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一
xx学校的创办是一位乡村教师,由在乡下办xx班获得的成功,看到了培训类学校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于是毅然辞去了小学教师的职务,单x匹马开拓培训班市场。由于xxx问题,加上对市内环境的不够熟悉,在创业初期受到一些阻碍和困难。正因为如此,使我有机会能够加入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有幸目睹创业的艰辛,品尝到得到初期回报的甜蜜果实。
xx教育学校是一所针对中小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的一所专类学校。与同类学校相比,宽阔的教学地点,优雅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更为重要的是:在聘请的十三位教学指导员里,有3位国家级重点教师,6位省级学科带头人,三位硕士生,一位曾在新东方等大型培训学校任教,拥有8年英语培训经验的老师。这些同类培训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是新纽约素质教育学校在短短的3个月里在同类学校中迅速崛起,在广大师生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但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创办时间短,前期调查阶段准备不够,社会人脉狭隘,教学地点相对偏僻,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对任课老师管理度不够等弱点,使新纽约面临了创办以来的第一个瓶颈期。决定一个培训类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生源,而新纽约的生源在迎接一个入学高峰后,一直在40人左右停滞不前。而寒假时间短,过年走亲访友占用时间,加上天气恶劣和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寒假得到休息等种种原因,使寒假培训一直以来成为各类培训班的淡季,新纽约也同样面临以上情况。一般类培训学校选择在寒假歇班,或者只开设较少班种。鉴于新纽约创办时间较短,前期宣传力度不够,若在寒假歇班,则会造成前期投入大部分流失。而开学后,各类培训学校均加大宣传力度,新纽约又会面临湮没于宣传热潮,不能突出自身特色的严峻前景。因此校长决定继续追加宣传资金,加大宣传力度,针对寒假时间短的现实状况,开设节前强化补习班以及寒假作业xx班,开展补三送一活动,即若在语数外,物理,作文六个班里任选三个,即能免费参加寒假作业xx班。在力争现有生源不流失的情况下,尽力争取新生源,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在x学x校的宣传页上,我有幸加入设计团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和实施。设计灵感来自于家里大门贴的福。因为春节即将到来,家家户户均要买福贴于门上,以得福气和喜意。针对此情况,我们设计出红底黄的福,两个角上写上初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新纽约素质教育学校,福下写上学校地址和联系电话。总共印刷了三千份,均是由我发出。
由于校长对市内环境的不熟悉,在发xx的过程中完全依照自己的衡量和判断。针对接受人群和获益对象,我选择了市一中,市五中,市六高初中部,以及一小和二小,世纪广场,百佳超市和亚兴超市12号和13号店。由于小学生此时已经放假,我通过关系打听到了家长xxx学生通知书的时间,然后在校门口蹲点守候,将xxx发到了每一位家长的手中。通过与超市相关人员的积极交涉,使部分xxx能够以超市xx的方式,使光临到超市的每一位顾客都能够拿到x。xx而针对初中生,除了在校门口守候之外,还通过人际关系,使相关老师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了有力宣传。而于晚上人们散步时间段在世纪广场进行宣传则是抓住了人们晚上闲适时,有时间和精力去读xxxx,使宣传达到最大效果。
这次假期社会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是要有虚心的态度,以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去做领导交给自己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是在新纽约学校中,身边的同事以及任课教师用其言行给我的宝贵财富。
二是要有乐观精神,勇敢的面对不可知的困难。我是在新纽约最困难的时候加入的,但是其创办者从来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他只把想出对策,解决困难的措施放在心中。在收支差距及其大时仍然告诉我们不要放弃,待人接物时脸上永远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心中坚定不移的相信一定会迎来寒冬过后生机盎然的春天。
三是要放低自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在当今社会,你只能以自己的才能和谋略以及人格服人,而不是凭借夸夸而谈,自以为是的背景和没有实践经历的学历。要自信而不自大,狂放而不狂妄,不拘小节而非不以为意。你可以是任何角色:扫地的,擦桌子的,买外卖的,发xxx的,策划的,设计的,账目明细的,等等等等。大丈夫能屈能伸,要让别人相信80后的孩子,并非他们所想像的那么自不量力,自骄自大!
四是要敢于放弃,抓住稍纵即逝的良机。这是从老板身上学来的。生命何其短暂,看中了一件事情,决定了认准了一件事情之后,剩下的就是要力排众议勇敢去做,成功就是要敢于去放弃一般人不敢放弃的东西,永于抓住一般人看不到锲机。而这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并非一时冲动的举动。
以上是我自己觉得在这次假期社会实践学到的在社会立足必不可少的经验和项目。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二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其实在塔卧镇几个村走访教育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一些问题的端倪,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将从整体的角度来对永顺县的教育提出一些问题,并给出一些初步的建议解决办法。
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意识到,当地农民非常愿意他们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将来读高中,进大学,走出家乡,去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回来报效家乡。但是,由于贫困,他们不得不让家里学习较差的学生放弃进一步的深造,让他们改上中专或直接外出打工。没有能力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只能忍痛让其中一个孩子暂时牺牲自己,打工挣钱来维持家里的生活。
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短期办法是,各级政府设立一定的助学金提供给因贫困而不得不放弃深造机会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长远来看,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使孩子们的教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要发展,要致富,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教育上去了,村子才能富起来。
永顺的教育投入力度近些年来已经在逐步加强,但由于教育底子薄,基础差,还需要在未来很多年持续性的投入,并尽可能地加强。因此,我们希望各级政府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最好多设立一些教育基金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提供一些帮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贫穷,这里的学生大都发奋读书,把考取大学作为拥有新生活的跳板。考取大学后一般都会在大城市里找到一份良好的工作,极少回到家乡。这样就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使得永顺缺乏振兴经济的各类人才,进一步阻碍了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
"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现在不管城里、乡下,做父母的谈起儿子女儿,都以能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为荣,出国留学的更不用说,那是父母的骄傲,乃至亲戚朋友的骄傲,也是师长们劝勉后辈努力学习的典范。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责任感,加深他们在读书的同时能感受到振兴家乡的使命感。同时,永顺县应多制定一些鼓励本地学子毕业后回乡振兴家乡经济建设的政策。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三
《市中学教育现状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为您精心整理,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2015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2014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要真正构建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抛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教育体制,首先是完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模式,使高考和招生制度朝着真正有利于选拔品学兼优,有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的方向转变,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其次要形成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
全社会提倡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鼓励人人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注意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鼓励其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中学里大力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求,是培养大批世界性一流创新型人才和科学家的需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及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四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下面是一篇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欢迎参阅!
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五
教育问题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教育事业是历朝历代兴国安邦的大业,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20xx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钱,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六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七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下面是闲散青年教育管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供大家阅读参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当代渔农村青年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过去由于渔农村生产结构单一,很少产生分化,随着党和国家各项渔农村政策的推出和落实,广大渔渔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渔农村生产结构逐渐多元化,渔农民的身影活跃于第一、二、三产业,涉及多种产业。本文所指渔农村闲散青年(18—35周岁),除在乡务农者、在乡务工(商)者和进城(异地)打工者,在渔农村或进城镇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的青年。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问卷42份,收回36份,由于条件限制,调查范围不广。本文结合调研资料,拟就新形势下本区域内渔农村闲散青年的思想与生存状况作一下阐述,对影响渔农村闲散青年发展变化的具体因素作一下分析,并就此现状,谈一谈新时期渔农村闲散青年的教育工作。
根据调查,长白乡渔农村散闲青少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不爱读书,经常旷课,拉帮结伙,出入娱乐场所的在校生;(2)学校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以及一些年龄较大,无一技之长,又怕吃苦或不愿从事体力重、工资低而无业的青年;(3)文化素质较低的下岗职工,难以实现就业,无固定收入,依靠偶尔打小工获取少许收入的青年;(4)刑满释放,改造效果不明显的回籍青年。
从渔农村闲散青年的基本情况看,60%的青年是初中毕业,18%的青年是高中毕业,22%的青年是中专毕业。这较之从前,虽然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几乎没有了,但是伴随着就业走向市场,在广大青年择业机会增加的同时,而对以上学历的青年来说,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择业机会却在不断的降低。调查发现,许多中专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此外,还发现一部分渔农村闲散青年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但已经结婚成家,可以想象,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他们的负担将越来越重。
改革开放使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频繁和直接,在眼界不断开阔的过程中,他们的价值取向、婚姻与家庭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趋势。从渔农村闲散青年对婚姻与家庭意识来看,他们基本上撇弃了传统的“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保守思想,但对结婚费用来源问题仍比较依赖父母,有这种想法的占70%,这可能缘于他们本身较少的收入来源。在调研中发现,约有60%的青年,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自己的社会交往面能更拓宽。
据渔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外出从业情况调查看,随着市场经济规律和经营活动开放,许多渔农村青年劳动力都有“厌渔厌农”思想。从就业形势看,喜欢从事服务业的青年占40%,喜欢从事领导和管理工作的青年占18%,喜欢从事工业工作的占12%,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达67%,72%的青年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渔农业效益不高、生产条件不好、生产劳动太辛苦。有80%以上的青年有走出渔农村抑或脱离传统作业方式的强烈愿望。有75%的青年认为搞好渔农业的'关键在于:降低渔农民负担,调整农副产品价格,优化渔农业生产结构。
虽然当代渔农村青年的文化程度与他们的长辈相比相对较高,但他们并不满足。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身边的人比较富裕主要是因为“能力强、会经营管理”和“有文化、有技术”,他们迫切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在调研中发现,渔农村闲散青年对自己受教育程度不满意的占70%,愿意接受再教育的占60%,可见他们乐于用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眼界。在文化生活中,90%的青年文化娱乐用品大多是电视机。还发现各种娱乐活动、休闲杂志很受欢迎,在他们文化消费中,喜欢旅游消费的占70%,青年文化生活的另一方面是80%的青年喜欢追求品牌、前卫和时尚。
由于闲散青年缺乏渔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能,在渔农村中属于弱势群体,不被重视,被冷落的现象常有发生,影响了他们的权利意识和社会参与积极性。从“是否愿意加入共青团”的比例来看“无所谓”的回答占69%,而“愿意或已交入团申请书”的占31%左右;从“对村干部能否带领群众致富”的看法中,持肯定态度的占30%左右;从“对社会不满,采取的行动方式”来看,认为“要行使选举权”的占40%,“在合法范围内采取积极行动”占5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种形势下对青年的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伴随着青年身份、职业、角色的变化,伴随着对外开放,青年在接受新的观念,先进的技术时,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
(二)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速猛发展,一种集电话、电报、电视、传真等优点于一体的数字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对当代青年,特别是渔农村青年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表现的尤为明显,谁掌握的业务技术多,综合能力强、学历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就业机会的相对提高也是针对上述青年来说的。
(三)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渔农村闲散青年分布比例不均,青年的流动性大。在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方,紧张的工作、向上的氛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带动了青年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反之,生活方式枯燥,生存能力逐渐变弱,甚至会导致社会不良行为,丑恶现象的出现。
(四)目前农业效益不高,渔业生产风险高、且辛苦,渔农村青年掌握的实用技术不足,对渔农业前景不抱乐观态度。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渔农村青年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乐于从事的渔农业转向其他领域发展。
(五)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带动了渔农村闲散青年社会政治生活意识的转向。现在党组织及团组织对于渔农村闲散青年的吸引力明显减弱,渔农村闲散青年对社会公众事业及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明显减少,对团的意识等已今非昔比。
面对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渔农村青年的信念、素质、境界、能力都将受到全新考验,面对当今渔农村闲散青年生存发展的现状,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向渔农村闲散青年投入更多的关注、关怀和具体帮助,引导他们学榜样、学技能、学科学、求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新一代渔农村青年。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群众的辛勤努力,渔农民生活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不同区域发展的力度不同,随之,渔农村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能力存在着差异。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真正做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共同发展,带领青年参观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区域、企业、示范户,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结对帮扶,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泛宣传渔农村青年成才致富的先进事迹,利用身边的典型来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树立成功的信心和方向,引导他们沿着成功者所走过的历程,学习他们的创业精神,工作思路、方法、经验。同时也帮助他们进一步落实外部环境,如积极推进青年渔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进程,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渔农村青年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家作主的主人;要以提高渔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全面加强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精神文明“进村入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为渔农村和渔农民的发展提供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渔农村闲散青年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他们不具有投身新农业科技革命的能力,因此尽快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刻不容缓,政府及社会在有关方面要对广大渔农村闲散青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富民政策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也应尽快建立完备的信息网络,增加闲散青年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渔农村各级团组织要抓住逐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时机,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培养青年科学种田能手和发展多种经营的青年致富能手,依托已建的青年科技图书站、青年之家,创立读书俱乐部等有形阵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积极推进“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为渔农民青年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铺路搭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这种学习更方便,更实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形成规模,使其长远稳定地发展,要积极引导渔农村青年转变思想观念,掀起“读书、学技、创业、成才”的新高潮,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青年渔农民的技术培训,结合“绿色证书”培训,实施“青年渔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尤其要抓好高效农业新技术的培训,为渔农村着重培养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的复合型青年人才。各级团组织应不失时机地组织青年岗位能手比赛、现场观摩等各种劳动技能操作和培训,以此不断增强渔农村青年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适应力,发展能力、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开展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多渠道增加渔农村青年收入。就目前长白乡而言,新引进的太平洋海洋工程外资项目给一度封闭的长白开启的工业发展之路,政府部门要紧紧扎住这个机遇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咨询、指导,引导渔农村青年从事运输、营销、服务等行业,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为渔农村青年的增效增收,成长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促进闲散青年实现就业。政府部门应针对闲散青年的特征,增设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场地,提高闲散青年接触文化、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团组织应以“三争三创”等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服务力度,不断完善渔农村青年服务体系,壮大青年义工服务队伍,完善义工制度,联合“三下乡”等活动,深入渔农村基层切实为渔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广播电视、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传播行动。大力宣传党在渔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广大渔农村青年善用政策,用好政策,依法代表和维护渔农村青年创业者的权利和利益。团组织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渔农村闲散青年投入更加关注与热情的目光,真正认识、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在建设新型渔农村的道路上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实践调查报告篇八
调查时间:20xx年x月x号—x月x号
地点:xx镇内中小学校
对象:部分中小学校部分老师,学生,部分村民。
调查目的:xx镇是北方有名的工业城镇,自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xx更是成为了曾经名扬天下的“华夏第一村”。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文革派”动乱,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后,如今的xx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豪壮的风采。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方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而xx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先行者,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弄潮儿,以及作为研究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模板。它能否保持强劲发展动力,能否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未来一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调查过程:
如今,xx所辖26村街,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几十个。但此次调查由于时间有限,人员有限,调查范围只在xx镇内的几所学校:xx镇中学,津美小学,津海小学。 xx镇中学曾经是全县有名的中学,在九十年代早期的时候曾经有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升学率(考入我县最好的中学——静海一中),保送到天津一中,南开中学等名校,要知道那时候,学校的条件很苦,任课老师的水平更是实在不敢恭维。但是那时候的学生真是“苦”学啊!据很多老师回忆,对那些学生用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他们,最合适不过。当时各个小学都是和镇中学在同一校区。直到九五年的时候各个小学才纷纷搬走,离开那拥挤简陋的镇中大院。
而如今,我回到我的母校(我的小学是在津美小学读的,中学是在镇中学)。这两个地方我都是很多年没有回去了,而现在,许多我当年的熟悉的东西早已不复存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教学楼,粉刷的雪白的墙壁,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伴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如今在xx无论是什么学校,早已没有了当年“寒碜”的景象,都是清一色的气派,豪华。
此次,我更是走访了我们镇曾经最特别的小学——津海小学。之所以特别,因为这里曾经农民工子弟最多的学校。自从xx的经济腾飞以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而xx的原住民不过只有几千人,而农民工的数量高达四万人(不完全统计,因为xx有不少民工没有户口。这个数量仅仅指的是在xx镇内工厂的工作的工人)。有了大量的工人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农民工的子女。几年前,曾今一度因为高额的'借读费用,以及各种入学门槛而使大量的农民工子女辍学,十多岁就去工厂上班,童工现象非常普遍。而当时的静海小学却独自降低了入学门槛和解读费用,所以当年很多农民工家长可谓是蜂拥而至。
同时,我也走访了当地的一些村民,还有一些外来人员。为的使我的调查更加客观。 调查结果及分析:
曾经的xx,是靠禹作敏等人靠血靠命才把这个江山打下来的,我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如今很多老人如果一回想起当年艰苦创业的景象,都会不由的感慨,今不如昔啊!!!
今不如昔?我们该如何去理解?禹作敏等那些老一辈的创业者们他们没一个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确切的说那些人们当中有好多人连书都没念过。他们就是一群土的不能再土的穷农民,对他们而言,谈什么文化,谈什么市场规律,谈什么市场营销!但是就是这群土农民创造了曾经的xx神话!我也是xx人,我每当想起这,我都非常的自豪。对于xx的辉煌历史,我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