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高二化学教案设计实用(4篇)

2023年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高二化学教案设计实用(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9 11:51:09
2023年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高二化学教案设计实用(4篇)
时间:2023-05-19 11:51:09     小编:zx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高二化学教案设计篇一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__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五、重点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高二化学教案设计篇二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锈的吗?

新授: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2e-=zn2+

在cu上:2h++2e-=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高二化学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密切相关。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伸,更是进一步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知识、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同时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能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高二化学教案设计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难点突破:

1.精心设计实验:将教材实验设计为4个学生为一组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2.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突破难点。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该难点,我做如下设计:初学时让学生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写成离子,哪些不能改写离子,要指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第110页)。采用自学、反馈练习、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同学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并且要将书写难点分散到其他教学环节,在学习离子反应的意义时,设计练习4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设计练习3个书写。

五、学习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毛刷。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x人一组进行实验。

七、教学过程

总体构思:

教学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习

学习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展示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通过学生书写它们的电离方程式,得出它们之间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引出今天要探讨的课题——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