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案设计表格式 教案设计表格篇一
导语:《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云南的歌会表格优秀教案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云南的歌会表格优秀教案设计
课 题 课 时 主 备 合作伙伴 备注 云南的歌会 二
教学
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品味本文精妙的文笔,学习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
4、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品味本文精妙的文笔,学习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
3、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策略及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2、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本文的结构。
教学具课件资源准备
相关课件 图片 教 学 过 程 复案补充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创设一种民俗情境氛围。师:这个电影片段描述的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对歌的场面。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互嘲互赞,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去感受一下云南歌会的特有风情。
板书: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 -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轮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自主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面?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思考后明确: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合作探究:文中所描绘的三个唱歌场合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后明确: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歌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山路漫歌”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3、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 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
①云南民歌内容:其十分丰富。无论是重大事件、男女爱情、生产斗争、婚丧礼俗、丰收节庆,还是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礼仪知识,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云南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②云南民歌艺术形式:它融民间诗歌、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说唱音乐为一体。③云南民歌艺术地位:它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是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四、再读课文,复述训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准备复述。
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先组内交流,然后小组推出优秀者再全班交流。
五、小结。
通过整体阅读,我们初步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这种特有的歌会形式,这种别开生面的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同时也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完成词语手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件展示字词复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箍桶 忌讳 花冠 龙吟凤哕
2、解释下列词语: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新课研讨: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文章蕴涵的情趣与作者的赞赏之情。问题研究:
1、指名朗读1-3段,思考:这三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自主探究后明确:
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第二段: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第三段: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2、教师范读第四段,然后学生读,注意读出韵味,读后学生点评。 思考:
1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家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合作探究后明确: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诚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写“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3、指名朗读第五段,思考:本段从哪几个方面刻画“金满斗会”的情景?“金满斗会”的演唱方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自主探究后明确:
从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等方面刻画。方式:每桌各自轮流低唱,唱和相续。内容:《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的曲子。
4、品味赏析语言:
教师着重选出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如: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因此,此处一个“多”字下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唱互赞。
三、拓展延伸:
1、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2、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说说我们这个地区有哪些民风民俗?
(答案可以多样性,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细致分析、体味,有理有据。)
四、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一定要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要树立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五、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 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2、完成语文作业本。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 山路漫歌---发自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练习设计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蹲jù()酬hè()pì()喻xī()微 忌huì()chún()朴2.给加点的字注音。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柞木林()3.解释下列词语。(1)即物起兴:(2)向例:(3)面善:(4)引经据典: 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表格优秀教案设计
“新语文”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公开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初一教案
加入时间:xx年3月23日9:15课堂学生管理利器xx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xx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高中朗读音频大全免费下载新华字典省年会首届初中“新语文”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张一
一、课文说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品味文章精妙的文笔,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歌会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感受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走进云南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感受。这些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云南特有的风情,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随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去云南看看。整体感知,走进歌会沈从文,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的作家来到了云南,被这里的风土民情深深吸引。他说:“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分享一下作者的见闻。请同学们速读文章,说说作者有哪些见闻?探究文意,参与歌会作者用微妙的笔触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当地人邀请你参加其中的一种歌会,你会参加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理由。品析人物,回味歌会沈从文先生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请同学们思考“活人”的含义。文章中,沈从文先生描摹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假如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请你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拍摄一张照片,你会选择哪个人物?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他的照片配上一段展示他风采的文字。走出歌会,认识作者: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他们健康美丽、质朴纯真、热情无私……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洗涤人的灵魂,为生命颂歌的作家吧!沈从文,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他常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世界,作品中处处流贯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纯朴自然人性美的倾心以及对愚蠢自私的极端憎恶。推荐阅读:小说《边城》
五、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文本的改革,更是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的改革。就教材而言,与旧的教材比较,最大的改变在于从知识性到人文性,从被动性到主动性,从微观性到宏观的改变。在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点,最后认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教的方式来说,在于要求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云南的歌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种古老的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但是文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中,我特别注意了几点:
一、在激情中导入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放展示云南风采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沉浸在教学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打下了学习此文的基础。
二、在朗读中感知作品内容。
“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博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知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社会美。
三、在参与中领略文字的魅力。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本文语言的欣赏上,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成为歌会的主角,以此去感悟文字的魅力,感受歌会的魅力。教师根据情况选出语言片段引导欣赏,以补足个体差异。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这样的设计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又有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同时学生的精神领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撞击,充分张扬了教材的人文性。
四、在回味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学生在歌会中体味到了诗意的生活,更被那些张扬生命本色的人们所感动,脑海中闪现着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了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设计了为人物拍摄照片配解说文字这一环节,希望学生将这些“活人”的形象在头脑中定格,也为这些鲜活的生命颂歌一次。抒写性情之中,方显学生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教案设计表格式 教案设计表格篇二
《亡羊补牢》表格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认真改正,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教学重难点】
1、认读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背诵课后《背诵积累》。
畅所欲言。讲授新知1、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2、范读课文,提出要求。
3、解决汉字词及难读句:
⑴出示带汉字的词语。
⑵认读汉字、组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⑴个别指导朗读。
⑵反馈朗读。
5、细读课文:
⑴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思考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
指名把这一段的内容讲一讲。
⑵第二、三自然段:邻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劝他的?谁来读一读?
他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第三段。
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分角色朗读这两段。
⑶第四自然段:他不听劝结果怎样?
⑷第五自然段:指名读
他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改正,还晚不晚?
畅谈他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齐读课题,畅所欲言。
边听边注意课文中的难读词句
自由练读、自荐读、轮读。
自由练读课文。
轮读课文、互相指正。
自荐读、畅所欲言。
自荐发言。
自荐读。
自荐读。
畅所欲言。
同桌读。
畅所欲言,自荐回答。课堂小结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析本文写作方法。
师: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自由读。
畅所欲言。
自荐回答。
布置作业1、练习给汉字组3个词,并选择其中一个词造句。
2、练习讲这篇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
结果又少再没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