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一
许xx,女,汉族,19xx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许xx,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97岁老人,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生在旧社会,17岁时嫁给了同村的许xx,人们就叫她许xx。40年前,小儿子许xx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xx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xx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xx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xx年,许xx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许xx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xx硬是咬着牙自己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许xx自己动手去做。有时许xx累得不想动,但是一想到儿子没吃上口热饭,心里就难受起来。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二哥是我母亲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们,我们想搭把手都不允许,更别说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顾了。”女儿许xx说。许xx说:“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孩子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议出资帮忙许奶奶的小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许xx一口回绝了。老人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不错,但自己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就应更好些,她不愿意儿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虽然家境贫困,许xx却有自己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xx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小儿子分别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是不忘念叨几句感谢的话:“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xx荣获第x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二
沈星,男,1981年6月出生,生前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营职参谋、上尉军衔,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2012年5月11日,沈星请假回山东青州,为准备毕业论文收集相关材料。2012年5月13日10时许,青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生王鸿昊在青州市南阳河不慎落水。途经此地的沈星听到呼救声后,奋不顾身立即跳入水中实施营救。他一次次将王鸿昊推向岸边,由于水流湍急、河堤坡陡湿滑,王鸿昊一次次从河堤滑下来,经过沈星数次奋力推举,在闻讯赶来的一名妇女和中年男子协助下,终将落水学生营救上岸,但沈星因体力透支沉入水中。在军地共同搜救下,沈星被救捞上岸,但因溺水时间过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当沈星被打捞上岸时,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他仍然举着双手保持着向上托举的姿势。他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
沈星同志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挂在他宿舍台灯上的小卡片,写着这样一段话:“共产党员的称号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召,蕴含着把优秀的人、高尚的人引领凝聚到一起的无穷力量!”。沈星同志是一个奋发有为、恪尽职守的人。每次岗位调整都能很快进入角色、胜任本职。先后参与编写了6项教学规范和教材,2套教材分获二炮一、二等奖,发表多篇教学理论研究文章。沈星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植头脑、融入血脉。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洗衣服挑水打扫屋子。沈星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曾组织策划同学“保卫母亲黄河”活动,自行车骑行1000多公里,力所能及开展社会调查和宣传活动。
沈星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古城青州,感动了齐鲁三秦,感动了神州大地。驻地数万群众自发到英雄牺牲的地方点亮烛光、敬献花圈、谱写诗歌,通过各种方式沉痛哀悼英雄、追忆英雄。追悼会那天,200多家党政、企事业单位敬献花圈,近10万群众自发沿途送别。
英雄逝去,精神长存。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深入报道沈星事迹,新闻联播节目以3分钟时长在提要和头条中播出,网络点击量超1000万,跟帖评论达10余万人次。2013年3月,沈星的英雄事迹被西安电影集团拍摄成专题片《一道星光化彩虹》并进入院线公映,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材。
为弘扬英雄壮举,二炮党委和山东省潍坊市委分别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沈星先后被军队系统追授“第二炮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热爱人民好军官”荣誉称号;山东省、陕西省分别追授他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团中央追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三
李xx,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xx年7月17日
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状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xx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xx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xx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齐,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xx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xx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xx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xx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必须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透过。李xx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xx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xx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齐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xx年,李xx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四
李芳,女,汉族,1969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镇人,生前任教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
李芳同志扎根山区,从事乡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敬业奉献、精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学校认可。她心怀大爱,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让崇高的师德和不朽的师魂熠熠生辉,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2018年6月11日17点30分,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正常放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李芳随护路队护送学生离校回家。17点51分,护路队行至红绿灯路口,李芳老师正组织学生按绿灯指示有序通过。突然,一辆装满西瓜的三轮摩托车自北向南向护路队急速驶来。情况万分紧急,李芳老师一边大声呼叫学生避让,一边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严重撞击,昏迷不起。学生们得救了,李芳老师却遭受重伤,虽经医院一天两夜全力抢救,终因重度颅脑损伤致呼吸循环衰竭,于6月13日凌晨4时40分不幸殉职。
李芳老师被分配至董家河镇谢畈小学任教,谢畈小学撤校后她被分配至绿之风希望小学任教。在同事眼里,李芳老师是工作学习的榜样,许多实习教师和年轻教师都愿意拜她为师,近5年,她带出20多名“教师徒弟”。在家长眼里,她是和蔼可亲、无私奉献的老师。她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一有空就为他们介绍孩子的情况。翻开李芳的档案,任教近三十年,她始终坚守教育第一线,在担任学科教师的同时,又先后工作在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岗位,生前荣获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优秀辅导员等表彰22次。
2018年6月16日上午,李芳老师的追悼会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举行,4000余人来到现场沉痛悼念李芳老师。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领导分别前来看望慰问李芳同志家属。
2018年6月教育部追授李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8年7月河南省委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8年7月李芳同志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评定李芳同志为烈士;教育部长陈宝生,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等领导同志先后就学习宣传李芳老师的先进事迹作了批示。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五
张桂梅,女,52岁,满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
张桂梅自幼丧母,由姐姐抚养长大。正是有感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才使自己变成了83名孤儿的“妈妈”。
1995年,丈夫因患胃癌去世,孤身一人的张桂梅从大理市调入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张桂梅一边教书,一边忙着筹办儿童之家,她要让孤儿们有一个温暖的家。2001年,她开办了华坪儿童之家并任院长,先后收养了83个孤儿。她每天往返于华坪民中与儿童之家,用自己细腻的母爱,耐心培养与孩子们的感情,细心照顾他们的生活,把母爱给了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们。来自多个民族的83个孩子把儿童之家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在这里幸福、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孩子们无不对自己的“妈妈”充满感恩之情。为了弥补资金不足,也为了让孩子们体味生活的不易,张桂梅领着孩子们上街卖过布娃娃、鞋子。经费紧张、不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都没有阻挡张桂梅把儿童之家办下去、办得更好的决心。她把社会各界给自己看病的捐款和各级党委、政府发给自己的奖金全部转捐给了学校,用来修建校舍、资助贫困学生。10余年来累计捐款近60万元,但她个人户头上却没有一分钱。
在多年的教育中,张桂梅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她要努力用知识改变女童们的人生轨迹。在她连续5年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2008年9月1日,凝聚着张桂梅爱心的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正式开学。第一批入学的100名学生,全部是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生。张桂梅从对学生的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入手,在教学中引入体验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真切、深刻地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教育她们要从内心鞭策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作为一项爱心工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帮助越来越多的山区贫困女孩圆了上学梦。
张桂梅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云岭先锋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代表。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六
汉族,生于1963年9月24日,现居住于县镇村三组。1970年,年仅7岁的因为摔伤导致肢体残疾,从小深受身体残疾的折磨,没有被吓倒,而是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学习,渐渐长大的他了解到现今的乡村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人,因为乡村的医疗条件差导致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残甚至致死,从那时起便立志长大以后一定要从事医疗事业,努力钻研,救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们。
1982年高中毕业后,便进入了卫校学习医术,从1983年从卫校毕业后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30多年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纠纷、更没有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从医三十多年来,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理,真正做到了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
村有一位孤独老人名叫李友全,已经八十高龄,2010年在一次外出途中不慎摔断了腿,送到县上医院进行治疗,确诊后医生告知:因李友全老人年纪过大且体弱多病,进行手术的话会有很大的风险存在,不能进行手术治疗,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回到家中的李友全因家中贫困,连基本药费都付不起,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况,二话不说,按照医院开给李友全老人的药方便只身返回去抓药,一年多的时间里,无偿为李友全抓药看病,还不时地上门照看他的生活,了解其病情的回复情况,直至2011年,老人的伤在的照顾下基本恢复。李友全有次聊天时对说道:“我活了这么多年,看了世间百态,有些辛辛苦苦喂大的子女在你患病时都有可能弃你而去,更何况是一个不沾亲不带故的人,可是你就是让我看到了这个例外。”他拉着的手哽咽地说道: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和患者家属有需求,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在医学并不怎么发达的以前,乡村医生一个人就要负担起整个村上村民的看病诊疗,如今医学虽然发展了,但是村上村民有些什么头疼脑热,小病小痛的,首先想到的还是村上的乡村医生。经常都会免费给村民进行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等常规检查,并讲授一些基本的健康、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诊、出诊更是家常便饭。家住丘陵山区,本身比较偏僻,但是行医以来不管环境有多差、条件有多苦、路程有多远,风雨无阻地为周边几个村的村民治病,每天都要步行几十公里,解决了村甚至是周边几个村患病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也抢救了百余人的生命。
2012年,村2组村民腾得芬在坡上做农活,不慎摔倒后昏迷不醒,有村民路过看见,第一时间便通知了,不顾自身残疾及时赶到,对腾得芬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并随同把她送到了县医院。医生说道:“幸好人送来的及时,而且先前做了恰当的处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腾得芬得知后,非常感谢,只是淡淡地说道:“这是我该做的'。”在交谈中,说道:“从我高中毕业踏入卫校的大门那天起,医生这个行业我就把它当成了像吃饭睡觉一样普通,也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只要我还能走能动,我就不会放弃它。”
说:“对于村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的患者以及65岁以上的老人,我始终每年都坚持4次回访,平均每三个月提供一次上门随访服务,同时为了关心老人身体健康,每年都积极配合卫生院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来,更是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从未出现过私自存放农民医疗卡的情况,认真做到了补偿单、补偿登记表必须让患者签字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交口称赞。在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
行医以来三十多年如一日,热爱本职,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为村民们消除病痛。没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从没有出现过任何医疗事故。每年公共卫生防疫和体检服务到户。村民们说起村的余医生,都纷纷翘起大拇指,点头称赞。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七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xx年7月17日
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xx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八
2008年5月,身为孤独症患者妈妈的黄薇注册成立了淮南市孤独症家长联谊会社团组织,成为安徽省最早的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之一。10年来,联谊会坚持公益性,收治的患者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158人,累计培训患儿和提供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免收200多万元费用,为孤独症患者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
黄薇和孤独症患儿的缘分,缘起于她的大儿子。
2003年,大儿子被确诊为孤独症患儿,为给孩子治病,黄薇毅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走遍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知名大医院及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然而,高昂的费用让她无奈地回到淮南。
当时,淮南没有专业的孤独症患儿康复训练机构。黄薇只能依靠多年来陪伴孩子治疗学到的康复训练知识,在家里给孩子做康复。她利用零碎时间,潜心学习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理论,研究训练规律和方法。
迷茫,不知路在何方,这是众多孤独症患儿家长共同的困惑。2007年夏天,黄薇带着儿子去探望一名生病的孤独症儿玥玥。玥玥家的房屋年久失修,家徒四壁的萧索景象让黄薇潸然泪下,玥玥母亲的辛酸与无助让她萌生了创办康复机构的想法。
在孤独症患儿家长的支持下,黄薇先是尝试着在家里办康复训练班。2008年,黄薇正式注册成立了“淮南市孤独症家长联谊会”。她自掏腰包租赁房屋、添置训练设施、购置生活设施,又从人才市场招聘来专业老师,并把老师们送到北京、青岛专业康复机构进修学习,考取康复师资格证,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要做就要把它做好”是黄薇一直坚守的信念。多年来,她把孤独症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用一颗爱心为他们打开心门。
19岁的楠楠,已在孤独症家长联谊会接受康复训练达10年。楠楠3岁那年,父母离婚了,他便一直跟着姑父、姑姑在农村生活。黄薇不仅免费为楠楠提供康复治疗,还为楠楠姑父免费提供了住处,并安排了门卫和保洁岗位,每月能有1600元的收入。如今,楠楠已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2009年,9岁的丰丰被父母送到孤独症家长联谊会。入院时,丰丰情绪非常焦虑,伴有自虐现象。经过9年的康复治疗,丰丰已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喊“妈妈”“爸爸”,能帮助爸爸妈妈分担简单的家务。为解决丰丰家里的生活难题,黄薇积极协调当地民政部门,为孩子办理了低保。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黄薇专门设置了烘焙、手工、编制等课程,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制作点心、蛋糕、月饼等,锻炼患儿的动手能力,并积极向社会推介,展示技能。当儿子将第一次做出的蛋糕捧到黄薇面前,笨拙地说:“妈妈,你吃!”黄薇禁不住热泪盈眶,虽然那块蛋糕有点发糊、发黑。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九
xxx,中小学二级教师,体育教师,政教处副主任。20xx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20xx年-20xx年就职于焦作市温县番田镇中心校,20xx年至今就职于济源一中附属初中。曾获得过田径运动会优秀教练员、中心校优秀教师、中心校优秀班主任、济源一中优秀教师等荣誉。
教育理念: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
见义勇为,是我们中华传统的美德,是我们每个人所推崇的。世上事有善有恶,有美有丑。何为见义勇为?顾名思义:“见”就是看见;“义”就是正义;“勇”就是奋勇;“为”就是行动、作为。见义勇为便是看到正义的事情奋勇地去做。自古就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情怀,就有“舍己为人,扶危济国”的无私精神,义勇二字,撑起了中华美德的一片天。
他先跟几个喝酒的年轻人讲道理,嫌小已经同意给你换大的了,况且没有多收你钱,为什么不同意呢,几位年轻人说多管闲事,就是不行,必须把钱退了才愿意,听到这之后他说退钱可以,把吃的小红薯也退回来也行,年轻人开始推他,他面无惧色,拿出手机说我拍有视频,再无理取闹就报警了,这个时候围观的人也多了起来,都在指责这几位年轻人,他们见人多之后没有理就灰溜溜地跑了,这时候身边也响起了阵阵掌声,老大爷也感动不已,一直要感谢他,还主动塞给他红薯,他没有接受简单安慰一下老大爷就走了。后来,他的家人说:“今天的事,如果碰见几个不讲理的真的动起手来,咱们身单力薄,吃亏了怎么办?你后悔吗?”他说他不后悔这样做,他坚信只要站在公理的一边就不怕吃亏,况且现在是法治社会,学会拿着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也要勇于帮助他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岗位,既然选择了老师,就是选择了大爱;既然选择了老师,便是选择了奉献。见义勇为不仅表现在立足本职,敢于担当,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更表现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率先垂范,扶危济贫,努力做社会道德的践行者!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十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2019年6月12日下午,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里,李林娜一边看着已经陷入深度昏迷的儿子和和,一边不停地给他擦拭脸颊,嘴里独自念叨着,不时低头亲吻,抬起头来却是满眼泪珠。此时,她即将告别年仅7岁的儿子,而5个家庭却将迎来新生。
儿子重病悲痛母亲想到捐献
2019年1月份,李林娜意外发现,和和的右眼睛有点斜,脖子稍微有点歪,本以为是不良习惯,一心想要给他纠正,可渐渐地,和和视力也出现了问题。忐忑不安的李林娜带和和去医院检查,可检查结果却如晴天霹雳,和和得了脑干胶质瘤,而且这一位置的病变无法医治。
这一噩耗让李林娜瞬间崩溃。一时间,全家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们祈祷这是一次误诊。一次次去医院检查,四处打听治疗的方法,加入病友群寻访专家……然而一次次努力换来的,却是希望之火一次次被浇灭。孩子的生命不长了,医生们建议陪孩子过好最后几个月。和和从走路不协调,到走路困难、无法站立、无法坐着,再到说话困难,这一路的煎熬,让李林娜觉得,如果可以,她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换回和和的健康。
随后,李林娜与青大附院器官捐献协调员张艳艳建立了联系,通过张艳艳的耐心讲解,一家人了解了器官捐献知识,也打消了各种顾虑。李林娜觉得,很多肝脏、肾脏等器官衰竭病人的家庭跟他们一样绝望,但他们还有希望,还有一个获得重生的机会,不如成全大家。
做件好事5个家庭重获新生
“和和,你愿意去帮助别人吗?”“妈妈,我愿意!”摸着儿子稚嫩的脸庞,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李林娜终于下定了决心,如果无法挽回,就帮孩子做最后一件好事。随后,李林娜和爱人一起填写了《器官捐献申请登记表》。
6月12日,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里,一家人最后一次团聚。李林娜仔细把和和的眼角、嘴角擦了又擦,轻轻摩挲着儿子的脸。奶奶也在旁边小声和孙子嘱咐着一些话,爸爸和爷爷站在一旁悄悄抹掉泪水,和和却是在睡着,没有再睁开眼。最终,和和离开了这个世界。经过评估,他的肝脏、两只肾脏和一对眼角膜符合捐献标准,随后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进行了分配,找到了合适的受捐者。
引人泪奔母子感人故事传遍全国
随着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和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引无数网友为之泪奔。面对镜头,李林娜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感谢”,感谢那些帮助过儿子的人,是他们的爱心让儿子快乐过完余生。
他是为救人而来到人间的天使;而李林娜是天使的守护者,帮助天使完成了在人间的使命。“和和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希望他的生命有宽度,没有白来这个世界一趟。”李林娜说,她希望以后大家说起和和,不要为孩子生命的短暂而惋惜,而要为孩子用短暂的生命救了几个人而点赞。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一
丁大力几十年用一颗孝心温暖着母亲,7000个日日夜夜,他天天如一,精心服侍百岁母亲的事迹,在村群众中传为佳话,他用自己的孝心和真情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了解他的人无不对他竖起大姆指。他被评为优秀道德模范,他的事迹材料如下: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一个充满温馨、孝顺和真爱的家庭。在东五司村,说起“八旬儿子照顾百岁老母”的孝顺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今年已105岁高龄的宁翠青老人,正在享受着儿子、孙子、孙媳妇、孙女、重孙带来的天伦之乐。这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招来了街坊邻居羡慕的目光和社会各界的敬重。丁大力同志就是这个和谐家庭的杰出代表。
丁大力同志今年80岁,25年前,老伴患病不幸去世,儿女及亲友们都劝他再找一个老伴,生活上有人关心,将来也有个依靠,但考虑到一直随自己生活的老母亲已80多岁高龄,如果再找一个老伴,婆媳关系是否能处的好?如果相处不好,就会产生矛盾,对老人的晚年生活有影响。因此,就打消了再找老伴的念头,一直围绕在母亲身边,随时照顾老人家,毫无怨言地担负起为老母亲做饭、洗衣服、梳头以及端屎倒尿等日常家务活。为了照顾好老人的生活,买了一些有关老年人保健的书籍,尽可能多地学习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和养生之道,精心安排饮食起居,调剂饭菜品种,荤素搭配,想方设法变换口味,给母亲增加食欲,使老人吃的可口顺心。为了使老人每顿早餐都能喝上新鲜豆浆,他买了个豆浆机自己制作,不仅用黄豆,还要放一些核桃仁、花生米。他说,这样打出来的豆浆才有营养。为了减少老母亲夜间起床解手的次数,总是陪伴老母亲到晚上11时入睡后才休息。不论老母亲何时翻身换睡姿,他都会起床,看看老母亲的被子是否盖严,是否要起床解手。尽管自己今年已是80岁的老人,并患有腰间盘突出症,也需要儿女们的照顾,但他从来没有过要自己的子女照顾他和老太太的打算。每当说起老母亲,就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亲精神状况很好,身子骨比较硬朗,至今还能端着碗吃饭,不要别人帮忙,她觉得自己吃舒服。老人说:“人老了,不用吃得好,穿得好,心情好比什么都强。儿孙们都很孝顺,我就心满意足了。”
丁大力有四个儿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很孝顺。多年来一直亲自照顾老母亲的精神,给儿孙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来看望老人,为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家庭成员中从来没有闹过一次别扭,红过一次脸。今年40多岁的孙媳沈贺萍说:“多年来,爸爸一直在亲自照顾着奶奶。爸爸的这种精神一直感动着我们,是我们行动的榜样。我能天天来看奶奶,完全是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家风影响。人不能忘恩,要感恩父母、亲人,最起码的底线就是要孝顺。”
几十年如一日,精心服侍百岁母亲的事迹,在群众中传为佳话,他用自己的孝心和真情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了解他的人无不对他竖起大姆指。邻居们说:“尽管很多子女都会在公休日或有事时回家看父母,但总不如住在一起让人感到家庭的温馨。20多年如一日侍候老母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家庭的事迹,经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已成为创建和谐家庭活动的典范。丁大力说:“母亲辛辛苦苦养育了我,在我心中,她是我们子女的靠山、主心骨。现在,母亲年龄大了,不能动了,儿女们就应该照顾她。能让我们一家人一直照顾她,让老太太健康、快乐地活着,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二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xx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xx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20xx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三
任xx是一位在大学工作的高级会计师,有一对“脑瘫”的双胞胎女儿。28年来,她一面工作,一面将女儿培养长大,还热心公益,创办爱心网站帮助更多残疾人家庭。她说,“母爱是一种本能,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很伟大,我只是平凡地、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来了而已。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帮助女儿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让她们有尊严地快乐生活。”
平日里,任xx白天在外面上班,两个女儿就在家里“上班”。她们“上班”的任务就是健身,练习站立,锻炼腿部。她们要多活动,才能保证腿部不萎缩。如今,两个大姑娘能够自己独立站起来,可以扶着东西走路,还会穿衣服等简单的事情。
任xx曾有一个温馨的家,并生下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刘菲雅和刘莉雅,乳名是“大毛”和“小毛”。
不幸的是,1岁7个月时,菲雅和莉雅仍不会说话、不能站立和行走,经医院确诊为“痉挛型重度脑瘫”。这个无情的事实将这个家推入了痛苦的深渊。从此,任xx就带着一对女儿开始了艰辛又漫长的求医之路。3年多过去了,她的丈夫见一次次的治疗效果甚微,绝望到了极点,最终提出了离婚。
丈夫的离去无疑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痛苦、难堪、失落,使任xx的精神几近崩溃。但面对两个女儿无辜的眼神,任xx意识到,她是母亲,必须做她们的守护神,于是,重新振作起来的她勇敢地挑起了抚养、治疗、教育她们的重担,二十八年不离不弃。
为了能让女儿开口说话,任xx每天让她们看着自己的口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们艰难地发音,渐渐地女儿的发音清晰了,能说很多话了。
为了让女儿受到教育,任xx一有空就教女儿学习。其中,教女儿写字是最难的,因为她们的手不灵活,数字“3”就写了半年才写会。如今,两个女孩不但能读书、写字、会简单的英语对话,还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做一些简单的网络维护工作,并有了自己的博客。
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20xx年3月,任xx带着两个女儿参加一个网络家庭秀比赛,让她们懂得残疾人也有权利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第一次面对电视台摄像镜头时,两个小姑娘吓得大哭,她鼓励女儿们要勇敢地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她们还是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为了让女儿站起来,任xx独自带着她们七上北京、两下广州求医问药。为了节省有限的治疗费,她每天坚持为女儿做4个多小时的康复训练。1995年女儿在北京动手术,她七天七夜没睡觉,一直守护在病房,帮她们翻身、接大小便,累了也只是趴在床边稍作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她的大女儿终于站了起来!
常有人问任xx,这些年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她。“是一个母亲的责任和义务让我坚持到今天。”任xx平静地说。她也知道,要孩子完全康复像健全人一样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只要她们能够站起来,能够比上一次多站一秒钟,她都会很开心。
这些年,任xx照顾孩子的同时,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20xx年3月,她凭着自己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找资料,自费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全方位为残疾人服务的网站——“xx雅爱心屋”。从创办网站的那一天起,每当有家长或残疾孩子求助时,她都会尽力帮忙,聘请康复专家为脑瘫患者及家庭提供免费康复咨询,组织脑瘫患者家长进行社区互助交流和培训,送康复资料给需要帮助的家庭,她还将别的脑瘫孩子接到家中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电脑。
20xx年5月,在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下,任xx发起成立了用于帮助脑瘫孩子的“仁爱基金”,资助脑瘫孩子进行康复治疗。
她说,在帮助更多残疾家庭的同时,她和孩子也收获了尊重和快乐。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十四
温立新,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自20xx年参加工作进入环卫所,整整 10个春秋,他选择了平凡而崇高的环卫岗位,弘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行业精神,把美好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挚着追求的环卫事业,用真情实意、言传身教引导了一批批环卫新人,用五尺扫把在大街上谱写了一曲以艰苦的劳作和辛勤的汗水给全县居民、群众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环境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者之歌。
一、爱岗敬业,以身作则
20xx年,年仅24岁的温立新分配到康保县城镇环卫处,干起了垃圾车驾驶员的工作,一干就是两年。对于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就好比当兵却没能上前线,这活太没意思不说,而且脏、累,还容易被人看不起,然而他并没有怨天尤人,他心想这是一个特殊的岗位,虽然地位低、条件差、工作苦,平凡的清扫清运,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人民贡献大,对社会影响大。工作之余,他还不忘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工作间隙,自学装载机驾驶技术、挖掘机驾驶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温立新在环卫处迅速成长成一名环卫机械的全能驾驶员;同时他通过与修理工学习,从书本学习,凭着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各种机械的修理技能,每年为环卫处节省修理费用上万元。
二、满怀歉疚,为爱感动
温立新对待工作无怨无悔,对待家庭却充满了太多的歉疚。工作20xx年来,他以岗为家,他常说自己算不上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在家庭尽的责任确实太少。相反,他却从家中得到很多支持,让他在感动中体会着独特的幸福感受。孩子小时,为不耽误工作,他让仅有两周的儿子上了幼儿园,我们知道那时康保大幼儿园不招收四周以下的儿童。一次,有一个大型检查很早就需要出车,他早早把儿子放在那家私人幼儿园门口,等他又一次经过幼儿园门口时,没有书包大的儿子仍旧站在幼儿园门口哭泣,当时他比儿子哭的更伤心,直到现在想起那一幕他都止不住的掉泪。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吧,儿子上学后每见同学丢垃圾,便上前制止,当问及爸爸的职业时,他总是不无自豪地说,我爸爸是“城市美容师”。
三、用心动情,可敬可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为工作突出,上进心强,20xx年康保镇任命温立新为环卫所副所长。主要负责清扫、垃圾清运、保洁等工作。他说,岗位变了,维护城市清洁卫生的责任没有变。他上任后最大可能地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在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处处关心。他在工作中总结实施的“清扫经”:“重点路段勤打扫,人多之处见空扫,垃圾多时突击扫,饮食摊旁轻轻扫,灰尘多时压着扫。”得到了环卫工人的认可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清扫队里曾有两位清扫工的作业区常常要“补课”。温立新了解到是因为年轻嫌推车拿扫帚难看,低人一等,尤其怕见熟人。于是他多次找两位清扫工谈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她们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从那以后,两位清扫工工作积极肯干,重活脏活主动请缨。清扫工老李家里经济十分困难,想多做一份工作,多挣点钱。温立新征得领导同意后,调整了老李的作业班次,让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其他场所打扫卫生,增加收入。他还经常到一线,帮助一道清扫。老李常说:“小温就像是自己的小老弟,不好好干,觉得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20xx年作风建设年活动中,他带头发扬“5+2” 、白加黑的实干加苦干作风、放弃了星期天、节假日,只要居民有急事、难事,他都会有求必应。县城降水多的时候,有的公厕粪水溢到了坑边,附近居民和行人都躲的远远的,不身临其境,你真的无法理会这个“脏”字的全部内涵。而温立新却在别人都躲开时和环卫工人一道站在臭气熏天的粪坑边,一桶一桶的将粪舀干净。20xx年冬天,雪多雪大,为及时清扫积雪,组织环卫所出动所有的人员和车辆,每次都争分压秒,将积雪清扫得干干净净,保证了道路的畅通、更确保了居民的出行安全。虽然耳朵、手脚冻伤了,但是路通了他的心里亮堂了。一些份外活,像居民需要修下水、雨季居民区需要排水等等,更是有求必应。年底温立新同志当选为康保县第九届政协委员。
如果仅仅用披星戴月、餐风饮露和冒严寒、战酷暑等词语来表现环卫工人的辛勤劳作,就可能显得肤浅和一般化。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阳的光辉,在温立新身上充分体现了环卫工作者高尚的品格,他以“宁愿一人脏累、换来万家洁净”的默默奉献精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职责,推进全县环卫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材料篇十五
,男,25岁,现任xx县伟业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几年来,我带领公司全体员工紧紧围绕服务社会工作中心,以“立足服务,外拓空间;增收节支,实现发展”为目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保洁、后勤服务领域,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赢得了广大群众及服务单位的一致赞誉。20xx年8月被xx县妇女联合会评为“xx县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xx县三八妇女红旗手先进集体”。
在这次争做“青年之星”候选人活动中,我更是躬行实为,热情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争先恐后,唯旗是夺,在工作中做出了一点成绩,下面,我将我的个人先进事迹汇报如下:
一、坚定理想,勇挑重担
20xx年6月,我怀着创业心态,经过细心对市场进行了考察、策划、筹备,20xx年11月2日伟业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一名总经理对我来讲,保洁、后勤服务管理工作非常陌生,但从那时起,我便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誓要在保洁、后勤服务管理这一朝阳产业中干出一翻事业来。面对新的工作,我深知自己的学历还有很多欠缺之处,管理工作、工程预算、营销策划,这对我来说我没有接触过,我当时心里想的就是一个字“学”俗话说的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从此以后,我便开始从零学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本着“干什么、钻什么、学什么、精什么”的严谨治学态度,广泛学习,全面掌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首先买来了《物业管理投标实务》、《物业管理标准、工作流程》、《应用会计》、《会计知识时务》等大量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以弥补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其次,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做到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开办不到2年,我不但掌握了后勤管理基础知识,我对工作更加充满信心和热情,各项工作都冲在了前头。
20xx年9月,我公司适应形势的发展,果断调整发展方向,增加了保安服务项目。我公司20xx年10月1日接管了xx县人民医院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我来讲,没有保洁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当时去鸿昌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学习了三天,回来后,自己又买来了保洁方面的专业书籍,在业余时间学习了保洁知识、保洁设备和清洁剂的使用等。20xx年11月进驻xx县华能风电场对整个办公大楼进行开荒保洁,满场的建筑垃圾、白粉点子和粘合胶,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卫生间全是大便,臭气熏天。我深知同事们都没有干过这种活,能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达到对方领导的满意,我心里没底,但这是公司转型迈出的第一步,公司转型是否成功,能否在社会上树立起伟业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良好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目前在此一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说实在的,我当时压力非常大。但作为总经理,也是对我的考验,我必须带头去干,给大家以表率作用。于是,首当其冲的扑到工作中去,楼上楼下的跑,教保洁员如何使用保洁工具,掌握保洁要领,组织保洁员清理现场。因连夜干活劳累过度,我犯了头疼的老毛病,当我双手抱头,疼的皱起眉毛疙瘩时,我在心理上产生了波动,作为一名总经理,理应坐在办公室。但当我看到同事们戴着口罩,兢兢业业,蹲在地上戕白粉点子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不能打退堂鼓,我是保洁公司的总经理,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我忍着剧烈的头疼,又投入到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带动了大家,xx县华能风电场的开荒工作圆满完成,受到xx县华能风电场领导的高度评价。xx县华能风电场分管现场卫生的姜主任说:“没想到你们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干的竟然这样好,你们的职工很能干,伟业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是信的过的”。由于我的坚强和不服输的性格,慢慢适应了工作,在现场管理中,我每天坚持晨会制度,查找昨天的不足,布署当天的工作。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详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卫生质量,受到xx县华能风电场领导的多次表扬。
二、创新机制,规范管理
作为保洁公司总经理,我深知公司生存的艰难,要想公司发展壮大,必须进行深化改革。首先,进行了四大机制创新。一是用人机制创新。取消正式工和临时工在干部任用中的区别,引入竞争机制,激活用人办法,实行竞争上岗,定岗定员,公平竞争,做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二是分配机制创新。实行以岗位工资分配为主的内部机制改革。定岗定薪,做到工资能高能低,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格局。三是经营机制创新。依靠自身努力和优势,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路子,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积极接管保洁安管项目,上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形成主副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实现经济总量膨胀。四是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了领班、保洁员和安管员管理制度;制定了保洁员、安管员三十六条不准和安管员六条禁令;制定了保洁员十六句、安管员二十句文明用语;制定了保洁员、安管员奖罚制度以及安管队大队长、班长、安管员职责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度可量,公司上下形成了纪律严明、奖罚分明、你追他赶、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
任总经理以来,我非常注重员工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企业管理要上水平,重要因素就是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和提高岗位技能。为此,我制定了系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和专业技术培训班,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的教育。规定每周五下午组织政治业务学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点学习保洁规范操作和不同材质保洁要领,职工思想观念得到很大转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员工张大姐在观念上转不过弯来,认为对业主不能太“软”,更不能处处跟着业主的观念走。通过学习、实践,她终于明白了,物业管理和过去的房管工作不一样了,再按照老一套去做,业主不买帐,工作怎能做好呢?更何谈取得业主的信赖呢!她深有感触的说:“看来老观念得变呀”!在业务培训方面,全部保洁员和主管都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职工的理论水平、政治素质、思想觉悟、业务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公司上下形成了一种严谨、和谐、有序、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为了降低事故隐患,我还对县医院安管项目不定期的进行查岗,全面掌握工作情况。在深夜查岗时,发现隐患及时纠正。在一次查岗时,已是深夜1点半,有位安管员没有穿制服,我当场对他下达了罚款决定;还有一次,2名安管员值班,却轮流睡起了大觉,根据规定,每人给予了200元罚款。对他们的处罚,对象曾劝我:别那么认真了,查查岗走走形式就行了,你罚他们的钱,就要得嫉他们,咱这是何苦呢。听着对象的话,我犹豫了片刻,语重心长的说:“我们能争取到一个安管项目不容易,如果我们不严格管理,搞好服务,说不定哪啥就会被炒鱿鱼,那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部分人员就要失去工作,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