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模板10篇)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15:07:09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3 15:07:09     小编:GZ才子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一

【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事迹介绍】: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二


【颁奖词】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事迹】张丽莉,女,28岁。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初三(3)班班主任。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三

晚上八点我们一家人准时坐在了电视机前,看2018感动中国人物,当一个个平凡感人的故事在我们眼前播放,泪水和感动在整整2个小时的静默中伴随着我们。当我们一次次被真情感动,才会体会到,世界原来这般美好,人情原来这般纯洁。该是多么美好的家庭才塑造了这么感人的故事呀!

观看了其美多吉模范事迹感触颇深。四川省甘孜县邮政分公司邮运驾驶组组长其美多吉,在川藏邮路康定-德格路段上克服极端恶劣环境和自然灾害,圆满完成每一次邮运任务;面对歹徒威胁,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邮件安全;热情帮助沿途人民群众,架起了藏区与祖国内地沟通联系的一座桥梁。

其美多吉的先进事迹,立体厚重,感人至深,他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不只是这个时代,而是几代邮政人优秀品质的历史传承。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不畏艰险、为民奉献、忠诚担当、团结友善”的可贵精神,不仅是广大群众学习的榜样,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为此我们要学习他不畏艰险、坚守岗位的职业操守,学习他为民奉献、真诚服务的思想境界,学习他忠诚担当、专注执着的工作追求,学习他团结友善、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勇于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最后,我用一首短诗来陈述本人的感触: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四

今年12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称号。她曾当选党的__

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兴滇人才奖”等40余项荣誉称号。

师者,德之大也,行之引也,道之溢也。师者如丹桂,淡泊方可弥香;师者如腊梅,凌寒而香远益清。张桂梅就像她的名字,是如桂如梅的师者,她是忠诚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是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优秀人民教师。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只有言传身教的教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她,在平凡中诠释了伟大。师者桂梅,年年育桃李,岁岁吐芬芳。

如低调内敛、十里飘香的“桂花”那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桂花,含而不露、默默绽放,为人们送去的是十里之外都能闻到的沁人清香,就如张桂梅把“香气”奉献给女高,把“希望”留给大山,把“辛苦”留给自己。63岁的她一生无儿无女,却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张妈妈”。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走出大山,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你闻,那扑鼻香,那桂花,馥郁芬芳。

如不畏严寒、迎难而上的“梅花”那样敢为人先、不屈不挠。“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先百花而开,先天下而春,梅花作为“百花之首”“第一君子”,其高洁、英雄、倔强、淡泊、开创的品格和精神,正是张桂梅所具有的宝贵品格。她就像梅花扎根于贫瘠的土壤之中,以旺盛的生命力与创办女高遇到的种种困难斗争。面对年轻老师离职、学生转学,她通过党员带头感召,咬牙把学校办了下来;为了不让一个女孩辍学,她乘车加骑马加步行的家访从未间断,走访了1600余名学生家庭,行程超过11万公里;重病缠身,她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几次晕倒在讲台上,却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成绩不理想,她说“老师学生一起苦教、苦学,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你看,那山,那梅,值得欣赏和尊重。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师者桂梅,岁岁年年,黑发积霜,桃李芬芳。张桂梅用大爱赋予乡村女孩生命之光,以真心诠释为人师者之美,恰如桂梅之芬芳,年年岁岁,万古飘香。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五

20__年,王娅偶然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成立基金会,捐助甘肃贫苦学子的报道,深受感动。随后,王娅很快将6000元助学金打入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账户。这样的举动让基金会理事长陈章武记住了这位普通的天津电力退休女工。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一中的高一学生白云成为王娅的捐助对象。20__年3月,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陈章武第一次见到了王娅,王娅也第一次见到她资助的学生白云。

陈章武回忆说:“那天在拍摄现场,我想请王娅女士作为爱心人士的代表上台出镜,可她坚决不同意。王娅女士跟我讲,见到那些孩子她就心满意足了,不要让孩子们有什么精神负担。”

20__年初,王娅计划着再拿出一笔钱,多捐助几个孩子。然而20__年3月份,王娅被查出患有胰腺癌。病魔来势汹汹,当年6月,王娅又萌生捐出唯一一套房产、资助更多西部贫困学子的想法,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忍受着癌症的病痛折磨,王娅跟随基金会踏上了甘肃家访之路,只有她自己深知,对于她来说那也是最后一次出远门了。当时他们去了学校和学生家里家访,看到了受捐助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劲头特别足,王娅特别高兴,浑然忘记了自己的病痛。

20__年2月18日下午,西青区华亭丽园居委会的同志和王娅生前两位好友来到王娅家,开门进屋,屋里和以前一样,用梯子做成的输液架、许久没骑的自行车、墙角还堆着准备给贫困学生寄去的衣物……一切都像在等待着王娅的归来。书柜里摆着两张打开的荣誉证书,分别是市文明办授予的“天津好人”荣誉称号和市妇联授予的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王娅挚友陈海兰收拾遗物的时候,发现客厅茶几上放着一个没有拆开的大信封,上面印着“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的字样。在大家同意后,拆开了这个信封,里面是7封来自受王娅资助学生的信件。7名孩子在信里写了各自的近况,诉说着对王娅的感谢、思念和祝福之情。“亲爱的王奶奶,您是无私的人,是太阳、是雨露,光芒照耀着大地,滋润着我的心田,您用您的毕生心血来资助中国的贫困学生,这份恩情我此生难忘。此后,我定将用您资助的钱,好好努力学习,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决不辜负您的善心,我也会将您高尚的品质发扬光大!”一位名叫冯亚娟的同学在信中动情地写道。“亲爱的王奶奶,我一直记得您的话,要努力使自己活得有意义,在生活中也尽可能帮助别人。”信的落款是“您远在西宁的孩子白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六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xx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七

平凡的他,却做了不平凡的事;在同事眼里他认真好学,在朋友眼里他真诚大方,在领导眼里他勤劳肯干。他,是谁?他就是流长苗族乡大学生志愿者——何立猛。

何立猛,男,今年23岁,家住贵州省xx州xx县黄后乡xx亭村。2014年6月于贵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他怀揣梦想,积极响应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毅然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者"三支一扶"项目,在贵州团省委的统一安排下,他加入到了xx市志愿者大家庭中来,分配到我流长苗族乡团委展开基层服务工作,于2014年9月1日担任xx市大学生志愿者健康联络员在xx团市委工作,至今服务已一年零八个月。

志愿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它是一个人身处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正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世间多了许多温暖,人间多了几分真情。

虚心求教促成长。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没有选择受人敬仰的人民教师行业,而是选择服务于基层,服务于苗乡。虽说他是一名外乡年青小伙子,普通农家的孩子,对农村人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深知如果没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是很难扎根于基层的,于是他取经求道之路便开始了。一方面他抓紧时间学习党团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还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强对工作业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为搞好工作,他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着实践,很快便熟悉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通过把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方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学习中长才干,工作中求进步的目的。

走村入户感温暖。大学生,一个在大城市里已经泛滥开来的群体,对于偏远乡村的村民来说却是神秘的、充满希望的。为加大我乡诚信宣传力度提高我乡村民诚信知晓率以便及时了解我乡诚信建设情况,他时常跟随办公室主任下村宣传、学习。在走访中羊场村老村支部书记得知他是新到乡里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时,拿出了家里最好的菜——老腊肉和土豆来盛情款待他们,还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小何啊,人人现在都想在大城市里发展,你能来我们这穷山僻壤不容易啊,太好了!我代表村民们欢迎你,希望你好好干,以后为我们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啊!"面对老书记那充满期待的眼神、那些真挚朴实的话语,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唯有一个劲地点头。村支书舒心地笑了,同时他却很沉重地感觉到了一名支援西部建设的志愿者的责任,在心中暗暗地告诫自己,一定要以这些朴实的基层干部为榜样,勤奋努力工作,帮助村民们逐步脱离贫困,慢慢走上富裕的路子。

真抓实干暖民心。在服务的这段时间以来。他积极参与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用心投入到团组织的建设和团委的各项工作来,有效助推了我乡团组织的发展。他始终不忘"履行志愿者义务,立足本职工作"的原则,在诚信业务办理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帮助他人,微笑服务"。在工会工作中,本着服务群众的理念,切实维护全乡干部职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深入企业,村级工作做好困难职工调查工作,为有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送去温暖。他还积极配合xx市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调查让更多困难家庭孩子了圆大学梦。半年多来我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良好态度,遇到困难主动向同事领导请教学习,在较短时间内熟悉了工作,许多老百姓对他的工作都愿意竖起大拇指,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坚定信念跟党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责任感来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工作生活上严要求,在思想政治上高标准,坚持认真负责、敬业爱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认真学习各级团委关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志愿服务展开工作。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八

陈贝儿主持的纪录片《无穷之路》,拍摄团队穿梭全国6个省份,深入10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报道称,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她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去脱贫地区的艰辛是她未曾预料的。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她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过去百姓过江用的溜索。

对于西方媒体的质疑,陈贝儿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报道称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习惯,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我真的非常震撼,从这一点我就看到,国家是很大手笔,也不惜代价,为了脱贫的决心是非常强的”。她感慨,中国脱贫工程比联合国早10年完成,“这是因为我们当中有很多无名英雄”。

港媒还称,《无穷之路》播出后,不仅内地观众赞不绝口,在香港也好评如潮。陈贝儿透露,很多香港观众朋友给她留言表示很感动,因为这个节目让他们了解国家发生的变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九

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事迹作文(一)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30多年对家人守口如瓶保守国家机密,他用自己整个一生来实现对国家的誓言,让人们知道了他的承诺比山重,比海深。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感动中国给黄旭华的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事迹作文(二)

天山的一场暴风雪中战友将生的希望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退伍之后他回到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立誓做他们今生今世的守墓人。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感动中国给陈俊贵的颁奖词: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事迹作文(三)

身患癌症的段爱平用自己无私的行动为村官正名,让人们看到“小村官”却有大胸怀!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19,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感动中国给段爱平的颁奖词: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没有惊天动地,总是一点一滴。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篇十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