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农村小学调查报告(优质9篇)

最新农村小学调查报告(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7 06:44:15
最新农村小学调查报告(优质9篇)
时间:2023-09-17 06:44:15     小编:书香墨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篇一

2005年的夏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去农村的一所小学义务支教。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兴奋地我连觉都睡不好。那天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还步行了二十多分钟,到了目的地之后我们一个个都疲惫不堪,早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激动。当地接待我们的校长非常热情,还让我们住到了他的家里。但是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天,校长带我们来到了我们支教的学校,走进校园我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不对!不应该称它是一所学校,它就是一个荒芜的院子加几间废旧的房子。学校的院墙可以说是“伤痕累累”,一看就知道它经常被孩子们“虐待”。教室的门是木质的,而且还有“补丁”。窗户上没有玻璃,是用塑料糊的。教室里光线非常的差,桌椅板凳更是就得没办法看。校长给我们介绍说,现在的学校不好办,学校不能收钱,国家补助的钱到学校里面就没多少了。这样的学校让我对农村小学的教育非常的担忧,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对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乡镇的小学教育做了系统的调查。

一、家长方面

当代农村中,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和利用较少,从科学文化知识中受益较少,那么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肯定也不会高。在他们看来,学生接受教育是对金钱的一种浪费,孩子也只能听之、任之,放下书本,离开校园,走上打工之路。当代农村家长的思想素质制约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师资问题

公办学校的教师都要有编制,教师的工资由国家出,学校不可能也没有资金去聘任教师,但是那些有了编制,端上铁饭碗的教师又嫌弃农村的学校,想方设法的逃离农村。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生活条件的简陋,导致农村的这片土地成为被人冷落的穷乡僻壤,就像餐桌上一道难吃的菜,无人问津。

三、硬件设施

被我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个乡镇隶属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对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学校方面不许增收任何费用。听起来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我所到的每一所学校的校长都对这项政策“恨之入骨”。以前学校可以收钱,多多少少可以贴补学校的日常开销。但是现在不同了,学校没有收入,国家的补贴发放的基层学校就已经不知道被削减了多少。学校的任何开销都要报批,没有经费,有些学生甚至在危房中上课。年久失修的教室、残缺不全的桌椅、坑坑洼洼的黑板,这就是农村的小学校园。

四、生源问题

随着国家对教育机构的逐步开放,个人办学、私立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层出不穷,大量的非公办学校的涌现,使农村这个区域的教育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非公办学校以营利为目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片面追求收入最大化在广告宣传上吊人胃口,吸引大量学生入学,而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却差强人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家长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他们不放心自己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为了孩子的发展,他们只好选择私立的寄宿学校。

五、总述

在我国,广大农村是经济弱势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观念的陈旧,以及教育事业管理中的疏漏,是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缺失的最基本因素。现在国家正在全力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能为农村经济乃至民族的崛起提供较为长远且强大的智力支持。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性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在先现代化还是先普及基础教育的艰难抉择中,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于社会与民族的重要性。至此,笔者相信,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提到的种种关于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得到解决。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篇二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重视,作文是一个人书面表达的一种途径。因此,如何从小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眼下很多中小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不知道写作的重要性,认为作文可有可无,甚至没有更好。同时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因为自身学历浅、不了解当下教育情况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写作能力的锻炼和教育。语文作文老师也认为作文难教、学生难学,从而轻视了在平常教学过程中的在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不仅是应试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势在必行。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从小培养。为了切实了解当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情形和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我对南充市嘉陵区天星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时间及对象基本情况调查时间:xx年8月至0月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天水市麦积区伯阳中心小学六年级共有2个班级:82名学生,有40名女生,42名男生。最小的岁,最大的4岁。其中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占48%。

三、调查项目

(一)农村小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认知倾向、

为了深入分析调查结果的成因,有必要从思想上调查农村小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认识,我们称为认知倾向调查。这项调查的内容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自己对作文课的认识,对作文老师上作文课的认识。具体调查项目如下: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的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调查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情形和你喜欢的学习方式,希望你能积极配合。此次调查以不记名形式展开,请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填写。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1、你喜欢作文课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2、喜欢作文课是因为什么?(多选)

3、你不喜欢作文课的原因是?(多选)

4、你认为作文学习对自己健康成长是否重要?

a、重要b、一般c、无所谓

5、你认为作文课对自己有哪些影响?(可多选)

6、作文教学方法主要是哪一种?

7、目前作文教学内容偏重于哪方面?(多选)

a、例文分析b、作文知识讲解c、应试教育d、语言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传递

(二)农村小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学习方式及对作文教学的期望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小学生对语文作文的学习方式,我将这项调查的内容大体上分为三个方面:小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平时的学习习惯、对作文教学的期望。具体调查项目如下:

1、你在课堂上处于什么状态?

2、你希望老师在写作方面给你哪些帮助?(多选)

3、你读课外书时喜欢?

a、摘抄好词佳句b、写读后感c、写批注d、只读,不动手

4、你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a、天天写b、偶尔写c、老师要求才写d、从不写

5、你经常和别人讨论问题吗?

a、经常讨论,发表见解b、有时讨论c、只听别人讨论,不发表见解d、从不讨论

6、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获得知识?

a、读书籍b、读报刊c、网络阅读d、其他

7、作文教学方式你喜欢那一种?

8、你希望老师多展开哪些课外活动?

a、演讲b、书法比赛c、指导阅读名著d、普通话训练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篇三

1、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是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首先了解他们的学习、阅读状况的,熟悉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求,清楚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引导,做好教学工作。

2、进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问卷调查,为小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使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1、小学生喜欢进行自主阅读。

在问卷调查中,可见大多数孩子们虽然年龄比较小,还是喜欢自己阅读的。但差异大,有个别学生兴趣不太浓厚,,家庭的氛围不够。

2、小学生大多喜欢进行课外阅读。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课外阅读的时间多吗?”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半的选择“多”和“一般”,只有少数的学生选择“没有”。三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章分别是“诗歌”、“散文”和“记叙文”,感兴趣的学生分别占了一半。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复述故事”和“摘录法”。

3、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教师指导的。

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他们的阅读一般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很多地方体会不到,他们还是需要教师的分析和指导的。小学生如论是上课听教师讲、还是自己阅读都是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启发、提升的。

4、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

问卷调查中,对“你读书时喜欢:边读边联想,读到有意思的地方停下来再读”、对“哪些阅读策略在阅读中加以运用”选阅读中能够借助上下文推测、理解词句的、能抓文中的关键句、中心句、能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的各都占一半。可见学生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对其他阅读方法掌握的不熟练,需要教师的帮助,强化。

1、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无论课内课外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阅读,及时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3、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

4、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教师在学生自主读书、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提升,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5、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读书交流的平台。如开展推荐好书活动,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提高。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及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时空和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达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篇四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道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同的报道内容也有所不同。我们来看看报告是怎么写的。以下是边肖编撰的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研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课程改革中,引导教师认同新课程改革方向,帮助教师接受新课程内容,完成新的教学活动,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尤其是在远离城市、缺乏信息资源和专业支持的农村学校,这项任务更加艰巨。近年来,我省农村小学正在积极探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的培养方式。校本研究被认为是培养具有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教师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尝试开展各种各样的校本研究活动。教学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同时面临许多问题。为了全面了解目前我省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态度、困惑和期望,为我省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对我省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为了获得全面的数据,本次调查涉及101所小学,发出问卷101份,回收101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关键问题进行了个别访谈,并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过总结分析,以下是我们调查的总结。

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学校可以以新课程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本研究,呈现出可喜的变化。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建立相应的教研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教师开始关注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学习在他们的指导下观察和评估班级的方法,并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他老师开始有意识地阅读教育理论及相关领域的书籍,以开阔视野。实践证明,在农村小学开展校本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然而,从实际层面来看,仍处于初步探索和试点阶段,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有:学校领导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校本研修不被视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活动,等同于日常教研活动;学校的各种培训管理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嘴上说着,行动上却没有落实;一些学校缺乏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分析,对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以及分层分类的要求,盲目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其他学校人员少,学校分散,财力有限,没有更好的培训资源,只能放弃很多更好的培训思路。

1.我省大多数农村小学领导和教师对校本研究的内涵和功能定位仍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主要研究阵地,以学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的,集教师培训、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研究体系。调查显示,12%和56%的教师认为校本研究很有收获或相对有收获,而29%的教师只有一点收获。但是,对于校本研究所倡导的校本理念,对于校本研究的三要素即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的含义,对于校本研究应该着眼于教师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理念,大多数领导和教师仍然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23%的人认为学校的教研活动是校本研究。我们认为,要使学校教研活动真正实现校本研修所追求的目标,学校领导和教师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对校本研修的认识,避免教研方向和活动指导的盲目性,以及认识不足导致的追求形式问题。

2.我省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没有真正起到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作用。校本研究以学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解决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调查显示,一方面,我省农村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在调查中,只有1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校本研究。也有老师提出老师的责任是教学,但没有做研究的义务。51%的教师认为校本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60%的教师认为校本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措施。教师们已经意识到,在新课程理念下,校本研究对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省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没有起到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作用。虽然农村小学的校本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研究,但教师是基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主要关注教师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在调查中,52%的教师也意识到与同事讨论课堂上遇到的教学问题是有帮助的。然而,只有47%的教师在培训活动前“寻找信息,积极准备”,22%的教师在培训活动后注重应用,26%的教师在听课和评课后改进教学。可见,培训活动结束后,教师没有具体的“行为跟进”。还有5%的教师认为培训活动的策划性和针对性差,20%的教师认为学校讲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加上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指导,使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如何开展针对性强、贴近实际教学情况的专题研讨,真正实现校本研究的“教学研究”功能,是我省农村小学校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

3.我省农村小学校本科研资源开发不足。校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的集体讨论活动。理论上讲,学校里的任何一个人,财务、物质、业务、时间、空间、信息等因素都可能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都可以成为研究资源,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农村学校校本研究资源不足。第一,学校的资源和发展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里的小学很少有有风格有特长的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或有教学风格有特长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被转化为群体特征。教师在日常培训活动中的帮助主要来自网络信息和教学书刊,分别占61%和45%。只有27%的人在校本研究中得到同龄人的直接帮助,51.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究缺乏的是我们学校的骨干教师。第二,校际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风格、有专长的教师主要在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学校多年来形成了“中心”优势,成为村小学校本研究的主要校外资源。因此,65.1%的教师认为中心学校的资源应该相互共享,50.3%的教师认为村小学应该利用中心学校的资源开展校本研究。一个地区的中心学校或者同类型同水平的学校肯定有更多的培训资源可以交流。如名师、专题等,都是很好的研究资源。而学校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参加上级组织的中心学校讲座等活动,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教学观察获得帮助,占40%。可见,中心学校作为校本研究主阵地的作用和乡村学校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缺乏实现学校间有限资源共享的有效措施。第三,教师培训机构参与不深,影响力小,不发挥主导作用。在调查中,我们知道7%和27%的校本研究分别由专业人士和同行直接协助。76%的教师认为校本研究最缺乏的是“专业研究者”的指导。在校本研究中,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开展校本研究活动,是当前校本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农村小学教师的教研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教师可以随时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并经常查阅各种媒体获取教育信息,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大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自觉获取信息、开阔视野的习惯。虽然教师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事物,在工作中研究新的问题,但能自觉整理提高收获的不到30%,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形成整理提高的习惯;在教研活动中,37%的教师只听取同事的意见,只有29%的教师愿意提出解决教研活动中问题的思路;38%的教师在“表达自己的做法”,只有4%的教师在“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校本研究的目标是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具有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因此,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需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

5.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个“学习发展共同体”。团队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互相配合,互相交流,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经验,教学观点分享给大家,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也在共同努力,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促进更多人的反思和成长。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普遍认为集体讨论的教研活动优于独立研究(40%对10%),有专家指导的讨论优于只有同行的讨论(72%对4%),同事之间的讨论优于教研小组的常规活动(37%对16%)。45%的教师倾向于“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和咨询”,42%的教师喜欢“解剖和分析某一课”,这表明随着校本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合作、研究和参与等教研意识得到了增强,大多数教师希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目前,有必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有计划地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为教师创造一个学习、反思、合作、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友好、开放、平等、自愿的“学习与发展社区”。

6.教师迫切需要通过指导、互助和反思来实现专业发展。校本研究有三大要素: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指导。73%的教师希望获得专业帮助,16%的教师希望获得网络帮助,13%的教师希望获得学校专家的帮助,9%的教师希望获得相关部门的信息帮助,9%的教师希望通过教学观察和评估活动获得专业指导。它反映了教师不仅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讨论和解决具体问题,还需要在专业人员的理论指导下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指导、互助、反思的不断循环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至于教研人员的指导方式,66%的教师选择“备课、听课、和老师一起评课,然后在课堂上提高”,25%选择“以课为载体,组织专家通过各种方式和老师进行咨询”,34%选择“听课、评课后根据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只有9%和1%的教师希望专业人员向他们提供相关的专业信息,并组织教学观察和评价。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深切感受到教师们期待着专业导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指导,渴望教研人员以协作者和导师的身份参与到具体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希望在活动中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和民主的学术氛围,在专业领导的指导下通过互动、讨论和行为跟进来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1、正确把握校本研究的本质和价值取向。校本研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只有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才能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校本研究的内涵和基本要素的认识。校本研究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它是一种以学校为教师工作和成长的场所,将校本研究与校本继续教育相结合,构建校本、研究导向、研究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教师培训模式,以提高学校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所谓“校本”,即校本,是指树立校本、校本、校本的基本理念,激发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形态,引导学校规划校本研究内容,建立校本研究体系,创新校本研究方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研究活动;要面向全体教师,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要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真正在工作中进入研究和研究工作的专业状态;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研究为导向,即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素质,保证进一步研究的专业定位、问题针对性和工作适用性;通过修订促进研究,意味着提高教师素质,改善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研究质量,增强教育研究的导向作用。校本培训应该是培训、共同繁荣、培训中工作、培训中工作的一体化。基于以上认识,校本研究的目标是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学校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校本研究的主导思想是立足学校、立足教师、源于课堂、研究现实问题、创新实践、追求实效。

交流讨论的主题是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讨论导师提供的研究性课程的教学设计并提出具体修改建议。随后,指导老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修改了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必须强调研究课题的主导思想,努力解决与研究课题相关的问题。第四步,听课,上课观察。授课老师上课,其他老师观摩课,进行课堂观察分析。课堂观察不仅注重所有环节和要素,还注重观察和记录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教学行为;第五步,课堂评价,深入反思。组织教师对研究性课程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研究性课程为例,重新讨论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用先进的课程理论和教育理念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具体细节,通过教学细节的分析深入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学策略的改进;第六步,训练总结和行动跟进。

在广泛讨论和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和行动跟进的具体策略和措施,以期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推广成功经验,创新教学技巧。专题教学研讨会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的一种活动。它是同一所学校、同一群体的教师在同一文化环境下的一种合作研究和平等交流,因此可以有效地鼓励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课题式教学研究活动旨在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理论学习、问题思考、对策研究、课堂实践、总结提炼、行动跟进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题式教研活动是确定研究主题的集体讨论、围绕主题的合作学习、集体备课、联合讨论和成果分享。整个过程是一个合作的小组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营造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研究氛围。在大力推进研究型教研活动的同时,要大力倡导学校突出重点、创造特色、讲求实效,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主创新活动。

3、充分发挥专业领导人员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以及骨干教师的作用。校本研究不能停留在低层次的讲课、评价、交流和讨论,必须通过一定的专业指导来提高研究水平,必须引导教师从具体的经验和表象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反思、改进和创新。专业研究人员和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走进课堂,了解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声音,了解教师教研中的困难。教学指导应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善于发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亮点和经验,与教师一起总结提炼,与教师建立平等的对话伙伴关系,倡导创新的研究氛围,创造生动有效的教学研究指导方式,与一线教师一起体验新课程,解决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在校本研究中,必要的专家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但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农村学校,要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校为中心,挖掘培训资源,让骨干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获得价值,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进行校本研究,形成以学校骨干教师和教研小组为主导的教师集体研究力量。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篇五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从20xx年1月6日到1月19日,调查前后共历时15天,调查的内容是关于农村的教育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话题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教育更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而农村教育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肩负着科教兴农、提高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缩小社会差距、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如何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野中,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来重新审视农村教育,认识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以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农村教育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教育现状。

调查主题:延安市安塞县碟子沟村小学教育情况

调查时间:20xx年1月6日-20xx年1月19日

(一)调查目的

(1)确定农村教育的目前发展形式

通过了解和调查,在20xx年对安塞县碟子沟村小学以及周围村子的小学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得知农村小学的发展状况并不是很好,由于20xx年国家开始逐步的实施将农村小学等学校进行按点撤并,导致了农村的有些小学被迫停止教学,把那学原来致力于教学的学校改用为村上的党员支部或者是村上领导的办公处所这不仅造成了当地村民子女上学不方便,而且致使农村的小学生要去较远的镇子上去上学,并且还有一些年纪尚小的小孩子因为村子附近没有幼儿园所以都会被迫要去镇子上就读,这也无形中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一些压力。最后在本村的学校仅仅留有一二年级的学生继续在这里上学。

在20xx年国家针对这些政策的弊端又出台了一项政策,一项叫作“停盲目撤并农村学校”的政策,虽然说这样的改变使农村(镇区+乡村)的教学点数量有所回升,由20xx年的66602个增加到68984个,增加了2382个,但是一年间乡村小学又减少了14037所,而镇区则增加了1454所。农村小学寄宿生比例也由20xx年的10.58%增加到20xx年的13.13%。乡村的小学数量减少,这不仅仅会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进行,也会导致国家教育的失衡,这也正如国家经济发展一样,城乡的比例的各种方面不断的被拉大。也会为城镇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便。

(2)了解当今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农村教育的处境就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的整体现状来看基本还算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学校的硬件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等矛盾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填鸭式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农村教育;所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整体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如果说国家的基础教育现状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总体不相适应。那么国家的发展又该如果进行?在我看来我觉得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现在不少学校的评价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像我们的小学升初中,中考和高中,似乎永远都是学生的“一考定终身”,这样的结论也给学生中带来了压力。不少学校领导眼里,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以在他们的观念里:学生只要是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只要教出的班级成绩好,就是好老师。相反的是,其实他们都忽视了教育的重要功能。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篇六

20xx年xx月xx日,xx县委选派我院一名干警作为第一书记进驻到xx镇xx村,我院作为该村的后援单位,驻村以来,带着县委的重托,我们利用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调查的机会,进屯入户、调查摸底,找问题、查根源、想办法、寻路子,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xx村概况

xx村距xx镇政府所在地47公里,离xx县城近80公里。别看这不到百公里路程,驱车超过两个半小时。而从村委会到各村民小组,大部分仅是泥路,还有一个屯只通人行路,条件极其艰苦。xx村作为贫困村,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共399户1916人。村委驻地xx屯,村两委干部4人,另有12个小组长,全村辖5个屯级党支部,共有党员42名。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以杉木、板栗、油茶种植等为主。

xx村作为xx镇最偏远的村之一,靠山吃山,河对岸便是xx省,这里很多村民与外省通婚,相互隔河相望。全村面积不大,总面积3349.5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35公顷(水田面积45公顷,旱地面积190公顷),各村民小组大多数可以相互远望所在地,一条蜿蜒道路正在修建,连通各村屯。

二、xx村现状

1、村子与人员空心。走进村里看到村口的几个小卖店、学校门口人气还较多,但越往各村民小组中走人就慢慢地少了起来,有房没人的现象也存在。据统计,xx村12个村民小组中青壮年外出务工占全村人数的40%以上。以xx屯、xx屯为代表,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到整屯人数的60%以上。在个别屯,行走在路上除了狗发出对陌生人的叫声外,白天与晚上一样宁静。

2、道路普遍很差。目前,通往xx村委所在地的道路是屯级路,路面凹凸不平还伴有深坑,路况非常差。而由村部通往各村民小组的道路几乎都是机耕路和泥路,晴天四轮的车子勉强可以通行,下雨天连两轮摩托车都难以通行。

3、田地与山林有丢荒现象。在下村的路途中,一眼望去一排排梯田映入眼帘,从山腰延伸到山脚。但走进田里虽有庄稼但周边杂草丛生,已看不到田梗、道路和沟渠;甚至有些耕田已经有丢荒现象,明显看出多年不耕种的痕迹。经走访群众,了解到丢荒田地的主人,很多都是过年回来而已,更别说是种田。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空巢老人和妇女坚守农村艰难。全村50岁以上老人和留守妇女约占全村总人数的34%。在家的老人和妇女身上有三个任务:一是守护家;二是照顾小孩;三是农田耕种和日常管理的主力军。他们身上担子重,责任大,为自己及下一代艰难的坚守乡村。他们当中大部分靠简单的务农来养活自己,有的还要帮助抚养子女的子女,一旦身体不行做不动,那剩下的日子也就不多了。很多家庭反映都是成年男方外出务工(部分是成年男女外出),一年到头回来一两次。而一些没有成家的青年外出务工,没找到钱,回来过年还要啃老。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妇女平日里相依为命,做简单的农务,照顾上学的小孩,不是农忙时节便到家周边做点事情填补家用。还有一些问题是老年人的身体大小毛病多,但他们一般是简单化处理,痛就拿点止痛药应付,有些因为高昂医药费甚至放弃医疗。其中的艰辛和苦衷,只有他们才能感知。

2、留守儿童教育兼管缺失。xx村里有一所小学(含幼儿园),全校近280名学生,教室7名,绝大部分是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以及正确的引导方式,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学习上无人问津,在安全上没有保障,他们的性格就显得格外孤僻,不爱学习。有教师反映,xx村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加上很多家庭生育2个小孩以上,所以尽管是乡村小学,学生人数在整个镇来说算是前列的。走访中,发现在xx屯一对双双残疾夫妇竟然育有三个小孩,因为家庭贫困,11岁的小女孩目前只能辍学在家,重男轻女的意识仍然存在。

3、土地资源难以发挥优势。土地资源及衍生的资源作为村民赖以生存的优势,但目前看到的景象却是:农田里的路、沟、渠等本是农业耕作之本,以前都会开展冬修,但现在由于大家的主要精力是外出务工,农业耕作只当副业,所以以前的精耕细作、冬修冬藏等活动都组织不了,也无法管理。林地分到各家各户大部分是荒在那儿,不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管理更困难。而有些群众在利用仅有的几亩土地种上经济林后,因为缺乏护理,收效甚微。如果遇上天旱或洪灾,造成自然灾害,等、靠、要思想严重,大多数群众往往都依赖于政府帮助,难以发家致富。

4、砖房背后的贫困突出。整个xx村,近几年在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后,95%的村民都建起了砖房,但大多数没有装修。12个村民小组中,坚实的砖房后面其实还很贫困,有的楼房外面虽然坚固但里面还很简陋,有的一幢房子分几年才能完工,没有装修,只有简单设计,家里面物体摆放混乱,生活节奏无序。大部分人都是花了整个家庭的大多数收入来建房,主体结构建成就入住,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艰辛。同时还有一部分楼房旁边散落的破旧平房,居住的都是低保户、五保户和贫困户,他们生活更是艰苦。

5、创业难度大。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外出务工人员其实也想回家,但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他们心理清楚,回来种田有可能生活都没有保障,不回来还是有机会可以找到工作挣钱。同时,回乡创业中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帮扶还不突显,加上缺乏足够技术支持,所以他们想利用仅有的几亩地走上致富路,是难上加难。

四、贫困原因分析

1、贫困客观原因: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穷是事实,有些既便是过上较富裕的生活,但背后一定也是艰辛的。在xx村,存在贫困原因有几点:一是重大、慢性疾病的拖累。农民本身家庭收入甚微,可支配的积蓄不多。如果家庭主要劳动力患上疾病,生病了不能做事就断了经济来源,这样就会把家庭拖入贫穷。xx屯一户群众,因为疾病胃被割掉了三分之二,目前天天在家,没有办法做体力活,只能依靠妻子做简单务工赚钱养家,可见生活多困难。而村里像这样的因病贫困的农户不少,每个村民小组不少于3家;二是务工能力有限,收入甚微。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少技术和经验,一般是干些粗、累及高危作业的活,虽收入还算稳定,但都在拿生命和汗水作抵押。另外,如出现伤亡事故,主要劳力缺少了收入来源,在农村的家就散了和穷了;三是婚恋关系复杂。xx村与xx省隔河相望,这里很多群众和对岸的村通婚。同处于边远山区,群众婚恋意识淡化,还出现父母决定婚姻现象,很多青年结婚后不是同外出打工,就是死守家里几分田地。而随着时代进步,外出务工流动大,结识广,网络发达,有些村民与外地群众结婚。如xx屯一27岁青年从xx带了个老婆回来,婚后生育了三个小孩,由于家里穷,在双胞胎一岁多就跑了,这种现象都见怪不怪。

2、贫困主观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技能和投入不足。大部分村民没有什么技术,只是掌握了一些传统的手工活,而掌握种养加等农业技术的人少。村里399户中种有经济林在50亩以上的大户不到50家,在河边搞养鱼的不超过30家且没有规模。同时农业的投入也是比较大,从买种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要靠自己去实现;二是农业产品效益较低。xx村目前主要经济来源是茶果种植,每家多少都种植有。但因缺乏技术支持,管护不到位,产品收益较差。另外在销售环节,都是初次产品销售,没有任何附加值,严重影响到种植户的收益;三是农村的生活成本变高。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xx村的生活水平与县城不相上下。比如一碗米粉的价钱和县城一样都是五元一碗,猪肉价格还略比县城的稍高一点。农村平日里生产生活所需购买的诸如复合肥、种子、苗木等支出,加上学生生活费用支出等,一年维持家庭正常运转所需最低支出超过万元,这对于收入较低的大多数群众来说,生活水平提高难上加难。

3、扶贫工作开展艰难:都说农村工作难开展,而贫困村的工作更难做。在进村日子里,与村干部交谈中,乡村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压力大,但村民又不领情,对基层干部随意辱骂、威胁成常态。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须进一步提高。干部素质的高低在农村工作不一定要表现在文化水平上,更体现在胸襟和视野开阔上。这里,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及村两委的作用就体现出来。据走访了解到,个别村干部因做工作不懂变通,不愿得罪人、服务质量较低等现象,造成群众之间和干部之间有误解,工作被动应付。另外,派驻进村工作队员往往年轻,农村工作经验缺乏,与人沟通和打交道能力须提升;二是政策落地与村民的意念有差距。随着土地确权、林权改革、粮食直补、危房改造、经济林扶持等政策落地生根,滋长了农民的个体意识,淡化了集体和国家意识。很多群众为争取自家利益而不惜撕破脸。典型例子是在争取扶持指标失败后,往往对于公益事业如道路建设方面如若碰到个人一点点利益,都会有阻力,拦截施工等现象发生。在本次精准识别贫困户入户调查过程中,个别群众本来家境较好,为争取戴上贫困户帽子,不惜想方设法弄虚作假,还出现因为分数高而大闹会议现场情况,严重损害了全村群众的利益。三是群众观念意识淡薄。当前村民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后,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家家争取低保,个个说是贫困户。在工作队耐心讲解政策过程中,他们不关心国家如何扶持产业,只关心每月会发多少钱。大多数人不是想通过自己努力创造财富,而是等国家扶持。这些观念严重影响到整个xx村的发展。

五、未来发展方向

1、因户施策开展精准扶贫。利用精准识别贫困户入户调查契机,认真摸清群众具体贫困情况,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方向。一是争取项目进行道路硬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扶贫项目,协助开展从xx村至xx村的水泥路建设工程,帮助xx屯向移民局提出道路修复资金报告,协助xx村进行居间道路硬化;每月投入资金聘请保洁员改善村里的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让群众出行方便,共建清洁乡村;二是结对帮扶,每个贫困户做到有干部帮扶关注。利用红卡惠民行动契机,让后援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共谋发展,增加收入;三是大力发展油茶、核桃和三特水果产业以及养鱼、养羊产业。利用全县推广发展核桃和三特水果补助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利用闲置土地发展产业。另外,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发展油茶产业的有利优势,继续引导群众扩大种植发展,再组织技术员到当地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示范点种植建设,以示范带动更多的人和物投入到农业发展中来。

2、做好村里村外联动工作。一是做好销售联动工作。据目前了解所知,今年xx村油茶出果在几万斤,但大部分群众在销售环节非常烦恼,在村里卖不得好价钱,自己拉出去成本高。因此做好销售对接工作有利于群众增加收入。下一步可通过联系老板直接到村部收购,减少中间商利润差价。二是建立xx村各户信息统计工作。每次进村入户,找人是重要事情,往往出现找不到人和对象的尴尬局面,致使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一步将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利用qq、微信以及建立全村户主通讯录等手段,使沟通无时间、无界限。

3、发挥村干战斗保垒作用。xx村两委已经按照上级规定配备,目前村委班子三男一女,每位村干按照地理优势分管三个村民小组。他们在当地均有一定影响力,也熟知各户具体情况,为下步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村里42名党员分布在各村民小组,虽然部分年龄都偏大,但党性原则、模范带头等意识在他们心中应还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做好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工作,让他们引导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具有有利优势。

4、认真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一是针对xx村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今后工作人员开展帮扶工作时工作方法要细、工作态度要有耐心,否则一个细小的动作或一句话都会把人得罪。二是引导群众扩大知识面。利用村级图书文化室规范建设的有利优势,积极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和青年到图书室查阅图书,丰富和扩大他们的视野。三是帮扶xx小学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积极协调村委与学校、家长的联系互动,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及安全。四是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利用专业优势,向群众宣传国家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涉法问题,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篇七

xx村地处xx县西部,距xx乡政府7公里,属丘陵山区,辖7个自然村,864人,218户,23名党员。设一个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全村可用耕地约3000亩,以种植谷子、玉米、小麦及豆薯类为主。村内近几年先后施建机井两眼,蓄水池三处,用于人畜饮水和土地灌溉,人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改造中低产田800余亩,完成了村主街道水泥硬化建设。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的共同不懈努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村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健康运行轨道,全村经济不断有新的增强,把农村经济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转变村民观念,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发展本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本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我组织建设,有利于改善村委会、村支委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全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能够为村民提供比较丰富农村公共物品,才能增强集体统一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服务、管理、资产积累上的职能作用。

2、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发展多种产业,以“一村一品”带动全村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条件适宜的村民组推广以“小米”为主导,大棚蔬菜种植和养殖多种产业发展的经济联合体。实现土地流转,用以大面积生产无公害绿色小米、蔬菜。采取“村民自筹、上级争取”的方式,同时按照“村干部带头,引进优质品种,组建经济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事业,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提高市场竞争力。

3、对在外务工的村民,要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大兴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培训,按照“减少农民,增长技术,致富农民”的原则,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实行评选优秀在外务工人员活动,按照优秀务工人员的传帮带模式,力争达到“一人富裕,带动一片”的效果。

1、村庄建设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通过对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加快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和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娱活动和业余生活,使村民更能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村两委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投资20万元将屯绛干渠两岸改造并建成一个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村级文体综合活动广场。新建房实行统一规划,要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提供多种房型供农民选用,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2.道路规划。竭力完成自然村与人行便道的硬化工程,同时尊重道路原有脉络,满足区域内通达性要求。

3.群众饮水工程。人畜饮水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采用集体筹资,个人投工的方式继续把各个自然村的饮水完全解决,为今后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篇八

我对**县**镇10个行政村已婚家庭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随机抽取1000例已婚家庭妇女名单。先后走访了民政办、计生办、法庭和妇联,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村组座谈,了解调查对象的结婚、离婚等家庭情况,全面分析了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在1000例调查对象中,初婚者占78%,再婚者占8.5%,丧偶者占5%,离婚者占1.5%,存有离婚动机的占15%,离婚率呈上升趋势,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渐趋向宽容。

法院案卷数据显示,离婚案件占其民商事案件的27.5%。

从调查问卷的座谈情况看,110户家庭存在家庭纠纷,夫妻感情不和,有的还存在婚姻危机,不稳定家庭占11%;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达25%;75%人对婚外性行为持排斥批判的态度,部分人持理性态度。

1、家庭暴力是导致婚姻家庭破裂的导火索。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西式婚恋和性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从大中城市人群渗透到农村外流人员,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非婚同居、试婚等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

家庭暴力问题,一直是妇联组织关注的问题。家庭暴力近几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调查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被访者中有15%的夫妻之间经常发生动手打架的现象,37%的人表示偶乐发生此类行为。家庭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城市家庭,对于家庭暴力,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面对家庭暴力时的应对策略,第一选择为“逃离现场”。人们对家庭暴力这种既反对又犹豫,与传统观念有关,也有法律意识淡薄等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不闹散家庭的现实考虑。这说明,反对家庭暴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xx年至今,该镇妇联和派出所接待家庭暴力案件13 件,占信访总数的29 %;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尤其是妇女。它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由此引发的婚姻家庭问题也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一位妇女长期处于受暴状态,但由于受害人受传统的“妇道”影响,被丈夫打了,却不敢说、不敢讲,所有痛苦自己一人承担,直到被打伤了,才开始反应。这一例很有代表性,这是农村家庭暴力长期存在的原因,如果受暴者在一开始就通过法律途径制止,家庭暴力造成的后果就会大大减少。

2、非法同居、婚外情上升,成为婚姻家庭的主要问题。

xx年至今,在妇联接待的上访案件中,非法同居有婚外情的占 28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80%是丈夫有婚外情,集中在35-50岁年龄段;女性占20%,大多数在30-40岁年龄段。这类问题的受害者大多数是女方。有一例上访妇女,明知自己的丈夫与第三者非法同居,却不敢提出离婚,反而哀求不要抛弃她,虽然丈夫不和她离婚,但也不履行丈夫的责任和义务,还经常打骂她。

3、丈夫不履行家庭义务,有的甚至离家出走。

丈夫离家出走,是婚姻家庭中出现的一种新问题。这类案件共有4例,都是因有外遇离家出走,有的有外遇后想方设法卷钱远走高飞,然后就莫名其妙的离婚。有一位妇女,离婚后,又与某男青年认识结婚,婚后男方花言巧语,一点一点的把女方的积蓄骗走后不知去向,给这名妇女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还有一名妇女与男方于xx年结婚,婚后生一女孩,在孩子刚满6个月时,男方提出到驾校学驾照,在学习期间又与一女子好上了,在妻子不知详情的情况下,又商量买一辆大车,由于没钱,丈夫以好好过日子为由就劝妻子到娘家借钱,妻子信以为真就与娘家借了7万元,钱到手后丈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给妻子、女儿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既丢了人又丢了钱,最后人财两空。

4、由于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导致婚姻失败。

在农村,大部分青年结婚后与公婆一起生活。有的新婚婆媳关系难以度过“磨合期”。某村一妇女,刚结婚婆婆就说这说那,挑媳妇的毛病,丈夫也不太会做工作,还比较倾向母亲,从而导致刚结婚就离了婚。透过调查资料可以发现,家庭代际关系存在着错位问题,尊老不足,爱子有余是具体表现。一方面农村家庭对老人的需求相对重视不够,导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同时,子女往往要求老人担负起照看孙子和承担小家庭家务劳动的责任,导致老人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子女对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财力,甚至发生了“过度关注”的问题,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第一,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的问题解决,有越俎代庖之嫌,而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重视不够。第二,家长们虽然注重子女道德素养的形成,但对子女的创造性、合群方面的需求常常被忽视。第三,在子女培养上的功利性明显,“出人头地”成为父母对子女的最大希望。第四,亲子之间较严重的矛盾主要发生在孩子上学方面,比例高达42%,农村家长们过于重视子女的学习。虽然近几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已经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在整个教育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能否实行下去,都还是问号。

5、生活困难成为婚姻家庭出现问题的又一诱因。

有的家庭非常困难,妇女没有收入,在家庭中没有经济地位,为了靠男方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而忍受没有感情的婚姻,对于一切不顺心都要忍受,从而导致家庭暴力、丈夫的婚外情等现象频频发生。

1、历史原因。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等封建残余还有滋生的土壤,并且直接影响到婚姻家庭。妻子被打是“家庭内部问题”,“离婚不光彩”,到头来,家庭矛盾越演越烈,轻者离婚,重者发生伤亡事件,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社会原因。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改善了,开始寻求一些刺激的、新鲜的东西,于是,有些人(大多数是男性)染上了“吃、喝、嫖、赌、毒”等恶习,有了这些恶习,势必要给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出现婚姻家庭矛盾;有些人玩起了“闪电式结婚、闪电式离婚”,对婚姻神圣的殿堂却来去自由。

随着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一些人选择到外地打工或发展,从此开始了“孔雀东南飞”的生活,大部分妇女在家务农,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和老人,男人外出打工、挣钱。不少男人挣到钱却忘记了糟糠之妻。有的丈夫在外养了“小女人”,妻子却不肯提出离婚,于是,宁可什么都忍受,宁可当保姆。

3、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我国法制建设是稳步发展,但是,还有相对不完善的地方。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受道德约束的地方多,而受法律约束的少。新《婚姻法》尚不够完善,缺乏对婚姻善意一方有效的救济措施。

1、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我们要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作用,加打力度宣传社会主义婚姻家庭观,要对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念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力开展一些弘扬家庭美德、良好道德的活动,倡导社会新风,创建和谐社会。

2、普及法律知识,强化相关法律求助措施,加大维权力度。加强《婚姻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将这些法律纳入普法总体规划,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弄懂、弄通相关法律,提高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3、加大调研力度,从源头上作好婚姻家庭的稳定工作。婚姻家庭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挖掘影响婚姻家庭的原因,探索解决婚姻家庭问题的`路子,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家庭矛盾的发生。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机构,为群众提供帮助。建立一些诸如妇女庇护所、婚姻家庭服务热线,目的在于当人们的婚姻家庭亮起红灯或出现问题时,她可以找到相应的地方或部门去倾诉、去讨教、去寻求帮助,使其尽快地摆脱困境,走出误区,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和纠纷发生。公安机关发现家庭暴力要及时出警;司法机关要出台相关整治措施,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她们打官司难的问题。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篇九

我国已经实施了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普法教育。农村法律知识极大普及,农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变,法制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普法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难题。特别是部分农村普法教育的滞后,阻碍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一是认识难统一,一些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为了让农民听话。当看到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反而觉得农民学了法后不好管,认为农民还是不学法才好管;还有的基层干部善于断章取义,把普法当成“实用教育”,只普及与农民履行义务有关的法律条文,而对于群众参与村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方面的法律知识却视而不见;有的农民则认为学法是司法部门的事,只要不犯法,学不学无所谓。

二是人员难集中,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在大部分时间里忙于耕种,农闲时外出务工,因而人员难于集中,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

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抽象的法律条文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使普法效果难以保证。

四是经费难保障,农村普法经费严重不足,缺乏起码的宣传器材和阵地,有的连基本的法律教材都无经费印制和购买,致使普法工作难以开展。

造成农村普法工作“四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是权大于法的特权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个别村干部中存在着权大于法,以言代法、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这种不良倾向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许多农村干部群众仍然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其二是执法不公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普法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目前在部分乡村中司法、执法环境仍然较差,严重存在着执法混乱,效率不高等问题。使一些农民群众对法律的权威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进而失去了学法的信心,已取得学法成果也难以巩固。其三是枯燥单调的方式方法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一些地方没有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延包、税费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新情况采取新的普法形式,而依然沿用传统的上大课、放广播、搞宣传栏、照本宣科等普法模式,这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式下农村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其四是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也降低了普法效果。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比例,增加了学法和接受法律知识教育的难度,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效率的提高。

针对上述农村普法“四难”的现象,笔者对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是学用结合,在普法过程中,要强调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二是普法与服务相结合,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普法工作与解决群众普遍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寓学法于用法之中,逐步使群众树立起“遇到问题想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

要加大与土地承包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市场经济法规的宣传,解决农民群众与市场经济大潮搏击中出现的有关新情况;加大与劳动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与消费者权益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鉴别产品质量、投诉、打击制假售假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掌握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式和方法。

三、增强普法的灵活性。

针对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特点,普法工作要尽量避开农忙季度,努力做到生产、普法两不误。在形式上要把电影普法、文艺普法、法律咨询、法律集市、普法一条街,送政务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方式综合在一起,通过以案说法、图片解法、旁听审判、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墙头诗”“快板书”“顺口溜”从而真正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的懂、学的进、记得牢。

各级普法组织要把农村普法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使农村普法工作由“软”变“硬”;要努力提高普法人员的自身素质,使他们成为精通法律、热爱业务的普法骨干;要健全监督机制。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要认真抓好年度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充分发挥县镇人大的监督作用,每年要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拥有先进精良的普法装备和必须的经费保障,是加大普法力度的重要条件。因此乡镇级财政要把普法依法治理经费纳入正常的保障范围,严格按照标准列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镇村两级普法经费紧张的困难,以保障普法教育的顺利进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