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高中数学教学评语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模板7篇)

最新高中数学教学评语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模板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01:59:17
最新高中数学教学评语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模板7篇)
时间:2023-09-13 01:59:17     小编:紫薇儿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数学教学评语篇一

通过对教师教数学的反思和对学生学数学的反思会促进教师技能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对数学课堂上教师教数学的反思和对学生学数学的反思会促进教师技能的提高。因此,我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介,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还可以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4、关爱学生,及时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当老师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2、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评语篇二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论述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数学教学,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念。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是互动呢?这是因为教学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不能分离的。教师和学生是人格平等的,教学的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态、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一个眼神有时也能表达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

那么,如何进行这种互动教学呢?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数学教学过程是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

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那么什么是数学活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解。

1.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的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反思,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现实就是指他们的己有的经验和知识,当儿童通过模仿学会计数时,当他们把两组具体对象的集合方在一起而引出加法规律时,这实质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

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它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数学的教学,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能够应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

在数学活动中,反思是一种重要思维活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评价的活动。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一种再创造的因素。学生数学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2数学活动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品质。在学校学习的情景下,教师对于指导学生进行构建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建构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发挥引导的作用。

(三)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的结果是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发展,而且我们教师也在成长,对标准中提出的共同发展观点,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几方面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今后几十年可持续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以德育为中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在数学学科中,知识和技能发展具体体现在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上。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特殊任务。数学具有时代性的特点,目前数学教育界一致认为数学素养内容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数学运算技能的重要性和对运算技能的要求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有一些数学知识与技能显得更加重要。

2教学过程同时促进教师本身的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众所周知,优秀的教师都是在教学实际中成长起来的,在我国数学教学实践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早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进行创造性教学,使自己的工作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发展首先是师德的发展,其次才是专业的发展。

标准的实施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新舞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使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新课程也对我们的创造性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中,我们将由传统知识传授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的执行教材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最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新的课程呼唤着我们的努力,新的时代也将造就着我们。

高中数学教学评语篇三

在备课和平时的教学中,体现了前置作业,但是设计不是很合理,有的与新授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很好的为新授内容做铺垫,因此,导致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不够透彻,从而不能够很好的为新授内容服务,课堂效率不是很高。在的生本教育交流学习中,我们观看了两节生本教育的示范课,老师上课时让学生展示前置作业,是学生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非常生动形象,我在考虑,前置作业的内容其实非常的丰富多样,它可以是图象,可以是声音,可以是文字,可以是习习题等等,只要能为我们的新授内容服务,能为我们的新授做铺垫,都可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应用,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年级的数学教材去年教过,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相对把握较好,四年级的数学教材是第一次教,有的地方研究不透彻,应及时的与同级部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在观看生本教育的教学案例时,我发现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多,对教材的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能观察到,通过研读透彻教材和课程规范,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好教材,才能选择好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研究教材和教参上多下功夫,在备课中和教学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向领导和同事请教,使自己传授给学生准确的知识。

现在实行生本教育,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感觉有时候自己的能力不够,对课堂上一些偶发的事件还不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也是制约我们数学课堂效率不高的因素之一。在教学案例中,老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很强,包括对发言同学语言的指导等等,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时候学生会想出很多连老师都想不到的解习题方法,这时候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指导和评价。

在两个班的教学中,小组合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小组学习很积极,上课发言也很积极,平时的学习中,学得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带动不太好的学生,但有的小组相对做的不是很好,学习能力不强,合作意识也不是很强,对小组的评价只是发言积极有奖励,而忽视了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不够全面,应多与两位班主任合作,讨论合理可行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重视练习量,相对于其它的班级,练习量还是比较大的,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掌握的也比较扎实,能够灵活运用。但是练习习题的方式有很多种,要多研究既让学生感觉有心意又能达到练习目的的练习习题。

我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在前置作业和小组合作方面多下功夫,要多学习有关生本教育和数学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多参与数学组和其他教研组的听、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取领导和同事们对自己的教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踏实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备课、上课上多下功夫,多于同级部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多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让数学课真正成为学生实用和喜欢的课。

高中数学教学评语篇四

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很多教师习惯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他们认为做好课堂笔记可以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所学知识,然而事实真如他们所想吗?大家可能会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因为教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这些同学总是忙着一字不落的抄教师的板书,根本没有参与到解题的思维过程中去。这样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怎么会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又怎么会得到锻炼?真正会记笔记的同学,他会认真听,积极思考,有选择性的记下关键性的部分,然后在课后进行思考,并重新整理。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他会课前认真的预习要学的新内容,把不懂的知识圈点起来,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自己的疑问向老师提出来,和老师共同探讨,课堂上适时的做好笔记,所以我认为做好预习工作比做好课堂笔记课堂效率更高。

作为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出预习计划,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教师则要提前设计预习导学,帮助学生初步理清思路,降低课堂听课的难度。教师适当的介入,可以降低学生对学习新课的畏惧感,从而逐渐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切忌一言堂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与此类比,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可以“不教而学”呢?如果是这样,那上课讲什么呢?我在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怎样才能把课堂真正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

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导学案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一种授课方式。我们要充分的信任学生,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而不能急功近利的期待一种“药到病除”的效果。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比如,对于一道题目,我们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审题、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允许他们说出自己做错的原因,允许他们对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结论质疑,允许他们说出他们不同的解法。

3、教师要关注一题多变的教学价值,切忌只追求解题的数量

变式1:如果小球相同杯子不同,结果会怎样?

变式2:如果小球不同杯子相同,结果会怎样?

变式3:如果小球相同杯子相同,结果会怎样?

通过条件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做题一定要认真读题、审题,因为题目中一个字的不同,或者一句话叙述的重点不同,可能导致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从而结果产生很大的差异。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我设计了一道例题:

变式1、全体站成成一排,其中甲只能站在中间或两端,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2、全体站成成一排,其中甲、乙必须在两端,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4、全体站成成一排,男、女各站在一起,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5、全体站成成一排,男生必须站在一起,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6、全体站成成一排,男生不能站在一起,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7、全体站成成一排,男、女生各不相邻,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8、全体站成成一排,其中甲、乙中间必须有2人,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9、全体站成成一排,男生必须站在乙的右边,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11、排成前后两排,前排3人,后排4人,共有多少种方案?

此题目学生还可以有学生再改变限制条件提出更多新的问题,学生设计问题,学生回答,通过这道题目,学生不仅掌握了相邻问题用“捆绑法”,不相邻问题用“插空法”,特殊元素优先考虑法、定序问题用除法、直接法、间接法等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设计问题,这样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做这样的变式训练,学生便会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一道数学题积极开展一题多变的训练,哪怕是学生部分题目学生不能完全求解,也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及发散思维的形成,增强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敢于探索并予以解决的勇气。

4、教师要注重及时反馈练习,多元评价学生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学生要完成的科目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开始抄作业,或者不认真对待作业,所以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就出现两种现象:全班作业对错情况完全相同,作业非常容易“批阅”,或者全班作业出错情况五花八门,作业批阅难度很大。有个别老师为了避免学生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很难批改这些情况的出现,就采取让学生把讲过的题目再作为作业上交。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跟教师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也与学习成绩成正比。因此不值得作业量很大,经常占用晚自习的时间等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给学生加班加点的补课,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因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就不会做题的这种现象。他们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绩。殊不知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均离不开自身的独立活动,单靠教师讲授和师生共同活动,充其量只能使学生听“懂”,而达不到学“会”的目的。

课后独立作业是也是教学环节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尤其是学困生。因此,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分层、适量,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哪怕时间不够,只写出解答思路,宁可不计算,或者,题目只做了一半也可让学生先上交作业,以便使教师从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同时还能有效地辅导学困生及时学懂数学知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

在课堂作业中,要对这些学生的每一次精彩作业以口头或书面等多种形式予以肯定,及时评价,让成就感及时地渗入学生心灵,让学生都能充满兴趣地、充满信心地迎接下一次的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更要经常鼓励,交流,通过小组互助和教师的个别辅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让他们有继续学习并且学好的欲望和勇气。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学习,多反思,转变观念,以研究者和体验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学习中的问题,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更有效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评语篇五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和判定定理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对反

比例函数的理解及应用;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

杂的随机时间发生的概率.

3月10日——3月31日 证明(二)

4月1日 ——4月20日 一元二次方程

4月21日——5月15日 证明(三)

5月16日——5月31日 反比例函数

6月1日 ——6月10日 频率与概率

6月11日——7月11日 复习考试

高中数学教学评语篇六

一、自我评价综述

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在数学知识、运用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数学学习方面做出的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数学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

传统的数学教育评价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被学校、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学生处在评价的客体位置。这种把学生作为客体的评价体系在数学的学习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评价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忽略了数学过程本身的价值,忽略了人的情感心理,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新的课程标准蕴含了这样的理念:评价标准应该是多维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现代评价理论也告诉我们,教育评价已经不再把被评价者视为评价的待查体,而是把他视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评价之中,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因此,重视学生的数学自我评价是时代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数学学习自我评价不仅以数学知识作为评价客体,而且从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自己的发展进程,促进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这种评价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及个性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数学新课程在结构上有很大的改变,在结构上采用“领域——科目——模块”的形式,这对数学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教学评价改革的核心。新课程认为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所以,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突出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因此,教学评价要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学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导思想

高中数学新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业评价要求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性格、心理特征,还是认知水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紧紧抓住“学生是主体”这个角度来分析,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学生时,不搞一刀切,不排队不排名次,不分优劣等级,应该以学生为本,只要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方面或者多方面有提高,这名学生就是取得了成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学段落后,经过努力后又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跳级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趣被尊重,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激发起学习与发展的动机。作为课堂学习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学生个体最主要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评价,在集体的目标范围之内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挥自己的潜能,掌握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前途,决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自我创造和提高。因此,当前的教学评价改革应“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生存价值和学业发展价值,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自信和不断前进的动力,获得资助,从而提高学业水平,得到适当的发展。教师应以人性化的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需要、选择、人格等,和学生对话、沟通,相互理解和协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发挥主体积极性,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更多的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体验自身价值机会,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最好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工具,而不只是评等、分类的工具。

三、

建立评价标准、方法和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背景,其需要、年龄、经历、家庭背景、学习风格等表现出个性差异,用一把尺子、从一个角度、采用单一的模式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因此,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应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征。教师应该根据总的课程目标,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本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承认差异,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确立发展目标,运用多种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例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同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评价内容和要求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评价过程是持续的,周期性的,应多次评价,给予学生个体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实践中,教学评价的主体应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在最大程度上肯定学生的成就。要重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作业类型应多样化,例如常规作业,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问题,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课题研究作业,专题

总结

报告等。特别地,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直接受益者,在评价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具有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这种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学评价应体现个性差异,以促使每个个体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四、科学利用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各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运用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本无可厚非。但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学业成绩被异化为考试分数,运用学生成绩评价学生的发展在许多学校和地区表现为运用纯粹的学生期中、期末或升学的考试分数。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有认知领域,也有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单一的考试成绩测评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的能力、态度等却无法靠单一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学是不分家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认知领域,而有更广阔的空间,包括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变化。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学生学习、变化的信息,如学生考试成绩、平时表现、学生的进步状况、学生作品集、学生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来评价学生。另外,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准备情况,与学习习惯、目的、方法、态度、兴趣等个性特征有重要联系,同时也受家庭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对学生的起始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仅凭某次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不科学,而且会误导学生的行为。所以,要科学地利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必须多方面收集学生信息,并做具体的分析。

五、通过评价反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还是采用物质奖励,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起来。此外,随着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

总之,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卢龙县城关中学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愈加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不仅对其今后的教学改进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评职、聘用等切身利益。然而,目前通行的评课活动,仍然是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作为评课依据。表面上看,这些评价标准全面而细致,分项赋分,似乎很讲究“科学”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影响到对课堂教学以及授课教师的全面、公正的评价。用此种方法评价出来的各类公开课、评优课,由于评价要素的不合理、不科学,发挥不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多边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对象等,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既然“教无定法”,那么,又怎么可以用统一化的模式来评价呢?因此,打破统一化的评价标准,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真正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能够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法有机配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定位,培养与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竞争意识,将知识的传授作为载体,把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具体到高中数学科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赋予不同的评价要素。

(一)总的评价原则

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教与学的过程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双向思维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多边活动的过程。

一堂好的数学课,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其中应该是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仅仅是把学生看成知识的接受者,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并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体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双基出发,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品质,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摆脱被动的学习状态,发挥出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在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看课堂是不是师生双主体的多边活动,学生是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3.看学生是不是合作,是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扬团队精神;

4.看学生是不是受到激励,教师是否善于以情商促智商。

总之,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主体原则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完美统一。

(二)对高中知识形成课的评价

高中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更突出。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才能揭示。由于受思维和理解能力的限制,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看不透。譬如:立体几何中证明三棱锥的体积公式,采取了先补成一个三棱柱,再割成三个等积的三棱锥,这里体现了割补思想,学生在初次阅读课本时是很难领会其深刻的内涵及广泛的应用的。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把蕴藏在教材中的那些隐含信息发掘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型的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看教师的作业设计是否有典型性及独创性。

(三)对阶段性习题课的评价 数学的阶段性习题课教学重在对前一阶段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对数学思想的应用的开发和升华。

数学知识浩如烟海,仅仅通过多见题型、多留作业、多做练习的方法,来达到掌握所有课本知识的应用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剖析一道或几道典型例题,紧紧围绕着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展示不同的思维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譬如:在学习数列后,教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数列有四项,前三项成等差数列,后三项成等比数列,第一项与第四项的和为37,第二项与第三项的和为36,求这个数列。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就如何设这四个数引出了a,b,c,d;a,b,36-b,37-a;…等八种设法,并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通过“一题多解”,“一图多用”,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品质的灵活性,这是提高阶段性习题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这类课的特点是以典型例题引路,培养发散思维,使学生思维灵活性得到发展。发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它具有新颖性、多样性、伸缩性和精细性等特点。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图多用”都是阶段性习题课中培养学生发散思 维的有效方法。

3.看学生能否通过例题掌握某种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

4.看学生能否通过阶段习题课对本阶段的知识进行应用与开拓。

(四)对高三复习课的评价

高三复习课是整个高中数学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复习课类型也是多 种多样的,有侧重构建横向知识结构和纵向知识结构的复习课,有侧重阶段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综合数学知识的应用的复习课,还有体现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运动变换思想的专题复习课等等。不同内容的复习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师生双主体的多边活动,使学生站在尽可能高的学科起点,用高中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

1.看复习课是否使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整体把握起到积累作用;

3.看复习课启迪学生驾驭高中数学的能力的深度及广度。

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深切地感到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课堂评价标准的必要性。持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只有从现代教学观出发,遵循高中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教学评价,才有利于数学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评语篇七

在一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感到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有必要探索高一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因素,以便寻找解决对策。

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初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飞跃。首先,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难度一下子增加了许多,正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加速现象;第二,从内容的表述上看,初中数学比较重视从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方式形象地引入,因此显得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高中数学则越来越以数学的规范形式进行表述。而且,高一数学一开始触及到集合语言、函数语言、逻辑语言这些内容,因此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和容量多”的特点。再加上高一第一学期的课时紧,故教学进度一般较快,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但是进入高一以来,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一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和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使得刚入高一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

这里既有方式上的原因: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到了高一,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刚入学的大部分高一学生往往沿用时的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也有思维方法上的原因:不少高一学生还是沿袭初中的思维方式,初中数学教学中常把许多问题的解决建立为统一固定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证线段或角相等,三角形全等或相似的模式有哪几种等等。初中生习惯于这种机械、便于操作的思维定势;而高中数学知识要求在思维方式上产生变化:在灵活性、可拓展性、创造性方面提出了高要求。所以高一学生较难在很短时间就适应这种对思维能力要求的突变不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教师在教学初始应控制进度,不能求快而增大学习难度,要注意数学知识相经联系的,高中数学知识要涉及初中的内容,很多地方是初中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为此,在高一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于”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己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区别和联系,每涉及到新的概念。定理等都要结合初中己学过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了使高一学生很快从初中的方法中走出来,作为联结,“直观化”是高一数学起始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通过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直观化的方法,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形成鲜明的表象,减少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障碍。对于知识含量较大,学生记忆效果不佳的部分内容,教师必要进行梳理,作表格化、类化、链式递进的处理等,使内容易懂易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时,可以将思维的目标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形象思维沿着小坡度的台阶向抽象思维步步升华,在处理问题时,一个问题各环节之间、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注意避免脱节、跳跃,注意铺平道路,减少学生思维发展障碍。这样学生从己有的经验出发,用特殊对象描述一般对象就可以在己有的思维水平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做到抽象概念形象化,抽象结论具体化,抽象方法通俗化,给学生有一段适应的过渡缓冲期,学生就可以很快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消除学习数学的障碍。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复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知识能触类旁通,多方联想,当学生听到“增函数”,就应该联想起增函数性质图像,函数在单调区间内,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在单调区间从左到右单调上升趋势。“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每堂课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记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人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问题,以进一步充实大脑,拓展眼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学法指导应富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中。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介绍学习方法和进行学习目的及学法交流,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地消除学习数学的障碍。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即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索知识的乐趣,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持续。

培养学生能力,消除高一学习数学障碍的重要环节,主要有: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

(4)培养学生推理和转换能力;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