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重点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精选5篇)

2023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重点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精选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05:57:20
2023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重点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精选5篇)
时间:2023-09-13 05:57:20     小编:影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重点篇一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为此,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

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饮停胃肠之证,为痰饮;饮水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诊断

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辘辘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属饮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痰饮

1.脾阳虚弱证

证候: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饮留胃肠证

证候: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治法:攻下逐饮。

方药: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悬饮

1.邪犯胸肺证

证候: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宣利。

方药:柴枳半夏汤加减。

2.饮停胸胁证

证候: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泻肺祛饮。

方药: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加减。

3.络气不和证

证候: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暗,脉弦。

治法:理气和络。

方药: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4.阴虚内热证

证候: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溢饮

证候: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发表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支饮

1.寒饮伏肺证

证候: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瞤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治法:宣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2.脾肾阳虚证

证候: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白光)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心血不足证

证候: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补心。

方药:归脾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

证候: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邪热郁蒸证

证候: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痰、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

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而外感发热则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阴虚发热证

证候: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

血虚发热证

证候: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体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气虚发热证

证候: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阳虚发热证

证候: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气郁发热证

证候: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痰湿郁热证

证候: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血瘀发热证

证候: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重点篇二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高频考点:帕金森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肾关系密切,肝肾阴虚为本,痰浊、瘀血、风火为标,形成本虚标实之证。痰浊、瘀血、风火是相互影响的病理因素,其相互影响的共同通路是经脉,最终的病理结局是筋脉失养。

大部分pd患者在60岁以后发病,起病隐袭,缓慢发展,逐渐加剧。初发症状以震颤最多,其次为步行障碍、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症状常自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常成“n”字型进展,亦有自一侧下肢开始者。症状出现先后因人而异。

1.震颤:典型表现是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多由一侧上肢远端开始,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pill-rolling)动作,安静或休息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

2.肌强直:表现为屈肌和伸肌张力同时增高,被动运动时关节始终保持增高的阻力,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故称“铅管样强直”;部分患者因伴有震颤,检查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同转动齿轮感,称为“齿轮样强直”。

3.运动迟缓:主要表现为随意动作减少,如起床、翻身、步行、方向变换等运动迟缓;面部表情肌活动减少,常常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手指做精细动作如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书写时字越写越小,呈现“小写征”。

4.姿势步态异常:四肢、躯干、颈部肌强直可使患者出现特殊的屈曲体姿,表现为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之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

诊断

1.中老年发病,缓慢进行性病程。

2.四项主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中至少具备两项,前两项至少具备其中之一;症状不对称。

3.左旋多巴治疗有效。

4.患者无眼外肌麻痹、小脑体征、直立性低血压、锥体系损害和肌萎缩等。

pd临床诊断与死后病理证实符合率为75%~80%。

药物治疗

1.治疗原则 治疗方案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尽量以较小剂量取得较满意疗效。

2.常用药物

(1)抗胆碱能药物

(2)金刚烷胺

(3)左旋多巴及复方左旋多巴:是治疗pd最基本、最有效的药物。

气血两虚证

证候:肢体震颤日久,震颤程度严重,颈项强直,或肢体拘急,活动减少、行走不稳,气短乏力,头晕眼花,自汗,口角流涎,舌胖,有齿痕,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息风通络。

方药:八珍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证候:表情呆滞,肢体震颤程度很大,动作迟缓,肢体拘痉,活动笨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急躁易怒,多梦,腰膝酸软,舌体瘦小,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补肾养阴,柔肝息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证簇:肢体震颤,四肢拘痉,动作不利,胸胁满闷,痰涎增多,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化痰,息风通络。

方药:导痰汤加减。

证候:表情呆滞,面色灰暗,肢体僵直,屈伸不利,震颤幅度较大,可有肩背疼痛,舌謇语涩,舌紫暗或夹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重点篇三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痴呆。过去曾称为多发性梗死型痴呆,近年来病理形态学研究发现,除了多发性脑梗死性病变外还有其它脑血管病变,故现已改称为血管性痴呆。今天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考点:血管性痴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般认为,卒中是血管性痴呆(vd)发生的.直接原因。目前认为vd发生与卒中的部位、数目和大小相关,尤以部位明显;脑血流下降也是引起vd的重要因素。多发梗死性痴呆是vd的最常见类型,是在多次脑缺血基础上变化而来,年龄、文化层次、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等是其危险因素,目前认为vd也与基因有关。

脑为元神之府,灵机出于此,故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肾主髓,通于脑,肾亏则脑空,与肾关系尤为密切。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调,以肾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内阻为标,虚实夹杂。

1.起病 多数起病突然,亲属一般能说出病人患病具体时间,病情加重常常与反复患脑血管病有关。

2.认知功能下降 多为局限性皮质性认知功能障碍,如失语、失用、失认和空间定位障碍,记忆力、计算力减退。

3.性格改变和情感障碍 患者主动性减少,可有表情淡漠、焦虑、穿错衣裤等。常呈阶段性进展。

4.行为障碍 生活懒散,不讲个人卫生等。

5.具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

6.病史 患者多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多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脑卒中病史。

(一)诊断要点

诊断分很可能为vd和可能为vd两种,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1.临床很可能为vd

(1)痴呆符合dsm-i-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识功能明显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识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符合ct、mri相应病灶,可有或无卒中史。

(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识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发展。

2.支持vd诊断

(1)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

(2)人格相对完善。

(3)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

(4)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

(5)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二)鉴别诊断

alzheimer病(ad) 两者均存在认识功能障碍,以下几方面有助于鉴别。

(1)ad呈持续性进行性智能减退,vd则呈阶梯性加重。

(2)ad以神经心理障碍为主,神经功能缺失轻,vd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和体征。

(3)影像学检查ad有脑萎缩,无局灶性病变,vd有局灶性病变。

(4)hachinski评分ad4分,vd7分。

髓海不足证

证候:智力下降,神情呆滞,记忆力和计算力下降,懈怠思卧,齿枯发焦,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瘦质淡红,脉沉细弱。

治法:补精填髓养神。

方药:七福饮加减。

证候:表情呆滞,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失认失算,口齿不清,腰膝酸软,食少纳呆,少气懒言,流涎,舌淡体胖,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还少丹加减。

证候:平素沉默寡言,呆钝愚痴,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证候:表情呆痴,智力减退,或哭笑无常,或默默不语,不思饮食,头晕重,脘腹胀满,口多痰涎,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腻,脉滑或濡。

治法:健脾益气,豁痰开窍。

方药:洗心汤加减。

证候:表情迟钝,言语不利,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善忘,易惊恐,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神。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重点篇四

内科学的内容包含了对疾病的定义、病因学、致病机理、流行病学、自然史、症状、症候、实验诊断、影像检查、鉴别诊断、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病损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

虚劳的辨证论治

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根据“虚则补之”的理论,虚劳的治疗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腰痛是因感受外邪,或跌仆闪挫,或肾虚引起的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为肾之府,为肾之精气所濡养。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夹脊入腰中。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故内伤则不外乎肾虚。而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以湿性黏滞,最易痹着腰部,所以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内外二因,相互影响,肾虚是发病关键所在,风寒湿热之痹阻不行,常因肾虚而客,否则虽感外邪,亦不致出现腰痛。至于劳力扭伤,则和血瘀有关,临床上亦不少见。

寒湿腰痛证

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虽静卧而痛不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味。

湿热腰痛证

证候:腰部弛痛,痛处伴有热感,暑湿阴雨天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减。

瘀血腰痛证

证候: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昼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劳损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肾虚腰痛证

证候:腰痛隐隐,酸软为主,喜揉喜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白光)白,肢寒畏冷,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

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方药:偏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方;

偏阴虚者,以左归丸为主方。

无明显的阴阳偏虚者,可服用青娥丸。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重点篇五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鼓胀的概念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鼓胀的.病因病机

鼓胀形成,肝、脾、肾功能失调是关键。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是形成鼓胀的基本条件。

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凸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及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鼓胀的辨证论治

气滞湿阻证

证候: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水湿困脾证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水热蕴结证

证候: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瘀结水留证

证候: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加减。

阳虚水盛证

证候: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白光)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方药: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阴虚水停证

证候: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眩晕的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的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眩晕之病因虽有上述多种,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以虚者居多。

眩晕的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证

证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证

证候: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证

证候: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证

证候: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证

证候: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