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山风光 黄山风光片视频篇二
黄山,以雄奇壮丽的驰名世界,我真幸福,居然有机会和妈妈去攀登黄山,真是令人兴奋极。
我们做火车,然后做汽车来到黄山脚下,真是一座山峰,山的峰顶直入云天,好象都顶到天上,黄山的石梯看起来很陡,答对,这石梯的确很陡,必须得着铁链慢慢的往上攀登,如果爬到半山腰往下看,简直让人心惊胆战,心想我要抓住铁链,生怕自己掉下去,恐怕自己掉下去,也找不到尸体。想着,手紧紧地抓着铁链。
最后爬到山顶,呈现出来的是一幅美丽奇妙的画面,有的像仙人的手臂,有的像猴子在观看远处的海面,有的像猪八戒在吃西瓜,有的像寺庙门前的石狮子,很威武,很镇静的蹲着……奇峰罗列,引人入胜!黄山最险的要数鲫鱼背,这是在两个山峰间搭起天桥,高达一千八百米,两面悬空,登上天都峰的人,回头一望,都会发出惊人的呼叫声,好长啊!好高呀!真是另人产生美好的回忆。
黄山上的云朵仿佛一只只白色的蝴蝶。
使我们忘掉一切,仿佛进入仙境的黄山。黄山,你的美丽我收留。你是我印象中,最高,最美的山。
黄山啊黄山,我深深的爱上你,我有机会,还会去看你那美丽的风姿。
黄山风光 黄山风光片视频篇三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赫赫有名的黄山!
黄山的奇峰果然名不虚传。远看就像一片茂盛的森林,走进一看,原来是一座座高大坚固的.奇峰。看那高高的山峰很快映入我的眼帘。有一座山峰名叫“狮子峰”,一眼望过去,就像一头大狮子卧在那里,守护着美丽的黄山。在狮子峰附近有许许多多的奇松。最有名的当然是迎客松和送客松。迎客松的叶子像一只只小手掌迫不及待地在欢迎游客们,真是可爱极。送客松的叶子都是朝右边的,有56根树枝,就像56个民族手牵手的在一起,似乎在说“团结就是力量!”
走过奇松,我们来到“光明顶”,“光明顶”真美啊!就像一个圆滚滚的足球,屹立在高大坚固的平台上。云朵在我们身边飘来飘去,让人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好像在云雾中飞来飞去。
爬完“光明顶”我们就去看有名的怪石啦!去的路上导游说,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阶梯太陡,吓得我直打哆嗦。还好,看怪石的地方很快就到。有块叫“梦笔生花”的怪石。传说,有一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声音惊动狮子林禅院的长老,他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白衣秀士,风度潇洒的诗人,便上前施礼。这块石头真怪啊,就像一支大钢笔矗立在云海之中。
傍晚,夕阳西下,天空出现一朵朵红彤彤的火烧云,照得我们的脸红扑扑的。
啊!这美丽的黄山是多么令人留恋啊!我永远爱你,美丽而壮观的黄山!
黄山风光 黄山风光片视频篇四
黄山的险峻山势,如诗如画的风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每当我回忆起黄山之行时,突突地涌动在我的记忆中的却是那云。至今我还认为黄山的云最为生动,最有气势、最是绚丽。
站在黄山脚下仰首望山,就见白云分成好几层缭绕在山间,最低处是幽谷中一缕缕淡淡的云气,好像是下面的山涧被煮沸一般。山间的白云如带,既相对的固定,又缓缓地移动,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峦,遮掩得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充满神奇的色彩。远处的一个个山峰,就被云隐藏在云海中,含羞般只露出个山尖尖,扑朔迷离的样子使你感觉到这般图景只有天庭才有。
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美感。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际,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顶也就成辽阔浩瀚云海中的孤岛。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静,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海阔,峰头似扁舟轻摇,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度卷群峰。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慢,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
云海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宿稍纵即逝。云海日出,日落云海,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景。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时为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出,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白色的壶口瀑布,轻柔与静谧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是黄山的又一奇景。
玉屏楼观南海,清凉台望北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赏螯鱼峰眺天海。由于山谷地形的原因,有时西海云遮雾罩,白鹅岭上却青烟飘渺,道道金光染出层层彩叶,北海竟晴空万里,人们为云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谓之“赶海”。
黄山与云相依为命,才构成一幅幅旖旎的黄山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