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实用10篇)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1:27:49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实用10篇)
时间:2024-03-20 21:27:49     小编:温柔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一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让科学技术与自然结成婚姻,把自然嫁给科技为妻。”以下是“小学生科技教育与社会生活联姻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培根的这一哲学思想与“sts”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为“sts”教育理念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改变当下学校教育中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就是要改变当下学生应用能力差、科学素养低、学习兴趣下降、创造性受损的状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自我校承担了《“sts”教育理念引领下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一省规划课题以来,我们努力让学校的科技教育与社会生活联姻,在“联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 打开课堂:将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联姻

课堂是不断向未知领域挺进的探究旅程,我们把课堂当作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有效阵地。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因此,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我们提出了“打开课堂,将社会生活引进课堂”的举措,要求教师在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 引进来。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适切的内容,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可以引进来的教学诱发点,并以此为支点,引领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引领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比如教学三年级的数学《正确运用单位》一课,教师将一桶纯净水,一只苹果、一摞书、一只热水壶等物品搬进了课堂,请学生上台拎一拎,搬一搬,感受一下重量,然后在了解了“克、千克、吨”等重量单位以后,请学生再来拎一拎,搬一搬,以此探究要运用怎样的重量单位。接着,教师又引进了生活中的衣服、项链、杯子等物品,请学生帮这些物品选择重量的单位,学生兴致极浓,探究的兴趣也极浓。选准生活中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支点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地促进了探究行动的展开,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无限的科学探究力。

2. 走出去。“sts”教育理念要求课堂不再封闭,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发现、探究。比如上五年级科学《怎样移动重物》一课,教师让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操场,操场上摆放着水桶、箱子、石头等各种各样的重物及几根棍子。我们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寻找移动重物的办法,学生从开始的死搬硬动,到团结合作,再到运用棍子撬动,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分析、比较、纠正、合作、改进的全过程,知识的获得再也不需要灌输,技能的获得再也不是只记住不会运用,科学探究力在这样久而久之地走出课堂的具体“社会生活问题”的探究中渐长。

打开了课堂,将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联姻,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土壤、探究的空间、合作的机会,打开了学生思维辨析的通道,因此也就实现了由“教知识”向“学探究”转型,实现了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探究”转型,实现了由“死学”向“活学”转型,这正是“sts”教育理念所推崇的。

二、 注重运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联姻

“sts”教育理念的本质集中在末尾的“s”(社会)上,即强调知识的社会性运用,因此,我们提出了“注重运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联姻”的举措,也就是强调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1. 实证式运用。即强调对所学知识的一种迁移性、巩固性运用,正如陆游教育儿子子聿时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种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探究力、操作能力。比如在教学《拒绝浪费》(综合实践)一课后,教师下发了这样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证式运用:浪费的现象我的建议实施情况学生带着课堂中学到的认识、知识,去观察社会,去思考改进,去落实跟进。这样实证式的运用将知识与社会有效链接,在社会现实的具体探究性实践中,学生不仅提高了探究力,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 创造性运用。即强调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重组,富有创意地运用。这种运用重在培养并考量学生敏锐的科学洞察力、睿智的科学思维力、非凡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性体现。比如,在教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矿物》一课后,我们让学生走进街道正在开挖的阳山工地,去认识岩石,学生发现了一块螃蟹的化石,于是,教师就组织学生以“螃蟹怎么上山了?”为主题,开展了创造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去开挖现场勘查,分析比照,居然得出了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所在的区域可能是一片汪洋的结论!这样大胆而富有创意的创造性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地质变迁奥秘的激情,而且锻炼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知识分析、探究的能力。

三、 争做创客:将奇思妙想与外化产品联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次针对中国学生进行的“学习和能力状况的调研”后指出:中国的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印象,能记忆,会解题,也能考出好成绩,但是,他们一旦进入社会生活,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观察能力和解释问题的能力欠佳;二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科学探究能力的缺失,就是“sts”教育理念重点强调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运用的接轨。因此,我们提出了“争做创客:将奇思妙想与外化产品联姻”。

1. 有想法即有做法。我们不反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创意,因为,毕竟每一项发明都是从问题,从想象开始的,没有了想象,就没有了创造的基础,但是我们更注重想法的可行性,可实践性,可物化性,因此,我们着力教给学生探究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思考改进——外化物品”,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努力通过自身探究性的行为,将想法变成现实。比如,学生发现数学老师上课用米尺画线很费力,有时还会按不住尺子掉下来,于是就有了“怎样让米尺粘在黑板上不动”的小创意,那怎么把创意变成现实呢?有哪些方法可以运用呢?学生几经讨论,就有了“磁性米尺”的小发明,再运用“加一加”“改一改”等方法,最终诞生了集画直线、半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米尺”这个小发明,将想法变成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品性。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打开了课堂,将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联姻;我们注重了运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联姻;我们让学生争做创客,将奇思妙想与外化产品联姻,以此努力让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生活联姻,让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富有趣味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在探究中获得,能力在动手中培养,思维在分析中见长,认识在活动中完善,品德在学习中形成,探究力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姻中不断得到培养和提升。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二

赵旭 2010011237

科技,作为影响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因素,象征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在浩瀚如烟的历史往事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演出。我们几乎在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中都能看到科技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审视科技,那我们对科技的理解往往就只停留在它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放眼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振兴,那么科技无疑就是决定性力量。军事,作为一个国家振兴的重要保证,与科技的依赖关系随着当今新军事浪潮的推进变得愈发紧密。这自然就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协调。

首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特点。

军事,是军队事务的简称,是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集体)生死存亡有关的重要事务以及法则,其独一无二的目的性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其形式也由远古时代的肉体对抗发展到了现在的信息对抗。

从人类漫长的军事历史来看,军事形式的军事理念的重大改变都无一不与当时的重大科技发展有关,比如说火药的成熟运用使人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飞机的发明使人类的战争空间发展至三维立体,核武器的发明使人类的战争威力达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高科技不对称战争的爆发和进行,我们越来越发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军事上的另一轮技术革命、观念革新,制信息权已经成为了超越制空间权的首要战争获胜准则。

所以我们首先可以得出军事科技的特点,也就是影响力巨大成效显著,进而我们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军事科技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大。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前沿军事科技、具体来说是军事武器所涉及的领域不是很广,往往就是比较单一的领域。

而相比于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由于其面向对象以及应用环境的不同,其要求就会相对较低,但是所涉及领域就要大很多。另外,民用科技与军事科技不同,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易于产业化、商品化、易于带来经济效益。

正如前文所述,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作为科学技术的两大应用领域,分别具有其独特之处,而同等重要。所以,如何依据一个国家现有的科技力量和现实情况去平衡两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现在及以后科技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十分不平凡的时期,人类的政治、科技、文化、战争、思想都在这短短的一百年发生了重大变革。而该世纪的后半叶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舞台被两大阵营的铁幕所笼罩,美国、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在二战过后不可避免地由并肩战斗的战友走向了针锋相对的敌人。

而冷战时期,人类的科技发展又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那么作为国家力量竞争的重要因素的科技无疑会被两国而过充分利用用作国际竞争的筹码。

实际上,回顾整个冷战的历史,我们似乎不难发现,美苏两国的争霸实际仿佛就是科技的竞争。

没有哪位政治家、军事家不感慨于广岛长崎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在恐怖的高科技武器面

前,国家间的较量似乎变得那么简单,谁拥有了更先进的武器谁就占据主动。于是,美苏两国就展开了一场持续达半个世纪的科技上的较量,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最精彩的莫过于两国在军事科技上的竞赛,更准确来说是军备竞赛。

1945年-1957年第一阶段军备竞赛主要是在研制核武器领域。

1945年7月,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49年8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在战后的核垄断地位。

1952年10月,美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次年8月,苏联氢弹试验成功。随后两国均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质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据统计,1945年至1985年,全世界共进行了1570次核爆炸试验,美苏两国分别进行了80次、562次核爆炸试验,占世界总数的80%以上,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达4.5万上,占全世界的90%以上。

军备竞赛的第二阶段为1957年至1983年,双方以研制核弹头的运载工具以及新型核弹头展开竞赛。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空,1958年美国也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加加林的操作下首次绕地球飞行并返回地面。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同时,美苏又进行了多次的洲际导中短核导弹发射试验。从1957年至1984年,全世界发射的3000多颗人造卫星中,两国总数占到了90%以上,且70%是军用卫星。到1986年,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重型轰炸三种战略武器合计数:美国1989件,苏联2594件,核弹拥有量,美国为1.3万余枚,苏联为9640枚。

第三阶段,在80年代初90年代末,以研制建立战略系统为主要内容,如1981年4月,美国进行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实验,此后又多次进行了同类的飞行,苏联在1983年进行了首次小型航天飞机的试验,此后两次试飞成功。在这个领域中,美国在航天飞机方面领先苏联,苏联在范围性武器系统和建立航天站方面领先美国。

在常规武器发展方面的竞赛也相当激烈,美苏两国的飞机、舰船、坦克、装甲车、火炮、导弹等更新3-5代,而且性能不断提高。

可以看到,美国苏联都将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作为各自发展竞争的重中之重。从以上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整个美苏军备竞赛、军事科技竞争的过程中,两国整体实力接近、在具体的不同领域各有千秋,互有攻守。

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内外交困最终克里姆林宫的镰刀旗落下,美国在整个冷战的漫长过程中终于笑到了最后。我们或许会发问,在两国军事科技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当然,这其中包括了诸多因素,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科技、国际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仔细分析,从科技的角度入手,一定能发现两者同样显赫的军事科技背后的不同,进而可以理解最终两国的胜败之道。

苏联,这个诞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的新兴国家,与欧美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性质和体制上就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一点从本质上使其科技发展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其鲜明的国家特色烙印。

入批量生产。火炮和弹药产量很少,坦克和军舰制造几乎没有,军工基础仍较薄弱。苏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其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庞大的军事工业,目标是使飞机、坦克、火炮三种最重要的武器生产达到自给。随后,国家对军事工业的投资以及军工产值都增长很快,超过了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1939年—1941年间建成了2000个新企业,集中力量生产坦克和飞机。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苏联的国防科研体系逐步形成,相继成立了一批研究所和设计局,并研制出了一系列先进武器。还成立了一批军事技术学院。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国防工业,国家的国防预算拨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5.4%猛增到26.4%,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兵器的大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卫国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已经拥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军事技术,为战争开始后大量生产先进武器装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军事工业发展非但没有被摧毁,反而经受住了考验,大大的以此为契机发展。最终到了二战结束后,成为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军事科技强国。

可以看到,由于苏联本身国家的特殊性以及处于较为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前期的苏联在科技发展上偏重于重工业,偏重于军事科技,这一点有效地保证了其国家安全,并且使其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可以说在冷战之前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上,苏联领导人正确的预判了国际形势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科技发展重军轻民的基调,为其日后的种种问题埋下了隐患。

到了冷战期间,为了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继续施行优先发展军事科技的战略,大力发展核武器、航天技术、导弹技术等尖端武器以及常规武器,忽视了民用科技的发展,“民用军事化”“经济军事化”。比如说,在人才、经费、设备方而,军事科研一贯受到优先照顾。在苏联的科技发展规划中,武器和太空计划始终居首位。与此相对照,工业部门的科研条件要差得多,每100名科学家中就有70人在研究坦克和导弹。

除了其忽视民用科技的发展的因素外,再加上受其科技体制所限,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生产实际化,科研人员普遍脱离生产,企业试制能力有限,所以导致科技无法带来经济效应,其民用科技的生存空间就更加非常狭小。

到了冷战的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民用产品逐渐开始获得了广泛市场,民用科技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量需求,但是此时的苏联并未能有效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机,依旧排斥挤压民用科技,导致其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甚至与日本都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我们知道,民用科技相比于军事科技,虽然科技水平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却易于产品化,市场化,其经济效益更加直接更加显著。苏联过度的发展军事科技而忽视民用科技就导致了其经济发展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再加上其相对死板僵硬的经济发展体制模式和在军事科技上的过度大量投入消耗,最终导致其经济崩溃。

过度发展军事科技带来了民用与军用的失衡,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失衡,带来了致命的缺失。

反观美国,作为19世纪末崛起的新兴大国,他的发展受到西方传统科技观念的影响,本身就有重视民用科技,鼓励发展民用科技的传统,所以美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在冷战时期尽管同样重视发展军事科技,但是受到其传统的影响,民用科技的发展仍然得到了很大支持,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其无与伦比的经济水平,所以为民用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其整体的科技发展体系较为均衡。

而且,美国更是把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完美地结合起来,将军事科技的成果应用在民用领域,使其获得经济效益以及进行产品的技术试验、更新换代,比如说: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

此外,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现在已经广泛运用在了日常的生活中,堪称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相结合的典范。

因此,我们就显而易见地知道在漫长的冷战军备竞争中,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综合发展各个领域的科技,把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先进军事科技的优势,广泛运用于民用,最终在经济、科技、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苏联过度发展军事科技,尽管一时取得辉煌,但是最终导致其科技发展失衡,没有能挽回其先天的劣势,宣告失败。

或许有人会反驳,苏联的在科技发展上的失衡是有原因的,的确,任何客观的历史事件都有其背后的背景,苏联之前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也对其在冷战时期的科技发展造成影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相结合才能使科技发展协调,才能使科技发展长远,才能使科技发展有效和全局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如果冷战期间,苏联能够有效地兼顾其民用科技的发展能够兼顾经济的发展,那么无疑其在于美国的竞争中就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其在先天条件上的不足之处。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的科技仍在飞速地发展,而军事科技的发展也必将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最为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怎样寻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结合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将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相结合才能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徐天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冷战后美国核威慑政策与国际战略稳定》孙逊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三

在2004年前,从日、法、德等高铁技术原创国引进先进设备的有西班牙、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这3个国家(地区)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汲取境外高铁技术先进的有益经验及教训,中国制定了“博采众长、以我为主、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并走出了一条新颖独特的技术创新之路.2004年中国引进高铁技术是全方位、全产业链的引进.国外技术与国内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高铁列车统一命名为“和谐号”,并冠以英文标志“crh”(中国铁路高速).例如,crh1型及crh2型是中车四方公司与加拿大庞巴迪、日崎重工公司合作研制的;crh3型是中车唐山厂、中车长春客车厂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研制的;crh5型是中车长春客车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研制的.引进后联合生产的动车组共有上述4种技术平台、15种车型号,设计速度等级为250~350公里/小时.20l0年,在融合提炼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客运量需求,对主要技术,如交流传动系统、转向架、铝合金车体、制动系统、头车形状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分别由原南车、北车集团自主研制成功了crh380新车型,其最高运营时速可达380公里/小时;继而时速350公里/小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成功,实现了自主化、标准化,如今已开始投入运营.

在中国引进高铁列车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作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决策和制度创新.首先,中国高铁只引进“动力分散方式”的高速列车.动力集中式与动力分散式高速列车的区别在于前者仅靠车头(机车)牵引,而后者是由带动力的动车及不带动力的拖车组成的“动车组”.动力集中式其动力装置少,车辆维护工作量少,价格相对低廉,但这一优点随着传动技术的进步,即采用直流电机牵引转变为交流电机牵引后,其维修工作量徒增,其优势不再那么明显.另一优点是仅有一台机车导致客车车厢内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少,乘客感觉舒适.但是动力集中式的缺点是机车轴重大,机车下部车轴要承担更大重量,运行时对轨道冲击力大,要求轨道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提高了铁路建设成本.动力分散式的优点有三项:一是轴重比动力集中式小而且分布均匀,由此可以降低对轨道的要求,还可以增加载客量.如法国的tgv及德国的ice高速列车采用的动力集中式轴重分别为17吨及19.5吨,而日本300系列高速列车采用动力分散式的轴重仅为11.4吨.动力分散式第二项优点是可以采取再生制动,即分散在多辆车下的电动机制动时可以作为发电机使用,其产生的电能可送回电网,不仅节能,而且可以减少机械制动装置的使用频率(当车速至50公里/小时以下时才起用机械制功装置),使机械部件的磨耗大为减少.动力分散式第三项优点是,动车组编组比较灵活,在终点站也不需调援火车头的方向.因此,在2004年第一轮高铁招标时明确告示,中国只接受动力分散式的高速列车,即高速动车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具有预见性,因为德国ice、法国tgv的最新车型也都采用了动力分散式.其次,中国高铁引进先进技术,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规定外国企业必须与中国企业联合投标.

我国将所有引进的高铁列车与国内企业联合设计生产作为基本技术路线,以加快高铁先进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例如,在2004年8月进行的第一轮高铁列车引进招标中,按订购合同获订单的国外公司需把有关的关键技术转让给中国公司.阿尔斯通是中标厂商之一,获得了60组高速列车的订单.该年10月10曰,铁道部与阿尔斯通正式签订总值6.2亿欧元的合同.根据合同,阿尔斯通将7项关键技术转移给中国,其中3组列车在意大利工厂组装,并完整付运到中国;6组以散件形式付运,由中方负责组装;其余51组通过法国的技术转让,由长春客车股份公司制造.还有一条成功经验是,引进高铁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以1比7的比例加大投入,用以技术创新,即花1元钱引进技术,配套投入7元钱进行自主创新.结合中国国情引进的高铁关键技术进行再创新,并抓住最高运营速度这一关健指标,从根本上规避了知识产权争议.2014年2月3日,农历甲午年大年初四,正当全世界华人欢度春节之际,在美国时报广场的广告大荧屏上,一列中国制造的crh380a高速列车疾驶而过,车厢内乘客喜形于色,站台上一片欢腾.这是中国自主开发的代表产品,其设计速度高达380公里/小时,当时已安全运营350万公里.播出这一视频的特殊意义在于向全世界宣告crh380a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科委、铁道部共列了300多项高铁研究课题,培养和涌现了近千名技术骨干,造就了一个实力雄厚的人才库.他们跟踪世界高铁先进技术,开展国产化研究,并通过对广深准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以及既有线提速等实践,积累了研制、设计高速列车的宝贵经验.例如,“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其核心技术由我国自行研制,是跟踪、参照西门子ice1、ice2等动力集中型高速列车独立研制而成的.2002年11月27曰,“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试验时曾达到321.5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造就了中国铁路第一速.“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由株州机车车辆厂、大同机车车辆厂、四方机车车辆厂、长春客车厂与西南交大共同研制.又如“先锋号”高速列车是国内第一列动力分散式列车,追踪日本新干线300系列的技术,被当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列为第九个五年计划中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锋号”高速列车由南京浦镇车辆厂与同济大学负责研制.“中华之星”、“先锋号”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为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培养、储备了大批技术骨干人才.创新永远在路上,优质人才永远是创新的关键所在.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四

星期天,看见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忍不住叹气‘‘唉,看来又是我做‘苦力的时间了’我拿起爸爸那双满是灰尘的皮鞋涂上鞋油仔细的擦了一遍皮鞋又重现‘青春’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经疑惑。

于是我就去问爸爸得知:皮鞋表面原本就不是绝对光滑的,如果是旧皮鞋就更加不平了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方向上产生反射,看上去没什么光泽。但鞋油中的一些小颗粒正好填补在皮鞋的凹坑中,如果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的更平均,就使皮鞋表面更光滑,平整光线反射更强。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得秘密了

毛球修剪器

我正疑惑时,爸爸发话了,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拿出说明书,仔细的研究了一下,便开始拆修剪器。我先把修理器的开关关闭,再把最外层的外刀网旋开,拔出来,然后再把最主要的圆刀拿出来,上面有着极其锋利的刀片,再往下就看见了风叶,上面有着四块竖起来的板,打开开关就会飞快的转动,在风叶的最下面,还有着一个巨大的缺口,毛球就是从这里掉下去,掉进储物仓,保存在里面。

原来,这个修剪器,由一个马达转动风叶,风叶连接着圆刀,风叶一高速转动,圆刀也高速转动。外面的外刀网隔开了衣服和圆刀,防止直接接触衣物造成的破损。外刀网上有许多小孔,在接触衣物时让毛球伸进外刀网,被圆刀直接割断。被割断的毛球从圆刀的旁边掉入下面的风叶上。风叶上的四块竖起的板子在高速转动的情况下,像打羽毛球一样,把毛球“打”进储物仓。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一把外刀网旋下来,这个修理器就不再转动。难道是没电了?那为什么刚才还转的这么快?经过我多次试验,发现风叶旁有一个按钮,就像冰箱上的灯一样,有个下压按钮。外刀网旋紧后,会把这个按钮往下压,压到最底部时,保护功能就会关闭,修剪器就会正常工作。

原来一个毛球修剪器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啊!

人为什么会导电

终于到周末了,可以看电视了,我开心极了,只听“嗖”的一声,我就躺在床上看电视了。

电视的频道忽闪忽现的,这时妈妈正好进来打扫房间,我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无能为力地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让开让开,我要擦电视了。”“好了,好了。”我欣喜若狂的说。“什么好了?”妈妈用疑问的眼神看着我。“还能什么好了,当然是电视好了。”妈妈说:“哪呢?”“恩,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又好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妈妈一碰天线,电视就好了;一松手,电视又坏了。

我的小脑袋里冒出了一个问提:人体为什么会导电?我上网查了许多资料,才知道人体里有电流,因此有电解质像钠、钾、钙等在,电解质便在人的体液中。人体里含有的大量血液、淋巴液与脑脊液主要是用水组成的,人体中的每个细胞全充满着水,之中溶解着各类电解质,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的体液。体液存在人体中,占的分量十分大,是体重的70%。电解质溶解于人的体液中,便形成了带电的离子,这些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于体液内作定向移动,便形成了电流,人体同样就有了导电性,成了导体。

铁片的秘密

我们学习了《铁罐和陶罐》,知道了铁罐放在泥土里容易腐烂,我的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小问号:那么铁放在哪里生锈最快呢?为此,我反复思考研究做了一个小实验。

我事先准备了三个小铁片。一个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冰箱;一个埋进泥土里;最后一个放在盐水中。看看哪一种会更快使铁片生锈。一天下来。我来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片,仔细观察起来,可铁片却一点儿变化都没有。我接着来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里的铁片,可结果仍是如此。最后我来到水杯前,拿出浸在水里的铁片,可也是一点都没变。这可让我纳了闷:“难道得时间长一点才能出效果?”我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实验地。几天之后,我又来到那儿,惊奇地发现在泥土里的铁片有一点点生锈,而在盐水里的铁片早已锈迹斑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电脑,才知道原来是原电池反应,离子导电。因为两种金属通常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以铁和铜为例。因为空气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铁片遇到酸失去电子成为铁离子,电子则通过金属移动到铜,再还原成氢气,形成一个原电子。这种反应成为析氢气反应。铁的这种腐蚀内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比一般的氧气还原性腐蚀速率更快。

从实验和资料中证明,盐水会让铁片更快生锈!

为什么米饭可以粘东西?

这个星期六的上午,我把冰箱里所剩无几的'白米饭拿了出来,又去将放在储存柜多年的破纸掏了起来,实验便开始了。先将米饭磨碎,磨成很细很细的米碎后,在一点一点的放在白纸破损的地方,很快一条破损的白线条就复原了,只不过还剩下一点痕迹。滴答滴答时间过得真快,终于在十五分钟的努力下我将一张破的没法入眼的白纸边的崭新崭新的,这其中的奥妙我也不知道多少!

据我了解: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煮成米饭后淀粉遇水糊化,有了粘性。小提示:不过淀粉中含糖份,时间过长,会失去粘性。

怎么样,这个小知识会让你受益匪浅么?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五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必须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认为创新就是要走出课本、结合实际教学,这样才能学到创新的本领。大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学好课内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创新实施计划来培养创新能力:

一、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等,通过参加这些竞赛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我们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我们对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有指导教师。因此,只有博士生导师或教授对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时,我们才能把握研究方向,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的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四、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因为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且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所以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会有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因此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可以使我们的活动更易进行。

当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否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关键还在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因为:

1、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经费投入。如果学校不投入经费,没有经费保障,我们的活动显然无法进行。

2、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提供必要的设施,如实验室、实验设备等。

3、没有指导教师的积极指导和支持。课外科技活动就没有保障,更难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我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要举好这面旗帜,不仅要上层组织积极引导,更要所有人积极参与,把他们的热情调动起来,有方向地开发创新方面的能力,这样,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六

鸟儿的声音清脆婉转,钢琴的声音悠然回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声音。

两样物品,同样的都是发出声音,风铃和吉他应该也是有共同的地方的,那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恩,好像是震动,它们发出声音的时候都是在震动!因为碰撞,它们产生了碰撞,因而发出了声音!

我们人说话的声音也是由震动产生的吗,说话用的是喉咙,把手指轻轻地放在喉咙上,发现说话时它真的有震动!我们说话时,是因为我们的声带在震动,所以发出了声音!

震动产生声音,原来,我们所听到的万物各自独特的声音,我们自己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震动产生的啊!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七

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树木,例如:梧桐、紫藤、棕榈、剑麻、红枫等,总共有230棵左右。

下面,就是我列成的一张树木总汇表,大家可以看一看:

紫葳剑麻桂花紫藤石榴树白树红枫2棵3棵3棵3棵3棵8棵15棵棕榈梧桐松树19棵37棵119棵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几种树木吧!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梧桐”:

梧桐的学名其实叫做“悬铃木”,它属于乔木。春天开始飘絮,渐渐地长出嫩芽,叶子能长得很大;夏天时,叶子便帮我们遮住阳光,让我们不被太阳晒得夹汗臂流;秋天,它的叶子会慢慢地掉落,最后,甚至——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冬天,它的树枝上全是雪花,看上去好看极!

梧桐的树干很粗,但树枝挺细,而且——它不光看起来好看,还能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进去,再将新鲜空气吐出呢!这样,大家也就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啦!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介绍“紫藤花”吧!

——紫藤又称朱藤,蝶形花科落叶木质藤本。茎干虬曲盘绕。一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3片,卵状长椭圆形。4——6月开紫色蝶形花,多数集生成下垂的总状花序。英果扁平,长条状,密被黄棕色绒毛。

主产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山林中多野生,各地园林广泛栽培。喜光,稍耐阴、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之地生长良好。忌积水。耐修剪。

介绍完“紫藤花”,我再给大家介绍介绍“石榴树”吧!

石榴树是庭院果树中独具一的常绿树种,夏季开花,秋季收果,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开萤红、果涂丹朱,子粒晶亮,酸甜清爽,长久以来被人们誉为喜庆丰收、吉祥如意的象征。石榴的主要品种有:泰山红、大青皮、大红袍甜、大马牙甜、铜皮半口、谢花甜、三白等。

下面,我再给大家介绍介绍“桂花”吧!

——桂花树姿飘逸,碧枝绿叶,四季常青,飘香怡人。桂花为常绿阔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冠可覆盖400平方米,桂花实生苗有明显的主根,根系发达深长。幼根浅黄褐色,老根黄褐色。嫁接苗的根系因砧木而异;插条埋入土中各处易生不定根,但无明显主根。桂花分枝性强且分枝点低,特别在幼年尤为明显,因久常呈灌木状。密植或修剪后,则可成明显主干。树皮粗糙,灰袍色或灰白色,有时显出皮孔。叶面光滑,革质,近轴面暗亮绿色,远轴面色较淡;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倒卵形,披针形、倒披针形、长披针形至卵披针形。

还想听吗?想听的话——就来看看下面我为你们介绍的“红枫”吧——红枫是重要的园林色叶树种,也是众多戚树中的著名叶种。红枫树形优雅,姿态婆娑,叶形纤秀,叶色艳丽,十分逗人喜爱。

介绍完一些树木后,我再给大家讲一讲我对树木有哪些发现吧!

——我的发现就是:我校的树分成两种,一种是乔木,另一种是灌木。乔木就是单独一根长上去的;而灌木却是一个种子可以发很多根的。

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讲我对我校的树木有哪些看法吧!

我的看法就是:我觉的我校树木方面的问题管理得很好,因为——我校的树木非常多,因而——我校的空气也就很清新,这样,我们同学也就能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同学能够爱护我们周围那美丽的环境,能够保护我们周围的每一棵树,使我们生活的空间永远春意盎然!!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八

人们平时吃饭的时候,使用的筷子一般都是木制的,这样我们国家的木材将会急速减少?而且每天我们吃饭时都要喝汤,大人是使用汤勺,可是小孩子不会使用汤勺,所以就要拿吸管给他,你在吃完饭后如果习惯使用牙签,可是这样的话,你吃饭时的就会有很多吃饭的用具,这样就太麻烦,我带着许多问题,想发明一种里边是空心能够节约木材,同时又能够拥有多功能的筷子。

为发明出这种多功能筷子,我亲自动手反复实验,以下就是我实验的过程:首先要解决筷子里空心的问题,如何将筷子里钻一个洞呢?为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就做几个方面的测试:

(2)我拿个小钉子,想通过锤子的击打来把筷子砸出个洞,可是不行,这样反而把钉子给打进去挖不出来。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又做以下的几个尝试:

(1)可不可以直接把牙签放进去?不行,通过实验,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把牙签给倒出来。

(2)拿一个盖子盖在筷子上可不可以?不行,因为下面的是被封住的,而且这样盖子很容易盖上后,拔不出来,所以这个办法被否定。

带着这个难题我查许多资料也做多个的实验:

(1)我先把吸管放进去,行吗?通过尝试,由于底部是封住的,吸管透不出去,这样就喝不到汤水,所以这个办法不可以用。

(2)那再把下面钻出个洞?不行,这样吸管很容易掉下去,弄脏,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

(3)那把下面也钻开来,再用盖子,盖上行吗?通过尝试,这样既可以喝到汤水又方便,而且又不会弄脏。所以最后的一个难题终于解决,我通过千辛万苦,终于把这项发明做出来。

科学无处不在,只要你放亮眼睛细细观察,有许多新的科学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认真摸索,身边的任何一件普普通通的事,只要你好奇、爱动、爱想,身边你发现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科学成果。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九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在进入校园后,就面临学业和社会接轨的双面挑战,从而引起高校的重视。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观念,引导大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健康的就业观和择业关,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分析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特征和原因,并以此作为依据和出发点,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以高校学生为例进行分析,望能给予读者以有效信息。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分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坚持创新精神,依托高校,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地开展创新学习、创新研讨、创新实践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激发青少年创作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具体内涵包括经济内涵、文化内涵、教育内涵、社会内涵。就经济内涵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中,并产生经济利益,例如1999年在重庆举办的第六届“挑战杯”,仅协议转让金额就达到一亿人民币,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内涵会越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文化内涵,科技创新活动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必然经历一个知识学习、提出想法、创新实践的过程。虽然大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科技创新需要遵循科学的一般规律,严格要求自己,符合学术活动规范,但因人而异也需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学生可以深入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质,这种展现方式具有丰富性。

高校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分支。这样的系统必然要求高校与国家的互动性、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性。高校是社会的一份子,为社会输入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的科技创新必然切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易操作性。

高校科技创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增大社会的收益,因此此项活动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保持一致性。区域经济的发展源于理论和科技实践的创新,而高校就是创新的基地,它代表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科技创新的人文修养,始终贯穿于当地经济创新中。当代经济的发展不竭动力在于创新,以及对劳动力和资金等的投入,高校一方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精尖的人才,也为当地的经济注入崭新的科技力量,这样就实现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一体化和联动化,带动了大学的学科建设,提高了大学的科研水平,同时也立足于本地促进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率低

目前,在学校的日益重视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受资金、时间、比赛性质及科技创新活动短期不易出成果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研究课题大都浅尝辄止,缺乏有效的接力,最终导致研究浮于表面,难出精品。首先存在资金问题,学校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并未出台完整的资金奖励制度,许多学生鉴于自筹资金的困难,不得不只停留在兴趣层面。

3. 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储备不足

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大学扩招后,生源学习水平下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仅有兴趣,但缺乏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和能力,主动性也比较差。

三.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措施

高校中应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或创新项目课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的观念,同时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课题申报,项目申报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并创造条件,这也加强了学生们去创新探索的主动性。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在于创新,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其次,可以让学生在导师处寻求帮助的同时,积极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形成导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些项目,从而达到科技创新在高校中的实用价值。

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各个年级的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组队合作形式,让老生带领新生,导师带领学生,从而形成一个个团队。对于提高科技创新中的团队精神,分享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宋之帅.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

[3]徐旭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调查报告. 科技致富向导,2011.

[4]刘正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农业教育,2012.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篇十

传统实验教学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常常是按教学大纲要求设定的本学科的经典实验,实验项目之间相对孤立、缺乏内在的有机结合;实验材料、用具及方法等是实验指导中预设的,学生缺少自主设计实验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得很好发挥;实验结果只要求学生获得验证性实验的合理数据、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和学生即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这些实验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则是指根据给定的实验方向、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的探索性实验。由于设计性实验的主体是学生,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应资料自行解决,因此设计性实验突出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体现了整个实验过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2.1独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性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在相对宽松、自主学习的环境中进行,摆脱了传统实验固定方法和步骤的束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身的能力设计新的实施方案,进行新的操作尝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整合相关的实践操作技术,使实验形成一个可实施的系统实体。从设计到实施,学生要对自己的每一步操作及整个实验结果负责。在完全自主的过程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维和操作,激发其新的思维方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2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升华

设计性实验是实验的高级形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使其创新思维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得以锻炼。若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能使其产生巨大的成就感,进而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理念,使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以进一步升华,激发学生更强大的学习和创新兴趣。

3.1实验选题与前期准备

在设计性实验题目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难易适当的题目。选题的合适与否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及实验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课题面选择过小或过于简单便失去了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反之,课题选择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学生丧失信心,也得不到相应的效果。选题应根据教学大纲,兼顾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可适当高于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和实用化,有利于启发学生探究和创新性思维。根据指导教师设定的实验题目,学生在前期准备中,应熟悉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基础的实验操作,熟悉相关的仪器设备,详细了解实验试剂的性能和作用机理。实验中要用到的复杂的仪器设备要详细阅读说明书,并请教相关操作人员,做到对仪器能够熟练无误的使用;实验中要用到的试剂,应先了解其性能,做到安全第一,并确保正确使用;实验用具应以最大限度降低实验误差为前提,选择合适的用具。

3.2查阅文献

学生根据既定的实验题目,查阅教材及相关专业书籍,登录学校网站查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在文献的查阅中应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保证查阅文献的新颖性,注意阅读外文文献,从中洞察国际上新的研究动向,了解新的实验方法并借鉴;在文献检索中,要求学生注意检索的方法,提高检索效率,确保不漏掉有价值的文献。关键性的文献对实验帮助很大,学生可从中借鉴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下一步方案设计和实施。

3.3设计实验方案

此阶段要求学生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从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步骤、实验材料、所需仪器、用具及数量、药品及用量、预期结果、注意事项等做详细计划,并将过程以书面形式交于老师,共同研究探讨其可行性并及时修正。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大胆思考、不要局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大胆创新。

3.4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具、配制药品和调试仪器、熟悉操作过程,进行预实验,在准备和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反常现象和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自行解决,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在实验中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一般不直接回答和解决学生的问题。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进一步创新的过程,遇到的问题要分析、思考、判断,反复实践才能解决,这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3.5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和总结。对于较先进及取得理想实验结果的方法,请相关设计人进行讲解,分享其设计心得,操作技巧加以推崇,以增强其创新自豪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以便以后加以改进。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教师对主动尝试有难度题目的、有创新设计和新思路的、遇到问题能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的同学给与鼓励和表扬,激发其进一步创新的积极性。

3.6撰写实验论文

实验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对整个实验的书面总结及梳理。这一阶段学生已完成了实验操作过程,有了相应的结果,通过整理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实验过程,讨论影响实验的关键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撰写实验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使学生对实验进一步思索,使其对实验有一个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质的升华,激发更深层次的创新思维。同时写论文的过程也使他们基本掌握实验型论文的写作模式,为本科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做准备,而且在导师的指导下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其中质量较高的论文,可向相关期刊投稿,这一活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1注重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盲目进行。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的积淀与转化、是知识的升华和运用。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没有基础就谈不上提高。因而在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时,一定不要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后在开展。

4.2注重学生全面培养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决不只是依靠多开一些设计性实验来完成的过程,它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教学理念转变的工程,是长期形成的过程,因而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融入到所有实验过程中,让每一个实验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光,提高每一个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效能。每一个实验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中找出可探讨的内容,从而提高了每一个实验的价值效益。

设计性实验是较高层次的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重在训练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形式,同时设计性实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创新思维和想法对教师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良好方式。因此设计性实验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孙海燕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