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篇一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育人阵地,结合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举行活动;利用主题班会、晨会课、综合实践课时和校本课程课时,开展“建名景、读名著、看名篇、说名言、学名人、背名诗、唱名歌、听名曲”这八名活动。让名曲、名歌充实学生耳感,让名著、名篇、名言、名人、名诗徜徉于学生心田,滋润学生成长。
学校教师要极力配合,促进“八名工程”的开展。教师要把“八名工程”建设活动,作为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巧妙引导,把活动渗透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为了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少先队将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督促检查学生活动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1、建名景:
(1)漫步校园,园中有景,景中有境,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学校有122棵月季,9撮紫薇,30棵串红,25撮马蔺,4撮美人蕉,15撮荷兰菊,30棵玉贞,40棵小叶红波,100多棵黑心菊等,要及时浇水、施肥、除草、松土、打药,确保成活率达100%。劳动创造美,要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给他们设置“名片”(花草树木的简介),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展孩子们的视野。
(2)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每一棵花草都在启智,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意蕴。学校有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喷绘6块,张贴在学校的橱窗和墙壁上;创设学英语的情境:喷绘英语图片200张,室内外布置好。中英文双语警句时刻给人以启迪,如:征服英语,让中国更强大!(conquerenglishtomakechina
1、四月底名歌大合唱比赛。(以班级为单位)
2、五月底名著、名篇、名人、名言阅读知识竞赛。(学校出题)
3、六月中旬,古诗文诵读比赛。(班级、个人)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篇二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柳河县实验小学操场的一面围墙上面是用毛笔书写的名家诗词,柳河县建设小学的走廊里则挂有老师绣的诗词歌赋十字绣。学生视力所及之处,充满了艺术作品和浓厚的艺术气息。可以说,校园景观因此生动鲜活、美观独特。人能够塑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塑造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智的成长阶段,最易受环境与他人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艺术作品不仅美化了校园,更让学生时刻沉浸在“美”的环境之中,从而愉悦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出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
2006年通钢一小的军乐队、2008年通钢三小民乐队赴香港进行交流演出获得了广泛地赞誉;2009年俄罗斯代表团赴通钢三小参观民乐班给予高度赞扬;通化市第二中学、通化县第八中学等校都有校徽、校规、班歌。无论是校徽、校规还是班歌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晶。类似这样的集体性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要求每一位参与的学生“发光发热”,更要求学生彼此之间互助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审美愉悦,还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集体归宿感。校园是个小社会,每一个学生除了具备自身的独立性之外,还需要与老师、同学打交道。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其身心健康。大到高校的各种文艺社团,小到中小学的“第二课堂”,各种艺术活动能够让原本互不相识的学生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某种意义而言,艺术俨然能够担负起连接人际交往的纽带之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更易和睦团结。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美育,而美育是通过审美“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有相当的差异。与德育带有强制性的色彩相比,美育的方式是自觉自发,由心而外的。《乐记・乐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就是说乐发自于人的内心,所以打动人也是从人的内心出发;而礼是外在的规定,所以对人的要求也是外在的。乐化作为一种美育方式,礼教作为一种伦理教育方式,一个偏重于情,一个偏重于理。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充满爱心,更加亲和,而道德规范则是一种严肃的要求。《乐记・乐论》中指出音乐在对人的感化效果上,“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戈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音乐的功能就是要让社会风气变得清明,让人们遵纪守法,天下太平,人民欢欣。所以,相比学校的校规校纪和三令五申,艺术教育则能够让学生自觉通明。可见,艺术对人格的培养意义是深远的。常听优美、轻松的音乐可使人心情舒畅,常观奔腾雄伟之画,可启发奋发图强之志。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作为一种精神能量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高尔基说:“每一本好书都好像一个阶梯,我拾级而上,从动物上升到人。”所以,艺术教育能够令学生的人性趋于完美,如此,学校风气定将焕然一新,为之一振。
学生的使命是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是“学习的机器”。美育应该和智育、德育、体育平分秋色,通过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学校只让学生埋头于书本,专注于文化课知识,而缺乏艺术教育,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全面发展?单一片面的校园文化,如何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挥洒流畅的线条、感受激昂的诗篇、分享快乐的体验。通过艺术教育,无论是作为创作主体,还是审美客体,在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时,通过艺术想象、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能够激发出内心的情感波澜,体验人生情趣和意蕴。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心理结构得到完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从而促使校园文化活泼生动,多元发展。
艺术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切实深入校园、让校园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篇三
摘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优质的校园环境氛围中提高自我能力和行业素质。而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开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有所提升。因此,美术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美术的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校园文化;促进作用
引言:校园是学生读书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让学生融入其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高。而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将美术教育有机融入,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于世间万物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大有裨益。
当前,教育部门正倡导各所学校能够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学环节中。要想实现素质教育中学生对美的感悟,就要将美术教育合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空闲之余能够通过美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洞察能力和想象力,对于学习专业知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和个性化都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美术教育的融入需要有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美术教学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笔和纸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和美好事物,这要求学生能够善于捕捉,并通过事物来寄托情感。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同样强调重点突出,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材时要有详有略。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种能力,那么将会成为自己独特的技能之一。作为艺术性的学科,美术教学以及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触类旁通,学习到不少知识。学生能够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更为丰富。
虽然美术教育在校园化建设中的好处不胜枚举,但是在具体进行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并没有给予美术专业过多的重视。一些教师将学生的专业素质看得过分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一些人文教育,导致培养出的行业人才虽然掌握着高精尖的技术,但却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此外,部分学校中美术科目没有配备专业的教师和教具,导致学生美术的学习得不到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也将成为“纸上谈兵”。
(一)、拓展校园文化内涵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此环境中受到熏陶,精神层面也会有一定的提升。校园的一些环境可以作为美术教学澄中的一部分内容,将一些静态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基于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些事物合理的去展开想象,散发思维。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和老师的审美、价值观和个人品质都会得到锤炼。
(二)、增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美术类的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情趣。虽然有些教师认为美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有可无,但是通过实践证明,美术教育能够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让个体从中得到更深的感悟。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事物获得丰富的感受并且能够及时表达。这种美术教育让学生的个性不再束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价值的存在。
(三)、提供校园文化新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制度和物质的建设,同样校园精神建设在其中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建筑物和硬件设施属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但通过美术教育可以让学校的建筑物更富有情趣和色彩。例如:学校的井盖上会画一些卡通人物,让过路的学生内心可以感到一丝温暖和愉悦。同样在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美术教育的运用也可以让师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学生通过美术科目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在内心会对形象美和行动美进行重塑。长此以往,学生内心会主动遵循校园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建设。
(四)二者需相辅相成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美术教育是以助推剂的形式存在,能够帮助校园更好的进行文化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巧妙利用则会起到理想的效果。为了加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学校可以让有美术专长的学生带头开设美术社团,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积极参加并相互交流;可以定期开办一些艺术品展览和书法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活动中让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参赛的学生还是旁观者,能够通过这些活动陶冶自身情操,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当然,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中美术教学资源,将这些东西能够巧妙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结语:总而言之,美术教育需要得到校园建设者的重视才能够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接轨并取得成功。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在学校开办的各种艺术类活动能够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妙和其存在的意义,审美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潜移默化得到提高。既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同时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以更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智育海,刘爱红(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美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j].学周刊a版,2015,(16):207.
【2】申利亚.论美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篇四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指的是在非艺术专业学生当中全面开展的一种艺术教育,依靠传播与讲授相关艺术知识,包括书法、音乐、绘画、舞蹈、戏剧、文学、电影等,突出对大学生开展审美情操方面的教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人文指导、创新源泉以及审美情趣等,可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内容与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能够对一个大学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以及精神面貌进行展现,能够对高校所有教师以及大学生共同具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集中地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便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事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在校园内大力营造非常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高校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使得校园文化氛围更加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方面更加饱满充实,在色调方面更加丰富多彩,在气息方面更加富有活力,在表现方面更加青春美感。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心底里支持和认可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更好地实现校园学风、校风的和谐发展和建设。
(二)能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内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富有多面性特点,在影响大学生方面也是多层次的,不但是艺术欣赏与修养,而且更进一步地讲,依靠一系列地引导和感染,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形象思维水平,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双重作用下,持续提升自身的。另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效发展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深化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理解,从而不断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思想观念亟待改变
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将教育教学的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教育与技能的培养提升方面。在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目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轻视艺术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一些高校管理者都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是可有可无或可多可少,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应该开足开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为专业课程让步。[2]另外,一些大学生及其家长觉得公共艺术教育学习和专业教育学习关联性不大,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与意义有限。不管是高校的管理者也好,还是大学生及其家长也好,他们都在主观思想上忽略了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艺术能力与艺术修养的培养,忽略了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配置与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虽然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公共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近些年在发展公共艺术教育方面也投入了一些精力。但是这些高校普遍存在公共艺术教育老师数量不足和业务素质良莠不齐的问题。一是有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老师艺术文化底蕴不深厚,艺术教育科研能力较差,日常教学能力和艺术性都有些欠佳。二是当前有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老师是从别的专业教学岗位调过来的,很多老师都不是科班出身,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认同感,甚至不大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也就谈不上掌握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方面的联系,从而导致日常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发展实际,没有将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充分体现出来。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具备一般公共艺术教育的共同特征,而且还应该充分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个性化特征,实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目的。
(一)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主要体现于让大学生在学习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时候,能够牢固树立较为高雅的审美品位、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形象思维水平。[3]所以说高校的有关管理者和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对于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不断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质量与课程实施质量,确保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始终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有条不紊进行。高校的有关管理者和教师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要全面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不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尝试开设一些限定性选修课程与艺术类选修课程,从根本上杜绝过去随意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不良现象,保证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最基本的艺术教育,还能够不断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二)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高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因此,首先高校应该对专职教师队伍进行持续扩充,从而能够有效解决现如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老师数量不足,担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老师负担偏重的问题。其次高校应该着重对公共艺术教育学科人才进行培养,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担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老师的集中学习培训,对这些老师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予以持续提升,确保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老师不但应该具有非常广博的艺术文化知识、突出的艺术文化才能以及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而且还应该具有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比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好的艺术教育理论知识能力。最后高校还应该不断切实抓好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做好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课题研究工作,将高校里面从事公共艺术教育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出来,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引导艺术教育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创新
艺术的魅力主要体现于无限地进行创造。艺术可以说创造性地表现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丰富情感。[4]因此,创新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生命与活力所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通常都倡导表现、联想和感受,并且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关系到设计、创意、交流和多视角地转换与衔接,这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就校园文化建设来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依靠有效训练大学生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方面的技能,引导大学生运用自身较为独到的视角去面对问题,体现出自身十分鲜明的个性,对自身特有的一些色彩和风格予以追求,对过去传统的一些技法与观念予以突破。此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可以将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向社会和生活中进行推广,实现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的有效结合,引导艺术回归生活,促使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上体验生活、体验艺术,开阔思维并激发灵感,从而不断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创新和新陈代谢提供足够的保障与动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发挥非常重要且积极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管理者、教师、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群体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对于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促进高校育人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篇五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为:有助于文化传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益于提升人的感受力和记忆力、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实施的优化路径是:规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落实组织保障。
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便是加强艺术教育,可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大学生视野,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人格素养的全面发展,随着大学生精神层次的升华,其思想和行为的高尚性自然得到提升。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理念,稳步提升公共艺术教学结果,牢牢树立以人为本创新理念,并在优化教育体系的背景下,面向大学生群体,实现艺术教育的时效性。在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需对当前的公共艺术教育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1、有助于文化传承。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载体,蕴涵丰富的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艺术教育活动作为各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了解中外艺术文化,可拓宽其审美视野,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为各民族的友好交往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过程伴随着明确的因果关系,而艺术教育可有效提高这种因果关系,因为艺术作品内部结构富含逻辑规律,具体包括曲调发展及调性布局,这些规律在艺术审美原则的基础上表现得非常充分。3、有益于提升人的感受力和记忆力。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提升人的感知能力,因为艺术欣赏过程需要依靠感知觉能力去感受。艺术活动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而形象思维又离不开感知觉参与,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助于完善形象思维。人是凭借记忆力在感知觉基础上形成思维和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而艺术教育恰恰具有强烈的感受性,通过艺术手段培养大学生对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可促进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4、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情趣”,而公共艺术教育则是加强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需积极贯彻教育部战略方针,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5、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大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在此过程中可有效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灵感与创新艺术能够激发创作灵感,促使人的思维处于跳跃状态,灵活而敏捷。艺术作品具有多向空间感,人在欣赏时可以引发多项思维,而该多项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艺术欣赏得以完善,艺术所表现出的跳跃,可引发人的思绪起伏,在丰富的联想中,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促进人的创作素质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艺术教育可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感悟、思维、实践及表现机会,可有效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艺术美育正是培养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对人的创造力具有诱导及启发作用。
1、教学目标局限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设计局限化现象严重,课程设计中过于强调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重视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理论的学习能力,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散思维,大学生不得不在单一的学习目标下学习,制约了大学生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2、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只是将大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分析进行整理,没有对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予以评价,甚至一些高校只是对大学生进行考勤及考试的评价,没有做到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分析,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成果。3、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杂乱。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选修课,具体包括音乐鉴赏及美术鉴赏等八门课程。大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过于随意,同时教师在申请课程时随机性较大,致使公共艺术教育缺乏顶层设计而使得教学内容杂乱,直接影响公共艺术教育质量。4、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为选修课,且以鉴赏类为主,而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专业面狭窄,整体素养不高,课堂上的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学科训练,逐渐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5、高校领导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教育部已经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但多数高校领导对此缺乏重视,均以选修课为主,这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生看来,课程设置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而是修学分的需要,教学的实效性无从谈起。6、教学模式不明确。随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不断优化,其不明确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很多高校在设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程设计仍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模式,除了多媒体技术并没有新的教学手段,所构建的公共艺术课程不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1、规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时,需要充分满足综合性、审美性及人文性等内涵,并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设计。其一,基础理论课程,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重点,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其二,作品欣赏课程,通过分析各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以此提升其审美品位。其三,技能实践课程,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艺术技能训练,通过亲身体验来真切感受到不同风格的艺术美。2、合理规划教学课程。首先,设置公共艺术必修课程,把艺术基础性知识和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帮助每个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这对学生的日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严格把关课程申请,在确保教师自身修养基础上开设课程,尽量避免如教师变动等不确定性因素。3、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中,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并根据大学生的基础差异选定内容难度,在保证学习进度一致的同时耐心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实施辅导,努力将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至同一水平线上。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也应主动加强自我教育。其次,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艺术教育教师需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第三,需要开阔的视野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5、提升校领导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高校领导需转变教学理念,深入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在课程安排方面,需注重比重的合理性,通过正向引导,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6、落实组织保障。如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落实得力的组织保障,各高校应根据实际规模,成立艺术教育部或艺术教育中心,单设管理结构,并建立、健全制度,分工明确,明确职责,确保公共艺术教学及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艺术活动的领导与指导,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可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需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出发,因材施教,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落实保障制度,切实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篇六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独特精神风貌,它是一所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校园文化是立校之基,是育人之本。本文提出了打造校园文化的几个策略包括理念统领策略、打造特色策略、继承创新策略、循序渐进策略、名人名胜策略等,以备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容;分类;建设策略
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甚至“校园文化”成为当前的时髦用语,在各个专家讲座、教育论坛、校长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都能听到文化治校、文化引领等类词语。哈佛大学研究中心主任说:“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比文化更重要了!”有人认为,“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校长应善于在教育实践中把校园文化逐步积淀下来,成为一种教育影响力,一种孕育着巨大潜力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是立校之基,是育人之本!
什么是校园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说”:“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在培养人才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是指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以及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
3.“校园生活存在方式说”:“校园文化指在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4.“价值观核心说”:“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
以上几种不同观点侧重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通常以下面的要素表现出来:学校的历史传统、物质设施建设、环境布置、绿化美化、内部机构设置、价值观和理念、管理风格和管理特色、师生的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师生关系、文化仪式和活动以及社会形象。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彼此依存,构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些是显性的,有明确的外在形式,如学校内的花园雕塑、亭台楼阁、板报橱窗等;有些是隐性的,没有明显的外在形式,如校风学风、管理风格、师生精神等。
校园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但通常最被广泛应用的是按存在形态来划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舍、设施、环境体现出的文化色彩。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成员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这些制度汇集起来,就形成了学校文化特点。精神文化是指由学校办学目标决定的办学思想和师生理念。
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行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相当于车头,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相当于车身,精神文化统领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而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处处渗透着精神文化。
了解了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打造校园文化的时候,学校决策层可以根据学校的校情,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策略。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1.理念统领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的四种内容,精神文化是统领,相当于车头,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因此,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的时候,就要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去筹备,让办学理念统领校园文化的一切,校园中的文化要素都能充分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给人一种整体内涵、品牌的感觉。如果一个陌生人初进园,就会有一种震撼力,心中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当然会形成好的教育效果。
2.打造特色策略
怎样才能不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那么建设校园文化时,就不能把校园文化办成企业文化,不能办成机关文化,要充分体现出校园特色,体现出培养人的目的;也不能照着某一名校照搬照套,必须要切合自己学校实际,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特色。这种特色策略,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3.继承创新策略
一些具有较长历史的老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明确的校园文化。那么后来的校长怎么办?一是不能丢老传统,但是也不能躺在传统上睡大觉。要协调处理好二者的矛盾,最好的方法是继承创新,精神内核不变,但又要有所创新,也就是说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注入新鲜血液,使原来的校园文化更有新的气息,更能迸发出时代的旋律。
4.循序渐进策略
校园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有时候,由于人、财、物等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面铺开,四面开花。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原来大的设计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先做完其中一个小块,同时争取其他部分的条件,做完一个小块了,其他的条件也争取到了。如果财力物力实在局限的话,可以集中力量打造一个亮点,吸引师生们的眼球,师生们注意到了,那么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如在显眼的位置,模仿世界冠军墙,建成一个本校优秀学生的“明星墙”,对所有学生都是极大的鼓舞,也许他们一生都会以此为动力,不断给自己加油。循序渐进策略强调处理好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的关系,强调整体设计,是要保持校园文化环境的完整性,而分步实施,是为了扎实推进校园文化,一步一个脚印,不浮夸,把事情做实。
5.名人名胜策略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些学校处于名人名胜附近,那么,附近的这些名人名胜对学校而言,就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之所以称其为名人名胜,是因为在社会上,包括家长、学生都知道它有名,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人们在意识里已经有了对它的敬意,这就是“名人效应”。那么,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就要充分挖掘有利因素,从中寻找名人名胜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提炼出学校办学理念,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就可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沈辉.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j].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10).
[3]赵菡.校园文化:内涵、功能及建设路径探讨[j].前沿,2012(04).
[4]李珂.多主体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04).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篇七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体现,也是学生生活成长成才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都在倡导构建多元化校园文化,既在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本文从美术教育和美术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美术在构建多元化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多元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19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社会进步带动人们审美标准的提高,在此前提下,大学生除了学好自身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美术文化,在不出校门的同时就能了解不同艺术师的艺术风格及世界各艺术流派,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使命以及成为怎样的人,在社会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坐标。本文以下内容重点探讨美术在构建多元化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学校软实力主要指学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推动力。主要包括对内可以起到号召、引导、凝聚的作用,对外起到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外延广、内涵深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综合的文化系统。校园文化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们对学校的定位和评价。美术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其历史悠久而灿烂,正因为两种文化相似,注定两种文化要结合,美术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的开展和美术氛围的营造能够使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目前美术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美术文化更多地了解国际艺术思潮新动向并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美术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因为每个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在美术作品体验中不仅受到了教育,也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当学生自己参加美术创作时,他们的个性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学生也在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识能力。任何一件好的美术作品都是以直观的形式赋予其时代的审美思想。美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使学生不带功利性的学习。在美术学习和绘画中,学生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也可以自主地没有失败感的随心表达自己的想法,其独特的个性是最珍贵的,可以开启学生展示个性和完善个性的大门。
纵观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每一部都是透过现象直达事物本质,通过具体的美术形象影响人们的思想。美术教育有抒发情感、缓解心理压力的功能。通常作者在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时是在防御心理比较少的情况下完成的。作者可借助艺术创作将内心的不快和压抑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建自己的心情。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会在纸上无意识地画出一些图形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和人际交往中如果遇到不如意,也可以通过美术创作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以此消除和缓解心理因素造成的压力。心理学家也用长期的实验证明了美术教育是最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发展的教育。美术教育可以锻炼并提高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有助于学生思想正能量的发挥,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越来越高,单一的知识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在扩大知识面。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自动自主地扩大知识面。因为要欣赏一部作品,就必须要先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运用的艺术手法,这会涉及到历史、政治、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这种主动涉猎的学习比单一灌入式学习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掌握多种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美术的学习是要付出一定辛苦和努力的,同时也能体现学习者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
美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多元化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美术文化作为多元化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广泛、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升并能够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都倡导搞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而美术文化无疑是对构建多元化校园文化最有力的推动作用。希望大家都认识到美术文化的作用,把美术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韩志玲.强化美术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林区教学,2008(05).
[2]黄昌海.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2007(03).
[3]刘曼.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05).
[4]黄敏盛.营造美术文化氛围构建和谐大学校园[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