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不老泉读后感篇一
趁着寒假的大好时光,我读了纳塔莉·巴比特的代表作《不老泉》。
一个离家出走的决定,一阵奇怪音乐的响起与一个黄衣人的离奇拜访,使属于安妮的这个8月不再平静,不再单调。在自家的从林里,安怩遇到杰西,一个“长生不老”的人,于是一连串快乐、自由的日子与一个惊人的秘密渐渐来到安妮的身边。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豁然开朗―――其实生命就像是一个长方形,有着长和宽,长是寿命,宽是价值,这个长方形不在于多少长,但宽的长度很重要,它代表了人活着的意义。有人说:“与其盼望长寿,还不如早点享受生命。”的确,生命有限,生命短暂,但你要“事半功倍”,在一生中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有的人,一生都在盼望长寿,天天祈祷能长生不老,最终一事无成,两手空空地死去;也有的人,从不盼望长寿,只是默默地奋斗,于是,他在鲜花与赞扬中逝去,并被后人铭记,他的精神便得到了永生,他用另一种方式“长生不老”。
就像爱因斯坦――他寿命不算长――76岁,但他的贡献数不胜数。他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他也是一位渴望和平的人,为了和平,差点被暗杀,那段时间中,他不停地逃亡,却还是没有改变他那向往“零战争”时代的心!爱因斯坦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社会,他,用行动诠释了短暂与伟大!
奋斗吧!不要再向《不老泉》中的黄衣人那样渴望永生!因为―――人生需要价值,而不是一颗盼望长寿的心!
不老泉读后感篇二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书。本是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的,但当我将书本全部看完之后,却对它念念不忘了。这本书便是《不老泉》。
该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温妮在遇见了塔克一家,获知不老泉的秘密后,做出了是否选择喝泉水让自己变得长生不老的故事。书中的情节一波三折,而温妮的心里变化也是一波三折。虽然她只是一个孩子,但她在与塔克一家相处过程中,渐渐生出了喜欢之情,所以她愿意与塔克一家一起守护不老泉的秘密,为此,还替塔克的妻子梅坐牢,并且勇敢地作出不喝泉水的决定,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
在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我便注意到了这句话甭管生命是长是短,关键是要过得充实”。这句话是梅对温妮说的,但对我来说,也是感受颇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印证着这句话。消防队员,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换得了千万百姓的生命。他们中也许有的在第一次执行任务时,就不幸牺牲了;有的在很多次任务后,即将退伍,却因为要救一个小生命而牺牲。虽然,他们的生命很短暂,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生命也是非常短暂的,即使是活到100岁,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长老不老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是无法做到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努力让每一天都变得充实、快乐。想想如果每天长吁短叹、碌碌无为地长生不老,我们会快乐吗?我们的人生会有意义吗?答案是:不!不会!每天虚度光阴,一点都不值得。
过完暑假,我就要读六年级了,为了能够升入自已和爸爸妈妈期望的初中,这一年,我必须要更加刻苦、更加努力。早上,我需要更早起一些,朗读语文或是英语;放学回家后,我需要更加抓紧时间,做完学校的作业后,再读一些好书。
塔克说过:世间的一切,都像一个巨大的轮子在不停地转。”没错,花开花落,草长草死,人类生老病死,不都是在轮子上转吗?长生不老,就相当于因某些因素就转出轮子外了,再也进不去了。
我静静地合上书本,细细品味书中那些精辟独到的文字。长大后的温妮做得很对,她没有喝泉水,也没有将秘密告诉别人。
不老泉,一眼有着神奇魔力的泉水让许多人为之着迷。若你将它放在我面前让我选择,那么我也会选择不喝,因为只有遵循自然,才是最好的;只有将自己的生活过得精彩,才是最好的;只有将生命活出质量,才是最好的!
不老泉读后感篇三
近日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颇有感触,下面简单说说。
《论语》一书,传世已逾二千载,历史上也几经沉浮,但总体而言光华远甚于晦暗,其中思想纵有消极一面,但积极一面也形成了一些中华传统美德。不但国人古来拜读,也远播于海外。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极为推崇,称“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数理,无可与此纯粹道理相比拟。”
两千五百年的时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贬加诸其上,现代人面对当今纷杂多变的繁华世界,该如何去看待理解这部传统经典,于我们又有何启发,于丹所着《论语心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论语》的真谛是什么?在于丹看来,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她从宇宙观、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人格修养、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个方面,着眼于当下谈了自己的心得。
书中多次提到了现代人面对的心灵困惑,这是人人都有体会的。当今社会人人皆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发展却并不同步,最显着的外在表现便是艺术文化的整体下滑,现代人面对而今这个声色犬马的繁华世界,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
于丹举了一个ghp(国民幸福指数)的例子,中国的ghp指数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经历的是一个凸形曲线,至20xx年中国的ghp指数排在世界48位,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国民幸福感就增强。这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相当重视ghp的不丹,其也表示过自己的忧虑:“我们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躯,究竟能把多少‘东西’——快餐,电视广告,豪华轿车,新奇玩意和时装——塞进自己的身体却又不致打乱心灵的平静呢?”
那这些你我多少都经历过的彷徨和扰乱又从何而来呢?一,是因为不平,拿自身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着这山那山高。二,是因为信念不坚定。全球化时代早不是旧时代相对闭塞的环境,物质文明发展程度和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超过去,可比可图的东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钱非万能”,但看到亲戚朋友同窗周围之人中谁谁香车宝马意气风发,难免生出消极心理,更消极一点,原来心中规划下的雄心壮志也动摇了,对于自己曾经的坚持产生了怀疑。
并不是说人不该去图谋,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时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结果,人一生都拼搏奋斗过,奋斗背后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尝过,所以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时该设身处地地想想别人可能吃过什么样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应该看到不是比对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辆名车,学识口才不及等等,而该看到对方做到了我没做到的,从自身找原因,是因为不够努力还是机遇未到或错过了。更何况,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将快乐过多建筑在物质欲的满足上的话,只是愈发放大内心的空虚,愈难填满。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总是纠结于八九,而忘了拥有的一二快乐,加以时日便连或许谁人曾艳羡你的一二也愈发单薄了。
所以于丹举了个例子。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称赞他:“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是够温饱,有个遮风避雨的地儿了,颜回便陶陶然浑不觉苦。他内心充实着富足快乐,且这种富足快乐并不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都是这种崇尚心灵自由不为外物所累的写照吗?这样的心态便是君子之态。
那何又为君子,《论语》中没有确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简而言之便是“爱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还是很宽泛,于丹总结出了四个君子的标准。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宽厚他人,严于律己。
二、志必坚。君子胸怀天下,有远大志向,坚持自己的信念,是恒心与定力兼备之人。
三、易事而难悦。君子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友善的,不会去结党营私,很容易处事,但是难以取悦,也就是贿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把漂亮话说在前头,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后再从容道来。
这样的君子标准做来很难,也非一日可就,历史上可称上君子、圣贤之人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孔子的生平就颇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后,欲使鲁国强盛却因国君的沉湎享乐而失望离去,自此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当权者,传播自己的思想,历经十四年却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后将精力转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时逝世。
正是因为这份坎坷铸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宽和爱人的胸怀,但他也绝不是满口仁义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报怨”,他认为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态度去面对有负于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愦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从之。”有个仁者掉井里了自己也跟着跳下去的行为在孔子看来是“罔行”,是不动脑子失了分寸的行为。
君子,或说贤者的标准,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论语》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标准都有相同相近之处,就如《心得》开篇所说,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真理。这标准我们个人也许终其一生也许也难完全达到,但不可忘记,不可力有所及时不去努力接近,不去引导自身。这也必是个漫长无止境的历程,正如人人能说的那几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同样语出《论语》,是孔子自我总结的心路历程。大彻大悟之人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可参照的都是这循序渐进非跳跃式的发展历程。
于丹的《心得》内容颇多,读后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写出来,仅浅谈一二,且书中已有了更有力语句,便不再赘述。
不过,既是“心得”,便是个人体会,一家之言,有人说好便有说非。虽有人指责于丹曲解先人着作,称其为“学术超女”,对现今的文化快餐现象甚为忧虑。但平心而论,能认认真真看下本书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难之时脑中闪现书中片语进而引导自身,惠及他人,实在于己与人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即便在一些人看来于丹的《心得》错误百出,却是瑕不掩瑜。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在其诘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准了唯一的释义,而在即便随时间流逝依然能为大众所接受的长久生命力,口口声声说要“传承”,却又束之高阁不容许不同之声的出现,才是对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种曲解。既然所有学术理论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为人所用,又何来俱是以何形式,中国不有句古话么:“真金不怕火来验。”
不老泉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看了《不老泉》中的第5章。
这一篇主要讲温妮·福斯特准备离家出去。到了她家自个儿的林子看见了杰西·塔克在喝泉水,温妮也想喝,但是杰西极力去阻止她去喝。最后杰西的家人来了把温妮带到了他们的'家,告诉了温妮真相:原来那眼泉水是长生不老的根源,塔克一家因为喝了泉水而长生不老。所以极力去阻止别人喝,因为他们觉得人如果只活不死就和路边的石头没有什么两样。
读了这章故事我知道了人活着不死就像小石头一样没什么用。要像砖头一样虽然寿命短但可以做很多事,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不老泉读后感篇五
《不老泉》它讲的是塔克一家人一直守护着不老泉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温妮·福斯特则成了这个秘密的分享者,之后,温妮和塔克一家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最终,在泉眼边,温妮并没有让自己的生命之轮停止转动,而是从容地向前走去。
《不老泉》我觉得:世界上的坏蛋真不少啊!竟然能干出这种事情!如果我们喝了不老泉的泉水,永远不变老,那么世界上得有多少人啊!这样不断繁衍,地球都得开通“地下公寓”了。等地下再也开通不了公寓了,人们都要迁移到月球。再说,粮食也不够用啊!
不过,我很喜欢塔克和梅。因为他们都很和蔼、善良,保护温妮,很有办法。可是梅犯了唯一一个错误:她把穿黄衣服的人枪毙了。其实让他永久坐牢就行了,或者让法律公正的把他绞死,梅反而偏偏要杀死他。我知道梅当时是忍不住,但是这是杀人啊!
我还很喜欢杰西和温妮。杰西长得很英俊,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哪个女孩喜欢丑陋的男孩呢(他的心如果很好可以原谅,但他毕竟真的'很丑啊)?杰西还很照顾温妮,要是有这样一个男孩朋友真的很好(因为那些讨厌、卑鄙的人总会说男女孩在一起是初恋,我很讨厌这一点,也很难忍受,因为我喜欢和男孩子玩)。我喜欢温妮是因为她很顾全大局,因为在梅要被绞死的那一夜,是温妮主动提出要帮助梅坐牢,让梅离开。这样做也很安全,因为14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判刑,不过也很让家人感到羞耻。
人一定要不断发展,争取把人生变得更好,但一定要靠自己,不要贪得无厌,想出各种各样一般人想不出的诡计,夺取别人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得到自己虽然富贵却卑鄙的人生。
《不老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不老泉读后感篇六
这个周五,我们终于做了一个期待已久的《不老泉》的分享。
大家也许认为,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人生总是如溪水般匆匆流过,像车轮一样转动,阎王召唤你时你就该走。很多人认为,在出生时,你拥有所有时间,然而在死亡时,你的时间就没有了,像沙漏里的沙子一样全都漏下去了。
但《不老泉》这本书,让我明白,死不是可怕的,只有永远活在世上,停滞不前才是最可怕的。塔克一家喝了不老泉的水而从生态的轮子上掉了下来,读后感.看着其他人在轮子上转啊转,自己却上不去。也正如溪水,塔克一家就是它旁边的石头,再也不能向前移动。其实在刚出生时,你没有任何时间,然而在死亡时,你拥有一切时间。这让我想到“大胃王”,比谁在一些时间内吃得最多,然而塔克一家把计时器丢掉了,吃太多也没有用了。
我曾经也想过永远生活下去,做全世界最高统治者,可如果你永远长不大,即使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没有努力的目标也是没有用的。
现在我终于知道,世界上没有让你长生不老的东西,所以赶快抓紧时间好好享受生活吧!
不老泉读后感篇七
《不老泉》一书围绕温妮的出走而写。温妮在出走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内心挣扎,最后得到了自我成长。
温妮经历了哪些内心挣扎,又是如何成长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1.走还是不走?
温妮因为受不了家人的严格管束而离家出走。在出走之前,她也心存矛盾:走可以得到自由,但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将自己置身于孤立无援的陌生境地。然而,温妮还是做了一次在自己现有的人生中看似最大胆的选择——独自一人进入那片幽深的树林。当读到她被塔克一家“绑架”时,我不禁感叹:这是一个叛逆莽撞的温妮。
2.留还是不留?
面对关心、爱护自己的塔克一家,温妮是留下成为其中的一员还是回到父母身边呢?一边是难以割舍的友情,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庆幸的是,她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和塔克一家的相见相识只是一场奇遇而已。理智的温妮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家,回到原来的人生轨道继续过平凡人的生活。真是一个自控的温妮!
3.救还是不救?
自己偷进监狱换出被判处绞刑的梅。这个大胆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救,自己将如何面对警察的质疑责难和家人的惊讶怪罪?不救,梅永远不死的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那不老泉的秘密就再也保不住了,正如书中所说——“就会给这古老而疲惫的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灭难”。从温妮大义救梅的举动来看,她已经成长为一个勇敢而善良的姑娘了。
4.喝还是不喝?
一瓶珍贵的不老泉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秦始皇求不死药,李白炼永生丹,老百姓祝祷也常说“长命百岁”。上到帝王,下至百姓,不管是文人还是白丁,谁不渴望永生呢?然而,十岁的温妮却无视不老泉的诱惑,因为她懂得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她愿意拥有一个堪称完整的人生,而不是活得像石头一样的永生。不喝,这是温妮的选择——多么明智的温妮!
温妮的冒险之旅也是温妮的成长之旅。她在旅途中经历生活的考验和磨练,成为了一个勇敢善良、聪敏智慧的姑娘。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让我们与温妮同行,认真面对生活,慎重对待人生的每一次选择。
不老泉读后感篇八
这些宇宙间无比深奥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类;因为“生命”与“死亡”的神秘话题,哲学、佛学、神学一类的学问应运而生。我们也曾做过许多非文学性文本阅读,谈论花鸟虫鱼时总会加上一句:“寿命在x年~x年左右。”但见多了长辈的先行,听惯了伟人去世的噩耗,反而没有人深入思考:人如果只活不死,会怎么样?娜塔莉·巴比特做到了这一点。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不老泉》中,“长生不死”这一道家精神追求成为现实,塔克一家人因为喝下了林间某处一眼神秘的泉水,时间的车轮从此将他们留在原处,也就是说,他们长生不老。
乍一看,这似乎妙不可言,永远活着,永远可以享受人间的旋转五彩,永远不必“像烛光一样熄灭”,多么神奇!但如果细细想来,你就会发现,这同时也是极度无聊,甚至极度可怕的。永远不再生长,永远不会有痛楚,永远是同一个模样,永远!人生的春夏秋冬将不再为你所见,而只会像赤道和两极一样,终日酷暑或是终年严寒。
温妮·福斯特或许是除了塔克一家人之外唯一了解这眼泉水的人。悲伤而忧郁的安格斯·塔克告诉她:“人不能只活不死,所以我们这种活着不能算是活着。我们只是存在,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
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我着实被震住了。有那么多中外名著长篇大论地讲英雄的事迹,讲活着的意义,却从没见过一本书如此清楚地道出“活”与“死”的本质。母亲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要是她还在我这年纪该多好;我更是无数次地抱怨,要是永远能当不用写作业的幼儿园小宝宝就好了。但我们竟然从未思考过,现在忙中偷闲,“乐”在其中;也从未想过停滞在哪个季节而看不到下个季节的风景会有多么遗憾。悲也!生命处在永不停息的转动中,世界也因此才会精彩!
温妮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她懂得三缄其口,神秘黄西装的贪婪和阴险,让她明白不老泉会给自己乃至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于是,本可以随时喝下泉水,与天同寿的她选择了至死不喝泉水,在生命的最后一年目睹林子连同泉水被大火和推土机吞噬,随后放心地迎来涅槃之日,只留给后来再回林间找她的塔克夫妇一丝惆怅。故事到这里便戛然而止,只留给读者无尽的感叹与思考。
据说有位读者在放下这本书后不禁发问:“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吗?”这倒不是,我个人认为,娜塔莉·巴比特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既是对“怕死、爱钱、没瞌睡”的老年人的心灵疏导,也是对我们风华正茂的少年的灵魂的指引,老人们应当把“死”看作“生”的始祖,坚信能成为生命循环的交棒者是一种荣耀和福分,为后代做好表率作用;少年们应当找到人生的方向,当好接棒者,即使为事业奋斗终生,归来仍是少年。轻松明快而不夹煽情的文字,与严肃深奥的题旨相撞,竟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完美效果,让《不老泉》成为不涸的、浸润人心灵的文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奋斗吧,同学们,让有限的年华绽放无限的异彩!我们也许无法像塔克一家一样拥有生命的无限长度,但可以如温妮一般拓展生命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