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一
又到了读书分享时刻,有拖延症的我终是在最后一刻把它读完了。其实也并不是非要拖延。而是到年底了,学习生活都变得异常繁忙,越忙人也就越懒,使得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听说拖延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
从这一点出发,正好印证了《终身成长》里面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而我这种通过“拖延结果”来判断自己能力的必定是固定思维了。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舒适。
那么这样的思维有没有方法改变呢?卡罗尔·德韦克就在《终身成长》里告诉我们——可以!作者在最后提出来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也就是去拥抱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正常人类都是如此。
第二步:观察。就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什么时候回来?当你了解了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并明确了激发他出现的原因,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第四步:教育。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当你马上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请做好准备,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的到来。当你遇到挫折,这是他再次出现的好时机。不要镇压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时,告诉他你是怎么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在理想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如何去帮助那些同样在旅途中的人。
所以,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而偶然得来的成功也并不可靠。希望我们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它并不是为了打垮你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带给你成长的机会,从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二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书香气”,阅读,可以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文字,去感受不同人不同的人生,或者是对人生不同的理解。每一段文字都展现着他们的期望,每一本书都会给我们带来力量。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一本书,书名是《终身成长》。
书中写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性思维模式。
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受震撼。原来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成长型的教师,也需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方式。那么,那些人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呢。比如说乔丹。
当我们提到乔丹这个人,大家一定会认为,乔丹这么伟大的球员。他的成功是因为天赋,是因为他特别厉害。他一帆风顺的打到了球神的地位。事实上你知道吗,他是一个连高中球队,都把他排除在外的人。他回家非常沮丧,跟他妈妈讲说。球队不要我。说我的身体素质不行。他妈妈说:“那就练呗”于是,乔丹每天都是拼命的练球,乔丹每次打输比赛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练球。
他的运动生涯在所有运动员里面都是特别长的,他有一段时间去挑战棒球。在所有人看来,真是疯了,你有光环,是那么伟大的名人,怎么可能去打棒球,这是多丢脸的一件事。可是,乔丹是一个成长型的人格,他认为, 这怎么能是丢脸呢?这是我的爱好,这是我的人生。有什么不行呢。
随着他的年龄的不断增长,乔丹的身体素质一定是在下降,但你发现乔丹在后期打球已经不靠身体了,因为他不断练习着自己的技能,让自己能够适应如今这个老一点的身体。这就是一个成长型的选手表现出来的伟大之处。
那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怎样应用到学习上的。
成长型的人是不会死记硬背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上学的时候的很多同学,他们觉得要把这个课学好就是背过,没有别的办法,其实这种想法就是一个固定型的心态的人了。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是,我脑子不行,背不会。你看他其实没有下过功夫去研究里面的机理。而是简单的认为学的好的人都是因为背过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人叫做死记硬背,而真正成长型的人心态的人会去琢磨,会去想,会去做过一遍题之后去归纳总结,会去思考。这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方法来说,他们就是不同的人。
固定型心态的人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试过程中,只要能够达标就好。所以,为什么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真的是有影响,因为你想让一个孩子拥有一个超强的成长型心态,说一个孩子在一个特别差的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哈佛。难度很高。因为孩子们经常是对标的。他一对标我已经比别人高出来那么多吗,那我还需要付出努力吗,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自己就会出现,你已经很好了。这时候这种状态就会成为虚荣。认为我很有天分。人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同。在心理学上叫做价值感。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成长型的书中案例。
加菲尔德高中,是洛杉矶的一所低收入学校,大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一。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老师也无可奈何。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他用成长型思维模式,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去教他们,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们。固定型思维方式,能不能教。而成长型,是怎么教他们。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型思维,他总是思考怎么去教、怎样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不仅教会了这些学生微积分,还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领先成绩。这在很多人看是奇迹。其实奇迹是成长型思维成就的。这一事迹,便是电影《为人师表》的原型。
其实,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需要每一个人去不断践行和修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希望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三
思维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本书作者不是一棒子打死一个的态度,他认为这两张模式都存在,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个人会同时具备这两种思维模式,不同的时间只使用其中一种而已。当然,使用了不同的模式就带来了不同的结果。结果显示,成长型思维模式状态往往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
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很难付诸行动,对他们来说,行动了也会有失败的可能,而这件事情失败就表示我这个人也很失败,努力了也可能失败,还努力干嘛呢?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差,于是就不努力,不努力你总不能说我天生能力差吧!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他们放弃努力。我给孩子规定了时间,让他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什么作业,然后我去检查的时候才发现他更本做不到。我就会很有情绪,始终认为他不主动想要变得更好,不在乎他在别人眼中的好坏,因自己有那一点点努力就停滞不前。我也总是在情绪中发泄自己的不满,跟他讲道理,让他再努力一点。“你太让我失望了。你是有努力,但这点努力还不够。我给你的时间,你都干嘛了?是我给你的时间不够还是你根本就没想要抓紧?”
被我指责了一通之后,他说:“是我的问题。”在这之后他又做了一个作业,这次是又积极又努力,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后他告诉我:“妈妈,你知道我这次为什么做的这么快吗?因为我脑子里一直有个铃铛在响,它提醒着我。所以我就很快很好,不然。”
我一直都在强调努力的不够,要主动想好,因为我曾经真的经历过这样一段想努力,但最终没能实现的事情。那是高中的高考前了,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很想提高成绩,也告诉自己要努力才行,那段时间努力听,可已经越来越多的内容听不懂了,越来越多的题目不会做了。我百爪挠心啊,想努力,可就是找不到一努力就能上去的学习方法。我内心有些放弃了,我不想努力了,因为努力了也没用,也提高不了。就这样我和努力这件事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只要我看见孩子不努力,我就受不了。看见他不努力就像看见当初放弃努力的我自己。我用发泄情绪继续保护我的那一点点自尊。
发现了吗?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为自己找到借口不去做某些事,比如不去找学习方法。不去总结自己的问题,而只想着改正错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更看中行动和方法,看中如何努力提高自己。
可笑的是,一次我把儿子留在车里,我回家取个东西,回来时他不愿意了,说我怎么去了这么久,他快闷死了,其实也不到10分钟,而且车窗是开着的。他一个劲的怪我,也让我很快有了情绪,跟他理论了半天,他说:“你只考虑自己,都不考虑我,你说什么都是对的,我说什么都不对。你觉得快就是快,是吧!那我还觉得慢呢!你觉得快那是你觉得。”理论中我丝毫没觉得自己不对,只想着“他觉得不舒服了,应该自己想办法,而不是指责别人。一味地指责别人是不对的。”
不过他的话还是让我察觉到我没有同理他的感受,也没能看到他的情绪和需要了。我立刻收拾好自己的情绪,感受他的感受,最后我送给儿子一个小铃铛,希望在我有情绪的时候,让儿子用它来提醒我,这一下他的情绪平复了许多。他松开了紧锁的眉头,脸上露出来信任的微笑。
当情绪来临时,我很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这是只要观察情绪就可以,不要让头脑跟着情绪走。这一点很难,真的很难。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断的重复练习观察情绪而不作为。
就目前而言,我需要帮助儿子总结学习方法,总结自己的不足,在不足的地方多练习而不是责怪他不够努力。努力这个词不够具体和细节化,孩子听不懂。比如,他不懂题目的意思,那就要每天阅读,最好读完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业方面不求做快,只求做对。生活中引导孩子多思考。当然了,要想做到这些,首先父母必须是会主动这样做的人,不是为孩子而特意做的,是父母本生就是个爱思考的人,是个爱看书,爱思考,爱总结,求队而不求快的人。当然后如我们本来不是这样的人,现在开始努力练习,让自己朝这方向努力。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四
《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将思维模式分成了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
1、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2、认为天赋不够的话,努力就是没用的。
3、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感觉自己被否定。
4、因为害怕犯错,所以更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
1、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进行培养的。
2、认为努力是有用的,可以让人更具备才能。
3、会享受努力进步的过程。
4、遇到挫折时会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5、不害怕犯错,愿意尝试挑战新的领域。
《终身成长》两种思维模式的特点如上所示,对照自己,我的思维模式多为固定型。在这种模式下,它会阻碍我的成长,不利于我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我将对此加以深深反思,从日常的行为习惯上,刻意练习,逐渐将固定型转化为成长型思维模式。我深信:好的思想产生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养成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将完善人生,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
在我努力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发现别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我的反应是:你不够有天赋,努力是没用的。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别人一句批评的话,我的反应是:你在这方面做不好的,别再挣扎了。当我想在一些挑战新领域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你还是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吧,不要做一些无谓的尝试了。
因为此种思维的导向,我成长到现在,却发现距离自己的目标还是很远,发展速度很慢。结合《终身成长》中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打破了我以往的思维定式,仔细对照我的日常,跳出思维的围墙,我将具体落实到如下生活习惯中,明确我的目标,开拓思维,打破常规,挑战自己,改变自己,突破自己,寻求进步。
首先,坚持去做一件事,我将每天坚持看书一小时。我从小就不喜欢看书,一看课本和文学类的书籍就瞌睡,偶尔尝试去看一些书,但总是坚持不下来,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看,果然还是天生不适合读书。其实,是因为内心不够安定,外界干扰太大,注意力不集中,对书籍的背景不了解,导致没有兴趣,过于浮躁,加之太多网络干扰,所以才没有坚持下来。接下来我将每天用一小时,从精心选书,再到排除读书以外的其他干扰,选择读书环境,读书前解决掉吃饭、喝水、上厕所等一系列基本需求,坐在桌前,拿起书、笔、本开始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天睡前我只需检查我今天的读书时长是否满一小时即可。
其次,克服拖延。以前我一直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干什么事都要拖到最后期限,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耗费了内力,而且本可以做好的事最终也是潦草完成。读完本书之后,又让我有了自信,我相信只要我坚持执行,我就一定可以克服拖延。我将每天开始工作前,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将工作任务按照轻重缓急排序,自己设置最后期限,积极主动沟通并执行,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结束回家前,写好日报,对今日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了更好的复盘并执行。
最后,改变自己的心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给未来设限,不被过去定义,要把握好今天。今天是未来最年轻的一天,我要从现在起,调整心态,积极主动,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用一个新习惯替代一个旧习惯,实现这个近期目标。长此以往,一个个旧习惯被替代,我将成就全新的自己。我相信,站在这年轻的战场,我将带着我的勇气、纯粹、刻苦进行自我革新,我的未来我做主!永不止步,永不放弃。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五
2019年第一周,我读了心理学畅销书《终身成长》。该书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她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
她经常为《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文章。在该书中,德韦克博士讲述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
她说,我们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他们害怕冒险,害怕被评价,遇到挑战就会退缩。担心自己出丑,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思想固步自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他们不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和挫折,愿意接受挑战,而且会越战越勇。
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有多厉害。
书中有一段话描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大脑的发展变化: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生来要么聪明,要么平庸,要么愚蠢,而且一生都不会改变。但是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大脑更像肌肉——它会发生改变,而且你越使用它,它就变得越强壮。而且科学家已经证实,当你学习的时候,大脑会成长,会变得更强壮。
现实生活中,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我刚学习写作的时候,身边朋友经常对我说,“在单位,无论你文章写得有多好,没人关系,没人赏识,也是混不上管理层。
作为老员工,你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得过且过,就可以了。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要知足常乐。”开始,我还会反驳几句。后来,次数多了,我发现,之所以有分歧,其实是我们之间的思维模式不同。我总是希望自己,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希望通过学习,能让自己变得学识渊博,更具有竞争力。
尽管写作不能使我职位得到晋升,但是我发现,写作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因为写作,我需要多看书。这样,使得我无暇顾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减少了家庭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比以前平心静气,思维敏捷,观察事物,也细致了许多。前几天,我收拾儿子掉在地上的几页故事书,忽然看到,上面有几句富含哲理的话语。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看过之后,随手一放就算了。但是,这次,我却毫不犹豫地把纸收起来,并把那几句话认真地抄在了笔记本。心想,没准儿,读后感下次写文章,这些文字,或许会派上用场。自从学习写作,我开始了持续不断的输入和输出。每当我写不出文章时,我就知道自己输入不够。这时候,我会更加疯狂地读书,读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书,从中汲取知识。
人一辈子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过早放弃学习,那么,大脑反应会越来越迟钝,改变人生的机会,更不可能出现。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和思维模式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德韦克博士认为,固定性思维模式,只是提供仅有专业技能或动力。或许,它能让我们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无法帮助我们尽可能维持成功。
而这成功,也包括大脑的成长。成长型的思维模式鼓励我们,要持续不断的奋勇前进,要不畏挫折,不惧困难,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别人刻苦,才有可能保持成功。
因为越努力,大脑成长机会越多,思考越快速。越是爱学习的人,越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大脑越聪明发达,思维越清晰活跃,人越年轻有活力。
不知谁说过,人的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就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六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从樊登老师那儿获得的认知,今年五月有幸读到,收获很大。
有这样一个例子,区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早上起来出门,发现特别倒霉,车上被警察贴条了,到了办公室发现迟到了,又被老板骂了一顿,跟别人开会又发生了争执,然后自己的意见被领导否定了,晚上回家跟家人又大吵了一架,”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就能看出来固定型思维的人,和成长型思维的人的不同。固定思维的人第一反应是:今天太糟糕了,就不适合出门,就不该去上班,或者觉得自己就不适合跟人沟通,甚至想换工作,……可以看出来,故事中的“它”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产生,“他”认为这一天真的`太糟了。但是成长型的思维的人会说:“我以后停车的时候要注意,我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抓起来,我上闹钟要上得稍微早一些,为什么开会的时候领导会否定我的意见?是不是我表达的不够清楚?我找什么机会跟领导再表达一下?还是说我从领导身上能够学到更重要,更正确的想法?”这才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去思考问题的角度。
《终身成长》这本书讲的是思维模式的问题。思维决定认知,认知引导行动,行动又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结论就是:思维其实是我们达到满意生活的本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当我们能够看到事件的底层逻辑时,那些表面的浮华才能被踩在脚底下。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是什么导致了自己可以拥有一个满意的人生。它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书,核心就是要相信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优秀,便为之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七
人从一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对一起都充满了好奇,开始学习吃饭、走路、说话,问周围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期间会闹出很多错误和笑话,我们却依然兴致勃勃。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一样了?面对错误和挫折,有的人会勇敢面对,从批评中学习,但有的人只会逃避、不再努力。
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传递出一个信息,而孩子对这些信息的敏感和关注程度又是非常惊人的。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或者老师跟孩子这么说:
“你学的真快,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你根本没有怎么看书就得了优!”
很多父母和老师认为,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会让孩子增强信心,但是孩子可从这些话中听到另一种意思:
“如果我学东西不那么快我就是不聪明。”“我最好不要努力学习,不然他们会觉得我其实没有那么聪明。”
卡罗尔·德伟克博士针对数百名学生进行七项实验后发现:对孩子智力水平进行表扬,会损害他们学习的动力和表现。这其实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你的能力永远不会变,而我正在对你的能力进行评定。
父母认为通过表扬孩子头脑和天赋可以给予孩子持久的信心,但事实上却起到了反效果,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立即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会为了掩饰自己糟糕的成绩而选择撒谎、欺骗。最后,虽然告诉孩子很聪明表扬他们的先天潜力,但却让他们感到愚蠢甚至做出蠢事。
卡罗尔·德伟克博士提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避免对孩子的智力和才能做出表扬,而是应该对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成就的这个努力的过程做出表扬。并且在跟他们谈到其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的努力和做出的选择。这就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模式:你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人,我对你的成长很有兴趣。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八
特别感谢叙事者推荐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书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也能对我们产生有利的影响。该书通过许多实例清楚地讲述了一定的道理,也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其中,让我记忆深刻、感触良多的内容是思维模式和对学生的表扬方式。
首先,书中提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不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和才能都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这种思维模式的人非常关注自己是否聪明,他们认为只有没有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而拥有天赋的人无需努力就可以成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他们怕付出努力也没有成功,就没有什么借口了,只能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特别努力地去完成一件事。其实,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和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的“避免失败者”类似,只愿意从事特别简单或者特别困难的事情,简单的事情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特别难的事情失败了也不是自己的问题。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也是可以改变的,哪怕没有天赋也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成长型思维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也可以在相关行动中让自己得到提升。
其实,思维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获得更多的成长。
其次,书中通过许多案例提到了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表扬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倡导我们表扬学生的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要这样,亲爱的’,她对他说,将他的脸捧在手里,‘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不可能只是坐在椅子上等着变聪明,我保证,你只要去做,你就会有所成就。我是不会让你失败的’。”这是一名老师对一个孩子说的话,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有一些震撼,我们对待学生如果真的能做到如此,学生又将会是什么样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后期的探索。
《终身成长》一书带给我很多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遇见!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九
我们的思维模式——固定模式还是成长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固定模式保持原样,自我否定,而成长型模式促进我们积极思考:怎么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有一句话说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这其实也是要打破固有的想法,寻找到新的突破点。思维方式的不同,带来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不同的,有时候甚至是天壤之别。面对任何的困难,我们要积极想办法去做,去行动,在行动中一点一点地纠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向着目标奔进。有时候我们对未来没有设立目标,不知道想做什么,这可能是我们没有遇到好的老师、朋友,而父母在此方面也不懂,也不可能对我们提供大的帮助。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多读书,与书交朋友,从书中看到并学习别人是如何思考改变自己人生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做到。设立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按计划去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你的专注力会引发你的大脑思考这个问题,冥冥之中,有力量会联通你的目标与行动之间的距离,而你所遇到的人和事都会促进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你要有这样的信念——你一定会达成自己的目标与愿望,只要你认真去做,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敌不过认真二字。
《终身成长》——愿我们都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十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了《终身成长》这本书,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的著作,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终身成长》一书主要介绍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做了一项测试,发现两种思维模式脑波活跃的点是不同的',固定性思维的人关注的是测试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每次考试后,很多学生拿到试卷关注的是考了多少分、第几名、是否超越了某个同学,而有些孩子会根据试卷分析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得失,寻找学习规律,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进步,这就是固定性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不在少数。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判别这个人就是固定性思维或成长型思维,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了解了两种思维模式,并知道其中的区别,就有利于我们引导孩子更多地利用成长型思维解决问题。
我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进入四年级下学期后,数学知识点繁杂,一时应付不过来,接连两次考试失利,对数学的学习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点难度的题就空起来不做,作业有了错题就情绪低落,甚至把作业扔到一边。我告诉她,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盯着分数不放,他们更关注在错误中寻求方法,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于是,我和她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这学期的学习态度有没有问题,听课情况怎样,失分题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一层层的剖析,让她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问题所在。慢慢地,她又重拾了对数学的信心。现在,她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趣,这本书正躺在她的书包里呢。
同样,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本不善于言谈,不善于表现自我,一些事能躲就躲。但现在我的心态积极了许多,面对挑战,勇敢尝试。没有试过怎能知道不可以?即使失败,下次也许就能成功,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成长型思维让我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没有哪个孩子是一成不变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以成为老师的好助手,成绩落后的孩子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慢慢提高。
最后,让我们做一做这些题目了解我们平时更多采用的是哪种思维模式,并且在不断的刻意练习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吧。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十一
怀着敬畏的心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怕别人说自己失败,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失败,自己更是不敢面对失败。《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