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元日王安石的元日大全

最新元日王安石的元日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20:39:01
最新元日王安石的元日大全
时间:2023-05-26 20:39:01     小编:一叶知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元日王安石的元日篇一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元日王安石的元日篇二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度,由南到北气候的变化不小,但由于北回归线正好在中部穿过,因此总的说来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依据太阳的运转、四季的变化及月亮圆缺的规律,在世界上率先制订了很适合我国农耕社会的历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至今与公历并存的太阴历———农历。而农历的新年即春节,至今仍是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的节日,辞旧迎新,普天同庆。

古时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盛大节日,从年前的腊月(十二月)初八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开始进入大年阶段。但欢度的高潮,则是从除夕(大年三十)一直到上元元夜(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的诗歌之母的《诗经》里就有“岁月其除”的诗句,光阴过去为除,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旦或元日,现在是公历的新年称为元旦,为了以示区别,农历的新年改称春节了,这样的称谓是从辛亥革命后才开始,距今不过百年时间。

古往今来,歌咏“除夕”“元旦”的诗词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最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诗从除夕写起。古代没有现在的鞭炮,而是用火燃烧竹子,使竹竿爆裂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来驱鬼避邪、迎福纳祥,以后逐步演化成今天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因此今天的鞭炮人们仍习惯地俗称“爆竹”。除夕之夜,全家老老少少欢聚一堂、守岁迎新,老人祈福、儿童嬉闹,爆竹声声、笑语阵阵,辞别旧岁、喜迎新年,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这样的情景,至今依然。

接着,诗人转入元旦正题:“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国自汉代以来,每逢新年元旦,都要举行元会,朝廷举行文武百官以及外国使节朝会祝贺的礼仪。唐代诗人杨巨源诗“天颜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万物知”写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宋代同样如此。而在民间,家家户户,举国欢庆。

一岁伊始,万象更新,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唐宋时的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说是能祛病长寿避瘟疫。大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有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就是说的这种风俗。在祝福新年的欢乐声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家家户户用新桃符来换去旧的。桃符,又是另外的一个风俗: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因此,人们就用桃木板刻画二神挂贴在门上,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改桃木为纸,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春联。宋代大诗人陆游有首写于除夕的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正是这种风俗的生动描述。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唐宋时代我国民间除夕与元日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唐宋时代我国民间除夕与元日除岁迎新的欢乐景况。但王安石不仅是个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个大政治家,一个被列宁称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宋仁宗时,王安石就上奏了一封“万言书”,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种种思考,但得不到任何回音。到了宋神宗即位,十分器重王安石,任王安石为副宰相,并按照王安石思路颁行了一系列新法,开始了超前的改革。这首诗,就是写于王安石拜相执政推行新法的初期,因此,这首《元日》,就不仅仅是当时新年风俗的记述,而是诗人除旧迎新的政治理想和自我哲学观念的诗意表达。诗中的“春风送暖”,刚入新年便春风送暖,暗喻新政颁布、万象更新。诗的后两句更是描绘广大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在新年祝福的欢乐声中,千家万户对着“曈曈”的朝阳,胸中也升起曈曈的、美好的希望,寄希望于“新桃换旧符”即新法的颁布实施。最后一句的“总把”二字,突出了当时群众对新法的拥护,表明了诗人对新政必胜的信念,也揭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生事物一定战胜旧的力量的哲理,传达诗人“变化之美”、“革新之美”的崇高理念。

《元日》这首小诗,不仅让我们知晓了千年之前中华大地的新年民俗,更从这欢庆新春的民俗中领悟着令人沉思的哲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