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十四篇)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6 19:13:43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十四篇)
时间:2023-05-06 19:13:43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一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1、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 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1、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 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 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 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 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 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四 、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二

教案

示例

【 】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 】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 】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 】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 】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

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

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

(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

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

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2、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

(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

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

(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

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 千瓦(kw)

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

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 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

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 6 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

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

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

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的电压( v)

经过灯泡的电流( a)

小灯泡的功率( w)

发光程度

1.5v

2.5v

3v

分析、论证与评估: 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 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p 额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 实 )

u 实 与 u 额 的关系

p 实 与 p 额 的关系

u 实 = u 额

u 实 < u 额

u 实 > u 额

p 实 = p 额

p 实 < p 额

p 实 > p 额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题第3、4题。

2.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

电冰箱 电熨斗 电视机 电烙铁 电风扇 微波炉 洗衣机

4.课外延展(选做题: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要求3班95%的同学要做,1、2班20%的同学做)每个家庭都需要照明的电灯,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哪一种灯更好呢?某中学的同学在课外调查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的如下情况:60w的白炽灯与11w的电子节能灯发光效率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如下表中的数据:

项目

额定电压 /v

额定功率 /w

寿命 /h

单价 / 元

当地电费 / 元

白炽灯

220

60

1000

1.5

0.58

电子节能灯

220

11

5000

30

0.58

请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你应该选择何种照明灯具更经济?(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随时留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你就会惊喜的发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三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平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平均植,减小误差。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平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5)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平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实验注意点

6、实验步骤

(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五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六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1.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

2.知道正确读取电流表读数的方法,会读取电流表的读数。

3.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j0401型(或j0402型)演示电流表1台,小电珠2个,大号干电池(r40)2节,开关1个,导线若干根;

几种不同外形的电流表(课本图5―5)各1台;

放大的j0407型电流表外形图1幅;

电流表读数示教板1块;

小黑板1块(预先画好实物图)。

一、引入

提问:普通的照明日光灯和晶体管收音机,哪个工作电流大?(见课本图5?4)

要测量各种用电器的电流,需要用专门的仪表――电流表。

二、新课

板书。二、电流表

1.电流表的用途、种类和符号

说明电流表的用途后,展示各种电流表,图示并让学生记住电流表的符号。

引导学生观察j0407型直流电流表和放大的电流表外形挂图,问:

表盘上共有几排刻度?“0”在何处?

该电流表共有几个接线柱?

指出三个接线柱可以接成两种不同测量范围(顺便说明量程的概念)的接法,因而表盘上要有两排刻度,下面具体介绍读数方法。板书。

2.电流表的读数

用电流表读数示教板分别说明使用3安量程和0.6安量程时,每大格表示多大电流,每大格中有多少小格,每小格表示多大电流。

选择不同的指针位置,进行示范读数。

问:现要测量图1电路中通过灯泡的电流,应如何使用电流表?板书。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1)要串联在电路中

①在黑板上的图5―8中画出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的电路图。

②根据串联的特征解释串联二字的意义。

③通过把电流表接入实际的实验电路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操作过程,加深对“串联在电路中”的理解。

④出示画有课本图5―8中乙图和丙图的实物器材图示的小黑板,用粉笔画线当导线,示范连接乙图,然后让学生连接丙图。(接线柱暂不标“+”、“?”)

(2)接线柱的接法要“+”进“?”出

①具体指明刚才实验演示时电流表接线柱的极性标志和电流流向。

②把两接线柱的连线对换后进行碰接演示,可看到电流表指针反转,说明“+”进、“?”出的.必要。

③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电路图(图5―7和小黑板上的实物图课本图5―8)中,标出接线柱“+”、“?”极性。

④介绍课本图5?7两种电流表的接线柱“+”、“?”标记方法。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量程

①选择适当规格的小灯泡,先用大量程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要换用小量程测量同一电流,可看到换用小量程后指针偏转角度明显增大。设想如果量程过小,指针的偏转就可能超过量度范围而有损于电流表,说明被测电流的值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

②用具体例子说明:在不超过量程的前提下,使用较小量程测量时,其表盘每小格表示的电流较小,测量比较精确。

③提问:如果被测电流的值约等于100ma、500ma、700ma、2.3a,各应取哪个量程?

④说明:如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约数值,应先选较大的量程,并且同时采取试触的办法来确定被测电流是否在量程之内。

(4)不准把电流表短接在电源两极上

把电流表串接一根合适的保险丝,演示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在电源两极上而被“损坏”的情景。

三、巩固

1.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要、一不、两看清”,并让学生默记一下“三、一、二”的具体内容。

2.根据学生的基础,让学生练习在不同实物图中连线,为下节课的学生实验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本节后的练习和章末习题第7 8题。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二、进行新课

1、想一想

①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③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八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一课时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

(多媒体投影)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九

end

if]

第四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shiguoxia

stz

2

85

20xx

-11-02t05:22:00z

20xx

-11-02t05:22:00z

1

210

1203

mc system

10

2

1411

11.5606

end

if]

7.8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

nternet

explorer4

end

if]

end

if]

end

if]

20xx

"/>

end

if]

end

if]

一、知识与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用具: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看黑板上的电路,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两个小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家现在先来猜想一下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有多少种可能?

1. 电流可能是由大到小的,电流每经过一个小灯泡,就消耗一部分电能,回到负极时就小了。

2. 认为小灯泡一样亮,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可能相同;电流可能有时大有时小,如大灯泡较亮,它需要的电流大,小灯泡暗,需要的电流就小,好像与用电器有关。

3. 我想靠近电源正负极的地方应大些,应该与电源位置有关。

4. 我的想法是导线粗的地方电流大;导线细的地方电流小。像粗水管中的水流大,细水管中水流小一样。

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1. 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大家按照自己的猜想,制订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然后我们进行小组的试验计划讨论。每个组汇报自己的试验计划,大家进行讨论,老师进行统筹,确定每个组要验证的方向。然后动手进行实验。

大家的实验计划都制订好了,请大家注意电流表的连接方法。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的实验做完了,现在总结一下自己实验的结论。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实践,现在可以统一意见了: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这一结论经过了同学们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已经得到了验证。在这个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收获?

我们知道了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先有了猜想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也要随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失误的地方。我们在实验中,应该不怕困难,大胆去验证结果。

大家都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我们一起合作对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进行了探索,现在我们开始找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吧。

大家都知道,串联电路只有一条路径,并联电路有多条路径。我们把并联电路的各分支叫支路,总路径叫干路,而实际上我们只要探究干路和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 猜想干路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②设计实验:仿照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设计,对以上猜想设计一下实验。

③进行实验

大家的电路设计大致相同,只是猜想的结论不同。现在大家根据设计好的电路图可以动手实验了。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我相信结论已经出来了,请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结论吧。

老师小结: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

2. 并联电路中干路和支路之间的电流关系: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四、板书设计

电流: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和之路电流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十

1.了解电源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记住电流的产生条件和定义式,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了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记住电动势的概念和单位。了解常用电池电动势的大小。

任务1:阅读──通往科学真理的艰辛过程

1780年,当时,伽伐尼的妻子遵照医嘱,需要食用青蛙腿做的菜肴。伽伐尼将剥去皮的青蛙放在实验桌上的金属板上,金属板在起电机(这是当时大多数实验室都有的时髦装置)的旁边。他的妻子在取一把解剖刀时偶然触及了青蛙的腿神经。这时起电机刚好打出一个火花,同时,青蛙的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他发现两手分别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碰在青蛙的大腿上,能使其腿部的肌肉抽搐,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而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触动青蛙,却并无

此种反应。针对这些现象,伽伐尼猜想,在动物体内存在着某种电,如果使神经和肌肉同两种不同的金属相接触,再使这两种金属相连接,这种电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这很可能是从神经传到肌肉的特殊的“电流质”引起的“动物电”现代已证明,伽伐尼的假设是错误的。但是他的发现却使电学的研究开始从静电转向动电。所以人们没有忘记伽伐尼的贡献,直到今天英文还把电疗叫galvanism(伽伐尼电)。

伏打注意到伽伐尼的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金属,而实验中的青蛙腿可以看作一种潮湿的物质,所以就使用能够导电的盐水液体代替动物组织试验之,终于因此发现了电池的原理,做出了著名的伏打电堆与伏打电池。1800年伏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后来称为伏打电堆。

思考:意大利医学教授伽伐尼和意大利化学物理学家伏打对用相连的两种金属分别接触青蛙肌肉的两个位置,会引起肌肉的收缩实验分别有什么样的认识?伏打为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任务2:认识电流的概念

请你阅读教材16页“电流”: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答:。

2.电流的产生条件是:和。

3.电流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中,能够移动的是电子。所以,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相反;电解质溶液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电流是量。

4.电流──描述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定义:通过导线某横截面的与所用的比值。

定义式:。

单位:;简称,符号,常用单位和。

单位换算关系:1a= ma= μa

合作学习:

1.关于电流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b.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

c.通电时间越短,电流越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2.下列关于电流方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b.电流的方向就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c.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d.在电解液中,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3.在示波管中,电子枪2秒内发射了6×1013个电子,则示波管中电流强度的大小为多少?

任务3:认识电源和电动势

阅读教材17页“电源和电动势”

1.电源两极间电压的大小是决定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用来描述。

2.如何测出电源的电动势:。

3.电动势的符号:。电动势的单位:。

4.列举出几种常见电源的电动势大小:

5.从能量的角度看,电源就是把的装置,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的物理量。

合作学习

1.关于电源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一定等于电源电动势

b.电源在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c.所有电源的电动势都是相同的

d.2号电池比5号电池的电动势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导线把开关、电灯等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b.电源是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

c.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电动机都是电源;

d.手电筒照明时,电流方向是由电池的负极经灯泡到正极的。

3.下图是一块手机电池的标签。你从这个标签中可以了解关于电池的哪些信息?

4.某金属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4v,30s内有36c的电荷量通过导体的横截面,则:

每秒钟内有多少个自由电子通过该导体的横截面?导体中的电流有多大?该导体的电阻多大?

任务4:小节本节课的内容

“问题与联系”1,2,4。

蓄电池将不再污染环境

《中国青年报》20xx年9月6日电(记者周欣宇)一种全新的无酸蓄电池──铅氧蓄电池日前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这意味着有150年历史的蓄电池技术获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使得铅蓄电池这一传统污染行业转变为零污染的环境友好型行业成为可能。

发明铅氧蓄电池的是兄弟俩──张西琮、张西玟,他们所领导的陕西中和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研究之后,终于在蓄电池电解液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配制出一种复合盐类水溶液替代传统的稀硫酸水溶液。

承担此次检测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化学物理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公认为行业内的权威检测机构。

据介绍,此次送检的三种电池均为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产品(非实验室产品)。它们分别是汽车启动电池、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专用电池,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据专家介绍,目前使用的电池产品大致可分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二次干电池(可充电电池,主要用于移动电话、计算机)、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电动车)三大类。关于电池污染,群众最关心、报道最多的是普通干电池。而事实上,如今普通干电池生产过程中不需添加镉、铅、砷等物质,已不再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相反,大量汽车电瓶、电动车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因为包含铅和硫酸,反倒是垃圾场里最危险的物品之一。

据了解,铅酸电池腐蚀后溢出的含铅重金属和酸性物质不但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对空气环境、生态平衡也会造成破坏,还会引发人体代谢、生殖及神经等方面的疾病,人体铅含量一旦超标,就会导致智力下降,还易诱发儿童恶性肿瘤,甚至导致死亡。

与传统的铅酸蓄电池相比,铅氧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大为降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启星说,铅酸蓄电池的固态、气态污染可以消除,但无法避免水溶性铅重金属离子的污染。铅氧蓄电池的生产工艺虽与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工艺相同,但由于采用盐的水溶液代替稀硫酸,铅离子浓度很低,近乎无任何污染排放,极大地减少了铅污染的危险性。此外,铅氧蓄电池用以替代硫酸的复合盐类及添加剂可利用钢铁煤焦化企业排放废物经简单化学合成获得,解决了许多钢铁企业无法处理或需花费大量成本处理的污染排放问题。

张氏兄弟已获得铅氧蓄电池方面的3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提出的(科技查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尚无同类技术。

周启星认为,当今世界面临能源和环境危机,铅氧蓄电池的问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十一

了解、收集、分析、总结厨房里的热学知识。

1、让学生了解厨房里所涉及到的热知识,通过厨房炊具及餐桌上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回家时认真观察厨房所有的炊具、做饭、烧菜的全部过程,回忆自家厨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及看到的有关现象,思考哪些与的热学知识有关,怎样解释其现象,做好笔记。

1、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2、班级讨论、交流(小组推选代表)

3、教师归纳小结

(1)炉灶的变迁,从大土砖灶到红砖砌的“节能灶”,从土煤炉到蜂窝煤炉,从沼气灶到液化气灶,每一次改进之所以深受人们欢迎,主要是每次改进都能使燃料燃烧更充分,既节省了燃料,又减少了废气(烟)污染,当然还有使用更方便的因素。

(2)使用炉灶烧火或炒菜做饭时,要把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着火头,这样可以使锅的温度升高得快。

(3)锅铲、手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都用木头或塑料,是因为木头、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饪过程中不烫手。

(4)炉灶上面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的对流,使厨房里的油污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间。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处有一层水蒸气,它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的散失。

(6)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后,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7)在冬天或气温很低的情况下,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时,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子破裂。

(8)煮熟后滚烫的鸡蛋和在沸水中烫一下的西红柿,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容易剥壳和剥皮。因为滚烫的蛋壳与蛋白、西红柿皮与肉遇冷后都会收缩,但它们的收缩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9)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内热量的散失。

(10)炒菜主要是用热传导的方式,煨汤、煮饭、烧水等都是用对流方式传热。

(11)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很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匀,故易破裂。

(12)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装在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液态变成气态进入灶中燃烧的。

(1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热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经它们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

(1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不觉得怎么烫手。这是因为热馒头接触手上的凉水时,凉水迅速汽化生成一层水蒸气在手与馒头之间,水蒸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手不觉得怎么烫了。

(15)夏天用我国南方一种陶土做的凉水壶装开水,会很快冷却,且比气温低,这是因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渗透出来,到了容器壁外的水会很快地蒸发,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热,因而使水温很快降低。当水温降到和气温一样时,水还会继续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后,水又会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故水温不会降得过低。

(1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须明确,自来水管“出汗”现象,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由于自来水大都是来自地下,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到水管壁,就会放出热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湿度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17)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的地方温度较高,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喷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气”。

(18)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白气”,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现象。

(19)在热锅里和烧得温度很高的锅里滴有同样的一滴水,热锅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温度很高的锅中,接触处的水急剧汽化形成一层水蒸气,这层水蒸气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减缓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时引起了水滴的跳动,跳动过程中,由于水蒸气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将又与热锅接触,再次形成一层水蒸气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复,水滴不断跳动,并且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汽化时间当然长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热锅中直接汽化,很快蒸发干。

(20)磨刀时要往菜刀上洒水,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时钢铁硬度会减小,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后吸收了热量,刀的温度就不会升得过高了。

(21)当汤煮满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都可制止沸腾。原因都是吸收锅里汤的热量,使其温度降到沸点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温度低于沸腾汤的温度,混合时,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再倒入锅内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温度比汤低,汤放出了一部分热量,温度略有降低,倒入锅内时,它又要从沸汤中吸收一部分热量。

(22)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入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破裂而导致响声。

(23)煮食品时,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变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而结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正确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就行了。

(24)用压力锅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锅内的压强,提高了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25)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在锅内还能继续煮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 °c,而锅内的食物温度为100 °c,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还可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砂锅的温度降为100 °c止。

(26)用锡焊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就会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标准气压下是100 °c,锡的熔点是232 °c,装水烧时,只要水未烧干,壶的温度总不会超过100 °c,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所以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放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坏了。

(27)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分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8)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层,仍可看到里面呈现黑色。

通过活动,学生解答物理现象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叙述简练准确。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写有关日常生活、生产中热现象及应用的小论文110余篇。特别是写出了“炉灶上的变迁”“餐桌上的变化”等一类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好文章,学生同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十二

end

if]

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

shiguoxia

stz

2

186

20xx

-11-02t03:07:00z

20xx

-11-02t03:07:00z

1

241

1374

mc system

11

3

1612

11.5606

end

if]

7.8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

nternet

explorer4

end

if]

end

if]

end

if]

20xx

"/>

end

if]

end

if]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少量的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枯树枝、玻璃片

教学设计图示:

1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外,还有其他物态变化吗?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讨论引出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

二、新课学习

1.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杯内放人少量的萘粉;然后加热,再将一根凉的枯树枝放人烧瓶口内,经片刻轻轻拿出枯树枝,便可看到在树枝上布满了“雪花状”的萘。这是由于固态的萘吸热直接变成气态的萘,气态的萘遇到冷的树枝又直接变成固态的萘。

或者播放视频:升华

观察演示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它们果真是直接变化的吗?

2.学生实验:碘升华和凝华

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感受升华和凝华过程以及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的现象,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注意: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粒。控制温度:需要缓慢加热。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出现。玻璃片要和烧瓶口密封。在学生分组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可以询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操作、观察指导。指导学生体会凝华放热的现象可以在玻璃盖片上滴几滴水,观察有碘蒸气遇到盖片时的现象,同时用手摸一摸盖片感觉一下盖片的温度变化。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玻璃管内原来有一些固体物质,加热之后这些固体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中间过程中物质有变成液态吗?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①给固态的碘加热后,烧杯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

②停止加热冷却后,烧杯壁和玻璃盖片上出现了紫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盖片上的水在碘蒸气凝华时,冒“热气”,盖片有些变热。说明碘凝华过程要放热。

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3.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冰花是附着在窗子玻璃上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分析用久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发黑?用久的日光灯管为什么在两端也会发黑?

对于生活中常说的“下霜”,能不能理解为霜是白天降的?

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升华和凝华应用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说明物质不一定先熔化再汽化才能变成气态,直接就可以从固态变成气态。通过学生对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回忆实验,分析各个状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三、板书设计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十三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讲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详案篇十四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测量原理。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