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广州一模解析篇一
小轩放学回家,很沮丧地告诉妈妈,这次考试被同桌大桐超过了,妈妈对小轩 说“大桐没有什么了不起,下次考试打败他!”
爸爸 拿着一本杂志走过来“这里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个叫隆克拉克的老师,得过美国最佳教师奖。他教的学生个个成绩优异,又彬彬有礼。”
妈妈急切地问道“他有什么秘诀?”
爸爸说“他的制胜法宝是他的班规。比如这两条,别人有好的表现,要替他高兴,自己有什么好的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不要生气。”
妈妈有点生气“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超过别人,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你看,我们公司的成功,靠的是这种不服输的劲头。”
爸爸说“不过,看见别人的长处能去赞美也重要呀”
小轩一声不吭,默默地看着他俩。
广州一模解析篇二
广州2015一模作文分析
广大附中 宋喜盘
【试题回放】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首先,弄清概念:什么是“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百度百科的解释: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和动作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本题属于讨论类材料作文。材料的第二段指出了面对同一活动的四种不同的态度,每一种态度均可立意。
一、从“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出发,可由以下立意:
1、社会需要领头雁
2、我愿做个引领者
二、从“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出发,可以有如下立意: 1.领头诚可贵,跟随价更高
2.伟大的追随者造就了伟大的领导者
三、从“有的人静静旁观“,有如下立意: 1.静观,是理性的选择 2.静观其变,智慧人生 ……
注意:选那种立意,要看自己掌握的材料,材料多才可能充实,材料最多的是第一种立意。【典型事例】
①羊群中有领头羊,它在羊群中很有权威,领头羊走到哪里,羊群就跟到哪里,不管它采取什么行动,其他所有的羊都会不由自主跟上前去。
②
在“人”字形的雁阵中,领头雁承受着最大的空气阻力,也最为辛苦,但是确保了整个雁群的安全与准确飞行。
③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就是引领创新的科技精英,他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加快创新步伐。为国家的航天成就做出了突出贡献。
④联想、海尔、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这些企业的领军人物柳传志、张瑞敏、马化腾、马云、宁高宁、王石、马蔚华等人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推动力、远见和责任意识引领着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⑤王石:中国的地产大亨,万科董事局主席。2007年,万科成为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1988年底,万科率先做出尝试,成为中国最早的上市企业之一。4年后,一心要把万科打造成为贸易商社的王石,改变了万科的主营业务,从贸易转向了房地产,城市花园的品牌由此诞生。不到10年时间,王石带领万科从深圳走向全国,缔造了中国房地产的第一品牌。在王石的带领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走向十年的繁荣。
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华润集团总经理。2001年,他率领香港华润集团在内地展开了一连串的策略性并购行动,横跨房地产、啤酒、零售等主体产业,目标直指“行业领袖”地位。他用资本的力量换取巨大的市场空间,引领了国内产业整合的步伐。他是用金融资本整合产业资本的探索者。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带头人赵久富。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在他的带领下,移民搬迁顺利完成,赢得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
⑧: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之所以被业界公认为“中国氢弹之父”,就是因为它在祖国的核弹事业中,处处起着引领带头作用。
⑨在“献爱心”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后来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张记清老人用“炎黄”的符号,引领人们献出爱心,是爱心接力的带头人。⑩在新疆的反恐斗争中,有一名公安民警,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的木拉提〃西日甫江。在他的引领下,广大人民勇敢同恐怖分子作斗争,取得了一个个反恐斗争的胜利,维护了和平生活。……
【优秀作文】
1号文:静观其变,智慧人生
春节刚过,微信抢红包活动就在耳边,其在刚过去的春节里风靡全国。面对这样一项活动,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抨击时弊,质疑批评。而我认为,既不引领亦不盲从,静静旁观,静观其变,方得人生之大智慧。
香港传媒人梁文道所言:“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浮躁的当下导致心灵的枯竭,物欲的横流导致虚荣心的膨胀。或许是虚荣心,或许是好奇心,催促着引领着不断前行,稍却一步便会被身后大潮吞没。于是他们就被裹挟着前行。前方是未知的领域,他们面临的是未知的威胁,突遭袭击,首当其冲的便是他们。而对于其身后的盲从者,抱着观望的态度随人流前行,到头来发现自己既没有得来参与的乐趣,反而推动了本身应有的主动权,乃至财物,一样茫然不知所措,可悲。淘宝推出双十一购物节吸引了无数的引领者和盲从者,看似乐在其中,疯狂过后,才后知后觉自己原来不是追逐潮流的人,而是电商营利竞争的受害者,可笑。这样的人何来人生之大智慧?
也有一批人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在活动当前用尖锐辛辣的评论,或抨击时弊,或推波助澜,或以此来显现自己高超的时评功底。批评者们借活动之名,或达到其政治目的,或以此来宣泄自己内心积压和怨愤。为批评而批评,从而抚慰自己弱小的心灵,或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这样的批判富有感染力,容易蒙骗他人,达到其自身目的,这样的人,可气。面对全国的反腐倡廉活动,大多数人持褒扬态度,而批评者们,则借此为倾诉机会,唯恐天下不乱,释放着负能量。人生之智慧之于他们何其远也!
哲人朱熹提出过:“中庸之道”,必然有其深刻的道理。静观其变,不仅能不被大潮裹挟而前,还能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俯看整个活动,为引领者、盲从者感到悲哀,为批评者 而气愤,并给这个活动提出一针见血的建议,宣扬正能量。与汲汲于名利的引领者盲从者相比,与唯恐天下不乱的批评者相比,静观其变者更能觅得人生之大智慧。
静观其变,静思其得其尖,人生之大智慧之于我们,早已成胸中之物,“指点江山”何尝不可?
评分:23+24+10=57
2号文:不人为先,和乐且闲
一马当先,做一个运筹帷幄的领导者?还是甘于平凡,当一名自得其乐的参与者?人各有志,所言不一。在我看来,引领众人固然快意,却不如隐匿在群体之中,进退有余,悠闲自得。抛开了那些领头羊们必须承担的风险,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活动本身的乐趣。
不可否认,领导者们往往能体会独开前路的满足感,大权在握的掌控感,这些美妙的成就感总让人沉醉其中,哪怕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也甘之如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个不为这样奇妙的感受所俘虏?然而,领导本身的美好,却常常拉远了领导者与参与者的距离,更消磨了活动本身的趣味。因此,不为人先大致算一种放下、自在的明智之举。
藏身在众人之间看似与一览众山小的绝巅遥远之极,仿佛推动了许多趣味,实则却进退有余,更显从容。老子曾言:“吾有三宝,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便是在宣扬从容参与的趣味。汉武帝时柏梁台联句,身为群臣之先的宰辅直面天威,要绞尽脑汁才能不夺皇帝风头,多么无趣?隐于群臣之间的东方朔反而能进退自如,享受联句成诗的乐趣。可见,做一名参与者,附缀凤尾,更能从容地游戏于活动之间。
更何况,参与活动本就是因为活动有趣,何必自寻烦恼地一马当先,反而大失游戏或活动的趣味?腾王阁里游宴时,阎公和宇文新州就真的有恣意挥洒文墨的工勃快乐吗?长安城里聚众雅集的玄宗,就真的比出口即成《上云乐》的李白自在吗?近至举办一次班级活动,忙碌的班长们果然比安闲和乐的同学开心吗?在春节派红包的马云,召集门人弟子以琴会友的龚一,有没有普普通通的参与者那么快然自足?身处众人之间,总能更加闲适自乐,一心一意享受活动本身。
然而,现在的有些人却惯于把“参与就有快乐”当作畏葸不前的借口。在班级聚会中独自玩手机,在活动需要表现时你推我让,在参与中旁观,却又自认乐在参与。这种“参与者”,反而更像是被裹挟的旁观者,不但享受不到与众人同游戏的乐趣,更只能以苦作乐,在心里积聚孤独。参与,更应是同乐。
虽不为人先,参与者往往比领导者更加幸福,把自己消散在众人之中,不品味孤独,不承担压力,体会自在,品味活动本身,何尝不为独到之乐?
评分:23+24+9=56
3号文:不妨静观
面对活动,你是否选择一马当先,领众向前?又或是选择打成一片,与众相随?还是一旁静观,保持距离?我以为,引领也罢,参与也好,有时我们不妨于一旁静静观之,或许别有一番风景。
引领活动虽好,但引领者需承担着不一样的责任与风险。每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引领者,陈胜吴广情急而杀将尉,掀起反秦大潮,成为引领者;陈独秀身为共产主义传播者,面对迂腐的政府,率领学生走上街头,揭开五四运动的序幕,同样成为引领者。但引领者就真的能一直引领,风雨不动,善始善终吗?陈胜、吴广终因个人相离,外乱剿杀而身败名裂;陈独秀最终受胁于内外,不得不妥协于政府,最终身心颓废,失去引领地位。他们的例子正表明引领者未必为最佳选择。
参与活动也可,但殊不知当局者迷,有时参与者会身不由己或是失去理性。难道参与者让活动失去原有色彩或性质变坏的例子还不够多吗?文化大革命中无数红卫兵以破除四旧为由,大肆破坏我国的传统文化,批斗本无罪名的知识分子与国家领导人,他们中大多已经失去了理性,亦或者少部分在他人的震挟与胁迫下跟随众人。所以,参与活动时需知自身的自由或深知可能会受到其它参与者的影响,失去原有的清醒。
那么,不妨让我们在活动旁静观吧!静静旁观,能使我们保持理智与冷静,使旁观者“清”。正是在一旁静静旁观,法国大革命时期勒庞能成传世之作《乌合之众》,提示了政客欺骗民众的无耻手段。试想,在那种乱世之下,革命者生,不革命者死,有多少人能像勒庞一样在革命旁静观其变,大多数人都是选择追随不同的革命者,日后或是早早失去生命,或是成为排己害人的意愿。所以,认真在一旁静观,或许有另一种收获。
反观当下,我们的社会大多是一些“公知”、“明差”、“领袖”,他们大多是各种活动的引领者,各发各语,一呼百应,又或是一些“粉丝”、“博客”、“水军”,他们 大多是一些活动的参与者,相互跟随,游足于现实与虚拟,所做无非是添油加醋,无事生非。我们缺少一群静静的旁观者,真正的思考,为社会与国家作出默默的贡献。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是时候将自己从各式活动中抽出来了,让我们不妨静静旁观。
评分:23+23+9=5
54号文:社会需要“领头羊”
人群中有一项活动,但是大家都大眼望小眼,谁也不肯当第一个参与者,这项活动将以失败告终。
另一个人群中,面对同样的活动,有人主动承担起带头的作用,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这项活动终将成功。
正如后面的人群一样,我们的社会需要“领头羊”,走在前面,以自己的行动引领大家参与看到各项社会活动中,才能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走向更好的明天。
正如“浮躁是这个时代的弊病”,当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做事总会想想得与失。人们对一切都总是充满了戒心。所以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大多抱以观望的态度。殊不知,他们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只是阻碍社会发展的脚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无人参与的社会,将会走向何方?
我们需要“领头羊”,率先参与,做好表率,吸引大家参与到各项社会活动中来,正如每个羊群里总有那么一头领头羊,以自己的智慧,带领整个羊群,避开灾难和危险,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社会大家庭也需这么一头“领头羊”,在各项社会活动,如慈善活动,教育活动——走在大家前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激励大家,让人家放下忧虑,乐于参与,一起推动社会的车轮不断向前奔跑。
每项活动的成功进行,总要有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前不久火热一时的“冰桶挑战”活动。这个活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唤起人们对“渐冻人”人的关爱,正是因为多位如比尔•盖茨、奥巴马等各国名人担任着“领头羊”的角色。他们积极参与到这项活 动中,并以自己的切实行动吸引了更多平民百姓参与其中。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假如人人都害怕当“白老鼠”,人人都在一旁袖手旁观的话,各项活动何以顺利进行,达到它最美好的目的?
大家都害怕第一个站出来,争当首位参与者,因为经验告诉我们争当“出头鸟”的下场总是不会太好的。可是你不当“出头鸟”,我也不当,那么还有谁会参与其中?所以,每一个人都应拥有一份社会责任感,拾起自己的信心与大爱,勇敢地站出来,高喊一句,我来当领头羊!相信在大家的带领下,社会的各项活动能更有序地进行,社会的车轮也会越滚越快。
正如每个种群都要有带领者一样,我们的社会也要有“领头羊”,带领我们走得更远!
评分:22+23+9=54
5号文:不可或缺的一员
班委开会时,她又站在了班委们围的半圆的边缘。
班长站在圆弧的中央侃侃而谈,内容似乎是关于即将到来的运动会。他接连抛出了好些个问题,关于入场式的队形,班服的订做,好像还有别的什么——
她静静地站在边上发呆,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好。
体育委员大声地就着班长提出的问题发表意见,文娱委员针锋相对,尖锐地予以回应。一来二去,似乎讨论已沸腾冒着气泡,独她一人观望着,格外孤立沉默。
一直以来她便如此,缺乏主见故而格外擅长沉默,在这个班委小圈子里永远缺少存在感。她已不止一次暗地里谴责自己的无用,但就连这谴责也是无声而不引人注意的。她厌透了自己寡言的性子,从来不能为一项活动贡献哪怕一个点子,就连这次也是—— “你呢,你觉得呢?”班长忽然点到她了。她从自责中清醒过来,慌乱地点了点头。好,都同意了。那么道具谁去买呢?圈子一下安静了下来,她犹豫了一下,声如蚊子地回答:“我,我来吧——”
会议结束了,而她还陷在无声的茫然中。念头接连不断地跳进她的脑海,除去与以往一样的自责,还有退出的念头。面对活动的时候,不能出点子也不会参与筹划的她也许并没有存在的必要,那么也不应当加入了。
翻来覆去一晚,总是胆小而默然的她艰难地下定了决心。次日她将买好的道具交予班长时,小心翼翼地对那个散发着领导气息的男孩说“班长,我——我想辞职。”
他莫名其妙地盯着她:“怎么了?不想做事了吗?”她嗫嚅半响,小声地回答他:“不是,不是这样的——”
班长用询问的眼光看着她,似乎在鼓励她说下去,在这样有力的目光下,她终于躲躲闪闪,轻手轻脚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一直都没有主见,不会给大家出主意。像你,能够组织引领我们,体委点子接连不断;文委逻辑最清楚,一针见血。而我的脑子里从未装过主见,只能做些跑腿的活,我觉得自己没有参加的必要——”
她委屈而无助地说完,谁知班长却笑了出来。她不可思议地盯着他,男孩微笑着回应,这样的想法太傻了呀。面对一项活动,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现。认为自己有领导才能的人便走在前面,有点子的当然积极参与,会说话的便要质疑批评。而你虽然从不出主意静静地看,却最踏实肯干,能沉默地做贡献。有什么样的性格便去做什么样的事,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团体需要不同表现的人才能成事,没有你,怕是我们总找不着人买东西呢。
她有些愣地看着班长。霎时间意识到了什么。虽然做不成出主意的工作,但帮忙做事。似乎总是她能承担这样的责任,所以大概也不必羡慕别人而责备自己。
班长拍拍她的肩,笑着说:“去完成一样活动,需要各种表现的人。而你即使沉默,也是不可或缺的帮助成功的一员呵。”
女孩若有所悟地用力点头,决心做好自己的事而不再自责。他们相望而笑了。评分:22+21+9=52
广州一模解析篇三
“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2016广州高三一模)解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题解析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的一个核心法则就是一定要从整体理解材料,而不能将材料分割开来进而断章取义。比如这道题,哪个最有温度和人情味,或者,哪个更值得登报宣扬?
温暖:使人心里觉得暖和。如对第二则材料解读出“不孝”之类为偏题。
人情味:人与人之间溫暖的感情、兴味。对材料进行非人际关系之间的解读即为偏题。如所以对第一则材料解读为“执着”等就属于偏离题意。
第一则新闻,最帅油条哥坚持多年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我们可以解读出卖油条的青年“暖点”为有良心、有良知、讲诚信等。
第二则新闻,父亲从外地赶来,却只能挂号看看当医生的儿子,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从父亲的角度“暖点”为父爱情深、亲情、体谅等,从儿子的角度“暖点”则是坚守岗位、爱岗敬业职责等。
第三则新闻是在索赔绝对胜诉的情况下,画展方却原谅损坏名画的小男孩,我们可以解读出画展方“暖点”为宽容、谅解、关爱孩子等。
一定会有人在近似于“善良”、“亲情”和“宽容”之间作一个选择,说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然后整篇文章围绕着那个最重要的来论述。这就掉入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话题作文的陷阱,因为这几个词概括相对应的几则新闻尚可,但是它们之间不具备任何可比性,而且几者还相互交叉。
让几个不同的事物具备可比性,一定要找到这几个事物相同点,也即“异中求同”。这几则新闻人物的相同点在哪里?命题人怕考生找不到,所以在材料开篇就告诉了我们——“有温度和人情味”,什么叫“有温度”和“人情味”,说白了就是对人好,不冷漠。很显然,这三个人物的事迹都是有人情味的:“油条哥”不唯利是图,为顾客的健康着想;老父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意;画展主办方宽容孩子无心的过错,而不是用冰冷的规则和法律追究责任。
同样是“有温度和有人情味”的三个事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温度和人情味”的程度,“油条哥”做油条生意,用健康的油本属分内之事,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诚信经营才能做得长久;老父亲爱孩子,舐犊情深,父慈子孝,乃人之常情;相比之下,孩子无心之失损坏了名画,画展主办方按理追究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追究,而是考虑到孩子还小,还是无心之失,怕追究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从这三种程度来说,“油条哥”的“人情味”本是必须的,老父亲的“人情味”,而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是主动施与的,自然是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更为高尚。
是不是说最高尚的就一定是最值得推崇的?未必。
更合适的,也可以是更或缺的。几千年来,我们没少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还是缺乏法制精神的坑蒙拐骗,地沟油、毒奶粉仍然在威胁我们国人的健康,相比宣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义思想,我们更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害人之心不可有”最基本、最朴素的道德和法律准则,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每个公民,一切行为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这样说来,“油条哥”的事迹理应被宣扬。更合适的,可以是更前提的。人情味中的“人情”,最基本的莫过于亲子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子女都不爱,谈何爱他人?古代王朝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是有道理的,父不慈,子不孝,哪里还有忠君爱民呢?
角度与立意:
1、选择第一则新闻:“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坚守良心,温暖他人。‚诚信经营,传递正能量。
ƒ面对利益的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2、选择第二则新闻:老父亲等候挂号排队看望儿子 •理解和尊重亲人,凸显关爱。‚遵从秩序规则,方便他人。
3、选择第三则新闻:主办方不惜珍贵名画受损,宽容12岁男孩。•面对他人无意的过错,主动宽容。‚理解孩子的过失,呵护成长。ƒ面对利益受损,理性处理。
三、偏离题意的立意:
•三个主角都有温暖,没有突出更合适的新闻。‚脱离材料内容,只谈“学会选择”。
ƒ脱离材料内容,只写“温暖和人情味、正能量”等。
若把第一则新闻的“暖点”解读为“坚持”“执着”“责任感”等,为偏离题意;
若把第二则新闻的“暖点”解读为“孝心”“孝顺”“关爱老人”等,为偏离题意;
若把第三则新闻的“暖点”解读为“高尚”“防患未然”“未雨绸缪”“关心弱势群体”等,为偏离题意;
【评分标准的把握】
立意有写作之上的优劣之别,没有评分上的高下之分。
一、明确地回答了问题,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了合理的结论,分析有一定条理,说理清晰,内容和表达有一定亮点,给48分以上(二类上)。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表达流畅的作文50分以上(一类上)。
二、明确地回答了问题,有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了合理的结论,内容和表达属于中档,为符合题意。一般给42分以上。(二类下)
三、明确地回答了问题,但是对材料解读不准确,内容和表达有欠缺的,37—39分。(三类上)
四、仅以材料为由头,过度引申话题,判基本符合题意,34—36分。(三类下)
五、完全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的作文,判偏离题意,30分以下。(四类卷)
六、主要部分符合题意,部分内容游离、引申、泛化的适度降低档次评分。
七、特别注意:在要求学生认真解读材料,写时评类作文的同时,也不排斥传统议论文的写作范式。也就是说可以列举类似或者相反的素材,但是必须把握——素材必须为说理服务,必须为完成任务、回答问题、分析材料服务,“任务”或者“问题”是起点也是议论的归宿。
一面之难,带来的不只是温暖
广东茂名吴彬丽
《暖闻》栏目准备从三则新闻中选取一则来引导读者用温暖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一是良心“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一是老父亲需挂号才能与老父亲见上一面,一是主办方顾及小男孩成长对其不小心弄坏名画采取了备案而不报案的做法。
我认为,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人心更符合《暖闻》栏目的出发点和意旨。
温暖如冬日里的暖阳,驱逐寒冷的同时,带来明亮,带来暖和,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对春天的期望,对未来的希望。而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恰恰有着不仅限于带来温暖和感动的作用。
乍一看,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之难是何其冷冰冰啊。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是每个人心灵的栖息地,是幸福感的发源地。家庭中的亲情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父母子女之爱,朴实无华却动人心弦。可是,当别人与孩子在公园里嬉闹游戏的时候,当别人与孩子共享丰盛的晚餐的时候,老父亲就好久没见过自己的孩子了!他只得亲自到医院去,可儿子太忙了,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挂了号才能见到一面。这一面,实在让人为老父亲感到心疼,感到心酸,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然而,这一面之难带来真的只是心酸吗?这一面越难,折射出来的还有什么?
这一面之难,体现的是那沉重而无言的父爱,体现的是一份尽忠职守的职业精神。正是因为这“难”,他们的形象更为高大,他们的行为更温暖人心。真正的爱,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老父亲深知作为医护人员的忙碌,想念儿子亲自到医院看他,等了好久才不得已挂了个号见上一面。他不打扰,不打断,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父爱无声的感人。儿子忙于工作,将百姓的健康放在心上,连头都没时间抬,也不就是“医者父母心”的践行吗?一个爱子,为小爱;一个爱人,为大爱,都是那么令人动容,热泪盈眶。
老父亲和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的关键在于引导人们用温暖的目光看待社会和生活,进而创造温暖。生活中不缺少温暖,缺少的是发现温暖的眼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我们也会看到主刀医生用动画片安抚小萝莉情绪的有爱故事,也会看到医生长时间手术后累倒在地上的画面,现在也看到了医生的父亲见儿子一面是那么难。其实,只要我们多点理解,多点体谅,矛盾和冲突便少了许多,医患关系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更和谐,更温暖了吗?而一面之难暴露出来的制度里的人性化的缺失,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进而提出建议,让老父亲见儿子不再难,让普天下的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这温暖!
王蒙说:喜对天下,处处可喜。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但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给人带来温暖。暖对天下,处处温暖,这个才是中国梦的真正要义。
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那么简单。
守望良知方为温暖之壤
广东实验中学高三(18)班何琰妍
喧嚣世事,匆匆疾行的人群于淡漠的面容背后的一颗柔软之心,似乎渐变冰冷,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社会,亦不是社会原有的模样;所以一则温暖的新闻对融化心中冷冷的防备,催生爱与善的花蕾,是何等重要。
一个因儿子太忙而挂号等候的老人,一次画展上贴心而关怀的对孩童无心之过的处理方式,都如一缕春风动人;但,总觉得无法再撼动内心深处的冰层。只有“油条哥”的新闻放在面前时,才觉不但温暖,而且有一丝辛辣令我们心中一跳,以“反思”为名的力量正凿开坚硬的心房。
因为它不似其他两则新闻一般仅是充盈人情温暖,如同悬于半空的扑面柔雾,而是直接叩问沉寂已久的道德底线,从最基本处亦最深处唤醒内心的另一只眼睛。
我们已缺失感知温暖的能力久矣,更别说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迟钝间,竟已不知连最基本的良心都在被浮华日益噬灭。那位炸油条的青年,实际上极普通,但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却仍坚守着内心的道德底线,无异于给混沌麻木的我们一记警响。我们看着他,他便如良心之塔上的小小守望者,点亮自己的那份火把,不大,却足够明亮,足够给蛰伏于黑暗中的心房最直接的温暖。最强烈的破土冲动,方可打开以温暖看待世间的眼睛。
若连对基本的良知与道德底线都仍麻木的人,又怎能期待他们有感知其他人情温暖的能力?悲哀的是,当今社会在一次又一次道德的考验中尴尬地下调良知的底线,培育温暖人情的土壤——良知与道德,都已渐渐封存了,难道不需要“油条哥”这样坚守良知、走出黑暗的人物来打开麻木淡漠已久的心房吗?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今日,他并无抱着“随波逐流”之意,也无贪图小利之念,纵使自己只是普通的小贩,仍知良心之可贵、待人之真诚,难道不是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与鼓励么?
熊培云有言:“心地温暖者,亦身体力行,脚踏实地。”温暖与善意从不会凭空而生,这位守望着良知底线的油条哥,便是身体力行地为我们空荡的心房铺上肥沃的土壤。保住岌岌可危的底线,以一点光明烛照破土的希望,方终有生长出善意温暖的可能,方终能重拾内心温暖,亦以温暖待人待世。
德不孤,必有邻。其人之守望,终相信并不孤单,而是美好的先曲,温暖滋生之土壤,睁开我们另一只充满温暖的眼,看见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点评】第一段写令人忧虑的社会现状,凸显新闻中温暖的力量,紧扣“任务型写作”的“任务”要求,落笔不凡;第二、三段用形象的语言比较了三则材料中温暖力量的差异,写出“油条哥”良知的重量;第四段分析在最基本的良心亦可能被浮华日益噬灭的背景下,“油条哥”所彰显出来的极普通却足够明亮的光芒;第五段联系当下培养良知的土壤渐冻的社会现实,再次论证“油条哥”良知温暖的力量;第六段又以熊培云的名言引出“油条哥”对现实巨大的影响;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展望未来,给文章增添亮色。
文章切合题意,思考深入,体现出考生较高的思想水平;论证层层推进,渐次显现出逻辑的力量;语言洗练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1)班朱童
珍贵名画被人损坏,习惯阴谋的心灵会为它自动补全索要赔偿对簿公堂的结局。然而,我们本可以拥有另一种思维。主办方的体谅与宽恕,驱散我们习以为常的暴躁与冷漠,像一缕阳光,温暖了所有曾习惯阴冷的眼睛。
我愿将它刊登于《暖闻》专栏,因为我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
最温暖的目光,是宽恕的目光。“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早在千年以前,孔子便阐释了宽恕的重要。因为我们都会犯错,所以原谅他人就是原谅可能犯错的自己;社会生活满是摩擦,收起下意识的指责,便会温暖一颗局促的心灵,于是,主办方不予追究的宽恕格外温暖,他们是受损方,他们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但面对畏缩惶恐的少年,他们仍选择了理解与原谅。这不仅省去了针锋相对时双方共受的折磨,更重要的是,小小少年的心头将不再有阴霾。不难想象,当他长大后,当他面临同样的抉择,他同样也会选择宽恕,选择温暖一颗心灵。“伟大的人有两颗心灵,一颗用来流血,一颗用来宽恕”,纪伯伦如是言。宽恕,它是如此温暖,既拔除了自己心中的荆棘,也让他人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愿它温暖你的眼睛,让你的眼角捕捉到一幅受损的画时,流露出温暖的宽恕。
最温暖的视角,是带有善意的视角。主办方对少年行为的理解没有沾上一丝恶意。善意或恶意的视角,让你眼中的世界大有不同。主办方认为男孩是认真看画无意为之,在他们眼中所有的游客便都一般善良;但若恶意揣度,那所有游客便都是潜在的危险因子。要警戒,要防卫,也许为画作加上厚罩,也许再不敢办展。从此戴上怀疑的眼镜,逢人便分享世风日下、人心险恶„„这防备的眼神多么熟悉,在无数次欺诈碰瓷、背信弃德的“冰闻”后,多少人无师自通,又有多少人用这恶意污染另一双眼眸?所以,我愿这束阳光温暖你的眼睛,让你再次用带有温度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如今我们常叹息世事艰辛。有人不恕:车主被开罚单后痛骂交警全家不依不饶;路上一点碰擦便怒火大发誓要你死我活。有人怀疑:他们用最大的恶意看待世界,孝子是装的,好人是为了博出名;他们甚至赞颂恶人至少“真实”。我们的社会,急速发展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习惯了冷漠与暴躁?我看见许多人对他人满是防备,我看见许多人对世界满是怀疑,我看见许多人的眼角挂满冰霜。
所以,我想让这幅破损的画登于《暖闻》,尽管它不曲折不刺激,但我想用这样的宽容与善良温暖许多冰冻的心灵。我想让暖流在人心之间流淌,我想让这样的事有一天,不再成为新闻。
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让一幅破损的画绽放美丽。【专业点评】
文章标题“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形象生动,既紧扣材料,又统领全文。第一段,运用对比,巧妙地引述材料。第二段,表明自己的选择并提出观点。第三、四段由宽恕和善意两个并列层次展开,运用诗意化的语言阐述了宽恕和善意给人们带来的暖意。第五、六段用冰冷的现实从反面进一步论证宽恕和善意的可贵。结尾一句再次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文章切合题意,思考深刻,灵活运用演绎说理、假设说理等多种方法,体现作者的独立思考;语言富有意蕴,处处体现作者丰厚的积淀。美中不足的是三则新闻之间的权衡体现得尚不够充分,但瑕不掩瑜。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师林少玲)我选良心“油条哥” 何龙
在这三则新闻中,我选择良心“油条哥”。
“暖闻”是给人带来温暖的新闻。好的“暖闻”既要有温度,也要有深度。气候越寒冷,温暖越宝贵。在酷热天气里,温暖就不被需要。因而好的“暖闻”又是有对比度的新闻。
新闻除了时效性、显著性、奇特性等等之外,还有认知性。让人们通过报道对社会现实和事物缘由有更深更广的认识,这种新闻才更有深度。
“暖闻”也一样。一般“暖闻”就是一堆篝火,只能给你短暂甚至迷幻般的温暖;当你离开篝火时,寒气将卷“冷”重来。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让环境改善、从而让温暖持久的“暖气”。在点篝火与用暖气、划火柴与开电灯之间,隔着一个名为“思考”的卷帘。
父亲挂号见当医生的儿子,反映了儿子可贵的职业精神。但父亲为何非要在上班时间见儿子?这是不是在浪费就诊时间?这一新闻在反映职业精神的同时,却深藏着“反职业精神”。但一般人很难发现潜藏“暖闻”之中的“冷意”。
也许记者想表现类似“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但相信大禹进一下家门,不会费太多的时间。完全不进家门既显矫情,也不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式修为主张。
主办方不追究男孩跌损名画的新闻,表现了人性的温暖。可是在陈列众多珍贵名画的展览馆,为何没有足够的保护预案,孩子为何无人看护。在这一“暖闻”的暖风吹拂下,一般受众很难有这样的反思。
对“油条哥”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的新闻,也许有人会像白岩松那样发出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
是的,不制作和售卖有害健康食品是道德底线,本不应成为“暖闻”。但“反常”是新闻的价值要素之一:当有害食品不断出现、底线常被击穿时,这个良心“油条哥”自然就成为“暖闻”了。
没有寒意,也就没有暖的意义。庄子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说的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具有相对性。“油条哥”新闻不仅展示了瞬间的暖意,还能触发人们对良心的拷问,对监管的质疑。冷中有暖,暖中有冷,冷暖互见,触动思考,引发改良,这应该是“暖闻”的最高境界。
人情的温度
执信中学高三(12)班王嘉琪
何谓有温度、有人情味的新闻?想必是读后能让你内心一暖的文字,如同坎菲尔德的《心灵鸡汤》,在最灰暗的冬夜点亮一丝火苗。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么前两则新闻非但不温暖,反而让人感到心酸,当一位父亲需要等两个小时才能与儿子见上一面时,难道我们不应该讶异于超负荷工作强度吗?何来温暖?当一位商贩遵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不卖问题食品反倒被大加褒扬,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我们的食品市场出了什么问题吗?小温暖如何掩住大隐忧?
相比较而言,第三则新闻,才更为有力地诠释了温暖、人情味的含意。这里的人情味,不外就是当一切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允许、鼓励你采取一种行动时,为了另一个个体的利益,你没有采取它。一切的法律和常识都支持主办方报案,这样至少可以把损坏珍品画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然而他们没有这么做,只为了不让男孩的心理受到影响。如果说前面两则新闻敬的是“业”,那么第三则新闻敬的是“人”,这才是人情味的核心,也是令人感到温暖的先决条件。
更何况,假如我们回望社会,我们不难发现,敬业之人常常被表彰被传诵,敬人之人却屡屡难入媒体法眼,被当作个人素质等闲视之,尤其所敬的对象是一个好动的孩子。试问我们有谁没有被哂笑着的售货员一句“这件衣服很贵,不要随便乱摸”呛住?难道新闻中那些困难被怀疑是小偷就被拳打脚踢镣铐加身的人(他们中有许多还是孩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不深吗?谁不曾遇见过从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开始变得麻木不仁,不再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马斯洛说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的,“我的尊严和我的生命本是一体”,莎士比亚说,“剥去我的尊严,生命便如无物。”天空越是黯淡,越衬得流星光芒璀璨。当我们对“集体利益远高于个人利益”习以为常,对个人尊严因莫须有的罪名受践踏麻木不仁时,主办方的行为,难道不正像那冬夜里的一点火苗吗?他们维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和心理,不也正把希望的光芒洒入每个人心间吗?
所以我认为,当我们提起《暖闻》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遵纪守法的商人,也不仅是日夜操劳的公民,而更需要的是像主办方一样的,给予他人应有的关怀、体贴和尊重的人,只有这种人,他把人当作人来来礼遇,才会让其他人感受到人情味。如果有人反驳说他的影响太小了,不足以改变社会,我会请他读一读那个把鱼扔回大海的小孩的故事,它的出发点或许仅仅是“这一条在乎”,然而最终却让那许许多多原本麻木不仁之人回转心意,拯救了成百上千的鱼。
【点评】
这篇文章很耐看的,越读越能咀嚼一些东西出来。本文的作者以相当冷静的眼光去观照三则材料,权衡之下,对一二则材料挑了一些刺,对第三则材料做了肯定。这种肯定是作者基于新闻材料对工作还是对人的态度区分上,这里有人本主义的倾向在里面。作者强调的是对人对心灵的呵护与尊重,认为这就是人情味,这就是对人性的张扬,由此得到的回报,能拯救成千成百的“鱼”。作者对问题的认识较为深入,思路也清晰,引用理论与名言也比较切题,行为中也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阅读积淀。整个说理显得自然顺畅,没有那种刻意出来的“高大上”,没有那种为深刻而深刻的强迫。(执信中学教师都昌其)
最温暖的挂号
华师附中 高三(9)班李乐宜
虽然也感动于良心油条哥和宽容的主办方,但如果只能选择一则新闻刊登于《暖闻》专栏,也许老父亲挂号见儿子是最合适的选择。
乍一看这则新闻似乎没有其他两则那样明显的“正能量”,甚至难免让人第一眼对儿子的做法略有微词——逼得老父亲行此不得已之策,算不算上是不孝了?但接下来又是自问,儿子身为医生,面对着没完没了的病人,却似 乎没有更好的选择。正是在这样一层层的发掘中,这则新闻丰富的内涵和其中的“温暖”得以体现:以广大病患来看,有这样一位敬岗无私的医生让人感到温暖;以千里迢迢来探望的老父来看,见到儿子成材有出息又是一种温暖;以这位矛盾中心的医生来看,抬头接到父亲挂号的那一刻,从岗位上的机器人回到父亲的小儿子,想必也是温暖的吧。
而最重要的是,以我们如今这个社会的眼光看,看深一点,正是在这样的矛盾、纠结和无奈中,可以看见最大的温暖。
往大了说,如今医患关系矛盾是当今引起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人们往往由于不了解而对冷色调的医院失去信心,多做一个检查要怀疑医生,多住一天院要怀疑医生,辛辛苦苦排了半天队只被医生面无表情地关注了三分钟更要埋怨医生——你们是不是对患者不负责任?你们真的了解我的病情吗?诚然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在哪个岗位都是有的,但更多敬业爱岗的医生却蒙受了许多“冤屈”。这样一则小事件,无疑是一阵及时雨,可以有效接近医患距离,重拾医患关系信心。
往小了说,老父挂号见儿子这样的事,实则触及了每个现代家庭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孩子们离开父母在外拼搏,父母们一腔深情只得付诸这样一张小小的挂号纸上了。这是小爱,也是大爱,期盼他成材,又怕见不着他,这样的感情,其实是温暖的。
如此看来,这张最温暖的挂号,确实是《暖闻》的最佳之选。【点评】本文属于考场优秀议论类文。
标题乃文章的眼睛,“最温暖的挂号”简洁生动,犹如双眸,炯炯有神。“温暖”紧扣要求,“挂号”指示角度。在茫茫评卷场,数万篇文章之中,第一眼就能让老师意识到文章符合题意,角度清晰。
文章开头又把“简洁”的功力发挥得炉火纯青,三言两语之间,中心论点和盘托出。文章主体将如何展开?我们翘首以待。作者没有选择立马展开宏论,而是如“剥竹笋”般层层深入。作者带着我们由“第一眼”父亲的“迫不得已”,慢慢到儿子的“无私”,在矛盾无奈的痛苦中呷出温暖。接着作者又来一招“一粒沙里见世界”,引发大家思考医患关系这个棘手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则“暖闻”对于医患关系是一缕阳光,一阵春风。最后一招“直击心灵”,指出一张小小的挂号单蕴含的温情和无奈实则为许多现代家庭的共同境遇。文章情理交融,引人思考,耐人寻味,实属考场作文佳品,值得考生们认真学习。(广东实验中学教师谢家祭)
守护健康,温暖心灵
毛泽东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诚如此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所以,在面对一位老父亲为见儿子一面而挂号等待两个小时与画展主办方不计较损失宽容小孩的善举时,我依然选择那个多年坚持不用有害“复炸油”的青年。因为是他的坚持、诚信,让人们身体有了保障;他的敬业、大爱,让道德树立在人们心中。
浓厚的亲情和善意的宽容是我们应该推崇的。但是,我相信,哪位老父亲和主办方也会和我一样选择油条哥,因为没有谁会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吃上不健康的食品,有健康才有未来,没有健康,一切都是零。如果我们选择油条哥,他的事迹登上报纸就会有更多人看到,一传十,十传百,随之而来的明星效应定能让他的事业更好。而其他经营者和商家见诚实、敬业能带来效益和口碑,想必也会以之为榜样,效仿学习。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掀起一股诚信之风,相信这些也是大家所想看到的。由此观之,那个卖油条的青年登上《暖闻》专栏名副其实。
或许有些人觉得油条哥的事迹平凡无奇,这也是经营者应有的品质。但是,把油条哥的事迹放在现在的社会大背景中,我更觉得这种品质的难能可贵。中国现在正是经济发展的时候,有多少商家为了追求利益,践踏诚信,抛弃道德,祸国殃民。君不见那外表包装华丽的三鹿奶粉,内在含有过多的三聚氰胺,残忍毒害祖国的花朵;君不见那肥大或瘦实的猪肉只是注水与瘦肉精的成分,却搬上百姓的餐桌。还有毒胶囊、染色馒头、地沟油、假阿胶、毒大米等等,如此下去,必将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人们食不安心,睡不安眠,哪有幸福可言。这是我们就需要油条哥这样的人,那种多年坚持不用有害“复炸油”诚实经营的品质,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精神,会给那些不良的商家当头一棒;给那些担心食品安全人们带来信心;让人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暖。油条哥这样的人多一些,令人民健康受损的东西少一些,这样我们才有更好的身体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我认为油条哥登上《暖闻》专栏真是当之无愧。
如果有人问我,刊登油条哥的新闻,是不是就能改变我们生活中不诚信经营的现象,我说不。油条哥的事迹对于社会中那些不良的经营现象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油条哥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并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找进来。我相信,温暖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可以传递。油条哥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自己炸的开心,顾客吃的放心,他的真心比老父亲对儿子的爱 更深沉,比主办方对孩子的宽容更深远,他对陌生人的关爱,满满的正能量,专递给更多的人。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所以,登上《暖闻》专栏,油条哥非你莫属!
父爱如山,那是对儿子的爱;尊老爱幼,那是人性使然;而对陌生人的爱,才是大爱。愿世间多一些“油条哥”这样的人和事,用真诚守护健康,用大爱温暖心灵。
最暖是温情
三则新闻,读罢均令人动容,或为之鼓掌,或为之感动,但若问我们哪一则最有温度和人情味,则无疑是珍品画展主办方那润物细无声的温情。
“油条哥”多年坚持不用有害油,诚信经营,良心做人,在这个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的当下,确实难能可贵,但诚信经营、良心做人难道不是一位商人所必须遵循的底线吗?当底线居然也成为了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最高标准的时候,你所感受到或许不是那初读的暖意,而是那充满荒诞与反常的寒意。而面对那苦等了两个多小时,只求和儿子见一面的老父亲,我眼泛泪花,内心感动,但唯独感觉不到温暖。这是一位勤勉敬业的儿子,这是一位父爱如山的父亲,理性告诉我应该要为之点赞,但感性的我,更希望儿子能抬一下头,看一看那等待多时的老父亲。而儿子最终看到那等待了两个多小时的老父亲,想必也会潸然泪下,那泪中,有感动、有愧疚、有深情,但在儿子的心里,或许并不温暖。
而珍品画展的主办方,我为之鼓掌,为之感动,更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暖流。因为面对那不慎损坏名画的12岁男孩,本可按章处理,报案索赔,追究责任,毕竟那是一幅珍贵名画,虽非无意,但确实造成了严重后果,但是主办方却没有,因为名画再珍贵,也不如人心珍贵,何况那是一位才12岁的男孩的纯真心灵。他才刚开始用他的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用他的眼睛去仰望这个世界的光明,而这一切,随着那不慎的一跌,都有可能被严苛、惊吓所取代。法规不外乎人情,一个没有温度、没有人情味的严苛处理,虽合规合理,但如果缺乏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呵护,那么其意义、价值便大打折扣。而主办方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充满温情和人情味的,面对珍贵名画的被损失,此时此刻,算计的不是自己的损失有多大,而是用满怀深情的方式呵护孩童那敏感而纯真的心灵,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对这个世界抱以足够的善意,对身边的人和事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宽容,在这个人心冷淡、信任缺失的年代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这个世界,有必为之事,如“油条哥”的秉持良心、待人诚信,这本应为生活的常态;也有应为之事,如那忙得抬不起头的医生儿子,勤勉工作,这是职责,但职责之外,我们也希望能感受到更多的温度与人情味,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为难为之事,如那主办方的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则尤其令我们动容,令我们感动,因为此处的温度与人情味超越了个人的私利与得失。此次珍品画展,展出的不仅有那珍贵的名画,更有那暖人的温情与宽容理解的人情。最暖是人心,温情涌动,世界便不再冷漠,人情依旧,彼此便不再隔阂。
因此,无疑,主办方的温情与人情是最暖人心的,我为之鼓掌,为之感动,更在这乍暖还轻冷的时节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暖意。
广州一模解析篇四
2013广州一模生物试卷分析
试卷主要考查了细胞的结构,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细胞能量的供应,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生态系统等基础知识。试卷整体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突出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运用分析、推理等能力,符合新教材大纲的要求。
一、学生答题情况
从各题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明显比上次考试有所提高,但对光合作用、生态系统和遗传变异部分还不能完全掌握,尤其是遗传部分和实验部分。部分学生对试卷中的信息不能正确理解和提取,导致分析错误,对实验中的数据不能准确分析,没有理解。
(一)选择题部分:学生还没有摆脱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个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2、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较差
3、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另外,学生对有些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选择题中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是第2、5、24、25等四个小题。
1题,答对率较高。部分学生对生物膜的知识理解不到位。2题,错选答案c,没有掌握光反应产生的atp仅用于暗反应。3题,没有弄明白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5题,错选答案c。思维定势,认为观察质壁分离要选择紫色洋葱表皮。24题,答题时思维很乱,没有仔细推敲各个选项。
25题,对于光合作用图表的解读,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尽管此图老师仔细
解读过多次,但理解仍然不透彻,答题时无从下手。
(二)非选择题:学生出错主要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不能正确理解题目含义;知识不能准确应用。
26题,(1)磷脂双分子层的数目,部分学生答案是2,误以为是问膜的层数。这2分丢得太不应该。(2)阅读理解能力差,无法从题目中获取有用信息。(3)部分学生答案是协助扩散,不懂分析。(4)语言表达能力差。
27题,(1)公式,部分学生漏“×100%(”2)只有少部分答对,大部分答案是“染色体变异”,没有认真理解表格。(3)遗传方式判断错误,计算错误。
28题,(1)功能大部分答错,群落结构大部分学生只答“垂直”,理论基本没有学生答对。(2)阅读理解能力差,无法从题目中获取有用信息。语言表达能力差。(3)成分,部分学生答“消费者”。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没有掌握。
29题,(1)阅读理解能力差,无法从题目中获取有用信息。语言表达能力差。(2)对pcr技术及电泳技术的知识比较生疏。通过了解发现大部分出错学生对于此题无从下手,找不到思路,即知识熟练应用能力较差。
二、考试反映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从学生试卷反映出的问题: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够扎实
大部分学生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到位、不扎实、不熟练,知识网络结构不完整。遗传图谱的书写方法是最基本的生物学技能之一,而且是高考的热点,但学生掌握情况普遍不好。
2、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正确理解图表、从文字、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的能力不够。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的关键词,不能正确把握题目中心含义。
3、思维不够严谨
不能准确、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解题能力有待提高
审题不仔细,大意失分;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也是简答题失分的原因之一。
5、部分学生书写能力较差,非选择题错别字较多,比如出现了竖直结构等错误。
6、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把问题解决好;
7、时间把握不合理,选择题用时太长,不能合理分配时间。
整改措施:
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需要深入了解。
3、注重开发性使用教材,做到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回归教材,督促学生阅读教材,强化记忆重点知识;
4、加强限时训练,教师精心备课,精心选题、组题,提高试卷题量、题型,训练学生做题的效率;
5、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典型例题落实知识点;巩固和理解重点知识,提高知识的运用;加强对典型例题剖析,尤其对答案进行解读,使学生了解从什么角度回答问题,由此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6、进行学法指导,和解题技能指导
7、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考后的感想与反思
从这次考试可看出,在生物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认真研究与反思:
1、要继续深入钻研课标,加强教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用新课程理念统领课堂。
2、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认为学生会的学生不一定会,多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使书本知识常识化,寓教于乐,把高三生物枯燥的复习课上成学生最喜欢的课。
3、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
重视培养各种能力,如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也包括解题技能的训练,如审题能力、读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图、表是生物学试题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复习过程中,应加强对结构图、概念图、流程图、坐标图、数据表格等图表认知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中收集和整理数据,提取和处理信息。同时应对相关、相近、易混淆知识用图或表的形式进行区别和比较。
精选试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训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要重视试题的点评,通过点评拓展思维视野、提炼学科要素,获得解题策略。重视对错题的分析与类型题的补练,以期不断完善与进步。加强审题指导,学会审题,养成认真审题习惯,规范答题,减少常规失分。
4、重视实验和探究
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经典实验是近年来高考的新热点,要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实验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信息,并能灵活运用。同时还要注重对科学探究的各环节,如提出问题、确定变量、作出假设、设计对照、预期实验结果、作出实验结论以及评价实验方案等,作专题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二轮复习时,注重综合,提升能力。利用专题复习题,以题带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化巩固,构建专题知识网络,总结各部分习题类型和解题方法。
5、深入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的存在问题,然后按需而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二轮复习复习对策(摘录)1.进一步夯实基础
强调双基,强调基础,进一步坚持以本为本,在《考试说明》的范围内组织复习,面向基础题,面向中档题;应静下心来梳理课本,加强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对生物学中的一些结论性语言要读背默,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1)以本为本:
①读:首先是泛读即通读课本,在读的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用笔画下来。然后是精读: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精读各个知识点,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
②背:重要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方法等要背熟。③默: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名词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默写,以确保准确无误,5
由此学会用生物学语言答题。
(2)形成网络:二轮复习应把三本书中的生物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归类、整理和提高,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一般认为,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
二是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tp、酶、细胞膜、光合作用的过程、dna复制、转录、mrna、生产者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联结,或通过“具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
三是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并有助于他们形成学科能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让他们自己来梳理所学生物知识的联系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
(3)突出主干:从近几年高考卷看,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必考点,化合物、、进化、免疫、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常考点,二轮复习中要抓住主干,突出重点。2.提高能力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生物高考的三项能力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层次: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3.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4.探索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用恰当方法探索和验证生物学事实;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以上五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也体现了考试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级加强的。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要把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生物学科的第二轮复习中,要通过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思维能力。
(1)解题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各种题型训练,主要有:单选题、非选题、图表题、曲线题、材料题、计算题、实验题的训练等。①图表题:
包括图象题、图解题、表格题及综合题。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并联想其结构和功能;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表格题要看清横格和纵格的含义,把握数据规律。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②曲线题
曲线的一般解法:看清横轴和纵轴的含义,把握曲线变化规律,特别是变化点如上升、下降的点要弄清原因;几条曲线在一个坐标中,要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③实验题训练:
从近三年高考卷看,实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不但出现新的题型。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④应用题训练: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关注热点,并能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思维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变式题训练和一题多解训练。①加强变式题训练:
②一题多解的训练
(3)应试能力训练: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必须穿插综合训练,可选择各地一模、二模卷、近几年高考卷等进行训练,按高考要求进行考试,认真评讲,提高学生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3.加强实验教学:
从高考卷看,实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经常出现新的题型。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一是要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逐一复习;二是强化实验题高考趋势方面的训练。如实验设计题、设计表格题、结果预测讨论题等。实验题考核不仅要学生搞清书中实验步骤中的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告诉学生不按这个步骤做会出现什么现象?特别 8
是实验中药品的剂量、时间,剂量正常用多少?多点少点实验结果怎样?换成其他药品会出现什么变化?时间长短会引起现象出现哪些变化?
强化实验题型的训练。如实验设计题、设计表格题、结果预测讨论题等。实验设计题一定要学会对照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即:对比(或对照)、等量和单一变量。实验结果预测题有二种: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事前不知结果,结果讨论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组合一定要全,回答的基本格式是“如果(若)……,则……。验证性实验是指已知实验结果,讨论时就是要验证”的结论,不能分几种情况讨论。
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材料用具,实验仪器使用,实验安全问题,是近几年高考模考的方向,要加强训练。4.用生物学观点指导复习
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1.生物的物质性观点;2.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3.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5.生物进化的观点;6.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大家在总复习的过程中,要把知识点归纳、整合起来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复习提纲。从历年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一般都体现了这些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5.关注生物科技发展、生产和生活实际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更加适用化,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高考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则是其真实体现。近几年生物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技应用类试题比例不断增大。热点信息题的出现是高考改革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的高考中这一点会继续体现。
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6.收集信息,研究信息
一是要进一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大纲、研究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卷。二是要收集高考信息。随着时间推移,高考信息越来越多,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和筛选。对有些信息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三是注意高考方向,如课改方向、高考方向。
7.分类要求,分层推进 8.克服四种偏向:
(1)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二轮复习切忌丢开课本,做难题、偏题、怪题。
(2)克服速度过快.内容多,时间短,一知半解.
(3)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
(4)克服题海战,生物题很多,题海无边,要以质取胜,做一题会一题。
六、抓好复习的六个环节
(1)读.预习课本,提前做习题发现问题。
(2)讲:按知识体系,疏理知识,形成网络,提炼生物思想和方法,理清基本题型,讲清解题方法。
(3)练:精选习题,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强调控制数量,讲求质量,不避陈 10
题,特别是经典题。
(4)测:进行单元测试,定时练习,查漏补缺。
(5)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6)补: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对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学生一定抓好错误订正,错题再测的工作,以提高复习的实际效果。
广州一模解析篇五
1.校服涂画中的个性与审美 一考生
校服作为一间学校的统一服饰,被画上憨厚可爱的机器猫,被潇洒飘逸的明星签名,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感慨中学生的奇思妙想,但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各式校服涂画的背后藏着中学生何种诉求?
依我之见,学生在整齐统一的校服上涂画,实则表达了他们张扬个性的强烈渴望。他们对个人独特性的需求在服饰里寻得了突破口。
学校要求学生统一校服,原因无非有二。一是为了杜绝学生间的穿戴攀比,二是为了保证整齐划一的笑容,熟不知这“整齐划一”的理念触动了学生的敏感神经。
在如今讲求个性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整齐和谐”已不能满足中学生多元化的个性需要。他们拒绝千篇一律的校园模式,拒绝千篇一律的教室构造,拒绝千篇一律的校服校鞋。某种程度上来说,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沦为几十个学生中平庸的一员。当教育使个人独特性丢失,学生们欲图寻找方式挣脱“整齐划一”,防止自己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疑似“克隆”的商品,避免“相同的短发,相同的校服,相同的校鞋”复制出“相同的人”的尴尬场景出现。究其根源,校服涂画不过是中学生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位置的方式罢了。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确实,整齐划一的校服难以满足中学生个性审美的需要,不符合现今时代多样化的审美标准。康德曾写道:“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某种程度上来说,统一的校服遏制了学生自由审美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追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时代,学校却要求学生重拾“千人一面”的审美标准,未免有忽视学生审美教育,限制学生审美自由之嫌。当西方国家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地点时,中国学生依然在为整齐划一的校服发愁,这不得不引起人深思。
诚然,校服涂画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审美需求,学生的涂画现象可以被理解,无可厚非。但是,机器猫和明星签名等等涂画内容必须使我们警惕。虽然学生具备了审美能力,但似乎学生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尚未对美和个性有恰当合适的理解,倘若学生对个性的理解仅限于喜爱动漫和歌手明星,这种审美认识难免有些肤浅鄙陋。
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张扬个性,教育者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会学生欣赏美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因为“发现美”才是学生“活得好”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审美教育和个性张扬,绝不能仅限于解决校服涂画一事。
清人赵之谦梦见自己进入了鹤山,仰头一看,空中有一千二百只鹤。梦醒恍然,鹤即是书。一千二百七十九只鹤的激越之美,亦是智慧的聚舞。审美的教育,亦是智慧的教育。〖评分〗24+25+10=59 〖简评〗
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佳作。文章紧紧扣住校服涂画这一中心事件,剖析具体深入,内容符合题意。作者认识有深度,思维缜密辩证,文章首先肯定这一行为的合理性——表达了中学生对个人独特性的需求,然后指出校服涂画行为显示出中学生审美认识的肤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校应该加强审美教育,这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张扬个性。文章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引文精当。倒数第三段的表述在逻辑上稍有疏漏,结尾处对主题的回扣稍显不足。
2.校服“艺术”,可爱不可“爱” 一考生
“艺术无处不在。”艺术家们如是说。放眼校园,不,放眼校服就够了,“艺术”亦俯首皆是。背上画座巴黎铁塔,胸上涂上几颗星,袖子上再签上几个笔力刚健、龙飞凤舞的签名——当然,总有人,譬如德育处主任,“不懂艺术”,一见此种校服,立马怒不可遏。“真是令人生厌”。
若我之见,主任们大可不必如此劳神动气,记者们亦无须忙着口诛笔伐。一来校服本属商品,学生们自购买之日起自然得其处分权,不管是拿来穿、拿来秀,抑或是用来题诗作画,乃至拧成一团作拔河之用——从法理上讲与人无关。对此横加干涉,非有侵权扰民之罪,亦有多管闲事之嫌了。二来这些涂涂画画,也并非俱无艺术之功底。倘若不分青红皂白予以打压不留“活口”,岂非有可能扼杀了某个未来的毕加索?
当然,话虽如此说,人情事理还是明摆在那里的:校服不得涂画,违者予以惩罚。“艺术”固然可爱,但制服一旦能够被随意涂画,亦不成为制服了。我给校服增色,你给校服添彩,众人群起而仿之,最后便连其原本模样也忘得一干二净,白费了当初设计者的一片苦心。况且若是对校服亦无珍惜爱护之心,如何能够自尊自爱,又如何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爱护自然?
比起标榜个性来,比起展现自己的“艺术”天分来,学会珍惜与爱护显然更加充满裨益。当你学会不在校服上乱涂乱画时,你其实是学会了珍惜自己;当你为落在校服上的墨迹油渍而心疼不已时,你其实是学会了爱护自己,而当一个人已习惯于穿着白净的校服行走在校园中时,他或她的心中一定充满着爱。他爱自己,爱自己拥有的一切;他爱别人,爱惜每一份友情、亲情与爱情;更重要的是,他爱生活,因为不忍心破坏生活中每一份纯真与美好。我并不反对孩子们出于爱在校服上画些什么、写些什么,因为这时他们显得可爱;但如果这样的喜爱转变为了习惯,那当然就不宜提倡了。因为爱升华到一定境界,就应当不允许所爱之物遭受玷污。正如此,所以校服上的“艺术”,才可爱而不能喜爱。你爱自己的校服吗? 〖评分〗23+24+10=57 〖简评〗
本文紧紧围绕“校服涂画”现象,在“调侃”学校管理者不必视“校服涂画”为洪水猛兽的同时,提醒教育者这不过是青年学生张扬个性的一种体现,内容符合题意;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学生的角度,委婉而不失凝重地提醒青年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要摆脱浅薄,懂得珍惜,热爱生活。引发各方深思的同时,又以幽默、灵动、跳脱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语言上也有亮点。
3.校服意识 一考生
校服作为一种学生的身份象征,对于穿着者而言,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但如今,对于校服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服装,学生的观念开始转变,意识逐渐淡化。
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千篇一律的校服,似乎成为个性成长的约束。但毫无特色的校服无法包裹学生追求独特求异的内心,他们开始忘掉校服的意义,或是在校服上随意涂抹,或签上偶像的大名,或毫不在意绘上喜爱的图集。校服作为一种象征的形象,逐渐在学生内心淡化。不仅如此,由于对校服意识的淡化,几件破旧的被穿得脏乱的校服被弃掷在垃圾桶旁的现象常有出现,穿着校服而不顾形象肆意妄为的“个性”青年穿梭在人群,学生在轻视校服的同时,是否也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忘记自己作为一个学生应有的作为?
学生对校服的不敬只是一个缩影,更重要的是透过缩影看清这个社会。多少张人民币被肆意涂画,多少个英雄人物的画像或雕像不受敬重而遭到破坏,是彰显个性自由,还是忘记本分、逃避责任?越来越多的人为个性伸张正义,盲目地批判一切规则的约束,从所谓追求自由来掩饰内心对于责任的躲避,恶意地斥责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规则。强调本分,强调制约,不是顽固的表现。无规矩不成方圆,缺少了规整的校服的学生必然会逐渐忘掉学习做人的原则;缺少受人尊重、践行规章制度的国家必然会因缺乏脊梁而无法支撑。主张个性,拒绝死板固然是好,是顺应这个张扬的时代的正当想法,但若盲目地追求个性,肆意踩踏原本“神圣”的规矩,必会从追求自我走向丧失自我。
因此,对于“校服”这类约束自我品德修养的意识决不可淡化。“校服”带来的无限责任感的重量,是我们必须承担之重。不论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要不断警醒自己,在追着时代前行的同时,切勿忘记身上“校服”的重担,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修行,提升自己的品德。
校服于学生,如规章于国家,必尊之敬之,方能前行。不断强化对于校服的意识,才能使自己的行为配得上身上的校服,这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风范,也只有这样,更多的个性魅力才会更好的释放。〖评分〗22+23+9=54 〖简评〗
本文开篇指出在校服上随意涂抹的行为是校服意识淡化的表现,然后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相关现象,分析校服意识淡化与追求个性的关系,内容符合题意。文章能辨证看待问题,例证有力,分析层层深入,体现了很强的思维能力。语言流畅,书写工整。不足之处是第二段、第三段的分析略显单薄。
信手涂鸦几时休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许亚丽
不管是平时出门逛街、散步,还是偶有兴致到各地旅游胜地游览,到处都可见到乱涂乱画乱张贴的文字或图画。看到干净漂亮的墙壁被画得惨不忍睹,看到历经沧桑的文物宝器被刻得不成样子,不知你是否会对这样的行为扼腕振叹,问一句:信手涂鸦几时休?
还记得一中学生去国外旅游时在埃及文明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结果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影响甚大。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无知行为,影响的不仅是个人,丢的更是中国人的脸。如果人人都这样不懂文明,随手乱画,被污染的就不只是那棵树,那堵墙。这一巴掌狠狠地打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脸上,作为文明古国公民,连爱护公物这最简单的文明都忘了吗?
再回到中学生的身份。都说“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可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校服上的涂画现象却尤为严重。原本整洁的校服彰显的是一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可如今却成了他们试笔的草稿或歌星签名炫耀的资本。真是可悲可叹。可悲的是,校服作为一个学校的象征,本是该校学生的另一张脸,乱涂乱画之后,这好比天真纯朴的一张婴儿脸被五颜六色的颜料涂抹得犹如妖怪,他们仍未发觉。可叹的是,在他们眼中画上各种喜欢的图画就成了时尚个性,殊不知真正的时尚个性绝不仅仅是一张图一幅画就能证明的,它应该是独特的情怀底蕴,那是富有内涵的显现,而不是表面功夫。
除了校服上的涂画现象,我们再看看学校的课桌,还有图书馆里的公共图书等公物,乱涂乱画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学校明文规定要爱护公物,不能乱涂乱画,学生守则也有相同的规定。为什么读了十多年的书,连这些最基本的规则都无法遵守呢?有些同学觉得这是小事,学校哪管得那么多呢?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实际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再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是明文规定,不遵守就是违反规则,理应受到处罚。因为,要培养一个好的习惯需要漫长的时间,同样,要改掉不好的习惯也需要一个长期斗争的过程。现在在自己的课桌、校服上乱涂乱画,将来破坏的就可能不仅仅是自己,就如那在国外留下姓名的中学生,丢的是所有中国人的脸,影响的是国家的形象了。
信手涂鸦,逞的是一时之兴,可毁的是你个人的形象,更是全体国人的形象。就让我们勇敢地举起手,理智地对它说再见!
方中有圆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刘秀琼
目前,中学生在校服上乱涂乱画的现象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种现象一则反映出学生对校规校纪的漠视,二则也体现了学生对个性的张扬。这就给我们的教育者带来全新的思考,到底是培养中规中矩的学生重要,还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要?或许我们该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在外强调规则,对内张扬个性,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
无规则不成方圆,但任何事情也都得有个度,所谓“过犹不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在校服乱涂乱画是对规则的严重漠视,若学校不加以制止,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出社会后是否会同样地漠视法律法规,做出无法无天的事情。太多惨痛的事例仍历历在目,若李天一的父母、师长在其成长过程中对其严加管教,使其明白规则是不允许轻易触犯的,他还会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还会毁掉另一个女孩的花样年华吗?规则,是每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大至国家、社会,小至群体、个人,我们都应尊重它。以规则要求自己,方能事事畅通,时时顺心。
当然,过于严厉地管教,一味地强调规则,势必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此亦不可取。老师要求学生用涂改液涂掉校服上的机器猫,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这种做法不仅不会让学生产生对规则的认同与敬畏感,反而把他们的个性也抹杀了。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悲哀就在于我们培养的学生多数只会附和而没有自己的个性。君不见教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却鸦雀无声吗?君不见考试卷上一片“似曾相识”,却难以看到个性答案吗?这到底是谁之过?不得不说,这是规则教育的失败。
惟有把张扬个性的空间还给学生,教育的未来才有希望。追求个性,力求突破是年青人的特征,也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凡高追求突破,《向日葵》诞生了;乔布斯力求创新,苹果手机问世了;袁隆平挑战权威,“杂交水稻”出现了;校服上的机器猫,说不定也会催生下一个“迪斯尼”呢。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我们才不会让更多的天才毁在平庸教育的手里。当然,我们要引导学生,要让他们明白在校服上乱涂乱画的行为并不是真正地张扬个性,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展示他们的才华,让他们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规则与个性,就像方和圆,他们并不是对立的。尊重规则与张扬个性可以同时存在,而且缺一不可。教育者应认真思考与处理二者的关系,让我们的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翱翔,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校服难道不可以涂画吗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王 军
每当中国艺术代表团在国外演出时,观众除了对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技艺由衷赞叹外,总少不了对中国演员动作的整齐划一的揶揄之词;当我们在网上看到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学生或站或蹲自由散漫的场景后,总免不了要惊讶地喊出:这也太不严肃庄重了!怎样才严肃了,怎样才庄重了,应该是穿着整齐的校服、挂着统一的笑容、保持行列整齐的队形吧。
是的,我们已习惯于用严肃庄重、整齐划一来要求我们的学生。校园里天天都在上演拿着校规校纪的尺子来丈量学生的言行,而学生也总在用自由反叛、个性张扬来拒绝淹没在统一的集体中。于是乎,学校要求学生进校门一律穿着校服,否则要扣分;学生就在校服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以此来标识“我”的独特。接着,就有了老师“对校服不尊重”的斥责,也就有了学生“至于吗,多大点事”的嘀咕。
校服的功能之一本是引导学生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认同,但大多数校服都是运动装,款式单一。这与学生的审美追求会有一些冲突,于是也就出现了画点自己认为很酷的图案的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涂画现象也反映了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激情。如果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去涂画校服,而总是习惯用“你就应该这样”、“大家都这样,你为什么不这样”的思维去制止,这多少有点简单粗暴的嫌疑。
近年来,中国学生的创新品质总是备受质疑,或许也可以从团队生活中这种整齐划一的思维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一切行动听指挥”“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中找到答案。创新就意味着要摆脱旧思维的束缚,要拒绝从俗,要敢于质疑。但如果只把“创新”挂在嘴边,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却用千规百矩捆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必将不敢相信自己的个性,不敢再越雷池一步。校服涂画一点,到底违反了哪条规定,这又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只是因为要统一而简单地不允许出现不一样,就对涂画校服之类行为严防死打,我看大可不必。
严肃庄重真的那么重要吗?整齐划一真的那么美吗?校服上画个机器猫就非得涂掉吗?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