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赠汪伦教案中班篇一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一课时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赠汪伦教案中班篇二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文化瑰宝。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一背?喜欢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背。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
2、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时,是用哪些方法学习诗意的?
学生回忆归纳,如: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先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再在小组内用这些方法自学交流诗的大意。
6、大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师相机引导。
生:我通过注释,知道第一句话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李白乘船正要离开。
师:很好,能借助书中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点字眼,再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从“忽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很意外。“忽闻”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可见作者当时没想到汪伦会去送他,而且以边踏拍子边唱歌的方式。所以读的时候应该突出“忽闻”,读出作者的惊喜,我来读一读,……。
师: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更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心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诗人和汪伦分别时的心情,说一说。
……
6、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和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7、指读反馈。
8、练习背诵,指导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用刚才的学习《赠汪伦》的方法,在小组内自学这首诗。
师巡视指导。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像这种表达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指读;齐读。理解诗的大意。读一读,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类古诗。
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做以分析,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组元对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解释、评价等,让学生筛选使用。课内就可以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意思了。
其次,要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如借助注释、,还有利用插图、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推想。在学习下一首古诗《回乡偶书》时还可以采用编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内容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仅学习古诗如此,每一篇课文都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学习古诗最容易走的极端是,咬文嚼字。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而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学生只要能了解诗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现在的古诗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重视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略了写作方法的赏析。如学习《赠汪伦》,就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抓住“行”“闻”“深”“送”等词语,描述李白与汪伦道别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想象离别画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写桃花潭水时用夸张的手法,“深千尺”,以此与汪伦对“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挚深厚的感情。赏析诗人写法上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还更能从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形象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赠汪伦教案中班篇三
一 , 设计理念 : 领会诗歌的意境 . 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 " 活 " 起来 , 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 激发其情感 , 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
二 , 三维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 方法与过程 : 读懂诗句 ,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 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 , 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的友情的思想意识 .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三 , 教学目标 :
1, 感受友情的真挚 , 有交朋友的欲望 .
2, 有感情的朗读 , 背诵古诗 .
3, 认识 7 个字 ( 赠 , 伦 , 乘 , 将 , 忽 , 踏 , 送 ), 会写 " 汪 "" 李 "" 情 "" 舟 "" 闻 "" 及 "6 个生字 .
四 , 教学重点 :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 , 重音 , 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
五 , 教学难点 : 注意 " 及 " 字的笔顺
教学设计
一 , 创设情境 , 导入新课
2, 出示 " 汪伦 "( 唐朝人 , 家住泾州桃花潭边 , 他性格豪爽 , 喜欢结交名士 , 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 , 是个仗义之人 )
学习 " 汪 " 字 , 象形字 , 谁来讲讲 .
平时在哪里还见过或者使用过这个字 想象汪洋大海什么样 , 结合图片理解 . 汪洋大海就是形容大海的水势非常大的样子 .
2, 介绍诗人 , 出示课题 , 学习 " 李 " 字
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 , 他的诗具有 " 笔落惊风雨 , 诗成泣鬼神 " 的艺术魅力 , 他给后世人留下 900 多首诗 , 人们都称他为 " 诗仙 ", 知道他是谁吗 ( 李白 )
" 李 " 是一个姓 . 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 , 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 , 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 , 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 木下结子就念李 )
读文题和作者
二 , 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李送汪一首诗 , 两人的友谊情深似海 , 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 ! 当时 , 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 , 汪伦非常倾慕 , 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 . 可是 , 泾州名不见经传 , 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 , 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 , 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 , 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 , 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 . 那时 , 所有知道李白的人 , 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 : 喝酒和游历 , 只要有好酒 , 有美景 , 李白就会闻风而来 . 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
"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 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 . 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 , 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 . 一见到汪伦 , 便要去看 " 十里桃花 " 和 " 万家酒店 ". 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 :" 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 , 桃花潭方圆十里 , 并没有桃花 . 万家呢 , 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 , 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 ." 李白听了 , 先是一愣 , 接着哈哈大笑起来 , 连说 :" 佩服 ! 佩服 !"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 , 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 , 群山环抱 , 清静深幽 , 像仙境一样 . 在这里 , 李白每天饮美酒 , 听歌咏 ,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 一天数宴 , 常相聚会 , 往往欢娱达旦 . 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 因此 , 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 . 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 , 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 , 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
李白要走的那天 , 汪伦送给名马八匹 , 绸缎 , 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 , 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 , 船正要离岸 , 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 李白回头一看 , 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 主人的深情厚谊 , 古朴的送客形式 , 使李白十分感动 . 他立即铺纸研墨 , 写了那首千古送别诗 :
( 一 ) 读诗
教师配乐读诗 , 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
学生跟随老师读诗 , 注意听清每一行教师是在哪里停顿的 .
学生自由读两遍诗 , 在读诗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指名读诗 , 其他同学结合画面 , 想一想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
*** 检查认读字
( 二 ) 学习 " 舟 " 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 , 诗句中提到小船了吗 ( 播放字理图 ) 古代人们就是把船称做 " 舟 ".
拼读音节读字 .
课件演示笔顺 , 书空笔顺 .
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 指导写字 .
( 三 ) 学习 " 闻 " 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时发生什么事了 在诗中哪里看出他听到歌声 ( 闻 )
拼读音节读字 .
分析字型 , 如何记住
组词 ." 闻一闻 ": 用鼻子闻 , 做一做闻气味的动作 .
( 四 ) 诗中前两行记叙了两人分别的场景 , 你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体会吧 , 男女生分读 , 全班齐读前两行诗 .
过渡 : 李白回想起几天来和汪伦相处的点点滴滴 , 他们在诗文的共同爱好 , 切磋的多少个不眠之夜 , 他们情谊深厚 , 志同道合 . 人生难得一知己啊 ! 临别时 , 汪论带者一群村民脚塌节拍 , 手挽手前来送行 , 李白感慨万分 , 面对此情此景 , 面对桃花潭水 , 李白立刻写下了这首 , 作为感谢 !
你们读读下两句
( 五 ) 学习 " 及 " 字
后两行诗中哪一个词是 " 不如 " 的意思 ( 及 )
拼读音节读字 .
" 不及 " 是不如的意思 ," 及 " 是比得上 , 赶得上的意思 . 组词 .
课件演示笔顺 , 书空笔顺 , 开火车写笔顺 .
( 六 ) 学习 " 情 " 字
回忆以前学习过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
拼读音节读 " 情 " 字 .
" 青 " 字为了让我们拥有一双明亮
赠汪伦教案中班篇四
教学《赠汪伦》理解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解了不少诗人,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著名诗人(陆游,李白等)
师: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唐代)板书:
我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指名和集体背诵,师略加叙述诗表现的意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又一首诗《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一每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师:看课题,谁赠什么给谁?(李白赠诗给汪伦)
师:什么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一种旧诗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生齐读《赠汪伦》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试读,齐读。
逐词逐句解释
生:乘舟——坐船;“欲”——打算,这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我乘坐上船刚刚要走。
生:忽——忽然;闻——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
师:什么叫“踏歌”,歌唱时从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做“踏歌”,至于汪伦当时踏歌是怎样的节拍与声调,等会作讨论。
生:这句诗的意思—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是汪伦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生:不及——比不上;情——情谊,感情。
连词解句意
整句诗的意思: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自己说说诗的意思,指名说。
师:汪伦对李白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如果一层楼高4米,比83层楼还高。
师:用“千尺深”的潭水,也比不上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有多深了。
师: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听到汪伦带领男女老少踏歌前来送别时,心情何等激动,因而当即赋诗赠送,那么汪伦“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我们来讨论一下。
生:汪伦可能用一种较缓慢的脚步,较凄凉的声音。因为和好朋友李白就要分别了,
生:……急促……高亢……,因为约定的时间快到了。
生:……较快……宏亮……,虽是送别,还会有相逢机会。
师:我倾向于用较快的节拍,宏亮的声音。这种推想,因为李白的赠诗中没有伤感的情绪,而且插图上李白的表情也没有伤感的表现,可以证明这种推想是正确的,本诗虽写的是与友人分别,却感情奔放,形成了本诗特有的风格。
齐读本诗。
生:用上“哪怕……也”解释,意思: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用上“如果……就……”,解释:如果……就……。
生:用上“即使……也”解释:即使……也……
生:用上“就算……也”解释:就算……也……
生:用上“纵使……也”解释:纵使……也……
生:感叹句解释: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用反问句……
那里比得上……呢?
……
怎么比得上……呢?
生:还可用设问句……桃花潭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水有千尺深吗?(没有)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这里用“夸张、比喻”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深,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我们怎样读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指名读,齐读。
有时间、背或抄。
赠汪伦教案中班篇五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六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四、情境表演,时空延伸。
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场面,学生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附:小学生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校园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赠汪伦教案中班篇六
设计理念:
让学生觉得学古诗是一件有趣的事,丰富学生的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和空间。初步渗透知人论世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诵读等方式比较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理解“忽闻”、“踏歌”等词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情,导入新课
1、播放《送别》。同学们,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两个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告别的情景。你们想象一下,你在一位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2、板书课题,释题、读题。
赠:送。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他们是怎样成为一对好朋友的呢?大家听老师讲一个故事。(故事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范读(课件)
评一评,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2、出示诗意
李白坐上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人们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着拍子的声音。桃花潭的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3、检查理解情况
1、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在诗意中找出字词的意思。
将欲行:刚刚要走
潭:深水池
不及:比不上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情
1、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2、师生合作读(随机讲解)
师:当我读到前两句时,我想象到了,有很多老百姓穿着节日的盛装,踏着欢乐的鼓点,为李白送行的场景。
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怎么样?(万分激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这种激动心情(忽)。就在李白刚刚要走的一刹那,岸上响起了踏歌声。李白此时是万分激动啊!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读这两句。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心里会想起些什么呢?(想起这些天来,汪伦对他的盛情款待;想起汪伦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诗人不禁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急汪伦送我情。
让我们一起诵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和感激表达出来吧!
3、配乐朗诵
五、结合实际谈友谊
学了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真挚友情。古时候,交通极为不便,人们出远门全靠步行和乘船,汪伦和李白此次离别,也许今生不会有再见面的机会了。不象现在,有电话、手机,还可以上网聊天,联系很方便,所以我们同学之间也要珍惜彼此的友谊。
赠汪伦教案中班篇七
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生小组讨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生:(齐声答)坐不住。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声答)诗人。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
(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
(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给掌声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别董大》(屏幕出现《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想不想读?
生:(齐声答)想。
师:大声读,齐读。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琴师叫什么人?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
生:伤心。
生:(齐声答)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声答)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三、四句)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长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
(生齐读)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渭城曲》齐。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
生:(大声)酒。
生:真情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的朗诵)
师:谁来?勇敢的孩子?(面带微笑地说)谁没有发过言的,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告诉我你没有发过言,好多人都发过言的,你还再摇嘛!(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赠汪伦教案中班篇八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示在哪里?”
(这样不只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学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干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空虚诗歌内容,同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同学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局面,同学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同学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同学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自古伤分别,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和:小同学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学校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同学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时扩展同学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