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12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8 22:38:03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12篇)
时间:2023-05-08 22:38:03     小编:zxfb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一

好一位林家美人,好一位凡间仙娥,好一位贤妻良母,好一位建筑名家。一个女子,若是生得美丽,并不稀奇;若是天资聪颖,也不可贵;若是贤良淑德,算不得惊天动地;若是坚韧有余,也最多得人敬佩。而她,却集世间所有光华于一身,这怎能令人不为之惊叹,不为之动心?

多少人为她动心,却只敢远观,不知如何靠近;多少人为她倾心,却一见她面,便自觉低了几等。即使她不曾流露出半分高傲,半分冷漠,仍让人不由心生敬意;即使她不曾扭捏羞涩,故作娇弱,仍让人对她爱怜有加。

无论何时见她,她总是大方的、端庄的、自然的`。她的眼神中,始终是那种淡定,又不时藏着点调皮。她的出现,为多少陋室华宇增添了光彩,为多少古板人物增添了灵性。难怪梁思成爱了她一生,守了她一世,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她的离去,令世间多少人叹惜,又令多少人悲戚。然而她还是走了,就那样离开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她的名字永远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记在了中国建筑史册里,永远被后人缅怀和爱戴。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二

读这本书之前林徽因的认知是位被三个男人爱着的女诗人,读后非也。

出身名门,妾之女,自小领会大家庭的人情世故,处理大人间的纷争,照顾弟妹。16岁随父留学欧美,父亲教育观超前,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正是这次放眼看世界,她找到了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这份志趣在她美貌如花外镀了层厚厚的金,这份志趣是她一生的灵魂,长期奋斗的梦想。

她的圈子里有文学家 政治学家 物理学家 文学家 诗人 清华北大教授等,这样的圈子决定了成为风雅高贵的`精英。即使战乱 ,即使肺病缠身,即使带着两个孩子 老母亲 ,她依然没向生活低头,经历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涯。即使夫妻二人一贫如洗重病缠身,但他们依然拒绝了美国“高薪厚禄” 因为一颗爱国的心。今才知她是中国国徽 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她虽才华样貌出众但是平凡生养,有一份事业加持,无须惊涛骇浪,只求现世安稳。两个子女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从事着自己最喜爱的的事业。

经历了繁华与优渥,也经历了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 友情 爱情,获得了圆满的婚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谁不爱?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三

好久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传记:之前一直肤浅地以为徽因是一位花瓶式的浪漫诗人,所以脑海里也只有她的那人间四月天以及和徐的纠葛缠绵,书里作者多少带着颂扬的基调,多少也美化了徽因,到现在我也不否认我眼里的徽因其实是林梁的结合,但是徽因身边都是当时的`才子,都是那时代文学界的代表,加上早年游历欧洲,婚后不辞劳苦随着梁考察古迹,也足以证明徽因不同寻常女子!经历了战乱,徽因也由原来的诗意浪漫变成了沧桑,然而不变的还是心中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就这样,对徽因的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

一开始我还感叹徽因生不逢时,但是仔细思考,也许正是这个历史,正是这种际遇造就了徽因;一开始我也感叹徽因命运多舛,但是就像某人说的,这也许是对徽因最好的结局,没有亲眼看着文革摧毁她的灵魂……

历史终归是历史,也许谁也没发再知道真相,谁也没法百分百客观描述太复杂的人以及历史,他们就像尘埃消失了,但是他们都给我们留了一份神秘和美好!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说将美好的东西摧毁了……

无论作者神话徽因的成份有多少,至少我心里除了记住她的人间四月天,还记得她作为女性是怎样地扩展自己的视野,坚定自己的追求,以及对爱,对美的执着!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四

网络上多见的关于林徽因的评价极其两级分化,可是这样一个人怎么能用极是或是极非来判定。书里可能又不少美化的成分,可林徽因的才情不假,为建筑研究做出的贡献不假,主要的人生经历不假,实在是不枉此生。

前半段的人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由的追求理想,有着丰富的'阅历,让人羡慕得很。读这部分的时候,有个很诗意的瞬间。

坐巴黎地铁在上学的路上读书,没有手机信号,最适合看书。文笔优美很有味道,情绪轻易就被拉回到100年前,那是个最让我着迷的时代,整个人陷进去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笛声,吹奏的并不熟练但也还是悠扬婉转,和我彼时的心绪极为相称。我抬头一看,吹奏者竟是一位黑人大叔,实在是有趣又矛盾的碰撞。对巴黎又多了一点喜欢。

可是随着站在的到来,社会的变革,生活开始受到一波接一波的冲击,之后的内容看得我几度落泪。为祖国的遭遇落泪,为他们突变的艰辛生活落泪,更为生活再难还要坚持理想的模样落泪。

最后疾病带走了她,在遭遇更多不幸之前,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五

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

其实,这也是她与陆小曼等的最大不同,陆小曼始终是朵仰仗他人的菟丝花,始终抵不住货真价实的'辛苦,始终离不开喧嚣纷扰的社交场。

但林徽因不一样,她是一位能耐寂寞的学者。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别因为自己是女人,就禁锢了双脚。真正长存于世的美,从来不止于皮囊,更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

梁思成亲自为她设计了墓碑,上面只写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林徽因留下了那么多诗歌、小说、散文,也留下了不少可载建筑史册的图文与设计。但她最好的作品是她的人生,能够让她成为民国女神范本的,也正是她高级的生活艺术。这门艺术的核心就是——倾我所有去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流言、什么挫折、什么磨难,林徽因始终是明朗、丰沛、欢乐、向上的。她要竭尽全力倾尽所有活出女人之美生活之美。

同为才女,林徽因与张爱玲不一样,张爱玲始终带着一种偏执、凉薄之气,于爱情、于生活、于生命都是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闪耀着一种光辉,温暖人心。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她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淹没在人群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六

她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她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说,想起林徽因,总是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鲜妍的美。也有人说林徽因被季节尘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做了邻伴,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

杭州,这座被世人赞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许多人魂梦所系之地。这里有闻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梦境的烟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难以言说的梦里情怀。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个莲开的季节,降生生于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在康桥,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多年后,徐志摩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岁过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挚爱了一生的人间四月天,就在某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静静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说是“生如夏花一样绚烂,死若秋叶一样静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金岳霖为林徽因送去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贴切的挽联表达了林徽因诗意美丽的一生。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七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她常想,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八

林徽因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女人,她是那样的有灵气,感情丰富多彩。纵观梁思成一生的成就,都与林徽因是分不开的,从一开始选择专业到后来各国游历,对古建筑的测绘,成立建筑系……直至后来的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林徽因都有很大的功绩!

林徽因既是理性的,从她选择梁思成到后来建筑学的`成就方面看到。也是感性的,比如她的诗,她的“太太客厅”,她的灵气与悟性……两种有冲突的性情在她身上表现的是那样突出!

她一生的经历是那样的丰富,知识是那样的渊博,才气是那样的突兀!

觉得她不属于家庭,但她有了家庭,她对梁思成有依赖,有引领,有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也是梁思成事业的大后方……但她却和徐志摩有那样深刻的友谊或许也是一种说不清的暧昧,还有金岳霖

她的一生那样的短暂,但是却是影响着那样多的人,在不同的领域有那么高的成就,还有那么多的朋友……

她的是幸运的,生在一个富足,思想新潮的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见识广博!“新月社”“太太客厅”可谓“谈笑有鸿儒”

她的一生是坚强和奋斗的一生,爱与智慧的一生,感性与理性突显的一生!艺术与实操都有成就得一生!

她也是美丽与时尚并从……

希望人们再也不要嘲笑她的“太太客厅”,她是那样的具有人格魅力,她在有限的生命里那样的用力奔跑,那样的努力帮助别人,那样的给予别人友谊,至情至性……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九

几落年华,几卷荷风,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作了邻伴。她,让每一次转身都隔世,又让每一次相逢都成永远。她走在人间的四月天,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寒冰玉露的林徽因,一代传奇女子。

林徽因,简单自持,凌霜傲雪,拣尽梅枝。姽婳如徽因,在那个时代的罅隙中清清爽爽盛开,既有着大家闺秀的温婉芳华,更生动描绘出新时代女性的自尊自爱。

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总能看到这样的徽因:着一身素衣,踏着青石长巷,莲开六月,浮光潋滟。出生书香门第的她,氤氲了家族的儒墨气质,一身斐然,才情绝世,亦姿容倾城。一身的白梅风骨,梅枝尽落,素笔傲然。清丽卓然的笔触间,她也如同静绽在池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欣赏林徽因,欣赏她走过的'平淡而淡淡出彩的一生,欣赏她的铮铮傲骨、冰清玉洁。这缓缓撩开的意境,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仅仅沉迷雕梁画栋,沉迷于对称的艺术。

人需要怎样的勇气,闯出自己最精彩的故事。人又需要怎样的勇气,在人前轻轻巧巧地走过,是是非非交与众口评说,转身即离,处之泰然,置之度外。

刹那缘起,刹那缘灭,人间萍客,慕开慕容。浮光潋滟,菡萏花尽,唯有你那开在季节里的容颜,以不败的,不朽的姿态,盛放在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十

高中时着迷林先生,[玫瑰]那时候脑海中的林先生局限于才情,读完《林徽因传》,林先生的形象更加清晰――富有才情,理性坚强、细腻敏感。

喜欢林先生与朋友在北总布胡同的日子,交流谈心,自然惬意。敬佩林先生在李庄艰苦时期依旧坚持阅读习惯,与梁共创《中国建筑史》。

早有听过林先生与徐和金之间有着说不清的关系,也带着好奇的心(我敬重的林先生是否真有几段奇缘……)读《林徽因传》。读完后,唏嘘一口气,爱情和友情面前,我看到的'林先生是理性的,又觉得林先生是幸福的,与梁相伴数十年,与徐和金保持挚友关系。

在山西之行,面对一些恶劣环境和体力透支的情况,传记中描述了林先生起伏变幻的情绪。在李庄时,林先生也会抱怨自己病重的身体和恶劣环境。一个人一生并不全是辉煌与成就,《林徽因传》描述的并不全是林先生正能量和辉煌的一面,这才是完整的。

当然,就从这一本小小的传记就了解了林先生,远远不够。

这本书可以叫《林徽因与梁思成传》?许多地方描述梁比传记主人还多几分呢。[微笑]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十一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天的时间,一直想写些什么。林徽因真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她的人生活的非常精彩,书中有一些内容对我触动很深:

一,非常欣赏她对热爱专业的执着,从小受过中西方的连续,接触很多人,每次看她的言论都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这是众多知识的积累,再融会贯通的结果;

二,书中聚集了很多在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名人,这要搁在现在,都是大明星价格的。特别向往他们一起下午茶的时间,畅聊各种事实,或就某个观点,甚至谋篇文章加以讨论,我认为这才是一种有意义聊天。(想想我们朋友间的聚会,好多是以吐槽为主题的,是有点儿浪费时间和精力哈);

三,书中对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有一定笔墨的描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封梁启超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书信,我想这才是一个父亲对子女尽心尽力的教导与指引。

四,林徽因在十六七岁的时候遇到徐志摩,我想她对他是一种崇拜,一种可以一起谈天说地的朋友。当然徐志摩是浪漫的,林徽因可以在她那个年纪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没有答应当时徐志摩的追求,这种智慧让人钦佩;

五,最后来说一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我想说的是能有这样的伴侣过完一生,这是最大的幸福,没有丝毫的遗憾。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篇十二

林徽因受人崇敬的原因有三:

一、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小桥流水的江南孕育了她的温婉灵气,欧洲之行又培育了她先进开放的思想,集合中方古典雅致之美和西方自由热血之美于一身,就凝成了我们眼中的林徽因。无论是桃李年华去往外乡求学,还是嫁为人妇生为人母后操持繁重家务,她都以敏感之心沉稳虔诚地生活,以一双慧眼追寻隐秘的美。

二、她举世的才华,以及那份对于建筑的`热爱。多数旧社会的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终日以家为业,勤勤碌碌,无法发展自己的特长。而林徽因幸生于林家,不仅没有被束缚在家庭中,还被送往外国读书,追寻自己的建筑梦想,甚至不满足于安逸的教学环境,在怀孕期间跟随丈夫外出勘查。她出众的文采博得所有听众的盛赞,而人以群分,徐志摩、沈从文、朱自清等诗人都是她的良师益友。

三、她虽身体孱弱,却以家国为己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生活在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而那些忧国忧民的志士们,一边在本位,尽本分,另一边鼓舞国民,拒绝卖国求荣。林徽因孱弱却不懦弱,在得知自己的亲人意外逝世时会悲恸昏倒,而在日本请求其书写文章时断然拒绝。她以自己的方式与单调的生活、残酷的国运抗争着。

正是这个如白莲花般纯净的女子,享有世间令人羡慕的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却在病痛中香消玉殒,令人嗟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