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总第 108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1.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背诵思念家乡的古诗。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读。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4.解释题意。
(2)简介王维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2.指导书写“插、逢、忆”。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总第 109 课时)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字词,听写
2.引导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交流。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的寂寞心境。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三、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
2.朗读背诵。
四、造句练习: 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用“兴高采烈”造句:
1.精读课文时时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出示范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学生朗读范句知道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情境。
4.练习词语搭配,如“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秋游)等。
5.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6.学生口述句子,经过评议、修改,最后书面造句。
五、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王维 九月九日 忆 山东 兄弟
异乡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课时(总第 110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默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诗文,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完整的叙述诗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教学准备: 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和诗文。
2.指名说说诗所表达的意思。
3.听写词语和诗。
4.当场校对订正。
二、总结课文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篇二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读一读,整体感知;议一议,了解内容;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3.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1. 认识“佳节”
2. 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4.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5. 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二、读诗学文,分步达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 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讲解:
(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习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再次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 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 一年一度 重阳节
情景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家家户户
兄弟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望眺
异乡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3. 指名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4. 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念家乡)
2. 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 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 全班齐读古诗
四、指导写字
1. 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 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红。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1. 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课题中“佳节”在文中指的是哪个节日?重阳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引出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古诗
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读?哪个自然段写了第一行诗的内容?(指名读) 王维的家乡在哪里?京城是哪里?(指名说)
长安和蒲州之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长安对于王维来说,不是家乡,而是(异乡)。
生活在异乡的人就是(异客)
如果此时,你就是独自一人在异乡长安生活的王维,你的心情如何?
3.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自然段写了这行诗的内容?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哪些词语描写了重阳节时,大街上人们过节的情景,把它圈出来。 指导学生交流。
读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不通,课文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写别人高兴地游玩呢? 这是一种绝妙的写作方法——对比(板书:对比),这里把什么跟什么对比?这就是“反衬”的写作方法。(板书:反衬)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的兄弟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也试着用对比的手法来写一写。(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他们想,以前 。如今 ?)
谁来跟大家交流你写的内容?
曾经的欢乐和如今的思念,像一幅幅画一样,在王维和兄弟们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这两种画面。
此情此景,王维心中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他思绪——,他触景——(板书:触景生情),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齐读全诗。
三、反复诵诗,悟诗中情
是啊,这种思念之情,在节日到来之际会变得越发浓烈,尤其身在异乡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吟道:独在——(齐读全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向往佳节团圆,像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佳节,登高赏菊,我的思念在菊花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甚至在清明节,人们想到逝去的亲人们,不觉悲从中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于王维来说,千言万语都汇成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篇三
玉盘般的月亮吐洒着清辉。每每坐在月光下,一边吟诵着这首诗,一边沐浴着月亮那柔和的光芒,泪不知不觉地流下。
在以前,每年的中秋,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月光下,一起吃着月饼,看着中秋晚会,心里不知不觉地漾开幸福,传到全家人的心里,一起说说笑笑,开心极了。
可是今年大不一样。爸爸去了响水,第一个中秋就没有爸爸的陪伴。爸爸是一个温和风趣的人,每年中秋,全家总被他逗得开开心心的,总能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
收到爸爸寄来的月饼,我赶忙拆开,闻着那香喷喷的味道,仿佛看见了爸爸那熟悉的脸庞,我不知不觉地拨通了爸爸的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想我了吧?哈哈!中秋快乐!”我捂住话筒,轻轻抽泣起来,爸爸,是啊,我想你!
我凝视天上的月亮,嫦娥是否也在吟诵着“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篇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会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多媒体课件、及王维相关资料
一、激情导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佳”字的字形、字义。齐读。
2、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
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3、但是,唐代有位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讲解“倍”字的字形字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就是: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加倍的思念亲人。
4、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5、明确学习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
是: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把课文读通顺。
二、民主导学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129页,根据要求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多读几次,认清字形。
2)、再次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或查字典。
3)、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4)、三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a、出示词语:
茱萸倍思亲手挽手
思念重阳节独在异乡
登高远眺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忆山东兄弟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
b、蓝字要求正确认读,红色的字是要求记住字形的。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已经记住了那些生字?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互相交流)
c、提问: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请你告诉大家。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提出个别生字的强调之处。
重笔顺: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竖、横、横。
读音:zhong
chong
选义:(1)重复
(2)再
(3)量词
“重阳节”的重选(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时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驱邪避灾的习俗。
采会意字
幼与“幻”对比记忆等
书空,描红
d、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还可组词
逢插佳念兄
茱萸独倍重
挽眺扶携幼采忆
e、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读前提问,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读,相机指导、评价)
f、再次认真齐读课文,注意把刚才读错的地方读准确。(及时评价表扬)
解决不了的,一会大家共同解决。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三种方法理解词语。如:
扶老携幼: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将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了。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向别人请教或查字典、资料)
天各一方:两地相隔,非常遥远,不能相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4、请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
古诗前两句的具体描绘,那些自然段是后两句的具体描绘。借助短文,理解诗句,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检测导结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我们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读通课文,谁来说说你学到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2、听写词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篇五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感受王维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体裁。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你们过这些传统节日的时候心情怎样?
3、大家过节开开心心的,但是唐朝有位大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4、解题。
5、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简介王维)
二、初读古诗
1、理解诗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句千古名句,他出自王维的哪首诗?(出示诗题,学习生字“忆”“兄”和九月九日,山东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呢?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流利。
3、检查自读
检查生字“独”“插”“茱萸”
观看图片资料,了解茱萸。
古诗朗读比赛,每一个大组选一个同学,其他同学都当小评委。
学生读古诗,小评委评价。
齐读古诗。
三、读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提问
3、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新词
重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思念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四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评价。
4、解决学生的提问
交流问题1: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根据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带着你们的感受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齐读。
(4)这一段的描写和古诗中哪一句相对应呢?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的意思是什么?“异乡”就是他乡,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交流问题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1)你怎么知道这句诗的意思的?
(2)我们也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课文中的佳节就是指那个节日?
(4)重阳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交流。
(5)像这样快乐美好的节日我们就称他为佳节。
(7)从哪个句子你感受到了?
(8)诗句中哪个词你感受到了更加的意思?
(9)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却孤身一人,怎么不思念亲人呢?齐读第二自然段。
5、学了第二自然段,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与第二句诗相对应)
6、那第三自然段呢?(与三四句诗相对应)
7、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简介文包诗。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小结:明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包诗课文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身居外地的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作业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请同学们收集王维的诗读一读。
2、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办个小小诗歌会。
3、继续朗读课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篇六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结合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能运用诗句,表达身居外地的游子的乡愁。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思乡是个永恒的话题。
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大诗人王安石也曾这样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咏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由“情”入“诗”,初步感知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诗
1)自由读(出示这首诗,请同学们用心用情地读上三遍。)
2)指名读(2—3生)——你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倍思亲)
3)齐读 (读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2、过渡:
这种浓浓的思乡情,需要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去细细地品味,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大诗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三、由“诗”入“文”,体会诗情
1、出示学习要求,师巡视指导
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画出能体现王维倍思亲的语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王维的倍思亲都体现在哪些语句中,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3、交流第2自然段: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要读出王维的倍思亲就要读好这几个词语。(指名读)
b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到第2自然段中找到这句话。
1)理解内容
2)说话练习
重阳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这些传统节日都非常隆重,这一天,人们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读好这些词语,就能读出人们欢度节日的热闹。(指导读词)
用上这些词语,结合你了解的重阳节的习俗,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大街上的热闹。
(出示课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3)指导朗读
街上越是热闹,他越是——思亲
人们越是兴高采烈,他更加——思亲
同学们再读第二自然段,我们不仅能读出大街上的热闹更能体会王维的孤单寂寞。男生读第一句话读出大街上的热闹女生读第二句话读出王维的倍思亲。
4)拓展练习
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到了,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交流第3自然段
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理解内容
他想到了什么?(“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欢聚一起”、“让人高兴”)
2)创设情境
问:你给王维插上茱萸,是想——?
你陪王维登高,是想——?
以前,你和王维相聚在一起,是怎么快乐玩耍的呢?
3)指导朗读
兄弟们,我们都很思念王维,王维也思念我们,他回忆过去,又想到如今,心里装满了对兄弟们的思念。1、2组读,读以前后面的句子,3、4组同学读如今后面的句子,读出王维的倍思亲。
他想啊,念啊,他想家,想亲人,想兄弟,想朋友,想过去在一起的欢快的日子。就是思绪万千!全班同学一起读,读出王维的思绪万千!
四、情感升华、吟诗抒情
1、感情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指多名朗读。少一人,少的就是我——王维啊!多么的遗憾啊!你读——读得让人心都揪起来了。
2、三读课题,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让我们再次读好它——齐读课题。这句话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3、写法指导
4、课堂练习
完成《补充习题》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积累并理解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其他思乡诗,选择一句诗写写你的体会。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篇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思亲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篇八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 ),( )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 ),不觉已经( )。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生自由说)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篇九
1、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2、搜集有关重阳节的习俗。
3、了解茱萸这种植物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次到山中游玩,看到满山火红的枫叶,他非常喜欢这大自然,非常喜欢这火红的枫叶,写下了一首诗《山行》,指名读。
2、唐朝还有一位大诗人,他一夜无眠,忧愁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枫桥夜泊》。指名读。
3、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王维要向我们倾诉什么样的情怀。
二、指名介绍王维。(相机出示王维图象及相关文字:王维,字摩诘,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诗人,号称“诗佛”。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题,介绍诗题中的有关知识情况。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有赏菊花酒、插茱萸,登高远眺的风俗。
山东:华山以东,山西,也就是家乡。)
2、读题目,了解性学习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3、指名读通诗歌。(相机介绍茱萸)
4、齐读诗歌。
5、过渡:读了文章内容,将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问: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相对照的课文是哪部分内容?(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自然段。
(2)、了解“异乡”指的是京城长安,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异客”指的是两年来,王维一直作客他乡,游离于这个城市之外。从“独”、“异乡”、“异客”这几个字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节及相关诗句。
问: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相对照的文章段落是?(第二小节)
(4)、指名读课文第二小节。
(5)、这部分内容可以用诗句中的哪一句来形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
问: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对应的课文段落是?(第3小节)
(6)、指名读课文第3节。
四、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念之情,加深对诗歌的感悟。
2、检查:
(王维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心情非常高兴。
3、相机指导朗读: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又是重阳节,诗人在热闹的长安街头举目无亲,此时,心情怎样?
(孤独、寂寞。)
4、指导朗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6、指导朗读:“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向往)
7、此时,他还想到了什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引导学生想象:他的兄弟们在登高远眺时,会互相说些什么?
9、指名发言,体会他们兄弟情深,思念情浓,更好理解诗句中的“遥知”表示在意料之中。
五、小结:站在长安街头的王维,快乐是没有的,有的是回忆,回忆(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有的是思念,加倍的思念,思念(家乡的亲人)有的是向往,向往着(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有的是意料中的猜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了很多很多,真是“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读诗。)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七、课外扩展:《泊船瓜洲》、《静夜思》、《乡愁》
八、作业: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