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思想录读后感(大全12篇)

2023年思想录读后感(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3 07:48:06
2023年思想录读后感(大全12篇)
时间:2023-09-23 07:48:06     小编:翰墨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录读后感篇一

读完《精益思想》之后,联想到很多,从20xx年毕业至今,转眼间,投身于工业工程领域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来恰巧是全球产业链调整和中国大陆制造业形势变化最迅速、最深刻的两年,直到今天,这样的变化远没有到终点,工业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遭遇"龙卷风”式的搅动。

20xx年,源自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将全球经济带入了一个漫长的寒冬,在泡沫一个接一个的破灭之后,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制造业才是保证就业和经济的基础支撑,美国政府制定了“重塑美国制造”计划,安倍内阁出台了“日本制造业回迁”计划,另一方面,中国大陆经历了几十年劳务工资快速上涨的阶段,外资发现考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能源、税务等成本之后,世界工厂在过去所表现的廉价优势已经变成了高昂的负担,南亚大陆的印度,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如同二十年前的中国,成为制造业转移的明星。

为了在这一场产业转移的大战中胜出,也必须胜出,因为它实实在在的关乎中国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关乎“中国梦”能不能变成亿万人的现实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xx”孕育而生。别无他法,日本、韩国都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走过来的,任何一国的国民只会允许工资上涨,不会允许工资下降,任何一个企业只愿看到成本下降,不愿看到成本上升,而成功解决这一系列矛盾进而迈入发达行列的国家,观其今天的现状,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系统,高素质的劳工,先进的生产和管理制度,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这些都是普遍的领先之道,而恰恰也是我们今天所欠缺的东西。

首先是教育,模仿美国的精英教育体系,我们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精英人才”工厂,然而这一定是泛滥的,带引号的精英,每年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我们无法为他们提供与精英身份相匹配的工作,他们也很难胜任精英应该承担的工作。面对这样的现实,每年依旧有许多大中专院校升格为大学,有许多学校忙着改名,本科院校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上大学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技能、学本领反倒困难的多。

日本是典型的企业型学习社会,在企业里面有类似大学一样完善的培养机制,许多企业通过职能部门几十年来在专业知识领域对知识的总结、开发和传承,为社会输送了很多有用的人才。德国是另一个工业化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体系是对技能人才极度重视的“双元”体制,德国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有毕业证,同时还有跟本科生一样的学位证,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是同等地位,享有同样的财政、政策支持,最关键是全社会和政府一样认同这些拿着学位证的职业教育毕业生,然而在中国,只有那些农村里面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才会去上职业学校,几年后一毕业被学校骗到沿海去做那些不需要任何技术能力的工作,充当廉价的不能再廉价的劳动力。

教育永远是发展最根本的问题,科技是教育最耀眼的产物,技能是教育最现实的回报。中国虽然有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精英教育还是应该回归他精而少的本质,然后辅之以类似日本和德国的第二条人才培养通道,尖端技术交给少部分人,材米油盐交给大部分人。

其次说说制造业的未来,也是关于工业工程未来方向的问题。最近几年来,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为了解决劳动成本上升和用工难,在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制造企业也都在忙着搞自动化,忙着机器替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机器都取代了人,工业工程还能有什么用?毕竟,传统的工业工程还是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即便在时间的流逝中有了发展,产生了人机配合的研究,但面对业界一个又一个传说的无人化工厂,工业工程师似乎走到了失业的危难边界。

日本丰田为了研究自动化的问题,曾经专门建设了一个厂区,那里使用了丰田最为先进的自动化系统,但几年后丰田发现,这样一个更加先进的工厂却不如具有一定自动化程度,同时专心于搞精益改善的工厂所表现的效益,基于这样的试验,丰田也放弃了对自动化狂热的追求,要知道对设备的投入以及维护等产生的资金不足以抵消节省人力所削减的成本,而且人类是永远领先于机器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工业工程提出了挑战,而并不是把工业工程逼到了绝路,这种挑战一方面仍然要回归到教育,如果教育体系的人们不能意识到这种挑战,就不能对这门学科的教学安排做出调整,这种调整是需要增加更多关于电气控制、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否则工业工程的学生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的世界。另一方面,这种挑战需要已经就业的人们主动去学习更多关于自动化的知识,需要企业去培养更加复合的人才。

最后,再说一说理论上的问题。我曾经一度不愿承认工业工程是一门管理科学,总想向人们解释他是一项技术活,今天我不得不说,工业工程就是一项管理的艺术。既然是管理,那就没有绝对正确的定式!我们一直将日本丰田作为精益管理的标杆,柔性生产,单元化作业,零库存,多品种小批量……似乎一切的知识都是来自于丰田,这是一家企业,也是一本教科书,然而教科书就是对的吗?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一直在谈未来的趋势,多品种小批量,然而丰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它本身很多产品就是大批量的产品,从皇冠到花冠,丰田旗下的哪一款汽车不是销量羡煞了无数汽车制造商?丰田取得的很多成就其实际仍然是靠规模的优势来实现的,他本身就和精益的思想存在矛盾,今天的局势,还没有一家企业做到标杆,工业工程未来的曙光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思想录读后感篇二

精益思想读完后,我们会获得一些生产管理升级的知识。那怎么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精益思想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在《精益思想》中,詹姆斯沃麦克详细地阐述了精益思想的内涵,并教我们如何去做,其实从古至今,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这种思想来创造价值,所谓的大道相通也许就是这样吧?不过精益思想把古人的思想细化到工业生产中去了,仅此而已。但是人的智力并不没有高到可以把这样的思想随心所欲地应用出来,所以在做学术研究的人中出现像他一样为人们领路的人,就很值得人们学习了。

这本书是丰田生产方式(也叫精益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先生的亲笔著作。他被抬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呢?据说可以跟彼得.德鲁克并驾齐驱。因为彼得.德鲁克以理论和思考见长,大野耐一却是脚踏实地一步步从生产现场走出来的。切不论二者谁高谁下,就“精益”这种东西来说,你称之为生产方式也好,管理思想也罢,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之所以会对《丰田生产方式》这本书感兴趣,也是因为深深被软件开发中的精益理念所吸引,想去深入了解下原汁原味的精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加上之前看过《目标》、《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这两本书,都有很多收获,觉得精益是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事物。

本书的篇幅并不大,一共才一百三十多页,但其思想却非常深,对很多事物的探讨,可以说到了直达本质的程度。所以我不建议初识精益者去读,初学者在读这本书之前,最好对汽车制造和精益思想先有所了解,这样才会更有收获,对这类童鞋建议去看前面我提到的那两本书。但如果你是对精益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的人,那么此书是很值得细细一读的,因为从中你可以直接追溯到丰田生产方式背后的思想、起因、以及发展历程。这些东西对于正确的理解精益,恰当地在自己企业中运用精益,都是非常有用而必要的。正如我们在软件开发行业常见的最佳实践一样,你要引入它,首先要明白它能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它比较有效,而不应该简单地因为大家都这样做而去跟风。所以对于喜欢直接把方法和工具拿来用的“拿来主义者”,尤其应该读一下此书,在此书中你找不到具体的工具和方法,但却能触摸到该工具被设计出来的背后设想。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精益思想》这本书了。记得第一次读,还是在20xx年。那时,自己所在的公司刚准备推行精益生产,我作为公司唯一的精益生产工程师,自然会对它倍加关注。于是我就读了,于是我就尽然没有读懂。尽然是当时的感觉,但现在觉得理所当然。当时的感觉这本书无非是本吹嘘精益思想的书,很像是广告,似乎里面提到的案例是引导读者去联系这些精益咨询的机构。有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没有讲太多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对于当时初入道的我来说,是极其欠缺的。所以草草读完,也就束之高阁了。

斗转星移,数年之后,随着经验和阅历的丰富,我觉得在具体的技巧方面已日趋成熟,正是如此,也越加使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一工作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开始了深深的思考。依稀记得《精益思想》中提过一些前瞻性的文字,便到处寻找,不着,干脆在当当网上买来本,居然还是珍藏版,当然,根本不知道和原来版本有什么区别了。这次再读,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本书的看法。4年的精益工作,有成功,更多的失败和无奈。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问题,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困难,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难处。美国公司有洒脱,也有局限,而欧洲公司更求稳定,而常常举步不前。而这本书的很多篇幅通过举各个文化背景下的推行精益生产成功的公司,向大家宣扬的不只是信心,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各种不同文化在接受精益思想的过程中,有长处也有短处,而这本书恰恰是耐心的解释了这些。德国公司的技术强势,但沟通差;日本公司的团队性好,但技术沉淀浅;美国公司的能在资本领域玩的得心应手,但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成为了他的短板。本书提供了很多不错的建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用最后一章的篇幅,重点展望了精益企业的未来,引导大家展开思考,并寻求新的突破。于是,我才明白,书的着重点不是落在具体的操作实务上,而是在讲解精益历史的基础上,将精益的哲学娓娓道来。

因此,我建议如果您初涉精益,没有太多的实战和体验,这本书可能并不适合你。而如果你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这本书可以让你在精益的道路上消除很多疑惑。而我想,如果你是个精益的专家,苦于寻找新的突破,或许再读一遍,你会有新的发现。

思想录读后感篇三

斗转星移,数年之后,随着经验和阅历的丰富,我觉得在具体的技巧方面已日趋成熟,正是如此,也越加使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一工作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开始了深深的思考。依稀记得《精益思想》中提过一些前瞻性的文字,便到处寻找,不着,干脆在当当网上买来本,居然还是珍藏版,当然,根本不知道和原来版本有什么区别了。这次再读,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本书的看法。4年的精益工作,有成功,更多的失败和无奈。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问题,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困难,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难处。美国公司有洒脱,也有局限,而欧洲公司更求稳定,而常常举步不前。而这本书的很多篇幅通过举各个文化背景下的推行精益生产成功的公司,向大家宣扬的不只是信心,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各种不同文化在接受精益思想的过程中,有长处也有短处,而这本书恰恰是耐心的解释了这些。德国公司的技术强势,但沟通差;日本公司的团队性好,但技术沉淀浅;美国公司的能在资本领域玩的得心应手,但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成为了他的短板。本书提供了很多不错的建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用最后一章的篇幅,重点展望了精益企业的未来,引导大家展开思考,并寻求新的突破。于是,我才明白,书的着重点不是落在具体的操作实务上,而是在讲解精益历史的基础上,将精益的哲学娓娓道来。

因此,我建议如果您初涉精益,没有太多的实战和体验,这本书可能并不适合你。而如果你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这本书可以让你在精益的道路上消除很多疑惑。而我想,如果你是个精益的专家,苦于寻找新的突破,或许再读一遍,你会有新的发现。

思想录读后感篇四

通读《精益思想》使工作中的一些瓶颈实物更加变得清晰,处理起来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条理性,在书中主要讲述推行精益生产,何为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的“精”标识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除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其中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被称为精益生产的教科书。

在《精益思想》这本书中,它把精益制造定义为包含五个步骤的作业流程:定义顾客的价值、定义价值流程、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即流动、拉动式生产方式、努力追求卓越即尽善尽美,想要成为一个精益的制造业者,思维模式必须着重使产品的生产变成连续的附加价值流程(即单件流),采用根据下流顾客需求而决定上游环节产量的拉动生产方式——即上游环节只生产补充后续环节在短时间要领取的物料或零部件:同时,建立一种人人追求持续改善的公司文化。

精益思想必须从一种自觉的尝试开始,通过与客户的对话,为具有特定功能以特定价格,提供的产品精确定义价值,这样做就暂不考虑现有的资产和技术,而要在把强有力的专职生产团队配备于生产线的基础上重新考虑企业。这也需要重新定义企业中技术专家的作用。

定义价值流程即识别价值流,价值流使一件特定产品通过任何一项商务活动的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须的一组特定活动,这一阶段通常会暴露出大量的、错综复杂的浪费。

建立连续的作业流程,实际上就是在我们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往小了说就是我们一条条生产线生产时均衡、稳定,没有任何的停滞,往上,公司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所有的工序衔接均在流动的,没有任何的停滞。

拉动式生产方式,即完全以客户为需求进行组织生产,客户要什么,我们组织生产什么,外部环境的宗旨是拉动性生产。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一种思想,一种能够评判自身修为的境界的标杆,也是一种修炼的秘籍,虽然目前通过阅读学习,对精益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随着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改善,不断地与实际结合进行提升学习壮大自身的修为境界必能不断加深和突破。

思想录读后感篇五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精益思想》这本书了。记得第一次读,还是在。那时,自己所在的公司刚准备推行精益生产,我作为公司唯一的精益生产工程师,自然会对它倍加关注。于是我就读了,于是我就尽然没有读懂。尽然是当时的感觉,但现在觉得理所当然。当时的感觉这本书无非是本吹嘘精益思想的书,很像是广告,似乎里面提到的案例是引导读者去联系这些精益咨询的机构。有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没有讲太多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对于当时初入道的我来说,是极其欠缺的。所以草草读完,也就束之高阁了。

斗转星移,数年之后,随着经验和阅历的丰富,我觉得在具体的技巧方面已日趋成熟,正是如此,也越加使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这一工作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开始了深深的思考。依稀记得《精益思想》中提过一些前瞻性的文字,便到处寻找,不着,干脆在当当网上买来本,居然还是珍藏版,当然,根本不知道和原来版本有什么区别了。这次再读,完全颠覆了我原来对本书的看法。4年的精益工作,有成功,更多的失败和无奈。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问题,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困难,小公司有小公司的难处。美国公司有洒脱,也有局限,而欧洲公司更求稳定,而常常举步不前。而这本书的很多篇幅通过举各个文化背景下的推行精益生产成功的公司,向大家宣扬的不只是信心,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各种不同文化在接受精益思想的过程中,有长处也有短处,而这本书恰恰是耐心的解释了这些。德国公司的技术强势,但沟通差;日本公司的团队性好,但技术沉淀浅;美国公司的能在资本领域玩的得心应手,但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成为了他的短板。本书提供了很多不错的建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用最后一章的篇幅,重点展望了精益企业的未来,引导大家展开思考,并寻求新的突破。于是,我才明白,书的着重点不是落在具体的操作实务上,而是在讲解精益历史的基础上,将精益的哲学娓娓道来。

因此,我建议如果您初涉精益,没有太多的实战和体验,这本书可能并不适合你。而如果你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这本书可以让你在精益的道路上消除很多疑惑。而我想,如果你是个精益的专家,苦于寻找新的突破,或许再读一遍,你会有新的发现。

思想录读后感篇六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从中得到启示,对自己的学习观重新思考。

2。熟读精思,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位,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

4。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思想录读后感篇七

人因思想而伟大,人的全部尊严就在思想,这是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一书中的主线。书中用理性来怀疑一切,另一方面指出真理的矛盾。读完帕斯卡的《思想录》,我觉得应该说这本书像是一本作者的随想录,因为它由零散的碎片组成,而这每一块碎片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但也不乏很多碎片由于过度的零散,以至于让我摸不到头脑。

帕斯卡认为,人在这无穷中是有限的,这种有限就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认识我们这个世界。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我相信人的认知能力不可能达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毕竟“活到老学到老”不是妄言诳语。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部分,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个世界的某些基本的原则,我们不是主宰者,尽管我们很多时候凭借进化了的头脑极大程度的干预了自然的过程,但是很多人似乎在人类业已取得巨大成就之上有了彻底认识和控制一切的野心,我想这种极左的想法古已有之。但是,我们虽不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但我们至少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努力探求这个世界的奥秘――也就是说,我们承认自己的局限,但是我们并不悲观。帕斯卡在这里则暴露出了极度的悲观。他说,“既然我们……与极端有距离,那末人类多了解一点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假如他多有了一点,他就了解得更高一点。但他距离终极,岂不永远是无穷的遥远吗?”

作者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深刻剖析自我,指出人内心的虚无、自欺欺人。如“他要求自己伟大,却发现自己的渺小;他要求幸福,却发现自己的可悲;他要求完美,却发现自己充满缺点”因此“他要费劲苦心积像他自己也想别人来遮蔽自己的缺点,它既不能忍受别人使他看到自己的缺点,它既不能忍受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于是“充满缺点而又不承认缺点”“它在缺点之上又增加了一项故意制造缺点”作者指出发现指出确定并没有伤害我们,反而对我们是好事,它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但由于自爱的存在,是我们在不同程度都有对真理的反感。所以“正是这种恶劣的娇气,才迫使那些必要责备别人的人采取那么的曲折委婉,以免激怒别人。一定要缩小我们的缺点,一定要做的好像要原谅我们的我的,并且在其中要搀杂进去称赞以及爱护与尊重的凭据。”作者尖锐的指出人不活在当下。我们不满当下,把一切给予我们并不知道的未来。“假使我们检查自己的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完全被未来占有。”“现在永远不是我们的目的,过去和现在都是手段,唯有未来才是我们的目的。因而我们永远也没有生活着,我们只是在希望着生活;并且既然我们永远都在准备能够幸福,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幸福也救不了避免了。”

不得不说帕斯卡尔真是个论说的天才,自圆其说的能力真的很高!他的表达思想的才能异常出色,对于思想表达笨笨的我,帕斯卡尔表达思想的手段非常值得我学习。虽然帕斯卡尔的观点有很多是我所不认同的,但是也有很多见解令我叹服、令我沉思。帕斯卡尔的发现能力和逻辑能力让我惊讶,帕斯卡尔的语言变化万端且出神入化,尤其是对我这种不善于言谈的人来说,帕斯卡尔的语言让我受益匪浅。读《思想录》最能让我有收获的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思想。思想有超越一切的力量。任何欲禁止思想的举措都是徒劳的。除了吃喝玩乐、追名逐利、人云亦云外,人还有超越这些的思想之存在,还有追求完美之探索,还有任监禁、枪杀、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万物的伟大之处,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目的所在。

帕斯卡说,人不过如一根脆弱的苇草,但他是一根能够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来自思想。尽管这个学期把他的这本思想的语录半知不解的看完,但是也颇有一些收获和想法:在书中我强烈的感受到西方哲学对人内在精神生活的反思,强烈的要求认识自己的那股劲!人认识自己是既幸福的又痛苦的。

思想录读后感篇八

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有这样集中时间快速的把一本书读完了。生活的琐事、工作的忙碌,还有自己对互联网的迷恋,让我平时只是在零零散散的读着书。

读《思想的星空》,让我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这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

散文

集,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独特魅力,让人们读起来总是那样的舒适、自然而又充满思考。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无时不刻的在发生接触、碰撞、纠缠。让我深入去思考我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对美、对诗、对文章、对作者、对世界,还有对自己的看法。

现在人们的生活充斥着时髦、时尚,但我觉得那都是在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而人与人的差别在于灵魂,在于精神世界。现在社会上越来越推崇读书,好像读书也成了一种时尚。如果我们把读书当做一种时尚的话,那很有可能是我们在读一些时尚类的书,消遣我们的时间,把这当做一种休闲。这应该不能算作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也就是说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

读书犹如交友,在这旅途上,人与书之间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共鸣也可能误解而后恍然大悟。人与书的关系如此的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书只是给人生添加了如此多的情趣。所以说读书不仅仅是消遣,要读好书,而不是天天看一些娱乐新闻,或者某些明星的八卦。

那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我们又应该怎么样选择?周国平先生说,我们也许可以粗略地把书分为三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和有用的知识。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可能有益处,但是不读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专业书籍应该归入此类,对于专业人员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三是必读的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书。这些书就我们的精神生活而言,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就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生命有没有终极意义?相信每个人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在逃避这样一个问题;二可能是年龄还太小。我在读硕士的时候,面对学习压力和即将要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活着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没有终极意义,因为人最终都是要死的。你看历史上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一代女皇武则天,最后不都归入历史的尘埃中嘛。有何意义可言,身后万事空。人不过是由化学元素组成,死后又回归成那些化学元素,继续去循环。

也许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困惑,但是都逃避了这样的问题,不再问自己这个问题而是浑浑噩噩的继续活下去。但当我读了《思想的星空》,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是无数前人、现代人思考研究的问题。有这样一句话:“人的终极差别不会是别的,只能是思想。只有思想可以使现实生活中的卑微者变的高不可攀。”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内在、在于灵魂、在于精神世界,如果是出于灵魂的需要去生活,也许生活就有了终极意义,使我们享受生活而不沉湎其中,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对待。生活本身就是意义。

读书应该是人生的种种享受之一,读书可以满足人的求知欲,可使自己与书中的灵魂交流,可以丰富和增长自身的精神。我们应该好读书,也应该读好书。好的书籍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宝库,如果我们只是热衷于享受人类的物质财富,而不去享用人类的精神财富,这蒙受的损失该是多么大啊!

在此书中作者提到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么读经典书。“时间”帮助我们挑选出了经典,我们应该以轻松的方式和态度来阅读,没必要刻意求解,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久而久之便会熏染出人文修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在老师的建议下,我终于在寒假里把周国平的散文文化陶冶卷读完了。

之前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读他的文章可以发现周国平老师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解决面前的一切困难阻碍!

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思想录读后感篇九

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80年,跨入了新世纪。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史、探索史、发展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毛泽东思想作为历史的源头,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但这并不是说,适合中国情况、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就由此产生了。从这时起,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并试图从理论上阐发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实践中提出来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遇到的又一个问题。首先提出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打的是国民党的旗子。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响亮地提出要打共产党的旗子[1],并在攻打浏阳失利后,开创了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道路。从此,毛泽东始终站在了对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探索的最前列,站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探索中国革命特殊规律,就不能照搬书本,而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然而,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对中国革命危害很大。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纠正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他后来回忆说:“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写出来的”。[2]文章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却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含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思想,成为后来被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雏形。

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农村,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主力军和同盟者是农民阶级,这就提出一个的课题:如何在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里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毛泽东尤其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党员不但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成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他还强调保证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绝对不允许枪指挥党。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独创。

土地革命后期,中国的社会矛盾面临一场大变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迫切要求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再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个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课题。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式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但有了坚持统一战线内部的独立自主和领导权的总方针,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主要是通过实行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来实现的。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随后,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阐明持久战的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科学地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军事路线的解决和政治路线的确立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两篇文章,和土地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起,成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熟。

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究竟有没有发展?有。不仅有发展,而且有重大发展。

建国以后,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引导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传统的道路是苏联式的,就是通过工厂和土地的国有化,一举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开创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道路。不是一举过渡,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是单一国有制,而是形成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这条新道路是:通过以国家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走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逐步过渡的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类似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与此同时,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任务。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调动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始终把农民和农业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政治建设上,要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加强民主集中制和人民民主的法制,克服官僚主义;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科学文化建设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各民主党派结成统一战线,吸收他们参加人民民主政权。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坚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的同时,鼓励和帮助他们过好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关,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团结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又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就是又红又专。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建设,要面向现实,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的长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第五,关于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中心内容。毛泽东告诫全党,在革命胜利以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严惩____分子。同时,要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自我批评等三大作风。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具有长远的和普遍的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思想录读后感篇十

参加黄山的作品讨论会很高兴,首先向他祝贺!

这已经是黄山的第几本书了?我见到的是他的第四本书,《黄山杂文选》、《风在指尖上舞蹈》,这次又是《黄山思想录》和《黄山诗选》(上下册)。黄山送我的书还没有看完,只能谈点不太相关的话。

今天,在这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旅游、徒步成风的浮躁社会中,我们还能坐在这里,坐在这里谈书、谈出版的书、谈自费出版的书,实在是不合时宜。正是这种不合时宜,才显现了我们这些读书人、笔耕不辍的著书人的罕有和珍稀。我想正是这种不合时宜,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世界上有钱的人很多,包括就在我们身边的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都比比皆是。比如在我们一个小小的、区区一二百人的小单位里,由于改制上市,上亿的人就有七八个。他们有车,有别墅,但我一点不羡慕他们,一点也不另眼看待他们。有那么多钱,能干啥?死了之后,那钱还是他的?那么多钱,他们活的幸福吗?一个因故早退者,拥金过亿,但整天郁郁寡欢,走路无精打采,不见一点精神,更别说品格、品位、精神、思想、境界的影子了。有钱,当然能干很多事,但他们不会干很多事,不会干很多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他们把金钱看成了世界的唯一。我相信哲人的话,无法赐予的才是自己的。

这些看法,也许只是一个清贫读书者的愚见,但这确实是我的心态。一个社会,物质再丰富、再繁荣,如果没有了精神,也不会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也不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和谐的社会。一个人很富有,即便是金银裹身、顿顿山珍海味,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精神,心里没有了人、没有了人情、没有了人道,也只是一具会走路、会吃喝玩乐的贪图享受的空壳!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吃喝玩乐消费的吗?我否定这种索取和消费的人生。

我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但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影子,还要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精神,留下一点精神财富。

黄山,就是我所欣赏的这种人。他才四十来岁,就已为这个嘈杂的世界留下了几本书,尤其是他的《黄山思想录》。

人类世界,真正称得上的思想不多。书的海洋中,思想也就像那些岛礁一样零零星星闪现。人类的社会中,既然没有太多的思想,实际上也就不需要太多的思想,就那些简单的、普适的、不多的一点思想也就够了。只要那些简单的、普适的思想能够有更多的认同、普遍的认同,变成所有人的共识,所有人的共识再融化到这个社会中,成为这个社会的春风化雨和空气。思想不见了,它融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时,人类也不再需要思想了。

《黄山思想录》有二十来万字,这是他所有思想录的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的文字中,也不是分门别类的、也不是每一节都充满了思想。他的不多的思想,隐陷在这二十来万字的旮旯角落,只有耐心的细心的眼光,才能看见它们的闪亮——这不是黄山的错。

《黄山思想录》中的思想,也不是高天惊雷,也不是渊深无底,也只是一般的常识,就是这一般的常识的思想,也不被常人所识,也不被常人所认同。正因为此,它才成了今天的思想,成了《黄山思想录》中的思想。

思想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即如黄山这种思想录式的思想断片,另一种是文字背后的思想。前者明白浅显,容易咀嚼;后者浸洇于文字,难于发现。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是痛苦的,这痛苦不仅是思索的痛苦,还在于如何将思索来的思想安全呈现的痛苦。为思想献身的人,是伟大的。伟大,在于以生命之浆换来了思想的呱呱坠地。伟大的代价过于惨重,痛苦的承担相对轻易。今天的痛苦,是为了明天的不痛苦;今天我们的痛苦,是为了明天我们的子孙不痛苦。承担者都不愿为了自己而活着。

我们,我们这些文人,不说是“我以我血荐轩辕”吧,起码,我们要无愧于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黄山的这两本书,正是他回报土地的点滴雨露,愿黄山的点滴雨露,滋润更多大地上的幼芽嫩苗!

思想录读后感篇十一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彩色的蝴蝶,在盛开的花园中采蜜,但取其味时,不损香色。而这蝴蝶不能在我们预设的花园中飞翔,它随风翻转,停在一些我们考察的花丛中,甚至让我觉得,那蝴蝶停下来时,有如一株花。

偶尔,我觉得思想犹如海洋,广大与深度都不可探测,在它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或者反映蓝天与星光。只是,思想在某些时候会有莫名的力量,那像是鱼汛或暖流、黑潮从不知的北方到来,那可能就是被称为“灵感”的东西。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是《诗经》中说的“鹞飞戾天,鱼跃深渊”的或是鱼。上至飞鸟下至渊鱼,无不充满了生命力,无不欢欣悦豫,德教明察。鹞鸟的眼睛最锐利的,可以在一千公尺以上的高空,看见茂盛草原中奔跑的一只小鼠;鱼的眼睛则永远不闭,那是由于海中充满了凶险,要随时改变位置。

不过,蝴蝶的翅力太弱,生命也太短暂;而海洋则过于博大而不能主宰;呢?太过强猛,欠缺温柔的性质;鱼则过于惊慌,因本能而生活。

思想如果愿意给一个形象,我愿自己的思想像天鹅一样。天鹅的学名叫鹄,是吉祥的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那种两翼张开有六尺长的大鸟。它生长在酷寒的北方,能顺着一定的轨迹越过高山大河到达南方的温暖之地,它既善于飞翔,也善于游泳;它性情温和而仪态优雅;它善知和群,能互相守望;它颜色分明,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过分执著……天鹅有许多的品质,它的耐力、毅力和气质,都是令人倾倒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对情感至死不渝的天鹅,不知道使多少人为之动容。

我愿意自己的思想浩大如天鹅之越过长空,在动荡迁徙的道路上不失去温和与优雅的气质。更要紧的是,天鹅是易于驯养的,使我不至于被思想牵动,而能主引自己的思想,让它在水草丰美的湖滨自在优游。

据说,驯养天鹅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把天鹅的一边翅膀修剪,使它失去平衡不能飞,它就会安住于湖边。另一种方法是,把天鹅养在一个较小的池塘里。由于天额起飞,必须先在水中滑翔一段路途,才能凌空而去,若池塘太小,它滑翔的路程太短就不能起飞了。

驯养思想的天鹅似乎不必如此,而是确立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作为天鹅的家乡,让它保持平衡的双翼(智慧与悲悯),也让它有广大的湖泊,然后就放心地让它展翅翱翔吧!只要我们知道天鹅是季候之鸟,不管它飞到万里之外,在它的心灵中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经过数万里的时空,在千百劫里流浪,有一天,它就会飞回它的家乡。

在我的心灵之湖泊,有一只时常起飞的天鹅。我看它凌空而去,心里充满对生命的探索的无限热诚。我让那只天鹅起飞,心里一点也不操心,因为我知道,天鹅有一个家乡,它的远途旅行只是偶然的栖息,它总会飞回来,并以一种优雅温柔的姿势,在湖中降落。

思想录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书中介绍高万祥老师如何做一名“学习型”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如何使我们的这一代在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具有高尚的情操与人文关怀,如何给教师提供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的机会,追求“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的境界,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我从内心里产生一种对高万祥老师的尊敬和钦佩之情。

一、总体感受

在书中,我看到高万祥校长如何“和大师对话”,追求“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的境界;看到了刘京海校长“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而常常忘了到幼儿园接自己的孩子;看到邱济隆校长如何从教育思想的高度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看到了吴昌顺校长通过研究导向、科研领略和科研搭桥,使学校拥有了诸多的北京“第一”;到了李金初校长怎样大胆改革、精心选择,使学校很快发展为“不是重点的重点”;看到韦力校长在41年的治校生涯中如何精心“编织人才摇篮”,听到他那“体现我生命价值的岗位是教育,是校长工作。人若有来生,我还干这一行”的肺腑之言;看到冯恩洪校长如何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而孜孜不倦地“探索明天的教育”;看到丁浩生校长如何论述校长是“家”不是“匠”,是“家”不是“神”,是“家”不是“商”……在名著教育家朱永新编撰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和《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这三本书中,《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因为他认为,在学校发展的诸要素中,作为灵魂的校长是关键所在。只有优秀的校长,才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校长们最喜爱的座右铭

三、校长的办学精髓

上海闸北八中长期以来生源很差,在上海是出名的“垫底”学校。刘京海上任校长后,苦苦思索如何拜托困境。他首先组织教师参加了上海师大“非智力因素”和“差生心理”两项课题的研究,认真探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培养,探究差生的教育与转化,并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饮食积极进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成功教育”的改革思路和理论,使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产生了飞跃。苏州六中长期以来生源、师资等条件较差,单求升学率没有出路,肖德生校长上任后,带领全体教师以科研为先导,探索和时间综合特色高中的办学新模式,逐步形成了艺术教育特色,使学校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如今该校已跻身于国家级示范高中行列。吴江市青云中学高和桃源中学,现已成为江苏教育界的“马家军”。这两所学校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教师也都是学历不高的农村教师,但这两所学校在全国拿了许多奖,培养出了很多博士、硕士。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教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校长用教育科研充分调动和开发教师的潜能,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昆山第一中心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并定于每年一月专门讨论德育问题,每年六月专题研究教学特色,每学期举行三天的学术报告会等等,由此形成了一种“团体学习”的气氛,使学校获得了不断发展的源泉。吴江市南麻中学,五年前房舍破破烂烂,教学质量低下,张玉昆同志受命于为难之时,一上任校长,就带领教师积极参加了苏州大学储培君教授主持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继而又请储教授合作搞“初中生学习策略指导”,由此使学校在短短的五年内旧貌换新颜,教育质量名列全市前茅。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20实际90年代初起几位校长就很重视教育科研。先后请来杜殿坤、吴立岗等专家作指导,坚持搞了九年“以丝绸文化为背景的素质教育实验”,不断取得成效,并培养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