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一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之所以说是终于,是因为我很痛苦地看那本书。合上厚厚的封面,脑子里只有那个叛逆少年霍尔顿的的一言一行。他四次被开除学校,不是因为他不爱读书,而是周遭假模假式的环境让他无法静心读书。很多人,很多叛逆者,都是因为这样,无法忍受,然后再变化。
我开始觉得这本书很无聊,到处都是脏话,“混账”,我开始怀疑这位作者写作的意图。一个叛逆短暂的几天,却整整写了一本书。经历了很多,我觉得他心底里最喜欢的是琴,可是却被萨丽的美貌迷住,而和她搂搂抱抱。很多时候,现实真的是咄咄逼人的呢。
尽管他是个叛逆少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彷徨的不知所措,最后仍然接受现实而苟且的悲剧。这是个悲剧,资本主义社会的故事。物化社会,人人向钱看齐。向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阿谀奉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冷漠淡然,向自己喜欢的人假装绅士,向自己讨厌的人假装巴结。哪怕一丁点的小事,在这个少年的心里却是个大事。他看不得假模假式。
可我觉得我没有他那样勇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说讨厌,甚至动粗。我一直以来都是忍受,忍受他们的缺点,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许我一直生活在一种压抑的时光里,烦了也不敢喝酒,开心了也不能在朋友面前太过嚣张。对小偷的行为无视,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懦弱者。我不知道我是否叛逆过,也许心里有过波澜,可是我会马上把它们抚平。因为叛逆的结局和不叛逆的结局也许是一样的,都是接受现实,都是苟且地活,都是顺应物化。只是叛逆的人曾经激荡起不受束缚的涟漪,可是最后,一样的归顺。
在霍尔顿的心理,现实很残酷,时光过了那么久,我们还是这样认为,现实很残酷,只是适者生存。
脑海里始终是霍尔顿的那句话: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刚出来,把他们都捉住。我整天就想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猜不透的你的心思,如果可以,就让我和你在麦田一起守望,风儿吹过掀起一层层的金色波浪,我和你站在那里,叛逆和不叛逆,不要去管,伤感和不伤感,不要去想。我们活得很累,可是生活总有期盼,我们不能把这期盼毁了。让我们望着那群孩子狂奔,我们看着就够了。或者让我和你一起骑马瞎跑,摔下来感觉不到疼,很可怕,很痛苦,可是总算是经历过了,然后瞎跑到麦田旁,做守望者。
叛逆不叛逆,其实内心里的期待是一样的。可最后为自己的事业卑贱地活着,而不是为自己的事业英勇地死去。
教师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二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有两部小说经过三十多年时间的考验,已被认为是“现代经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无形人》(theinvisibleman,1952),一部就是本书。
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模仿主人公霍尔顿——们在大冬天穿风衣,倒带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守望者》。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于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受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中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想作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那些孩子们不掉下去,他在一个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社会中却想保护别人,这只是一个很美好的理想,他有能力守望吗?“麻烦就在这里。你永远都找不到一块宁静、舒服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本身就不存在!”作者也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样子,却自己在杜撰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自身无法实现的依托梦想,这就是这部作品带有太多的幻想色彩理由!它不是生活实际,但它是一种幻觉的需要,这非常适合处于青春时期的少年思想!
我认为这么多年来,中国读者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者在变相呼吁社会教育改革!同时用主人公的身影塑造了自己认为的一种模式。至于这部小说是否影响了美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无从知道,我想美国社会接受这位作家的时候,也就说明是一种默认!现在西方教学方式正被许多私人教育学校在中国到处宣传,这不仅仅是光为了挣钱,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发出的一种唤醒!
作为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善待学生,去尊重他们,让他们爱学习,至少不讨厌上学。
教师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三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感触很深。
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于室友打架,独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个当麦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许所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想远离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块麦田里,守护着那些玩耍中的尚还纯真无邪的孩子。或许,霍尔顿所说的“悬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尔顿不愿纯洁的孩子堕落成所谓的“大人”。
而让我们想远离大人的,是大人们的假模假式,是大人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童年期的我们太小,成年期的我们以“腐烂”,只有现在的我们最清醒。我们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肮脏,我们不愿染上那些污秽。我们只想找一块净土,一块没有陋习,没有大人,只有纯真的孩子的净土。
可也许这净土并不存在,大人们以污染了整个世界。于是,我们只得开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灵的净土。当大人们要我们对丑的事物说恭维话时,我们说出事实;当大人要我们学习他的假模假式,并将其称为“礼貌”时,我们仍直言不讳。于是大人们说我们叛逆,于是便多了许许多多“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威逼利诱,直到我们妥协,任他们将我们改造成一个个“家人”,还美名其曰:“为你好!”。
我们好像不可能战胜大人,改变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虚伪。而且,我们似乎也无法坚持到底,工作上不会拍几句马屁,就没法讨老板欢心;交际上,不会几句客套话,注定要被排挤……总之,不虚假就没法在社会上混!
大人们正是靠着这些理由,“名正言顺”地在我们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要我们对所有人,哪怕是讨厌的人也要笑脸相迎,用最甜的声音打招呼,还得称之为叔叔或阿姨。还要求我们在客人来的时候一动不动地坐着,这样父母就会听到客人的恭维话:“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们教育的好!”父母这是就会忍住满心的窃喜,佯装满不在乎的来一句:“哪里哪里,一般般啦!”然后与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虚伪哦!
这奉承话估计是针对人们爱慕虚荣的特点而产生的。不论在什么场合,说给什么人听,被夸的人都会红光满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别人说的是真是假,心里又打着什么主意。一夸就忘形,人的致命弱点!
在我看来,人似乎在某些方面还不如狗。狗爱憎分明,喜欢,它就会冲你摇尾;厌恶,它就会冲你吼叫。而人呢,总是口是心非。哪怕厌恶,也要为了利益去讨好。那满脸堆笑的模样实在让人作呕!
放弃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孩子们看的比你们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纯洁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为利益而不顾一切。你们不必讨好谁,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维;你们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宽容的的人。
让孩子净化你们的心灵,洗去世间的肮脏。让孩子擦亮你们的眼,去看这世间尚存的美丽。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满童真的孩子,还世界一片净土!
教师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四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感触很深。
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于室友打架,独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个当麦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许所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想远离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块麦田里,守护着那些玩耍中的尚还纯真无邪的孩子。或许,霍尔顿所说的“悬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尔顿不愿纯洁的孩子堕落成所谓的“大人”。
而让我们想远离大人的,是大人们的假模假式,是大人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童年期的我们太小,成年期的我们以“腐烂”,只有现在的我们最清醒。我们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肮脏,我们不愿染上那些污秽。我们只想找一块净土,一块没有陋习,没有大人,只有纯真的孩子的净土。
可也许这净土并不存在,大人们以污染了整个世界。于是,我们只得开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灵的净土。当大人们要我们对丑的事物说恭维话时,我们说出事实;当大人要我们学习他的假模假式,并将其称为“礼貌”时,我们仍直言不讳。于是大人们说我们叛逆,于是便多了许许多多“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威逼利诱,直到我们妥协,任他们将我们改造成一个个“家人”,还美名其曰:“为你好!”
我们好像不可能战胜大人,改变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虚伪。而且,我们似乎也无法坚持到底,工作上不会拍几句马屁,就没法讨老板欢心;交际上,不会几句客套话,注定要被排挤……总之,不虚假就没法在社会上混!
大人们正是靠着这些理由,“名正言顺”地在我们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要我们对所有人,哪怕是讨厌的人也要笑脸相迎,用最甜的声音打招呼,还得称之为叔叔或阿姨。还要求我们在客人来的时候一动不动地坐着,这样父母就会听到客人的恭维话:“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们教育的好!”父母这是就会忍住满心的窃喜,佯装满不在乎的来一句:“哪里哪里,一般般啦!”然后与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虚伪哦!
这奉承话估计是针对人们爱慕虚荣的特点而产生的。不论在什么场合,说给什么人听,被夸的人都会红光满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别人说的是真是假,心里又打着什么主意。一夸就忘形,人的致命弱点!
在我看来,人似乎在某些方面还不如狗。狗爱憎分明,喜欢,它就会冲你摇尾;厌恶,它就会冲你吼叫。而人呢,总是口是心非。哪怕厌恶,也要为了利益去讨好。那满脸堆笑的模样实在让人作呕!
放弃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孩子们看的比你们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纯洁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为利益而不顾一切。你们不必讨好谁,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维;你们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宽容的的人。
让孩子净化你们的心灵,洗去世间的肮脏。让孩子擦亮你们的眼,去看这世间尚存的美丽。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满童真的孩子,还世界一片净土!
教师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五
《爱的教育》是(意)亚米契斯的杰作。我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初看到《爱的教育》这个特别的题目时,我满腹狐疑:“太可笑了,人本来就有爱,哪儿还需要再去教学啊?”于是,我怀着疑惑的心情急切地看了起来。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恩里科的一个学年纪事与真实的“每月故事”。学生有着纯洁的心灵,他们人性善良与朴实,有着讴歌祖国、爱祖国的精神!
读完书后,我不禁赞叹他们彼此间友情,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和他们一样,那么世界会更美好,祖国也会更强大的。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人心中都有爱,但不能把爱藏在内心深处,要用爱来帮助关爱他人,爱才会更有爱更强大。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300字十四
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许多与爱有关的小故事。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比如《见义勇为的同学》一文,就让我明白了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再比如《和解》一文,就让我明白了在和别人发生矛盾时,要主动一点,去给对方道歉,友谊是无价的。
我要谢谢这本书,因为它让我懂得了太多,太多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爱。
教师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六
麦田守望者
读后感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的感触很深。
主人公霍尔顿在被学校开除,于室友打架,独自在外流浪等多方的因素下萌生了一个当麦田的守望者的想法。或许所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想远离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守在一块麦田里,守护着那些玩耍中的尚还纯真无邪的孩子。或许,霍尔顿所说的“悬崖”就是大人的世界。霍尔顿不愿纯洁的孩子堕落成所谓的“大人”。
而让我们想远离大人的,是大人们的假模假式,是大人们挂在嘴边的客套话。童年期的我们太小,成年期的我们以“腐烂”,只有现在的我们最清醒。我们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肮脏,我们不愿染上那些污秽。我们只想找一块净土,一块没有陋习,没有大人,只有纯真的孩子的净土。
可也许这净土并不存在,大人们以污染了整个世界。于是,我们只得开始反抗,努力保持自己心灵的净土。当大人们要我们对丑的事物说恭维话时,我们说出事实;当大人要我们学习他的假模假式,并将其称为“礼貌”时,我们仍直言不讳。于是大人们说我们叛逆,于是便多了许许多多“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威逼利诱,直到我们妥协,任他们将我们改造成一个个“家人”,还美名其曰:“为你好!”。
我们好像不可能战胜大人,改变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地虚伪。而且,我们似乎也无法坚持到底,工作上不会拍几句马屁,就没法讨老板欢心;交际上,不会几句客套话,注定要被排挤……总之,不虚假就没法在社会上混!
大人们正是靠着这些理由,“名正言顺”地在我们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要我们对所有人,哪怕是讨厌的人也要笑脸相迎,用最甜的声音打招呼,还得称之为叔叔或阿姨。还要求我们在客人来的时候一动不动地坐着,这样父母就会听到客人的恭维话:“你家孩子好乖哦!一定是你们教育的好!”父母这是就会忍住满心的窃喜,佯装满不在乎的来一句:“哪里哪里,一般般啦!”然后与客人“呵呵”的客套半天。哎,人性虚伪哦!
这奉承话估计是针对人们爱慕虚荣的特点而产生的。不论在什么场合,说给什么人听,被夸的人都会红光满面,笑的朵花似得。也不想想别人说的是真是假,心里又打着什么主意。一夸就忘形,人的致命弱点!
在我看来,人似乎在某些方面还不如狗。狗爱憎分明,喜欢,它就会冲你摇尾;厌恶,它就会冲你吼叫。而人呢,总是口是心非。哪怕厌恶,也要为了利益去讨好。那满脸堆笑的模样实在让人作呕!
放弃那些假模假式吧,大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孩子们看的比你们清楚多。去做孩子吧,做纯洁的孩子。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为利益而不顾一切。你们不必讨好谁,孩子不需要那些恭维;你们不必拘束言行,生怕得罪人,孩子是世界上最宽容的的人。
让孩子净化你们的心灵,洗去世间的肮脏。让孩子擦亮你们的眼,去看这世间尚存的美丽。
一起去做孩子吧,做充满童真的孩子,还世界一片净土!
教师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七
这些年来前前后后读过几遍,有时断断续续,不如少年时代的阅读那么专注。可每一次读起来,不得不佩服塞林格对意识流的表达能力,每一个少年都能读懂里面的共鸣。
我想我自己是早熟叛逆得很的,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决定逃避现行的愚蠢教育体系,无奈父亲手段更为高明,耐心将我引导回归,最终没有闹腾还安安生生考了大学。那时就是见不得这愚蠢的世界,尽管自己根本就没有见识过世界,自以为自己就是世界。
《麦》里面最最撞击世人内心的这段话: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好了。
我们都是那些跑起来不看方向的小孩。八零后这一拨人,在体制内学习着呆板的知识,内心忙乱却又荒凉,想要大声说话没有人听也就罢,关键还不知自己到底想要表达一些啥。我们这一拨人最原始纯真的天分,是真真实实被这制度被这愚蠢的教育体系害惨了。
如此一来,这还真是一篇纯粹的读后感,小说本身确实不值得费墨剧透,读过的人自然共鸣点头,还未读过的人也一看就懂:嗯,这是一部叛逆的青春咆哮。
教师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篇八
每个假期,我们都会有“假期作业”,那就是读书。读书的时候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繁杂的琐事,沉浸在书本的故事当中。尤其是在读教育类的书籍时,可以从书中学到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从中获得很多启迪,这样在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就会更加从容。
以前曾多次听说过《麦田的守望者》这本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内存并不大,我想应该很快就可以看完,于是我便下载了,准备细细地读一读。最开始我并没有想到这样一本书会使我感触如此深,对我的思想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麦田的守望者》主人公名叫霍尔顿,他讲述了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一天两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这本书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对现实社会极其不满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孤独的精神世界。霍尔顿的性格复杂而又矛盾,但他有着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我只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内心的理想教育。我得到了以下一些启示。
第一、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事情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比如说你不能选择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学生来到你身边,你都只能接受,虽然这些你选择不了,但是你可以选择态度。因为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全心全意,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从内心深处接受我们,他们总会有提高,有进步的。
第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平等参与的机制,促进他们健康、快乐、主动的发展。学生能处理的事情,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我觉得把自己的手伸给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难的是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手做事。
第三、做一个宽容的教育者,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犯很多的错,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经常会犯错,孩子犯了错误承认了就是好孩子,不能一味地认为孩子已经这样了,无药可救了,低年级的孩子自制力本来就差,我们要多理解孩子的天性,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应该多进行换位思考,在宽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改正错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事事都换个角度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