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大全12篇)

最新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1:34:23
最新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大全12篇)
时间:2024-03-20 21:34:23     小编:紫薇儿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一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9月18日在领导班子集中帮建会上的讲话,在公司党委中心组组织学习的基础上,我个人也进行了反复学习与思考。**书记的讲话对“领导班子怎么建、队伍怎么带、检验的标准是什么”进行了清晰明确的解答,对电气化公司抓好自身班子建设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作为电气化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我个人感到受益匪浅,结合公司实际,浅谈一点体会。

公司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以往的工作基本顺利稳定,进展良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书记的讲话要求,仍然需要深入思考,总结经验,看到不足,特别是与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高标准要求不相适应。党建工作是“根”,生产经营是“叶”,根深才会叶茂;党建工作是“魂”,结构任务是“体”,魂强方能体魄。党建与经营紧密融合,把思想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是公司开展党建工作的关键所在,最终达到高质量党建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此我也信心满满,下步重点工作是:

1.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政治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打造讲政治、懂规矩的领导班子,落实主体责任,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忠于党忠于企业,达到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目标。

2.坚持强化理论武装,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执行集团公司党委的决策部署,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龙头作用,加强中心组学习,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学习、集中培训等,加强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的理论武装,党委中心组每两个月至少组织1次集中学习研讨。

3.坚持培养优秀年轻的干部,积极构建青年员工竞升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大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力度,不拘一格大胆使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成才,全面激发人才活力。培养“敢抗事、愿干事、能做事”的干部,对“不担当、不干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干部,坚决采取组织措施调下去。严格落实集团公司“13131+x”重点人才培养工程,打造学习型组织,推动新入职学员每周学习常态化,举办“导师带徒”活动,为今后夯实基础、切实提升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提供保障。

4.坚持纪律约束,始终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司的部署要求,围绕集团公司“新、严、实、效、信、公、容、勤、责、廉”十字工作作风,积极响应落实集团公司“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将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作为提升干部员工纪律和规矩意识、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的重要工作,并有机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全过程,促进公司合规、稳健发展。

5.坚持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协同互动、一体推进,抓党建工作的同时保证业务工作落实和目标实现;抓生产经营的同时管好思想、带好队伍。把党建主题与管理理论对接起来,将党建主题转化为管理办法、管理语言,以党建“软实力”助推生产经营“硬发展”。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把党的领导和建设融入到电气化公司生产经营的各环节。

2020年注定既不同寻常又不同凡响决,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将一如既往砥砺前行,决不辜负组织的重托,把班子建好,把队伍带好,把任务完成好,以优异的成绩为集团公司“双千亿、五百强”的伟大目标添砖加瓦。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用“党建笔”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三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描绘出一幅熠熠生辉的“乡村振兴图”,助力全县乡村振兴。

用“党建笔”,绘就稻梁丰硕的产业振兴富足图。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八江镇始终以“产业兴旺”带动“村民致富”为目标,紧紧围绕“生态立县 旅游富民”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广西油茶“双千计划”,积极打造“广西侗茶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深度推进产业融合,积极探索“资源入股”,创新“政企联营”建立股份制运营模式,实现资源一体化管理,盘活用好农村土地,促进油茶增量提质扩面,形成新品油茶种植“一河两岸”示范带;突出党支部“纽带”作用,依托“仙人山千亩茶园”,推动“茶旅融合”,实施“品牌共建”策略,探索推进“党支部+产业+企业+农户”“党支部+互联网+合作社+农业”等发展模式,促进“茶”元素与“侗”元素相融合,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讲好茶故事,成功打造了“仙人山”千亩茶园观光游、云雾山上“观日出”、“千人采茶廊”、农家乐等旅游品牌,实现了“以农促旅,以旅富民”的产业升级。

用“党建笔”,绘就绿水青山的文化振兴祥和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作为中国茗茶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系列全会精神,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江县提出“打造粤桂湘黔四省区民族风情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游的美丽后花园”两大发展目标,以镇内“两茶一山”、4个国家传统村落、6个区级传统村落为纽带,大力发展“茶旅”融合文化产业,积极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和“中国侗族在三江”旅游新形象。近年来,八江镇党委联合各村党支部将党旗插在特色旅游上,利用自身侗族特色优势,盘活闲置资源,培养了一批多耶、芦笙踩堂、坪王相将款等民俗表演队伍,打造了“党建+传统村落+民俗表演”的侗族文化产业链,实现百姓增收、人民富足、生态宜居,走出一条极具侗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用“党建笔”,绘就群贤毕至的人才振兴凝魂图。“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务必做好“人”的文章。八江镇充分发挥党组织凝魂聚力作用,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用人理念,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为了吸引更多的乡贤返乡创业,让懂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破图而出。八江镇党委牵头制定出台《“乡贤回归,共谋振兴”行动计划》,通过“支部推荐+群众推优+个人自荐”等方式,挖掘优秀企业家、致富能手、农业科技人才、电商人才等方面优秀人才,建立乡贤人才库,大力培养本土人才队伍。用心服务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建柳州市首家青年大学生创业园,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创业园+公司+致富带头人+农户”的模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以土地流转、入股、提供就业岗位、收购农产品等方式,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三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始终在风险博弈中求生存、求发展。但风险无处不在,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因操作风险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颇多,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银行内控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缺乏应有的行为制约机制。因此,采取相应措施,从源头上加强预防,是新时期防范金融犯罪的一道重要防线。

经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找到了自我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是非标准,找准了工作立足点,增强了合规办理和合规经营意识,通过学习相关制度、《银行业典型案例汇编》,观看教育视频,我对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识别和控制业务上的各种风险增强能力,积极规范操作行为和消除风险隐患,进一步增强维护邮储银行利益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明确了在平凡中奉献,在爱岗中敬业是我们从业人员增强岗位责任心、提高规避风险能力所必备的奉献精神。

建设,从近年来发生的金融犯罪案例看,有许多都存在没有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所以,银行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既要进行正面的宣传引导,又要坚持经常性的案例警示教育,使从业人员加固思想防线,经常警示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从而为消除金融犯罪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自觉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使大家真正认识到,作为一个金融单位的职工更应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讲求道与德,如果路走得不对就会犯错误,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德,就谈不上自己的事业,也就没有单位事业的兴旺,就没有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人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实现规避风险的最大效益化,对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内控与制约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落实授权审批制度。在处理业务过程中充分体现“四只眼睛”原则,通过这一制度使各类经济活动及风险在发生之际就能得到协同有效监督和控制,对疏忽加以防患,对恶意加以制止。

最后,作为银行从业人员,还应该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也是实现规避风险的最重要关口,因此,我们临柜从业人员虚心学习业务,用心锻炼技能,落实操作规程,按章办理业务,是把好金融风险规避的每一道防线,是关乎邮储银行建设发展的每一个阵地,责任重如泰山,职责义不容辞。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四

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启航之际,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打好科技创新三场“战役”。

一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快速出成果、出成绩为标准评价科创工作成效,过分求快求成果只会导致“画大饼”“放卫星”,损害的将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全社会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包容心”来对待科研。唯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客观差距,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苦干实干精神,一颗钉子接着一颗钉子敲、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才能让一个个小创新、小进步变为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

二要勇攀高峰,集智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就要求我们聚焦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突出短板,汇群智集群力,突出整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科研攻坚清单”。支持鼓励跨区域、多行业交叉融合发展,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努力实现更多零突破。同样,也要加快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全力解决好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优秀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安心于学术。

三要健全机制,完善服务,打好科技创新“转化战”。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效率、造福人类,一切科技创新成果都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法规保护力度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厘清利益分配机制,做到让科研人才(团体)放心将成果投放市场。其次,要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改变过去科研团体与市场主体“两头说两头都不算”的尴尬局面,让更多主体多维度参与到科研成果质量评价全过程,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推力和市场经济的拉力作用。最后,要简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付流程,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激励,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核心领域成果转化落地。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五

建立考评专职部门、主管部门和专业第三方政府绩效评估机构相互配合制约的考评主体结构,充分发挥党政智库、社会组织、技术支持部门等社会力量在政绩考评中的作用,在特定考评环节合理使用公众评议和专业第三方评估,探索建立以数据为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多方参与的高质量发展政绩考评信息系统,实现考评信息的综合性、连续性和开放共享,保障第三方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探索建立政府绩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单位,设置议事职能机构,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的综合性、系统性、全局性政绩考核与评估工作。建立专业化政府绩效评估部门,明确主体责任,界定评估范围和评估内容,统筹协调政府各部门与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政绩考评与政府绩效评估工作。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法定,细化各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构建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的政府政绩考核工作体系,健全考评全流程监督机制,加快完善政绩考核工作的法治保障。

通过专题学习、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强考核工作队伍对于高质量发展内涵与重点领域性政策的精准把握能力,着力提升考核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针对性提高考核人员的专业化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六

为提高全县科级领导干部素质,增长才干,县委决定分期分批选派科级干部前往苏州、杭州等地学习。我有幸成为第二批选派对象,于5月9赴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为期6天的区域经济培训班学习。走进浙江大学,扑面而来的浓厚的学术氛围,无处不见的“老外”,一下子感染了我们,有着“东方剑桥”美誉的浙江大学,无处不体现着其“求是”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县委领导与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多次交流沟通,为我们安排了涵盖面宽、知识内容丰富、能开拓视野、拓展思维的课程,全班40名学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互交心谈心,结合学习和我县实际,交流讨论我县发展问题,使我们学习的这段时间如沐知识的海洋。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学习期间,一方面聆听了知名教授们的授课。课堂上,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全新的观念、精湛的学术、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深深吸引我们,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了《突发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社会转型、社会分化与社会稳定》、《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问题》、《中国模式的浙江版本——当前浙江发展存在的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等8个专题的讲座。另一方面,先后到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航民村、传化集团、钱江新城进行参观考察。义乌市委党校、航民村民小组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这次学习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我感到收获很大,体会很深,启发很多。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丰富了知识,更新了观念。从老师精彩的课堂上,我们获得了知识。在考察中,使我们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差距。我们看到了浙江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的自主精神;敢闯敢拼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通过考察学习,我认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有:一是经济实力雄厚。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速快,运行质量高,发展气魄大,人民生活水平高;二是产业特色鲜明。工业所占比重大,且已形成块状经济,知名企业和大企业较多;三是体制机制灵活。浙江在发展过程中,比较早地认识到了单一所有制的弊端,比较早地进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形成了灵活的机制优势和举全民之力、集社会之财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就我县当前的发展情况和现状而言,由于地处边疆地区,客观上受区位限制,内贸受交通因素限制、外贸受缅甸局势影响,广大群众从商、经商意识淡薄,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水平、农业产值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自身优势未充分显现。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相当大,而且还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如果再不加快发展,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通过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我有了以下五点启示: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地区的发展,思想要不断地解放,观念意识要不断地转变、体制机制要不断地创新。在这方面,浙江的干部群众先我们一大步。

二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我县水电优势,灵活掌控电价,创新招商模式,大力发展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中介招商等模式,加大与沿海城市的对接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到盈江落户。

三要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沿海企业对外出口订单增加,劳动力需求量大,我县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沿海企业输送劳动力。

通过几天的听课和参观,一是逐渐找到了以往工作中没有发现的问题,找到了差距,充分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更加感受到学习的紧迫性、重要性。二是认识到借鉴是学习的最好方式,浙江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超前,他们的今天,是我们的明天。我们要借鉴和模仿浙江发展的经验,让我们在工作中尽量减少走弯路,犯错误。三是感悟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对社会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我将用创新的思维对、创新的方法解决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

通过这次赴浙江大学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使我更加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更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县委组织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反复思考,把学到的精神、经验和做法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借鉴浙江一些有益的做法,努力发展我县残疾人事业,维护好残疾人权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七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十二五”期间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根据国际组织预测,我国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过去5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19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36.2%,相较于“十二五”末提升8.7个百分点。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5年,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合作进展良好。全面开放新格局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前沿,深入探索对外经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过去5年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沿着高质量之路阔步前进。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实干、高效落实。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我国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发展质量的时代主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篇二】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思想,是行为的指引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正确的思想,引领人们走向理想之路;错误的思想,却带着人们误入歧途。此次大讨论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必要性,更是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把问题摆出来讨论,也是我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下,上下各级积极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如火如荼。那么,如何破解“新官不理旧账”,不兑现承诺等伤害市场主体信心,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怎样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所谓“新官不理旧账”,其表层原因大多源自一个“怕”字。前任旧账,遗留问题,多是盘根错杂,难办的“老大难”问题,本身不易解决;同时,新任官员容易担心自己“被比较”,解决此类问题做得好,那是前任的功劳政绩,做得不好那更是不如前任,劳心劳力不讨好。不管原因是什么,不理“旧账”的“新官”,都不是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好官。不论是怕事不敢理,还是懒政不想理,都不是能够推诿扯皮的事情。说到底是政绩观出了偏差,不负责不担当,只想请赏邀功不想担当负责,只想人前出彩,不愿低头出力。殊不知,“旧账”不清算,新绩也难出。地方政策大多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倘若“新官”上任不理“旧账”,那“旧账”就会拖成呆账、坏账、烂账、死账,短期看似只是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长期看其实是给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如果我们再深挖一点深层原因呢?那就是思想的问题,官本位的思想问题。我们政府的公权力不是哪一位官员的私有财产,而是人民赋予我们为百姓谋幸福的。无论新账旧账,都是地方发展的“民生账”、“发展账”,思想上必须要转变。在提高政治站位的同时,还要让思考角度“接地气”,从企业角度出发,从发展角度考虑,自然主动排除企业办事各个环节的繁文缛节、沉疴积弊。

那么如何能够,从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怎样提高干部自身的“知民度”呢?自然是“脚下有土,心里有谱”,走到基层,走进企业,也走进寻常百姓办理的各项事情中去。身为共产党员,只有始终不忘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学会用好这一办事法宝,才能把事办好,才能真接地气。

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曾提出,“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企业是由千万个个体组成的,我们立足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本质就是营造优秀的政民环境。服务企业的同时更要服务好山城百姓,具体来说,就是让每一个个体公民在对公办理的每一个具体事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每一件百姓关心事有法依,有人管,得处理,有结果。那么企业这个个体公民的集中体现者也定能“元气满满”坚定信心,稳步发展。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旧账”都合理,学会区分处理旧账,也是我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本领之一。同时做好“制度的笼子”,做好离任审查,“账单”有问题的,决不能让其“一走了之”。有了这样的保证,合格的蓝图就更能得以一绘到底。

身为一方干部,只要脑子里面有信念,肩膀上面扛责任,心中牵挂老百姓,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定能引领一方百姓共走康庄大道。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东北可振兴,xx可发展,xx会崛起。

【篇三】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20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衔接做好“升学考”。“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立足历史新节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抖音、快手、淘宝等云平台卖货,线上扶贫、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等工作新方式,农村环境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加强交通立法等网友“好声音”……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忱,逾9000万党员的每一分子,赓续发展党的伟大事业,当好人民“公仆”,当摒弃“事不关己”的心态,按下预期“提速器”,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启航耕耘“十四五”不负十四亿人民期待。

党员干部磨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风口,更要创造一阵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让自己成为“风口”,甘当闯将,书写人生最美华章,方不负韶华。

【篇四】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更好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增加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点突破、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文化服务相对缺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篇五】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六】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党中央对云南建设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为新时代云南实现跨越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劲动力。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史经验的深刻凝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云南省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按照学懂弄通做实要求,通过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理论研讨、干部培训等方式,推动这一科学理论在七彩云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把主题教育与开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结合起来,改进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质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等原文原著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重要读物,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这一思想彰显和贯穿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高度自觉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科学思想方法。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贯彻,始终将其作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紧密结合云南省情特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2020年,云南实现赶超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位从2015年的第23位跃升到第18位。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旗帜,是党和人民的思想意志之魂,是云岭儿女拼搏奋斗的思想灯塔,只要始终坚持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用光辉思想指引方向、照亮前程,就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云南抓建设谋发展,始终坚定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的利益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经过接续奋斗,云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落实,就业容量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控辍保学实现动态稳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5%,129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健康云南”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并加速推进。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社保待遇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调”,工伤保险三项长期待遇标准实现“15连调”,失业保险金平均标准比“十二五”末提高47%。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心指导下,云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强大动力。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坚持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烟草、旅游、能源、生物、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重点培育“五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推进生物医药、稀贵金属材料、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数字云南、智慧云南,稳步推进区域性国际电力交易平台、能源大数据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件照库、自然资源库建设,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教育辐射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交通、物流、信息、能源枢纽建设,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努力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增强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云南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始终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

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云南发展的根本保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空前。云南要实现富民强省、稳边固边的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红旗飘飘”工程、边疆党建长廊等工作,组织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等活动,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政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云岭铁军”。注重强化全面从严的力度和决心,围绕政治生态的修复、净化、建设,打出“组合拳”,构建云南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新气象。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百年春华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篇七】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八】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和汛情等“逆风逆水”的严峻挑战,扶贫干部要勇开“顶风船”,心怀信念的“罗盘”,筑牢预警的“桅杆”,扬起干事的“云帆”,力破贫困“风浪”。

心怀信念的“罗盘”,紧扣脱贫目标。激荡风雨和恶劣天气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扶贫干部要心怀信念的“罗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让步、不退缩,紧扣脱贫目标,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首先要讲党性,树立大局意识,秉持与时俱进、为民谋利的思想,自觉服从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基层工作。其次要敢担当,充分发扬“攻坚不畏难,攻城不怕坚”的担当精神,坚定信心向前看、加油鼓劲努力干,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最后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坚守乡村阵地,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筑牢预警的“桅杆”,完善长效机制。“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桅杆之上才能瞭望远方的风暴,扶贫干部要筑牢预警的“桅杆”,洞察外部环境变化,警惕返贫致贫风险,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夯实民生保障基础。要不断总结经验做法,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甘当“求学者”,学习即时帮扶、动态管理等典型做法,寻求先进做法与自身实际的契合点,做好经验转化工作,扎实完成“规定动作”。要不断探索创新,紧扣时代变化和群众需求,勇当“探索者”,不断出台特色政策,及时校准发展方向,探索出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独特道路,出色完成“自选动作”。

扬起干事的“风帆”,助力乡村振兴。主动调整风帆才能驾驭风暴、化危为机,扶贫干部要扬起干事的“风帆”,着眼发展大局,凝聚发展力量,把艰难险阻转化为攻坚动力。要着眼发展大局,精准描绘美好蓝图,既要注重考核验收,克服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期发展,排除安全隐患,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要凝聚发展力量,践行群众路线,通过举办扶贫技能大赛、评选脱贫致富典型等方式,树立自强不息的榜样,不断激励贫困群众创造劳动成果,奔向美好生活。

【篇九】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为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的具体要求,本人对相关活动内容和有关材料进行了学习研究,深入领会,对照检查,主要体会有:

1、解放思想有待提高。
面对中央提出“百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公共资源交易这一尚处于较新的领域和社会现象,在思想认识、精神内涵的领会上,还存在守旧封闭、迟缓等待、思路偏窄,套旧框框,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主动跟上,开拓创新、服务主体的意识有待转变和提升。
2、担当实干有待加强。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担当干事的付出还不足,攻坚克难的本领还不强,敢于碰硬的意志还不够,应对打压的办法还不多等。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大约在2011年左右开始,当时在全国的该领域的改革中,无论从体系构架、思想理念、发展态势等,还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和很有发展前景的形势;但时至今日,我区该领域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而言已经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这其中的缘由和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1、以本次学习讨论为契机,在改革大环境中,进一步解决思想上的束缚和弊端,深刻吸取这些年来在我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弄清“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将去往哪里”这一问题,进一步明晰个人以及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能与内容,通过“六破六立”,真正领会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讲话的精神内核,紧密团结在我中心党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谋发展,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向前进。
2、比学先进,查找差距。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广泛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取长补短,大步跟上,更好的为事业、为单位贡献力量。做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工作,本人要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为做好工作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建议单位充分学习国内先进省份相关机构的制度安排和具体做法,加强与高校的对接交流,尤其是国内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及高校的沟通交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扩大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影响力,为我区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3、狠抓工作提升。加强对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工作本领,具体在自身的工作即为政府集中采购业务尤其是监督检查质疑答复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力求“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建议单位立足于把握当前“自治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的地位和性质,顺应公众呼声,尽快落实统一场地及相关场内交易管理和服务,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抓好业务流程再造,抓好主业务“交易服务水准”,改变公共资源相关行业分散交易、管办不分导致的假公济私、权力寻租、“后花园”、“自留地”等固有顽疾,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建议单位及主管部门继续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协商进场交易服务具体事项及行业监管不到位的薄弱环节,研究场内交易、服务及管理的环节要点,注重事中、事后的交易跟踪服务,设置提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对接端口,按照不同项目性质,提供通用性和专用性服务和管理事项,体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价值,为业务流程再造及推进分类统一的制度规则及服务办法创造条件。
4、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对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的职能,组织申请研究课题,向到平台开展交易工作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以及相关交易当事人进行调研,向国内先进的省份进行调研,向有关行业调研,让市场主体说话,让群众说话,让事实说话,有针对性的找到“应进不进”,脱离监管,腐败暗藏的典型案例,形成调研报告供有权部门处理。利用承担交易信用评价的有限职能,将原来单一的仅由个别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一评价组织实施,向行业组织、社会主体、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信用评价体系转变。
5、加强请示汇报。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考虑,本人要主动向中心领导进行请示汇报和情况反映;对于各种部门、团体利益纠葛的形势,也建议我单位对于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障碍,通过专题汇报、代表委员开放日等各种可以采用的形式,向党委人大政协及政府有关部门多反映,争取更广大的支持和理解,不畏固化和既得利益势力,不受人为干扰,努力消除误解,争取舆论支持,更好地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作用。应当坚信,无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和发展是动了哪些人的奶酪,无论前行的道路有多少复杂曲折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是我们所从事工作的最大靠山和不竭动力。

【篇十】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启航之际,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打好科技创新三场“战役”。

一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快速出成果、出成绩为标准评价科创工作成效,过分求快求成果只会导致“画大饼”“放卫星”,损害的将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全社会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包容心”来对待科研。唯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客观差距,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苦干实干精神,一颗钉子接着一颗钉子敲、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才能让一个个小创新、小进步变为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

二要勇攀高峰,集智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就要求我们聚焦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突出短板,汇群智集群力,突出整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科研攻坚清单”。支持鼓励跨区域、多行业交叉融合发展,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努力实现更多零突破。同样,也要加快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全力解决好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优秀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安心于学术。

三要健全机制,完善服务,打好科技创新“转化战”。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效率、造福人类,一切科技创新成果都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法规保护力度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厘清利益分配机制,做到让科研人才(团体)放心将成果投放市场。其次,要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改变过去科研团体与市场主体“两头说两头都不算”的尴尬局面,让更多主体多维度参与到科研成果质量评价全过程,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推力和市场经济的拉力作用。最后,要简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付流程,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激励,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核心领域成果转化落地。

【篇十一】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华大地走向富强的改革大幕。

40年过去了,神州大地地覆天翻、面貌焕然一新。“慧眼”卫星遨游太空,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等等……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美丽乐章奏响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

2018年,一场关于“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讨论在辽沈大地上迅速展开。这场大讨论必将为涅槃重生、化茧成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插上一双思想腾飞的翅膀。作为辽沈大地的儿女,我殷切期待着东北振兴的早日实现,更渴望为东北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要坚定信念抓学习。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一个人如果有了强大的信念,即使年近暮年,仍会精神焕发、依然故我,否则,即便正当壮年,也将毫无大志、死气沉沉。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把严“三观”的“总阀门”,铸就坚守信念的钢筋铁骨和铜墙铁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坚如磐石,在利益诱惑面前守住初心。这种信念的坚定要体现在潜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真正“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以学促行、知行合一、相得益彰。这种信念的坚定要体现在认真贯彻“1+8”系列文件上,马上办、钉钉子、不含糊,用实际行动做“两个维护”、“四个自觉”的表率。这种信念的坚定要体现在“东北必将振兴”的强大信心上,坚信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准发力,有辽沈大地辽河儿女的勠力同心,东北振兴将拭目以待。

要立足岗位强素质。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当今时代,知识成倍增长、科技日新月异,要想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时代浪潮中一马当先、立于潮头,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行家。反之,如果能力素质不过硬,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终究无法付诸实践。因此,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实际岗位锻炼,在理论中提升思维、在实践中获得灼见,成为独当一面的干将、业务工作的翘楚,才能在东北振兴发展的大潮中有所作为。就拿我们从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人员来说,要把公共机构节能的条款法规、节约能源资源的有效路径、“四新”前沿技术的应用、国家级省级节约示范创建的标准、国际国内垃圾处理的先进技术、兄弟城市的经验做法等掌握清楚、全局于胸,做出的方案方能细致全面,提出的建议才能切实可行、制定的措施才能因地适宜,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效益。

要敢于担当自加压。使命在肩,责任如山。“温比亚”台风过境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黄群同志用生命保护了国家重点实验平台的安全,在他的笔记本上留下了“只有奋斗的一生才能称之为幸福的一生”铮铮誓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师林鸣“十年磨一剑”,带领自主攻关团队创造世界工程史上的中国奇迹;沈飞原董事长罗阳坚持30年如一日工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出超过过去50年总和的新型战斗机;深耕党报评论29年,为党报评论活了一辈子的“沈轩言”……他们用生命镌刻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比热爱。青春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此,东北振兴的关键时期,作为青年的我们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滴水穿石”的韧劲,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和“事多必错”思想,敢啃“硬骨头”、勇于“挑大梁”,迎难而上、自我加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实现东北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熔铸人生理想。

老一辈革命家指出,“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应该是充分估计困难,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刻,还是挺起腰杆前进。”这是对担当做出的最好诠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当东北振兴的接力棒历史的落在我们手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以新担当展现新气象,以新举措实现新作为,才能让初心和使命焕发出耀目的光芒。

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作用与价值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放思想是活力之源,只有打破原有的行政管理机关的思维定势,深刻思考和定位市创新与转化中心改革组建后、做为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功能,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公益性服务机构,作为政府服务社会功能的一种有效延伸,是对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以精准把握政策,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公益性服务机构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凭借官办、非盈利、非行政性质,直接参与科技资源整合,将沈阳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胜势;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以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快速的连接渠道,及时反馈企业需求,同时及时输送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资源给企业,大大缩短科技创新进程;公益性服务机构可以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能够兼顾公平与公正。

今后,市创新与转化中心将在政策宣传、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科技创新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篇十二】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处理政府、市场和市民各个主体的关系,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抉择,着力以经济进中求优、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标准治理、高品质生活诠释高质量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高质量发展。

聚焦更高质量发展,着力聚合创新浓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是基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始终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增强创新策源上下功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更多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广“揭榜挂帅”,用好“赛马机制”,着力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在深化创新协同上下功夫,畅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最后一公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新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向发力上下功夫,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作用,全面推进制度、政策、法治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聚焦更有效率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密度。更有效率的发展,即要求资源要素通过合理配置,使其边际生产率达到最高、边际报酬达到最高。更加依靠功能、产业、空间、环境、人才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打造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吸附高端要素的引力场。放大平台的吸附功能、品牌的辐射功能、要素的通道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让更多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引进来、聚起来、散开来,在流动中爆发能量、创造价值、提高效率。着力构建以高端产业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加快推进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影响力和辨识度,塑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倍加珍惜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产业用地全要素标准化出让措施,推动低效用地的高效复合利用,让好项目不缺空间、好企业不缺载体。

聚焦更加公平发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八

工作作风主要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行为,是对待工作的一贯做法。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的必备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练就过硬的工作作风。

一是对待工作要有高标准。人无压力轻飘飘。单位是联动体,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环节。许多工作,多数情况下很难用对和错来判断,但确有高下之分。现在,有的青年同志满足于一般性地完成工作任务,满足于工作过得去。一次两次,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再想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就很难了。反之,如果一直设定高标准,会逼着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精益求精,会逼着我们去爬坡,不断给自己增加压力,不断激发出自己的潜力。所以,青年干部在各项工作中都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符合实际的高水准目标,要高点起步,严格要求,使工作更加有质量。

二是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责任心是干部精神状态的集中反映。要想使工作达到较高的标准,要想把事情做得漂亮,必须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工作努力不努力、用心不用心,结果大不一样。如果你工作上心,勤奋努力,领导和同事对你就放心,就会把重要工作交给你,你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得到锻炼,很快就会成为骨干,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你工作不上心,领导都不把工作交给你干,久而久之,你就没法成长,形成恶性循环。青年干部要学会把自己看成是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一项工作出手后,都要审视自己是否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是否体现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只有激情奋斗的青春、顽强拼搏的青春、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为用我们的青春才华为农垦的明天贡献智慧和力量!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九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处理政府、市场和市民各个主体的关系,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战略性抉择,着力以经济进中求优、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标准治理、高品质生活诠释高质量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高质量发展。

聚焦更高质量发展,着力聚合创新浓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是基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始终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增强创新策源上下功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更多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广“揭榜挂帅”,用好“赛马机制”,着力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上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在深化创新协同上下功夫,畅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最后一公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新型“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向发力上下功夫,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作用,全面推进制度、政策、法治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聚焦更有效率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密度。更有效率的发展,即要求资源要素通过合理配置,使其边际生产率达到最高、边际报酬达到最高。更加依靠功能、产业、空间、环境、人才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打造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吸附高端要素的引力场。放大平台的吸附功能、品牌的辐射功能、要素的通道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让更多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引进来、聚起来、散开来,在流动中爆发能量、创造价值、提高效率。着力构建以高端产业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加快推进产业链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影响力和辨识度,塑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倍加珍惜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产业用地全要素标准化出让措施,推动低效用地的高效复合利用,让好项目不缺空间、好企业不缺载体。

聚焦更加公平发展,着力体现民生温度。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目标,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增进人民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兼顾生存与发展、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人民更好融入城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加强前瞻布局,主动研判城市人口、空间、功能等变化趋势,提高民生工作预见性,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把民心工程、民生实事一件一件做实办好,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在高质量发展中落地生根、精彩绽放。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既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老、小、旧、远”等民生突出问题,在住房、就业、养老、教育、卫生、托育等各个民生领域,不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聚焦更可持续发展,着力保持生态容量适度。绿色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构建自然环境有效保护、比较优势充分释放、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体系,让城市有更高颜值、更加宜居、更有魅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珍惜城市宝贵的水绿自然资源,进一步推动城市空间融合优化、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建立资源高效利用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单位节能降碳,推进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新理念、新技术应用,加快低碳生活软环境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落实基层政府、园区和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20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衔接做好“升学考”。“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立足历史新节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抖音、快手、淘宝等云平台卖货,线上扶贫、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等工作新方式,农村环境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加强交通立法等网友“好声音”……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忱,逾9000万党员的每一分子,赓续发展党的伟大事业,当好人民“公仆”,当摒弃“事不关己”的心态,按下预期“提速器”,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启航耕耘“十四五”不负十四亿人民期待。

党员干部磨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风口,更要创造一阵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让自己成为“风口”,甘当闯将,书写人生最美华章,方不负韶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启航之际,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打好科技创新三场“战役”。

一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快速出成果、出成绩为标准评价科创工作成效,过分求快求成果只会导致“画大饼”“放卫星”,损害的将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全社会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包容心”来对待科研。唯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客观差距,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苦干实干精神,一颗钉子接着一颗钉子敲、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才能让一个个小创新、小进步变为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

二要勇攀高峰,集智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就要求我们聚焦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突出短板,汇群智集群力,突出整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科研攻坚清单”。支持鼓励跨区域、多行业交叉融合发展,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努力实现更多零突破。同样,也要加快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全力解决好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优秀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安心于学术。

三要健全机制,完善服务,打好科技创新“转化战”。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效率、造福人类,一切科技创新成果都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首先,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法规保护力度和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厘清利益分配机制,做到让科研人才(团体)放心将成果投放市场。其次,要健全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改变过去科研团体与市场主体“两头说两头都不算”的尴尬局面,让更多主体多维度参与到科研成果质量评价全过程,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推力和市场经济的拉力作用。最后,要简化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付流程,加大政府资金引导激励,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核心领域成果转化落地。

当前,尽管全球经济复苏初显,美国经济稳定回升,欧洲经济好于预期,新兴经济分化减小,但仍然处在低迷状态。尤其是美??加息、减税、缩表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能级提升的挑战不少。因此,2018年仍然需要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

其一,稳定经济预期。当前,稳定增长、投资、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至关重要。合适的增长率是重要的“风向标”,否则会产生连锁反应;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价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还需完善政策体系;而实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二,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动力活力潜力。要继续拆除各类市场门槛。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类证照,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统一审批标准,加强基层部门窗口建设。

其三,精准调控经济。宏观调控要“稳”。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稳”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观政策要“实”。针对微观层面企业的各项政策,既要“实”,也要“快”。近年来,针对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化解矛盾和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动创新驱动。要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实行必要的产业保护政策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如探索实行2至3年的产业保护期政策。要推行务实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脚在企业、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上。

其五,保护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继续推动企业“降成本”行动。如减税减费、降低社保成本等,还有降低空间。要重塑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家全心创业、安心发展、恒心安居。

其六,提升民间投资。要对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对不能落地的要抓紧清理,对没有落实的要抓紧落地,对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紧出台。要为民间投资开启大门,尤其一些垄断领域和行业成为民间投资“死角”,应打破利益格局,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切实解决实体企业在土地和房租贵、税费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资、用工、转型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其七,防范金融风险。要管控好资金流向,保证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解决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要防范好各类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表外业务、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既要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又要把监管重点放在建立新业务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摆脱封闭、走向开放,摆脱落后、走向进步。党中央对云南建设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为新时代云南实现跨越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劲动力。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历史经验的深刻凝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云南省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按照学懂弄通做实要求,通过中心组学习、理论宣讲、理论研讨、干部培训等方式,推动这一科学理论在七彩云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把主题教育与开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结合起来,改进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质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等原文原著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重要读物,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这一思想彰显和贯穿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高度自觉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科学思想方法。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贯彻,始终将其作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紧密结合云南省情特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2020年,云南实现赶超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位从2015年的第23位跃升到第18位。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旗帜,是党和人民的思想意志之魂,是云岭儿女拼搏奋斗的思想灯塔,只要始终坚持深学笃行党的创新理论,用光辉思想指引方向、照亮前程,就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云南抓建设谋发展,始终坚定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的利益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经过接续奋斗,云南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落实,就业容量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控辍保学实现动态稳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15%,129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健康云南”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并加速推进。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社保待遇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调”,工伤保险三项长期待遇标准实现“15连调”,失业保险金平均标准比“十二五”末提高47%。实践证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心指导下,云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强大动力。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坚持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烟草、旅游、能源、生物、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重点培育“五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推进生物医药、稀贵金属材料、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开发、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信息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数字云南、智慧云南,稳步推进区域性国际电力交易平台、能源大数据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件照库、自然资源库建设,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充分发挥沿边开放区位优势,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教育辐射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交通、物流、信息、能源枢纽建设,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努力实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增强对南亚东南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云南要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始终做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

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云南发展的根本保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力度空前。云南要实现富民强省、稳边固边的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红旗飘飘”工程、边疆党建长廊等工作,组织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等活动,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政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云岭铁军”。注重强化全面从严的力度和决心,围绕政治生态的修复、净化、建设,打出“组合拳”,构建云南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营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新气象。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一百年春华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更好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增加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点突破、快速发展,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益强劲,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要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文化服务相对缺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从社会交往到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我们感受着“十三五”时期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胜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立足“十四五”新“风口”,党员干部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因为我们都是乘风破浪的党员干部,要带着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当如此!

当好“头雁”,模范立起“中国标杆”。“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回顾2020年的来时路,从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灾,一场场战役中,鲜红的党旗始终插在斗争最前线。中国经济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体现了强大的韧性,都是因为有着诸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时代精神。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群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生动诠释了“头雁”要义,在“风口”立起了催人奋进的“风向标”,让涉险滩、夺隘口、闯出一条条新路成为常态,点燃了人民群众梦想和希望的火种。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影片《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众心里。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衔接做好“升学考”。“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立足历史新节点,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抖音、快手、淘宝等云平台卖货,线上扶贫、线上招商、线上签约等工作新方式,农村环境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改革、加强交通立法等网友“好声音”……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热忱,逾9000万党员的每一分子,赓续发展党的伟大事业,当好人民“公仆”,当摒弃“事不关己”的心态,按下预期“提速器”,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启航耕耘“十四五”不负十四亿人民期待。

党员干部磨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风口,更要创造一阵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让自己成为“风口”,甘当闯将,书写人生最美华章,方不负韶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思想,是行为的指引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正确的思想,引领人们走向理想之路;错误的思想,却带着人们误入歧途。此次大讨论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必要性,更是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把问题摆出来讨论,也是我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下,上下各级积极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如火如荼。那么,如何破解“新官不理旧账”,不兑现承诺等伤害市场主体信心,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怎样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所谓“新官不理旧账”,其表层原因大多源自一个“怕”字。前任旧账,遗留问题,多是盘根错杂,难办的“老大难”问题,本身不易解决;同时,新任官员容易担心自己“被比较”,解决此类问题做得好,那是前任的功劳政绩,做得不好那更是不如前任,劳心劳力不讨好。不管原因是什么,不理“旧账”的“新官”,都不是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好官。不论是怕事不敢理,还是懒政不想理,都不是能够推诿扯皮的事情。说到底是政绩观出了偏差,不负责不担当,只想请赏邀功不想担当负责,只想人前出彩,不愿低头出力。殊不知,“旧账”不清算,新绩也难出。地方政策大多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倘若“新官”上任不理“旧账”,那“旧账”就会拖成呆账、坏账、烂账、死账,短期看似只是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长期看其实是给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如果我们再深挖一点深层原因呢?那就是思想的问题,官本位的思想问题。我们政府的公权力不是哪一位官员的私有财产,而是人民赋予我们为百姓谋幸福的。无论新账旧账,都是地方发展的“民生账”、“发展账”,思想上必须要转变。在提高政治站位的同时,还要让思考角度“接地气”,从企业角度出发,从发展角度考虑,自然主动排除企业办事各个环节的繁文缛节、沉疴积弊。

那么如何能够,从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怎样提高干部自身的“知民度”呢?自然是“脚下有土,心里有谱”,走到基层,走进企业,也走进寻常百姓办理的各项事情中去。身为共产党员,只有始终不忘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学会用好这一办事法宝,才能把事办好,才能真接地气。

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曾提出,“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企业是由千万个个体组成的,我们立足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本质就是营造优秀的政民环境。服务企业的同时更要服务好山城百姓,具体来说,就是让每一个个体公民在对公办理的每一个具体事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每一件百姓关心事有法依,有人管,得处理,有结果。那么企业这个个体公民的集中体现者也定能“元气满满”坚定信心,稳步发展。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旧账”都合理,学会区分处理旧账,也是我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本领之一。同时做好“制度的笼子”,做好离任审查,“账单”有问题的,决不能让其“一走了之”。有了这样的保证,合格的蓝图就更能得以一绘到底。

身为一方干部,只要脑子里面有信念,肩膀上面扛责任,心中牵挂老百姓,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定能引领一方百姓共走康庄大道。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东北可振兴,xx可发展,xx会崛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和汛情等“逆风逆水”的严峻挑战,扶贫干部要勇开“顶风船”,心怀信念的“罗盘”,筑牢预警的“桅杆”,扬起干事的“云帆”,力破贫困“风浪”。

心怀信念的“罗盘”,紧扣脱贫目标。激荡风雨和恶劣天气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扶贫干部要心怀信念的“罗盘”,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让步、不退缩,紧扣脱贫目标,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首先要讲党性,树立大局意识,秉持与时俱进、为民谋利的思想,自觉服从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基层工作。其次要敢担当,充分发扬“攻坚不畏难,攻城不怕坚”的担当精神,坚定信心向前看、加油鼓劲努力干,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最后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坚守乡村阵地,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筑牢预警的“桅杆”,完善长效机制。“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桅杆之上才能瞭望远方的风暴,扶贫干部要筑牢预警的“桅杆”,洞察外部环境变化,警惕返贫致贫风险,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夯实民生保障基础。要不断总结经验做法,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甘当“求学者”,学习即时帮扶、动态管理等典型做法,寻求先进做法与自身实际的契合点,做好经验转化工作,扎实完成“规定动作”。要不断探索创新,紧扣时代变化和群众需求,勇当“探索者”,不断出台特色政策,及时校准发展方向,探索出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独特道路,出色完成“自选动作”。

扬起干事的“风帆”,助力乡村振兴。主动调整风帆才能驾驭风暴、化危为机,扶贫干部要扬起干事的“风帆”,着眼发展大局,凝聚发展力量,把艰难险阻转化为攻坚动力。要着眼发展大局,精准描绘美好蓝图,既要注重考核验收,克服眼前困难;更要着眼长期发展,排除安全隐患,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要凝聚发展力量,践行群众路线,通过举办扶贫技能大赛、评选脱贫致富典型等方式,树立自强不息的榜样,不断激励贫困群众创造劳动成果,奔向美好生活。

思想“破冰”重行动“突围”之路在脚下

——全市“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引发广大党员干部强烈反响

“有的部门单位缺少敢闯敢试精神”“有些工作只停留在设想层面,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种种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对淮南人来说,有种坐不住的危机感和刺痛感,广大党员干部在集思广益中反思问题,在“头脑风暴”中激发灵感,这是又一次精神洗礼!

“作为主城区,我们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把大讨论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动员大会刚一开过,田家庵区便迅速制定方案,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区委书记文见宝表示,将重点围绕“六比六看”“五破五立”,聚焦发展之困,深挖问题根源,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推动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全力争创“四个一流”,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美丽田家庵,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面对差距和不足,不能一味强调客观条件、找理由找借口,只有解放思想,打开“思想总阀门”,才能自我加压,奋起直追!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知不足、找新路,立志向、定目标,求发展、重落实,大家纷纷表示,要通过明确目标、找准问题、创新机制、转变作风,用汗水回应群众诉求,在这次“大考”中取得一份好成绩。

“‘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给全市人民打了一针‘兴奋剂’。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打破麻痹思想和惯性思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心、主动担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对各单位提出及时传达贯彻落实的要求。市税务局迅速召开党委会、局领导专题会传达全市大讨论动员会精神。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戴长胜告诉记者,全市税务部门将以大讨论活动为抓手,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工作责任,牢固树立服务淮南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增强专业能力、提升工作执行力,以优质的税收服务、高效的办事效率、最佳的税收营商环境,服务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

“别人能行我为什么不能行?别人优秀我差在哪?别人还在努力我该怎么办?”5月20日,全市“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

“这次‘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开展的正当其时。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大讨论让我在思想认识上迎来了一次觉醒,在担当实干上迎来了一次自我革命,大大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谢家集区教育体育局局长杨怀鹏表示,将以本次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用情用力用心切实解决好师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为民实事,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动全区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谢家集贡献力量。

每一次思想闸门的打开,必将释放出雄浑激荡的力量,高质量发展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关注的话题,大家在思考中,看到了差距,也鼓足了劲头——方向已然明确,发展时不我待!

5月20日,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式封顶,在项目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高新区确定了“跟进项目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9个重点项目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为项目建设凝聚起强大合力。高新区临时党支部负责人张昌龙告诉记者,将深入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激发党员干部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标准、高效率、高品质地推动各重点项目建设,做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勇于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快的赛,以思想大解放激励干部大担当、以建管大提升促进高新区大发展。

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无中生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小中生大,积极开拓低碳增量产业……广大党员干部正在汇聚发展“新力量”!转型崛起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淮南广大党员干部有底气,更有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启航之际,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赢打好科技创新三场“战役”。

一要尊重规律,保持定力,打好科技创新“持久战”。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科技创新最重要的规律就是尊重实际、循序渐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能简单地以是否能快速出成果、出成绩为标准评价科创工作成效,过分求快求成果只会导致“画大饼”“放卫星”,损害的将是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全社会要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包容心”来对待科研。唯有坚持实事求是,认清客观差距,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苦干实干精神,一颗钉子接着一颗钉子敲、一个脚印接着一个脚印走,才能让一个个小创新、小进步变为改造世界的无限伟力。

二要勇攀高峰,集智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就要求我们聚焦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突出短板,汇群智集群力,突出整体规划和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科研攻坚清单”。支持鼓励跨区域、多行业交叉融合发展,整合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原始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努力实现更多零突破。同样,也要加快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攻坚,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全力解决好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优秀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十

当前,_苏区振兴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加快构建具有_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加快形成最佳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生态化、特色化、精品化农业,建设富裕秀美乡村;大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力,实现_苏区经济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为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强产业对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_苏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先行区。推动现代化制造业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绿色发展,描绘好新时代_苏区改革发展新画卷,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启动“新时代的山江湖”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强化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开辟绿色崛起、绿色惠民新路途,保持生态质量全国老区领先地位,为打造美丽中国“_样板”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一带一路”枢纽经济区。利用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的战略大通道,高起点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支撑带”,高质量发展“增长点”,交通枢纽“经济区”。

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发展模范区。加大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禀赋高的优势,大力发展红色培训、红色旅游,提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水平,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基地。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一

当前,改革的节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面向全体农垦人提出了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对改革涉及的具体任务做出了系统部署。青年干部作为深化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践行者,已然走在时代前列。

一是青年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参与者。当前,农垦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的青年干部奋斗在基层一线,也是深化改革工作的最前沿。各项改革举措都是通过青年干部奋斗和努力来实现和完成,在过程中要其突破各种困难和重重阻挠;要冲锋陷阵、攻坚克难;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还要少点条条框框,少点瞻前顾后,少点缩手缩脚,永葆朝气和锐气。

二是青年干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受益者。全面深化改革在青年干部高度关注的人事制度、薪酬体系、权力运行方面都有重大举措,对青年干部来说,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勇往直前的巨大动力。青年干部不仅是改革的执行者,也是改革的对象。这就要求青年干部要从大局出发,有壮士断腕的精神。

实干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篇十二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伴随着嘹亮的开场哨声,好比足球比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赛季,虽然艰辛漫长,却充满力量和希望。“谋事于始,虑患于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通过运筹帷幄的谋篇布局、行云流水的传切配合、审时度势的随机应变和久久为功的持续努力,身体力行勇毅奋进,必将取得一个灿烂辉煌的赛果。

排兵布阵高瞻远瞩,知己知彼才能一矢中的。比赛要进行全局性的排兵布阵,针对不同风格的球队选择适合的打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中国行稳致远的“基因密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唯有清晰可见的时间表、路线图、战术板,才能对前途命运主动掌握,对历史规律深刻把握。球场上阵如沙场点兵,选择用541的防守阵型还是442的攻守平衡阵容或是343的进攻型阵容,只有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赛场之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工作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各项发展压力增大,想要最终夺魁,必须一场一场地精心准备,知所从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必须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系列全会精神为重点,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更加聚焦高质量发展,始终聚焦稳增长、补短板、惠民生的有效途径,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能。

蹄疾步稳勇毅笃行,对症下药才能一矢中的。战术的多样性由技术的全面性决定,既靠好的教练也要有好的球员,核心在于执行力。“稳”是基础和前提,开局稳扎稳打,在保证不失分的前提下,再尝试进攻;“进”是目标和方向,随着比赛的进程讲究的是攻守平衡变化丰富,不规避防守中的风险,不盲目追求进球机会。党的十九届系列全会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新时期要求我们对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更加正确认识和把握,更加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加奋发有为、善作善成,更加稳扎稳打,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稳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坚持不懈地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才能在战斗中把控局势取得先机。

审时度势迎难而上,见招拆招才能一矢中的。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面对复杂情况,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事物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2005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由意大利球队ac米兰对阵英格兰球队利物浦。利物浦在上半场0比3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中场休息及时调整阵型、部署战术,下半场6分钟内追平比分,最终于加时赛点球决战中胜出,创造了“伊斯坦布尔奇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情况越是复杂、处境越是危机,就越是需要用非常之力、施果敢之策。新征程在党的领导下,更是需要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摆在发展首位,在各自的岗位中用心全情投入、用力脚踏实地。

赓续传承久久为功,谋定后动才能一矢中的。比赛会有胜负,有时需要加时、甚至点球决胜,漫长赛季唯有及时总结调整才能取得预期成绩。球场如战场,绿荫赛场正是培养顽强拼搏、敢闯敢试、砥砺血性的地方。百年前一批青年在黑暗中勇敢摸索、振臂高呼,百年后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传递神圣火炬,赓续前行力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技战术确定后,球员就是决定因素,就像武功秘籍,关键靠人的领悟。前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曾说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足球的起源,而今则在国外发扬光大。足球是圆的,一场比赛,以弱胜强、补时绝杀的场景时有出现,新时代的征程承载着前辈的嘱托,为事业积蓄力量,为梦想不懈奋斗。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正如火如荼进行,闯入世界杯我们还需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未来的比赛我们也会拥有自己才华横溢的马拉多纳、激情四射的德罗巴、灵动飘逸的梅西、勤勉立志的c罗,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传承精神谱系,砥砺初心使命。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前行之路,使命光荣,山水万程,步履不停。德国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有句名言,最终不是强者胜,而是胜者强,用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坚持,让每一个拼搏的日子都闪闪发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