我们这个地方隆起,成了连绵不断的山脉。”

“化石,让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化石,向我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至此,这堂课的难点在生成的资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样自然,那样轻松愉快,不着痕迹,我想是我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帮助了我自己。

化石吟教案篇十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最后一道想象题留在了课后。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化石吟教案篇十一

《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于是,我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化石的资料。一上课,我先让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化石”的含义,再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石”,然后抛出问题“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活化石”,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习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

化石吟教案篇十二

《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说明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一个猜谜,有意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揭示谜底后相机简笔太阳,形象直观,为导入课题:阳光,做好铺垫。

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阳光有什么作用?"目的是要让学生充感受到阳光就在我们身边。其实还可以这样设计"今天的天气很不错,阳光灿烂,在这样好的天气中你想做些什么?"可能更适宜拉近学生和阳光的距离。

认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重点所在。我将本课12个生字从读音上进行了归类,分别整合成翘舌类、前鼻音类、后鼻音类三大类。然后通过1、看拼音读,2、去拼音单个认读并组词,3、交流方法认读,4、做"登山"游戏,5、结合句子读这五大环节,步步深入,提高难度,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认读中和生字反复见面,牢记这12个生字。

游戏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巩固识字。交流识字的方法目的有二,第一:让学生加深记忆,进一步巩固。第二: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认字。从评课的意见来看,识字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深入,可以进一步引导用"加一加、减一减、在生活中你还在哪看到过这些字"的方法渗透教学。

化石吟教案篇十三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严重忽视诗歌教学,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鉴赏诗歌等方面浅尝辄止,或者把结论性的东西直接教给学生,只要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诗歌教学,如何真正体现诗歌教学的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尝试,现结合《化石吟》一课教学的得与失做如下反思:

1、能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美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呢?常规方法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多媒体、背景音乐等的设置来创设一个朗读的外在氛围,使学生自然生发情感,二是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或名家诵读使学生提升朗读水平,三是通过课程资源的运用,如背景资料等等。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也这样……”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针对七年级学生接触诗歌不多及此诗的特点,我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朗读要领,尽力做好朗读示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选取多种朗读方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听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师生评议等方式,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等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诗歌,使他们基本掌握发声、停顿、轻重等要领,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2、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

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3、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1、时间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最后一道想象题留在了课后。

2、划分句子节拍时指导不到位。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书设计字迹大小不一。

总之,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长补短,不断探索尝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化石吟教案篇十四

上这课之前我就清楚,这样的课文学生会喜欢的。如之前的《太空生活趣事多》,如一年级的《火车的故事》。但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而这,也正是我苦恼的。如何让常识性文章上出语文味,是我在这节课的小小探索。

1、词教学常识性课文切勿上成自然常识课,要上成语文课,就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形成听说读写能力。《活化石》一文语言简练、准确。如“一把把”、“一片片”、“小扇子”等简单的词语,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银杏树的特点。抓住这些词语,让孩子们思索:为何不能换成“一把”、“一片”?这写出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让孩子们明白,简简单单的语言,背后却包含着这么多深意,真是妙哉!

2、读常识性课文不象其他文体一样富有情感,对这类文章进行有感情朗读则显得很牵强和做作。在《活化石》一课的朗读指导,我重点抓住每种化石的特点,让孩子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每种化石的不同之处。如:中华鲟的特点是“怪怪的”,体重很“重”;大熊猫的特点是“可爱”,银杏树的特点是“生长缓慢”;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珍贵”。如何通过突出主要词语的朗读去表达你所要表达的重点,是这节课的朗读训练点。

3、写科普说明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是值得学习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每种“活化石”的介绍分一小节,让人感觉段落清晰,一目了然。这些,我都在课堂上进行了些许渗透。另外,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吧?但能不能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这这节课上我进行了尝试。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句子:大熊猫的样子可爱极了。它的身子(),四条腿(),一双大眼睛()。孩子们看着图片上憨态可拘的大熊猫,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

“它的身子胖乎乎的,四条腿粗粗的,像四根柱子。一双大眼睛大大的,黑黑的,像长着黑眼圈。”

“它的身子圆圆的,身上的毛一半白一半黑。最可爱的要数它的眼睛,好象没睡好长了黑眼圈似的,肯定是晚上失眠啦!”

……更有学生结合了“大熊猫为什么半黑半白”的科学知识为大家做了介绍。课堂的语文味骤然浓重了起来。

4、说这样的科普文,让孩子们复述是定要的。在本课,我让孩子们勇敢地当一回介绍员,为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活化石”。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平空复述总还是有难度。我便让他们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朗读后为他们先出示提示话语,如:中华鲟有()的历史。它的样子怪怪的:身披(),眼睛(),一张大嘴()。它生活在(),最大的可以长到()重。再让他们看黑板板书介绍,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充分体现了说的“层次性”,也照顾到了中下水平的学生。另外为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情境创设上动了一番脑筋,伴着音乐让孩子来复述介绍“活化石”,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反而让人觉得很突然,显得很不和谐。我们能否让孩子的情感流露自然些。不需太大的折腾,只言片语就能融会贯通。

5、语文味,也别忘了科学性。牢记语文要姓“语”,但也不能忘记这篇课文的特点。常识性文章不可不顾文章蕴涵的科学与人文因素,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位学生讲解了动物们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并为他们介绍了其它的“活化石”,并让他们回家查找资料。虽说查找资料这一环节的反馈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全班有近一半学生查找了资料却根本无法表述,但我想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想要清楚地表达这么复杂的科学文字总归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尝试,并要求他们提高。

《活化石》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我国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科普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学习本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蒐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学生对化石并不陌生,因为我班学生上学期去科技馆参观曾经见过。讲课前,我板书“化石”二字并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化石图片,谈一谈自己对化石的了解。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我强调化石的“古老”,补充板书课题,在“化石”前加“活”,问:“课题怎么多了一个字‘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很想揭开心中的疑问。兴趣有了,于是顺势引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去思考。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适合自主学习,所以我在教学时先指导学习“银杏树”,渗透学法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重点句子,学生很快发现银杏树的“奇异”之处表现为“古老、珍贵”、“叶子奇特”、“生长速度慢”等特点。教师总结:“原来银杏树是因为这些原因被称为活化石的,那大熊猫和中华鲟又是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学生先自学,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因为有了前面的学法指导,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好。

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围绕为什么说“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这句话,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各种活化石的资料拿出来,分小组交流资料,并交流阅读资料的体会。教师适当补充资料,根据交流,启发学生编写关于保护珍稀生物的儿歌或广告词。此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本课的教学总的感觉效果还不错,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本来还设计了让学生转换角色,以“活化石”的身份介绍“活化石”的特点,由于时间关系,舍弃了;还感觉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的还不够,训练不太扎实。如果把本课设计三课时,这些遗憾应该就可以弥补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