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实用12篇)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2 19:24:06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实用12篇)
时间:2023-09-22 19:24:06     小编:JQ文豪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一

医学是一门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的学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必须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挖掘。近期,我参加了医学课程思政培训,这是一次让我收获颇丰的学习体验。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思考与感悟,下面就讲述一下我的体会。

第一段:对思政教育的新认识

医学课程思政培训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思想教育,而是一种在医学教育中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它蕴含着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下,我认识到了医疗行业的社会责任,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要坚持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不断强化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第二段:学习热情的提升

医学课程思政培训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让我感觉学习的重要性。随着社区医学概念的深入人心,基层医疗队伍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次培训给我提供了机会,探讨医学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未来的趋势,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本次的培训让我更加关注未来医疗的潮流和市场,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段:思考医疗体系当前的不足

医学课程思政培训中,让我深刻反思医疗体系当前的不足。医疗体系存在多种问题,如医疗资源不均衡、缺乏规范、服务主体权力偏大、医疗服务滞后,从而导致了诸多种种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在培训中都得到了探讨和解决方案。我们要不断反思与修正,推动医疗健康体系不断完善,实现更为公平、便捷的医疗服务。

第四段:加强与医学国际化融合

不仅如此,医学课程思政培训还与医学国际化紧密关系,用一种全球视野来快速应对医学领域的变化。今天,医学界越来越注重国际化发展,医护人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角,在全球竞争中更具优势。因此,在思政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外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国外先进的医学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五段:对话医学同行,共同提升思想境界

通过本次医学课程思政培训,我不仅拓展了自身的思维视野,更与同行讨论交流,增长了思想境界。在医学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中,尤其需要医学专业人士的合作与互动。我们需要跨越各种领域的壁垒,通过思想交流,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一起推进医学路上的进程。

医学课程思政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医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对于患者的服务和医疗技能的提升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每一位医学从业者都应该把握这样的机会,不断完善医学教育,推动医学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二

近日,本人参加了一场关于历史课程思政培训的学习,不仅使我对于历史的认识更深刻,也加深了我对于思政工作的理解。在课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心得颇多。接下来,我将结合培训内容,简述我的学习体会。

第一段:历史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科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课程思政就是在正常的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课程内容和历史现象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现代社会,人们忙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却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而历史课程思政就是唤醒学生的思想意识,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懂得历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二段:历史课程思政应注重立德树人的导向理念

在历史课程思政中,应注重立德树人的导向理念。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培养优秀的人才需要注重品德修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并把这些道德价值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在历史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导向理念更是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才培养规划,激发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热情,提高整体素质,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三段:历史课程思政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历史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典型经验,使其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增强民族自信,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从而养成爱国主义、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习惯。

第四段:历史课程思政应注意启迪学生的历史真相意识

启迪学生的历史真相意识同样是历史课程思政不能忽略的内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而在历史的洪流中,真相往往被掩盖或掩盖,知道真相是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前提。学生应当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历史,必要真相,不必完美。在历史课程思政中,一定要注意启迪学生的历史真相意识,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和背后的真相,从而在成长过程中避免盲从和误解。

第五段:历史课程思政的目标应该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历史课程思政的目标应该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深入浅出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发现各种思想问题,激发他们对历史、对文化、对社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事物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同时,历史课程思政还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西方文化习惯、艺术才能、技能和品质。历史不是为了反思过去,更应该通过历史探索未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基础,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历史课程思政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背景资料收集、以大师榜样为标杆、常识、新思想的碰撞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有启发性的思考,使学生在历史探究中真正的掌握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历史课程的深度和思政的质量可以互相促进和协同工作,通过强大的教育和历史导向,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三

2020年9月4日、9月5日晚,**老师按照部门要求,一起在线上学习了有关课程思政的讲座。通过两个晚上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师德ide理解有了新的感悟。培训中,**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

其中**教授于**年3月18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主要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思考。强调教育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主要就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丰富生动又新颖的案例绘声绘色地阐明了作为理论教师“当什么样的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她讲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样的思政课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使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培训中,熊教授还讲到总书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六项要求,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怎么才能深入理解这六项要求和八个统一,并把它有效落实呢?她认为:

一是要讲政治,要把讲好思政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全情投入,把讲好思政课当做毕生的一项追求。

二是要重视科研,尤其要重视教学研究。良师必定是学者,要想讲好思政课,必须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践行。学者未必良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要认真学习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配方”要更科学、“工艺”要更精湛,“包装”要更时尚,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谈到教学方法,她指出,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拿事实说话,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得把有意义的事情讲的有意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学生爱听,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经过这两个晚上的线上培训学习,让我明白:讲好课,是老师的工作和本职;

育好人,是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供思想政治素质,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做学生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新思想,新动态,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自觉地做到,以学校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其次要做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高尚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断学习和反思,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物理、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心备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如盐入水,在课程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四

体验是一种在感受之后的书写,主要用来记录你的思想和感受。它是一种在阅读和学习实践之后的感觉写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信仰者讲信仰”。教师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对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为此,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与结合专业的价值教育执教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而我们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主要包含三类: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这里面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关键中的关键。

要想让所有的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的老师都挑起思政担,共同探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思政”教学体系,我想可以这样做:一方面,建立线上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沟通群组,可以先邀请一批热心热情于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包含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马院教师代表、专业课代表、辅导员代表等,在群组里专业课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设计,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不同部门不同身份的老师进行出谋划策,提供政策或者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线下沙龙活动,在研讨过程中,三者可以共同疏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了解现在学生所思所想,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有效的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边界,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让三者产生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专业课教师想要更好的融入课程思政,必然少不了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保驾护航,互通有无,三者强强联合,不仅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在保留自身课程特点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打造一支不仅具有精深专业素养,而且具备高尚师德、精湛育德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思政的保证。

高校课程都是按照专业进行设计,特别是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会直接体现知识的价值导向,因此在编写教材、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让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不生硬强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我们所要引领的价值理念。

同时,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明确思政教育的的具体要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就是说,一个专业的价值引领体系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单一课程教师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需要进行教研室研讨、确定并实施,对于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更应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程,可以给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最后,改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整体设计,提高协同育人效果。从实践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第二种就是间接的把教化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这两种缺一不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思政课程教育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性特点,融入相关专业要素,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而“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尽可能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相互融合,进行共同教育。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所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首要前提。

因此,第一个方法,任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分析自己所带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迷茫与困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华教授说,只有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才能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课堂思政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回应学生的期待,更要帮助学生养成大国国民心态和思考习惯。

我这里有个简单的例子。我所教授的课程是《课堂翻译实践》,针对的是大四本科学生,他们对于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就业等问题特别关注。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积极回应学生的这种期待,对于手语翻译的就业前景,特别是和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就业方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课堂手语翻译与学生进行了探讨。首先明晰了课堂翻译的身份地位,课堂翻译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翻译,他站在讲台上,就有了教师的身份和属性,就要以好老师的准则去要求自己,由此引出“四有”好老师的定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这双手去传递给聋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道德情操就是要爱岗敬业,遵守教师和手语翻译员双重身份的职业操守;我们的扎实学识就是我们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我们的仁爱之心就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是不抛弃不放弃,是耐心、爱心与恒心。

第二个方法就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有助于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现在藏族小伙丁真的爆火,是现在00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学生一方面感慨于丁真的“甜”“野”气质,另一方面心中难免有一丝想当网红、想自己也被看见的冲动。我在上课时以专业教师的身份和课下辅导员的身份和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他们也很关心自己能否成为手语翻译界的网红,丁真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旅游业“带盐”,而自己可否为手语翻译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进行“带盐”?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丁真没有把自己的巨大流量变现,他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初心,我们作为手语翻译的初心是什么?丁真被抓去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又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从而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比我们说一百遍你要好好学习呀,你要加油努力呀等更能入脑入心。

第三个方法是善于利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透过案例教学和分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悟得正确价值观。

在制度这个问题上,评价与监督机制是关键。想要课程思政更好的落地,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需要高校建立协同育人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而评价与监督机制是衡量育人模式成效的重要指标,既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例如在“课程思政”设置专门的思政效果评价体制与标准,还要针对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的评价体制与标准。同时可能需要协同科研、教务、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交流设置综合性的评价体制与标准,最终实现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有了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课程思政在推广的时候就不用单纯靠情怀靠自觉,就有相对的可量化的方式,就可以在思政课程建设初期,减少一些阻力。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国家指导思想,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宪法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坚持学以致知、学以致思、学以致用,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岗位贡献力量。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和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重大思想的主要创新观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纲领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产生于伟大实践又指导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具体体现在:一是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继承和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积极借鉴别国治国理政经验,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又展现出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二是它能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四是它积极探索规律,按规律办事,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本职工作中,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着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第一,牢牢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第二,创新教育载体,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网络主阵地,搭建“智慧思政”教育模式。第三,丰富教育素材,利用新思想和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作为教育青年学生的新资源,推动思政育人“鲜活”起来。第四,培育实践平台,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才干。第五,实施泛在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今后,我们要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做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书写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信仰者讲信仰”。教师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对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为此,应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与结合专业的价值教育执教能力,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而我们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主要包含三类: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这里面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关键中的关键。

要想让所有的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的老师都挑起思政担,共同探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大思政”教学体系,我想可以这样做:一方面,建立线上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沟通群组,可以先邀请一批热心热情于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包含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马院教师代表、专业课代表、辅导员代表等,在群组里专业课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课程思政设计,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不同部门不同身份的老师进行出谋划策,提供政策或者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线下沙龙活动,在研讨过程中,三者可以共同疏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连接点,了解现在学生所思所想,论证其合理的切入点,有效的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边界,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日常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让三者产生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专业课教师想要更好的融入课程思政,必然少不了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保驾护航,互通有无,三者强强联合,不仅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在保留自身课程特点的同时,还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打造一支不仅具有精深专业素养,而且具备高尚师德、精湛育德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思政的保证。

高校课程都是按照专业进行设计,特别是专业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会直接体现知识的价值导向,因此在编写教材、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集中骨干教师力量,统筹优势资源,让教材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既符合专业要求,又不生硬强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我们所要引领的价值理念。

同时,要扎实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明确思政教育的的具体要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针对具体课程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也就是说,一个专业的价值引领体系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单一课程教师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需要进行教研室研讨、确定并实施,对于精品课程、一流课程,更应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打造一批优质思政课程,可以给其他课程提供借鉴。

最后,改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整体设计,提高协同育人效果。从实践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旗帜鲜明讲政治,采用正面直接的施教方式,第二种就是间接的把教化渗透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这两种缺一不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思政课程教育中,教师需要在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性特点,融入相关专业要素,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而“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上,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尽可能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相互融合,进行共同教育。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所有教学方式方法的首要前提。

因此,第一个方法,任课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分析自己所带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迷茫与困惑。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华教授说,只有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才能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课堂思政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回应学生的期待,更要帮助学生养成大国国民心态和思考习惯。

我这里有个简单的例子。我所教授的课程是《课堂翻译实践》,针对的是大四本科学生,他们对于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就业等问题特别关注。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积极回应学生的这种期待,对于手语翻译的就业前景,特别是和本门课程密切相关的就业方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课堂手语翻译与学生进行了探讨。首先明晰了课堂翻译的身份地位,课堂翻译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翻译,他站在讲台上,就有了教师的身份和属性,就要以好老师的准则去要求自己,由此引出“四有”好老师的定义:我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这双手去传递给聋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他们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道德情操就是要爱岗敬业,遵守教师和手语翻译员双重身份的职业操守;我们的扎实学识就是我们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我们的仁爱之心就是对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是不抛弃不放弃,是耐心、爱心与恒心。

第二个方法就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有助于融入思政元素。比如现在藏族小伙丁真的爆火,是现在00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学生一方面感慨于丁真的“甜”“野”气质,另一方面心中难免有一丝想当网红、想自己也被看见的冲动。我在上课时以专业教师的身份和课下辅导员的身份和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他们也很关心自己能否成为手语翻译界的网红,丁真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旅游业“带盐”,而自己可否为手语翻译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进行“带盐”?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丁真没有把自己的巨大流量变现,他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初心,我们作为手语翻译的初心是什么?丁真被抓去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我们又当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何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从而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比我们说一百遍你要好好学习呀,你要加油努力呀等更能入脑入心。

第三个方法是善于利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透过案例教学和分析的过程融入家国情怀、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悟得正确价值观。

在制度这个问题上,评价与监督机制是关键。想要课程思政更好的落地,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需要高校建立协同育人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而评价与监督机制是衡量育人模式成效的重要指标,既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例如在“课程思政”设置专门的思政效果评价体制与标准,还要针对课程设置专业技能的评价体制与标准。同时可能需要协同科研、教务、人事等相关部门共同交流设置综合性的评价体制与标准,最终实现评价与监督机制体制的一体化。有了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课程思政在推广的时候就不用单纯靠情怀靠自觉,就有相对的可量化的方式,就可以在思政课程建设初期,减少一些阻力。

近日,____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
1.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媒体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____亲自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坚持立破并举,指明方向、指引路径、指导发展,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定位、新闻工作者如何作为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大事要事,____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舆论生态变革等战略性、方向性重点问题,____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宏观指导,从发展趋势到路径选择,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体制机制难点,____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从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在中央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级党委对媒体融合高度重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抓根本、抓长远、抓政策,建立机制,解难题、聚焦点、融热点,寻找路径,全面引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成效正在显现。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心理预期、推动依法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媒体必须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只有立破建并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才能建设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抓媒体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既有利于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把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新空间变成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全媒体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推动,使生产发展更加迅速、生活发展更加方便、生态发展更加文明。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技术迭代升级更快,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才能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信息高地。新闻工作者不但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的革新者和新观念的引领者。要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追求总在不断提升。因此,媒体要适应变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2.紧抓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__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网上网下舆论场取得基础性、根本性变化。____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也推动媒体理念发生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媒体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路径: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高新技术治网能力,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全媒体传播法治运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打造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优良的媒体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一条科学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很多媒体扎实推进体制机制、生产流程、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大拓展了主流舆论阵地。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区域治理和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媒体在建设新媒体矩阵、做强正面宣传和培育传播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不少省级媒体在整合区域云等大数据方面有一定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正朝着“一中心多功能”方向努力: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窗口、宣传文化基地、基层信息枢纽、群众办事帮手。随着这些功能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成为该区域的主流强势媒体、虚拟的政务服务中心、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对于强化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看不清方向趋势、不敢作为,缺少资本支持、缺乏盈利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机遇,利用媒体建设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与中央精神对标,采取财政税收、投资、项目等政策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准确定位,采取恰当的规模、技术、载体等推动当地媒体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对位、紧抓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治理,找到一条可持续、能盈利、聚人才、有竞争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新闻舆论工作者正在拓展一条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人的融合。理念观念要融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全力打造全媒型人才,在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守望正义、引导时代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适应受众的微传播、短时需、生动鲜活等需求,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媒体人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进步,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

2020年9月4日、9月5日晚,**老师按照部门要求,一起在线上学习了有关课程思政的讲座。通过两个晚上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师德ide理解有了新的感悟。培训中,**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

其中**教授于**年3月18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主要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思考。强调教育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主要就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丰富生动又新颖的案例绘声绘色地阐明了作为理论教师“当什么样的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她讲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样的思政课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使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培训中,熊教授还讲到总书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六项要求,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怎么才能深入理解这六项要求和八个统一,并把它有效落实呢?她认为:

一是要讲政治,要把讲好思政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全情投入,把讲好思政课当做毕生的一项追求。

二是要重视科研,尤其要重视教学研究。良师必定是学者,要想讲好思政课,必须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践行。学者未必良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要认真学习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配方”要更科学、“工艺”要更精湛,“包装”要更时尚,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谈到教学方法,她指出,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拿事实说话,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得把有意义的事情讲的有意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学生爱听,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经过这两个晚上的线上培训学习,让我明白:讲好课,是老师的工作和本职;

育好人,是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供思想政治素质,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做学生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新思想,新动态,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自觉地做到,以学校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其次要做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高尚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断学习和反思,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物理、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心备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如盐入水,在课程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初进校园以为这一学期会过的很漫长,其实不然,时间总是在人不经意间流逝。学习思政课也有半个学期了,老师课堂上的视频教学让我耳目一新,中学时期老师们总喜欢照着书本让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其实这些很枯燥无味,学习起来总提不起兴趣。而大学不同,通过视频播放,可以让我们更生动更形象的了解社会,解读人文。老师插入的一些生活实例会让我觉得其实思政教育离我们很近。

至于学习思政课的体会,我觉得学习,无论是哪门课程都需要用心。思政课的这几次学习让我明白了大学开这一课程的必要性,这一课程教我们的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关乎社会,关乎我们生活与我们比较接近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活的半个学期临近尾声,思政这一课程也接近期末,虽有着不舍,但是下学期再次学习时,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

重视的程度:十八大以来包括这次的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措施,都足以可见党和国家对我们这门课程的重视,我们学校书记专门负责制,过去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改革,应该说在宣传的广度和普遍性上做的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这种精细化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鲜活的、复杂的,所以思政课要有温度,关注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要有温度,是指我们前面讲的价值引领,而价值引领除了要让大家有信心、有希望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我个人感觉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老师本身要具有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悲悯之心,当你在课堂中的话语,行为本身具有温度和浓烈的人文情感时,学生一定能感觉的到。
坚守学生视野与立场。当老师久了,就容易忘记我们当初坐在下面的时候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尊重什么样的老师;就容易开始抱怨学生的不好伺候,难管理和非理性。学生当然不会永远是理性的,但我们不应否定大部分学生在大部分时候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判断教师的好坏。否认这一点,就是为自己找借口。所以我觉得尊重学生,要从尊重学生的理性和需求开始;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容易实现第二点: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具体的问题主体化,即让我们的知识与学生的情感和经验世界产生共鸣,最终要落脚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焦虑点;而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实现第三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与学生的认知体系和生活体系对接。从而实现从教师单主体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转变,最终实现教学改变学生、服务学生的目的。
又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即提升师艺。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重视,甚至唯恐避之不及。但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怎么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必须要让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呈现,真正地入脑入心,让学生有“获得感”。所以提升师艺意味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努力将思政教育的“盐”与专业教育的“汤”相融合,让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

金秋时节,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院培计划全国职业院校系统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暨顶层设计与融入实操案例分享课程的线上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课程主要围绕职业院校的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指导。此次课程分为七讲,专家们利用广博详尽的案例,对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进行指导,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深刻感受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将简单对我的体会进行总结:
第一,谈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曹建林教师运用非常合适的标题“随堂潜入心,润魂细无声”。在开讲前利用三个案例,针对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的问题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指出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很要,但是为人处事也是非常关键的。根据习总书记讲到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讲解上极怎样讲,学校怎样做?教师怎样干?提出学校按照上极的指示,进行教学改革,提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革命,扬显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推动学校由“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是第一位的,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教会学生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师也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曹书记讲得非常深刻,我深感受益匪浅,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尽力教好每一位学生,教懂做人的道理,明白为人处事的重要性。
第二,梁长根教授讲授的“匠心筑梦”传递有温度技术,课程思政提升质量,主要讲述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四针的比较,通过对比讲解,我也深入了解,思政课程内容简单,而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学生所有的课程中,这样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提出了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地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通过职业岗位的调研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设一门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等等,最后利用实践课程案例详细讲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从专业课程中发掘课程思政元素,要做到像盐溶于水中一样得自然,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不排斥。真正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第三,盛宏宇教授针对课程四政讲解的“同向同行,润物无声”。精彩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教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讲授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讲解是教学的关键。盛教授讲述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发展,人们在担心主题人员会不会受到影响,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会不会不安全等等伦理问题,我国政策规定了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政策,来保护主体人的权益。后面盛教授讲述了有关全国的课程思政比赛,讲解了课程思政比赛的评分标准,这样为我门更好地诠释了课程思政应当做到什么程度,为老师们指明道路。
通过此次线上直播培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线上培训选的专家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他们利用生动的案例,对每一个观点进行详尽的分析讲解,讲得非常通俗易懂,让我们听课者能非常投入地听课,非常有兴趣地听课,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所教所学的专业中去。由于是线上平台的学习,还具备回放的功能,这样给我们一个反复学习的机会,真的是太好了。这也是我们今后教法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每位专家的讲授方法,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学习点。最后再次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一次这么优秀的学习机会。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五

第一段:引言(100字)

大学课程思政培训是我这个学年的一项必修课程,平时的学习压力让我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面对这门课程,但是在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思政课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课程,更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必修课程。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思政培训心得体会,让大家对于思政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段:认识思政课程(200字)

在思政培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新知识和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课后的复习,我逐渐认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 在学习这一切新知识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意识到,长远来看,思政课对我的影响远远不止是学习上的成果,还能够影响我今后的人生发展,从一个更加深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

第三段:思政课程对于我的影响(300字)

在思政课程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实际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思政课程中老师讲授的思想,能够帮助我深入剖析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加深我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洞察和认识,让我更好的认知我自己。同时,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重要的品德和道德:诚实、竞争、友善等,这些都是学习和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品质。这些品质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让我在对待人际关系、勇于面对问题和经历困难时,能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第四段:思政课程实践教学(300字)

认真学习思政课程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中听讲,更要将所学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转化为个人内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琐碎的细节决定了一次次小的习惯养成,这些习惯会影响我的性格和人生发展。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让我理解到了,无论何时,换位思考、谦虚谨慎、与人为善都是自己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五段:结束(200字)

总而言之,思政课程是必修的一门课程。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门课程,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理论,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更为重要的是,思政课程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帮助我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最终成为真正的新时代人才。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六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国家指导思想,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宪法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坚持学以致知、学以致思、学以致用,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岗位贡献力量。

一、坚持学以致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和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重大思想的主要创新观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纲领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坚持学以致思,深刻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品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产生于伟大实践又指导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具体体现在:一是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继承和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积极借鉴别国治国理政经验,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又展现出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二是它能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四是它积极探索规律,按规律办事,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坚持学以致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本职工作中,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着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第一,牢牢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第二,创新教育载体,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网络主阵地,搭建“智慧思政”教育模式。第三,丰富教育素材,利用新思想和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作为教育青年学生的新资源,推动思政育人“鲜活”起来。第四,培育实践平台,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才干。第五,实施泛在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今后,我们要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做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书写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中职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5

20xx年9月4日、9月5日晚,**老师按照部门要求,一起在线上学习了有关课程思政的讲座。通过两个晚上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师德ide理解有了新的感悟。培训中,**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

其中**教授于**年3月18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主要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思考。强调教育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主要就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丰富生动又新颖的案例绘声绘色地阐明了作为理论教师“当什么样的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她讲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样的思政课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使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培训中,熊教授还讲到总书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六项要求,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怎么才能深入理解这六项要求和八个统一,并把它有效落实呢?她认为:

一是要讲政治,要把讲好思政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全情投入,把讲好思政课当做毕生的一项追求。

二是要重视科研,尤其要重视教学研究。良师必定是学者,要想讲好思政课,必须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践行。学者未必良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要认真学习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配方”要更科学、“工艺”要更精湛,“包装”要更时尚,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谈到教学方法,她指出,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拿事实说话,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得把有意义的事情讲的有意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学生爱听,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经过这两个晚上的线上培训学习,让我明白:讲好课,是老师的工作和本职;

育好人,是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供思想政治素质,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做学生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新思想,新动态,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自觉地做到,以学校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其次要做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高尚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断学习和反思,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物理、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心备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如盐入水,在课程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作为一名大学思政教师,我深知自己的使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能更好地履行这一使命,近期我参加了一场思政教师课程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受启发,并从中汲取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体会。

第一,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关乎国家命运的课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在培训中,我学到了思政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激发他们肩负起这种责任的内在动力。通过培训,我明白了“社会责任感”并不只是一种口号,而是要在教学和实践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向学生传递。

第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面对现实的挑战,思政课程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课程培训,我了解到,思政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需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去。只有思政教育真正贴近学生,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第三,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参加培训,我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例如,我学会了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使思政课堂更加活跃生动。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段,我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将思政课堂变得更加互动和富有热情。

第四,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培训中,老师们不仅传授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还对我们进行了集体讨论和互动交流。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只有与学生保持通畅的沟通和深入的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倾听和尊重他们的声音,使教学更加迎合学生的需求。

第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素养。思政教师不仅仅需要掌握教学知识和技巧,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文化素养来影响学生。在培训中,我学到了不少关于提升自己修养和素养的方法。例如,我学到了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献和名人传记,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我还学会了用心倾听,关心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这些方法将在我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通过思政教师课程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思政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增长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八

大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够帮助我们拓宽思维、扩展知识面。在这次思政培训中,我深刻理解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思政培训的收获

在这次思政培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从思想政治理论的角度,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的政治体系、经济模型以及社会制度,从而懂得了“思想建设”在现阶段的重要性。其次,我对当前的时事热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让我能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出一份力。

第三段:思政培训的理念

思政培训的理念是和谐、和平、统一。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们注重传授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这种教学的方式让我更自觉地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含义,也在思想和思维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四段:思政培训的角色

思政培训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学时期是我们价值观形成期的开端,同时也是对国家社会主义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了解。思政培训教育不仅能够锤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更能使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品质,一步步成长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国民。

第五段:思政教育的未来

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是前景广阔的,它能够上升到更高层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思政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不断改革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在国家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结语: 总之,思政培训让我感受到了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力量,是我成长和成才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将会持之以恒地去了解和学习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随时拿出正确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与人交流、思考,不断探索、开拓自己的思想。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九

近日,____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
1.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媒体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____亲自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坚持立破并举,指明方向、指引路径、指导发展,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定位、新闻工作者如何作为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大事要事,____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舆论生态变革等战略性、方向性重点问题,____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宏观指导,从发展趋势到路径选择,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体制机制难点,____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从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在中央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级党委对媒体融合高度重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抓根本、抓长远、抓政策,建立机制,解难题、聚焦点、融热点,寻找路径,全面引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成效正在显现。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心理预期、推动依法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媒体必须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只有立破建并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才能建设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抓媒体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既有利于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把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新空间变成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全媒体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推动,使生产发展更加迅速、生活发展更加方便、生态发展更加文明。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技术迭代升级更快,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才能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信息高地。新闻工作者不但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的革新者和新观念的引领者。要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追求总在不断提升。因此,媒体要适应变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2.紧抓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__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网上网下舆论场取得基础性、根本性变化。____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也推动媒体理念发生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媒体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路径: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高新技术治网能力,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全媒体传播法治运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打造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优良的媒体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一条科学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很多媒体扎实推进体制机制、生产流程、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大拓展了主流舆论阵地。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区域治理和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媒体在建设新媒体矩阵、做强正面宣传和培育传播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不少省级媒体在整合区域云等大数据方面有一定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正朝着“一中心多功能”方向努力: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窗口、宣传文化基地、基层信息枢纽、群众办事帮手。随着这些功能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成为该区域的主流强势媒体、虚拟的政务服务中心、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对于强化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看不清方向趋势、不敢作为,缺少资本支持、缺乏盈利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机遇,利用媒体建设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与中央精神对标,采取财政税收、投资、项目等政策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准确定位,采取恰当的规模、技术、载体等推动当地媒体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对位、紧抓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治理,找到一条可持续、能盈利、聚人才、有竞争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新闻舆论工作者正在拓展一条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人的融合。理念观念要融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全力打造全媒型人才,在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守望正义、引导时代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适应受众的微传播、短时需、生动鲜活等需求,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媒体人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总之,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进步,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重大意义。扎实抓好这一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真正用这一光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当前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

深学求悟透。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讲党课、谈体会、作报告,推动党员干部真正学有所获。充分利用理论中心组、地方党校、讲习所等平台载体,制定学习计划、邀请专家授课、分批集中轮训,让广大党员自觉接受教育。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积极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主题党课等,做到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发挥基层理论骨干、草根宣讲员等作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增强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深知求活用。在全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真正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始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谋划发展、难题,推动区域振兴发展,为加快东北振兴发展助力。围绕十九大提出的新战略新思想,认真对标对表,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方向、自身定位和规划布局,确保区域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党员干部要紧盯十九大确定的重点任务,注重埋头苦干抓落实,坚定目标方向、抓住问题不放、迎着困难而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十一

通过回顾革命斗争历史,使我的心灵接受洗礼,情感受到震撼,党性得到锻炼,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美好愿景的向往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信念决定追求,追求体现信念。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波,是最致命的滑波。一个共产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理想动摇,信念崩溃,就会目光短浅,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在革命斗争的伟大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冲锋陷阵,赴汤蹈火,许多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自觉为之不懈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的精神动力,是党员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时代要求。“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不写生平,把骨灰埋在__一棵树下当肥料”。这是老红军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在生命临别时刻的嘱托。她的事迹以及她对理想信念一生的追求,带给我__之行最深层的感动和最深刻的思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决心向革命前辈那样,要牢固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在__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这条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进取的成功范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的真理。反映到现实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时刻保持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开拓思路,勤奋努力工作,不畏艰难险阻。工作尽职尽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最大的贡献。

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尽千难万险,毛泽东同志带领红军战士在__把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不断发展壮大,最后走到了北京,解放了全中国。今天,我们已经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每位共产党员一定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中华民族向来以特别能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讲究节俭著称于世。艰苦奋斗更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提倡艰苦奋斗,就是提倡心无旁骛、甘于寂寞,就是提倡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提倡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提倡持之以恒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

在整个体验、聆听的学习过程中,我常常自省:我都做了些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应该怎样去做?对比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我是多么微不足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不断汲取政治营养,我将把此次学习收获作为自己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此铭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把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投身到工作实践中,更加努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高校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重视的程度:十八大以来包括这次的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措施,都足以可见党和国家对我们这门课程的重视,我们学校书记专门负责制,过去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改革,应该说在宣传的广度和普遍性上做的很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这种精细化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鲜活的、复杂的,所以思政课要有温度,关注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要有温度,是指我们前面讲的价值引领,而价值引领除了要让大家有信心、有希望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我个人感觉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老师本身要具有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悲悯之心,当你在课堂中的话语,行为本身具有温度和浓烈的人文情感时,学生一定能感觉的到。
坚守学生视野与立场。当老师久了,就容易忘记我们当初坐在下面的时候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尊重什么样的老师;就容易开始抱怨学生的不好伺候,难管理和非理性。学生当然不会永远是理性的,但我们不应否定大部分学生在大部分时候知道自己的需求,能判断教师的好坏。否认这一点,就是为自己找借口。所以我觉得尊重学生,要从尊重学生的理性和需求开始;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容易实现第二点: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具体的问题主体化,即让我们的知识与学生的情感和经验世界产生共鸣,最终要落脚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焦虑点;而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实现第三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与学生的认知体系和生活体系对接。从而实现从教师单主体向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转变,最终实现教学改变学生、服务学生的目的。
又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即提升师艺。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重视,甚至唯恐避之不及。但大学期间正是学生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怎么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必须要让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呈现,真正地入脑入心,让学生有“获得感”。所以提升师艺意味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努力将思政教育的“盐”与专业教育的“汤”相融合,让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

【篇三】高校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三年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与情感目标。2020年9月4日和5日晚,在听完**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两堂有情怀、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的线上直播讲座,触发了我心中对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首先,学无止境,终生学习。听完邓老师的讲座,最让我动容的是邓老师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学高为师”的执著。我一直以来钟情于各类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绘画、音乐都有兴趣探究一番,无奈总以时间不够、精力欠缺来搪塞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时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倘若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肯定能为课堂添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机械地“填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想游刃有余地将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是前提,终生学习是关键!

其次,将情感的温度传递给学生。疫情期间,留学生许可馨辱骂抗疫斗士李文亮的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像这种被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学生这几年被频频爆出,从前两年觉得“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杨舒平到如今的许可馨,不禁令我们全身冷颤: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一腔热血地唱着国歌,向国旗敬礼,心中充满对祖国崇敬之情的小学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冰冰?十年寒窗培养出了高学历,也造就了大量“白眼狼”,这可能也是目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所付出的代价。“传道”摆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精髓。

最后,点到为止、画龙点睛。我认为课程思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而不能成为学科教学,被思政所累。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思政效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安排思政的内容,变身成“政治课”。应当巧妙设计,穿插学科教学其中,浑然天成,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自然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向同行,共育英才”!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各学科老师群策群力,各显神通,研习课程思政教学,中国的教育来日可期!

【篇四】高校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利用周末到西安参加了两天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来自重庆大学的鄢显俊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的孔军副部长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有关经验。回来这两天利用零散时间下载了几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复习,这里把几个关键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由于过去几年里,经常外出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自己也总结了几条经验,这里一并分享给大家。对于参加培训,可以把面对面的培训当成是专家的点拨和指导,现场记录下一些关键的信息或者关键文献,回来再慢慢下载学习这些文献,同时对照专家的介绍,结合自身的经验尽可能达到“融会贯通”。在培训期间,找各种机会和专家进行交流,及时解开一些疑惑点(中场休息期间就不要去找了,那是专家喝水润喉的时间),比如在培训的交流环节或者有机会和专家一起用餐的时间。)

鄢教授的专题是《“思政课教育实验”与“课程思政”操作方法:实务与评估》。在鄢教授的分享过程中,我主要有三点收获。第一个收获是一个启发,关于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开展教育实验研究的启发。鄢教授用做项目的方法去开展教学改革,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教学研究项目,开展“前后测非对等准实验”。第二个收获是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估的方法。鄢教授给出了问卷调查法和教育访谈法(最好是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且给出了宏观层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四个核心指标:学生学习满意度和学习获得感;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学生对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可;学生“四个自信”的提升情况。第三个收获是对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认识。鄢教授介绍,课程思政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价值的发挥需要从“三全育人”的范围系统的考虑。而且,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不是专业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起码需要辅导员、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三个关键主体的参与。

孔部长的报告专题是《课程思政的认识、实践与思考》,在报告的过程中,孔部长系统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系统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现场还点评了几个真实的课程思政大赛视频案例。在一天的报告中,我同样有三个关键收获。第一个收获是北京联合大学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总结出教师层面的三项基本功: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教育者先受教育。特别是“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一关键的问题,他们有整体部署,稳步推进。第二点收获是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北京联合大学关于这个方面的经验是开展“工作评价”,不急于对“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而是对课程思政课程改革的规范化水平,考察是否开展、是否落实、是否规范等方面。第三点收获是关于依托教工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经验。在“课程思政”建设初始阶段,由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解决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初期很多教师有想法没思路、有思路难组织的问题,也在客观上丰富了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途径,使党支部的活动与教师教育教学密切关联起来,实现了良性互动,积累了重要实践经验。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阶段,都回归“‘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在育人上是一体的”这一基本常识,在发挥专业负责人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和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当然两天的培训内容不止上述这些方面。上述几点记录,主要是从个人经验的角度,记录了感触特别明显的地方。两天的学习中,还听到了不少相同或者相似的观点和理解,以及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相同的地方验证了我的理解,不同的地方我也理性看待,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变换视角看问题,多数情况下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篇五】高校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近日,____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
1.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媒体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____亲自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坚持立破并举,指明方向、指引路径、指导发展,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定位、新闻工作者如何作为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大事要事,____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舆论生态变革等战略性、方向性重点问题,____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宏观指导,从发展趋势到路径选择,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体制机制难点,____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从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在中央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级党委对媒体融合高度重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抓根本、抓长远、抓政策,建立机制,解难题、聚焦点、融热点,寻找路径,全面引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成效正在显现。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心理预期、推动依法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媒体必须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只有立破建并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才能建设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抓媒体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既有利于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把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新空间变成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全媒体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推动,使生产发展更加迅速、生活发展更加方便、生态发展更加文明。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技术迭代升级更快,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才能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信息高地。新闻工作者不但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的革新者和新观念的引领者。要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追求总在不断提升。因此,媒体要适应变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2.紧抓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__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网上网下舆论场取得基础性、根本性变化。____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也推动媒体理念发生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媒体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路径: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高新技术治网能力,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全媒体传播法治运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打造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优良的媒体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一条科学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很多媒体扎实推进体制机制、生产流程、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大拓展了主流舆论阵地。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区域治理和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媒体在建设新媒体矩阵、做强正面宣传和培育传播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不少省级媒体在整合区域云等大数据方面有一定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正朝着“一中心多功能”方向努力: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窗口、宣传文化基地、基层信息枢纽、群众办事帮手。随着这些功能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成为该区域的主流强势媒体、虚拟的政务服务中心、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对于强化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看不清方向趋势、不敢作为,缺少资本支持、缺乏盈利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机遇,利用媒体建设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与中央精神对标,采取财政税收、投资、项目等政策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准确定位,采取恰当的规模、技术、载体等推动当地媒体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对位、紧抓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治理,找到一条可持续、能盈利、聚人才、有竞争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新闻舆论工作者正在拓展一条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人的融合。理念观念要融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全力打造全媒型人才,在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守望正义、引导时代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适应受众的微传播、短时需、生动鲜活等需求,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媒体人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进步,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

【篇六】高校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2020年9月5日晚,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聆听了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关于思政教育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感悟良多。总的来说,我最大的领悟是: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我们**省**技师学院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学校要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个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为一个政治老师更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针对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聚焦青年学生的思想关切,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为培根铸魂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作为一名专职思政课教师,我一直在为此努力,今后将更加精心备课,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打磨思政课程好课,为立德树人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篇七】高校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农”墨重彩,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的“三农”工作,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需要积土成山、披荆斩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远处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了“三农”的整体战略布局。这是一幅已绘就的“大写意”,起笔源于中国,成果属于世界。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在党的历史上这是首次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把“三农”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对待。这是一幅正绘制的“工笔画”,落笔精雕细琢,质感精谨细腻。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出“三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着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农村经济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并将每年的秋分时节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礼赞亿万农民的卓著贡献。在农村民主建设上,不断深化“德治、法治、自治”结合的生动实践,凝结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极大夯实了社会治理根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千家万户,凝聚出同心构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在农村社会建设上,不断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从2012年末到2018年末的六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8239万人,书写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的脱贫故事”,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震撼着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时,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下大工夫、硬功夫、苦功夫,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断挖掘农村经济潜力,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性巨变,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实现长足发展。根据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430元增加到2018年的14617元,年均实际增长7.7%,大幅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6.3%。

未来,亿万老百姓必定会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谋“三农”、共促发展、共建繁荣,共同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幅“工笔画”绘制得更加精谨细腻,绘就出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不负历史的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

【篇八】高校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2020年9月4日、9月5日晚,**老师按照部门要求,一起在线上学习了有关课程思政的讲座。通过两个晚上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师德ide理解有了新的感悟。培训中,**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

其中**教授于**年3月18日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主要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共育英才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自己对思政课程的思考。强调教育首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主要就是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丰富生动又新颖的案例绘声绘色地阐明了作为理论教师“当什么样的老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她讲到,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样的思政课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指明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使思政课教师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培训中,熊教授还讲到总书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六项要求,对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八个统一。怎么才能深入理解这六项要求和八个统一,并把它有效落实呢?她认为:

一是要讲政治,要把讲好思政课当做一项事业来做。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引领,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全情投入,把讲好思政课当做毕生的一项追求。

二是要重视科研,尤其要重视教学研究。良师必定是学者,要想讲好思政课,必须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践行。学者未必良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要认真学习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做到“配方”要更科学、“工艺”要更精湛,“包装”要更时尚,真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具体谈到教学方法,她指出,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从学理上把理论讲透,展现理论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同时拿事实说话,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要有“讲故事”的本领,得把有意义的事情讲的有意思、有温度、有色彩,不枯燥、接地气,学生爱听,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高深的理论说家常话。

经过这两个晚上的线上培训学习,让我明白:讲好课,是老师的工作和本职;

育好人,是国家赋予老师的使命。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供思想政治素质,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要做学生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将“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新思想,新动态,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切实自觉地做到,以学校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学校的号召积极响应。其次要做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引路人。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高尚品德,明白做人的道理。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教育办得越来越好,我们就定能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断学习和反思,虚心向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学习,在物理、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加精心备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如盐入水,在课程教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篇九】高校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近三年教育界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念,只不过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与情感目标。2020年9月4日和5日晚,在听完**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两堂有情怀、有深度的课程思政的线上直播讲座,触发了我心中对于教育的一些想法:
首先,学无止境,终生学习。听完邓老师的讲座,最让我动容的是邓老师对于知识的渴求和追求“学高为师”的执著。我一直以来钟情于各类知识,天文、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绘画、音乐都有兴趣探究一番,无奈总以时间不够、精力欠缺来搪塞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时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倘若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肯定能为课堂添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机械地“填鸭”,才能真正实现“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想游刃有余地将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是前提,终生学习是关键!
其次,将情感的温度传递给学生。疫情期间,留学生许可馨辱骂抗疫斗士李文亮的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像这种被称之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学生这几年被频频爆出,从前两年觉得“美国空气都是甜的”杨舒平到如今的许可馨,不禁令我们全身冷颤:我们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曾几何时,他们也是一腔热血地唱着国歌,向国旗敬礼,心中充满对祖国崇敬之情的小学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冰冰?十年寒窗培养出了高学历,也造就了大量“白眼狼”,这可能也是目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所付出的代价。“传道”摆在“授业解惑”之前,可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精髓。
最后,点到为止、画龙点睛。我认为课程思政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而不能成为学科教学,被思政所累。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为了追求思政效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也不能把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安排思政的内容,变身成“政治课”。应当巧妙设计,穿插学科教学其中,浑然天成,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自然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同向同行,共育英才”!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各学科老师群策群力,各显神通,研习课程思政教学,中国的教育来日可期!

【篇十】高校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国家指导思想,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宪法完善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坚持学以致知、学以致思、学以致用,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岗位贡献力量。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和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重大思想的主要创新观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纲领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产生于伟大实践又指导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具体体现在:一是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继承和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积极借鉴别国治国理政经验,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又展现出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二是它能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四是它积极探索规律,按规律办事,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在本职工作中,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着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第一,牢牢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第二,创新教育载体,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网络主阵地,搭建“智慧思政”教育模式。第三,丰富教育素材,利用新思想和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作为教育青年学生的新资源,推动思政育人“鲜活”起来。第四,培育实践平台,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才干。第五,实施泛在教育,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今后,我们要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做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书写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篇十二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思政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也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最近参加了一次课程培训,通过培训,我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教学方法,还对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本文中,我将对课程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分享。

首先,课程培训让我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保障和后继力量。在培训中,我了解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情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只有通过思政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认识到自己肩上肩负着一份光荣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

其次,课程培训加强了我的知识储备。思政教育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等等。在培训中,我系统地学习了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思政课展开更加全面深入的教学。

另外,课程培训提高了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思政教育是一门独特的教学科目,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培训,我掌握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这些方法更加贴合学生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相信,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课程培训还加强了我与同行的交流和合作。在课程培训中,我与来自各个学校的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的特点和难点,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与同行的交流,不仅扩大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自身的专业水平。我相信,通过与同行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将能够共同推动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课程培训让我深感思政教育的使命重大、责任重大。思政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作为思政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培训中,我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职责所在,时刻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我发誓将以饱满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思政教育中去,努力培养更多志存高远、品德高尚的青年学子。

通过这次课程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思政教师的重要性和使命,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水平。我相信,只要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就能够更好地履行起思政教育的使命,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积极贡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