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名家散文 名家散文心得体会(通用6篇)

名家散文 名家散文心得体会(通用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2 09:19:09
名家散文 名家散文心得体会(通用6篇)
时间:2023-09-12 09:19:09     小编:薇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名家散文篇一

散文是一种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文坛上,有许多名家散文,每一篇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近期,我有幸学习了一些名家散文,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心得体会。在此,我愿意与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首先,名家散文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是因为散文家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更在于他们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深远的意义。例如,余秋雨的散文《中国人究竟学什么》一文中,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探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之美的向往和呼唤。而钱钟书的《围城》则以幽默风趣的写作手法,道出了那个特殊时期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奇特的魅力,让我们从一个个平凡琐碎的生活点滴中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名家散文所展现的对人性的洞察和思考。在阅读名家散文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散文家们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例如,舒庆春的《人间草木》以草木为象征,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繁衍和衰落,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而沈从文的《边城》则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深刻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所带来的束缚与伤害。这些作品不仅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也警醒着人们应当更加珍惜生活中质朴的美好。

再次,名家散文所表现的情感和情绪令人感动。在作者的文字面前,读者更容易与散文家建立情感上的共鸣。比如,龙应台的《目送》一文描写了母亲逝世的场景,以及她与母亲的深情交流。这种情感流露和真挚感动了无数读者,也引起了读者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再比如,郑渊洁的《穷游记》以幽默的笔调讲述了他的穷游经历,通过旅行的点点滴滴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这些散文作品无论是哀愁,还是乐观,都直击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勾起了丰沛的情感之泉。

同时,名家散文的审美价值也不可忽视。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其色彩及构建都有着独特之处。名家散文多以平实,朴素的文字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例如,巴金的散文《围城下的家》,通过深入观察家庭生活的种种,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生活的美好。其中的文字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启迪和感动。而蒲松龄的散文《聊斋志异》则以神秘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建方式,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幻境式的美感。这些无处不在的美丽,让读者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而持久的感悟。

综上所述,名家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关注,囊括了对生活的观察、人性的思考、情感的表达以及审美上的享受。通过阅读名家散文,不仅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希望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深入研读名家散文,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名家散文篇二

原本在乡村长大的人,在小城里住的时间久了,就会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眼睛就会栉比鳞次的高楼遮挡住,看不到像过去那般旷远的田野,思维也会被一种定势束缚住。秋日里,也有点麻木了,渐渐淡漠了过往岁月里家乡秋天的印象。啊,丢失的东西太多、太多,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顺着脑海中残留的蛛丝马迹,寻找家乡的秋天,找回家乡的秋天,那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如今寻找家乡的秋天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儿,那要穿越时空的遥远,跨越城乡的隔断,让我的思维踏上回家乡的路,让家乡的秋天一步步走进我心间。

家乡的秋天是迷人的,是充满着美丽景色的,它绘成了我心中的一幅多彩的画。这幅画里点缀着迷人的色彩,这迷人的色彩里,有绿、有黄、有红。绿的呢,是亭亭玉立、郁郁葱葱的玉米秸,一杆杆挺得笔直的玉米秸,就像一个个守护田野的士兵,在守卫的时光里,苍老了岁月,美丽了田野。黄的色彩那就多了,就是那刚说的葱绿的玉米秸到了深秋也会由绿渐渐变黄,被玉米皮层层包裹着的玉米也呈现着金黄,那飘落的树叶也会把大地铺就一片金黄,深秋的枯草也变成了“一岁一枯荣”的黄。秋日里色彩的变换本身就是一种美,黄色为秋天充盈着一种别样的美,添补了秋天色彩的缺憾。红的是红彤彤的苹果和像一盏盏小灯笼一样的柿子,红遍了田野,红遍了村庄,也映红了果农的笑脸,给秋天带来一种成熟美,这是一幅幅静态的田园风光图。

家乡的秋天还是自然灵动的,家乡人民用遒劲之笔绘就了灵动的图画。在这幅灵动的画卷里,有挎着篓子穿行在玉米地里掰玉米的妇女,有弯着腰用小镢一镢一镢刨玉米秸的汉子,有推着小推车一拱一拱推玉米秸的,有赶着牛车“哩哩啦啦”拉玉米秸的,还有刨地瓜、花生、切地瓜干的,妇女们则跟在男人们的后面说笑着抖索花生蔓上的土,喜人的白白的花生果呈现在眼前。还有,在收获后的空旷玉米地、地瓜地里,悄然堆起来一岭岭玉米、地瓜,看了真是张眼。生产队里的会计、保管和妇女们,迅速在玉米、地瓜堆前支起了磅秤,大声叫着“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名字,把一大堆、一大堆粮食分到了各户的名下。叫到哪家户主的名字,这家的大人孩子忙不迭地拥上前去,推上车子、撑起盛粮食的工具,心情愉悦地装着一车车、一偏篓一偏篓秋粮,那时的庄稼地里一如热闹的集市,不,那是一幅再版的《清明上河图》。

家乡的秋天是动人的,是荡漾着优美旋律的,这优美的旋律汇成了我心中的一首歌。这首歌里有人、有物、有生畜,还有那曾经的你、我、他。这里有乡民们喜获丰收的欢笑声,悠远悠长的牛歌声,“吱呀、吱呀”的小推车声,声声响彻在家乡秋天辽远的上空,汇成的是家乡秋天丰收的歌。

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农家小院里,葡萄树、苹果、梨树下,一家老小围坐在一大堆玉米前,一齐下手剥玉米,欢天喜地乐陶陶。剥着玉米讲故事,说着笑话唱起歌,歌声、欢笑声在农家小院上空回荡,打破了乡村夜空的沉寂;让时光追溯到当年,家乡的秋天随处可见一辆辆小推车,满载着收获的秋粮,发出“吱呀、吱呀、吱吱呀……”不同的欢唱,我那时就独爱听有的社员手推车的“吱呀”声,有人说像鸟叫声,我却听着像歌声,那是乡民用心声化成的“吱呀”的歌声,唱出的是满载丰收的幸福歌。尤其是到了下坡的时候,一个个乡民推着小推车接连唱,好像串唱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个个接唱,寓示着幸福的歌儿唱不完,这样的大合唱,宛若乡村丰收合奏曲,唱出的是家乡的希望;大凡有乡村经历的人都听过那悠扬、悠远、悠长的牛歌,尤其是到了秋天农忙的时候,听到“哞、哞……”的牛歌就更多、更长了,有时还会突然立足,昂起头来,大声“哞哞”地叫着,它这一叫,引来了周遭田野里“哞哞”的牛歌。老牛们仿佛在说:“这丰收的秋粮里也有俺牛们的功劳,待俺好点,来秋会有更大的丰收。”是啊,牛歌悠扬,那是丰收的希望。

家乡的秋天是诱人的,是充盈着诗意的,它在我心中谱写了一首灵动的诗。这首诗里洋溢着感情的色彩,情深深,意切切,诗意盎然,情趣无限。我的思绪已飞到了那富有浪漫的果园,去追寻家乡那充满诗意的秋天。

家乡过去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苹果处处有,棵棵满枝头。走路不小心,苹果碰了头。”这顺口溜本身就是诗,它蕴含着多么深的诗意。遥望家乡秋天的苹果园里,挂满了枝头的苹果树压弯了腰,红澄澄的红富士、红香蕉苹果向路人点头微笑,有人爬上了硕果累累的树上,有人踏到了高高的杌子上,有人站在树底下张望。树上树下的美妙对话,欢声笑语,传递的是丰收的喜讯,回荡在果园里的是浪漫的诗情画意,这样的诗意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永远难以忘记。

家乡秋天的诗意,还有大姜与泥土分离时的姜地,那里曾聚散着男女老少不同的人群,都在为大姜的丰收忙碌,忙过了晨曦,忙过了正午,忙过了黄昏,挑灯夜战,里面难道没有诗意?刨姜的、剪姜苗的、装姜的、推姜拉姜的……多么富有诗意,富有情趣,就像乡村一首灵动的诗。

寻找家乡的秋天,还寻到了秋天田野里的一番繁忙热闹景象;寻到了秋天场院里堆满累累果实的丰硕;寻到了秋天村庄里家家户户粮满囤满仓;寻到了秋天里农家园里丰收的欢乐。

名家散文篇三

名家散文心得体会范文在我们写作的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名家散文,我们可以汲取优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我接触名家散文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体悟到了许多写作的精髓。本文将从名家散文的特点、精神内涵、写作技巧以及对我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段:名家散文的特点

名家散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首先,它的语言流畅、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词语和句子,让人一目了然。其次,名家散文多以美好的事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的情感得到触动。另外,名家散文往往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因此,名家散文往往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真挚的情感。

第二段:名家散文的精神内涵

名家散文多是由大家公认的文化名人创作的,他们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正因为如此,名家散文不仅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还能够给人带来思考和启发。通过名家散文,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厚意、真挚感人的文字,也可以借此了解到作者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因此,名家散文的精神内涵极为丰富,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启示和心灵上的满足。

第三段:名家散文的写作技巧

名家散文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独特的写作技巧。首先,名家散文注重用词的选择和组织,力求用最准确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文字的内涵和意境。其次,名家散文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以增加文采和表达力。再者,名家散文常用一些写景的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例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现人心、人情。综上所述,名家散文的写作技巧的高超与独到,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第四段:名家散文对我的影响

在我接触名家散文的过程中,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通过学习名家散文,我学会了观察和思考,能够从细小的事情中发现美和感动,用文字去表现和传递。其次,名家散文教会了我用心去感受事物,注重细节和感情,使我的写作更加生动有趣。再者,名家散文激发了我对文化的热爱,让我愿意去阅读和学习名家的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因此,名家散文对我来说是一本启蒙和成长的书籍,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助力和启示。

结尾段:总结名家散文的价值

名家散文是我们写作的良师益友,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优秀作品的魅力和深度。通过学习名家散文,我们能够吸取到他们的写作经验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名家散文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情感也能够激发我们对文化的热爱和思考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多读名家散文,不断挖掘其中的宝藏,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名家散文篇四

那年日本军在广西南宁登陆,向北攻陷宾阳。浙江大学正在宾阳附近的宜山,学生、教师扶老携幼,仓皇向贵州逃命。道路崎岖,交通阻塞。大家吃尽千辛万苦,才到得安全地带。我正是其中之一人,带了从一岁到七十二岁的眷属十人,和行李十余件,好容易来到遵义。看见比我早到的浙大同事某君,他幽默地说:"听说你这次逃难很是'艺术的'?"我不禁失笑,因为我这次逃难,的确受艺术的帮忙。

那时我还在浙江大学任教。因为宜山每天两次警报,不胜奔命之苦。我把老弱者六人送到百余里外的思恩县的学生家里。自己和十六岁以上的儿女四人(三女一男)住在宜山;我是为了教课,儿女是为了读书。敌兵在南宁登陆之后,宜山的人,大家忧心悄悄,计划逃难。然因学校当局未有决议,大家莫知所适从。我每天逃两个警报,吃一顿酒,迁延度日。现在回想,真是糊里糊涂!

不久宾阳沦陷了!宜山空气极度紧张。汽车大敲竹杠。"大难临头各自飞",不管学校如何,大家各自设法向贵州逃。我家分两处,呼应不灵,如之奈何!幸有一位朋友,代我及其他两家合雇一辆汽车,竹杠敲得不重,一千二百元(一九三九年的)送到都匀。言定经过离此九十里的德胜站时停一停,让我的老弱六人上车。一方面打长途电话到思恩,叫他们整理行物,在德胜站等候我们的汽车。岂知到了开车的那一天,大家一早来到约定地点,而汽车杏无影踪。等到上午,车还是不来,却挂了一个预报球!行李尽在路旁,逃也不好,不逃也不好,大家捏两把汗。幸而警报不来;但汽车也不来!直到下午,始知被骗。丢了定洋一百块钱,站了一天公路。这一天真是狼狈之极!

找旅馆住了一夜。第二日我决定办法:叫儿女四人分别携带轻便行李,各自去找车子,以都匀为目的地。谁先到目的地,就在车站及邮局门口贴个字条。说明住处,以便相会。这样,化整为零,较为轻便了。我惦记着在德胜站路旁候我汽车的老弱六人,想找短路汽车先到德胜。找了一个朝晨,找不到。却来了一个警报,我便向德胜的公路上走。息下脚来,已经走了数里。我向来车招手,他们都不睬,管自开过。一看表还只八点钟,我想,求人不如求己,我决定徒步四十五里到怀远站,然后再找车子到德胜。拔脚迈进,果然走到了怀远。

怀远我曾到过,是很热闹的一个镇。但这一天很奇怪:我走上长街,店门都关,不见人影。正在纳罕,猛忆"岂非在警报中?"连忙逃出长街,一口气走了三四里路,看见公路旁村下有人卖团子,方才息足。一问,才知道是紧急警报!看表,是下午一点钟。问问吃团子的两个兵,知道此去德胜,还有四十里,他们是要步行赴德胜的。我打听得汽车滑竿都无希望,便再下一个决心,继续步行。我吃了一碗团子,用毛巾填在一只鞋子底里,又脱下头上的毛线帽子来,填在另一只鞋子底里。一个兵送我一根绳,我用绳将鞋和脚扎住,使不脱落。然后跟了这两个兵,再上长途。我准拟在这一天走九十里路,打破我平生走路的记录。路上和两个兵闲谈,知道前面某处常有盗匪路劫。我身上有钞票八百余元(一九三九年的),担起心来。我把八百元整数票子从袋里摸出,用破纸裹好,握在手里。倘遇盗匪,可把钞票抛在草里,过后再回来找。幸而不曾遇见盗匪,天黑,居然走到了德胜。到区公所一问,知道我家老弱六人昨天一早就到,住在某伙铺里。我找到伙铺,相见互相惊讶,谈话不尽。此时我两足酸痛,动弹不得。伙铺老板原是熟识的,为我沽酒煮菜。我坐在被窝里,一边饮酒,一边谈话,感到特殊的愉快。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有其温暖的一面。

次日得宜山友人电话,知道我的儿女四人中,三人已于当日找到车子出发。啊!原来在我步行九十里的途中,他们三人就在我身旁驶过的车子里,早已疾行先长者而去了!我这里有七十二岁的老岳母、我的老姐、老妻、十一岁的男孩、十岁的女孩,以及一岁多的婴孩,外加十余件行李。这些人物,如何运往贵州呢?到车站问问,失望而回。又次日。又到车站,见一车中有浙大学生。蒙他们帮忙,将我老姐及一男孩带走,但不能带行李。于是留在德胜的,还有老小五人,和行李十余件,这五人不能再行分班,找车愈加困难。而战事日益逼近,警报每天两次。我的头发便是在这种时光不知不觉地变白的!

在德胜空住了数天,决定坐滑竿,雇挑夫,到河池,再觅汽车。这早上来了十二名广西苦力。四乘滑竿,四个脚夫。把人连物,一齐扛走,迤逦而西,晓行夜宿,三天才到河池。这三天的生活竟是古风。旧小说中所写的关山行旅之状,如今更能理解了。

河池地方很繁盛,旅馆也很漂亮。我赁居某旅馆,楼上一室,镜台、痰盂、茶具、蚊帐,一切俱全,竟像杭州的二三等旅馆。老板是读书人,知道我的"大名",招待得很客气;但问起向贵州的汽车,'他只有摇头。我起个大早,破晓就到车站去找车子,但见仓皇、拥挤、混乱之状,不可向迩,废然而返。第二天又破晓到车站,我手里拿了一大束钞票而找司机。有的看看我手中的钞票,抱歉地说,人满了,搭不上了!有的问我有几个人,我说人三个,行李八件(其实是五个,十二件),他好像吓了一跳,掉头就走。如是者凡数次。我颓唐地回旅馆。站在窗前怅望,南国的冬日,骄阳艳艳,青天漫漫,而予怀渺渺,后事茫茫,这一群老幼,流落道旁,如何是好呢?传闻敌将先攻河池,包围宜山;柳州。又传闻河池日内将有太空袭。这晴明的日子,正是标准的空袭天气。一有警报,我们这位七十二岁的老太太怎样逃呢?万一突然打到河池来,那更不堪设想了!

这样提心吊胆地过了好几天,前途似乎已经绝望。旅馆老板安慰我说:"先生还是暂时不走,在这里休息一下,等时局稍定再说。"我说:"你真是一片好心!但是,万一打到这里来,我人地生疏,如之奈何?"他说:"我有家在山中,可请先生同去避乱。"我说:"你真是义士!我多蒙照拂了。但流亡之人,何以为报呢?"他说:"若得先生到乡,趁避乱之暇,写些书画,给我子孙世代宝藏,我便受赐不浅了!"在这样交谈之下,我们便成了朋友。我心中已有七八分跟老板入山;二三分还想觅车向都匀走。

次日,老板拿出一副大红闪金纸对联来,要我写字。说:"老父今年七十,蛰居山中。做儿女的糊口四方,不能奉觞上寿,欲乞名家写联一副,托人带去,聊表寸草之心,可使蓬荜生辉!"我满口答允。就到楼下客厅中写对。墨早磨好,浓淡恰到好处,我提笔就写。普通庆寿的八言联,文句也不值得记述了。那闪金纸是不吸水的,墨渖堆积,历久不干。门外马路边太阳光作金黄色。他的管帐提议:抬出门外去晒,老板反对,说怕被人踏损了。管帐说:"我坐着看管!"就由茶房帮同,把墨迹淋漓的一副大红对联抬了出去。我写字时,暂时忘怀了逃难。这时候又带了一颗沉重的心,上楼去休息,岂知一线生机,就在这里发现。

名家散文篇五

第一段:引言(150字)

名家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种独特的文体,以其精细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而闻名于世。通过阅读名家散文,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思想的启示和心灵的洗礼。在作者的笔下,人们的生活、情感、思想,以及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都得到了精心的刻画。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我对名家散文的触动和体会。

第二段:感悟人生(250字)

在名家散文中,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常常成为重要的主题。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的缅怀和感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父爱的伟大。这篇散文让我明白到,人生的快乐常常源于那些看似微小却默默付出的人。另外,闻一多先生的《故乡的云》则从家乡的改变中讲述了他对乡愁的思考和回忆。这让我想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的记忆和情感都会在心中永存。

第三段:热爱自然(250字)

名家散文中常常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例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将一座城市视为固若金汤的围墙,而城外的自然景观却令人心旷神怡。这篇散文让我意识到,尽管现代城市生活充满了便利和舒适,但我们也应该时时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巴金先生的《祝福》则展现了作者对田野和农民生活的执着喜爱,这让我明白到,自然的力量和纯净风景对我们的心灵有着独特的滋养和鼓舞。

第四段:思考社会(250字)

名家散文在描写个体情感的同时,也经常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例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虚伪。这篇散文让我明白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扭曲需要我们持续地思考和改变。此外,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通过描写一个边境小镇上的繁华与贫困,揭示了社会阶层与命运的不公。这让我意识到,面对社会的困境和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奋斗和改变。

第五段:自我成长(300字)

通过阅读名家散文,我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社会和自然的复杂性,也更加意识到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在这些名家散文中,作者们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我的追问,展现了自我成长的过程和思维方法。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对乡土的描写,凸显了对文化传承和自我认同的思考和探索。这篇散文让我明白到,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家乡的记忆,并通过自我努力来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结语(100字)

名家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我们走进文学殿堂的窗口。通过阅读名家散文,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美好,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生活增添更多的温暖和力量。希望大家都能够从中获得真知灼见,成为有思想和情感的现代人。

名家散文篇六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从一个姓杨的帮工那里得知,一处洞窟的墙壁里面好像是空的,里边可能还隐藏着一个洞穴。两人挖开一看,嗬,果然一个满满实实的藏经洞!

王道士完全不明白,此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因此,从这一天开始,他的实际地位已经直窜而上,比世界上那些著名的遗迹博物馆馆长还高。但是,他不知道,他不可能知道。

他随手拿了几个经卷到知县那里鉴定,知县又拿给其他官员看。官员中有些人知道一点轻重,建议运到省城,却又心疼运费,便要求原地封存。在这个过程中,消息已经传开,有些经卷已经流出,引起了在新疆的一些外国人士的注意。

当时,英国、德国、法国、俄国等列强,正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进行着一场考古探险的大拼搏。这个态势,与它们瓜分整个中国的企图紧紧相连。因此,我们应该稍稍离开莫高窟一会儿,看一看全局。

就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几天之前,在北京,英、德、法、俄、美等外交使团又一次集体向清政府递交照会,要求严惩义和团。恰恰在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当天,列强决定联合出兵。这就是后来攻陷北京,迫使朝廷外逃,最终又迫使中国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也就是每个中国人都要赔偿一两白银的“八国联军”。

时间,怎么会这么巧呢?

好像是,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里一作出进攻中国的决定,立即刺痛了一个庞大机体的神经系统,西北沙漠中一个洞穴的门刹时打开了。

更巧的是,仅仅在几个月前,甲骨文也被发现了。

我想,藏经洞与甲骨文一样,最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必须猛然出现在这个民族几乎完全失去自信的时刻。

即使是巧合,也是一种伟大的巧合。

遗憾的是,中国学者不能像解读甲骨文一样解读藏经洞了,因为那里的经卷的所有权,已经被悄悄地转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