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一
1、培养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主旨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讲演,提升学生自信心
3、使学生大致了解历国人飞离地球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取得的成果
4、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对于航空航天知识有所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词汇。
1、对句子的理解: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规模、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国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2、板书: 梦
3、同学们,大家有梦吗?说说看你们都有什么梦?
很好,千年前,古代的人们一直在做一个梦,这个梦是――
对,飞天。但是这个梦一直都没有实现,直到现代才由航天人员们圆了这个梦,那就是,神舟飞船的上天。
跟我一起念,千年梦,圆在今朝(齐读)(板书千年)
4、大家想想,“千年梦”是什么(飞天的梦想或者上天等等)?
5、那“圆在今朝”又是指什么呢?(神五上天等等)(个别回答,3-4个,答案不一定,与内容有关即可)
6、那谁来总结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古代的飞天梦想,神舟飞船的上天2-4个,答到即止)
回答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第一至三自然段,飞离地球预备,起
9、那么,古代的这些想法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说?(1-2个,存在于传说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或者想象)
“(但是这些都只是想象中的内容,只是存在于传说之中),直到明代才有个人真正地尝试了飞天,他的名字是――”
万户
很好,虽然万户的飞天尝试很遗憾地失败了,但是他的科学精神却遗留至今,大家阅读第4至9自然段。
首先看第四自然段,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预备,起――
10、大家说,这段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11、那承接上文的有哪些部分呢?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
12、大家能举个例子说明是什么代价吗?
万户
13、嗯,那开启下文的部分,也就是后半句了,它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着,不断努力。
14、这体现了怎么样的航天精神?(想想看,即使失败了也没有放弃,而是始终坚定执着,不断努力。)
坚持不懈
15、对,那我们的航天人最终成功了没?
16、哪件事情证明他们成功了?
神舟五(六)号上天
嗯,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圆了飞天的梦想(板书圆),但是这过程极为艰辛,大家看到第七自然段,一起来读,1992年9月21日,预备,起――(齐读)
17、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困难?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规模、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如果回答其他的内容,则为措施或者付出的代价)
18、嗯,很好,请坐,那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显示出的巨大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辛勤劳动。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任务,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
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
铺盖搬到工厂车间;
等等全段剩下几句
21、这体现了哪些航天精神?
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
(引导,他们这么拼命努力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那么体现的航天精神有,热爱――祖国,由三千多个单位合作,这个需要怎样的精神?团结合作,很多人还没看到梦想的实现就猝然长逝,一心奉献不求回报,这体现了――默默奉献的精神,)
大家知不知道,在酒泉航天城有一座烈士陵园,(ppt)这里面安葬了500多名烈士,他们为了祖国的航天梦坚守岗位,拼命工作,直到最后牺牲生命。他们,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民族,最可爱的人们。他们没有歌手明星的光鲜亮丽,也没有政客呼风唤雨的权力,但是没有他们,就没有神五神六等等飞船的上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祖国的强大与富强,在酒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墓碑,姓名,生前所属的单位。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22、大家是不是对我们的航天人产生了崇高的敬意?好,现在就让我们把内心的情感,化成我们的热情,一起来读这段话。载人航天工程,预备,起(齐读,领读)
23 、终于是成功了,我们中华民族延续了千年的航天梦,在这个时刻,终于是圆满完成了。大家想不想看看火箭发射的画面呢?(播放视频)
24 、回过头来,我们神舟五号也就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25、嗯,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好,你认为该怎么读?好,就请你带领大家一起来读。
多了两个人
对,神五意味着我们拥有了载人航天的能力,神六则说明我们的飞船可以承载多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在太空的环境下,多一个人都需要诸多的变化和调整。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最后两段,完成我们的千年梦(齐读,领读)。
回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航天梦想,谁来总结一下这中间体现了哪些航天精神?
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
对,正是这些航天精神,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刻苦钻研,默默奋斗,直到最后圆梦。而载人航天之后,我们还将发射空间站,探索月球,火星,航天精神,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好的,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二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懂得“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逐步养成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一、指导看第4页上的图,让学生感知“不懂就要问”的重要
1.齐读“不懂就要问”。
2.指导学生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从哪里看出来?图上有哪些人?分别在于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怎么知道的?有哪些人?正在干什么?
(4)看第5页上面左边一幅图,这是在哪里?两名同学正在干什么?老师呢?
(5)看第5页上面右边一幅图,这几名同学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6)最后两幅图表现的.是哪里?同学在干什么?老师又分别在干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要问”
1.看完第4、5页的8幅图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2.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3.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办?
三.发出号召,希望学生早日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教学一~三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4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问:这句俗话是什么意思?
(2)学生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来回答。
(3)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多不多?(使用广泛)
(4)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俗语,它是为群众所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语句,有着具体的含义。
2.教学第二部分。
(1)生读五个俗语,听说过吗?看看各自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说意思。
(3)教师适当补充。作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本地也有俗语,请同学回忆生活中知道的当地俗语。(交流、讨论)
(2)指名说一说,评议。
(3)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指导读准字音。
2.讨论每条词语的大概意思。
3.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明白这些都是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4.读讲词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5.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第三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明这段话选自《姥姥的剪纸》。
3.指导观察书写格式,指名说说书写时哪些字需要特别注意的?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
4.练习描红,及时小结。注意行款布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注意解释时的态度,说话要通顺连贯。
教学难点:表达是否流畅、准确。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指名读题。
2.帮助弄清本次口语训练的要求。
3.指导:
(1)读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思考应该怎样去解释。
(2)分组分问题练说。
(4)推荐代表表演。师生评议。
4.反馈。
(1)指名说说被人误会时是怎样解释的?
(2)说说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后有什么收获?
(3)评议小结:说话的与其和态度要得体,说话要通顺连贯,声音要响亮,速度要适中。
教后小记: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五
(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1、能正确的写字。
2、让学生了解对比的表达方法,突出人物的精神作用。
3、指导学生流利读古诗文名句并能背诵。
4、学生弄清成语“指鹿为马”的本义和比喻义,能完整地讲述故事。
1、运用对比,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通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去准确记住词语的写法。
1、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这些词语。
2、重点关注带点字的意思:
部 焕 诣 厉 川 裁 躁
3、自由读这些词语,并交流如何记住这些带点的字,把词语写正确。
4、集体交流。
5、学生书写这8个词语,注意带点字的笔画和结构。
1、学生自主体会“对比”方法的好处。
2、学生相互交流读这两段话后的感受和发现。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第一句直接写诸葛亮比往常更加镇定。第二句用守城将士的“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和诸葛亮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诸葛亮的沉着与冷静。这就是使用对比方法最明显的好处。
4、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句话,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感受对比方法的表达效果。
5、让学生反复读这两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比较,哪句话更能突出哈尔威镇定自若的形象。
1、指名朗读古诗文名句,读准字音,读出语气。
2、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这两句的感受。
4、在熟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同桌互背互评。
5、教师指导学生抄名言,注意把字写正确,注意行款整齐。
1、自由读故事,读准字音,了解故事大意。
2、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指鹿为马”的目的是什么?对他的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
3、学生交流。
4、学生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学生能把自己想到的练字的好处归纳为几点。
2能有条理地介绍给其他同学听。
3.能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避免自己的发言和别人重复。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六
1、会认6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论述的方法,学习用列举事例的方法表现文章的中心的写法。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知道做事不应该因小失大的道理。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五个具体事例进行论述的。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谈话导入
板书”因小失大”这个词,提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因小失大”这个词蕴涵了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因小失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2、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3、指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4、读一读本课的新词。
5、思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讨论课文的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
熟读课文。
写一写本课的词语。
因小失大
︱
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
︱
通过五个事例引出结论
︱
不要因小失大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七
1,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让学生学会通过放声读草稿来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教学难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练习3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通过诵读积累语言和语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学生分角色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结已经学过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学第二部分
(1)根据上一部分。
(2)让学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意思。(强调修改的意义)
(3)学生学习、领会作家老舍和叶胜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5)小结。
1.谈话导入。
(由本单元所学课文导入)
2.诵读《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1)学生自由读散文。
(2)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4)指名读,齐读
3.感悟
(1)指名读问题: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结实?(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读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4)师生小结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识字写字
1、读生字所在的词语,新词所在的句子。
2、出示生字小黑板,(灿 烂 怀 神 边 这 进 道),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字应该怎样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灿烂怀神”四个字为左右结构,“边这进道”属于同一偏旁,是半包围结构。
4、指导书写。
(2)师生共同总结,同时教师进行板书。
(3)学生进行书空练习,提出疑问,同学之间共同学习。
(4)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字,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写好走之旁。
(三)巩固生字
1、形近字比较识字
坏——怀 力——边 文——这 首——道
因——恩 兰——烂 伸——神 井——进
2、形声字识字
兰 边 着 进 到
蓝 变 这 近 道
烂 遍 今 刀
3、口头组词。
(四)背诵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可以看出周总理对小学生十分关怀的句子。
2、反复读课文,说说你对周总理的印象。
3、分小子竞赛读,比比哪一组读得流、利有感情。
4、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六)总结布置作业。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九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
3、师生一起说故事。
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
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
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
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
结果也不一样。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3、试着背诵这段话。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
3、学习第3自然段。
(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反而,却。)
(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5)练习背诵。
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
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
(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
(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
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
4、拓展作业: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十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一课时。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
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 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 “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案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青花》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父子俩的感人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一代又一代像文中父子那样的瓷器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与创新默默地奉献着。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这些,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文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创新精神的赞美之情;了解中国青花的历史和成就,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
重点:了解文中的儿子在“修复——复制——自制”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曲折的心路历程。
本课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的含义和对青花瓷艺人执著创新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运用媒体让学生通过视、听感知青花瓷,帮助学生理解青花乃“人间瑰宝”。
2、品读原因体会父亲的默默企盼
我先用媒体展示一个空白表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尔后让学生观察视频,感悟父亲对儿子所寄予的厚望,激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探寻兴趣。
3、研读经过感悟儿子苦觅配方的心路历程
在这环节中,我用媒体展示问题,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儿子修复青花瓷瓶的艰辛。在教学儿子寻觅配方的第三阶段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再次借用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纷至沓来”。整个寻觅过程,我以表格带领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用媒体展示各个环节,突出重点。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最后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欣赏舞蹈《青花》视频片断中去联系生活谈谈对“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理解。意在引领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步入生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懂得只有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人生才有更辉煌的成就,从而达到对文本情感理解的升华。
三、教学反思
(1)有效落实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了学生语感培养。如:在学习“儿子”艰难寻找青花创作配方的语段时,我进行了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对全文重点语段反复朗读。
注重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句时,结合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欣赏青花舞蹈和青花旗袍,由艺术、服装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到对人生也需要创新的理解。
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如在品读“儿子”寻觅青花创作配方的心路历程中,由学生生生互评,自主评价。
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儿子”寻觅制作青花瓷配方的第三个阶段内容。
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如语言、学习方法的积累等。
(2)突出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不可能走进每节课堂,也不可能节节制作flash课件。本节课我着重注意了媒体在常规教学中的常规运用。
在拓展环节,播放舞蹈《青花》视频片断,让学生在艺术创新中升华“追求完美,执著创新”的文本内涵。
这些都突出了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好地服务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