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十五篇(通用)

最新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十五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0 09:00:12
最新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十五篇(通用)
时间:2023-05-10 09:00:12     小编:一叶知秋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题3】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

他的远谋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的战役,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 ______________(举一例)(4分)

【小题4】 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1)间:参与。 (2)徧:通“遍”, 遍及,普遍。(3)加:虚报(4)狱:案件。

【小题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2)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小题3】(4个空各一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有军事才能 示例: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

【小题4】示例:鄙: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 不鄙:善用人才,善于纳谏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注意(2)为通假字,(4)的古今义。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曹刿与乡人之间的对话来分析“请见”的原因,根据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话来概括曹刿的远谋即可。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二

三.(09河南省)(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忠之属也。 属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句子中划线词。(4分)

(1)肉食者鄙( ) (2)牺牲玉帛( )

(3)小惠未徧( ) (4)公将鼓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1:(1)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

(2)牺牲玉帛( 猪牛羊等祭祀用品 )

(3)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 )

(4)公将鼓之( 助词,表音节,无意 )

小题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小题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既克,公问其故。(用原文回答)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四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盛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相传作者是 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①又何间焉( )

②牺牲玉帛( )

③小信未孚( )

④望其旗靡(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忠之属也在课文中具体指的内容是 (用课文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或历史故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左传》 左丘明

2.①参与

②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③为人所信服

④倒下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定根据实情(处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看法:略。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五

(20xx 山东东营)

(二)(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2分)

10.答案:①鼓:击鼓进军 ②歼:被杀死 ③重:再次 ④以:凭,靠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怜悯年老的敌人,就如同屈服于敌人。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的彼消我长,并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战机,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评分:两种原因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3.答案示例:

写作目的一:两文写作目的在于表明要取得战争胜利就需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写作目的二:两文写作目的均不在于再现战争的场面经过,而在于揭示战争成败的因果关系。

写法一:两文都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写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有力地突出了写作意旨。

写法二:都运用了衬托。用鲁庄公的无知浅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用子鱼的随机应变、杀伐决断衬托宋公的墨守成规、自以为是(或以子鱼的急功近利衬托宋公的尊礼守信、远见卓识)。

评分:答对其中一个角度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六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又何间焉 间: ②必以信 信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可以一战

a.忠之属也 b.受之天也

c.何陋之有 d.见渔人,乃大惊

18.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19.阅读本语段,从鲁庄公的角度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6.①参与(1分) ②实情 (1分) 17.(2分)c 18.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2分)19.从本语段看,鲁庄公能接见曹刿这个平民百姓,并能听从曹刿的劝说,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取得百姓的拥护,成了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本文作者_________,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 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自非亭午夜分( )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4.文中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5.三峡景色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人,三峡文化也源远流长,请写出有关三峡的两句诗。

6.《水经注》对后世影响很大,李白、柳宗元等写山水的作品都深受其影响。请就学过和课外阅读过的诗文,举一例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郦道元

2.(1)通“缺”。(2)正午

3.文中描写春冬两季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悬”“漱”绘形。这些都与 “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冬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心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4.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了夏日长江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5.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6.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即借用了《三峡》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境清”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名著。

2.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1)弗敢加也( ) (2)神弗福也( )

(3)忠之属也( ) (4)望其旗靡( )

3.本文在描写战争过程时,语言简洁,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单的语言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4.本文不第三段通过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5.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左传》 史学 文学

2.(1)虚报(虚夸)。 (2)赐福,保佑。 (3)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尽心竭力)。 (4)倒下。

3.表现了曹刿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抓住战机。

4.(1)为什么齐人“三鼓”之后而“鼓”?(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5.战争中,曹刿能够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基础上了解对方特点和实力,做到知己知彼。启示围绕“面对大事应运用智慧,灵活应对”回答即可。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八

【甲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 弓手应声刺之

b.远近皆服其能其真无马耶

c.学而不思则罔遂曳矛而斗

d.见必与之决生死 轻寡人与

1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三鼓(鼓:击鼓) b.公将驰之(驰:奔跑)

c.远近皆服其能(服:佩服) d.适值偷在市饮酒(适:恰好)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b.乙文“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这句话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主人公都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一举取得胜利。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10.a 11.b 12.d

13.①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2分)②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生死吗?(2分)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九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②。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而去。

注:①尝:曾经②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③若将,若:好像。④待:防备。⑤飙:像疾风一样。这里指迅速。⑥盬(gǔ:)吸饮。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公将鼓之: ⑵再而衰:

⑶如是者三四次: ⑷果腹而去: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⑵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17.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2分)

18.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2分)

19.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2分)

参考答案:

15.(1)击鼓(2)第二次(3)像这样(4)离开

16.(1)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蜘蛛乘蛇不防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17。辙乱旗弃靡,以首俯地

18.示例一: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示例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19.弱者如果能抓住时机,也可以战胜强者。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十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小题1】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小题1】(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示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小题1】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十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衣食所安,弗敢专(个人专有)也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肉食者鄙(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c.公将鼓(击鼓进军)之;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d.且焉(哪里)置土石;惩(苦于)山北之塞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c.小大之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十二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曹刿论战》)

[乙](晋)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⑤,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___________

③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庇: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填空:

①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②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

4、甲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谈谈对这种做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鄙:目光短浅。 ②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 ③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②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

3、①远谋 鄙

②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

4、“略”。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十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11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2)衡: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何以战?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小题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用原句回答)(3分)

【小题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

【小题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

【小题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小题1】(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小题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评分说明:(3分)每空各1分。

【小题1】【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小题1】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十四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彼竭我盈( )

(3)牺牲玉帛( ) (4)又何间焉(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题3】 文中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小题4】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小题1】(4分)(1)同“遍”,遍及,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正旺盛;(3)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4)参与。

【小题2】(4分)(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

【小题3】(3分)(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近臣的拥护、神灵的保佑,而不是百姓的拥护。(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不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各一分)

【小题4】(4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用乡人与曹刿形成对比,突出了曹刿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远见和爱国热情;同时曹刿的答语也是全文的纲领,为下文写曹刿的远谋及庄公的鄙作铺垫。(1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徧”是通假字,“牺牲”“间”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虽”“狱”“情”“鼓”“作”“衰”“竭”,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了解“鄙”的意思,根据文中内容,抓住文中鲁庄公的言行表现来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从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人物形象的对比两方面来分析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曹刿论战课外阅读及答案 1.《曹刿论战》篇十五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③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②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③倍,通“背”,违背,背叛。

8.下面哪一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9.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何以战?

b.子将何欲?

c.何为者也?(《晏子使楚》)

d.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l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②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1.乙文中鲁国最终能将“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的原因是什么?(3分)

1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具体说说鲁庄公在使用人才方面有什么可取之处。(2分)

参考答案:

8.c(2分)

9.d(2分)

10.①(曹沫)凭借着勇力侍奉鲁庄公。(2分,关键词“以”、“事”)

②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略的土地。(2分,关键词“乃”、“许”、“尽”、“侵”)

11.曹沫凭借勇力,以死相胁,逼迫齐桓公答应交还失地。齐桓公怕反悔会失信于诸侯,失援于天下,只能实现承诺归还领土。(3分,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12.礼贤下士,能虚心听取和采纳曹刿的建议;宽厚待人,曹沫带兵与齐交战,连连失败,导致鲁庄公只能割地求和,但是他没有问罪于曹沫,还是让他做将领。(2分,要有具体分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