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乌合之众读后感(模板7篇)

2023年乌合之众读后感(模板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4 04:39:10
2023年乌合之众读后感(模板7篇)
时间:2023-09-14 04:39:10     小编:雁落霞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一

闲暇之余,我翻阅了《乌合之众》,获得了颇多有用的启示。

《乌合之众》系统化的为我们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勒庞站在心理学上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心理学的各方面,他认为:当人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当个体融入群体的时候,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淹没,甚至被“无意识剥夺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在当今愈加复杂的社会,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波逐流。在此之前还没有彻底了解人性的'多变面,轻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对他人的“善意”没有辨别善恶的灵敏度,轻则丢失其自尊,重则无厘头的行为会让自己变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没被掀开丑恶的那一面,则蒙在鼓里,曾经的行为极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关重要,融入到一个好的群体易为改造自我,从而共同进步。

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这是21世纪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向内保持本心,洁身自好,君子独善其身是高尚的节操,不轻易受某一方影响。向外延展处看,这也是当今社会,稳定社会秩序所必须的法宝。

理智而坚固的个体一旦陷入“怪圈”群体,就会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没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书中也提到:“根据群体受到的刺激不同,他们听从的冲动可能是仁慈或残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点不变,这些冲动总是极为强烈,就连个人利益甚至自我保护意识都无法控制它。群体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门,并且总是屈从于这些刺激,因此群体极端善变。”更为可怕的是个体所固有的本质一旦受到群体影响便消失无踪。当个体受到摧残,而失去了本真的意义,走向极端,不单单对自身也是对社会带来了危害。

当一个群体愈来愈庞大时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拿网上的“键盘侠”来说,总拿别人痛苦娱乐,殊不知受害者背后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一面,这往往需要当事人内心强大,如果没有那结局会是怎样?一个键盘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键盘侠群爆小宇宙,有可能会导致公正的声音被淹没,歪曲事实,把舆论引向对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会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今的大环境却是更加重视“群体”,并且不易分割。我们一方面要融入社会,扎根群体,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的独立,坚持自我意识不丧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二

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最有影响的就是《乌合之众》。该书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此书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作者对群体进行了剖析和研究。作者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作者通过叙述的方式,就像平时与人讲话一般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运用生活中简单且容易理解的例子作为论据,简单却鞭辟入里。

古斯塔夫在书中说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通过这本书,我认为群体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名词。它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人的心理活动。同一种心理活动做得人多了就形成了群体。群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古斯塔夫说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因为此书对人们理解群体行为发挥了巨大作用,推荐大家阅读。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三

正如书名《乌合之众》本身的贬义色彩,作者本身对于群体的特质是持贬义态度的,但对于群体和个人之间关系的分析的确引人深思。“在群体里面,那些无能的人、傻瓜、心怀嫉妒与怨恨的人,就会摆脱自己的负面感觉,不再感觉自己是个无能的人,而是会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却极其短暂而且残忍”。

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上小学的时候,我家楼下后院的空地是个相对隐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学,看到几个同学围着一个女生,我好奇过去问一下,结果看到几个人在轮流扇耳光,有一个人还问我要不要加入,当时心里害怕就走了。但其实,我觉得以我当时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们了,因为中间那个女生处于绝对的劣势,无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们,我就变成了她们群体中的一员,我就会尽情释放我的丑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时代》里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们互相打斗的荒唐场面。

这本书介绍了作为群体领袖来说,群众可通过传染、重复等建立威望的方式来渗透信念进而对群体进行统治,说白了,就是承认统治者和政治家为了某种目的的达成,对群体是采用手段的。但是,他却不觉得这种手段的应用是错误的,反而觉得,如果言论太过自由、人们的普遍信念不统一,是一个文明衰退的标志。一边描述群体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边又提醒统治者群体变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险的事,这和某些自认为优越的群体的歧视态度有何不同呢?不过也能理解,这作者本身就是个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者。

而的确,“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动力向来不是理性,也可以说,尽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动力最终还是各种感情,这些感情包含有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于荣誉的热爱。“而这其中宗教的态度:“宗教迷信是多么的顽强,而那些宗教与任何简单的逻辑都不相符,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们的规矩面前俯首称臣。”《人类简史》的作者就有表达了类似的观念,肯定了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总结,这是一种残忍的偏执、盲目的服从、狂热的宣传。另外对于群体的特点,也同样分析透彻:群体冲动、多变、易怒、易受暗示、多变和轻信、情感夸大化、专横保守,总的来说,作者觉得相比于孤立的个人,群体中的个体代表着文明进步阶梯的倒退过程。

真相永远都是冷酷又让人感觉无力,所以那些有温度的控制尽管让人丧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趋之若鹜,比如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比如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药......而对于我来说,那些枯燥的读书时光正是为了让自己对世界保持清醒头脑的选择,所以那些时光尽管枯燥,但却让我和现有环境保持一定距离,既充实又幸福。那些我们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丑恶,被作者冷酷的掀开,那些我们自认为的真实,也不过是统治者想让你认为真实的真实。尽管认识真实让人难过又绝望,但我还是想用无数的孤独时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说的:人活在世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四

翻看《乌合之众》那几个小时里,内心不经感慨到群体的可敬可畏。或许受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但仅从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角度而言,《乌合之众》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时间久远,群体心理和行为异常契合的现象,或许是来自人类本身的某个基因。

现代信息社会中,我们也宛如“乌合之众”,也会盲从跟风。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们愈发依赖信息共享,并追求群体的认同感和权威的支持,往往忘记独立思考。

集体无意识,这是勒庞著述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或者说群体属性的人智力逐渐为零!这是全书的中心论点。勒庞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这个比喻非常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社会中传销组织及网络暴力和网络假消息,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的特征,而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若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就易被洗脑,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思维。

要想打动群体,不能靠抽象的逻辑讨论,而是要靠形象说明,在汹涌的想象波涛之下,群体看不见事实,只愿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乌合之众》因此提出,群众并不需要真理:“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所谓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谁能向他们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也就是说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

在现代社会,人们非常渴望获得正确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万物,前提是学识和科学,才能辨证。

合上书之后,脑海里面浮现着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在社会进步和个人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很难,但是个人独立意识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用辩证的思维逻辑看待事情及个人追求,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五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从来没有一本科研学术专著像《乌合之众》一样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受到世界大众追捧,一百多年畅销不衰,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书。书中向我们阐释了群体心理的众多特点及其形成的因素。他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种种特征,每一卷都有清晰而严密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在精彩的分析中插入典型的例子,使得分析更加让人信服。但是书中有些观点,我们也不能盲目的推崇,例如:群体就是有这种“脊髓中的本能”,而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对于勒庞如此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应该理性的思考,对妇女的歧视的观点是本人尤其要进行批判的。但是《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还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即使在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民众为何会在战争中沦为统治者的战争工具?我国文革时期为何民众泯灭良心,失去理智?在当今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网络暴民,如果你与他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你就会被网络群体骂的体无完肤,甚至人肉搜索你。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乌合之众》在书中都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至于一本书的好坏怎么去评判还是交给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专家吧,我只能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从自己的角度说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几点思考和认识罢了。

关于群体的时代。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群体的时代。就在一个多世纪前,民众的意见通常起不了多少作用。我们更应深思一下,自从古希腊之后,以民众直接参政为基础的民主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了20xx多年。在当今这个时代,民众的声音已经取得了优势,成为统治阶层。不了解群体的特性,不了解历史,我们如何能顺应这个时代。

关于领袖。弗洛伊德也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中提到,领袖在集体心理中有重大影响。这里的领袖,绝不是那些江湖草寇式的人物。他要具备迎合信众的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不懈的斗志和高尚的利他主义。弗洛伊德也批评勒庞在研究领袖上有不周全之处,没有将编造领袖神话视为个人解除心理压抑的'有效手段。勒庞是以历史的、西方政治学的传统,分析了领袖与群众的互动关系。这里为领袖的品质划定了上限,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可怕的问题,不具备高品质的人成为头领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历史上的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军国主义头领影响下的群众沦为战争工具。对于这些历史现象来讲,《乌合之众》在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

勒庞此书的主要功绩所在,他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还预见到一些当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如趣味单一、大众文化低俗,受别人支配自我、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等。当然,勒庞没能在本书中解决这些问题,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发现了这些问题。

在这里想再强调一下了勒庞的群体无意识这个观点,群体中的个体只要有一个发出了暗示,那么这种暗示就具有强大的传染性,暗示会很快成为群体的共识,并影响着群体的行为。

现阶段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这种手段的效果不再那么明显,甚至有新奇的手法将其取而代之,如网络推手(小红书)、口碑营销(当当网淘宝网的营销策略)、大众点评(大众点评网和其他点评网的兴起)等等,领导对受众的蛊惑转变为受众对受众的宣传,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惊叹群众的力量。

我们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必然身在群体之中,无处逃离也不必逃离,无论是否是乌合之众,我们都将面临选择。只是到底该选择人云亦云而麻木但轻松的快乐和安逸,还是该选择上下求索而清醒但劳累的思索和拼搏?这个选择,真的很难决择。希望通过此书,能帮助我们思考,从而做出自己的抉择。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六

人多力量大?不见得!人越多越傻。120年前,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勒庞就未卜先知,看穿了一切。他认为群体中往往会存在极少部分的聪明人,但会被群体的主流意见影响,从而变得随大流,但人类社会的进步又一直都是少数精英人士引领的。

书中引起多起历史事件,尤其是通过法国大革命事件,作者认为群体永远游离于无意识的领地,会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无动于衷,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亲信外,再无其他可能。

勒庞还认为一个孤立的人可能是有教养的,但是群体可能变为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野蛮人。群体是情绪的放大器,如果恰当的引导,就会创建和谐社会,如果被坏人利用,就会变得无节操、无下限。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在早期中日、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会出现中国人打砸自己同胞资产的现象,他们往往好多都是狂热的激进分子,甚至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行使丑恶的个人意图。

如何在群体中保持坦然、淡定,不当乌合之众,在勒庞看来,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少受点机械的应试教育,多一点独立思考。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背书和服从,而非引领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个性、判断力、经验等,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最近在看《他想的童年》,很受启发。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一个群体之中的人就仿佛在山中穿行,想知道山的面目很难。而《乌合之众》正是告诉我们这座山究竟是什么样子,怎么上山,怎么下山,怎么面对下一座山。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就骨子里厌恶所谓的“流行”和“时尚”。为什么所谓“大众”喜欢的我就要喜欢?“大众”说好的我就要说好?“大众”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大众”其实和从小到大没征求过我意见就上台代表我发言的那些“学生代表”“员工代表”一样,不过是有权,有钱人的喉舌和工具而已。我不能阻止他们宣传和演讲,但我可以不认同不跟随。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笑话。一个路人看到路上有一个人在看天,就以为天上有什么也停下来抬头看。第二个、第三个,更多人也停下来看,什么也没看到就相互询问。最后才知道第一个人不是在看天,是因为流鼻血才仰着头。

我至今也还记得自己变成乌合之众的一次经历。那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天下午。一放学就跟着路上的一大群人晕晕乎乎的走到市中心广场,看到很多人往天上扔帽子,我们几个小伙伴也就跟着人群捡地下的帽子一起扔,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想过找人去问问。后来才知道那天这个活动是为了一个道听途说来的消息说某个人去世了。我既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会为了一个人去世那么高兴,也不知道为什么电视台为那个人还健康活着高兴,但是那一年我确实盲目的扔了帽子。

稍微年长一点社会上开始流行练气功,每天楼下练香功的声音都会比闹钟更有效的把我唤醒。“香~~~”别看都是大爷大娘,一群人聚在一起喊出来也是气势十足。听说大家一起练会散发出特别的香味,我没凑近闻过,但是想想他们那么早去练的原因估计也是怕太阳出来容易出汗,怕会分辨不出到底是香还是臭。

我自己在家看过“中功”的“带功”录像带。一个大师坐在台上发功,让台下的摇头就摇头,伸手就伸手,还有人又哭又闹完全失控很是神奇。据说大师也是可以透过录像带发功的,但我看的时候既不想摇头,也不想伸手。

老婆喜欢看演唱会。开始我总觉得花钱买演唱会票还不如买cd,音质好还能反复听。但是作为陪员参与了几次之后发现演唱会有其独特的“气场”,这是自己单独听完全不可能体会到的。这种气场不能简单归结为现场的影响、灯光,甚至亲眼看到明星,更多的还是周边人群的影响力。当你看到四周无数荧光棒在摇晃,你不摇别人会主动问你是不是你不会打开荧光棒开关;当你周围的人都站起来手拉手跟唱,你不唱别人会主动抓住你的手拉你起来,这就是群体的作用。

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自然会调动所有感官和大脑去对周围环境做出判断,但是这种警觉会随着人群的规模而逐渐降低。过于另类在群体中是不受欢迎的,所以群体中的人也会自然而然的趋同。这都是数万年乃至更久的生物进化结果,所以无论你有没有自己的判断,一旦在那个群体当中无法脱身的时候,你的选择其实不多。

然而我还是不想就这样“同流合污”,所以我选择“进化”成宅男。别跟我讨论现在流行什么,我不想加入你说的那个群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