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我的奶奶字篇一
黑发、黑肤、黑瞳孔,掩映出她最朴实的性格。作为一个纯粹的客家人,即使来到三明已经三四十年了,仍旧保持着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不离脚的,是一双客家人常用的黑布鞋。都说客家人的勤俭持家是闻名天下的,这在奶奶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日,她总要奔波在各个菜市场之间,只是为了寻找哪儿的菜最便宜。父亲总是劝她:家里够富裕了,何必为一些小钱累坏了身体?她不语,似乎简朴养成的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
值得一提的,是奶奶的好酒量。她和酒的渊源,不知是何时产生的,是天性嗜酒,还是有别的原因,恐怕无人知晓。除夕晚上,奶奶肯定会拿出珍藏的佳酿,满满地倒上一大碗,或独自品尝,或邀人共饮。她端着大碗,并不一小口地喝,而是大口吞咽。喝完一碗,仍意犹未尽,又满上续杯,这豪爽的气概出现在年近八旬的老人身上,实在令人称奇。诚然,她就是这样一碗又一碗地喝,脸上泛着红光,似乎永远不会醉
虽说她节俭,却也不失乡下人的热情好客。每次回乡,她都会亲自下厨,摆上几桌。那桌上,鲜美的鱼肉,自家养的土鸡,必不可缺的,一定是那瓶美味的陈酿。家里的好东西,奶奶从不吝啬于他人,反倒对自已不大方。饭桌上,她总会将美酒美食先给他人享用,热闹劲过去后,她又是孤身一人享用剩菜剩饭。还记得我第一次回乡,奶奶宴请了六大桌,光忙活着做菜竟忘记了吃饭。乡亲们劝她别忙了,她只说:你们先吃,我还不饿!
或许,我的奶奶只是一位纯粹的乡下人,她没有学识,没有文化,但是,她的质朴,她的真实,恐怕在这个世俗而虚伪的社会中实属可贵了。在此,我用笨笔写下了一句无声的赞扬献给奶奶生活中朴实的可敬者。
初二:陈卓
初中我的奶奶字篇三
我的奶奶已经年近九十,头戴着一顶深褐色的手织毛线帽,帽子上历经岁月沧桑的破洞里,露出几缕花白的头发;脸和脖颈上有着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许老人斑;穿了不知多久的棉袄灰不灰,黄不黄——看着就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如果把她混在一群老人堆里,也没有谁能一眼辨别出她。但就是这样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不仅不拄拐杖,而且还能挑着八十多斤的担子去集市上卖东西!
奶奶人生的前半段,也是历经坎坷。
奶奶是江苏南京人。在她六岁那年,侵华日寇在淞沪会战后来到了她的家乡附近。她的妈妈当时在一个日军事务所里担任厨师,一次午饭后她妈妈偶然听到日军在参谋长的“不扩大”方针以及战地指挥官“进攻南京”的计划,听他们最终选择了后者,便找了借口回家带上奶奶和奶奶的弟弟逃出了南京城,躲过了一劫。而我奶奶的爸爸因为在外工作,联系不上,所以早上上班前见的那一面,便是最后一面了。
两日后,日军下达攻占南京的正式命令。
十日后,日军攻入南京城……
我是通过与奶奶的电话了解到上述情况的。
但奶奶说到这儿,忽然停了下来。我当然知道为什么,那是一种亲人离散,家园被毁,而自己除了逃亡别无他法的无奈。我不知该说些什么来安抚她,于是也陷入了沉默。后来还是奶奶引出了话题:“接着我就逃到了安徽的仙踪镇(今属于马鞍山市)。”我感到很诧异,不仅是因为南京到马鞍山直线距离有六十多公里,更重要的是她平时还是一个唠唠叨叨,总喜欢把话说全的人,怎么这次却概括得如此简练?
我向她深究,这才知道那时她整天就是没日没夜地走,尽管又困又饿,腿还像拧了发条一样在动,但大脑已经彻底没有感觉了,只有吃东西时还有点精神,其余时候就像个只会走路的机器,连眼睛也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转也不转。不过,凭她现在还能在集市上巧舌如簧地推销自己卖的商品,我便想象出,生活是如何逼迫当年只有六岁的女孩,敲开沿途人家的门,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千方百计地说服别人施舍给她一点东西吃……
来到马鞍山定居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由于弟弟还小,她就被当作大人一样和妈妈一起做小生意,后来也帮街坊挑水,换取生活用品。这扁担一拿起就是七十年!这也就是为什么奶奶现在还能挑着八十多斤的担子,每天早上一路小跑地去集市叫卖的原因。甚至在她这个年纪连熟人驾驶员都不敢载她了,她依然想办法去百里之外的地方进货。其实她并不缺吃穿,相反,子女孝顺,生活富足。
奶奶如此闲不住,只是因为她年轻时受的苦太多,多到她已经无法清闲地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