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通用8篇)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4 17:42:04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通用8篇)
时间:2023-09-24 17:42:04     小编:JQ文豪

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一

本次问卷分五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第二部分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联,第四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学生道德认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

1.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有必要且重要的。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存在和制约,使少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模糊,经常外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有时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2)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及方式的分析。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感到相对满意,并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3)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看法。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的考试形式还可以,有22%的大学生认为不满意需要改进,而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方法应该改进为理论考试+社会实践表现+平时表现。课堂外(课后)的实践教学,是对班级授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验证和运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去体验、分析、回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

(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1.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约有70%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在寒暑假组织的参观考察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了大学举办方应加强组织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学生自发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参加自发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打工、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做义工等,这种自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参考。

3.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指导社会实践的认知。

由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作为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学生自我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1.大学生自我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由上图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教育了解一些,并认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关系密切。

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引导,并自行及时的调整。

3.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老师的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认为自己应是主导地位,同时希望老师像知心朋友般理解、倾听、鼓励并帮助学生。

(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实践

1.日常生活中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还是有学习有关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的,并且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日常生活中有必要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而认为最难实践的地方是走出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

2.日常生活中的自律督导:部分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建立学生自律监督组织去监督、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

(五)道德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1.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道德应该有并且是诚实守信的,但约有一半大学生指出校园里没有网络道德论坛,这是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论坛还有待完善的地方。

2.与人相处的道德认知:大学生与人相处、与社会接触时有自己的理性思考,有自己的原则。

3.对待道德冲突的认知。“在当今的生活中,你最关注的是?”对于这一问题,有一半的大学生选择了诚信问题和择业问题。在与人交往、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面对一些道德缺失现象时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态度是:60.48%的大学生对这种现象感到厌恶;17.52%的大学生能很快意识到,但只要是不触犯法律的问题就睁只眼、闭只眼。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有:

1.总体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展开,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很多的领导甚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认为,在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重要性的排列中,专业技能往往要远远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这样的价值取向指引下,绝大部分教师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和使用,不太可能真正地、扎实地去研究实践教学问题。另外,有些教师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思想保守,怕出问题,使得实践教学一直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作为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存在疑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参加的很多社会实践活动都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作为指导,这与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有关。

3.基地建设不稳定,学生参与度不普及。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地建设,可以提高基地的育人效果。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对专业实践基地很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地教育投入的力度比较缺乏,而且管理上也经常是非正规状态,导致了基地建设的不稳定性。

4.大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因为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能进行自我教育,而调查却发现大学生自我教育时需要有老师的指导和分析。如何把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同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能结合具体的实践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材料和渠道,真正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在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是做得很不够的。大学生在遇到道德缺失或道德冲突时,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或者现行的社会准则进行处理时存在问题。

5.评价体系不系统,缺乏公正性。在对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的访谈中,很多同学反应,学校许多大型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比较严重。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通过定期的检查、考核、考评等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致使评价体系混乱,主观随意性大。

综合调查结果和调研中所反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要求,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待改进。但怎样改进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却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想教学质量好,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因此,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除有针对性地选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学内容保持基本的教育理论框架外,还应与时俱进,提高其内容的现实性、时事性、实效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形成“专题式——互动式——虚拟课堂型——实践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并针对考核方式做出改进,如改为“理论考试+社会实践表现+平时表现”作为考核方式,避免学生为了应试而学习。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在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由教学实施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这项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首先就取决于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认识程度[6]。

2.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如社会实习、志愿活动、调查研究等,也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活动(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而且在实际运用中消化学过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使马克思主义“进头脑”,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这无疑就切实增强了其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应在学生对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同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采取适合的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教师才能以坚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和令人叹服的逻辑分析去说服大学生,使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理论魅力,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教学目的。

4.加强学生自主建设的自律监督组织,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并监督、规范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以此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如针对一些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道德缺失、道德冲突的辩论或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等。

5.政策制度保障。

一是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明确教学计划,使其享有和理论课同等的待遇,使教学计划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经费保障、组织领导保障、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保障等。

三是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要健全,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予以监督和考查,保证实践教学能够按照预期目标顺利开展,端正执行的方向,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二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其实在塔卧镇几个村走访教育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一些问题的端倪,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将从整体的角度来对永顺县的教育提出一些问题,并给出一些初步的建议解决办法。

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当地农民非常愿意他们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将来读高中,进大学,走出家乡,去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回来报效家乡。但是,由于贫困,他们不得不让家里学习较差的学生放弃进一步的深造,让他们改上中专或直接外出打工。没有能力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只能忍痛让其中一个孩子暂时牺牲自己,打工挣钱来维持家里的生活。

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短期办法是,各级政府设立一定的助学金提供给因贫困而不得不放弃深造机会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长远来看,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使孩子们的教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要发展,要致富,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教育上去了,村子才能富起来。

永顺的教育投入力度近些年来已经在逐步加强,但由于教育底子薄,基础差,还需要在未来很多年持续性的投入,并尽可能地加强。因此,我们希望各级政府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最好多设立一些教育基金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提供一些帮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贫穷,这里的学生大都发奋读书,把考取大学作为拥有新生活的跳板。考取大学后一般都会在大城市里找到一份良好的工作,极少回到家乡。这样就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使得永顺缺乏振兴经济的各类人才,进一步阻碍了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

"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现在不管城里、乡下,做父母的谈起儿子女儿,都以能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为荣,出国留学的更不用说,那是父母的骄傲,乃至亲戚朋友的骄傲,也是师长们劝勉后辈努力学习的典范。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责任感,加深他们在读书的同时能感受到振兴家乡的使命感。同时,永顺县应多制定一些鼓励本地学子毕业后回乡振兴家乡经济建设的政策。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本市的中学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教职工近14000人,仅榆阳区就有2203名,其中初中中专任教率达79.5%,高中达93%。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的省市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我市已形成同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包括培养新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两大类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和壮大师资队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保守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四

《市中学教育现状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为您精心整理,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2015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2014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要真正构建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抛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教育体制,首先是完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模式,使高考和招生制度朝着真正有利于选拔品学兼优,有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的方向转变,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其次要形成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

全社会提倡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鼓励人人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鼓励其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中学里大力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求,是培养大批世界性一流创新型人才和科学家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及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五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20xx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钱,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六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七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习**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20xx年年底,夏宝龙书记在宣讲十八大精神时强调,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劳动者收入,是实现省委提出“四个翻一番”目标的必由之路。

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和省市先后就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把职业教育调研列入20**年调研计划,组织专题调研小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听取了市教育局、人力社保局、经信局有关情况汇报,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和部分用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视察了部分中职学校。期间,还组织教育、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负责人和中职学校校长赴先进地区考察职业教育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中职教育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每年都能够为高等院校和我市生产一线输送约20xx名左右的合格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现已成为我市实现“开放融合,创新实干,奋力实现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大跨越”的奋斗目标,和打造“科技智慧临安、生态宜居临安、文化活力临安、和谐幸福临安”的一支生力军。

总体来看,我市职业教育主要以打造区域特色为主,实行错位发展,服务当地。到目前为止,我市现有公办职业学校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昌化职高、交口职高、教师进修学校职高部、电视中专(20**年停止招收新的全日制学生)。民办职业学校1所:金盾职高。部门办职业学校2所:技工学校和卫生进修学校。其中中职技校和昌化职高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是省一级重点技校。共有省级示范专业3个,分别是中职技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昌化职高的机电应用专业。杭州市示范专业4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市级实训基地3个,市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3个。在专业设置上,全市中职学校开设了机电、汽修、数控、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烹饪、旅游、财会、电子商务、美术、学前教育、保安服务、护理、计算机、文秘等近20个专业。其中机电机械类专业学生占最大比重。

至20xx年底,临安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408人,其中专任教师386人,专业课教师1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28人,占专业课教师的75.3%。近年来,普职招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中职教育共有在校学生5084人,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达到99%。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比我市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青山湖科技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积极涌现等,职业教育仍是我市教育工作的薄弱领域,整体水平与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质量、办学规模、结构布局、办学效益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体来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统筹发展力度还不够大。近几年,受传统思想观念、大学扩招和从众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上还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轻职重普、重学轻术的意识,政府统筹管理明显不足,职教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表现在:一是在组织领导上,我市尚未成立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和协调小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快速便捷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在发展规划和政策扶持上,扶持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三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如:教育局管理电大、职业高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及有关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技工学校、技能鉴定和有关职业培训,科协(农培办)又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卫生局管理卫校等等,没有形成大职教的管理体系。由于缺乏政府统筹和宏观管理,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职教经费的统筹安排、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落实等等一些重大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决策和协调。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我市中职学校数量过多,办学规模偏小,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重复,已经成为制约我市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已迫在眉睫。

2.校企合作机制还未建立。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技术培训与经济、社会发展最贴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受市场制约并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密切相关。但从整体上看,我市中职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还不够紧密及时,中职教育的市场针对性还不强,服务能力和培训提升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门、学校、企业还未建立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仍然停留在学校通过自身资源去寻找企业、企业无奈去学校被动的短时合作模式。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信息、人才、技术、物资交流平台还没有建立,双向交流不通畅,导致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脱节。同时,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因资金短缺建设滞后,实训设备落后,严重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难以胜任新技术条件下的现代企业需求,无法输送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的人才。校企合作办学“学校热、企业冷”。尽管《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加上有的企业用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及技术工市场无序竞争,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市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场地和经费,不太愿意将先进的设施设备供学生培训之用,所以就出现学校需建符合新技术标准的实训基地,但缺乏资金,而企业需要符合新技术标准的熟练工,但又不愿意拿出场地设备和提供适当的资金扶持,导致“两需两难”的尴尬局面。

3.队伍建设还相对比较滞后。目前,我市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我市职高有专任教师379人,其中文化课教师209人,专业课教师170人,专业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44.9%左右,低于杭州市提出的60%的要求,而技能型专业教师又恰恰是职业教育最迫切需要的。二是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大多专业教师是从文化课教师转型和近年对外招聘而来,“双师型”教师特别是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相对特殊的中职教育发展,事业编制身份的限制和年龄上的要求,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无法由企业向学校流动。另外,由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本身就不足,一旦离岗培训就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计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培训,专业水平难以有明显的提高。

三、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当前,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依托现有基础,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浙江省制定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们提出新要求:到20**年,建立基本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质量、规模、结构、效益比较协调,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2.临安经济转型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临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为建设“四区”,加快实现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大跨越提供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全面实施产业发展提升计划,集中扶持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工业“3+1”产业,做强科技服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六大服务业产业,大力推进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腾笼换鸟,改造提升绿色照明、电线电缆、复合装饰材料、精密元器件、坚果食品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实施新一轮农业产业发展六大工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等。这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性人才。当前,我市技能人才总量缺口还比较大、结构不合理,“技工荒”已成为产业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

3.群众自身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依赖不断提高。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样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支持。未来几年是我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速,新农村建设也将全面扎实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失业人员、外来进城务工农民,这些都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来提升技能水平。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也需要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即便是从事务农的农民也需要通过培训来掌握先进的机械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种养技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任务很重,发展空间很大。

四、意见和建议

临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为建设“四区”,加快实现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大跨越提供强大动力。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增强抓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统筹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和就业需求预测来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措施,为我市中职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成立临安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教育管理办公室,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形成教育、人力社保、经信、财政等多部门联席例会制度。要统筹管理中职学历教育、成人技术培训,打破现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建立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行“职前、职后教育两轮驱动”的一体化管理,为中职教育发展创造体制优势。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中职教育在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的作用意义,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大力表彰奖励优秀技工人才和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是要进一步优化职教布局。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是职教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我市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规模偏小、专业重复、多头培训的状况,进一步调整我市职业教育的学校布局,精简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以临安中职技校和昌化职高为基础整合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理由如下:

1.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全省以设区市为单位,到20**年基本完成中职教育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到20**年,全省中职学校数量调整至35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20xx人以上,逐步形成设区市市本级以专门化学校为主体、县(市、区)综合性学校与专门化学校相结合的格局。临安周边县市的职业教育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如富阳整合成2所职业学校,淳安整合成1所职教中心,桐庐整合成2所职校,余杭临平职高和技工学校合并等。适时减少我市职业学校数量,优化组合职教资源,有利于促进我市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2.临安生源数量不断下降:我市现有户籍人口53万余人,初中毕业生数已降至每年4000人左右,且逐年减少;按照普高招生比例约占55%,再加上每年近300人的外流生源计算,我市职高的生源每年大约只有1300人左右。如果职高数量过多,会导致每所职高都出现招生困难,更谈不上职业学校上规模上档次,且教学资源严重浪费。

3.临安狭长的地理区域特征:我市东西横跨100余公里,区域跨度大,经济发展各具特点。根据区域经济特点,保留2所职高,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既能满足百姓和学生就近入学的愿望,也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促使我市职业学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

方案一:保持昌化职高的现有规模;做大中职技校,把交口职高、技工学校、电大中专部等整体并入中职技校,过渡时期暂时设立全日制教学部和培训部。

方案二:保持昌化职高的现有规模;建设职教中心,把中职技校、交口职高、技工学校、电大中专部等整体并入职教中心。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要调整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结构,提高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为职教发展提供经费保障。要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督促各类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成本费用,专项用于职工培训;调整农业、科技、扶贫经费和职工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统筹用于职工技能培训和其它各类职业培训。要落实中职学校创建项目配套经费。以创建促发展是目前国家、省市各级部门推进中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调动各校创建积极性,为临安中职教育快速发展搭建平台,对创建省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级实训基地、省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等上级部门有建设经费和配套要求的项目,市财政应按照相应比例予以经费配套,实行专款专用。要统筹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实训基地,不断满足我市中职学校学生实训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的需要。另外,要及时化解职业学校的债务负担,助推职教事业在挖潜提质上取得更大成效。

四是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继续完善我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专业结构调整根据“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和“做特、做精、做强”的要求,强化主体专业建设,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坚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做大做强中职技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艺美术专业;昌化职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国石雕刻专业;交口职高烹饪专业等骨干和特色专业;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力度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业,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中职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和学生管理能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改进和完善专业课教师培训机制丰富教师培训模式,推进与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师徒结对、外出进修等途径培训的开展,增强培训的自主选择性。构建校企人力资源交流共享机制。通过政府引导、部门配合、行业支持、校企合作,建立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和企业优秀技术人员进课堂支教的工作机制,打造一支致力于培养企业适用人才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拓宽职校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健全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机制,切实解决中职学校技能型教师短缺瓶颈问题。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八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下面是闲散青年教育管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供大家阅读参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当代渔农村青年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过去由于渔农村生产结构单一,很少产生分化,随着党和国家各项渔农村政策的推出和落实,广大渔渔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渔农村生产结构逐渐多元化,渔农民的身影活跃于第一、二、三产业,涉及多种产业。本文所指渔农村闲散青年(18—35周岁),除在乡务农者、在乡务工(商)者和进城(异地)打工者,在渔农村或进城镇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的青年。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问卷42份,收回36份,由于条件限制,调查范围不广。本文结合调研资料,拟就新形势下本区域内渔农村闲散青年的思想与生存状况作一下阐述,对影响渔农村闲散青年发展变化的具体因素作一下分析,并就此现状,谈一谈新时期渔农村闲散青年的教育工作。

根据调查,长白乡渔农村散闲青少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不爱读书,经常旷课,拉帮结伙,出入娱乐场所的在校生;(2)学校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以及一些年龄较大,无一技之长,又怕吃苦或不愿从事体力重、工资低而无业的青年;(3)文化素质较低的下岗职工,难以实现就业,无固定收入,依靠偶尔打小工获取少许收入的青年;(4)刑满释放,改造效果不明显的回籍青年。

从渔农村闲散青年的基本情况看,60%的青年是初中毕业,18%的青年是高中毕业,22%的青年是中专毕业。这较之从前,虽然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几乎没有了,但是伴随着就业走向市场,在广大青年择业机会增加的同时,而对以上学历的青年来说,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择业机会却在不断的降低。调查发现,许多中专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此外,还发现一部分渔农村闲散青年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但已经结婚成家,可以想象,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他们的负担将越来越重。

改革开放使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频繁和直接,在眼界不断开阔的过程中,他们的价值取向、婚姻与家庭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从渔农村闲散青年对婚姻与家庭意识来看,他们基本上撇弃了传统的“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保守思想,但对结婚费用来源问题仍比较依赖父母,有这种想法的占70%,这可能缘于他们本身较少的收入来源。在调研中发现,约有60%的青年,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自己的社会交往面能更拓宽。

据渔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外出从业情况调查看,随着市场经济规律和经营活动开放,许多渔农村青年劳动力都有“厌渔厌农”思想。从就业形势看,喜欢从事服务业的青年占40%,喜欢从事领导和管理工作的青年占18%,喜欢从事工业工作的占12%,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达67%,72%的青年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渔农业效益不高、生产条件不好、生产劳动太辛苦。有80%以上的青年有走出渔农村抑或脱离传统作业方式的强烈愿望。有75%的青年认为搞好渔农业的'关键在于:降低渔农民负担,调整农副产品价格,优化渔农业生产结构。

虽然当代渔农村青年的文化程度与他们的长辈相比相对较高,但他们并不满足。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身边的人比较富裕主要是因为“能力强、会经营管理”和“有文化、有技术”,他们迫切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在调研中发现,渔农村闲散青年对自己受教育程度不满意的占70%,愿意接受再教育的占60%,可见他们乐于用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眼界。在文化生活中,90%的青年文化娱乐用品大多是电视机。还发现各种娱乐活动、休闲杂志很受欢迎,在他们文化消费中,喜欢旅游消费的占70%,青年文化生活的另一方面是80%的青年喜欢追求品牌、前卫和时尚。

由于闲散青年缺乏渔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在渔农村中属于弱势群体,不被重视,被冷落的现象常有发生,影响了他们的权利意识和社会参与积极性。从“是否愿意加入共青团”的比例来看“无所谓”的回答占69%,而“愿意或已交入团申请书”的占31%左右;从“对村干部能否带领群众致富”的看法中,持肯定态度的占30%左右;从“对社会不满,采取的行动方式”来看,认为“要行使选举权”的占40%,“在合法范围内采取积极行动”占5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种形势下对青年的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伴随着青年身份、职业、角色的变化,伴随着对外开放,青年在接受新的观念,先进的技术时,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

(二)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速猛发展,一种集电话、电报、电视、传真等优点于一体的数字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对当代青年,特别是渔农村青年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表现的尤为明显,谁掌握的业务技术多,综合能力强、学历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就业机会的相对提高也是针对上述青年来说的。

(三)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渔农村闲散青年分布比例不均,青年的流动性大。在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方,紧张的工作、向上的氛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带动了青年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反之,生活方式枯燥,生存能力逐渐变弱,甚至会导致社会不良行为,丑恶现象的出现。

(四)目前农业效益不高,渔业生产风险高、且辛苦,渔农村青年掌握的实用技术不足,对渔农业前景不抱乐观态度。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渔农村青年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乐于从事的渔农业转向其他领域发展。

(五)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带动了渔农村闲散青年社会政治生活意识的转向。现在党组织及团组织对于渔农村闲散青年的吸引力明显减弱,渔农村闲散青年对社会公众事业及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明显减少,对团的意识等已今非昔比。

面对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渔农村青年的信念、素质、境界、能力都将受到全新考验,面对当今渔农村闲散青年生存发展的现状,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向渔农村闲散青年投入更多的关注、关怀和具体帮助,引导他们学榜样、学技能、学科学、求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新一代渔农村青年。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群众的辛勤努力,渔农民生活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不同区域发展的力度不同,随之,渔农村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能力存在着差异。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真正做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共同发展,带领青年参观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区域、企业、示范户,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结对帮扶,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泛宣传渔农村青年成才致富的先进事迹,利用身边的典型来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树立成功的信心和方向,引导他们沿着成功者所走过的历程,学习他们的创业精神,工作思路、方法、经验。同时也帮助他们进一步落实外部环境,如积极推进青年渔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进程,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渔农村青年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家作主的主人;要以提高渔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全面加强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精神文明“进村入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为渔农村和渔农民的发展提供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渔农村闲散青年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他们不具有投身新农业科技革命的能力,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政府及社会在有关方面要对广大渔农村闲散青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也应尽快建立完备的信息网络,增加闲散青年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渔农村各级团组织要抓住逐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时机,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培养青年科学种田能手和发展多种经营的青年致富能手,依托已建的青年科技图书站、青年之家,创立读书俱乐部等有形阵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积极推进“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为渔农民青年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铺路搭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这种学习更方便,更实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形成规模,使其长远稳定地发展,要积极引导渔农村青年转变思想观念,掀起“读书、学技、创业、成才”的新高潮,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青年渔农民的技术培训,结合“绿色证书”培训,实施“青年渔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尤其要抓好高效农业新技术的培训,为渔农村着重培养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的复合型青年人才。各级团组织应不失时机地组织青年岗位能手比赛、现场观摩等各种劳动技能操作和培训,以此不断增强渔农村青年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适应力,发展能力、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开展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多渠道增加渔农村青年收入。就目前长白乡而言,新引进的太平洋海洋工程外资项目给一度封闭的长白开启的工业发展之路,政府部门要紧紧扎住这个机遇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咨询、指导,引导渔农村青年从事运输、营销、服务等行业,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为渔农村青年的增效增收,成长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促进闲散青年实现就业。政府部门应针对闲散青年的特征,增设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场地,提高闲散青年接触文化、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团组织应以“三争三创”等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服务力度,不断完善渔农村青年服务体系,壮大青年义工服务队伍,完善义工制度,联合“三下乡”等活动,深入渔农村基层切实为渔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广播电视、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传播行动。大力宣传党在渔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广大渔农村青年善用政策,用好政策,依法代表和维护渔农村青年创业者的权利和利益。团组织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渔农村闲散青年投入更加关注与热情的目光,真正认识、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在建设新型渔农村的道路上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