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记忆的心理课 记忆深处心理(精选5篇)

2023年记忆的心理课 记忆深处心理(精选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31 14:15:46
2023年记忆的心理课 记忆深处心理(精选5篇)
时间:2023-05-31 14:15:46     小编:文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记忆的心理课记忆深处心理篇一

报名前一周准备好相关的心理咨询师报考材料,检查学历证书和身份证等基本材料是否完整,如有遗失,尽快补办。了解报考地点及路线,避免因为时间紧张而错过报名时间。或者选取正规的代报名机构,考试吧网校对网校学员提供无条件代报名,方便之余也可以放心。

考生在拿到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后,首先应先浏览目录,对考试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之后仔细阅读大纲内容,对心理咨询师考试中要求理解和掌握的考点做重点的复习,以重中之重为根基展开详细且丰富的练习。

参与心理咨询师考试大多为在职考生,时间与精力有限,面对繁多的考试重点难免会力不从心。因此一份张弛有度的复习计划在心理咨询师考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充分利用工作生活中的小时间段进行快速记忆,以音视频材料作辅助,加之有规律的饮食和平稳的生活节奏,才可以在考前调整出一个很好的备考状态,中华考试网校也会帮助不同的学员制定适合的复习计划。

首次阅读完心理咨询师全部教材后,就要准备好记录工具进行二次阅读,按照章节整理出一份详细的重点,之后便可抛开书本教材,使用自己归纳的独有资料,进行反复多次地记忆与理解,期间切记浮躁一概而过。

在考前十五天开始进行模拟试题与真题的训练,心理咨询师考试历年真题里包含的各年份的考试重点,对于未曾出现过的重点进行强化记忆,以应变今年考题的出其不意。练习频率每日一份为最佳,不求多但求精,从中分析出来的答题策略和答题着重点,都非常有价值。另外,在家模拟考场氛围,可以更好的找到答题节奏,避免考试出现未答完的失误。

如果你是非心理咨询师专业出身,那么前五点你做的再好,失败的几率也还是很大。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内容之多会让你的复习重点杂乱无章,一份一对一的保过辅导,对你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它能够会为你分阶段的制定出学习计划,浓缩考点进行音视频的串讲,让你在基础复习上可以和心理咨询师专业出身的考生相媲美,此外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了考前押题,考试吧网校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原题命中率高达82%,可谓正规报名机构中的翘楚,一对一的辅导对于非专业的小白,从代报名到双证书的领取,都是一个很有保障的选择。

记忆的心理课记忆深处心理篇二

课程名称:(中文):普通心理学

任课教师: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由于最后一部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本次授课舍去最后一部分内容。

二、教案编写的指导思想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管理的策略都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要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在编写教案时处理教学内容时,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心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创造性地研究具体的心理学问题,但是,也不能用哲学来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哲学议论和简单化地套用哲学术语。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不断充实与更新

近几年来,心理学在探讨人的认知结构,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心理现象的脑机制,人的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力求反映出心理学发展的最新面貌。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十二章 人格 第十三章 学习

第十四章 人生的全程发展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 • • • • 本章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了解心理学学科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这门学科和相邻的其他学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以及这么学科对个人以及社会的意义。了解心理学研究发展的基本历史和趋势。本章难点是各心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

9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个体心理(一)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 

 心理过程    

 心理状态   

 个性心理     认识过程 — —感知、记忆、思维、

 情感过程 —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 

心境、信心、犹豫等。

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 个性倾向性 — —需要、动机、兴趣、

 个性心理特征 — —能力、气质、性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也就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如何研究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探索

1.因果研究: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7.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2.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3.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3。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

1.学派不断涌现 2.队伍逐渐壮大 3.体系日趋完善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一)构造主义

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ner)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强调内省法。

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主张研究意识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代表人物: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斯金纳(skinner,1904-1990)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华生)

(四)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六)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 儿童)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学研究: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治疗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认知的浪潮。心理学内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打上了认知的烙印,并引发和推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

(五)当代心理学发展走向: 1.人本主义走向; 2.科学走向;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神经生理解剖学的有关概念和术语,了解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和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进而了解心理的实质。本章难点是对脑功能学说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大脑的机能区(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3)心理的实质 2.本章难点: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和大脑的机能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图解

四、教学时数

7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心理的起源

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

二、反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三、感受性--心理的反映形式

四 动物心理的发展

五、人类心理的起源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3.心理在社会实践中发生与发展

第三节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类型(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

2、突起:(二)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双极神经元

多级神经元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三)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一)神经冲动传导的本质 就是神经纤维膜所产生锋电位的依次传布。

(二)过程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这部分膜外电位暂时较负,膜内电位较正,而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膜则仍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出现局部电流。此电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回路。这一局部电流,降低了邻近静息部分的膜电位,使它发生去极化,出现锋电位。紧接着,这个新的兴奋部位又可通过局部电流再刺激它相邻部位的膜,产生锋电位。依次进行,就是冲动的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一)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四、神经回路

(一)反射弧

1.概念

(二)神经网络

第三节 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一)脊髓

(二)脑干(狭义脑干)

(三)间脑(四)网状结构 三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一)大脑的结构

(二)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

1.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2.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3.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

第四节 脑功能学说

一、定位说:人的各种复杂的能力是与脑的各个严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联系

二、整体说: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四、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第五节 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一、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规律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1.兴奋过程 2.抑制过程

第六节 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

一、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二、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

思考题:

1.杨雄里著(1998):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等译(2002):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 感觉 ·本章主要内容 感觉的一般概念 视觉 听觉

其他感觉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等概念,以及感觉的基本规律、学说。了解古典的心理物理学中对物理刺激与个体心理经验之间关系的解释以及它们和现代感觉研究的差别。并了解感觉在人的生活适应的作用。本章难点是对感觉的古典心理物理学对感觉的研究和听觉理论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

(1)感觉的概念、规律

(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本章难点:

(1)色觉理论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1.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二)内部感觉 内脏感觉;本体感觉

三、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1.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2.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1.绝对阈限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2.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缩写为jnd)。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一)眼球(二)视觉的传导机制

视觉的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三 视觉的基本现象:(一)

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系数决定的。

2.明度与波长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可以用光谱敏感函数(或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说明。

(二)颜色

1.颜色的属性:颜色有明度、色调、饱和度三种基本特性。2.颜色混合

1854年,格拉斯曼 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率、中间色率 和 代替率。

3.色觉缺陷:指辨色能力异常。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1)色弱:色弱患者虽然也能用三种波长来匹配光谱上的任一波长,但他们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均低于正常人。(2)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

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4.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三)

视觉的一些现象:

1.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2.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

4.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5.闪光融合现象

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这时产生的心理效应是闪光融合现象。

6.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一)耳的构造和功能

(二)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膜与镫骨的这种关系,类似于电话机的送话机和收话机的关系。这种理论也叫电话理论。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合的。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种理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皮肤 感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思考题

科学出版社。

2.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的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错觉 观察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使学生重点掌握知觉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和术语,以及知觉的特性,了解各知觉种类的不同状况及其它们在人类生活工作中的实践意义。本章难点是涉及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一些术语的理解,如运动视差、双眼视差以及错觉理论等。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

(1)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2)错觉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织和解释的过程。

二、知觉理论:

①格式塔理论。

认为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人总是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感知外界刺激,知觉遵循“概略”规律;知觉符合于神经系统的特征。

②知觉的推断理论。假定知觉经验是一个混合物,它一部分信息来自当前的感觉,大部分信息是从贮存的信息库中提取出来的。知觉可以预测外界刺激的性质,具有适应环境的功能。

③心理物理对应理论。认为知觉中完全不需要假设有推理过程参与,因为刺激已经相当完整和详细,足以产生知觉,知觉与刺激相对应。

三、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1.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2.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四、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

1.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二)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五、知觉类型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从客观而言有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的新颖性

4.刺激物的强度。从主观来看: 1.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2.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需要和兴趣 4.定势与情绪状态。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一)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如下几条: 1.接近因素。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一)概念

知觉的理解性

就是指人们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 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二)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四)知觉的恒常性

1.概念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2.种类

(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一)形状的特征分析

(二)轮廓与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方向。方向对图形组合有重要意义,方向相同难以分开;方向不同则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1.调节。它是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2.辐合。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这些线索包括以下几种。

1.对象重叠(遮挡)。

2.对象的相对大小

3.结构级差 4.空气透视

5.明亮和阴影

6.线条透视

7.运动视差

(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当我们看立体物体的时候,两眼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物体,视线便有点差别:右眼看到右边多些,左眼看到左边多些。这样,两个视线落在两个视网膜的部位上便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重合。这就是双眼视差。

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什么叫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就是时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4.回忆影响时间估计。

二、运动知觉

(一)什么叫运动知觉

1.动景运动.(phi现象)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这种知觉现象称为动景运动(phi现象)

2.自主运动

第五节 错觉

一、错觉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错觉的种类

(一)形重错觉

(二)方位错觉

(三)形状和方向错觉

(六)时间错觉(七)运动错觉

(八)情绪错觉

三、错觉理论

一、观察与观察力

大小错觉

(四)旋转错觉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主要内容:

意识的一般问题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注意概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一)概念: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 3.盲视 三 意识的特征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和梦(一)睡眠 1.睡眠及其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2.梦的功能解释 3.梦的作用 二 催眠

(一)催眠 状 态 下 的 心 理 特 征

三、白日梦与幻想

第三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1.选择的功能。

2.维持的功能。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感官的适应性动作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2)情绪和过去经验。

(二)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范围

1.概念 :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

1.概念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2.注意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1.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2.注意分配的条件。

(1)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1.概念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2.影响注意转移因素(1)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2)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朝向反射与优势兴奋中心和相互诱导

(二)脑干网状结构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功能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

该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 deutsch,1963)提出,后来由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4.多阶段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及后期选择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约翰斯顿等人(johnston&heinz,1978)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

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感觉记忆 ·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记忆和记忆不同分类的概念,以及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归纳总结在实际生活中记忆的不同表现。能够在融会贯通这些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调节改善自己的记忆习惯。本章难点在于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系统的论述。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2)长时记忆组织加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4.实例分析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或者说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二、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三、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一、记忆的脑学说

(一)整合论: 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1929)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二)定位论: 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论之前,法国医生布洛卡(1860)就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定位说,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

(三)spi理论: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和独立(independent)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这三个词集中说明了多重记忆系统之间的关系。

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暂的时间。人们认为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三)长时程增强作用: 1973年,波利斯和勒蒙(bliss&lemo)在研究中发现,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所需要的塑造能力。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他们将这种强化称为长时程增强(ltp)作用。

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一)核糖核酸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特别是发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脱氧核糖核酸(dna)借助另一种核酸分子核糖核酸(rna)来传递遗传密码,使得科学家相信,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

第三节 感觉记忆

一、感觉记忆的编码

二、感觉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2.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一)编码方式 1.听觉编码 2.视觉编码

(二)影响编码的因素 1.觉醒状态 2.组块。3.加工深度

二、短时记忆的特征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2.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一)复述。

(三)系列位置效应

(四)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四、短时记忆的提取:

1.平行扫描 同时对短时记忆保存的项目进行检索

第四节 长时记忆

一、什麽是长时记忆

二、长时记忆组织加工

(一)类别群集:

在记一系列项目时总是倾向于将它们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

(六)记忆术: 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一)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1.量的变化.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逐渐下降

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一)再认

1.概念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是再认

2.影响再认的因素

1.什么是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2.回忆的策略和条件(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2)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3)双重提取。

(4)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5)与干扰作斗争。

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三)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3.提取失败理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4.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第六节 内隐记忆

(一)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在这方面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另外一些研究也证明,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三)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 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四)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五)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思考题:

·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问题解决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思维、表象、想象及各分类的概念和概念的获得,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本章难点在于概念的获得和信息加工理论对于问题解决的表述。

二、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思维的过程、种类

(2)表象与想象的概念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创造性的培养 2.本章难点:

(1)概念结构的理论(2)概念形成的策略(3)推理的种类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 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2.综合 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1.具体化就是把抽象、概括的知识用于个别的、具体的场合。

2.系统化就是把本质属性相同的东西,分成一定的类别并归纳到一定的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把思维区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 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1.聚合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有聚合式思维。

2.发散式思维。这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常规思维。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2.创造思维。这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1.直观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三)表象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二、想象

(1)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它是对以往感知过而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表象属于记忆范畴;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3)表象无创造性;想象有创造性。2. 联系: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三)想像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三)想像的综合过程

1.粘合: 粘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夸张: 夸张又称为强调。这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

出某些特点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1.无意想像:无意想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像

2.有意想像:有意想像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在有意想像中,根据想像内容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1)再造想像。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象的过程。

第三节 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

一、表象的脑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人用脑成像的方法研究正常人,进一步证明了表

记忆的心理课记忆深处心理篇三

2017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

2017年心理咨询师高分备考技巧

2017年心理咨询师高效备考方法

2017上半年心理咨询师报名时间及入口

2017年三级心理咨询师检测题及答案汇总

2017年三级心理咨询师备考试题及答案汇总

记忆的心理课记忆深处心理篇四

一、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答:(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能驱使个体进行某种活动,也能阻止或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即具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3)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二、简析影响心境的因素

答:(1)心境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逆境或顺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心境变化的原因。

(2)心境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人的气质、性格有一定关系。

(3)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评述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学说

答:这种理论认为,情绪是对有机体变化的知觉,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体验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的。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必须先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这种刺激引起个体内脏的活动和骨骼肌的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反馈到大脑而产生情绪体验。

评:他的理论引起了一系列的情绪研究,但是得到了许多与他们理论相反的事实。这些实验证明,情绪不只是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机体变化的知觉,它还受到更高级的神经中枢的调节和支配。鉴于首先提出了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评述沙赫特一辛格的认知一生理结合情绪理论

答:他们认为,个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泛化的生理反应决定情绪体验的强度,而情绪的性质则是由对情境的知觉所决定。

评: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第九章??需要、动机与意志

???简述动机的功能

答:(1)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能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

(2)指向功能。动机可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同,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可使行为具有坚持性。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

二、简析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

答: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良好的动机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但是,有些时候,动机与效果并不一致。

三、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1)人类行为是由生来固有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决定的。

(2)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4)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

(5)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为实现理想和事业胜利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是不考虑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

评:(1)把人的需要看做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向,以及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科学的理解需要及结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人的高级需要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而出现的,而事实上,人的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地位的人们,其需要是不尽相同的,有些甚至是对立的。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层次结构学说,尚未有科学依据,带有假设的性质。

四、评述动机理论中的本能论及认知理论中的归因理论

答:

(3)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4)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评:本能论不能确切的解释行为的原因,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有循环论证的嫌疑。另外,本能论所列举的许多本能行为(如自信、自卑等)实际上是在学习、经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2)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3)韦纳在归因中增加了“稳定性“维度,即把行为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评:(1)将行为归因为稳定或不稳定,会影响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期

(2)归因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

五、简析个体受挫后的主要表现

答:(1)情绪性反应。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的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它表现在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一般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

(2)理智性反应。是一种意志行动的表现。当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障碍,毫不动摇地朝预定目标迈进。理智性反应不仅表现在坚持目标,继续努力,还表现在个体能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挫折或问题,适时的调整目标、改变目标或降低目标以实现最终目标。

(3)个性的变化。持续的挫折或重大的挫折不仅会使个体产生持续的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还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个体相应的习惯和某些突出的个性特点,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六、怎样合理应对挫折?

答:(1)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对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有正确的估价,以预防挫折的发生;受挫后,认真分析原因,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其作用的程度;也可以暂时离开挫折情境,以改变环境气氛。

(2)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教训,找出不足,力争改进;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振作精神,战胜挫折。

(3)调节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个体在从事活动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标准。个体的成就标准要适合其能力水平。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受挫后,能有朋友分忧解难,有利于自己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内心的紧张也会减弱,从而树立信心。

第十章个性概述

一、简述个性心理的特征

③个性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侧面性

(2)个性的个别性与共同性

(3)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4)个性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二、简述个性心理的结构

答:(1)个性的倾向性: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特征

(2)个性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三、论个性的形成答:个性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

(1)??? 素质因素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或必要前提

(2)??? 社会生活是个性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3)??? 学校教育是个性形成的主导性因素

(4)??? 社会实践是个性形成的必要途径

(5)??? 主观努力是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第十一章能力

???试析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答:(1)自然素质。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2)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作用

(3)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对能力形成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现性

(4)个人的主观努力。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简析能力的个别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结构类型的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

三、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答: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3)??? 智力活动的产品即智力加工活动的结果或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

验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吉尔福特本人通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模型中的近百种智力。

四、述评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答:斯滕伯格认为,大多数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评:三元智力理论中,智力成分亚理论是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三元智力理论对于编制能力测验、深入了解能力的本质、促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人格

???简析人格的特征

二、简述四种基本的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1)多血质:活泼好动,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注意易于转移,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很深刻;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并直接表露于外。

(2)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反应迅速;情绪明显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行为上表现出不平衡性,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3)粘液质:安静平稳,反应缓慢;善于克制,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

(4)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体验深刻,情绪不易外露,善于觉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

三、述评气质生理基础的体液说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答:(1)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部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根据何者在人体体液的混合中更占优势,可以将人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

评:实际上,人体的四种体液决定了人的整个体质,而不仅是气质。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认为,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多维特性的反映。他提出,大脑皮质神经过程即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与界限;灵活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更替的速度;平衡性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相对关系。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这三个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把神经系统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强而平衡、灵活型(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相当于胆汁质;弱型,相当于抑郁质。

评:在分类上划分不够全面,不能将每个特性都描述出来。

四、简述性格的特征。

答:(1)性格的态度特征。即个体对现实的态度的稳定表现。如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对工作、对学习以及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意志特征。即个体在意志过程中的稳定的表现。如行为目标明确程度,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在紧急和困难的表现及时对已经做出的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即个体在情绪、情感方面的稳定的表现。具体表现在情绪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即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稳定表现。

五、简析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结构

答: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1)??? 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2)???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体现。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引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的最后环节。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六、试析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答:(1)区别:形成基础不同;在稳定性方面有所不同;在评价方面不同。

(2)联系:①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②气质使性格表现染上某种色彩

③气质的动力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

④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⑤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使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发展出健康的性格

八、试析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2)联系:①发展能力和培养性格是人的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②性格与能力相互制约,能力制约性格的形成,性格制约能力的发展

③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够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

④性格与能力的结合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记忆的心理课记忆深处心理篇五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忆有良方小学心理健康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1、知识目标:通过“初识图表法”和“图表立大功”两个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图表法的作用和使用技巧。

2、能力目标:鼓励学生善用记忆方法增进学习效果。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使用“图表法”帮助学生善用记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时

一、准备活动:初识图表法

教师说明:记忆力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增进,上节课我们已学过复诵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方法,叫做图表法。

1.请同学们打开学生用书第5页,看书上的图。

2.教师指导学生将相关资料填入“”中。

3.教师小结:用图表的方式来帮助记忆,使学习变得有趣而且效率高。

二、发展活动:图表立大功

教师说明:初识图表法后,有必要通过看例子和动手练习来进一步体会图表的功能。

1.请学生翻开学生用书第6页。

2.教师说明图表法的功能。

3.教师提问: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是否曾使用或看过图表。

4.教学生如何制作图表。

5.请学生以自己的整理方式,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再制成不同的图表。

6.请学生自愿将其制作的图表画在黑板上。

7.请其他学生指出画在黑板上图表的优点。

8.请学生阅读学生用书第7页中的“图表制作原则”。

教师小结:学习方法中的学问是不是很多?如果善于发现、总结和运用,你的学习能力会大大提高。

三、综合活动:

1.请同学们交流本课学习的`感受。

2.鼓励学生平时多练习记忆的方法,将有助于学习。

3.教师总结:记忆是有方法的,可通过学习获得。今天,我们又学习到新的记忆方法了,同学们只要经常加以练习,一定能形成个人良好的学习技巧。

四、活动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用书第8页的评估表,要求学生根据活动情况进行个别评估和团体评估,在自己认为较符合的标识上涂颜色。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