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实用9篇)

最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07:21:16
最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实用9篇)
时间:2023-09-13 07:21:16     小编:文轩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篇一

制订服务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在认定问题的基础上与服务对象共同设定工作的目的和目标。下面我们来看看社会工作者中级《工作实务》考点: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制订服务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在认定问题的基础上与服务对象共同设定工作的目的和目标。

“目的”是指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通过努力期望最终达到的总目标,是工作的大方向,通常是不可测量的。但是为了完成这个总目标,需要设定很多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目标是现实可行的,并且是可以测量的。

2.设定工作目标

(1)确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在制定计划阶段,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再次确认双方对问题和需要的理解与认识,以便所制定的目标是服务对象所认可并已准备好与社会工作者一起积极努力解决问题。所以,这一步的工作是一个不断深化问题以使计划有的放矢、并增加服务对象行动决心的过程。

(3)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目标选择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筛选目标。

这步工作是指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同找出期望达到的初步目标并对各个目标进行讨论,以选择和决定具体的目标。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服务对象一起将所有可能的目标写出来,然后逐个对目标进行筛选,当不能确定目标时可以使用从1-10的量变给每个特定的目标打分,经过比较挑选出服务对象最希望和最迫切的改变目标。

第二、定义目标。在目标筛选出来后将目标界定清楚,以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定义目标,以利目标的执行。

(5)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在此过程中,应避免由社会工作者包办服务对象自己应做的努力。

构建行动计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介入方法和介入系统的过程,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1.选择介入系统

社会工作的介入系统即是前述的.关注对象,同时也包括为帮助和协助关注对象解决问题而需要介入的其它社会系统,包括宏观社会系统。.选择介入系统的根据是对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预估结果,包括通过对服务对象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与支持系统的介入策略。一般来说,社会工作的介入系统可以分为直接介入系统和间接介入系统两类,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决定介入的系统。

2.选择行动内容

(1)危机介入

危机介入是社会工作中常见的内容,当服务对象遇有突发性事件时,例如,遭受暴力虐待、自然、突发公共事件或者天灾****等问题发生时都需要社会工作立即进行介入,包括通报相关机构,安置和安抚受影响人员,进行物资救援和受影响人群的心理介入等。

(2)资源整合

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需要多元化的服务,因此整合运用资源是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制定计划时,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说明要建立和串连的资源网络,包括:服务对象需要哪些资源、谁能提供这些资源、如何动员资源、以及什么时候和怎样使用资源等。

(3)经济援助

经济援助可以分为常规性的和临时性的两种。常规性的经济援助:对低收入的服务对象给予正式制度性帮助;临时性经济援助:当服务对象出现特别需要时提供的帮助,如紧急医疗救助、特别教育补助以及临时性的物质帮助。

此外,经济援助也包括从非正式社会网络和资源系统获取的资源。

(4)安置服务

这类服务是指将服务对象带离原有生活场所进行暂时或替代性安置的服务,根据时间的长短分为暂时性安置、短期安置、长期安置和永久性安置。从安置场所来看,有为儿童提供服务的儿童福利院、寄养家庭、领养家庭和少年管教所;有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老人养老院、日间照顾中心;有为吸毒人员服务的戒毒所;有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精神病院、疗养院,以及为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的社会救助站等。

(5)专业咨询

社会工作者应该掌握本地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系统的资料和信息,在服务对象需要时提供咨询服务。咨询服务的内容涉及有关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政策和法规、资源系统,以及需要与问题的评估和建议等。当服务对象所需咨询超过社会工作的专业范围时,要进行转介或安排相关专家进行咨询。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篇二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理论扶贫攻坚战运用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扶贫对象生活的环境往往恶劣或者由于经济的原因,教育状况落后,文化水平不高,认知水平低,看问题较为片面。尤其对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环境、历史等客观原因,而忽视从自身主观上找原因。 社会工作的认知行为理论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因此,在扶贫工作中,要引导扶贫对象从认知上找原因,使他们认识到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与扶贫决心,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行动上主动参与扶贫攻坚。

社会工作的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人都生活在系统之中,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是看他能否与其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生态系统理论则进一步探讨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系统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对其生活状态的影响。系统理论和生态理论在扶贫攻坚中的指导意义在于要动态地而不是静态地探究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在探究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时,不仅要看其个人的原因,还要看其生活的环境,不仅要看其现在的状况,还要看其生活的经历。在充分了解其生活的环境后,有的放矢地改变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通过解决交通、医疗、用电等物理环境,来扩大扶贫对象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范围,从而促进其对美好富裕生活的向往,改变“破罐破摔”以及“等靠要”的文化环境,降低个人生活经历中的负面经验影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需要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正式支持网络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工作单位、社区;非正式的支持网络包括亲朋好友、邻里、个人等。 扶贫对象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构建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也很弱。正式的支持网络由于国家行动,很容易建立,比如国家政策的支持、单位的帮扶等。而对他们最有效、最直接的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立和利用往往很难,“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趋利文化是扶贫对象建立和利用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最大障碍。因此,在扶贫工作中,一方面正式的支持网络要真落实、真帮扶、真支持,使扶贫对象能够充分利用好正式支持;另一方面,要帮助、引导扶贫对象积极构建和利用非正式支持网络,使其在脱贫过程中持续得到更多支持资源。

传统的问题视角和缺陷模式把目光聚焦在人们的问题上,把需要帮助的人群标签化。优势视角理论不是孤立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是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面对扶贫对象,人们往往把他们看做无能力的人群,看到的大部分是他们面对贫困不是积极地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等待人们的施舍。其实在社会工作研究者和实践者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潜能,只是没有被发现和充分利用。因此,作为扶贫工作者不妨换一个角度,把自己和扶贫对象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这些优势既有通过努力脱贫致富的愿望,还有他们个人的能力,以及可以自配利用的支持网络。

增强权能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通过增强人的权利和能力,可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社会工作理论认为,弱势群体长期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会对自己产生一种负向的评价,长此以往,他们不仅接受了环境的负向评价,对自己的行动也倾向于给出负向评价。在此基础上,困难群体在其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给予的反馈常常是负向的,而他们的行动结果常常是失败,从而形成负向经验。因此,在扶贫工作实践中,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和活动实践帮助扶贫对象消除负面经验,使他们认识自己有通过努力脱贫致富的能力,比如通过实施一些“短平快”项目,使他们很快见到效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输血手段,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篇三

社会工作理论对社工实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理论依据的社工服务总让人感觉缺乏专业性。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理论基本应用技巧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如要将社工理论运用于实务,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必须要有严谨的服务逻辑,这除了能让社工清晰整个服务过程,也能提升社工的服务质量。本人认为较好的服务逻辑顺序为:问题的界定——问题成因、后果的分析——确定问题的介入方法——设计服务方案——开展服务。在服务策划的过程中,首先社工需要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或引用实质的数据以确定服务所介入的问题,从而了解到服务对象的需要。接着,社工需要对问题进行成因及后果的分析,通过分析问题的成因以确定服务的介入点;通过分析问题的后果是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为证明介入问题的必要性增强说服力。然后,社工需要筛选其中1个或多个可介入的问题成因,并确定为服务的介入点,分析其介入方法。在确定问题的介入方法后,社工便可制定具体的服务目标,设计服务方案以回应问题的介入点及服务对象的需求。最后,社工通过将服务实施,以达到改善服务对象问题的目的。在整个服务逻辑运行的过程中,社工如能将社工理论运用到服务逻辑中的各个环节,就能让服务更具社工元素并取得良好服务效果。

理论汇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如社工能将理论阐述的观点用于问题的成因及后果分析,就能准确定位问题的介入点,并确定服务的方向。在分析问题的成因及后果的过程中,可引用生态系统理论将问题的成因及后果划分为不同层面,以让社工的分析更全面及有系统,例如:问题的成因可从个人、家庭、朋友、社区、学校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去分析。在分析具体的成因及后果时,社工需要了解与问题相关的现实表现,再根据这些现实表现找到恰当的理论加以分析,再得出结论。例如:社工介入的问题为残疾人社会适应困难,由于社会大众存在歧视残疾人的行为(问题的现实表现),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歧视残疾人的行为让残疾人较难感受到社会大众的关爱,使其在爱与归属感的需求上得不到满足,导致其出现自卑的心理从而造成社会适应上的困难。

当通过系统的分析后,社工便可罗列出问题在各个层面存在的成因,此时社工需要思考那些问题的成因是社工可介入的,然后将其定为服务的介入点。

在确定服务的介入点后,社工需要结合理论寻找介入方法。此步骤是服务策划中最关键的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服务内容的设计,如果找错介入方法,服务内容就不能回应到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而有理论依据有介入方法相对会有较高的正确率。在运用理论分析介入方法的过程中,社工可先将问题的成因划分为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因为普遍的成因都能按这三个层面进行归类,这样就能收窄我们要找的理论范围,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例如:成因属于行为层面的,我们就只需考虑行为改善及矫治方面的理论即可。问题的成因并非只能选取一个理论作为介入方法的依据,如社工能结合不同的理论对成因进行分析,得到的介入方法将会更全面。

某社区存在儿童被拐骗的问题,经社工分析,其成因之一为儿童缺乏应对陌生人的技巧,此成因可划分为认知方面的层面。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的知识及行为可以通过观察、示范、模仿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的方式而学得。因此社工可通过角色扮演及情景模拟形式,促进儿童掌握应对陌生人的技巧。又根据强化理论,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取决于行为的后果,人们可以用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为了强化儿童正确运用应对陌生人的技巧的行为,社工可对在情景模拟中能正确运用应对技巧的儿童进行奖励,以强化其正确运用应对陌生人的技巧的行为。

根据上述案例,社工已找到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及正强化的介入方法,接下来,社工需要将介入方法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服务形式,也就是服务内容的设计。在服务内容设计时,社工首先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特征,包括其认知、兴趣、文化等方面,以让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更具吸引力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服务效果就会更佳。然后社工要将介入方法阐述的观点呈现在服务内容的设计上。以上述案例为例子,社工服务内容可设计为:活动以摊位游戏的形式进行,参加者以亲子的形式参与。社工安排志愿者扮演陌生人,并根据指定的拐骗场景与参加的儿童对话,同时观察儿童在对话中是否运用到正确的应对技巧。此过程父母只能观察不能干扰子女的对话。情景模拟完成后,社工需要询问父母观察后的感受,以促进父母了解子女应对陌生人的能力。如儿童在情景模拟中能运用2个或以上的应对技巧,志愿者则在情景模拟后送上小礼品一份。最后社工也会向参与的父母派发关于防拐防骗知识的宣传单张,让父母在活动后也能根据单张的内容教导子女学习防拐防骗知识。

社会工作理论对社工实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理论依据的社工服务总让人感觉缺乏专业性。希望广大社工能多思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于实务工作中,在提升社工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能树立社工的专业形象,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篇四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最终促进社会和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社会工作者中级实务考点: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本章是全书内容的统领,概括了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框架及其特点。分析了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同时分析了社会工作实务的四个基本系统。本章与第二章的通用过程的六个步骤一起,构成了贯穿本教材13个实务领域的工作全过程。历年考试中,无论是哪个领域的题目,均涉及本章的有关理论。本章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基本分析视角,所以考生应重点理解记忆。复习本章内容时。要重点掌握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理论、优势视角及增能理论的内涵及应用。

本章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理论,无论对应考还是实务工作,均有重要的意义。从历年真题来看,本章主要考核的知识点包括优势视角、增能、生态系统、社会支持、人在情境中等理论,而且这些理论的考核均是结合了各实务领域中的具体案例。考生在复习时,既要理解每一个理论所包含的知识点和具体内涵,又要能够灵活地在不同领域的案例中选用这些理论服务框架开展专业服务。

本章往年出题情况:2008年1题;2009年1题;2011年1题;2012年1题:2013年1题。

本考点在新版教材中作为单独的一节出现。可见其重要性。

考生在复习时,应了解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概念,重点理解和掌握通用过程模式的几个理论依据。尤其对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变化较大的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要格外注意。

该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定义。

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指的是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描述和总结了实务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是具有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相对固定并且具有普适性的工作程序,是在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性的工作方法。

(1)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是对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共性的概括。

(2)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涵盖了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系统。

要求考生树立一个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理念。通用过程模式所涵盖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用于帮助个人,也可用于家庭、小组、组织和社区工作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

(1)强调全人服务观。

(2)强调社会工作实务是结构化的规范性实务活动。

该知识点不会单独出题。但是要求考生养成一个统一的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思路,贯穿到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的答题过程中。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构成了通用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该知识点是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题容易涉及的一个知识点,常用来与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实务领域联合起来出题,要求根据服务对象的成长阶段和所处环境来分析案主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服务方案。

(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重点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系统论的视角来统筹分析案主的问题及处境,并能从系统论的视角提供整合性的服务方案。具体知识点要求掌握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形成社会工作的系统视角。

该知识点一般会用“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案主的问题”或“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服务方案”等方式出题。重点考查考生是否形成了系统分析案主问题的能力。该部分的复习准备也需要结合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的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来学习,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结合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分析案主的处境,并能提出相应的服务方案。

(3)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实务常用的一个理论,考生要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分析框架、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核心概念和内容,以及在该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工作切人点。

生态系统理论无论是在进行案例分析还是方案设计中,都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答题框架和基本思路。在具体的考试出题方面,题干中可能会出现“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或“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提出服务方案”等字眼,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熟悉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在此观点下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方式。另外,有时候题干中不出现“生态系统理论”的字眼,考生在分析案主的问题、提出服务方案时,也可以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答题。为答题提供基本的思路。本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也需要结合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的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的相关内容来学习,以便于进一步的巩固。

(4)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优势视角或增能理论实际上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该视角认为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该知识点是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优势视角或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助人自助”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理论视角。这个知识点在往年的考题中均有出现。因此需要考生给予重点关注和掌握。对于困难群体的服务,特别需要考虑从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作为理论的支撑和切入点。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篇五

导语:社会救助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跟着百分网小编一起来看看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的考点内容吧。

危机的定义和阶段

1.社会工作者小范到贫困家庭中去,他看到在狭窄的平房里居住着三代人,睡觉、学习、吃饭都在一起,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因为也没地方摆放。孩子的学习资料堆在餐桌上,老人的药品放在床头。这里,小范获得评估信息的方法属于()。

a.家庭探访

b.使用量表

c.直接询问

d.观察身体语言

答案:a

2.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现代社会中频发的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等都是典型的危机情境,此外失业、死亡、离婚、家暴、儿童虐待、犯罪等也属于危机情境。遇到这种情形,社会工作者错误的做法有()。

a.减少服务对象的不良情绪

b.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平衡

c.运用平常处理紧急问题的技巧

d.快速主动开展密集的支持工作

答案:c

3.华欣社区是一个建立时间比较早的老旧社区。社会工作者小江和街道办事处积极沟通,并且与社区里的商场联系,和邻近的一家物业公司协商,在社区的一块空地上划定了临时停车场,让这些下岗职工成为停车管理员。这样一来,小区停车秩序好了,下岗人员也有了一份收入。社区为本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方法,所具有的特点不包括()。

a.保证所有的社区居民都有收入

b.符合《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相关政策

c.依托社区组织、立足社区现状

d.直接为需要救助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答案:a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篇六

导语: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按照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内容的划分方法开展进一步的有关主要方法的讨论,即把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分为:医院社会工作的方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方法三个方面。

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可以根据服务活动开展的场所和内容分为医院门诊、住院病房、出院跟进、家庭医疗以及临终关怀等不同的社会工作的方法。 (多选)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预约服务、接诊服务、诊断及后续服务、医院宣传服务。

(1) 住院患者的社会及心理状况的评估;

(2) 参与病房巡诊;

(3) 协调各科的医疗人员;

(4) 复杂病例个案处理,一般程序是: (初、中级重点内容)

1 开案登记。在登记册上登记患者的姓名、科别、门诊或住院房号、病名及社会工作人员的姓名、开案的日期,以及依登记顺序所取得的编号。

2 收集资料和初步评估。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与患者家属谈话交流,收集下列的资料:患者患病及治疗经过、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患者的家庭背景、家庭结构和经济实力、患者及其家属当前最困扰的问题和最期待的结果等,以完成初步的评估。

3 个案记录。完成资料收集和初步评估之后,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填写有关个案的记录资料,其基本内容包括:介绍来源、病情资料、主要问题、处置计划以及社会工作初步评估等。

4 工作进度记录。

5 评估结案。

(5) 住院患者的小组工作:

患者小组;患者家属小组;医生与患者小组。

(6) 社会生活的复原:

由于疾病,患者不能用途原来的工作,社会工作者需要寻找社会资源给予必要的帮助,像申请经济援助、医疗器具和转介相关机构等。

(1) 制订出院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患者出院后,明确哪些医院或者就近诊所可以为患者提供继续治疗。

2 患者出院后,帮助家属了解如何照顾好患者,解决家庭护理中的问题。

(2) 辅导家属照顾患者;

(3) 协助家属与患者一起设计跟进服务方案。 (无具体知识)

(1) 对长期慢性病人的家庭医疗,具体做法是: (了解性多选)

3 寻求社会资源,拓展有效的转介程序,减轻医生和患者的负担;

4 给予家庭照顾者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2) 连接家庭和社区卫生服务:

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区或公共卫生部门合作,加强与出院的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卫生所、 社区心理卫生中心 的联络,保证患者及其家属随时可以获得必要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3) 寻求社会资源,减轻家属压力。

(1) 满足临终患者的 基本需求 :

虽然我为的临终关怀机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共识,但临终患者的基本需求却不能忽视,这些基本需求包括临终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2) 对临终患者进行 死亡教育 :

对患者进行死亡教育;对社会进行临终关怀教育。

(3) 陪伴 临终患者:

具体而言,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的服务活动包括:

1 帮助临终患者回顾生命,完成未了的事情,缓解心理的压力;

3 运用放松技巧处理临终患者对健康问题的焦虑;

4 让医生采用充足、合适的镇痛药物减缓临终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4) 辅导临终患者家庭:

1 家属的临终关怀辅导: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指导家属学习临终护理,如设立临终咨询服务等,帮助家属消除无助感,让患者享受无论农家乐。在开展家属的临终关怀服务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临终患者的家属认识到自己已经对患者尽心了。

2 家属的悲伤辅导:悲伤的个别辅导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各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麻木僵化期、追思搜寻期、瓦解绝望期、重整阶段。 (多选)

(1) 健康宣传方法:

1 健康理念的普及宣传: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向公众传播健康理念,使人们树立健康的意识,从而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普及健康理念的具体方法包括:宣传折页、海报、横幅、宣传画、小册子、温馨提示、展板、健康大课堂、咨询服务、媒体宣传等不同形式。对于不同的公众,可以采用不同的宣传方法。

一是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包括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对象、目的、内容、时间安排和方式等,尽可能吸引人们主动参与。

二是健康教育训练,即按照健康教育计划对所选对象进行教育训练,采用听课、小组交流、参观走访、实地训练等不同形式帮助教育对象在知识、观念和行为上达到计划的要求。

三是健康教育计划的评估,即教育训练活动结束时,由参与对象、社会工作者、训练人员等对训练计划进行评估和总结。

四是新的健康教育计划的修订,即根据对训练计划的反思和总结,对原有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以便改进健康教育训练。

(2) 健康管理方法: (全书重点) (多选)

1 收集健康管理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

2 进行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

3 实施健康干预。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膳食营养指导、心理健康干预、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和指导等个性化干预措施的综合运用来实现促进健康的目的。

4 干预效果评估。

2、社区保健:

(1) 协助进行儿童保健:

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疗服务人员为 0~36个月 的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并且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 协助进行孕产妇保健:

对于孕产妇,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疗服务人员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 5次 孕期保健服务和 2次 产后访视。

(3) 协助进行老年人保健:

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疗服务人员对 65岁及以上 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对其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并且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4) 协助进行慢性病管理:

针对 高血压 、 糖尿病 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疗服务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而且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 健康指导 。

3、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根据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特点,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疗服务人员对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包括 传染源管理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等。

(1) 协助管理传染源,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1 协助管理传染病患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规定的甲、乙、丙三类传染病以及不断出现的各种新传染病的防治,都需要及时进行不同程度的隔离治疗或观察,同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片,让公众了解并遵守相关的规定。

2 协助管理病原体携带者。

3 协助管理接触传染病患者。

4 协助检疫。

(2) 切断传播途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传染病的流行主要通过呼吸道、肠道、生物媒介、接触等渠道传播。

(3) 保护易感人群,协助进行预防接种:

易感人群包括儿童、老人、体质虚弱者及一些特殊工种的工作人员。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宣传预防接种。其中适龄儿童的接种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1) 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工作方法: (多选)

患者健康资料的收集;初步诊断与评估; 不同治疗方式的配合 (重);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衔接。

(2) 针对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工作方法:

1 减轻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照顾患者的压力;

2 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给予辅导和支持:

精神患者的家属除了需要承担巨大的照顾责任和负担之外,其内心也会产生紧张和冲突,需要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辅导和支持。

一是心理教育。所谓心理教育,是指医务社会工作者联系一些专家和权威人士向患者家属提供正确照顾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二是家庭治疗。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联系家庭治疗师,通过治疗师的辅导和治疗消除或者减轻家庭成员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冲突。

三是家庭探访与家庭辅导。通过面谈和家访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应付日常照顾中的各项困难,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压力。

四是家庭支持小组。家庭支持小组由不同的患者家属组成,在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各组员分享照顾精神疾病患者的各种苦和乐,学习照顾的方法,建立相互之间的支持。

五是家庭互助小组。家庭互助小组由精神疾病患者家属自己组成, 不需要 社会工作者的带领,小组成员自愿自发地分享照顾精神疾病患者的经验和方法。

(1) 宣传精神健康的理念; (2) 提供咨询治疗;(3) 开展转介工作。 (严重问题要转介)

3、在社区精神康复中的工作方法:

社区精神康复是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并且使其回归社会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的工作方法包括连接社区的各种资源、开展康复训练和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等。

(1) 连接社区的各种资源:

(2) 开展康复训练:处理能力的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社会角色的技能训练。

(3) 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多选)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具体后措施包括:鼓励患者与他人建立积极互动的关系;鼓励患者参与团体活动;鼓励患者公开就业。

总之,借助精神健康服务中的正常化的理念,影响社会公众,给精神疾病康复人员提供宽松的康复和生存环境,让他们能够顺利回归社会。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篇七

社会工作栏目为你提供初级社会工作者实务知识点:老年人小组工作方法希望对你备考有帮助。

老年人小组工作除了要遵循小组工作的原则和有关要求外。因为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特殊性,需要在活动设计和组员照顾方面特别留意。

1.老年人小组工作的特点

(1)老人与其他人群不同。要特别关注身体情况。

(2)开展小组中,带领者可能自始至终要扮演较积极的角色。

(3)关注老年人的特殊性,关注小组的节奏。

(1)尊重自决权。

(2)平衡对小组和个人所负的责任。

(3)尊重保密权。

(4)干预小组动力,保护小组组员免受伤害。

2021初级会计实务知识点预习

老年人小组工作计划书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篇八

增权与权力、无权、去权密切相关,是增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增权理论中的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能力,无权又和权力相对,是指缺乏上述各种能力。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提供增权理论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方式,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增权与权力、无权、去权密切相关,是增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增权理论中的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所拥有的能力,无权又和权力相对,是指缺乏上述各种能力。无权的原因在于去权,即社会中的某些个体或群体的权力被剥夺或权力发展受到阻碍和限制。因此,增权就是增加权力。增权的核心假设是相信每个人即使处于艰难的环境之中也是有潜能的,个体的无权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帮助加以改变。所以,增权不是直接赋予对象以权力,其实质是挖掘或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增权的目标是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的个人性或社会性障碍,通过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充分实现弱势群体的需要,强调案主自决和自我实现。

(一)某移民新村情况介绍

某移民新村作为生态移民项目规划的一部分,自2013年搬迁以来,现已陆续建成一村、二村、三村、四村。虽然村民们搬迁至此已有两三年了,但是,政策中关于分配土地的条款还没有落实,并且还存在住房面积小、生计问题,移民矛盾也时有发生,虽然政府提供了点歌机、健身器材等文娱设施丰富移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然而这些器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大多都是闲置。

社工初步做了需求评估,并且依据村委会的反映了解到:移民新村的村民,特别是一些留守妇女,需要给她们组建一个广场舞队,让她们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之外有娱乐活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促进家庭和谐。

(二)增权理论在某移民新村广场舞队组建过程中的运用

1、广场舞队员的招募及宣传

要组建广场舞队,先要确定广场舞队的成员,商议之后,社工先拟出一份广场舞成员招募启事并打印出来,分别贴在四个村村部,并让各村村委在广播上告知村民。很快就有村民赶来报名,可见,移民村对这方面的需求还是比较急切的。这些报名的村民中,年龄分布在三十岁到六十岁,成员女性较多。

可见,一次小小的组织,就可以凝聚这么多人参加,给他们一个发掘潜能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有勇气去挑战自己,做一些曾经不敢想的一些事情,这无疑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2、学习广场舞过程中充分增权,让他们互相学习、自主学习

招募成员之后,社工在教广场舞的过程中发掘村民领袖,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达到在没有社工参与的情况下也能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广场舞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新成员的加入,当然,也会有一些既定成员的流失,是因为家中有事或跳的不够好而受挫。

成员中有几位成员学的挺快,起初,他们只是随着音乐跳自己的;在社工充分的增权之后,他们开始给其他人教动作,并且其他成员有疑问也会去主动请教,这一小小的增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增权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无权状态,是由于他们的话语权被剥夺了。因此,我们要为其增权的话,就应该聆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在这种专业理念的指导下,社工决定召开一次会议,让每位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主确定广场舞队队长、活动时间及经后的发展方向。

会议开始时,他们很希望社工帮他们做决定。而社工一再强调:你们是活动的主体,你们是主人。在初期的沉默之后,大家开始发言了,最终确定两个跳的最好并且可以一直坚持的杨阿姨和虎阿姨为广场舞队的队长,社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引导她们明确了两位队长的责任和每位队员的责任。在时间确定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小争执,有些成员要照顾孩子,她们认为时间应该是按照孩子上学的时间而定,而有些不照顾孩子的成员希望可以迟一点,等天气比较暖和时开始。在进一步的商讨之后,最终确定跟随照顾孩子成员的时间,冬季早上的时间为八点,夏季早上的时间为七点。对于广场舞队最终的.发展方向,广场舞队成员一致认为不仅要学会,还要跳的整齐,希望有一套统一的服装,可以“走出去”在外村参加比赛或者互相交流。这是一个很宏大的目标,看到每位成员信心满满,社工希望她们的这一愿望能够早日实现。

从某移民新村广场舞队组建的事例来看,这些农村妇女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是没有恰当人员的组织,只要赋予其权力,给予其机会,他们就能想出办法,并会分析这些办法的可行性及优劣。如果我们社工包揽了一切,不让他们参与决策,只是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话,他们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和提高,而增权理论可以做到这点。

在增权理论中,强调以比较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种分析问题的取向不至于把责任全部推到案主的个人能力身上,把案主放在具体的处境中去看待,从而能较客观地分析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当然,案主的参与性对增权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介入初期,案主的参与性一般比较低,这就需要社工的积极鼓励,善于挖掘案主的长处,提升自我形象,让案主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案例中出现广场舞队人员流失的情况,就是社会工作者没有兼顾到这一点而造成的。同时,增权是一个较长时间的介入过程,其介入的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因此,增权方法的运用也应该考虑到时间的问题。

可见,增权理论所强调的权力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伙伴关系、案主的长处而不是短处、同时着眼于个人及其社会及物质环境的双重工作焦点、承认案主是积极的主体、以被去权的弱势人群为工作对象等等,无不显示出其独特之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增权取向构成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新视角 ,对于我们反思和改进以往的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5(05)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篇九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 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 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 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是泛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譬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即,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悦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即,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