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十四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1 21:02:2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十四篇)
时间:2023-05-11 21:02:27     小编:xiejingc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平移现象,汽车运动是平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第6题)

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 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

生1:81÷9-3=6

生2:(81÷9)-3=6

生3:9-3=6

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

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

师:接着怎么做?

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

(教师板书:算)

生1:接着列算式。

(师板书:列)

师:列好后还要怎么样?

生1:最后还要检验。

(教师板书:验)

师:根据这个图形,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列综合算式由不用小括号过渡到需要添加小括号,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三、看表格列算式。(第9题)

1、减法。

(1)出示过渡题目:

被减数56减数35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被减数和减数及相应的数字。)

(2)将56换成42+14,出示如下课件:

被减数42+14减数35

师:这个时候,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你又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

预设:

生1:42+14-35=21

生2:(42+14)-35=21

生3:42+14=56

56-35=21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出这道算式吗?是多少减多少?(教师一边指着算式42+14-35,一边问)

预设:

生1:42加14减35。

生2:42加14的和减35。

师:综合算式比较规范的读法是,先算的符号读成“与”,比如这道算式可用读作:42与14的和减35。

(3)小括号在减法算式中的应用。

出示下表:

被减数62减数15-3

师:你还会列式吗?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15-3=12

62-12=50

生2: 62-15-3=50

生3: 62-15-3=44

生4:62-(15-3)=50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62-(15-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1:62减去15减3的差。

生2:62减去15与3的差。

生3:62减15减3。

【设计意图】从不用括号的综合算式过渡到需要添加括号的综合算式,既体现了层次感,又再次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2、除法。

(1)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6+6减数3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跟刚才那个相比,哪里不一样了?

师: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师:你还会列式吗?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6+6÷3=8

生2:6+6÷3=4

生3:6+6=12

12÷3=4

生4:(6+6)÷3=4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出(6+6)÷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6与6的和除以3。

(2)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36减数16÷4

师:你还会列算式吗?

师:这时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36÷16÷4=9

生2:36÷(16÷4)=9

生3:16÷4=4

36÷4=9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36除以16与4的商。

3、巩固练习。

被减数7x950减数2836÷6

被减数54-2214减数883-76

生先独立完成,展示后评价时:

师:你会读出你写的算式吗?

预设:

(1)7与9的积减去28。

(2)50减去36与6的商。

(3)54与22的差除以14.

(4)14除以83与76的差。

【设计意图】相应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巩固了综合算式的读法。

四、课后练习。

出示下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根据分步算式列综合算式,比根据表格列算式更深一个层次,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四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五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六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1。 (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七

p36我长高了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八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师:最近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九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观察、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在除法计算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教材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学年段的调整,教材在编排的层次上有以下变化。首先,不断将有余数的除法与刚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两种情况对比呈现,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同时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关系。其次,将除法竖式的教学安排在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突出了引入除法竖式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为试商的教学作好准备。最后,单独编排试商的例题,突出试商的方法:求商时要想几和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并且保证余数小于除数。同时,为保证试商的准确性和速度,教材在练习中还增加了单项练习,如练习十四第4题和第6题等。

2.教材编排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的例6中,同样借助画图这一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

为帮助学生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主要体现为下面4次对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第二次是例1、例2中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与横式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与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操作,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继续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针对难点增加教学试商的例题,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单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编排,与表内除法的试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过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在本单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过操作分物得出来的,从例4开始离开具体情境直接用竖式计算,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这个算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编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竖式,要求学生想乘法口诀,找出与除数相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的那个数,这个数即为商(通过余数小于除数加以判定)。这样的数学,既教给了学生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了基础,因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

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修订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这样的编排,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具体到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等提示,使学生经历审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等全过程,并通过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教材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

结合前面的阐述及本单元知识的特点,下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总体的教学建议,供教师进行实际教学时参考。

(1)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理解。

几何直观是《标准(20xx)》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运用(几何)直观,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借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最基础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这些例题的教学都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的缘由。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学生理解题意的过程,实质上也包含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些往往都需要借助直观。如例6中题目的呈现、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乃至最后对余数含义的说明,都借助了直观的手段。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借助直观,让学生学会利用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以清晰地“看到”数量关系,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将操作、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除法常常经历如下面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书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学具操作、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学具操作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建议在帮助学生理解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法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在上面右图中,横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义的语义表征、动作表征、符号表征,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号表征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竖框中则是本节课要建立的动作表征与另外两种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

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应建立分的过程(操作表征)、口算的过程、竖式的书写过程(符号表征)以及语言表达过程(语义表征)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学习难度,此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

(3)认真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前的知识基础。

正如前面在编排特点中所叙述的,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对于平均分及表内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本单元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复习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同时通过复习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直接的了解,确定好教学的起点。

尤其是在教学除法竖式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前测,了解学生对除法竖式都有多少了解,以确定教学时需要突破的“点”。比如,在教学前,我们曾通过如下题目对学生进行过前测。题目如下:有15枝花,一个花瓶插5枝,可以插几个花瓶?

调研时,要求学生分别通过操作、算式表达、写出心目中的竖式三种表征方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其中算式表达和写竖式两种表征方式的调研结果如下。

在算式表达方面,学生列出的横式有:15÷5=3(个),15-5-5-5=0。其中,第一个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横式;第二个式子用的是减法,体现了逐次减的过程,虽然没有写出结果,但能看出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让学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竖式表征时,学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竖式。

从上述几个竖式中可以看出,学生列竖式时明显受到了加、减法竖式的影响。第四个算式虽然出现了“”号,但从表达的形式上看,这位学生仅仅是见过除法竖式,但对这种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并没有理解。

从综合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解决需要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竖式。究其原因,这与除法竖式的特殊性有关。这也是除法竖式的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教学时,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一

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正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课件自我评价纸口算纸答题纸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口算比赛

1、师:课前老师就听说我们二一班的同学们数学计算能力非常棒,今天老师先准备了1分钟的口算题卡,想看看大家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们先来比一比好吗?

师: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自我评价纸,老师会结合同学们的课上表现,奖励给大家评价星星,这节课得到评价星多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准备一份小礼物,希望同学们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这节课上展示出来。

2、教师组织学生完成1组1分钟口算。

3、反馈计算结果。教师订正,学生自己判,统计全对、错3个及以下、错5个及以下、错5个以上学生数。

师:整体来看大家的计算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有的同学有点紧张了,没关系,老师不会通过这一次比试就对大家下定论,因为这节课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请全对的同学在自我评价纸上画2个星星,错题在3个及以下的同学画1颗星星。

(二)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8×3÷4= 6×8-5=

9×(6÷3)=7+(9-6)=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题目,分组完成。指名侧板书。(教师提前写好)

反馈学生做题情况,板书同学给订正,并总结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指名4人侧板书并订正。

学生自我评价。(作对的同学涂1颗星星)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例3:7×(7-5)(77-42)÷7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和我们刚才完成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而且有括号)

师: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我们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指示)像这样加减乘除混合并有小括号的算式,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计算顺序。

1、播放课件。(展示运算顺序)

2、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结合以前的学习你能试着总结一下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吗?

(学生试总结,教师课件出示完整过程及运算顺序,并板书)

3、经历完整运算过程,指名板书。

(算式条贴:(14+7)÷7 5×(16―9)

师:老师这有两道题,你选择其中一题,来试着算一算写在答题纸上。

(1)学生选择试算,指名板书两题。

(2)学生口述运算顺序并订正。

(3)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师:同学们又了解到了一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学们你们都得到多少颗评价星。随机抽取学生问。选取得星多的同学到台前教师送一个小礼物。

师:同学们你们想得到惊喜吗?那老师就再给大家制造一些机会,我们来做一些练习。同学们要加油了!

师:下面的活动同学们要涉及到和小组同学合作。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吗?(课前分好)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12-5)×3 48÷(8-2)

34-(28-13)6×(7+2)(88-56)÷8

1、学生任选一题说说运算顺序。(全部说一遍)

2、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道题目。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2个算式,独立完成,后小组完成订正。反馈各组学习情况,教师巡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师:刚才我们以各种形式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练习。从反馈情况看大家掌握的还不错。看看自己的评价表,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的运算因为有了小括号,就改变了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看来小括号的作用还真是不小。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两人一组,自选一组题目完成并互相订正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师:同学们在合作学习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合作的也很好,尤其是****组,这组同学在自己的评价纸上再加一颗评价印章,希望其他组继续努力。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混合运算计时自选练习。(准备一组练习题)

为学生准备一组混合运算练习题,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练习。遇到问题可以请同组同学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老师会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大家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加上评价印章。

(五)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

2 2 2 = 2

要求:1、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到哪些填法?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本组想到所有填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发给各组1个纸条,便于各组记录所有填法)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总结评价印章情况,颁发神秘惊喜。

2、同学们谈感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二

课件演示:1根1根数小棒,数到10根捆成一捆。

提问:是几根几根数的,数到多少根捆成一捆。10个一是多少。

课件演示:10根10根数小棒,数到100根捆成一捆。

提问:10根10根数,数到多少根捆起来了10个十是多少

(一)借助小棒初步认识整百数

小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

(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组各分得100根小棒。)

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组大约分得多少根然后提问:到底多少根呀,怎么才能知道呢讨论数法。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一共是多少根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借助小棒初步感知整百数

(1)初步感知200。

请两个小组的组长各带100根小棒到讲台前。提问:你们知道这两个小组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吗(200根)提问:怎么数这么快呀你们是怎样数的(一百一百地数)

请各组将刚刚数好的10捆小棒再捆成一大捆即100根。

(2)初步感知900。

请9个小组同时到讲台前将刚刚捆好的100根小棒依次举起来,引导让学生一百一百地数,数到900。提问:900里面有几个百

(3)初步感知1000。

提问:刚刚我们数到了900,再加1个百是多少呀教师将10个小组数出的10大捆小棒再捆成更大一捆。让学生轮流捧一捧,比划比划,感受1000根小棒的多少。

提问:1000里面有几个百10个一百就是多少

借助方块进一步认识整百数

多媒体依次出示1个方块、10个方块、100个方块、1000个方块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100是多少

观察前面所数的二百、九百、一千的方块图,进一步理解二百是2个百,九百是9个百,一千是10个百。

借助计数器深入认识整百数

(1)拨出200并读写200。

边演示边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二百用小棒表示要这么多根,用方块表示要这么多个小方块,那你们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工具来帮我们表示出二百呢(引导学生思考用计数器计数)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比较200根小棒、200个方块和2个算珠,思考:这里为什么只要拨2个算珠就可以了呢(因为有了数位的帮助,2在百位上,表示2个百)

复习已学的数位顺序表。板书:个位、十位、百位。

要求学生对齐数位写200。

追问:这两个0可以不写吗

(2)拨出900并读写900。

(3)拨出1000并读写1000。

学生在千位拨上一个算珠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在百位拨出10个珠呢(因为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拨10个珠太麻烦,直接在千位拨一个珠很简单。)

用计数器演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

尝试写出1000。

揭示课题

刚刚认识了200、900、1000这样的数,观察一下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我们把这样的数叫整百数。板书课题:认识整百数

认识生活中的整百数。

介绍生活中的整百数。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整百数。

(二)计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多媒体呈现方块图。

先让学生看方块图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再思考: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些算式呢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看,小兔也拖着一条长长的数轴跑来了,丢三落四的小兔少写了几个数,你们能帮他补全吗

追问:他还有一个问题:200和700,哪个数接近500呢你是怎么想的`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可爱的小狗也来了,他带来了三个杯子,他数了数第一个杯子中有200粒黄豆,那么这里的第2和第3杯中大约各有多少粒黄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列式计算并填写表格。评讲后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一共要走的路长度不变,已经走的越来越多,还要走的就越来越少。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十四

课本p63页第1题及练习十四的第1、2、4、5、6题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学过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灵活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纸,口算卡

师:同学们,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知识,谁能说一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1、教学第63页主题图(课件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题意。

生:把除法算式有规律地排一下,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师:(1)发下一张空白的表格纸

(2)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或者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4)归纳整理:一是把除数相同的算式归类。二是按商相同的算式归类(对于其他的方式也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的排列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

学生做第64页的第1题

先算出每道算式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要求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同时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游戏形式做第6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看清加、减、乘、除的运算符号

使学生初步形成百以内四则运算的口算技能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6题,完成后找学生起来回答他是怎样做的。

做第65页中第5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

再让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对口令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理解与熟练。)

1、27÷9=36÷4=56÷8=35÷7=42÷6=64÷8=

45÷5=8÷8=14÷7=18÷3=28÷7=54÷6=

2、你能给下面这些算式排排队吗?

7÷721÷345÷972÷936÷4

()>()>()>()>()

3、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除数相同商相同

18÷9=2

想:(二)九十八或9×()=18

18是9得2倍

本节课的复习中,在引导学生复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或按商相同的规律进行整理等。通过这样的整理培养学生井井有条的思维习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运算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得更牢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