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黄山旅游战略分析 黄山旅游案例分析篇一
论文摘要: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连云港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兼备、机遇与挑战并存。连云港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扭转劣势,来应对挑战,要以港口建设为龙头,积极构建国际物流中心服务体系。
近年来,连云港国际物流取得迅猛发展,受到国内外物流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7年初温加宝总理到连云港考察以后,连云港的发展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为了抢抓战略机遇,连云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本文在分析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tl,的现实意义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现实意义
1.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推动大陆桥区域物流合作,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是陆桥经济带的对外开放窗lzl和商品集散地,在陆桥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实践表明,物流领域的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建设高关联度的一体化区域物流平台,可以作为推动陆桥区域合作的重要切人点。物流中心城市在区域物流合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连云港依托大陆桥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体系,对于加快沿桥地带的开发开放,进一步增强陆桥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陆桥经济带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tl,,是连云港加快发展、扩大影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形成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可以显著改善连云港物流业运行状态,提升城市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带动商贸、金融、保险等物流相关业务的增长,从而提高物流业对连云港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可以极大地增强连云港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地区物流合作,能够促进地区物流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现区域内物流规划、通关、物流信息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对接,为连云港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连云港为腹地服务的能力。
二、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战略优势
良好的区位资源是形成国际物流中心的客观和先决条件。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
桥头堡,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具有沿海、沿桥、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连云港港与日本和韩国港口的最近距离只有700海里,如果以郑州西端为起点计算,西北省区的货物从连云港港进出口分别比经上海、青岛近425公里和487公里。因此连云港港既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又是连接太平洋西岸与大西洋东岸大陆桥运输的国际枢纽。
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
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形成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条件。连云港港口现有生产性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2个,最大泊位15万吨级,实际通过能力7000多万吨。港口已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开辟了40余条国际国内集装箱、杂货、客货班轮航线,月航班230多个。连云港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连云港机场现为国家4d级标准,民航开通了到中国重要城市北京、广州、上海、大连等地的航班;铁路客运和货运列车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汉、宝鸡等大中城市,并通过京沪线、京九线、陇海线等连接中国各地;连云港公路对外交通已全部实现高速化,国家重点建设的同
三、连霍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3.集装箱运输跨越发展、国际物流服务日益拓展
集装箱吞吐量是一个地区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连云港集装箱吞吐量2oo7年突破200万箱,已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集装箱大港行列,向集装箱干线港迈出坚实一步。连云港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国际物流服务品牌:外贸运输量、外贸比重在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是江苏最大的外贸港;为全国进口氧化铝、出口铝锭和胶合板第一港,出口焦炭和进口化肥第二港,三大活牲畜接卸港,五大粮食进出口港,沿海出口煤炭唯一无索赔港,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生产资料中转港之一;作为亚欧大陆间的水陆中转港,连云港承担了新亚欧大陆桥1992年正式开通以来9o%以上的国际过境箱运量。连云港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国际物流服务品牌的日益拓展,为连云港发展国际物流打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ess)
1.连云港国际物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强
虽然连云港国际物流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当前连云港国际物流产业尚面临集聚度不高、辐射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连云港现有的物流企业整体上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缺乏跨国物流公司,缺乏跨国采购和跨国配送业务,大部分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的经营层面,距离现代物流企业有较大差距,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弱。物流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缺乏协作,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难以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滞后,国际多式联运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2.国际物流信息化服务功能有待于发展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连云港在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尚有很大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连云港现有的物流信息平台资源还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港口与海关的edi系统还很不完善,船务公司、港口、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代理、货主等各用户之间不能实现高效衔接。连云港物流信息化深层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跨区域的物流信息平台亟待发展。
3.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尚存在结构性矛盾
当前,国际物流快速发展与物流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尚比较突出。连云港港口陆域面积严重不足,堆场能力不足,港口吞吐能力不能适应吞吐量增长需要,港口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运能和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铁路集疏运能力不足,港口物流集疏运系统尚待进一步完善。从已形成的港口功能判定,连云港港口仍处在以运输功能为主导的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港口的过渡阶段,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三)机遇(oppdni1riies)
1.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
2oo7年元旦温总理视察期间,给予连云港很高的战略定位,提出要把连云港的发展摆上国家战略层面,要求连云港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交通部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落实总理指示精神,表示将在港口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布局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铁道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也纷纷表示将给予连云港港口更多的支持。江苏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连云港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超常扶持政策,举全省之力振兴连云港,强调港口发展是重中之重。连云港市把港口带动战略作为连云港谋求跨越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把港口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临港产业的有力依托、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现代物流的优势平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给连云港国际物流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区域崛起振兴的机遇
连云港港口吞吐量中6o%的货物来自中西部地区,作为国内最早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港口,连云港的“五定”班列承载着广大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梦想,它在推动中西部开发、带动陆桥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连云港的快速发展。从江苏的经济发展看,江苏省委、省政府将连云港作为苏北振兴的龙头,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功能平台。连云港是江苏扩大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的自然通道,对于实现江苏“两个率先”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苏北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依托。因此,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随着江苏省大力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挑战()
1.沿海港口城市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竞争日趋激烈
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货物中转集散地,是联结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在整个国际物流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港口城市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具有天然的优势。从国外的情况看,国际物流中心也多是条件良好的港口城市。当前,国内沿海城市
为构筑现代流通平台,集聚物流,加快经济发展,发起了抢占”国际物流中心”制高点的争夺战。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整合港口资源,加大投入,聚集优势促进港口上规模、大发展。连云港南侧的苏州港发展迅猛,去年集装箱增幅超过连云港,提出建设江苏省“第一外贸港”和“集装箱干线港”的目标;北侧山东省沿海港口以青岛港为中心,联合日照港、烟台港,积极打造北方国际物流中心;连云港面临的“南北夹击”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
2.大陆桥区域国际物流协作缺乏
新亚欧大陆桥区域是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主要服务对象,当前,陆桥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机制形成,缺乏统一的一体化物流发展战略框架和多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各自都有独立的物流发展规划和定位,缺少统一协调和整体的发展战略。沿线很多城市在物流规划中都将自身定位为区域物流中心城市,规划了大量的物流园区。由于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跨区域基础设施很难实现“无缝隙”衔接,造成了地区间物流资源浪费、重复定位等问题,影响了区域整体形象,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大陆桥区域国际物流协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区域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大陆桥沿线物流业的整体发展,也必将成为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挑战。
三、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对策建议
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兼备、机遇与挑战并存。连云港应抓住外部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扭转内在劣势,积极应对外部的竞争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结合上述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港口城市国际物流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以港口建设为龙头,积极构建国际物流中心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港口在国际物流业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构建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服务体系。连云港要抓住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围绕将连云港港建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青岛和上海之间最重要的集装箱干线大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的发展目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提升港集疏运条件。结合主港区功能布局调整及南侧港区疏港通道建设,立足于港口现已形成的氧化铝、胶合版、焦碳等服务品牌,建设港口大型散杂货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尽快把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成为集中转、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物流园区。
2.以物流信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业的支撑体系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对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连云港要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公共平台,使各种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以满足国际物流中心发展的需要。当前要大力推进港口edi信息中心的规划建设,打造数字化港口,提高港口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电子通关和贸易无纸化,扩大增值服务j。要积极推进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进程,加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筑以连云港为基础,以大陆桥沿线区域为主体,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功能包含公共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以及供应链管理、货运管理等专业信息服务的区域性国际物流公共平台,努力扩大物流信息服务的辐射半径,增强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3.鼓励物流企业发展,提高国际物流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物流企业是物流的真正供给者,也是推动物流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际物流中心的形成,必须有一批强大的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作支撑。连云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物流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争创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要鼓励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形成的纵向联盟,形成信息互补、利益共享;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结成的横向联盟,实现服务一体化,形成规模化经营。实施“物流总部经济”战略,通过引进外资、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连云港;鼓励连云港物流企业以连云港为中心“走出去”,建成以连云港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体系,推动连云港成为国内重要的物流服务输出城市,打造以连云港国际物流业为核心的国际物流运作平台。
4.争取设立保税港区,为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营造政策优势
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面临着周边港口城市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应该看到,与上海、青岛等先进港城相比,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主要差距并不仅仅在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上,更是在整个建设和发展的政策软环境上,如何提供和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国际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是连云港能否实现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目标的关键。当前,连云港要积极争取保税港区政策,为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营造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拥有自由港政策是世界上许多国际物流中心的共同特点,世界大港普遍实施自由港政策,保税港区是我国的“准自由港”。迄今为止,我国已经批准设立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和青岛前湾等八个保税港区。连云港在此项政策的争取上已经明显滞后,当前应抓住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争取早日将连云港纳入区港联动试点范围,并逐步促使连云港向保税港区及自由港方向发展。
黄山旅游战略分析 黄山旅游案例分析篇二
张俊杰(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具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在了解清远市房地产业现状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清远市房地产行业进行分析,并以此结论对其今后发展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键词:清远市房地产业swot分析优化对策
0 引言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时期,呈现由量价齐跌至量价企稳的态势。由于房地产业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强,同时也是税收贡献度较大的行业,房地产业如何尽快走出低迷并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状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本人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清远市房地产进行了调研,并在swot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对策。swot分析法理论
在众多的战略分析工具中,swot分析方法是其中较有效的一种。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最早由h.z·安索夫于2o世纪5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所谓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2 清远市房地产业现状分析
清远距广州市中心仅64公里,是广东省除佛山外最靠近广州的地级市。花都撤市建区后,清远市已与广州连成一片,并充分承接广州国际化经济和商贸辐射,形成了一个“对接珠三角,辐射大粤北”的大广清经济圈。而清远自从确立了“工业兴市”的发展目标后,短短的几年中,便进入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的经济增长时期。与此同时,不少广州、深圳等地的开发商在珠三角城市土地供应出现瓶颈的情况下,开始物色新的拓展场所。清远的良好开发前景,使得不少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纷纷把其视为“突围”的“试验场”和“掘金地”。
清远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初期投资规模较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一些大开发商如碧桂园集团进驻,开发大楼盘现象的出现,清远市房地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也迅速扩张,房屋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及房屋竣工面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见表1)。2004~2008年期间,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为清远市房地产业的繁荣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2004——2009年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清远市统计年鉴)、清远市税务局、清远市房管局、清远市建设局清远市房地产业swot分析研究
近年来,清远房地产开发具有以下特征:房地产开发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商品房销售保持较旺局面,空置面积下降;工业地产方兴未艾,住宅开发渐成热潮,旅游地产潜力巨大。伴随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清远市房地产业在调整中稳步运行。就近年来清远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可得如下结果(见表2)。清远市房地产业发展的优化对策
虽然清远市房地产业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逢难得的发展机会,《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与“双转移”政策也将对房地产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后,国民购买意愿降低,市场观望情绪蔓延。清远市如何顺势而为,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抓住机会、化解威胁,本文特提出以下对策:
4.1 政府的策略
4.1.1 以支柱产业为目标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未来清远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点,清远房地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与珠三角城市功能形成错位发展。
4.1.2 经营城市,打造清远城市地产主题:作为“珠三角后花园”,在休闲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应把握好机遇,尽早规划,在房地产业发展方向上加强与旅游的结合,做大做强清远的“休闲旅游地产”、“养生地产”和“颐年地产”品牌,以差异化的城市房地产主题开发,有效提升清远有别于珠三角其它地方的城市魅力和竞争力。
4.1.3 坚持品牌经营思路,提倡品质地产开发:目前清远市处于高速的城市发展时期,房地产发展处于放量阶段,呈现健康的发展态势。当前政府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五件事:①加大宣传力度,稳定并增强开发商对清远的投资信心。②制定地方性的灵活措施,进一步繁荣清远的房地产市场。③适当放松近年出让地块的出让金收缴的规定。④引入更多的品牌发展商,促进房地产业的升级。⑤鼓励扶持标杆性的企业,发挥示范效应。
4.1.4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清远市的精品楼盘到其它购房潜力地区举办巡展活动,把清远市的房地产与旅游进行“捆绑式”推介,打造清远“宜居城市、绿色地产”的形象,全面提升清远房地产的市场关注度。
4.1.5 调整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根据本市的现实情况,改变以前的单纯销售为租售并举或者以租为主,建立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商品房等类型构成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制度。
4.1.6 尽快起动清远市房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依据《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双转移”等重大政策的出台实施,结合清远市“十个一批”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清远城市的建设,有针对性地编制未来十年左右的中长期清远市房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土地、税收、法律等配套,确保房地产在政府引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措施。
4.2 开发商的策略
4.2.1 以战略的高度,共同打造“清远房地产”的品牌:要有战略性的发展思路,通过与政府、房协、业界同行等联合共同打造清远房地产的品牌,使清远房地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4.2.2 以高素质的产品打动区内及珠三角购房者:在总体规划、户型设计、园林建设、建筑风格与建筑细部、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各方面下大功夫,做好每一个细节,实现全方位服务,整体提升清远市房地产产品的开发及营销水平。
4.2.3 科学控制房地产开发量与开发节奏:随着广清轻轨的建成开通、《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与“双转移”政策的逐步实施等,今后一段时间清远的房地产市场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开发商需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进行房地产开发,密切关注市场的供需情况,科学合理地控制好项目的开发量与开发节奏,避免盲目过量开发,降低项目空置烂尾的风险。
4.2.4 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房地产专业资源: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工程
管理、房地产广告、物业管理等专业资源。
4.2.5 认清并主动适应房地产业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房地产业具有公共性,公民的基本居住权的优先性是房地产公共性的基础。为此,房地产企业要重新定价、重新设定企业利润预期、重新定位产品客户对象,让其产品价格调整到消费者有支付能力水平上来,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珠三角一体化下清远市房地产业发展研究(征求意见稿)[z].清远市建设局.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2009年5月.[2]南昌房地产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j].陶满德.刘群红.江西社会科学.2004.5.
黄山旅游战略分析 黄山旅游案例分析篇三
基于swot分析的杭州会展旅游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各类以会议、展览、奖励为特征的商务旅游在我国各大城市发展迅速。杭州作为会展旅游的典型代表,休博会的成功举办为杭州及其周边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和商业魅力。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在新形势下探讨杭州会展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 杭州 会展旅游 对策
1引言
近年来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因此就有跟多的地区和城市加入到日趋激烈的会展旅游市场中来,会展旅游也受到国内外旅游业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面对会展旅游迅猛发展态势,杭州应审时度势,应积极向国内外会展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学习,如巴黎、上海、广州等,并制定会展旅游发展对策。杭州会展旅游swot战略分析
2.1优势(strength)
2.1.1独特的区位优势所谓区位条件是指特定区域的空间位置,资源状况、地理条件是否满足会展活动的需要,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开展会展活动的基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方的日内瓦”这已足以表明杭州的地位。杭州市是浙江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杭州在“长三角”地区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地缘优势。杭州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2.1.2 杭州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杭州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其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较高,这更符合会展旅游消费的特征,必将吸引国内外客商。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会展旅游的发展,努力为杭州市会展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鼓励国内外客商来杭举办各类展会。2006年,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了《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杭州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来为会展旅游保驾护航,2008年杭州市政府推出《关于加快杭州会展旅游业的意见》鼓励扶持
会展旅游。
2.1.3 会展旅游的硬件设施较为完善截至2007年底,随着杭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0万平方米)、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4.5万平方米)等大型场馆的建设完成,杭州会展业已突破了场馆瓶颈,现在全市已拥有近15万平方米标;隹展馆,已拥有星级宾馆200余家,共有客房25万问,床位4.8万张,宾馆、餐饮服务配套设施完善。会展设施的接待能力大大提高,可为国际大型会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1.4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城市形象一般会展组织者都会把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作为选择会展地点的重要因素。杭州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以西湖山水为核心,吴越文化为代表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拥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际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首个国家级湿地。杭州作为南宋古都,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的美誉,并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2.2劣势(weakness)
2.2.1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行业约束机制 纵观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在旅游管理机构下设有专门的会展局。而杭州市至今没有一家会展组织机构,会展的举办往往是政府临时筹备,从而缺乏会展的管理、协调和领导,缺乏约束机制。杭州市对参展商的要求、对举办会展层次都应该有自己的要求。
2.2.2会展专业人才缺乏杭州以至于“长三角”地区至今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pc0(专业会议组织者)或dmc(目的地管理公司)品牌,说明了专业会展组织人才的缺乏。杭州真正受过专业培训并能完全胜任会议上的同声翻译的人才几乎没有。会展旅游组织者、管理者、从业人员或是其他基础服务的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未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因此很难满足会展活动组织与接待的特殊需要。人才短缺已经是制约杭州会展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2.2.3会展企业不成熟杭州近几年随着西博会等一系列会展的举办,涌现了一批会展企业,但与上海,北京等相比杭州会展企业规模小,经验积累较少,资金实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而且,由于杭州市的旅游企业尚未能真正的加入到会展业中。杭州的会展企业往往亲自安排在会展过程中参展人员的食、住、行、游、娱、购等活动。这不仅降低了会展活动的效率,还会因为对旅游业的不熟悉而降低参展人员在会展活动中对举办地的满意程度,影响会展活动效果。
2.3机遇(opportunity)
2.3.1上海世博会给杭州带来了发展会展旅游的良好机遇杭州距上海仅170余公里,又同属长三角地区,杭州市将全面接收上海世博会的辐射。据专家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将有35%的与会者会做延伸旅游,而杭州不仅靠近上海,并且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显然使会展旅游发展面临着有利机遇,而且今年的世界休博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2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建立刺激了杭州会展旅游的发展2003年7月,杭州市举办“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联合发表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标志着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正式建立。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市场规模,提高了长三角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这一切必将极大促进杭州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会展必然会落户杭州。同时,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开展的旅游合作和人才无障碍流动也必然会促进杭州地区的会展经济发展。
2.4威胁(threat)
2.4.1其他城市会展竞争的压力各大旅游城市为开展会展旅游活动,竞争十分激烈。作为我国三大会展中心的北京、上海、广州,无论从展馆水平,办展质量,还是知名度都忧于杭州,在邻近区域会展业发展的竞争对手中,最大的竞争对手来自于上海。它庞大的经济、商业实力,世界知名的城市形象,以及富裕的人才、经验必然会对杭州的会展旅游发展形成威胁。其他如宁波、无锡、苏州等具有较好经济条件的旅游城市也会对杭州市发展会展旅游带来冲击。
2.4.2国外大型会展公司的进入 目前,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巳经瞄准了中国会展市场,并开始大举进人。这虽然有助于刺激和促进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内会展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公司往往资金实力雄厚、关系网庞大、信息灵通、技术先进。而在短期内杭州的会展公司还无法与之抗衡,会展旅游业将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2.4.3市场化运作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杭州市的会展旅游活动尚未真正进入旅游市场,因此行业内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会展市场运作机制也存在缺陷。目前杭州市大部分会展没有按市场机制运作,低水平、小规模多头办展现象普遍,恶性竞争严重,极大的阻碍了会展业的发展水平。
3杭州市会展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swot分析提供了四种策略,即s0战略(增长型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和wt战略(防御型战略)。结合杭州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选择so和st两个战略。so战略就是依靠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的战略,将杭州打造成国际会议目的地和中国节庆之都。st战略就是利用内部的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的打击。杭州可利用自身优势,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开展联合经营的方式来解除威胁。
3.1.确立会展经济“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 所谓国际化,是指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来建立自己的会展业经营管理模式,充分运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资源,逐步建立适合国际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体系。所谓市场化,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培育会议和展览项目,逐步确立自己的会展品牌。而专业化,就是指展览服务专业化与展览项目的专业化。
3.2 打造品牌展会目前杭州市的西博会、茶博会、国际动漫节、休博会等一批展会已经初步成型,发展前景较好,应重点加以扶持,稳定会展产品质量,塑造一流的会展旅游企业形象。应加强展览品种的开发、国际招展的力度、展会的宣传和国内国际横向的合作,逐步树立有国际影响的名牌展。同时积极加入有关国际会展组织,借助这类平台与国际会展主办机构进行深入沟通,吸引他们到杭州办会办展。
3.3 加强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会展旅游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活跃在会展旅游市场上的专业的会议组织者。会展旅游的成功离不开专业人才,因为会议展览旅游是集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综合服务产业,它要求会展服务人员具备多种特殊的能力。会展旅游人才一是靠培训,二是靠引进,在实践中培养既熟悉会议、展览、旅游业务,又掌握国际惯例,富有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
3.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会展市场的对外开放。应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和国际惯例,鼓励外商投资杭州会展,吸引国际大型会展公司、著名会展服务公司以及会展经济协会前来杭州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开展人才培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把国际展览业的运作规范、先进经验和理念以及管理人才引进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会展经济的层次和水平。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会展同行的交流合作,发挥杭州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赵春霞.会展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胡平.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3]樊小兰.会展旅游研究综述[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4).[4]宣平.基于swot分析的杭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区域经
济,2010(6).[5]汪灵.南京市会展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区域经济,2011
[6]陈爱宣.杭州会展旅游发展定位与战略思考[j].产业经济.2007
黄山旅游战略分析 黄山旅游案例分析篇四
基于swot分析的深圳会展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swo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of shenzhe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摘要】:深圳会展业依托深圳的区位交通、市场、产业和旅游等优势,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会展规模已位居全国第四位。本文通过对深圳会展业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深圳会展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硬件不足、缺乏会展专业人才和宣传推介不足等问题,以及全国各会展城市的挑战。随着国际会展业重心加速向中国倾斜以及深圳市政府对会展业的大力扶持,深圳会展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深圳会展业应在展馆建设、创建品牌会展、会展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和会展行业协会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in location, market, industry and tourism, shenzhe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been ranked fourth in china ov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we use the swot method to analyze shenzhe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which we conclude that there exists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exhibition hall limitation, related professional shortage and lack of publicity as well as the threat from oth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transfer to china gradually and shenzhen government expands the support to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shenzhen should seize th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propel the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exhibition hall construction, exhibition brand establishment,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and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supervision.【关键词】:深圳;会展业;展馆;swot分析
【keywords】:shenzhen;mice;exhibition hall;swot analysis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会展业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着城市“助推器”的会展业因其强大的经济关联效应和经济带动效应,为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国内很多城市都将会展业的发展作为助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城市间会展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一、全国及深圳的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全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业从无到有,年均保持20%以上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助推器。2013年,中国展览市场总量延续上升趋势,增长率超过10%,2013年全国举办经贸类展会2363个,比2012年增长15%,展览总面积7015,比2012年增长16%。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室内可租用面积大于等于5000平方米,且举办2个以上经贸类展览会的展馆共有132个,中国内地已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国际化专业展览会58个,居世界第四位。2013年我国会展业的直接产值超过4000亿人民币,实现社会就业超过2200万人次。
近几年,中国的会展业发展迅速,一些大型的国际会议开始逐渐选择中国,2012年国际展览协会(ufi)2012年亚洲研讨会在深圳开幕,这是ufi亚洲研讨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2013年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第52届年会在上海举办,2014年北京将承办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apec)非正式会议。国内城市不断承接高端国际会议,城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国会展业的地域分布较为集中。上海、北京、广州作为会展中心城市优势明显,无论是举办展览场次还是展览面积占全国比例高达20%以上。定位于国际会展之都的上海是国内会展城市的龙头老大,展览规模是北京、广州的之和还多。除此之外,天津、成都、宁波、大连、沈阳以及深圳等城市会展业也蓬勃发展,其中中小城市如无锡、昆山、义乌、桂林等城市通过举办结合当地产业特色的会展而异军突起。
(二)深圳会展业的发展状况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深圳以发展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据深圳会展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会展中心共举办98场展会活动,展览总面积258万平方米,在各会展城市中,位列上海、北京和广州之后,位列第四位。
深圳的会展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会展业的发展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1989年深圳八卦岭老国展中心投入使用,展场面积8800平方米,从此深圳会展业迅速发展,举办展览会、交易会、博览会等展会160多场;第二阶段开始于1999年位于深圳深南大道的高交会会展中心建成,展场面积3.6万平方米,以第一届高交会为标志,深圳会展业进入品牌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开始于2004年深圳会展中心的建成使用,展场面积10.5万平方米,从此深圳会展无论是品牌还是规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据统计,在深圳每年的展会排期中,稳定的展会多大74个,高交会、文博会、机械展、礼品展、安防展、家具展、光电博览会等12个展会已取得了ufi认证,其中高交会已经成为国内高科技的第一展,目标打造“世界科技第一展”。文博会成为我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安博会、光博会是该行业全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专业展会。
二、深圳会展业的swot分析
(一)深圳会展业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深圳南接香港,东临大亚湾,西抵珠海口,北邻东莞市和惠州市,处于珠三角的咽喉要地,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货物和人员进出华南地区的重要陆海空关口,对中国内陆城市具有强大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具备大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深圳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能够得到国际最前沿的商业信息,是深圳会展业实现国际化的独特优势。
2、产业优势。成功展会背后往往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支撑,这已是中国会展行业的普遍现象。深圳的产业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服装、家具、珠宝、纺织、玩具等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深圳都有着非常雄厚的产业基础,其中,电子、机械、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以及印刷产业已经明显远远领先全国其他城市。深圳高新技术产值已经连续数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有不少传统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产业的发展无疑会拉动会展业的发展,同时会展业也会促进产业的发展,扩大深圳优势产业的影响力,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2、市场优势。作为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京上广深”之一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经济发达,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四位。深圳产业配套、市场要素齐备,上下游产业齐全,金融体系较为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和运作机制发达完善。经济实力是会展重要的物质基础,深圳拥有完善的会展配套设施,交通、服务、娱乐等相关产业会带动会展业的发展。
3、旅游优势。有着“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花园城市”美誉的深圳具有浓郁的现代滨海城市特色,是中国南方有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世界之窗、欢乐谷、红树林、民俗文化村、青青世界、华强北电子商业街等一大批著名景观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和各具特色的商品市场,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近些年来,深圳市不断加强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合作,旅游业和会展业相互促进,旅游业对会展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会展业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深圳会展业的劣势分析
1、硬件不足。随着深圳会展业的日渐壮大,硬件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之一。深圳会展中心仅有10.5万平方米,面积太小已成为业界共识,以2013年第6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为例,一共有20多个国家的27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展位超过6000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医院买家和经销商参会,参会人员将会展中心围的水泄不通。据主办方介绍,由于深圳会展中心场地限制,仍有几百家希望参展的国内外企业无法参展,由于场地限制太大,考虑过转移到其他城市。类似于医博会,家具展、光博展、安博展等大型展会都收到场地面积的制约,如果不尽快建设新的展馆,这些展馆很可能被周边城市展馆蚕食。
2、专业会展人才短缺。目前深圳会展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少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议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严重制约着会展的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调高。在我国会展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高校设立会展的相关专业,但是我国会展人才的依然严重短缺,一是国内高校会展专业的招生规模较小,二是由于会展专业培养不能有效对口市场的需求,尤其是高级会展人才匮乏。
3、会展的宣传推介不足。会展和城市形象息息相关,一个知名的会展是城市一张有力的名片,同时城市知名度的提高也有利于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宣传推广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和会展业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提升深圳会展业的整体形象,更能提升深圳整座城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2013年深圳市举办了深圳会展业的武汉推介会、美国推介会、巴西推介会,这对于推广深圳会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又是远远不够的。
(三)深圳会展业所面临的机遇
1、深圳市政府对发展会展事业的大力支持。深圳“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商贸会展业,“促进会展品牌专业化、国际化”,“扩大高交会、文博会等展会国际影响力,扶持打造电子、通讯设备、珠宝、家具、服装、游艇等专业会展品牌”。从2004年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发展深圳会展业的意见》,提出会展业发展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指导方针和建设国际会展名城的发展目标。2005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实行品牌会展排期保护的通知》,通知对深圳市16个展览面积达2万以上的品牌展会予以排期保护,促进了会展业的良性发展。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会展业及国内参展财政资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把每年对会展业的资助提升至2000万元,2009年又将财政资助资金规模扩大到5000万元。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深圳市品牌展会认定办法》开展展会评定工作以加大对品牌展会的资金支持力度。又相继颁布了《深圳会展业财政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来扶持会展业的发展。
2、国际会展业重心向中国转移。会展经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的发展带动着会展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经济向中国转移,国际会展业的重心也正向中国加速转移。在世界范围内,会展业逐步形成了以欧洲的德国、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中国“三足鼎立”的格局。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之一和前沿城市,深圳的会展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深圳会展业所面临的威胁
1、国内外城市的竞争。近些年,由于会展业成为各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新宠儿,会展业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除了上海、北京和广州等会展业大鳄外,还有重庆、成都、天津、沈阳等城市争做中国会展业第四把交椅,各城市市政府强力支持会展业的发展,纷纷出台新规定、加大资金投入以扶持会展业的发展,场馆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去年刚刚投入运营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总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展馆规模仅次于全国最大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2012年在成都奠基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规划面积不少于26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将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作为国家商务部和天津市政府合作项目的国家会展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展馆面积达4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
深圳会展业除了国内城市的竞争以外,还有来自国外城市的挑战。亚洲会展业最发达的的新加坡,依靠其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水准、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高的英语普及率成为国际会议的亚洲首选地,早在2000年就被国际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第五大会展城市,经ufi在亚洲认证的展览会有三分之一都在新加坡举办,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和会议等大型活动多达3000多个。
2、国外会展公司对深圳的威胁。中国经济的崛起带动会展业的迅速崛起,中国会展市场丰厚的利润吸引着国外会展业巨头纷纷来华设立分公司,如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美国克劳斯国际展览公司以及英国励展博览集团等纷纷通过各种方式抢占中国市场。它们以其雄厚的资金、丰富的会展经验、组织机构健全等优势势必对深圳会展业的发展造成威胁。
三、深圳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快深圳新的展馆建设。目前的深圳展馆已不能满足会展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国际惯例,深圳会展中心10.5万平方米的展场面积只能算作中型的会展中心了,而且和国内的几个竞争城市相比已经处于劣势,呼吁政府加快深圳展馆建设,完善场馆硬件配套设施,否则将会影响深圳会展业的发展。
第二、要有品牌意识,展会要创品牌。只有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不断吸引更多的参展商来参加,深圳应该利用其优势产业发展全球知名的专业品牌展,加强会展的宣传推广工作,不但能够更快的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使处于该行业的公司从中受益,国际知名展会往往是产品快速走向全球市场的一条捷径。深圳展会走向国际的过程其实也是深圳城市国际知名度提高的过程。
第三、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议政府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招揽国内外旅游、会展业的领军人物,有计划的培养本地人才,借鉴国外会展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通过合作办学、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讲座以及组织出国参观访问等形式培养我市会展业紧缺的各类人才。
第四、加强深圳会议展览业协会建设。我市会展行业协会组织有待健全,目前大部分展览依然是政府主导,因而制约了会展行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政府要转变职能,明确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职能范围,政府应该从办展向监管转变,从宏观上调控和支持会展业的发展。行业协会负责对展览企业进行资质评估、收集信息、协调经营主体、专业培训等职能。
第五、寻求国际合作,与国际接轨。深圳应该不断加强与港澳台的互动交流,联合整合资源,形成相互参展、联合办展、联合推广等多种合作模式,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同时加强与国际会展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推进深圳市会展国际化,构建国际化的会展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勇,肖轶楠.会展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2] 魏农建.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3] 王保伦.会展旅游[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8-9.[4] 卞显红,黄震方.我国会展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旅游科学,2001,(4):9-12.[5] 龚孔屏.基于swot分析的义乌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9,(5).[6] 周建华.提升成都会展业竞争力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黄山旅游战略分析 黄山旅游案例分析篇五
黄山国际旅游节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黄山国际旅游节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认为黄山国际旅游节对丰富旅游产品,提升城市形象,宣传黄山的知名度,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欠缺和矛盾。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全国各种旅游节庆活动繁多的环境下,黄山国际旅游节应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谋求今后的发展。引言
黄山市山灵水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互补,相得益彰。目前,拥有以自然景观闻名于世的世界双遗产地黄山风景区与以徽文化为底蕴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作为一个地级市拥有了两项世界遗产,在全国仅有,也成为黄山市打造现代国际化旅游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与品牌支撑的载体。
黄山国际旅游节全称为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是由国家旅游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袂主办、安徽省旅游局和黄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是安徽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商机最好的盛大节庆活动。自1991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1届。黄山国际旅游节通过对黄山绝美风光和徽州灿烂文化的全面展示和推介,进一步加快黄山和安徽旅游国际化进程,加快实现黄山建设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和现代经济强市的目标,促进黄山市和安徽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最近一届黄山国际旅游节于2007年11月4日至10日举行,主题为“魅力黄山,和谐徽州”。节日期间,安排了黄山旅游目的地营销国际论坛、徽州乡村旅游新产品(线路)体验游、花山谜窟国际论坛、第三届中国国际健走节、瑞典瓦拉市艺术团访问演出、中国徽州―西藏―敦煌三大地域摄影展、徽州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暨旅游工艺品评比等系列活动。
但与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旅游节庆活动相比,黄山国际旅游节仍面临着产品知名度不高、节庆的规范性欠缺、民众基础薄弱、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黄山国际旅游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对策。黄山国际旅游节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strength)
第一,资源优势。首先,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民俗资源门类全,品位高,分布的密度大,这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都不多见。在黄山市这样一个地级市,98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两处世界遗产,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两处国家地质公园,25处国保单位,1处国家5a景区,13处国家4a景区,这成为黄山发展旅游最为基础的条件。黄山市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中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山水风光和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植根于“徽文化”沃土的黄山国际旅游节先天优势明显。其次,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品位不断提高,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和改善。黄山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突出旅游新城特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城市,以“山抱城、城抱水、山水城绿共和谐”的突出优势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近年来,黄山的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迅猛。最后,旅游企业有力支持。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黄山市拥有二星级及以上饭店61家,旅行社104家(其中国际社13家,国内社9l家)。服务接待设施较为完善,旅游服务人员众多。这些都为旅游节的举办提供了良好的旅游配套服务。
第二,区位优势。从旅游区位看,黄山市位于长三角旅游圈,与上海、杭州一起构成“名山、名水、名城”的黄金旅游线。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旅游市场发展成熟,居民出游人数多,这都为旅游节提供了充足的国内客源。黄山市已成为徽州文化旅游的核心、安徽旅游的亮点、华东旅游的腹地、中国旅游的名片、世界旅游的胜地,背靠华东、面向全国、拓展海外的旅游区位格局基本形成。从交通区位看,近年来,黄山市的交通瓶颈不断突破,“舒适、便捷、安全”的交通环境正逐步形成,外部交通网不断扩大。徽杭高速、婺景黄高速、合铜黄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实现了黄山与浙江、江西的经济对接,与省会合肥乃至皖北地区的距离也大大缩短。铁路客运延伸至北京和上海,开辟了至香港、韩国的包机航线,国内航线达20条,4d级黄山机场正在扩建。旅游可进入性进一步增强,拉近了黄山国际旅游节和客源市场的距离,有利于旅游流的聚集和扩散。
第三,品牌特色鲜明。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黄山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三最”的目标即“全国最美、生态最佳、山区最富”,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区。留存于徽州大地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桥、古塔等;让人们可以窥见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成为今天当地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近年来,不仅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而作为人文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徽州民俗风情,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成为黄山市的第三旅游资源。与之相对应的,黄山国际旅游节也叫做徽文化节,突出了黄山市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鲜明特色,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21世纪初,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黄山要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提出把黄山市建设成为现代经济强市和旅游大市、文化大市和生态大市,提出了黄山旅游国际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相应做出了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决定,这样就从单一的以黄山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发展到以西递宏村、歙县古城等为代表的以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以太平溃、新安江为代表的水上旅游产品,上海名城―杭州名湖―黄山名山的“三名”世界级旅游黄金旅游产品,牯牛降生态旅游,休宁乡村福地旅游,齐云山道教圣地旅游等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共同丰富着黄山旅游产品的内涵。
2.2 劣势分析(weakness)
第一,产品知名度不高。把黄山国际旅游节和国外一些著名的节庆活动(如巴西狂欢节、慕尼黑啤酒节、西班牙斗牛节)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黄山国际旅游节虽然名为国际旅游节,但在海外市场上知名度低,即使和国内一些大型旅游节相比,例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风筝节、洛阳牡丹节等,也是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节庆的规范性欠缺。规范性是著名节事成功的秘诀之一。西班牙斗牛节共有156项活动,在长达4个世纪的历程中,每年7月8日~14日,这些活动分布在潘普罗那市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从早上8时至深夜24时,以时分的精确性年复一年,百年不变。同样,每年新年来临之际,在洛杉矶帕萨迪那市科罗拉多大道都准时出现盛大的花车游行,也是百年不变。而且这些著名节庆的活动内容、时空安排等计划都通过各类媒体早早公诸于众,形成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这种严谨周密的管理和确定性是塑造节事主题的关键,也是节庆活动产品化的基本条件。而黄山国际旅游节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大都缺乏连续一贯性,很多处于一种随机无序状态,使人对该节庆感觉混沌,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明晰概念。
第三,民众基础薄弱。节庆本身是一项具有社会效益的活动,广泛的民众性是节庆活动赖以成功的基础。一个节庆要想吸引游客,首先必须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支持和喜爱。没有当地居民如痴如狂地参与和投入的节庆,是不可能像巨大磁石一样吸引各方游客的。而目前黄山国际旅游节由于是由政府部门牵头主办,体现的是“长官意志”,很少考虑到大众的需求,活动以表演性、观赏性、知识性为主,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差,旅游节召开的时间又短,不少本地居民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的盛事,没有形成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气氛,也就无法拉动旅游消费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行政干预过多。从国外成功的节庆活动来看,活动的筹备、项目的策划、活动的管理、活动的促销等都有一套成熟的理念和专业化的团队,并且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使活动的各个细节都趋于完善。而黄山国际旅游节是由政府部门牵头主办,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过于重要,管辖的范围过于宽泛。节庆活动往往上指下派,按行政方式运作,这样就造成节事活动成本过高,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而且,由于政府办节注重政治影响,经济意识不足,一方面易造成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另一方面节庆却办得华而不实,节事绩效并不显著。
2.3 机会分析(0pportunity)
首先,客源市场稳定。在国际客源市场中,目前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是黄山旅游的主要入境客源国,其中年接待韩国游客已近20万人次,年接待日本游客达3万人次。国内客源市场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沪、宁、杭游客和来自安徽本省的合肥、芜湖及皖北地区的游客是其主要客源地区。这些主要客源国或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旅游市场繁荣,居民出游需求强烈,比如杭州的市民出游率高达166.8%,而且居民旅游消费水平较高,比如,南京达到1205.3元/人。近年来,黄山市的主要客源市场对其旅游产品的兴趣有所下降,新的大规模客源市场只有韩国,而黄山国际旅游节的举办恰恰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求变,对主要客源市场做出深入研究,开发出有针对性的、质量高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必定会对黄山旅游业有一个巨大的推动。
其次,政策机会。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黄山市确立了黄山旅游国际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突出黄山国际旅游节的“国际化”,每届旅游节期间,省政府和市政府都有很大的投入,节前还赴韩国、日本、香港、东南亚、美国、西欧、南美等地促销黄山旅游产品,进行“黄山节”境外嘉宾邀请工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黄山国际旅游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黄山市的旅游形象,推动了黄山国际旅游节的发展。
再次,奥运会和世博会辐射契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为长三角旅游圈及全国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黄山作为中国名片和长三角旅游圈中的一份子,必定会全面接受全球盛会的全面辐射。这两次盛会将为黄山国际旅游节带来大量客源,“黄山节”一定要把握住这难得的好时机,全面塑造黄山市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旅游形象,吸引外部投资,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各种合作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