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课程纲要(五篇)

最新课程纲要(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4 09:32:55
最新课程纲要(五篇)
时间:2023-05-24 09:32:55     小编:xiejingc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纲要篇一

课程名称: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开 发 者:肖学红 郭海珍 课程类型:自选课程

教学对象: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每学期18课时 课程安排:初

一、初二每周一节,初三间周一节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模块、主题、单元等框架体系

简介

引言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喜爱数学 第一章 数系的发展 第二章 算法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欧几里得及《几何原本》

第四章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与数形结合思想 第五章 几何学的发展 第六章 随机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第八章 集合论思想 第九章 勾股定理 第十章 韦达定理 第十一章 名题趣题解析

附录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 附录二: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 附录三:以中国现代数学家命名的数学成果 课程实施:

一、在课堂中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二、编写《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古今中外数学文化知识。

三、在班级中建立数学文化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搜集与数学史、数学文化方面的历史故事、数学家、名言名题等。

四、利用主题班会给学生办数学文化知识讲座,然后组织数学文化史知识竞赛。

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建立数学园地和数学文化长廊。

六、数学文化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

课程评价:主要侧重对学生的评价(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或者终结性评价等)。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与改进措施,有就写点,没有的话可以不写。

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

1.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

历史往往揭示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从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进而引导他们重视数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2.数学历史名题的教育价值

对于那些需要通过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这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还难住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学生会感到一种智力的挑战,也会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享受,这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历史名题往往可以提供生动的人文背景。

向学生展示历史上的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将使他们了解到,数学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已经完成的领域,而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认识到数学正是在猜想、证明、错误中发展进化的,数学进步是对传统观念的革新,从而激发学生的非常规思维,使他们感受到,抓住恰当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将是激动人心的事情。3.榜样的激励作用

帕斯卡16岁成为射影几何的奠基人之一,19岁发明原始计算器。牛顿22岁发现一般的二项式定理,23岁创立微积分学。高斯19岁解决正多边形作图的判定问题,20岁证明代数基本定理,24岁出版影响整个19世纪数论发展、至今仍相当重要的《算术研究》。波尔约23岁提出非欧几何学的基本思想。黎曼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几位几何学家之一,他在25-28岁期间在数学的三四个领域连续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阿贝尔22岁证明一般五次以上代数方程不存在求根公式。伽罗瓦创建群论的时候只有18岁,死时还不满21岁。克莱因23岁发表“爱尔朗根纲要”,全面推动了几何学的研究。哥德尔25岁发表震惊整个数学界的“不完全性定理”。图灵24岁发表论理想数的论文,提出了通用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从而成为理论计算机之父。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对20世纪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它的几位主要创建者当时年纪最大的也只有32岁。

19世纪的大几何学家施泰纳出身农家自幼务农,直到14岁还没有学过写字,18岁才正式开始读书,后来靠作私人教师谋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30岁时在数学上做出重要工作,一举成名。外尔斯特拉斯读大学耽于玩乐,未能毕业,离开大学后才开始发愤努力,40岁获得数学界承认,50岁左右成为杰出的数学家,晚年被欧洲数学界公认为“我们大家的老师”、“数学的良心”。

古希腊数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晚年因自己的科学观点触怒权贵而被诬陷入狱面临死刑的威胁,但他在牢房中还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生命处于危急关头的时候仍然沉浸在数学研究之中,他的墓碑上没有文字,只有一个漂亮的几何构图,那是他发现并证明的一条几何定理。为了让天文学家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纳皮尔发明了对数,而为了计算对数表他自己却整整花费了20年的时间。17世纪初,鲁道夫穷毕生精力将圆周率π的值计算到35位小数,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墓志铭。大数学家欧拉31岁右眼失明,晚年视力极差最终双目失明,但他仍以坚韧的毅力保持了数学方面的高度创造力,以致由于他的论文多而且长,科学院不得不对论文篇幅做出限制,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他的论文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

数学家的墓碑与墓志铭。阿基米德:圆柱容球。雅格布·伯努利:对数螺线。

这样的一个名单可以开得更长,这些杰出数学家的故事对于今天的许多学生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许多大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不少著名数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介绍一些大数学家是如何遭遇挫折和犯错误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反面获得全新的体会(这往往能够获得比从正面讲解更好的效果),而且知道大数学家也同样会犯错误、遭遇挫折,对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丰富得多的人文内涵。

4.将数学史知识视为宣传爱国主义的工具

数学是世界性的科学,我们需要接受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不应过分强调民族主义;以爱国主义为目的的科学史教育常导致只讲成就,不讲弱点,对其他民族的成就又视而不见,一方面是忽略了数学发展中许多有价值的、可以给学生以启发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培养了一种狭隘民族主义意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变得很脆弱,一旦他们知道了反面的东西,将有一种受骗的感觉。

5.通过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内容: 引言

第一章 数系的发展…………………………………………………2 第二章 算法思想的发展历程……………………………………11 第三章 欧几里得及《几何原本》………………………………18 第四章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与数形结合思想…………………25 第五章 几何学的发展……………………………………………31 第六章 随机思想的发展…………………………………………41 第七章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51 第八章 集合论思想………………………………………………60 第九章 勾股定理…………………………………………………70 第十章 韦达定理…………………………………………………81 第十一章 名题趣题解析……………………………………………88 附录一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例析…………………………………95 附录二 初中数学规律题解题基本方法………………………101 附录三 以中国现代数学家命名的数学成果……………………105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课程开发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内动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和全面的数学文化素养的养成。我们必须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喜爱数学,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可亲、可用。

一、在课堂中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例如讲《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的来历,及古今中外的多种证法;一元二次方程x2+1=0中,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但在高中学习的虚数中有解,在此向学生介绍数系的发展,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兴趣。

二、编写《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在班级中建立数学文化兴趣小组,办数学手抄报等。利用主题班会给学生办数学文化知识讲座,然后组织数学文化史知识竞赛。

三、数学文化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学校申报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研究》被教育部和教育学会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我校被确定为全国特色学校建设模式研究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被评为潍坊市校本课程一等奖。在第二届和谐杯课堂教学博览会中提供公开课《勾股定理的探索》,该教学方法被评为全国高效教学模式。

课程实施:

一、在课堂中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例如讲《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的来历,以及古今中外的多种证法,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是初等几何中的一个基本定理。那么大家知道多少勾股定理的别称呢?我可以告诉大家,有:毕达哥拉斯定理,商高定理,百牛定理,驴桥定理和埃及三角形等。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个定理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几乎所有文明古国(希腊、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对此定理都有所研究。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但毕达哥拉斯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经失传。著名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巨著《几何原本》(第ⅰ卷,命题47)中给出一个很好的证明。

中国古代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是非常恰当的;一元二次方程x+1=0中,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但在高中学习的虚数中有解,在此向学生介绍数系的发展:从古代起,人们便能够解二次甚至某些高次方程,然而一个最其貌不扬的二次方程x+1=0却使得数学家狼狈不堪。难道存在平方为-1的数吗?经过长期的犹豫,徘徊,到了16世纪,一些勇敢的数学家作出了大胆选择:引进虚数单位,并从而建立了一个复数系。

当然,也有不少人试图建立复数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但开始真正领悟到复数与平面上点之间的关系的是挪威人维塞尔、瑞士人阿甘德以及伟大的高斯。1797年,维塞尔在坐标平面上引入虚轴,以实轴和虚轴所确定的平面向量表示复数,并且还用几何术语定义了复数和向量的运算。1806年阿甘德将复数表示成三角形式,并且把它与平面上线段的旋转联系起来。高斯在证明代数基本定理时,应用了复数,还创立了高斯平面,从而在复数与复平面上建立了一一对应,并首次引入“复数”这一名称。这些人的工作主要是建立了复数的直观基础。

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

22提起数学里的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一般人都知道,但若问这些理论是由谁首先系统建立起来的,恐怕就有许多人不知道了。这个人就是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欧几里得在他留传了几千年的光辉著作《几何原本》中,用公理化方法将古希腊丰富的几何学知识整理在严密的逻辑系统之中,使几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演绎的科学。

欧几里得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奖惩分明。当时有个学生在学了第一个定理之后便问:“学完此定理之后,我将得到什么?”,欧几里得听完之后叫过一个仆人道:“给他三个便士(当时流通的货币),因为他学了一点东西便要求有所得”。从这件事我们清楚地看到,欧几里得主张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刻苦钻研,不赞成投机取巧的作风,也反对狭隘实用观点。

欧几里得对数学发展的贡献

欧几里得虽然算不上杰出的数学家,但确实是一位有才华的组织者。他把当时希腊人研究几何的许多证明用更简明、逻辑的语言加以阐述,并把许多有用的知识收集到他的《几何原本》一书,该书把许多世代的几何发明和创造经过加工熔为一炉,是一本具有独特风格的名著。《几何原本》写得生动而又有条理,对前人的许多研究成果作了认真的分析,并给了出色的证明,富于权威性。甚至今天中学里学习的几何课本仍是从《几何原本》改写而成的,它为人类的精神文明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欧几里得是一位很讲究证明方法的学者。有些数学证明题比较复杂,一时难于解决,但如果精心选择证法,往往可以使难化简,作到事半功倍,甚至有些长期解决不了的难题也能一针见血地得到证明。

《几何原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全人类文明遗产中妙用无穷的瑰宝。《几何原本》与演绎数学

欧几里得《原本》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用公理方法建立起演绎体系的最早典范。《原本》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对整个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何原本》在中国 《几何原本》传入中国,首先应归功于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上海吴淞人。他在加强国防、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修改历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贡献,对引进西方数学和历法更是不遗余力。他认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之后,决定一起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利玛窦主张先译天文历法书籍,以求得天子的赏识。但徐光启坚持按逻辑顺序,先译《几何原本》。他们于1606年完成前6卷的翻译,1607年在北京印刷发行。

徐光启要求全部译完《几何原本》,但利玛窦却认为应当适可而止。由于利玛窦的坚持,《几何原本》的后7卷的翻译推迟了200多年,才由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合作完成。欧几里得的这一伟大著作第一次完整地引入中国,对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徐光启在评论《几何原本》时说过:“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其大意是:读《几何原本》的好处在于能去掉浮夸之气,练就精思的习惯,会按一定的法则,培养巧妙的思考。所以全世界人人都要学习几何。了解了这些数学发展史,引起了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兴趣。

二、编写《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古今中外数学文化知识。

三、在班级中建立数学文化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搜集与数学史、数学文化方面的历史故事、数学家、名言名题等。

要求学生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文化手抄报,开辟了数学文化阅读园地,并建数学文化博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主动了,积极了。

四、利用主题班会给学生办数学文化知识讲座,然后组织数学文化史知识竞赛。

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原来不愿意学习数学的同学,现在也自觉学习了。

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建立数学园地和数学文化长廊。

实施效果

数学文化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

学校申报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研究》被教育部和教育学会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我校被确定为全国特色学校建设模式研究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被评为潍坊市校本课程一等奖。在第二届和谐杯课堂教学博览会中提供公开课《勾股定理的探索》,该教学方法被评为全国高效教学模式。

课程纲要篇二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孟庄镇二中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设计教师:梁婷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

1、第一单元: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2、第二单元: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3、第三单元: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4、第四单元: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2、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

(二)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国远古人类 第1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第三课 华夏之祖 第3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对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第4、5课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6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7课时

内容标准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学生能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学生能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9课时

内容标准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第 10课时

内容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第 11课时

内容标准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测试 第12、13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第1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历史事实。

第十一课

第 15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6课时

内容标准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及其它相关的历史事实。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7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8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了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9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和两汉经营西域的史实。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20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21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第三单元复习、测试

第22、23课时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2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大致情况,和最后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形式。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5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26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27课时

内容标准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的基本内容。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2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对第四单元复习测试 29、30课时 期末总复习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影视作品、歌曲、网络资源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让学生收集照片、票证和物件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拟订访谈 提纲、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整理记录、收集 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 探究式学习方法

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课堂组织形式

导入新课——制定学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评价释疑——当堂测试——学习评价——学习反思。课程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2,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3,考后的反思和分析。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1,练习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概念:选择题的准确率在80%左右;材料阅读题,要求能认真阅读材料并能

运用其中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解答。问答题,要求认真领会题目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角度进行回答。

2,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要求的领会、语言的表述等。

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札记。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5,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

课程纲要篇三

《课程纲要》编写理念

七年级语文组

实践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到编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能力,特组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老师编写《课程纲要》。

一、组织教师认识学习《课程纲要》的意义,熟练把握课程内容,及各个环节的课程目标、内在联系等。让每一位教师分清《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的主要区别在于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纲要》编写实际上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便于认真把握所教学科知识整体轮廓,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于意义。

三、本着全组教师全体动员,人人参与,集中学习,分散编写《课程纲要》的原则,定期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评议。并在新学期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编写的《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 的课程教学计划。

四、为使《课程纲要》更好的呈现,认真参阅小学一年级的《纲要》案例。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用4-6点的方式来描述;涉及的目标包括三大领域与确切的认知要求/水平。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则针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并要求教师明确所需相关学习资源是否具备。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则需要教师确定教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要求包括:重点突出,按从易到难排序;明确描述选择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有效性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五、集众人智慧,完善修订。

课程纲要篇四

二胡课程纲要

一、课程名称:二胡教学

二、开发教师:王凤泉

三、课程类型:演奏、创作、实践型

四、教材类型:教学活动类型

五、课时安排:36课时

每课时35分钟

六、适用对象:二年级学生

七、学生情况简介:

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创作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作思维。我们从二年级开展二胡的教学实验,通过趣味性、技能性、创作性的二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二胡教学课堂上获得对于二胡的兴趣和表现、创作的欲望,老师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行数据统计,和其他的常规教学班对比,从而发现学过二胡的学生和没有接触二胡的学生在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八、课程设立的背景::

二胡是民族乐器领域的一个代表。它可以帮助我们的音乐老师更好的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当它走入课堂后,对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及素质方面的训练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课程目标: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百花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弓弦乐器,它以音色圆润秀美、音质刚柔多变而著称,能表现各种题材和风格情韵的乐曲。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音乐,建立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二胡教学体系,为完善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大纲根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各种常用技巧练习,直至较为复杂和难度较大的综合练习和乐曲,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使其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为二胡学习者建立和提供一个科学的二胡教学体系。

十、课程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包括“练习曲”和“乐曲”两大部分。通过各种不同练习曲和乐曲,进一步加强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和水平。在“教”与“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乐曲的分析、启发诱导,使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演奏出乐曲固有的风格及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二胡这门演奏艺术并应用于音乐实践中。

第一学年(33学时)

1.d调上把综合练习(张韶曲)2.g调上把综合练习(张韶曲)3.五声音阶练习(宋国生曲)4.f调综合小练习(刘长福曲)5.a调上把及连续切分练习(宋国生曲)6.小指练习一(张韶曲)7.快速交替指练习(张韶曲)8.活指换弦练习(赵砚臣曲)9.换把练习(赵寒阳曲)10.快速换把练习(王国潼曲)

第二学年(36学时)

1、连顿弓练习(张锐曲)

2、抛弓练习(赵寒阳曲)

3、滑音练习(赵砚臣编曲)

4、短休止符练习(刘长福曲)

5、变化弓法练习(赵寒阳曲)

6、长弓练习(张锐曲)

7、节奏练习(赵寒阳曲)

8、倚音练习(赵寒阳曲)

9、抛弓练习(朱学义曲)

10、颤弓练习(刘长福曲)

2、第三学年(36学时)

1、音程练习(赵寒阳曲)

2、各调五声音阶练习(王国潼曲)

3、五声音阶快速练习(刘长福曲)

4、各调七声音阶练习(王永德曲)

5、各调七声音阶换把练习(王永德曲)

6、两手配合练习一(刘长福曲)

7、两手配合练习二(周耀琨曲)

8、混合节奏练习(周耀琨曲)

9、综合练习(赵寒阳曲)

10、快速转调练习(赵寒阳曲)

十一、教学方法

1.本课程班级授课与为个别授课制相结合的方式,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的比较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方案。2.采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在“教”与“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交互主体”的教学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演奏个性及社会实践能力。

(一)对于基本内容的确定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的针对性原则:在训练的内容层次上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要使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孩子们在愉快是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原则:学习二胡要讲究卫生,严格要求坐姿、持琴、手型、按指、运弓、等的规范化,各种训练应该反复出现,逐步巩固。严格到每课必做。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1、基本指法和弓法练习:

基本指法和弓法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手指指法可以有助于熟练演奏二胡,且决定将来的发展空间,然而演奏技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断的练习,正确的引导学生演奏的指法弓法,掌握二胡演奏的各种基本功。

2、基本素质练习:

学生的整体素质是需要通过各方面的锻炼才能养成,学生可以通过二胡的演奏学习,改变自己的气质,如:在坐姿上的训练。

学生通过学习锻炼,可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锻炼孩子们共同合作意识。

(三)课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1)整队入教室,要做到既快又齐,不乱喊乱叫。(2)课前要先洗手,打水的同学要按时将水打好。(3)每个星期要剪指甲。(4)要保持教室的整洁和安静。(5)上课前要准备好教材。

(6)学习切忌忽冷忽热、断断续续。要持之以恒,力求系统掌握二胡演奏的技能和方法,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课程纲要篇五

书法课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书法 课程类型:选修

教材来源: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读本(2004年8月版本(2013年重印)适用年级:七年级 授课课时:10课时

活动课:根据学校安排适当安排

一、开发背景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人文素质以及汉字知识素养与水平,满足社会需求,发展学生特长,于2012年9月正式确立“书法”为本校特色项目,同时开发为学校校本课程。通过书法教学了解汉字的发展史,促进学生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学有特长。形成以书法为特色的办学底蕴。

二、课程纲要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初一年级、初二年级至初三年级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书法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生存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情感:

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丰厚,培养学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书法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2、能力:

正确使用硬笔和毛笔,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表现出一定的美感,并有相应的速度。掌握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并能做到学以致用,较好地反映在其他学科的书写上,又能服务于社会。

3、认知:

了解历代经典型书家和书艺成就,历史地位,初知书法发展历史轨迹,激发学生继承和创新的欲望。

(二)阶段目标

课程目标: 初一年级:

1、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写字习惯。

2、学习和初步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三个一”。

3、逐步认识28种笔画并初步了解书写方法

4、学会按照回宫格的范字写字。

5、练习用钢笔或毛笔写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6、学习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初二年级:

1、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喜欢学习汉字,2、继续练习写铅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钢笔毛笔执笔要领。

4、在认识常用汉字偏旁部首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其写法。初步了解汉字结构。

5、学会使用和保护写字用具。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6、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7、学会用毛笔临摹常用的楷书字帖。初三年级: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2、继续了解汉字各种结构及其写法。

3、能比较熟练地用毛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

4、练习用钢笔写行书,学会钢笔的执笔和运笔方法。

5、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基本知识。学习正确用毛笔写字的姿势、执笔和运笔方法。

6、掌握用毛笔描红,使用米字格或回宫格写字的方法。

7、学习毛笔临摹名家书法名帖的方法,初步掌握毛笔书写顿笔、提笔、中锋行笔三种运笔方法。

8、习用毛笔书写各种笔画及常用偏旁的方法,了解各种笔画和常用偏旁在字中的搭配关系。

9、较形似的临写书法名帖名碑,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书法教学内容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七年级全期安排18节课时,每双周有一节书法课时间。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大赛,通过作业、书法课和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

三、阶段内容目标: 学段 内容 目标

第一学段(七年级)

①写字常规:写字的初步认识:写字工具的认识;硬笔字基本笔画、复合笔画,结构形态,部分偏旁。

①了解写字常规和初步知识,正确认识、使用写字工具,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正确的“双姿”。

②书家故事:钟繇、张芝、二王父子、智永、虞世南、欧阳询、怀素等。

②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书写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初步知道结构类型。

③欣赏:灵飞经、汲黯传、黄庭坚、荐季直表、智永真书千字文及学生优秀习作。③在欣赏和练习过程中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变化美,激发学习书法的兴趣,感受书家的书艺魅力,树立写好字的信心和决心。④综合实践:班级铅笔书法比赛。第二学段(八年级)

①硬笔字:部分楷书偏旁部首,结构类型。②毛笔字:楷书的基本笔画及其变化,偏旁部首。

①继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正确的“双姿”,知道文房四宝,学习用笔、临摹、读帖方法。③常识:文房四宝的选择、使用方法,“双姿”要求,:“永”字八法,用笔、临摹、读帖方法等。

②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正确、整洁,行款符合要求。④欣赏:名家书法(颜筋柳骨、初唐四家、智永、徐浩)以及学生优秀习作。③掌握毛笔楷书的基本笔画与常见偏旁部首的写法,临摹得端正,纸面干净。⑤故事:有关颜真卿、柳公权、张旭、黄庭坚、欧阳修。

④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仔细的习惯、负责的态度,在欣赏与书写中,使学生能以古代书家刻苦学习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拓宽眼界,提高审美能力,享受书法带来的乐趣。⑥综合实践:班级硬笔、毛笔展览。第三学段(九年级)

①硬笔字:部分楷书偏旁部首,硬笔行书的基本特点及基本笔画的写法。①继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正确的“双姿”,初步知道一些浅显和篆刻史常识,能分辨作品款式。

②毛笔字:结构类型与结构原则,小楷的初步认识与学习。

②硬笔楷书书写做到字迹工整,行款 整齐,并有一定速度,初步掌握硬笔行书基本笔画的写法,并能自然地运用于其他学科的作业书写。

③常识:篆刻史话,西冷印社,铃印与题款,作品款式等。

③知道毛笔字楷书的结构类型与结构 规律,并能在书写中自觉合理运用,有完整的作品意识。

④欣赏:名字书法(颜、欧、赵、柳、名家小楷),以及学生优秀习作。

④进一步在欣赏中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⑤书家故事:赵孟頫、米芾、孙过庭、董其昌、王铎、郑板桥、刘墉、邓石如。⑥综合实践:书定、赠送春联,参观展览。

四、课程实施建议

实施和建议

(一)具体课程内容转化为可实施的线性系统。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可以分为毛笔和硬笔两个系列。应该包括基本技能的练习与巩固,制订科学合理的练习量,摹、临交替,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

2、书法欣赏——历代书家和书家的作品、书论以及历代书法名作局部单字欣赏,其中,单字欣赏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为学生提高鉴赏实验,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字的正确写法。

3、书法故事——历代优秀生动、意义深远,适宜学生阅读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书法小故事。

4、实践活动——组织班级书法展览、比赛,组织学生书写春联,参观书法展览,参观书法综合胜地、观摩或参加香肠的笔会活动,网上书法论坛书艺交流,书法特长生个人作品展览或联展等。

5、书法常识——介绍文房四宝及其使用和保养,读贴与临贴方法,作品形式,书体浅识、书画装裱知识和史法简史等等。

(二)教学建议

1、树立开放课程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的内容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的实效性。

2、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创造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书法家艺术,提高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4、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如历代书家的书法艺术作品、图片、录像、网络、软件、文化馆、艺术馆以及游览胜地中的碑文篆刻等等,使校内外资源相结合。

(三)评价建议

1、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评价,从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书写姿势、现场书写、完成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标。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原则定为:鼓励、鼓励、再鼓励!

2、评价过程动态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

3、评价方式多样化。如评语类、园地类、资料搜集类等等。

4、评价主体互动化,家长、同伴、社会教师共同参与。重视来自学生家长的反馈,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进一步监控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效果,不断调整研究内容,完善书法的课程建设。

五、课程评价建议

1、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3、定量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分方法,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但要避免繁琐化倾向。定量评价尽量不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

4、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随时收集能够反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5、在评价时既要有反映学生与同学之间横向比较的成绩,也要有照顾个性差异反映自我发展的纵向成绩。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