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什么?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是执两用中,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以中庸为话题的议论文的优秀作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以中庸为话题的议论文1
“中庸之道”的体现既广大又精微,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深蕴于万事万物之中。
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可以拥有不同的性格,也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场所表现出喜怒哀乐的心情,对一件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在学习工作时,也更加注重运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向着多方面发展,这些也是人类自身的人格完善和发展平衡所需要的条件。《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启迪着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先学习和掌握它的大致规律,尔后就不能忘记去辩证、客观地对待它们。人类谋求进步和发展的途径亦有很多,科学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学习和掌握科学,尝试用它去解决我们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其他途径的互相协调与配合,最终研究出一个合理的、客观的,拥有辩证空间的理论。而我们也不能将所有事物去一味地科学化,对于人类目前难以解释或无法解释的事物,这样的所作所为,无疑是管窥蠡测,以偏概全。
重读《中庸》。徐徐凉风拂过我的耳廓,憔悴的太阳闪耀着今日最后一丝疲惫的霞光,仿佛在向这个冰冷急促的世界发出奄奄一息的求救信号。苍穹下的人类啊,在尽心尽力发扬善的同时,却使恶的一面无限地滋长。在此,我深深的庆幸,还有那些圣贤古仁人曾呕心沥血,挥笔所着的不朽典籍教化着我们中华儿女,而席卷着青少年心灵的现代之风,却早已扬起了遗忘的灰尘……
万物无尽循环,平衡永生不灭,一纸《中庸》虽平淡,论述大千世界。
以中庸为话题的议论文2
常常听人一提到“中庸”,就随口说出“无原则”、“抹稀泥”之类的解释,其中既有大学生,也有不少的教授,甚至自命不凡的各类“专家”。实在使我惊讶。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中庸”被赋予“不讲原则”的意义是为批孔而曲解其原意而来。现在很多人非常善于以蔑视的口吻批判“孔孟之道”而显示其思想的先进性,然而他们对“孔孟之道”的知识,又完全依靠道听途说而来,全不去研读孔、孟的着作,实在可怜得很。
不研读孔、孟着作而谈“孔孟之道”,就难免闹笑话。譬如我见到几种白话《论语》读本,评价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思想是“假仁慈”和“愚腐的虚伪”。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望文生义之谈。
孔子主张不用鱼网或以大绳多勾的方式捕鱼,是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超越了维持生计的限度,而是以渔利为目的了。孔子说的宿鸟,绝非仅指落在树上的鸟,而是指在巢穴孵化幼鸟的大鸟,大多鸟类是为繁殖后代而筑巢。避免射杀繁殖期的大鸟,可以避免殃及幼鸟,保护鸟类的繁衍。孔子这一论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至今也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利益的欲望是无限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如果现在的人们懂得孔子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就不会出现捕捉鸟的粘网和捕鱼的“绝户网”了。当现在的人们大声疾呼保护鸟类和鱼类自然资源,使之减缓灭绝过程的时候,人们可曾想到正是因为我们遗忘了圣人的教诲以至面临如此灾难的这一层?
所以我又想道,要体会哲人的思想,首先应当具备对哲人的崇敬态度;要和先哲对话,首先要具备面对先师的敬畏心理。否则是难以得到先辈哲人的启示的。孔子被千年百代尊为“圣人”,自然有其中的道理。所以,要理解孔圣人的思想,要读懂他的着述,首先要具备尊敬“至圣先师”的敬畏心理。
比如说,对《论语》“学而篇”的解释,从严谨学者的注解到皮毛潦草的白话读本的翻译,历来解释为孔子说了互不相关的三件事:一件是不断学习很高兴,一件是有朋友来访很快乐,一件是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但是,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圣人,是不可能在一篇谈话中语无伦次地讲述互不相关的三件事情的。孔子的学生既然把这三句话放在一篇中记录,那么,它所表述的就应该是一个连贯思想的三个层次。
当我们怀着敬畏的心理,面对这位至圣先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参悟孔子这篇谈话的连贯意义了:“不断学习钻研,就会产生新的思想观点,这难道不是使人非常高兴的事吗?当有人知道了我的思想观点,从很远的地方来和我切磋交流,这不是使人感到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当有人有不理解、不赞同我的观点的时候,我不恼怒人家,这难道不是君子风度吗?”这是体现孔圣人“忠、恕”观念的连贯思想。
以中庸为话题的议论文3
一群刺猬彼此靠近,依靠各自的体温取暖,但是距离要掌握得当,太远了起不到互相温暖的效果,太近了彼此的利刺会让大家都不爽.因此合适的距离,也就是中庸之道,对刺猬的生存质量-----其实也就是公司的同事关系,是很重要的
中庸之道一直被后世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观念的普及,出于对 旧制度,旧观念禁锢的反抗,中庸之道常常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劣根而受到批判.果真如此么?
首先,中庸是主客体之间矛盾斗争的平衡产物.
我们举个现代的例子,澳洲的兔子一度泛滥成灾,于是澳大利亚政府花费重金引进兔子的致命杀手--粘液瘤病毒,果然收到奇效.然而当科学家追踪分析的时候发现,最初病毒的致死率是很高的,10天内感染的兔子死亡率高达99.99%以上------而五年后这一数字变为50%.这不仅仅是因为兔子体内积累的基因突变产生了抵抗力,也是病毒的毒性变弱的结果----病毒也中庸了
为什么?因为病毒每代繁殖都会发生突变,形成强弱毒性不同的若干类子代,强毒株的高死亡率决定了宿主快速死亡,从而传播的范围和繁殖数目都有限,所以经过若干时间段以后,病毒种群的主体就是大量传播弱毒株了,感染和致死能力下降,直至最后病毒转变成温和的共生性病毒.
这就是病毒的中庸之道,虽然病毒没有自觉的思考---感染力要有,但是致死性保持中等以下,长远来看反而有利于整个病毒物种的繁衍.
其次,对有思考能力的人来说,中庸圈定了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点,近世的学者南怀瑾特别给与了强调:我们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不是“己所欲,施于人“-----这确实是一种保守防御性的观念.然而,儒学真正的沉沦恰恰是在宋朝以后的所谓理学上,是理学把松散的中庸博爱观念整合成了严格的行为规范,中国的思想从此步入“中庸“限制下的死循环.
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说,中庸是温和而改良主义的,并不是拒绝一切变革,但是通常不主张革命.但是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使是儒家也不反对“汤武革命“式的斗争,但是强调动荡必须尽快结束,同时统治阶级要在动荡之后调整政策,给社会以休整的时间.“民贵君轻“的思想,最早还是孟子提出的吧。
【以中庸为话题写的优秀作文 以中庸为话题的议论文(精选三篇)】相关推荐文章: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以坚持为话题的优秀作文5篇 坚持为话题的优秀作文范文精选
以路为话题的优秀作文600字 以路为话题的优秀作文记叙文【精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