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河南景点导游词(优秀11篇)

河南景点导游词(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1 14:02:53
河南景点导游词(优秀11篇)
时间:2023-05-11 14:02:53     小编:一叶知秋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一

秘洞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苏联核战争威胁情况下,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建设的地下“反修防修”指挥工程,秘洞是“三线”建设时期的见证,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辉煌,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秘洞是我国军事防御理念的集中体现,代表当时军事科技的最高水平,是地下防空军事工程的典范之作。现存的地上建筑17栋167间3936.63平方米,分布在河道两侧,依山而建。油机房、锅炉房、车库、伙房、营房,都是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做工非常精细,下部都有出水孔,有防潮的作用,顶非常坚固,虽历经40多年风雨,仍旧不漏雨。

在今天和平时期,秘洞具有很高的历史教育价值。虽然秘洞的军事作用已成历史,但在当时困难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特别是当年广大解放军官兵在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革命加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也是永远值得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个军事旧址正在成为冷战文化重构的新标本。那遗留下来的军事遗址,那壮观的工程,在今天,依然让我们肃穆!秘洞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缩影,同全国的各种地下掩体一起在防御外患中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成功威慑了两个超级大国,它是军事智慧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折射出中华民族防御战略和军事博弈的发展脉络,也因此成为我们今天战略思维的军事文化遗产。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二

面临苏联核战争威胁情况下,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建设的地下“反修防修”指挥工程,秘洞是“三线”建设时期的见证,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辉煌,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秘洞是我国军事防御理念的集中体现,代表当时军事科技的最高水平,是地下防空军事工程的典范之作。现存的地上建筑17栋167间3936.63平方米,分布在河道两侧,依山而建。油机房、锅炉房、车库、伙房、营房,都是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做工非常精细,下部都有出水孔,有防潮的作用,顶非常坚固,虽历经40多年风雨,仍旧不漏雨。

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

精神

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

精神

压倒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困难的

精神

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

精神

,也是永远值得发扬的宝贵

精神

财富。这个军事旧址正在成为冷战文化重构的新标本。那遗留下来的军事遗址,那壮观的工程,在今天,依然让我们肃穆!秘洞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缩影,同全国的各种地下掩体一起在防御外患中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成功威慑了两个超级大国,它是军事智慧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折射出中华民族防御战略和军事博弈的发展脉络,也因此成为我们今天战略思维的军事文化遗产。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到云台山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xx大家可以叫我xx,在我身旁的这位是我们的王师傅,王师傅有多年的驾驶经验所以大家尽可放心的把我们的`安全交给我们的王师傅,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观光游览,希望大家游的开心玩的愉快!

云台山位于焦作市修武县境内,距离焦作市区35公里,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是目前河南省内唯一一家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七个国际级称号的风景名胜区,他包含红石峡,泉瀑峡,潭瀑峡,万善寺,百家岩,茱萸峰,猕猴谷,叠彩洞,青龙峡,峰林峡等11个大景点。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我们的导游图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万善寺,红石峡,子房湖,猕猴谷,潭瀑峡,泉瀑峡,叠彩洞,然后明天我们一起攀登海拔1308米的茱萸峰。

下面我们去参观华夏第一奇侠——红石峡,红石峡又名温盘峪,长约两千米深68米,最宽处30多米最窄处仅有几米,由于峡谷幽深并且狭窄所有行程了一种冬暖夏凉的小气候,人称:“长春谷”,我们站在桥上往下看红色的峡谷在绿色的植被映衬下犹如万绿丛中一线红,可谓小中见大,素来享有“温盘峪”的美誉。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处规模并不十分奇特的钟乳石,其他地方的钟乳石都生长在石灰岩上,由水侵蚀,碳酸钙沉淀而形成的,石英砂岩上并不具备生长钟乳石的条件,偏偏长了一种钟乳石,这在地质上是比较奇特的,仔细观看原来山壁上有条天然裂缝,地表水岩石上层的石灰岩在地层下流发生了化学反应,经分解的物质,渗漏吸附在石英砂岩上而形成了这种罕见景观。

此处抬头可望到一处千年悬石,这块巨石夹在两座峭壁间就像快要掉下来的样子,站在下边会感觉心惊肉跳的,这块巨石又叫试心石,他身上还有浓重的地方民俗色彩,具有考验真善美,惩恶扬善的重任,当地有一种民俗就是讲未婚男子在想心爱的女子求婚时,女子为了考验小伙子的真心和胆量,就让他站在试心石下,对天发誓,与爱心永结同心,若食言愿葬身石下以示惩罚。

我们们再来看雄山秀水的子房湖,为什么叫子房湖呢?古人云“山之名人一著”张良字“子房”,是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儒家所推崇,为道教和民间所神话,传说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王未遂,到云台山来避难,因为在河边踩住了伊尹的脚印而得神,于是人们将这里的湖叫子房湖,将湖对面的山峰叫“张良峰”。

接下来我们将欣赏到的是华夏第一秀水——潭瀑峡,潭瀑峡又叫小寨沟,这里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雅号叫“潭瀑川”,潭瀑峡有个景点叫龙蛇潭,关于龙蛇潭有个传说,传说女娲娘娘为民除害斩杀了一条大黑蛇,他的子孙后代四处逃散,其中有条小黑蛇逃到了处荒山,也就是小寨沟这一带,每天早晚来此戏水,吸收了此潭的灵气,久之成龙,所以此潭也叫“渡仙潭”。

紧接着我们去高瀑深涧的泉瀑峡来欣赏一下别是特色的“云台天瀑”,他落差314米堪称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他很窄又有“天下第一瘦瀑”的美誉,他上吻蓝天下踏石坪,犹如擎天玉柱,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用在这里真是恰到好处!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四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2公里处的五乳峰下,是为纪念禅宗祖师达摩而修建的,现存有一殿、两亭和千佛阁等建筑。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面阔和进深均为3间,单檐歇山式琉璃瓦剪边顶,殿内的木构梁架和斗拱都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

了重要

参考

资料。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五

七贤民俗村(原锦绣云台温泉山庄)位于焦作云台山修武县七贤镇转盘向西(焦作方向)800米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区云台山脚下,前期投资6亿元。七贤民俗村是一处以民俗小吃、河南非遗、室内温泉、星级住宿、休闲娱乐、拓展培训、ktv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七贤民俗村为游客提供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综合服务,是目前云台山地区档次最高、规模最大、服务最全的产业化综合旅游项目。

走进七贤民俗村,感受到的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和流动的画卷。关于七贤民俗村的旅游推介后,走进七贤民俗村的小吃一条街,在这里品尝滑县道口烧鸡、开封祁家黑笆篓花生、武陟油茶等最生态的、原汁原味的地道小吃。

据了解,七贤民俗村的“七贤”即取“竹林七贤”之意。中国魏晋时期的七名学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六

商丘古城即明清时期归德府城,现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20_年),距今已有520_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业、商品、商文化发源地之隐喻。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时叠压着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遗址。

商丘古城城墙周长3.6公里,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内地势为龟背形,城内建筑多为四合院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兵祸天灾,古城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但范围都在南北十里之内。城门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东门曰宾阳,西门曰垤泽,南门曰拱阳,北门曰拱辰。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在城门外再建一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防金木相克,古城东西两门相错一条街,成为中国古城中的唯一。

3.3米。现存商丘古城已520_年,历经战乱,但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

商丘古城格局是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不仅在我国,就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现存的古城池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商丘古城目前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商丘古城叠压着春秋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朝的应天府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为了古城的长久存在,不得不考虑黄河定期不定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的造访(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约有1500余次,其中在16世纪,平均4、5年就要发生一次).商丘古城现在的格局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_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_年)基本竣工,之后又几经修补完善,直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城墙外约500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即现存的城郭,已改建成环城公路)才形成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形如“‘古铜钱币’外圆内方”的独特格局。这与世界遗产标志的外圆内方基本一致。

据载,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更是“象天法地、顺天应地、取法自然”思想的应用,其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以祈求城池万年永固。鸟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枚巨大的“古铜钱币”。外为土筑的护城大堤,即城郭,呈圆形,象征天;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象征地。外阳而内阴,阴阳结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整个城池便成为阴阳合一、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与日月同在的道理。

名人典故

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因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而为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其前身为南都学舍,原址位于今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由五代后晋杨悫所创,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历来人才辈出。.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应天书院求学,家境贫寒的范仲淹“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终成大器后,范仲淹把家安在了商丘,他的母亲病逝后,他在家居丧,当时的应天府知府晏殊请他到书院任教,一时间,“从学者不远千里而至”,应天书院由此名声更盛。

这座书院,还培育出了被誉为“清初文章第一家”的侯方域。今人对这位xxx先生未免感到陌生,但提起清代著名戏剧《桃花扇》,这部孔尚任所著的传世名作,知道的人应该很多,但对其内容,能说出来的人又屈指可数了。侯方域便是这部名戏的主人公之一。

侯方域,河南归德府人士。历代簪缨,累朝世胄,祖为太常,父居司徒。”侯家确实是归德城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曾担任太常寺卿,父亲是户部尚书,叔父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他小的时候天资聪慧,但调皮异常。有一次,8岁的侯方域逃学到一座庙里玩,几个和尚在葫芦架下乘凉,见到“小才子”,就拦着让他做诗,顽皮的侯方域看着葫芦碰着和尚的光头,挺有意思,于是张口就来:

葫芦架上葫芦藤,葫芦架下葫芦明。葫芦碰着葫芦头,葫芦不疼葫芦疼。 等和尚们明白过来,这个调皮鬼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崇祯末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22岁的侯方域到南京应试,当时他的文名已经很盛,又是世家子弟,积极参加复社的活动,与陈贞慧等人被誉为“匡扶天下正义”的四公子,年纪轻轻,便名满天下。

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她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等待她梦中的爱情。当侯方域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感觉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互定终身,侯方域把家传的宫扇作为定情物赠给香君。后来,他们因为坚持自己的操守而历经磨难,这把扇子成为见证。这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风花雪月,可惜,随着清兵入关,明朝大厦快速地坍塌。

阉党阮大铖拉拢侯方域,被香君严词拒绝。阮怀恨在心,设法迫害,侯方域被迫投奔扬州督师史可法。阮大铖为巴结淮阳督抚田仰,要买香君赠予田仰为妾。香君不从,以头撞桌,昏厥于地,血溅桃花扇。侯方域的好友、知名画家杨龙友为香君爱憎分明的性格和对爱的忠贞深深感动,提笔就斑斑血痕勾勒出几枝桃花,此即“桃花扇”。香君托人把桃花扇送给侯方域,以明心迹。

后来依据这段故事,孔尚任写出了著名的剧作《桃花扇》,感动了古今无数的读者和看客。著名作家张爱玲曾感慨地说:“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这上略加点染,变成一枝桃花。”这段故事太有名了,所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结局和个人归宿后来有了很多的“版本”。最凄凉的说法是:李香君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后不知所终。最美好的说法是:侯方域和李香君历尽劫难终相逢,两人携手回到归德城,后来白头到老。但在归德古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结局却另有说法。南京被清兵攻占,李香君与侯方域脱难后,回到归德城侯府。香君更名换姓住在了翡翠楼(又名香君楼),相亲相爱如壮悔堂内今日的塑像。

数年后,侯方域再游江南,独自在家的李香君歌伎身份暴露,不为官宦世家的侯府所容,她被赶到城南侯氏庄园,不久郁闷而死,年约30岁。相传侯方域回家后,为香君修墓立碑:“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

这一年,35岁的侯方域忆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感叹平生可悔者多,于是把自己的书斋更名为“壮悔堂”。两年后,侯方域因郁郁寡欢、心情郁闷而病逝。

火神台庙会是商丘最为古老和盛大的庙会。简称“台会”,老百姓又称其为“朝台”。它是由人们对祖先阏伯(火神)的祭祀演变成盛大的庙会,距今已延续四千多年的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八,许多参加祭祀和庙会的人们,为阏伯添土圆坟并以敲打木棒、石块,吟诵悼念之词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阏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台的人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盛,至唐代已发展成相当隆重的庙会。据考证,火神台庙会至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大。朝台本来从正月初四开始,但路途较远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为表达对火神的虔诚与敬意,从头年的腊月便往这儿赶,春节未到,火神台附近方圆几里的村庄上已住满外地的香客。香客们如此虔诚,皆因对火神的崇拜,认为朝拜后,火神会在今后一年里保佑全家平安。台会设有总会,各地设有分会,朝台时由分会会首到总会先行报到,然后由总会安排朝拜时间,按次序进行朝拜。各分会朝拜时,仅随朝台进香队伍奏乐的唢呐吹奏者就有百余人。各地的香客朝台各有程式,五彩纷呈,是一种各地民俗大展示,内容丰富多彩,观者人山人海。香客游人熙熙攘攘,算卦看相者不计其数,每天到会人数达十多万人。台会上,各地的地方戏、曲艺、杂技、魔术及高跷、鬼会、竹马、旱船、肘歌、花棍、独杆轿、拉秦桧、武术、龙灯等等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各路能工巧匠制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枪、花剑、花刀、泥狗、泥鸡、面人、糖人、花灯笼、琉璃蹦蹦、泥响儿、竹响儿等等,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制作精巧,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尽显民间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其叫卖声也是各色腔调,此声盖过彼声。朝台的人们大多要买上一两件给孩子作为过年喜庆之物,让其尽兴玩耍,以增添喜庆和吉利气氛。庙会之上还有人另辟场地斗鸡、斗狗、斗羊、斗蟋蟀,或进行赛牛和逮猪比赛,非常热闹有趣。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百姓晚上表演的" 火龙舞 "(亦名滚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火是火神功绩的体现,火龙与青龙相对起舞,二龙戏珠,百般花样渲染出吉祥如意的气氛。朝台的各种仪式为商丘独有,与别处不同。

在商丘,除火神台会以外,还有 “ 白云寺庙会 ” 、 “芒砀山庙会” 、 “ 玉皇庙会”、“伊尹墓庙会” 和 “ 木兰庙会 ” 等。

民间艺术

商丘的戏曲文化也是十分独特的。在商丘戏曲文化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是豫剧,如果在商丘城镇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管走到哪里,在耳边回响的始终是那大腔大调的河南梆子腔。商丘人听起河南梆子来,是那样的如醉如痴、物我两忘。所以,有人说,河南梆子就像“ 海洛因 ” 一样,已融化在了商丘人的血液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河南梆子,商丘人的日子会怎么过。

早在北宋时期,城南五里的汴河边便出现了河市乐和 " 撂地 " 演出的艺人。宋元佑六年( 1091 年),此地重建了大型演出场所“ 照碧堂 ”,日夜都有戏曲演出。

清乾隆年间,梆子戏传入商丘。由于受民风民俗、语言及乡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 " 河南东路梆子 "——豫剧豫东调。豫剧豫东调曲调高亢、激越。女声唱腔明快、花俏,男声唱腔粗犷、大气、豪放,集中体现了商丘人坦荡、直率的性格。除豫剧外,在商丘这快土地上广泛流行并大行其道的还有二夹弦、曲剧、四平调曲子戏、大油梆、落子戏、评词、琴书、坠子、大鼓、大铙、武老二、京韵大鼓等。

四平调是在商丘诞生、商丘所独有也只有在商丘才能听到的地方戏,是文化和戏曲 “ 特产 ”。四平调根据花鼓男女艺人多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的特点及花鼓中原有的 " 平板调式 " ,借四平八稳之意,依 " 平调 " 之称,各取一字定名为 " 四平调" ,其代表作有《小包公》和《陈三两爬堂》等 。

商丘的民间舞蹈。目前仍在商丘民间流传的一些民间舞蹈,实际上是由远古时期部落聚会、祭祀仪式沿袭下来的一些 “ 肢体语言 ”。如今这些民间舞蹈已不仅仅是人们的娱乐形式而更具有 “ 文化活化石 ”的价值。让人惊叹的是,四、五千年前这些舞蹈被我们的祖先创造出来并发挥过它们的作用;四、五千年后,这些民间舞蹈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仍在表现和丰富着今天人们的生活—— 四、五千年的时空竟然就在那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商丘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民间舞蹈有三十多种,如龙灯、高跷、舞狮、旱船、竹马、火老虎、二鬼摔跤、老背少、花鼓舞、蹦伞、顶灯、独杆轿、顶塔、抬花轿、扑蝶舞、肘歌、串果园、鬼会、锔缸舞、小车舞、拉驴、挑花篮、秧歌舞、霸王鞭、挑经舞、大头和尚戏翠翠等等,极具地方色彩。高跷、竹马、旱船、火老虎、龙灯舞、拉驴等形体动作夸张大气、妙趣横生。小车舞、锔缸舞、挑花蓝等优雅风趣,有说有唱,诙谐幽默。鬼会、大头和尚戏翠翠等寄托人们的强烈爱憎,表演中揉进不少武术和杂技艺术,多人同时作舞又各有独特造型。挑经舞历史传说色彩浓郁,情节诱人。鬼会又叫" 大班舞 ",其中人物皆为鬼魂,思想寓意深刻,深受群众欢迎。小车舞以活报剧的形式鞭挞丑恶,浓厚的民间情趣令人捧腹。锔缸舞以当地民间生活为题材,有浑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让人百看不厌。

民间工艺

商丘的民间工艺。商丘人心灵手巧,民间工艺美术品种繁多,如剪纸、刺绣、编织、石刻、木刻、泥塑、面人、焰火等,能工巧匠辈出。

商丘剪纸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的剪纸风格迥异。河南的剪纸发展为豫东、豫西两大流派。豫西剪纸多为传统剪纸。豫东剪纸多取材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风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绣、民间印染传统工艺的营养。商丘市夏邑县火店乡马庄村的剪纸艺人邹素云,因剪龙闻名海内外,被誉为" 中华龙女 " 。她以纯朴的感情将心中之龙趣味化、感情化、人格化,她的剪纸构图新颖,剪法娴熟、不勾、不描、随心所欲,一剪而成。 1995 年 5月,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她的剪龙作为世妇会礼品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她剪的龙,长的达 56米,小的不足一厘米,或卧、或飞、或盘、或戏、或扶摇九天,或腾越大海,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在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展出,备受称赞。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七

我们现在正前往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途中,在您亲临其境之前,给您介绍一番“风穴山景区”。

出汝州城东北行9公里,便进入了“风穴山景区”。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区以风穴山为中心,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主要由风穴寺及其周围的风穴山、玉皇山、石楼峰、大小风穴洞、九妖十八洞、白蛇洞、仙人洞、白云洞、青蛇洞、怪坡、竹林寺、小龙门、一线天、马庙湖、旋风垛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这里,我重点给您介绍一下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风穴寺吧!

风穴寺位于群山环抱的风穴山深处。它北靠玉皇山,南望北汝河。风穴寺始建于北魏,据五代后汉时(公元950年)镌立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载:“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可知风穴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千年来风穴寺几易其名,魏时曰“香积寺”,到隋代又名之为“千峰寺”,唐时因寺倚风穴山,再更名为“风穴寺”,也算是寺以山名,山因寺显了。该寺唐初已初具规模,至盛唐寺院已十分可观。后岁月浮沉,风穴寺也几度兴替。风穴寺暨塔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风穴寺,院中建筑颇具历史文物价值。位于中心院南端的中佛殿飞檐挑角,金碧辉煌,它在木构建筑中甚为古老,是河南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坐落在高1米多的砖砌台基上,殿顶为单檐歇山式,造型古朴雄伟,每一根柱,每一垛斗拱,每一块砖瓦,皆规范一致,比例协调。中佛殿右侧是风穴八景之一--初建于宋代的高大的悬钟阁,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钟楼,它殿阁重檐,翼角反翅,蔚为壮观。钟楼中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一口大钟,重达800多公斤,为宋宣和年间所铸,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铁钟。此钟铸造精致,音律准确,声音洪亮,故而明人张维新就留有“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的诗句,因此,“风穴钟声”也成为汝州八景之一。自钟楼向北数步,有一座高耸云端的九层叠涩密檐砖塔,塔的下面安睡着唐代著名和尚贞禅师的魂灵,因贞禅师为风穴寺的开山七祖,故名曰“七祖舍利塔”。此塔风格独特,塔基较小,平面为方形,外部轮廓腰粗头脚细,呈抛物线状。塔身四角直壁,其上叠涩出檐九层,通高22米,每层四角系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妙趣横生。塔顶有刹,为覆镕体形,上有法器、宝盖,犹如火焰升起,别具一格。沿中佛殿的中轴檐悬行数十步,就到了毗卢殿。该殿兴建于明成化年间,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显得庄严宏大。大殿前面有一个月台,台的四隅有神态各异的石兽,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自东门出院,再向北走,又有接圣桥,此桥为明代所建,高10米,重檐硬山,分上下两层,上层内塑四面观音像一尊。整个阁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当您进了寺内,一定会惊叹于这组建筑群的布局特色。是的,你也许去过少林寺,也许去过白马寺,但和眼前的风穴寺略一比较,就会发现,在整体布局方面,风穴寺绝不同于少、白二寺那样,将寺院各建筑统一以中轴线为淮,对称排列开来,而是依山就势,错落参差,富于江南园林之营建特色,那中佛殿,那悬钟阁,那七祖塔,那毗卢殿,那观音阁,那望州亭,那上、下塔林……皆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因此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之感,而始终怀揣着“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心理,逐次迎来一个个惊喜。更奇的是,当你从毗卢殿出来,扭脸瞅见东边的一扇圆圆的月门时,千万别以为一出月门便把风穴寺看完了。其实步出月门,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北顺石路走下漫坡,接圣桥犹如一条彩虹越涧飞起,过了桥便是观音阁,阁前有一四四方方的泉池,叫“喜公池”。池深两米余,水色清湛,清冽甘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观音阁后面有一片翠幽幽的筐林,其下有一股山泉淙淙流出,旱不增,涝不减,四季长流。泉水经竹林自一个石雕龙口中喷出,扬起一道柱,落地生花,水珠四溅,再聚而成溪,绕过涟漪亭,最后汇入喜公池。离开观音阁顺山涧继续往里走,但见两岸石壁屹立如铲,又行数百米,更有悬崖不见够缝,若遇多雨季节,水自崖上跳下来,如珠如玉,似针似线,雾沫星华,悠悠拖地,宛若垂帘,故名为“珍珠帘”。看罢珍珠帘,回头沿石阶攀援而上,在翠岚亭小憩,再登上望州亭,若是晴明天气,举目远眺,偌大的汝州城便可尽收眼底。再四周环顾,远处的上塔林、下塔林,又可再激起人们的游兴了。可知风穴寺不仅寺内让人目不暇接,环寺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八

各位朋友:

大家到宋都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有说不完的故事。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的纪念地—————包公祠游览。

包公祠坐落在古城开封的西南隅,这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叫包公湖,相传一千年前宋代管理京城的开封府就被埋在湖面九米之下。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包拯而兴建的包公祠就位于包公湖畔。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享年六十四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包拯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大学士,死后封谥号为孝肃公。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直臣官吏,在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的政绩和特点主要可纳为执法严明、铁面无私;关心民苦、为民请命;谏言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谦洁清正。

关于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我国元朝以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直至形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包公,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景仰和喜爱,大家心目中的包公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们今天就通过包公祠所展出的内容来认识一下这个包大人吧!

(引领游客进入前殿)首先我想请问各位朋友,大家心目中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先生讲,黑老包当然是黑脸的,还有女士补充,头上有个月牙,胖胖的,很高大。这是我样心目中包公的形象:黑面威严,高大威猛。那么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看这一幅宋包孝肃公遗像。此碑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关于这块石刻画像的来历,我们从此碑文上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徐琪的官吏,在他赴任途径淝水时,在包公的后代家中,看到了一张珍藏的包公遗像。

当时他惊喜异常,就出资把包公的遗像刻在石碑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那块石刻的完整拓片,它真实的反映了包公的真面目,逼真的再现了包公当年的风度和仪容。包公就是这样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看到有人在摇头,不象啊,因为跟传说中反差太大。为什么传说中是黑脸的?大家知道上,中国各个省份都有地方戏,包公的故事在宋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舞台常用各种颜色的油彩绘成的脸谱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及特征,其中,白色多表示胆小、懦弱,一般来形容小人及奸臣的可恶嘴脸,从俗语“小白脸、坏心眼”中可体会到人们对白脸的反感。

所以象包公这样的清官绝对不可以是白脸的。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特别设计出黑色脸谱来表示包公的铁面无私。由于包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高大,他在舞台上的形象也是高大威猛、超出常人、与众不同,久而久之,我们就都觉得包公就该是黑脸、大个子。看来,实际并不是这个样子。

包公去世后,皇帝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赐谥号孝肃公。我们了解包公就由这孝肃开始。孝,表示包公是个极孝顺的人;肃,是表示严肃,开封有“包公笑比黄河清”之说。历史上,包公的父母中年得此独子,视为掌上明珠,抚养成人。少年包公聪明好学,二十岁就满腹经纶,心怀报国之志,家人望包公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包公不肯,他遵循一则古训“父母在,不远游”。大家很为他惋惜,就想到让包公娶妻,二十六岁包公与董氏完婚,心安理得留下贤惠夫人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二十八岁时包公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但包公很犹豫,因父母年迈不愿远行。此时的包公毅然辞官不做,他的理由是自已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为国家效力,而父母年迈,已无太多时日,自古忠效难两全,他决定先尽孝后尽忠,回到家乡侍奉双亲。三十六岁时,父母双亡,包公又守孝三年。

三十九岁时包公才开始做官,出任天才县知县。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包公对自已的后代子孙也要求非常严格,临终时,写下这样一则家训告诫后代子孙,意思是说,如果我包家的后世子孙有为官的,他们当中有谁敢胡作非为、贪赃枉法,那就决不能让他们踩进家门,即使人死了,也不能埋在老坟里。这种惩治方法,是相当严厉的。包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三十九岁出来做官时,曾写下一首五言诗,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首包公的诗作。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九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张衡生在南阳,葬在南阳。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的石桥镇,墓高8米,周长79米,周围有砖砌通道和八角形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花墙正面为一月门,门前两侧竖有墓碑两通,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为清光绪年间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桥镇)人。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终年62岁。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

东汉时期的都城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在好友崔瑗的帮助下,开始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数学、历法。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辞赋,初步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在文学和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公元120__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郡守,经崔援推荐,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汉安帝永初五年(120__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汉安帝阳嘉二年(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级顾问。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师洛阳,当了河间相。张衡第二次来洛阳,居住了20__年之久。在这20__年中,他的官职虽几经变动,但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他担任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灵台是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台,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年。张衡在这里反复实践,认真钻研,不但撰写了《灵宪》、《地震对策》、《浑天仪注》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巧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在《灵宪》中详细地解释了月象变化和月食发生的自然现象。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科学性的见解。他在灵台观察时,记录了天空中的星体。较亮的星有2500个,常明星有124个,叫出名字的320个。这与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2500~3000颗数据大体相同。当时在洛阳观察到的星体,与现代观察的星体数基本相同。他因此还绘制了《灵宪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星相图。

汉安帝元初四年(120__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转动并能准确地观察天象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他这一发明,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图箕迷信之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张衡的浑天学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学说要进步得多。

东汉时期,地震时有发生。张衡从青年到中年这个时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个郡国,百姓死伤无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促使了他对地震进行研究,决心创制一个测知地震的仪器。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54岁的张衡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用青铜制成,圆径8尺,状如酒樽;中有立柱,连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8个龙头,口衔铜丸;下面有8个蟾蜍,口向上张。哪个方面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口就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内,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守人就可知道发生地震的方向,并推测出震源的距离。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师洛阳连续三次发生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西面的机械发动,铜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们没有感到地震,有人则认为地震仪不灵了。但没过几天,释使报告说,那一天陇西郡发生了地震。地动仪可以测到千里之外的地震,这真奇迹!据英国李约瑟研究说,直到公元1880年,欧洲才制造出第一台地震仪,这已晚于张衡地动仪1700余年了。张衡发明地动仪在世界地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张衡被公认为是世界地震学的鼻祖。

张衡又是一位气象学家,他发明了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候风仪,又名相风铜鸟。铜鸟衔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干顶端,风来则转向,便可知风向,这一发明,比欧洲的候风鸟早1020__年,可谓世界之冠。

张衡是一位学识渊博、富于创新的科学家。他还发明了指南车。车上装着一个木头人,不管车子怎么转动,但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十

初祖庵,又称“面壁庵”,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西北约一公里处的五乳峰下的一个小山丘上。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0xx年),是宋代人为纪念少林寺初祖“达摩”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初祖庵三面临涧,古树掩映,乃山中胜境。

现庵院主体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千佛阁。

山门的具体建造年代已法无考证,当在金代或元代,现在的山门是1986年按旧制重建。

千佛阁是明代时期“初祖庵”的住持“福元”主持建造。内供有达摩像,并供“观音菩萨像”。千佛阁前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0xx年)舍利石函一具,石函四面有线刻画,图中天王怒目圆睁,仕女手托花果,鬼王披头散发。

另外,庵院内还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黄庭坚《达摩颂碑》、宋蔡汴《达摩面壁之庵》,明刻《达摩面壁图》等。

河南景点导游词篇十一

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陈家沟参观游览!陈家沟文化旅游区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千米处的清风岭上,南水北调中线依傍而过,南有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北有焦温高速于长济高速相交,地处中原经济区核心区,是河南省文化旅游核心区的中央,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陈家沟文化旅游区因太极拳而驰名。太极拳始创于明末清初,300余年来,经过陈氏族人和太极拳爱好者的传承和发展,逐渐衍化成陈、杨、吴、孙、和等诸多流派,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广泛传播,习练者达3亿之多。,温县成功申报陈氏太极拳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县被中国武协、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完成了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功荣获国家aaaa级景区,获批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太极拳博物馆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各位朋友,陈家沟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太极拳祖祠、祖林、杨露禅学拳处、陈照丕陵园、东大沟习武场、太极拳博物馆、中华太极拳文化园以及待建和在建的名人故居、大皂角树造拳处、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太极学院、太极养生旅游基地等,总占地20多万平方米。自1992年第一届国际太极拳年会成功举办以来,每年来陈家沟寻根问祖、拜师学艺、健身养生,感受博大精深太极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陈家沟景区已成为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及游客心中的太极圣地。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历代宗师纪念馆,它是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纪念馆的前面塑建有太极拳鼻祖陈王廷的铜像以及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碑碣,碑碣上刻有历代宗师的简介,这是中外太极拳爱好者为纪念太极宗师们的所镌立的。杨露禅大师学拳处坐落在青峰岭下,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杨露禅正是在这里拜陈长兴为师,并获得武当张三丰秘传拳谱的。拳谱堂是太极拳祖祠的主要建筑,该堂坐北朝南,堂前有太极拳始祖陈王廷铜像,左右两侧分别矗立着“武”“德”两通青石碑。大殿正中央竖立着八面经幢,正面墙上是太极演武图,大殿左右陈列着太极拳械兵器,东西两侧山墙上是太极拳套路壁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