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十篇一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出示主题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
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
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小学数学教案十篇二
课后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示和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考虑、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身缺陷,扬长避短,不时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课后反思的几点做法。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学设计时,要预测同学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同学不容易理解,根据同学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身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战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公开课教案。
在设计新的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自身所教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战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同学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公开课教案时,为加深同学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同学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同学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同学在操作实验中自身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缺乏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时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只有这样,才干更好地掌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同学为中心,培养同学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时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在同学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和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同学克服思维障碍,当同学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和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置发生的意外,使同学和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同学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同学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同学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假如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和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同学克服思维障碍。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同学表示、教学的胜利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胜利和缺乏之处,研究发生缺乏的原因,考虑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胜利之处
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和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发生的灵感,与同学发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公开课教案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置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 反思同学的反馈
同学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同学为中心进行的,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同学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和同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弥补,特别是在课堂上同学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时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身生长与进步,使自身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
小学数学教案十篇三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课件、教具。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十篇四
一、复习内容。
本册复习内容分为三大板快:
1、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方法。
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与折叠、露在外面的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其实际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容积计算,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统计与概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选择;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会找出一组数列中的中位数、众数。
二、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百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
3、能正确地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认识简单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计算他们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容积常用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三、复习重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百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
3、能正确地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认识简单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计算他们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掌握体积、容积常用的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四、复习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百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题能用方程解。
3、能正确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体积容积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体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5、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读懂简单的统计图;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
五、方式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等
七、课时安排。(3课时)
1、数与运算。 (1课时)
2、空间与图形。(1课时)
3、统计。 (1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十篇五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平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平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十篇六
: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减法的意义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小黑板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小学数学教案十篇七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描述情境中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3杯饮料,量的多少不同,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体验“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四个词的含义。
教师出示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差不多”的概念。
如:一(6)班男生有38个,女生有36个,我们就可以说他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差不多。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
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428542885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3、数学游戏。
猜数。
同桌合作,
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
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十篇八
1.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正确填写统计图.
3.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能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分析统计图,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每人一张条形统计图和正方形纸片.教师准备一张大张的条形统计图.
一、引课.
2.你用什么来布置我们的教室?
3.老师买回了一些气球,你们认为挂什么颜色的气球教室才最漂亮,为什么?
4.气球很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气球,把它举起来.
二、新授.
活动一: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之间说)
2.请各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解决办法.(指名说)
3.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待会就请用你们用询问的方法进行统计.
活动二.认识统计图.
2.统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统计开始.
活动三:分析统计图.
1.请观察你的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说给你的组员听.(小组成员之间)
2.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向全班汇报.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活动四:统计全班情况.
1.刚才我们统计了各小组的情况,下面让我们来统计全班的情况.
2.请拿出小红纸,下面请同学分组上来贴.
3.观察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谁勇敢,上来做小老师说给同学们听.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4.通过刚才的统计,你知道我们班买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吗?
5.你能根据统计图猜猜班主任老师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吗?为什么?
6.寻求答案.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布置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