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领导干部对群众(优质5篇)

最新领导干部对群众(优质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9 19:12:01
最新领导干部对群众(优质5篇)
时间:2023-05-19 19:12:01     小编:xiejingc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领导干部对群众篇一

编者按: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中写过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千百万年来,人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方向,了解这些认知力偏差,也许你会更加容易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决策。

人类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认知——这种思考的行为或过程——可以使我们快捷地处理海量信息。举例来说,每当你睁开眼,你的大脑就不断地受到所见事物的刺激。你可能有意识地思考着某一具体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潜意识想法。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并非尽善尽美,有时我们会潜意识地制造出判断偏差,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认知偏误。认知偏误不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事。认知偏差中有些很显著,有些却不常见,但它们都趣味十足。下面列表中的认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第十名:赌徒谬论

赌徒谬论是指倾向于相信未来(某事发生)的几率将会由过去的事件所改变,但实际上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掷一枚(正常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是不会改变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即使你已经连续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旧还是50%,不会增大或缩小)。认为概率会改变是很多人都有的认知偏误,尤其是在赌博的时候。举例来说,我玩轮盘赌博,已经连续四次转停在黑色区了,下次总该是转到红色区了吧?错!转到红色区的几率仍然是47.37%(总共38个点区,红色有18个)。这听上去似乎显而易见,但正是这种几率可变的潜意识让赌徒们输的得血本无归。第九名:反应机能

反应机能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观察时会表现出(与自然状态下的自己)异常的行为。在1920年代,霍桑制业(一设备制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变是否能影响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人惊异,改变照明亮度竟然能让工作效率飙升!不幸的是,当研究结束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又恢复到了平常水准。原因就在于: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是因为照明亮度而变化的,他们是因为被人关注着所以才有所变化。这正是反应机能的证明——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他人关注时,他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举止行为,一般来说都是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反应机能对实验会造成很大困扰,只有通过“盲人”试验来控制其所带来的问题(“盲人”是指对研究的个体隐瞒其正被拉入实验受到关注这一信息,这样对实验结果就没有太大影响了)。第八名:幻想性错觉

幻想性错觉是指当碰到随机的图像或声音时,会下意识认为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看到白云的形状时会联想到恐龙,热熔炉之中的耶稣,或者听到声音响起时就认为来了短信,这些都是幻想性错觉。以上两点的共通之处是刺激物本身是客观中立并无任何暗示性意义的;这些意义的来源不过是观测者自己的主观认知。

有趣实例:罗夏墨迹测试利用幻想性错觉来深挖人的精神状态。测试者会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图片,然后被要求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然后通过对测试者的回应来发掘测试者内在的想法。

第七名:自验预言

(ray = ray || []).push({ id: “u3054369” });

自验预言是指自我用行为来应验自认为会出现的结果。一个自验预言是由其自身使其成真的。举个例子,我认为自己肯定会学习一塌糊涂,所以我减少了自己在作业和功课上的努力,最终果然和我自认为的一样,学习变得很糟糕。还有另一个普遍的例子就是情侣关系:我自己觉得另一半和自己慢慢疏远了,所以我的行为开始变得迥异,常感情用事地甩手而去。由于我的种种行为,最终一对情侣不欢而散。

自验预言是心理学上一个很利器——给你灌输一个观点,最终你因为坚信这个观点而让其变为现实。

有趣实例:经济衰退就是一种自验预言。因为得有两个季度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才能形成经济衰退,而你自己在这六个月中是感觉不到其正在衰退的。但不幸的是,在gdp刚开始初露低迷时,就有媒体报道可能要经济谁退了,人们惊慌失措并引发了一连串事件,最终真的就导致了经济衰退。第六名:成见效应

成见效应是指通过对个人某一点的好坏来管中窥豹,形成对其总体的看法。这种偏见在职员表现评估中常有发生。举例来说:我的下属毕夫(biff)在这三天连续迟到;我看到后就总结出毕夫是一个懒惰并且对工作漠不关心的人。毕夫迟到有种种可能的原因:或许车坏了,又或许照顾孩子的保姆没及时赶到,也可能是遇上了坏天气。而问题是,因为毕夫一个无可奈何的过错,我就认定他是一个坏员工。

有趣实例:外表吸引定势是指人们会认为那些富有吸引力的人同样也拥有着其他方面社会所认可的特质,如幸福,成功,聪明。这同时也是一种自验效应——富有魅力的人常能得到特殊照顾,如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更高的薪水。第五名:羊群心理

羊群心理是指倾向于放弃自我意见而随大流,以此来感到安全和防止冲突。羊群心理最普遍的形式是“暴民心理”,主要来自于同辈的压力。羊群心理揭示了时尚之所以可以流行的原因。服饰,汽车,嗜好,风格这些种种都能得到一些群体的共鸣,并引发时尚潮流。有趣实例:一些看上去平凡无奇,或如何都不能与酷和流行挂上勾的的事物现在可都是拥趸一片,这些得归功于羊群效应。例如跳伞裤、宠物石、胭脂鱼、锥形胸罩、扎染织物、海猴以及80后(顺便一提,上面那张配图就是个80后)。第四名:感应抵抗

感应抵抗常常怂恿你和束缚自己自主选择的行为对着干。对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最为普遍,但是所有由于自由或自主选择被束缚,而反抗权威的行为都可称之为感应抵抗。这些感应抵抗者本没有非得做出怪异行为的必要,但正是“不能做”才让他们“想去做”。

有趣实例:“叛逆心理”就是人们尝试使用感应抵抗的表现之一。让某人(尤其是孩子)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叛逆,偏不做你想让他做的事。第三名:双曲贴现

双曲贴现是指人们宁愿要金额较小的眼前酬劳也不要金额较大的日后报酬。有很多的研究是有关决策的,一个决策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趣的是,在二中选一的抉择中,时间的延迟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举例而言,大多数人宁愿选择今天就获取20美元,而不选一年后获取100美元。一笔钱现在取比未来取更赚是有所道理的,因为同一美元今天比明天更有价值。假定现在的利率是9%,在这种利率下,一个理智的人是不会在乎现在取91.74美元,还是一年后取100美元的。但是有趣的是这之间的差额是多少我们才会选择现取而非等待,你是愿意一年后取100美元还是现在取50美元?如果更少40美元呢?多少才会是你的临界点呢? 第二名:承诺升级

承诺升级是指人们对已失败的事情继续进行坚持。人们不断地做出抉择总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当然,在逻辑上我们应当改变那些失败的决策并试着从其反方向着手。但是事实上个人不仅会自我强迫继续坚持选择,还会进一步进行投入——因为他已经沉没成本了。举例来说,你用半辈子的积蓄来做一笔生意,六个月后,事实证明这必将是个亏本买卖。逻辑上来说,你应当缩减损失并终止生意,但实际上由于你已经注入了你半辈子的积蓄,你会决心将其进行到底,并投入更多的资金以希望来使生意运转起来。第一名: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指一些实际无用的物质在被人相信有疗效时会产生积极作用。安慰剂效应在医学上尤其普遍,曾有给一位患有疾病的患者吃一片糖片(患者不知情)而病情得到改善的报道。至今为止,安慰剂仍然是一个科学谜题。一些理论说安慰剂可以产生“期望效应”(在不知所服用的不是药片时,期待最容易成为现实),病患们期待着糖片可以治愈他们的疾病,所以他们会自我感觉已被治愈。但是这是无法解释无效药片是如何减轻病症的。

有趣实例:当结果显然良好时,学术上称其为“安慰剂”;而当结果是负面或者有害时,就得被称为“反安慰剂”了

领导干部对群众篇二

方数据

者把秘书看作是“亲信”,是自己人;或者把秘书看作是干部队伍中的一分子,是“后备干部”;还有一些领导不尊重秘书的人格尊严,不关心秘书的工作与生活,多方限制秘书,无形中把秘书当作“家奴”来调配。

(二)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

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的认知会在秘书的周围造就一种舆论环境机制。这种机制若处于欠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秘书的角色行为。社会公众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具体表现在:或者把秘书视为权力核心的“边缘人”,是上可登天、下可入地的“通神”、“准领导”,秘书岗位不仅有利可图,而且是升官进职的捷径;或者不恰当地把秘书描述为“刀笔吏”、“阿谀奉承之徒”,把有些领导违反规定私自配备的异性秘书视为“花瓶”,置秘书与秘书工作于一种不公正的舆论环境中;或者不把秘书职业看作是社会职业,而是看作“官”,或是看作“从”,甚至把女性秘书描述为领导的“外室”,这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陈腐观念会直接影响到秘书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三)秘书自我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

秘书自我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首先,对秘书工作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角色认知不足,辨不清秘书工作与领导工作的界限,摆不正自身的角色位置,时常以“二领导”、“接班人”自居。其次,秘书对工作的辅助性、服从性不切实际地强调,对领导产生一种身心与工作的全面性依附。无形当中把领导摆在“主”,自己摆在了“仆”的位置。第三,对秘书工作的主动性缺乏认识,认为秘书是打杂的,只要干些上传下达,收收发发,写写报报,接传电话的事务性的辅助工作即可。

二、对秘书角色的认知产生偏差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秘书队伍的建设

心理学认为“职业角色是现代人获取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的肯定性形式,而职业角色的丧失。则会导致人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失落”。[3](p21)领导把秘书当作“家奴”来调用;社会把秘书当作“刀笔吏”、“阿谀奉承之徒”,当作“花瓶”、“侍从”,当作领导的“外室”来看待;秘书人员自身把自己摆在全面依附领导的“仆”的位置上;这些都会无形中大大贬低秘书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使人们在择业时把秘书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而身在秘书其位的人员也难以

树立秘书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更难以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潜能。而一旦领导把秘书看作是“后备干部”并且滥授职权,社会把秘书看作“准领导”逢迎拉拢,甚至秘书自身也以“二首长”自居的时候,就会使择业者对秘书职业抱有畸形的过高期望,一旦走上秘书岗位,往往会妄自尊大,甚而至于滥用职权,欺上瞒下,走上腐败的不归之路。凡此种种,终将导致秘书队伍后继乏人,人心涣散,乃至职业道德水准低下的严重局面。

(二)影响秘书工作的实效

秘书工作看起来千头万绪,而就其职能而言无非是两大项:一是办事,二是参谋。正所谓秘书人员是“党委助手,领导参谋,群众桥梁,机关管家”,而要使这些职能得以落实,成功地处理人际关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比如调查研究,秘书部门的调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罗列现象或走马观花的一般性调研上,而应把面上的调查和蹲点调查结合起来,通过深入基层,解剖麻雀,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全貌和本质,进而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但由于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人们往往对秘书的职责和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就使秘书的调查研究工作举步维艰。即使最终大功告成,其间也要倍尝艰辛。至于秘书人员自身就136万 方数据

把秘书角色定位为打杂人员,对发挥秘书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参谋性则更为不利。

(三)影响秘书工作的规范化

有人说秘书人员是“杂家”,有人说秘书部门是“不管部”,究其根本在于秘书工作内容宽泛,但这并不等于秘书工作就没有规范,无章可循。秘书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情感意志修养,理想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但由于对秘书职、ip的偏见的存在,有些领导对秘书的招聘和任用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他们或者吼求秘}5育‘个曼妙的身姿、漂亮的脸蛋;或者只要求秘书服从于自己,听命于自己,这对秘b1.作的规范化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四)影响秘书队伍的纯洁,导致腐败

领导把秘书看作后备干部,广授甚而至于滥授职权,社会公众把秘书看作“通天者”、“准领导”,甚至逢迎拍马,极尽拉拢,这在客观上极易造成秘书职业心态的失衡,助长r秘b对领导的依附性和对权力的追求欲望。在这种心态下,秘书人员的意志稍一动摇,就有可能走上腐败之路。

而领导把秘书视同“家仆”来调用,社会公众把秘书看作“刀笔吏”、“花瓶”、“阿谀奉承之徒”来看待,也会严重地刺伤秘书人员的自尊心,部分缺乏坚定的职业信仰的秘书人员就会劣变为对权与利的极力追逐,以期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转而从事腐败行为,捞取不正当利益以求自慰。

至于一些领导把秘书看作是“亲信”是“自己人”,如果这些领导还算得上清正廉明倒也无甚大妨,若是一些腐败的领导,为了构筑腐败阵营,便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尤其是对秘书命运的决定权,极力拉拢秘书“下水”,造成秘书的被动腐败。

三、对秘书角色的认知产生偏差的原因

(一)秘书文化带有浓重的“官本位文化”积垢

在我国秘书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官文化的一部分,与欧洲传统的“官商二元化”截然不同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相对单一的“官文化”,它有两个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特性,这就是“官本位制”与“家长制”。这种“官本位思想”与“家长制”运行机制,使得官职成为社会唯一的价值尺度。国家政权以官职为杠杆,通过官职向社会的开放来聚敛社会优秀人才进入仕途,官职荣誉高于一切,并以官职的高低来参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因此,读书做官——做官发财——发财济家,这是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共识,也是制约人们目标取向的共同文化。

在这种机制下,人的社会身份具有一种先天性与难以逾越性,权力阶层在社会财富分配上享有优先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拥有强大的优越感,因此,谋取官职,提高身份地位,拥有权利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

秘书本不应是官,但他本来也是官。在世界范围内,秘书的演变都具有一种由官员——职员的发展趋势。但在我国,这种演变并没有彻底完成,我国的秘书角色仍是“官”、“职”不分。社会、领导包括秘书自身都把秘书视作官,而且是很实用的“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官本位思想”与“家长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秘书文化的构建,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秘书文化也重重地染上了“权力拜物教”病毒,造成部分秘书工作者“官”念过强,而职业观念、服务观念淡薄,摆不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动辄以“二领导”、“接班人”自居,贪图虚荣,追逐权力。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接近权力核心这样一种特殊的角色地位,盗用领导权力,滥用秘书的岗位职权,经营一已之私,造成腐败。

(二)秘书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137 万方数据

电于当前秘书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非大专院校秘书专业毕业生充当秘书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秘书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再则,近年来,我国秘书队伍逐渐壮大,对秘书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日益融人世界经济的大潮,面对发达国家的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局面,我国正在奋起直追,改变传统观念和做法,加紧电子政府建设,利用电脑网络来了解社情民意,处理行政事务。

秘书部门的信息枢纽中心也日益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正在迅速改变其办公方式和操作方式。电话、电脑、传真机、复印机、投影仪、打印机、数码摄影机等自动化设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面对这种形势,有些秘书人员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与时俱进,做到熟练使用各种办公机器,尤其是电脑和网络,同时掌握了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具备了较强的工作能力。但也有一些秘书不能顺应社会发展和领导工作的需求,不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而是满足于端茶、倒水、搞后勤。在业务技能方面,提笔不能写,开口不能说;进办公室不能出谋戈ⅱ策,出办公室不能调研交际。在职业道德方面,有的秘书缺乏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心浮气燥,工作不踏实;有的不能忠于职守,处处钻营,假借领导的名义以权谋私。近年来,一些高级领导人的个人秘书职务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加之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秘书扮演着名为秘书实为“花瓶”、“外室”等不光彩的角色,极大地损害了秘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对秘书的类别、层次及其具体的工作职能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

秘书是一个复杂广泛的群体。从国外到国内,从军队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工矿企业,从国营单位到个体户,到处都需要秘书。秘书是个统称,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别。秘书的类别、层次不同,其工作职能也不尽相同,对其素质的要求也就差别很大,各有侧重。比如文字秘书,这是一种以文字工作为主的秘书。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文字秘书负有起草公文、综合情况、参与政策研究、协助领导进行公文把关等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再如事务秘书,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机关、单位的总务后勤工作。他们的工作范围较宽,包括了通讯、车辆、用房、环境管理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真正能够“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犹如机关、单位的“内管家”。文字秘书和事务秘书的工作职能迥异,对其素质的要求也就各有不同。公众、领导,甚至秘书自身如果对秘书的类别层次、工作职能以及素质要求认识不清或缺乏全面了解的话,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他们往往把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那一两类秘书,当作秘书的整体,从而走人认知的误区。

四、纠正对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的对策

(一)要正确理解秘书角色。

秘书角色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秘书是单位的一员。在一个组织内部,秘书只是所有职工中的一员,他和所有职工一样,都是为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的,除职务不同和分工不同外,并无任何特殊之处。秘书人员以“二领导”自居是对角色理解的错位。第二、秘书是领导的下属。在任何组织中,领导与秘书的关系都是上下级关系,领导是上级,是主角,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秘书是下级,是配角,是辅助者和服务者。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秘书人员任何的自卑心理或依附心理都是不健康的。

第三,秘书是组织的代表。在某些情况下,秘书常常受领导和组织的委派,作为组织和领,导的代表参加一些活动。但此时秘书的角色仅是领导和组织的代表而已,不能以领导的口气138万方数据

讲话,更不能打着领导的旗号为自己谋取荣誉和私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秘书角色其实并不是单一的,一层不变的,正如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在谈到这类现象时所说的“实际上每个个体所担任的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社会角色:他可能同时是会计、父亲、工会会员、混合队队员等。有些角色是人出生时就已确定的(例如是男人或是女人),另一些角色是在生活过程中获取的。”这就要求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必须根据具体的社会情境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应对如此多的角色情感的体验。秘书因其工作涉及面广,接触的人多,特别要注意有意识地随地、随情境变换角色。比如,在工作单位,领导是上级,秘书是下级,秘书必须按照领导的要求和意图确立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但在为领导服务的同时,秘书还要和组织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人员经常接触,秘书只有与其他职工建立一种协作的、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才能使自己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秘书如果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在领导面前阿谀奉承、投其所好,以博得领导欢心,而对一般职工颐指气使、傲慢无理,以“二首长”自居,不仅会引起一般职工的极大反感、损害秘书形象,而且会妨碍秘书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秘书角色的正确理解是秘书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秘书角色意识的培养一靠组织,二靠自我。组织培养是树立角色意识的必要条件,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秘书人员学习秘书工作的有关文件资料、召开秘书工作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等多样的形式,使秘书人员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角色规范、角色特点及其在组织和领导眼中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自我培养是树立角色意识的根本。自我培养既可以是通过自学培养秘书的角色意识,更可以是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强化秘书的角色意识。

(二)要提高秘书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素质是秘书人员的重要素质,秘书人员只有自觉地讲政治,顾大局,正确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方向,才能始终保持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热情,才能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好本职工作,也才能经得住权力、金钱、美色诱惑,做到洁身自好,廉洁自律。秘书人员还要自觉培养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乐于付出,甘于奉献的品德。秘书常常办会,但自己很少就坐于主席台;常常撰写文件,但很少签署自己的大名;常常办事,但大都为别人做嫁衣。秘书的工作成绩大都隐含于领导集体工作中,以整体性的形态表现出来,因此,优秀的秘书,大都是无名英雄。做无名英雄,应是秘书工作者的“人间正道”。

(三)应继续大力推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规范秘书上岗制度,并逐步实现秘书职业立法,促进秘书行业向着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迈进。

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从1998年下半年就开始在全国开展了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要求秘书持证上岗。为了更好地适应秘书职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目前的秘书考试又从考核认证方式、认证内容以及认证等级、考核题型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总之,要想顺利通过秘书资格鉴定,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对规范秘书上岗程序,提高秘书人员的素质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要求在机关、团体、企事业、涉外机构等组织中,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只有在参加了全国统一的鉴定考试,具备了相关的秘书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获得相应级别韵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这一职业。这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只看文凭学历而忽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用人机制,必将大大提高秘书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而秘书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社会公众对秘书职业的认同。同时,这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39 万方数据

统一规范的秘书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有肋r规范对秘书的选拔和使用,避免仟人唯亲或随意任甩。

此外,在推行秘书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应逐步实现秘书的职业立法。据统计,在我国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从事秘书[作的人员约有一千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量。而事实上,在我国秘书从业人员的数量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如此庞大的秘书群体,针对从事秘书职业的主体、主体资格的取得和管理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其主体依法履行职责所应有的基本权利义务做出明确的规范是完全有必要的。比如,建立秘书的选拔任用体系,从秘书的职业特性、不同类别等出发,对秘书的选拔任用做出规范;再如,建立秘书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制定并完善符合职业化要求的秘书人员辞职、退职、退休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秘书队伍进出的良性循环,保持秘书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还可以通过规范秘书的权力运作,来有效防止腐败等等。

总之,在全国范围内如果能长期坚持推行秘书职业资格制度,逐步实现秘书职业立法,必将促进秘书职业向着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迈进,从而改变人们对秘书职业的偏见。参考文献:

[1]朱传忠,叶明.秘书理论与实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杜,2002

[2]陈合宜.秘书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季水河.秘书心理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曾道荣]

cognitiondeflectiononsecretaryroleandstrategies wen.kaijin

(r西陆肋咖gd“嬲s耐锄,&行mi馏g以紫,&行mi馏365d04,ai撇)

abstr卵t:leader—a

onsecretary’rdle唧itionwhichcaus鹤passiveeffect啪tly,inorder

impmvehisp01itical—equality蚰denhancesecretary’scongnitivesubject,thepublicands_ecretaryhimselfhavetocorrects()nlecertaindeflectionsasth咖,relativestrate画esfoiiow:sec—firstly,asecretaryshouldfdml一ghtcognitionbyoiganizationcultivationandhisowncultivation;secorldly.aretaryshouldaccompli炯entofpmfessioneth遮;thirdly,asecretary

qualificationsystemshouldbeca玎iedon,laid-on

shouldbegraduallypracticed.syst锄shduldbe碥gulatedandthensecretaryprofi髑ionl弓gislation

keywords:s∞retaryrolecognition;secret出yqualifi∞tionsystem;s∞11et毗yprofe鸥ion1egislation140万方数据

浅谈秘书角色的认知偏差及其对策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金文凯,jin wen-kai三明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福建,三明,365004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sanming college2003,20(3)1次 参考文献(3条)1.朱传忠.叶明 秘书理论与实务 2002 2.陈合宜 秘书学 2000 3.季水河 秘书心理学 1998 引证文献(1条)1.朱欣文 “秘书角色定位”之我见[期刊论文]-职业圈 2007(9)本文链接:http:/// 授权使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nbcszy),授权号:cf608763-c39f-4c10-9783-9e31014676f2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7日

领导干部对群众篇三

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认知偏差有多种,这里,只就对求职择业有较大影响的两种认知偏差着重探讨以期应聘者正确利用考官的偏见,去左右面试的局面。

a.首因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同一个人头次接触时,在没有任何关于对方背景材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我们首先注意的是对方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容貌、年龄、服装等。并根据这些细节作出判断,形成对对方的最初的主要印象。人们往往十分重视先前的信息,并以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不重视,或后来的信息受到开始信息强烈干扰的现象,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或称“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中,是较容易发生的一种认知偏差。

由于首因效应,所以在面试时,应聘者同考官第一次见面时,个人的面容、着装、谈吐、举止、风度、气质、知识含量。反应速度等,均会给对方留下一种最初的感觉印象。因为是最初的、首次的,所以新鲜、过目不忘,记忆深刻。又因为是以观察到的感觉形象为主,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反映,即喜欢或不喜欢,感兴趣或不感兴趣。在这种第一感觉、印象的支配下,对对方的进一步认识,也常常不自觉地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虽然是主考官的一种偏差,但要克服它。也决非易事。在这种偏差认知的干扰下,会使有真才实学的应聘者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业,而有些才学不实的人却得到重用。但现实社会中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应聘者也没有办法去纠正,所以这就要求求职者在平时就应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个人修养、做到仪态优美、端庄大方、衣饰整洁,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习惯成自然,如果坚持做下去,在面试中利用“首因效应’,必然会给考官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为求职获得第一步的成功打下基础。

b.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一种偏差倾向,当对一个人物进行评价时,当那个人某一个特定的印象过强时,其它的印象就会被掩盖而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说,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或某一方面的主要品质有了好印象,如认为此人诚实、自信、乐观、聪颖之后,就会对他的缺点“视而不见”,认为他一切都好。反过来,也是如此。

人的认识中的这种现象,就好像阳光普照的大地照耀万物的大光环,使人看不清事物的本身。现象的产生会影响人们的识别能力,因为人们的视觉被“光环”所迷惑,使人们对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模糊,不能很准确地从本质上分析看待一切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使客观情况在人的感受中得到不正确的反映.光环效应是招聘者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然而,在招聘过程中,这种效应是无法避免的。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求职应聘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应聘者某一方面的素质十分优异突出,并受到赏识,将会有一俊遮百丑的特殊效果,大大增加了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相反,如果已经产生一个致命的失误,为了给考官留了一个好印象,那么,无论如何也要通过极具感染力、号召力的语言,把自己最有利的特点表达出来,改变整个面试的局面。因此,求职时,应了解“光环”效应的心理反应效果,利用这一心理现象,突出自己的优异素质,并给招聘者以强烈的良性刺激,赢得对方的赏识,造成”光环”的效果,这对求职成败影响甚大。当然,这并不是去弄虚作假掩盖自己的缺陷,而是要善于运用求职的技巧,善于表现自己,善于将自己的长处突出出来,让考官了解和赏识

北京某学院贸易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咨询招聘会上,主动用英语与一外事单位的人事部经理交谈几句之后,马上递上了用计算机打印的两份简历,中英文各一份,此举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外事单位的首要条件是英语水平高,这位求职者在不到几分钟时间就恰到好处地亮出对方偏爱的绝招:通晓英语。这就像一圈光环,给人以辉映的作用。使招聘者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兴趣,由赞赏到最终接纳。甚至忽略了求职者其他方面的某些欠缺和不足。

考官在面试中,常常会出现的这两种认知偏差。这也生动地告诉每一位应聘者,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学点心理学的知识,正确利于考官的偏见,以偏纠偏,则可以改变面试的局面。考官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为你安排最适合的职务,充分发挥你的特性。

领导干部对群众篇四

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相关研究概述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各类群体生活压力急剧增加,人们的社会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尤大学生为显著,本文将从目前大学生角度出发,对社会认知偏差的界定、表现、成因、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诣在为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认知偏差 1.文献综述

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接触时,根据他人的外显行为,推测、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它是一个由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景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刺激加以综合的过程。社会认知偏差则是人们在此基础上,在认知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时,在其认知对象的复杂性、认知者的主观性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推测、判断,并使这些推测、判断达到一种固定化的程度。简而言之,社会认知偏差就是对各种社会刺激的不准确的固定化的认识。社会认知偏差在教学中既存在不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我们先来看一下社会认知的主要偏差。1.1主要的社会认知偏差的界定

如前所述,社会认知偏差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之中,种类较多,对人们的影响不一。在此仅分析。较大影响的几种主要的认知偏差。1.1.1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到的某些信息

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即是说,首因效应是人们在初次交往中,最先提供的信息对形成第一印象有强烈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对他人的认知,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第一印象鲜明、深刻而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认知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对某人的第一印象良好,人们就愿意接近他,容易信任他,对于他的言行能给予较多的理解;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

1.1.2近因效应(recent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在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并不与首因效应相矛盾。首因效应多发生于人们交往的初期阶段,在人们相互不太了解、熟悉的情况下。而近因效应则多发生于熟人之间,熟人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种新异性会影响或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

1.1.3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或以点概面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即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良好或不好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良好的或不好的看法。好象一个人的头一旦被照亮了,就觉得全身都光亮了一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1.1.4 社会刻板印象(social stereotype)社会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效应,它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也可以说是对人的概括化、类化的看法。刻板

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进行分类,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江浙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个体在对人认识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中,给对人的认知带来偏差。同时,在了解他人时,常常会按其年龄、性别、职业、家庭背景等作为判断其个性特征的依据。1.1.5 优于常人效应

早在1981 年, svenson 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有90% 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要好于一般的司机。早期的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显示: 人们报告自己在完成一些较为常见、简单的任务时, 自身的能力要优于一般的人。如与他人很好的相处、对鼠标的操作等。同样, 一些研究发现: 与普通人相比较, 人们倾向于过高的估计自己经历一些常见事件的可能性,即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不切实际的, 盲目的乐观。kruger 和burrus在自己的研究中让被试与普通人比较自己经历28 种事件的可能性, 研究结果发现在比较一些常见的事件时, 被试报告自己经历这些事件的可能性要显著的高于普通人。1.1.6 差于常人效应

研究者们发现个体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认为自身(能力等)要优于一般人: 当任务复杂或成功的几率极小时, 人们往往认为自己(能力等)要差于一般人。kruger 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 人们报告自己在完成对鼠标的操作、与他人很好的相处等一些简单的任务时, 自身的能力要优于一般的人;但被试报告自己在完成变戏法、骑独轮车和电脑编程等复杂任务时, 自身的能力要差于常人。

1.2 社会认知偏差的表现方面 1.2.1 社会问题过度归因于体制和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政策或某些体制和机制有一些抱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有些人把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得不到满足都习惯性地归因于体制和政策因素。这种片面归因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大学生对教育体制、学校管理机制、毕业分配制度及企业或部门用人制度方面的抱怨较为普遍。如果大学生只一味强调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不去努力适应社会的话,势必会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1.2.2 把越轨行为过度归因于社会风气。

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些不良甚至丑恶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与社会上许多人一样,都会自然而然地归因为“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所致。实际上这是一种“单边逻辑”(单向归因)。所谓“社会风气”绝非空穴来风,它是无数个体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的集合,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或行为倾向。一种(不良)风气,它既由人形成,又反过来影响人,而又需靠人来改变或扭转它。单方面把问题行为或越轨行为归因于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就是一种过度的外部归因。大学生也越来越受到这种片面归因的影响,往往把自己学习动力不足,对社会怨怼情绪归因为“社会风气不好”。1.2.3 把人的发展和社会关系过度归因于“人情”。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的发展(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背景”或靠山,有没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会不会“拉关系”,等等。可以说,这种因果思维定势已成为有些人认识归因的一种典型表现。这种只注重怎样“做人”而忽视“做事”的片面归因心理将会在无形中极大地消耗大学生的奋斗意志。其根本性的危害就在于,有的学生认为人生第一要义就是要有好的“社会背景”或“社会关系”,其他都不重要。这是一

种危险倾向,它对社会潜在的不良影响将会是深远的。1.2.4 受社会牢骚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受到社会群体牢骚的影响,有些人也喜欢经常发牢骚。牢骚虽然是产生于内部需要的缺失,但指向的目标却是外部环境或某个对象。长期的牢骚可以使人忽视自我内部的不足,把一切问题的原因都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就是外部归因(情境归因)的过度化,实质上是一种责任推卸行为。喜发牢骚者往往高谈阔论而极少付诸实践。从大量社会观察得来的材料可以证明,凡是发展良好者,都是少发牢骚者;或者可以反过来说,凡是少牢骚者,发展都可能会较好。从日常观察可见,经常发牢骚的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对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使自己发展不良。

1.2.5 受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

社会转型以来,群体的浮躁心态颇为明显。社会浮躁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为短缺心理、社会焦虑心理、社会认知偏差、人性复苏且矫枉过正和社会价值的波动与转移等。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也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有些人很难安下心来读书。有些人认为社会热点“变化莫测”,学了“死知识”有什么用? 有的人是急于求成,刚学得一技半能就急于外出“捞世界”,结果导致知识功底不扎实,能力结构很不全面,更重要的问题是把心态搞坏了。

2、社会认知偏差形成的原因 2.1 个体归因的基本偏差

个体归因必然受到社会归因的影响,之所以把它归纳为个体归因,是因为这类归因往往是由个体认知推论的结果,并逐渐形成内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体归因的偏差主要有几个方面。

2.1.1.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有偏差。

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目前最主要的有“x 理论”(人性恶)、“y理论”(人性善)和“超y理论”(人性具有善恶两面性)。人性是异常复杂的,社会转型以来,一些丑恶现象使人们对人性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社会认识致使有些大学生过多地从人性恶的方面进行了人性归因。如果从人性的阴暗面进行片面的人性归因,就会看不到人性的积极面,导致自我发展的悲观和失望,产生“精神疲软”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认识往往是潜藏不露的,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较为普遍的表露,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2.1.2 人际冲突认识有偏差。

市场经济社会中表现出激烈的竞争,对于人际互动冲突的归因偏差在大学生中也有明显表现。如不从积极方面看待竞争,认为人都是自私和相互利用的,人与人之间就难有诚信(在现实社会中,诚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如果认为人忠诚老实会吃亏上当,就会导致怀疑主义的观念。大学生如果有这种认识,就会经常处于高焦虑状态,对他人充满了猜疑、防范与恐惧。这样就会自我强化对社会和他人不信任感或不需讲诚信的不良观念。

2.2.3“关系”决定一切的归因偏差。

毋庸讳言,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 有权力有关系就有一切”的观念和现象还是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特别是社会的权谋人格与权谋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很大。有些人常常将“关系”挂在嘴上,好似离开了“关系”就寸步难行。在现实中,大学生找关系、求人情的现象颇不少见。如果此种归因倾向强烈,他们就不会扎扎实实地学习,而是千方百计地去搞关系。长此以往,就会搞坏学风,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2.2.4 人生观的归因偏差。

有上述几方面倾向认识的大学生必然认为人生靠的是机会与运气,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找关系、寻靠山、撞机会。凡事都抱有“赌一把”、“捞一票”的心态,使整个人生观出现严重扭曲倾斜。上述大学生个体—社会归因的偏差已明显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诸如学习动力不足,过多地关注社会的负面现象,对走上社会充满疑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恶性事件(因为绝望而自杀,此类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的发生。所以剖析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形成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就显得异常重要了。2.2 社会成因 2.2.1 归因从众

归因从众(conformity of attribution),指在众人意见相同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而去赞同他人的看法。从众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是真实从众,也可能是权宜从众。“归因从众”在东方崇尚集体文化的情境中比较广泛存在。大学生属于思想极为活跃而判断能力又尚有欠缺的群体,对于社会认识,在自我独立判断能力不足时,往往容易出现归因从众现象,而且随同众人归因,也体现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一众所周知的道理,自然减少了心理冲突的困惑和痛苦。社会牢骚和社会浮躁等现象就充分表现了归因从众。2.2.2 群体极化思维

群体思维(group think),是指一群人(一般指十人左右)在讨论问题时容易倾向于极端的情况,即形成群体极化思维(polarization think),使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强化,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出现“极端化”。大学生在校期间总是过着群体(集体)生活,因而群体思维极化现象

很常见。如新生就很容易受到某些“老生”的影响(指不良影响)。反复的群体极化思维逐渐会形成刻板印象,即用固定的类化的直觉思维方式来看待人和事[7 ] ,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如具有这种思维方式,就容易形成某些偏激的观念,用极端的思维方式对外界做出反映。

2.2.3 元认知与心理策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有关个体认知方面的自我控制的有关知识或认知过程,如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换句话说,是主体对自我认知的认知,是高层次的认知。元认知水平高的人,能清楚地认识到自我认知的过程及认知方式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或调控,以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元认知水平低的人,则对自我认知的方式或策略处于浑然不觉状态,更不会对自我认知方式加以改进和调控。因此就会“跟着感觉走”,就会盲目从事却还自以为正确。怎样提高元认知水平,改进认知策略,是当代心理学全新的研究课题。2.2.4 控制点与自我控制

在人的心理控制点(locos of control)上,那些认为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属于“内控型”(internals)。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命运的抵押品,在人生经历中发生的事完全靠的是运气与机会,自己的人生轨迹被外部环境所牢牢控制的人属“外控型”(externals)(davis ,paladin2000)。内控型的人能对社会信息进行独立判断,更有内在动力(动机)稳定地追求既定目标,而外控型的人更倾向于依从或从众,更倾向于接受外部信息的暗示,更依赖于外部环境与他人的指示或诱导。如何使外控的人逐渐转为内控为主,这种“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的人格特质,近年来成为影响组织人格基本归因因素的主要因素,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研究 的重点课题(robbins 2001)。我国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加上中小学“应试教育”和学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如包办过多)的影响,大学生的外控型人格的比例是较大的,部分大学生在各方面的依赖性非常明显。怎样努力使大学生逐步从外控型人格转化为内控型人格,怎样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内控型人格水平,是目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课题。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校管理机制上把培养学生内控型人格特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决断能力。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那么社会人格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3 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理论假设 3.1 基于认知能力限制假设的相关研究

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基于gilbert、pelhamhe 和krull 有关人们进行社会判断时存在类别化(categorization)、特性化概括(characterization)和校正(correction)这三个阶段的理论。首先, 观察者对行为进行归类, 如, 微笑是好的行为。第二, 观察者对行为者进行特性化概括, 如, 微笑的人是好的。最后,观察者通过考虑情境性因素对特性化概括进行校正, 如, 此人为政治活动家, 因此他保持微笑是为了给人留下亲和的印象。这一阶段的划分为认知能力限制的观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 类别化和特性化概括是在处于较低认知层次的觉察(percieving)阶段发生的, 是一种“ 快而脏”(quick and dirty)的加工, 而校正发生于处在较高认知层次的推理(reasoning)阶段, 需要认知努力去调整最初的特质倾向性推断。因此,认知能力限制的观点认为, 某些年龄段的个体容易产生对应偏差的原因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使其不能对特质倾向归因进行充分的校正。

3.2 基于社会动机假设的相关研究

认知限制假设也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置疑和挑战。如horhota 等人在对应偏差年龄差异的研究中发现, 认知测验的成绩不能作为年龄和认知偏差的中介变量。因此部分研究者认为, 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偏差的差异性表现并非单纯是认知能力的差异导致的, 更多则与社会/ 动机因素有关。持有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致力于从个人信念、情感、动机等方面解释对应偏差年龄差异的成因。4 评价及研究展望

心理学研究证实,社会认知是可以通过学习(教育)而获得的,即它是可教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经验相当欠缺,加上受思维定势或习惯性思维的影响,现实中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极大,且大多数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这与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极不相称,也与社会对大学生的理性认识要求不符。教育者应在教育过程中,包括学生的生活指导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指导与训练,使大学生能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应对策略,逐渐了解和把握自我认知的主要方式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适应社会图式(socialschemas)的应对策略。这对大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出,积极情绪对年轻和年长者在计划任务中的表现都存在负面影响, 然而, 消极情绪能够促进年少者的表现而阻碍年长者的表现, 原因是年长者在消极情绪条件下将本来就有限的认知资源中的一部分转移到了消极情绪的抑制方面。因此, 今后的研究者应更多关注于寻求整合的路径, 展现这一领域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未来研究的可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蒋永福,刘敬茹.认知图式与信息接受.[j] 图书馆建设, 1999(3).[2] 黄立清.社会认知图式理论评价.[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 年03 期.[3] 乐国安.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 江西 [4]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5] 韩永昌.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6]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 秦筱萌,李怡轩.社会认知偏差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消极影响 及对策[ 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6,(1).[8] 邢淑芬, 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1): 78-84.[9] 朱新秤.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学动态, 2000, 8(2): 74-80 [10] j l 弗里德曼,d o 西尔斯等著.高地,高佳译.社会心理学.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143 [ 11 ]周爱保,赵 鑫.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探析: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心理学探新.2008 年总第105 期

[ 12 ]邵道生:《当代社会的病态心理分析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 孙连荣, 杨治良.社会偏见的人格因素研究综述[ j].心理科学, 2009(3).[14]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 2002(1).[15] 乐国安.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16] geeraert n, yzerbyt v, corneille o, wigboldus return of disposit ional ism: on the linguistic consequences of disposit ional suppression.[17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4, 40: 264-272.12

领导干部对群众篇五

影响领导干部现成正确群众观的认知偏差研究

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每一个党员干部本应该做到“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2然而,现实中却往往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屡屡表现出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和贪污腐化等言行。而这些令人惊诧及嘘吁的言行所透露的,正是他们对群众的错误认知。

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正确认知源自于党的群众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正确群众观的六大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3尽管党中央及领导人一再强调并以身作则,尽管党的群众观点历历在目,不少干部甚至耳熟能详,但仍然有不少领导干部背离群众路线、脱离群众、贪污腐败,其情其景令人堪忧。

一、领导干部错误群众观的表现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这实际上对错误群众观的行为表现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当前,在1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c】,邓小平文选(第2卷)【a】,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胡锦涛,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2009年1月13日)【c】,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a】,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n】,1990年3月12日。

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同样存在这几种现象:

1,官僚主义作风

毛泽东曾把官僚主义的表现分为二十种,可谓详尽且精彩,如“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4等等。综合这些分析,不难看出,官僚主义者通常喜欢“高高在上,满足于发号施令,工作飘浮,不务实事”、“不去了解基层情况,不关心群众的疾苦。”

5有些领导干部犯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有的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有的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有的办事拖拉,不讲效率;有的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有的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有的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

2,主观主义习惯

3,形式主义表现

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做工作不去认真领会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空头口号;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搞各种名目的所谓“达标”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恶果,等等。

4,个人主义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脱离群众有四种表现:

一是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不讲卫生;

周恩来,反对官僚主义【a】,周恩来选集下卷【c】,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2页。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n】,1990年3月12日。

二是不愿接触群众,认为我是干部,群众有事自然会找上门来;

三是不善于听取意见,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些不带普遍性、支离破碎的问题,甚至是不具客观性的,对工作没有指导性;

四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及时解决。有些事情,就干部看来是小事情,然而群众即认为是大事情,干部没有把群众的大问题快速解决,群众对干部就会失去信心,长期下去,干群关系就不和谐。

5,以权谋私行为

有的由于脱离群众,讲的话是大话、空话、套话,甚至是主观主义的假话;有的由于脱离群众,官气十足,霸气冲天,严重伤害了群众感情;有的由于脱离群众,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怨天尤人;有的由于脱离群众,弄虚作假,办事不公,招致群众痛骂。

有些领导干部犯有严重的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有的只图虚名,不务实效,不了解民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喊口号,说假话,说不负责任的话;有的热衷于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应付上级,应付群众;有的搞各种名目的“深入群众”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有的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以致酿成群众性突发事件。从表面上看工作都部署了,口号也提出了,但往往是工作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没有抓到底,结果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没有实效。这种风气如果不纠正,不仅会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落实,也会使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

有些领导干部有严重的消极腐败行为。尽管我们党对腐败现象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惩治,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腐败现象仍有滋生蔓延的势头。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又一批领导干部落马。从1992年的十四大到200

0年11月的8年期间,全国受处分的县处级领导干部有4145人,受处分的地厅级领导干部有331人,受处分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有21人。腐败现象呈现出干部级别越来越高、贪污受贿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广、敛财速度越来越快、冒险胆子越来越大、大案要案窝案串案增多的态势。

二、导致错误群众观的认知偏差分析

三、减少认知偏差的对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