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美术鉴赏论文字 美术鉴赏论文1字模板

2023年美术鉴赏论文字 美术鉴赏论文1字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4 07:42:02
2023年美术鉴赏论文字 美术鉴赏论文1字模板
时间:2023-05-24 07:42:02     小编:xiejingc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鉴赏论文字 美术鉴赏论文1字篇一

这学期我有幸上了美术鉴赏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有关绘画、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对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在这里,我就浅谈一下对艺术美特征的一些认识。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

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二)艺术美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并进而产生联想或想象。这是因为任何艺术美总是由形象的美决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观的。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在另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虽然不如上面所说的那么明显,但是,它们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

(三)艺术美的审美性

艺术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

(四)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五)艺术美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艺术作品的美,表现在形式同内容有机地联系一在起,并且由内容来决定,而内容又仅仅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这主要是由任何艺术美总是生活的反映来决定的。

(六)艺术美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恩格斯要求作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指的这种典型性。毛泽东同志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是指的这种典型性。艺术美的典型性这一特征,同样是由艺术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它是人对于美的理想的追求和体现。

(七)艺术美的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形式的特点。换句话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美都必然具有产生这种美的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这是由于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他的作品中的美必然不能超脱他所在民族的整个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鉴赏课即将结束。很感谢老师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弥补了我在艺术知识上的不足,也使我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能继续汲取艺术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内涵。

美术鉴赏论文字 美术鉴赏论文1字篇二

浅谈中外艺术作品中艺术与美的关系

摘要:古今中外艺术作品数不胜数,有的艺术作品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但还有一些艺术作品,由于所表达的内容太过于个性而不被大众所接受,那是因为人们不觉得它美。由此,我们就会产生疑问,是不是所有的艺术都美,那不美的能不能算是艺术。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美

要讨论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需要分别讨论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

艺术具有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和审美本质。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康德就曾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天才的表现。另外,席勒和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是游戏的产物,来自过剩的精力而不带功利性。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不断有人重复列夫·托尔斯泰和克莱夫·贝尔等西方理论家的说法,艺术不是认识或主要不是认识,是情感的传达和心理功能的表现;或认为艺术就是单独的形式构成等。

对于美是什么的探讨,中国与西方的观点是不同的。在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两种意见: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本质最终归结为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从哲学的根本问题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条途径,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另一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事物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本质最终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情特征和属性。这一思维路线肯定美在生活或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有其正确的一面,但由于它们一般都离开了人的社会存在,不懂得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不能从主客体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带有明显的直观的缺陷,这条途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即机械唯物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

中国的美学思想同样是源源流长的。在中国历史上,不但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都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史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音乐家、书法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但中国与西方美学史关于本质的探讨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历史美学史在探讨美本质时,直接与世界观联系起来;而中国则与世界观的联系不那么直接和紧密。其次,中国美学史上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妙悟、神韵、境界等等,是西方美学史上闻所未闻的。这些美学范畴虽然有许多辩证法思想,丰富了对美本质的研究,但由于个人的解释不同,显得比较零碎、杂乱,不如西方的某些美学专著写得系统、明晰。

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例如一个出卖肉体的妓女,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在罗丹的雕刻名作《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化成了艺术的美。罗丹自己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说:“平时的人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大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由此可见,不是每件艺术作品看起来都美,但每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艺术美。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让我们学会去欣赏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而不是只从表面观看其是美还是丑。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