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一
登高是杜甫经常从事的活动,他不仅通过登高来欣赏山水美景,更重要的是在登高中获得心灵的抚慰和启发。在《金陵杂诗·登高》这首诗中,杜甫写下了他登高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第二段:景色与心情
杜甫在诗中描绘了登高时的漫步山巅,环顾四周的壮丽景色。他在高山顶峰上俯视群山、大江,感叹自然之壮丽和人生之渺小。从诗中可以看出,登高使杜甫得到了心灵的安慰,引起了他对自己境遇的反思。他通过与自然的互动,在登高中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第三段:人事感慨
杜甫触发了他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思考。他在诗中提到了名山大川,但却无人能知。他对此感到无奈,因为他深知人事无常,世事无常。山川虽然不变,但人们的悲欢离合却无法预料。登高的行为,使他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担忧美好即将逝去。他思考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这让他对人生更加深入的思索。
第四段:激发豪情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时代风云变幻的痛惜之情。他在登高中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和变迁,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油然而生。他借助山高水长,以及孤高的心境,对时事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他在登高中激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意志力量。杜甫用登高的方式,唤醒了他内心的热血与正义之情。
第五段:启示与结语
最后,杜甫通过登高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登高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景,更重要的是在登高中对自身进行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纷繁世事,都能在登高时得到充分的体验和陶冶。通过对人事与时代的触动,杜甫在登高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审视和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
通过杜甫的《金陵杂诗·登高》,我们了解到登高是一种身心愉悦和精神寄托的体验。登山中的美景和豪情,使他思考自己的处境和社会的命运。通过登高,他洗涤了自己的心灵,在山巅上看尽了世间的沧桑和人生的短暂,因此有了对人生的反思和对时代的豪情壮志。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通过登高来提高自己的心灵境界,洗涤自己的烦忧和愁闷,同时对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二
!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10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
2)“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三
第一段:引子(总论述)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社会矛盾和人世间沧桑的深切关怀。其中一首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他登上高山后的所见所想,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对追求真理的渴望。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杜甫的心灵感悟和哲学思辨。
第二段: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身临其境)
《登高》首先以对山川美景的描绘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描述了风云变幻的大自然景色,以及猿猴的哀嚎和鸟儿的飞翔。这些景色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空间,也引发了登高者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思考。登高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感和艺术魅力。
第三段: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登上高山,杜甫用三句话表达出了人在世上所受的苦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几句诗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和坎坷。人生如白日落山,总是在不断经历挫折和磨难。而黄河入海表明了世间的无常和无法预测。在面对这一切的同时,杜甫积极地追求着高于现实的“千里目”,他渴望打破平庸和局限,跨越层层阻碍,向上攀登。这种追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总是在自然界的发展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第四段: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赋税制度的触动)
杜甫的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进一步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中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展现出对人生境遇的种种不满。杜甫对日暮时分的描摹,仿佛暗示着社会的衰落和人们生计的困窘。诗句中的“夕阳无限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却又隐含着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抱怨。这其中,也凸显出杜甫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强烈触动,对统治者权力的辨析和对赋税制度的质疑。
第五段:对真理的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
《登高》最后一句诗:“更上一层楼”,集中体现了诗人对追求真理和境界的渴望。登高者可以俯瞰众生,眺望远方,从而超越尘世的困境和平庸的束缚,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杜甫的思考不仅关注人类的个体生活,更关注人类精神宇宙的价值。这也是对人生意义追求的体现。只有在对真理的追求中,人才能够获得内心的安宁和人生的价值。
总结:
通过对《登高》的分析,我们明白了杜甫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他对社会和统治者的质疑。诗歌中一直流露出对人类追求真理和境界的渴望,表达了杜甫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价值的追求。这首诗体现了杜甫作为诗人的关怀和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深刻触动。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四
年代:唐
作者: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五
登高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的活动,自古以来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情感。在中国古代,登高常常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它不仅仅是攀升山峰的行为,更是对个人情感和心境的一种抒发。而杜甫的《登高》诗就展示了他在登高过程中的种种心得体会,通过他的文字表达出了人在与自然对话中的思考和感悟。本文将从杜甫《登高》诗的内容入手,从五个方面来探究登高所带来的心得体会。
首先,登高让杜甫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和宏大。诗中杜甫描述了登上山顶后的壮丽景色,他写道:“嵬峨出翠微,凌云临九派。重峦隔云烟,险势共远视。”这些字眼给人一种将云雾尽收眼底的感觉,山峰的高耸和云雾的缠绕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这种感受让杜甫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使他意识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登高让杜甫重新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微弱地位,从而促使他更加珍惜生命和人间的一切。
其次,登高也让杜甫感受到了他与自然的融合。在《登高》中,杜甫提到了鸟语花香、云水相连的景象。他写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山峦重叠代有关。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些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和宁静,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登高的过程中,杜甫感受到了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共振,他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释放。这种融合使得杜甫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再次,登高也让杜甫反思了人生和社会。在《登高》中,杜甫不仅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提及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他写道:“白发愁看眼,青丝欲坠地。知君为我爱,不奈君何?”这些抒发感情的诗句透露出了杜甫对于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反思。登高让杜甫触摸到了人生中的苦痛和挫折,也使得他思考起了人类存在的意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社会现实的反思,杜甫希望唤起人们对于真正的快乐和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呼吁改变社会现实,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
此外,登高也让杜甫感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诗中他写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他对人生境遇的描述,他将自己比作行人,意味着他与众多有着类似遭遇的人同行。在登高的时刻,杜甫感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寄情于大自然,也感悟到了他与他人之间的共同遭遇和相互扶持。登高使得杜甫摆脱了个人的孤寂和痛苦,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感悟也为他在后来的创作中提供了灵感和动力。
最后,登高也让杜甫得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思考和追求。在《登高》的最后一节,杜甫写到:“ 玉京群帝降,轩辕继绝纪。纵使明朝有暴云,奈何长风起?”这是对于人类命运和世界变迁的思考。通过登高,杜甫进入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状态,他至高无上的感觉使他思考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和宇宙的无尽。登高给予了杜甫一种对于人生命运的超然体验,使得他对于人类历史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使得他能够自觉地扮演起积极的人生角色。
总而言之,杜甫的《登高》诗描绘了他在登高过程中得到的心得体会。通过登高,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和宏大,体验了与自然的融合和共振,反思了人生和社会现实,感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也得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思考和追求。这些心得体会使得杜甫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社会,同时也为我们在登高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思考和体验。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六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0分)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5分)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案
1)“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2)“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七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
登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九
第一段:引言(100字)
登高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喜欢的一种活动,不仅能让人体验到身心的舒畅,更能让人俯瞰整个世界,激起内心的感慨。《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他以登高作为诗歌的题材,表达了他紧紧跟随时代潮流的态度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通过阅读杜甫的《登高》,我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坚韧与决心,也领悟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段:崇山峻岭(250字)
在《登高》中,杜甫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色,用充满豪情的笔触勾勒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自然的力量。他写道:“展转平湖冷转螺。山头斜日午如箭。巳顶一千,参差落照映塞川。”这些用词都赋予了山峰的诗意,展现了杜甫在登高过程中感受到的力量和英勇。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杜甫的诗歌才华,更体现了他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尊敬。
第三段:触景生情(250字)
登高是一种身心愉悦的活动,它可以让人们忘却世俗的纷扰,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而在《登高》中,杜甫不仅描述了山川的美景,更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萧萧几叶风流水,世事茫茫难自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几句诗揭示了他对人生的关切和对时代的忧虑。通过登高,杜甫认识到了自己短暂的人生和浩渺的宇宙,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第四段:壮志未酬(300字)
杜甫是一位意志坚定的诗人,他对自己的追求充满了理想和激情。在《登高》中,他借登高之意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不甘心情。“萧萧几叶风流水,世事茫茫难自料。青春更好为青春,绝域苍茫更何人。”这两句表明了杜甫对未完成的理想的坚持。杜甫以不甘心态度,对自己未达成的壮志进行思考和反省,这种自我寻找和自我审视的精神给了我启示。
第五段:启迪心灵(300字)
杜甫以其深厚的思想和感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而感人的画卷,在《登高》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许多关于生活和人生的真理。通过阅读他的诗作,我深深感受到了杜甫对壮志未酬的追求和不屈的信念。他的诗篇激发了我不断追求理想的激情,激励我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有永不言弃的勇气和力量。同时,杜甫也让我明白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教会我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总之,通过与杜甫的对话,我找到了人生的力量和方向,收获了一份深刻的心灵启迪。
结尾(100字)
通过阅读杜甫的《登高》,我深切体会到了杜甫那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对壮志未酬的执着追求。登高作为一种身心愉悦的活动,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可以让我们冷静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正是登高这一活动给予了杜甫灵感和勇气,使他能够面对挫折和困难,一直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通过阅读杜甫的诗作,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能坚持不懈,不断追寻真理和美好。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十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1,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3下,不尽长江滚滚4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5,百年多病独登台6。
艰难苦恨繁霜鬓7,潦倒新停浊酒8杯。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3、落木:落叶。萧萧:风吹叶动之声。
4、滚滚:相继不绝,奔腾不息。
5、万里:远离故乡,指夔州距长安遥远,回京无望。常作客:长期漂泊在外。
6、百年:犹言一生。多病:杜甫患有疟疾、肺病、风痺、糖尿病、耳聋等多种疾病。独登台:时逢佳节,诸弟分散,好友先死,孤客夔州,举目无侣,故云。
7、艰难:一指个人生活多艰,一指国家世乱多难。苦恨:极恨。繁霜鬓:白发日多。
8、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新停:最近方停。时杜甫因病戒酒。浊酒:混浊的酒,指劣酒。
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写登高所感,情景交融,气象高浑,语言精练而富变化,对仗工整且复自然,极沉郁顿挫之致,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首联起势警拔,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注,层叠而下。“风急”二字最为紧要,以下猿哀、鸟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皆从此生出。此联每句各包三景,上句风急、天高,下句渚清、沙白,皆从大处着笔,上句猿,下句鸟,则从小处陪衬,大小相形,格外醒目。颔联二句亦是从大处写秋景,犹如骏马走坂,奔腾无羁。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连用两叠字,已气势非凡,而又冠以“无边”、“不尽”四字,则悲壮中更极阔大,遂使萧萧之声,滚滚之势,精神跃然而出。若不如此,则振不起下半首。前半写登高所见秋景,泼墨淋漓,雄浑悲壮,遂为下半悲秋张本。颈联两句即从天地风物之大环境,紧缩至孤身一人,但内涵却极深广。宋人罗大经说得好:“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卷十一)此诗八句皆对,而又章法错综变化,前后紧相照应。尾联“艰难”应“作客”,霜鬓则又年老,何堪颠沛流离!“潦倒”应“多病”,止酒倍加寂寞,何以解忧消愁!妙在一结,大有登高极目、百感交集之慨,使人唏嘘感叹不能自已。明胡应麟盛赞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又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诗薮·内编》卷五)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十一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一、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缘景明情析手法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移情入境悟诗情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赏析颈联和尾联
2.讨论:课后练习罗大经对颈联的解读(重点扣住“常”“独”字眼来咀嚼)
五、吟咏诗句赏韵律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全诗四联均用对仗,而且首联中一句话还自相对偶,结构上井然有序,
2.体会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提示沉郁,不是压抑、郁闷,而是内容上的厚重,顿挫,是指韵律
六、课堂小结
听一段曲,读一首诗,看一个人,都需要用心!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才会擦出共鸣的火花!今天,我们用心地运用多种方法,去触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颗滚烫的心灵,带给我们无穷的沉思与强烈的震撼!
七、布置练习
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十二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十三
这首古诗好象为我写的。壮志未酬身已老,且最早有这感触的到是那回醉死在东陵大门前,门前落木萧萧下的霞光,还在那儿等着些过往的象长江滚滚来的殷殷学子。秋高气爽的日子,自以为是的气度不凡的人啊,有几人知自己是萧萧下的落木;而些人,早无尽长江滚滚来的,用利己手法铺垫好了他们令壮志的人去未酬的道路。
而我,在那好象大青门前,看到的仅是落木的萧萧和那些单纯的学子。在那儿,豆蔻年华的情开始蒙动,我喜爱的她傻傻的酒窝儿,把我迷惑。最好的最早的写作动力和源泉,在那里出现;而同时我却有回光反照的感触,那就是落木萧瑟的把霞光递给了我,其实,是在影子般的提示我的人生坎坷。
我的`人生坷坷绊绊的在儿时过来。那时最早的落木霞光,该在那次四,五岁的幼儿园我一人过小马路,挨骑车的碰的路边;围观的一邻里小哥,把我伤口包好且用大前门牌香烟纸包的。当时疼到我有种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触;妈值晚班,爸却出差了,大一岁的姐却在农村。而我被妈挂在脖子上的大小门药匙,却早甩在我脖后;这样我昏迷在大门外点起了几根火柴,看到了今生确信无疑该走的路就是苦不堪言的道路,就是金光闪闪的学以致用的苦坐舟,也是独臂滑行一路挨整;也看到了学校里朗朗读书声也淹没不了那些拿孩子们前途当儿戏的,可让孩子们落木萧萧的毒鞭的。
读书后萧瑟的人生确实开演了。虽然早已是80年代啦,那饿死鬼的教员的鞋子,妈在春节时都给送过,爸都被妈欺负的象长江的纤夫,却还督促我和姐读书。而我看到了爸对我们的无尽长江滚滚来的期盼,期盼在目前实现;而目前的事业和家庭的小收获更离不开打小到今的,那些萧瑟的路程!
《登高》这诗在杜甫夔州滨临长江登高而作,那是何等意境!唯独我巧的是头些年,坐那趟翻山越岭的玩命面包车里,驾驶员带我们这些“白领”出差学习的,神学于黄山风景区萧瑟落木彩云间;那时,更怕挨整下崖下的高干们,带着孩儿落木的哭了!!
而我冷汗流尽后,神般添了些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人生的心!写到此,弯弯腰,看看落木萧瑟的冬首;而这时妻儿开使了晚上该做的事,妻在洗衣服,女儿在写作业。
杜甫登高原文及翻译篇十四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生:抒情。
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失:痛苦。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00084)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7
摘自《学语文》200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