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大全9篇)

2023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9 12:23:02
2023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大全9篇)
时间:2023-09-19 12:23:02     小编:XY字客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一

那份难以让人逃离的对于家人本能的爱!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买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所谓原生家庭之痛,不仅仅来自塔拉在巴克峰脚下那个近乎疯狂的家庭和有暴怒症的偏执狂父亲,而且还来自有那份存在于他们之间相互的爱——虽然已经扭曲变形但一直存在着的爱。

父亲以为女儿被恶魔附身想用尽全力把她救回“上帝的手里”;塔拉因为对家人的爱,把自己的成长变化误认为“对巴克峰的背叛”,一遍一遍自我折磨,回到原来的地方渴望去争取得到根本不可能的认可支持。

我原以为书的结尾会像一般小说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不在执着于他的上帝,会稍作妥协,所有相爱的人会因为爱再次相聚——会有一个即使不完美但至少能画上句号的结局。

但事实是,这是一本回忆录。

现实是没有句号的,时间总是不断的往前走,只能给某一段时间划上分界线。

而这个分界线就是:塔拉终于能稍稍从以往不断的精神折磨中抽出身来,去选择自己新的家人,去拥抱自己新的“家庭”。相应的,她也不再回到那个她曾经一直想挽留的地方,也不再与想要控制自己的家人相见。

这才是现实,不是故事。

原生家庭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看到:

让原生家庭问题变得如此严重可怕的,恰恰就是那难以让人逃离的,对于家人本能的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二

看完这本厚厚的书,我听到内心传来的声音,我也想像鸟飞往我的山。我想,如果我是一只鸟,那么爱与自由就是鸟儿的两只翅膀。

首先是爱。“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该好好保护你。”“当母亲这样告诉我,她才第一次成为了我的母亲。”“看到它们,我才意识到我毕生都在寻找它们。”塔拉说,她的羞耻感不是来源于她不曾在音乐学院学习,不是因为没有一个当大官的父亲,不是因为母亲跟他亦步亦趋。她的羞耻感来源于他有一个把她推向危险的父亲,来源于一个眼睁睁地看着她被哥哥欺负却视而不见的母亲。于一个不爱她的双亲啊。当她感受到爱时,她在学校表现得分外好,她可以坦然地告诉同学她以前从来没有上过学;可当她感受不到爱时,她就自暴自弃,学不进去,成绩下滑,险些拿不到博士学位。好在后来,她内心那个小小的自我变得强大起来,她终于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她接纳了自己。就算全世界都不爱自己,可她爱自己啊,她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飞往那座向往的山。

这个世界唯有爱,可以治愈一切伤痛;唯有爱,可以生发勇气和力量。好好去爱吧。

其次是自由。书中谈到两种自由。一种是消极自由,指一个人的身体不受他人限制或阻碍的自由。一种是积极自由,指控制自己的思想,从恐惧、信仰和自我强迫中解脱出来。简单地说就是身体自由和思想自由。塔拉17岁之前是没有自由的,要帮助父母做事,身体上没有自由。同样思想上也要听父亲的话,以父亲的话为真理。但在泰勒的影响下,她走上了教育的路。慢慢地,离开了那座山,那座家园。很长时间,她的思想一直被父亲所影响,她困惑,迷茫。父亲甚至以断绝家人关系来威胁她。最终塔拉勇敢地从父亲错误的思想里挣脱出来,她实现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真正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她已经像一只鸟儿,张开爱与自由的翅膀,飞向她想去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三

我觉得我很赞同作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教育,主动接受的或者被动接受的。

有时候觉得暴力往往隐藏在控制和无知之后,过去是一个幽灵,它没有什么影响力,又无时无刻不存在。

之前看到一句话说,有的人一生都可以从童年里汲取力量,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女主后来千万遍想要回到家里和父母和解,千万遍想要与宗教和解,可能就是想要治愈现在这个和小时候完完全全不一样的自己吧。

关于母亲,母亲其实本来应该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只是很可惜,最后她缺了见识,完完全全的信仰自己的丈夫,或者是信仰自己带来的奇迹,无论如何,我觉得她是这本书里放弃最多的人,慢慢的完全放弃了自己,人果然容易被暴力所控制,并且会崇尚暴力。

自由才是一个人本该追求的东西。

最后,好想请教一下女主,怎么样才能大学毕业上剑桥?27岁成为博士?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论文挂?真的是无敌羡慕了。

最后,我发现,无知和暴力其实不崇尚教育,他只要求你和他们一样,永远的呆在身边不要离开,不要做任何出格的事情,或者永远不要出现在他她的面前。我一直不觉得女主的爸爸有爱,他只是喜欢控制。很多时候也不是因为有爱,只是容易控制吧。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四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里。无论我看上去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我的教育如何辉煌,我的外表如何改变——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过是内心分裂的两个人。她在里面,每当我跨进父亲家的门槛,她就出现。

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家庭终究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当我们试图以爱的名义控制和改变他人,这种爱就变味了。这并非爱的真谛,你爱别人,就无条件地爱,交还给你所爱的人自我选择的权利。如果你说,我一定要改变我爱的人,这样我就能永远占有他们了,那这根本就不是爱,也不是爱的价值和力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五

作者描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其父亲将医院、学校视为政府的阴谋,这也是塔拉和其兄弟姐妹未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及生病也从不去医院的原因,父亲的偏执,哥哥肖恩的"可怕",母亲的动摇都能深刻体会到塔拉所处的环境。其父亲所具有的“信仰”对他们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偏执、恐惧、驯化、教导...

这本书越往下看越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

凌驾于信仰之外的“控制”

“囚禁”在父亲眼中的世界

自我解脱与妥协中的挣扎

挽回与不确定当中的坚定

杨百翰、剑桥、哈佛

我感受着作者感受的一切

书中并未完全呈现出塔拉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与挫折,但我完全能够想象她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内心的纠结。

难以想象她自我斗争的过程,况且是站在家人的"对立面",她很了不起。

它让我看到了可能性,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是反思自我的一种警醒与希望。

我一直坚信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最为重要,即使是老师,也不及父母教育的重要。很庆幸我拥有一位辛劳又疼爱我的父亲,严厉又开朗的母亲,温柔又坚定的姐姐来陪伴我成长。

在面临任何问题与困难的时候,我都深知我背后永远有他们,她们永远最爱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而我也应该坚定而勇敢的去寻求自己。摒弃自怨自哀。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开心抑或悲伤、成功抑或失败,都应向前看。

虽然现在的自己

好像真的很差劲呢!

确实很差劲!

但是还没到深渊的地步,再往回拽一拽,还有回旋的余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六

1.原生家庭里,藏着人生的宿命。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评价区中,有人还在上大学,却因原生家庭患上抑郁症,多次自杀未遂;有人明明有些体面的工作,却因原生家庭债台高筑,无时无刻都在崩溃;有人整洁英俊、聪明平稳,却因原生家庭谨慎自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哪怕你不愿意承认,每个人最终的宿命,逃不开原生家庭。可原生家庭虽然是你的来路,却不是最终归途。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到底该怎么活。只要你愿意,原生家庭欠你的,统统都能靠自己赢回来。

2.教育永远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作者塔拉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说到:“教育给我新世界,给我生命的无限可能。”读书,永远普通人逆袭最容易的一条路。当你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见识也就越来越广,你就会拥有全新的视角和自信心,获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将来跌落繁琐,经常读书的人,面对同样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糟糕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将来。

3.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想起马东曾跟蔡康永讨论“原谅”的话题。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蔡康永觉得不是这样,在他看来,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因为原谅是放过别人,而算了是放过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七

小说是由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创作,仁爱红翻译的,有点像作者的回忆录。

主人公塔拉在十七岁之前没上过学,九岁才去办出生证明。对她来说,生日的不固定没有任何不平常。父亲虔诚地遵守上帝的每一条规则并要求家人一并遵守,他因为《圣经》里的一句“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和蜂蜜”,第二天把冰箱里的牛奶、酸奶和奶酪全都清除干净,晚上回家时,卡车上装了五十加仑的蜂蜜,一家人每天早餐不是蜂蜜麦片就是蜂蜜薄饼。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文中的父亲是非常有权威的,他可能错误的指引造成的后果让相信他的人吃了不少苦:卢克的烧伤、肖恩的摔伤包括母亲的“浣熊眼”等等,当我看到他们遭遇的苦难时忍不住长叹一口气,合起书本闭起眼睛,内心无比难受,眼泪从眼角滑落。但是文中的爸爸很平静,他说:“这是上帝给我们的考验,它要向我们证明,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这种病态的偏执不仅仅体现在信奉上帝上面,还有他对发生在爱达荷州热点事件的看法上,他确信韦弗一家人被政府包围并受到了枪击是由于不把孩子送去上学这个违反政治规则的行为,他对家人们说“马上就要轮到我们了!”他们连夜加工黄桃罐头,把钱用来买之后需要用到的物资;他让母亲去当助产士,以后可以自力更生。

在塔拉的家里,孩子不被允许去医院、公立学校,父亲认为一切政府办的东西都有它们“黑暗”的目的,这也就是塔拉十七岁才去上学的很大原因,但是这个“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十七岁是幸运还是不幸运也真的很难说,但是去上学这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它让塔拉明白了很多,知识让她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事情的本质;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判断一路走来的是是非非。

最重要的是,学习让她有了知识,知识让她逐渐找到了自己,她不再觉得自己与剑桥大学格格不入,坦然接受属于自己的美好。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是塔拉刚去剑桥大学的第一天,她从容地走在倾斜的屋顶上,而克里博士和其他学生都是匍匐前进。克里博士对塔拉讲了一段话:“每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其他学生都很放松,直到我们来到这么高的地方,而你正好相反”。

塔拉从小生活在高压、紧张的环境中,父亲的狂躁、哥哥的暴力都使她比一般的人更懂得在逆境中生存,但是一旦换成一个舒服的环境她就浑身不舒服,似乎这种美好只是一场梦。

人生路上遇到一个贵人是多么的珍贵,克里博士就是塔拉的贵人,他相信塔拉就是一块金子,他说“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即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他引用《卖花女》当中的句子给予了这个阶段刚好需要它的塔拉:“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它让塔拉惊讶,也令我心中一动。

他说“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

塔拉从爱达荷州的山区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两年后获文学学士学位、盖茨比剑桥奖学金。之后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等。我非常钦佩她的自学能力,一个刚开始解方程需要三个小时还是解错的人,在天赋之外她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她的父亲试图阻止她,千方百计给塔拉找活干,文中发生的一件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父亲让塔拉抬水穿过田野浇果树,抬了一桶又一桶,“这原本也没什么反常的,但当天正在下暴雨”。

塔拉对于学习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这萌发了我对中国文学史的阅读兴趣。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父亲真的太冷血无情了,可是他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精神问题。

在他执着的坚持里我也看到了“可爱”和可能不是那么正确的父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戴着美国步枪协会终身会员帽子,说着语法混乱的乡巴佬英语的男人发出在山腰上还比较合适的音量在小餐馆里说着“世界就要完蛋了”这类演讲的场景,我都忍不住笑了。

父亲因为母亲研制的草药成了富翁,家里的物资更充足了,对于迎击“世界末日”更有信心了,塔拉即将离开西部山区的那天父亲掩饰不住失落和恐惧,“毕业”一篇中的最后一段说明了原因: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是如果你去了大洋彼岸……”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塔拉推翻了以前的世界建造新的世界的过程中无处安放的心让她受尽折磨,不断推翻,不断重建。最后的站立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能看到这本书是多么难得。是教育,让你站立;是知识,让我们相遇。

最后分享一段塔拉?韦斯特弗在《福布斯杂志》访谈中的话:“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是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八

最开始是被名字吸引的,花了两天时间看完,颇有感悟。

塔拉回忆她前半生在大山生活的日子,家里兄弟很多,父亲受他固有思想的影响(里面提到了躁郁症)不准家里的孩子去读书,去学校。后来虽然也没有办法让塔拉去读书但是好像和兄长们比起来,还是不一样。泰勒离开家去学校好像也没有什么,父亲认为理查德应该去读书"理查德是天才",唯独塔拉去参加活动去读书怨言颇多,甚至即使在塔拉去了牛津、剑桥每次再回到大山的.时候,也只会认为塔拉因为去上学,思想"变坏了"。哥哥肖恩可能因为自己精神上的疾病有暴力的倾向,而每次在暴力之后又很清醒、很抱歉。反反复复,塔拉也一直身受折磨。

有一点:在塔拉和她母亲说要申请学校去读书的时候,母亲潜意识里认为"她早就应该走出去了",塔拉也一度以为母亲是较父亲来说开明的,所以后来和母亲说了肖恩的事情但是没想到母亲也怕父亲,在她与父亲之间选择不相信她而站在父亲的一边。打破了她对于母亲很长时间里在她心中的形象。庆幸的是,她遇到了很好的老师。

一边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配",就应该待在大山,一边又认为自己应该走出去。

好在最后她看清了: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篇九

看完这本书,内心只觉沉重。

书中以作者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在山里的成长经历、又如何从山里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从大山走向哈佛的经历固然励志,但认真看完这本书,跟着作者走完她的成长经历后,我觉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听塔拉的故事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应该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岁。我也以为这应该是特别贫穷落后的国家才有的事儿吧,然而这发生在听起来很富裕的美国。

由此不由得联想到我们国家,在那些不那么发达的县城和山区,类似塔拉的成长经历肯定不少,而他们能否有塔拉一样的运气走出大山,离开可能是重男轻女可能是专制冷漠的社会氛围、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与反对教育医疗,我们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传达的,改变这些和她一样从山里走出来怯懦的、无知的、被老旧思想观念紧紧捆绑着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们如何给这些山里的孩子带去更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突然想起阿詹女神…)

除此之外,作者的经历也引起了我的回忆和感触。在成长过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经历着和作者类似的事情。如重男轻女、如打击式教育、如有着一个虽不比躁郁症的塔拉父亲但一样过于相信自己而控制欲又极强的长辈等等。历经这些“山里的枷锁”并从中走出来之后,才发现最悲伤的不是经历过这些,而是当你走出来你发现你身上依然残留着那些“枷锁”给你带来的痕迹。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而这点,我想也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最后,塔拉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至今也没能和父母亲和哥哥和解。虽有遗憾,但谁能料想之后她的父母是否因为看到这本书而主动和好呢?但我想想还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多么心酸的一句话)。

最后,抱着感恩的心情,五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