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说课稿幼儿园(56篇)

最新说课稿幼儿园(5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3 18:02:03
最新说课稿幼儿园(56篇)
时间:2023-05-03 18:02:03     小编:zx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幼儿园篇一

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十分熟悉的材料。《纸的观察》这一课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五单元“纸”的第一课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观察一张白纸。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事物外部特点方法。在这一部分就要引导学生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点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学生在相互倾诉、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自主构建新知识。

第二部分: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纸。当观察完一张白纸,面前出现另一张不同的纸时,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进行比较观察,这时,观察方法也进行了递进。在此环节纸的色泽、光滑度、厚薄、软硬等性状是学生认识的主要方面。其中。比较纸的厚薄不仅仅是用手摸,还引入了测量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观察纸的纤维。从不同纸的不同点自然引入相同点-----纸纤维。把纸撕开来,观察撕开的纸边,就能发现毛茸茸的纤维。再把纸揉成团后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这些很新鲜的观察活动会激发学生不断的拓展观察事物的方法。对于新的发现学生会产生新的想法和问题,并将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为下一课——造纸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观察、认识纸的基本特征,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让学生经历并理解观察、比较、科学测量等过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观察、认识纸的基本特征,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教学难点:会用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经历并理解观察、比较、科学测量等过程。

四、说教学策略

一、始终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

二、主要采用观察、比较、科学测量等方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力求在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进行观察探究,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生生互动中掌握知识,学会本领,陶冶情操。

五、说教具准备

白纸、牛皮纸、放大镜和直尺、一本语文书和一个笔记本。

六、说教学过程

科学课是以观察、探究为核心,为了让学生能进行细致的观察,我将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用纸制作的折纸、剪纸,然后问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一张张平凡的纸不仅能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也是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于纸你想知道什么?在学生提出种种猜想后出示课题:纸的观察。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感兴趣、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二)科学探究

1、观察一张白纸的特点

在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我就引导他们进入第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观察一张白纸: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白纸”,我一边拿出白纸,一边向学生交代今天的学习任务:“请大家观察这一张白纸。那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它呢?”学生说出了用闻、摸、看、折、听等观察方法。这样的引入任务明确,开门见山,既节约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激励性的让学生估计一下自己能一口气说出多少个纸的特点。

(2)紧接着我把观察要求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哪个组能找到关于纸的更多的特点,把观察到的特点简单、迅速的记录下来”。于是,学生们用讨论的方法进行观察。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依靠任务,运用多种感官,借助简单的观察工具主动探究,找出一张白纸的十个或十个以上的特点。

(3)观察之后汇报交流结果。每人汇报完后,其他学生针对他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再补充。学生们很有能力,对白纸的形状、颜色、气味、透光度、光滑度等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我在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的同时适当的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方法,要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这样处理,学生有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来进行观察、思考、交流,显现出出色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1)在对白纸的观察交流结束后,让学生想想是不是所有的纸都有这些特点。在他们对新问题产生好奇后出示牛皮纸“你知道这是什么纸?现在你们手里有两张纸,你会怎么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比较观察后开始观察不同纸的不同点。

(2)学生们很有钻研精神,观察到了两张纸的光滑度、厚薄、颜色、软硬等不同点。在学生说到厚薄不同时,要求说说自己是怎么观察的。学生会说是用手摸或看。我则告诉他们两张厚薄差很多的纸可以用这些方法,那相差不多的纸呢?并让学生拿出语文书和笔记本,猜猜两种纸的厚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两种纸的厚薄。学生想到了分别用各自的厚度除以各自的张数,并在观察、测量过程中又产生了分别数出相同的张数,再测量出厚度来进行比较的新方法。这一环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纸的特点的认识。并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比较纸的厚薄,启发学生轻、薄的物体单个不容易观测,数量多了就容易做了,让他们领会这种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将来能迁移到其他的观察活动中去。在此环节学生们认真钻研的态度让人欣赏。

3、观察纸的纤维

在学生观察、比较了两种纸的不同点后自然地引入纸的相同点:纸纤维的观察。

首先,让学生想想:“刚才我们仔细的观察了纸的外部特点,那我们怎样可以观察到纸的内部特点呢?”学生们非常聪明,想到了撕开一小片纸观察纸边和用水把纸浸透后观察或把纸揉成团之后观察纸的表面等方法。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此时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先把纸撕开,观察撕开的纸边,看看有什么发现;再把纸揉成团后展开观察纸面的纤维,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纸的纤维,进而得出纸是由纤维构成的这一科学概念。

(三)课后延伸

观察完纸纤维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观察探究你对纸有什么新的认识与发现呢? ”最后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纸的其他的问题。这样处理让学生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交流观察中的发现;交流所产生的问题;交流自己对于发现的猜想,对问题的猜想。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探究欲,课后继续研究。课虽结束了,关于纸的探究却没有结束, 学生的思维还在继续。

七、说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本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特点,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那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独立的观察、探究,在此基础上和小组成员进行多方位的交流、讨论,交流观察方法,交流观察结果,讨论不同的看法,讨论不同的做法,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全班汇报时,观察方法的展示,对观察结果细致准确的描述,不凭自己的想象发表意见等都无不体现了这一主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并且,学生所用到的观察方法都是他们自己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比如:如何比较两张厚薄相差不多的纸,如何观察纸的内部特点等观察方法,并依靠自己的观察方法得出了准确的科学概念,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没有强加任何东西给学生,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由此可见,科学探究要在观察中进行。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很精彩,作为教师的我若能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具有更多的教学智慧,我相信我的科学课堂将更加精彩!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诺贝尔。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锤、械”的写法,学习一个多音字:“摩”。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语言材料了解诺贝尔奖设立的依据以及诺贝尔的成就,初步感悟诺贝尔的精神。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过程

我的教学环节大致是这样的:激趣导入,对题质疑——初读感知,解决字词——再读课文,理清条理——个性朗读,初探形象——结课存疑,留下悬念。

在上课开始时,我和学生从聊一聊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谈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由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红高粱》引出莫言——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公民。泱泱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而在诺贝尔奖设立100多年以来,莫言是第一个,看来要想获得此奖并非易事。接着让学生质疑,带着疑问开始探究之旅。

第一遍读课文,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在检查反馈时,针对生字词,我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只对重点的字词进行了指导。

理清课文条理时,我采用抓重点事件的方法,这样避免了一贯用的“给课文分段”这种做法,也不至使学生谈分段就头疼,在潜移默化中交给了学生分段的方法。

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诺贝尔研究炸药,我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最感动自己的部分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展示,使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形象初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最后再次让学生质疑,留下悬念,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功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

四、说学法

这学期教育局提出了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读、写、说三种能力的教学目标。其实细细想来,语文课无非也就是读、写、说。在本节课上,我也是围绕这一中心目标来展开教学的。语文教学专家指出:“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开始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对照自己认真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这一目标。只有在读通、读顺、读准的基础上才能更顺利的理解文本。针对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大胆地展示个性化的朗读,在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人物的形象。此外,这节课上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环节,学生读的形式,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大声朗读,有默读,有浏览;有齐读,有个读,有小组读。而且每一次的读学生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写的教学除了在初读课文后检查字词时有体现,而且让学生用笔在书上划一划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过程,把自己心中存在的疑问写到书上等都是落实“写”这一目标。

说得教学就不多说了,每一节语文课都离不开学生精彩纷呈,充满个性的表达。

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公开课中不是很常见,我也是第一次尝试在公开课上讲第一课时,课堂上有许多欠缺,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幼儿园篇三

各位老师:

我说的课文是《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也是整个小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作者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念之情。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念之情。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敬爱的老师。这是全文的重点。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我们怀着美好的理想,向着蓝天飞翔,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同学们立志成才,汇报老师,对母校、对老师怀着深深的眷念。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么设计这堂课的:(说教法和学法)

1、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

教为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讲读课文,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讲、读写结合”的方式,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写话,能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2、在学生学习方式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反复品味,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取得最佳效果。

结合以上教法和学法的处理,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本课的教学。对整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环节:(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教师用深情的语调叙述: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吧。用课件回放母校的校园环境以及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的精彩镜头,唤起学生对母校生活的回忆和眷念。

然后揭示课题:有一个跟我们同龄的小学生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地自读课文,并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在完成教学目标1时,我认为,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应一步步在课堂上进行为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通过第一次定向自学,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

接着进行第二次定向自学,小黑板出示自学问题: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念之情?并给课文划分段落。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三)练习朗读课文

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文本、读通读顺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走进文本,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深刻感情。因此,我通过(1)分段朗读课文(2)自己大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包含深刻感情的句子多读几遍,读给同桌听等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充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眷恋”是什么意思?作者眷恋什么?他为什么如此深深地眷恋美丽的校园?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眷念”一词是文章的文眼,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这个词展开教学。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课文的整体认知,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读感悟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结合“作者为什么如此深深地眷恋美丽的校园?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这一问题对课文的第二部分展开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能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结合具体的画面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1)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和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a、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b、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结合“五彩斑斓”了解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这一环节是“扶”的过程,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有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悟出学法。

(2)运用学法,结合实际,读写结合,体会和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和眷念。

a、自读课文,画出包含对老师深刻感情的句子读并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里,最能体会对老师的敬爱和眷念的句子是: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b、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c、写话练习(可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练写)。

想起老师,想起这一切的一切,在着毕业之际,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请用自己最真挚的心、最诚挚的话语把它写下来,交流。

这里的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教材,找准“读”与“写”的契合点,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写”这一环节来说,既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过程,做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同意,巧妙自然。

d、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3)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才、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感情朗读,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因此,在本课时具体实施中我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或配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寓教于情的感受中。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我在教学中,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结合课文的教学,我要进行如下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感谢师恩”的文章。

(2)课件(校园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轻音乐,《毕业歌》,相关课文文字)

在教学中。我相机进行如下板书:

明天,我们毕业。

说课稿幼儿园篇四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通过数糖块这个活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展示了学生可能出现1个1个地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等不同的数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1个1个 ,也可以几个几个数。为学生学习乘法积累经验的起始课,是学习乘法的开始,也是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更为进一步学习比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奠定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农村学生特别熟悉的玉米粒代替教材中的糖果,让学生经历不同的数数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通过横着数,竖着数,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观察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

三、说学法

本节课《有多少块糖果》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数数这个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一个抽象过程。我指导学生先从数玉米开始,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几个几个地数,然后,通过两组糖果的出现,介绍什么是“横着数”什么是“竖着数”。这样,为下面相同数连加做了铺垫。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有多少块糖果》是一课时的内容,教学重点是,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难点是,横着数怎么列出加法算式,竖着数怎么列出加法算式。

第一个环节我先用课件出示一些糖果,让学生观察并和同桌说说你想怎样数,然后拿出自带的玉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来。通过提问知道学生有不同的数法。

第二个环节出示一行7个糖果,让学生观察横着数有7块糖果,也就是一个7,而且知道有2行,知道了2行就是2个7,竖着数一列有2块,有7列,也就是有7个2,这时候学生刚刚接触行和列,还没有弄明白,接着又出示一行3个糖果,用相同的方法。为下面相同数连加做好了准备。

第三个环节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出示一行5个糖果,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糖果,我们怎么来数?受上一个问题的启发,学生会想到可以横着数,也可以竖着数,再引导学生根据两种数法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横着数3个5,加法算式5+5+5=15,竖着数是5个3,加法算式3+3+3+3+3=15。接下来,通过数熊猫,圆片,让学生发现对于方阵形状,会用两种数法数,并且会列出两个算式。发现最后得数是一样的,再一次积累数数的经验。

第四个环节是练习。第一题熊猫图的出现,让学生通过圈一圈,数一数,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熊猫。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较长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要快速数出物体的个数,可以先把这些物体分组,然后用加法计算。第二题是蛋糕图。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每盘有4块蛋糕,有5盘。让学生知道当物体像这样1堆1堆放的时候,而且每一堆同样多时,学生自然会想到1堆1堆的数。第三题是方格图,从数蛋糕到数方格。数的范围逐渐扩大了,抽象的程度也提高了。这道题是考察学生横着数和竖着数,横着数是每行有10个格子,有3行,也就是3个10.竖着数每列有3个格子,有10列,也就是10个3.这也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逐渐明白有多少行就表示多少个几相加,同样,有多少列也表示多少个几相加。第四题,以“数线”的形式呈现,并要求学生列出加法算式,目的是通过计算小青蛙跳了多少格,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数数的经验。

二年级数学《有多少块糖》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自身有以下体会:

第一:在教学中忽视了一很关键的部分,当学生列出加法算式的时候,没有给学生强调算式中的加数是几,有几个几在相加,每一个加数有什么特点?(就是让学生明白是加数相同,都是连加算式。)

第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我自身感觉有脱节的现象。

第三;圈一圈,数一数熊猫有多少个?注重让学生动手圈,但是没有让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我不应该代替学生写算式。这个环节匆匆而过。

第四: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充足,到最后我觉得教学效果不是太好。

说课稿幼儿园篇五

一、教材分析:

《给予树》讲述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叙述角度独特,从妈妈 “我”的角度来叙述这个美丽的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整篇课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思想、美的情感,时时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虽已能借助字典识字,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字词教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尤其这一课的音同形似的字词较多,教师可运用归类、辨析、比较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在词语学习上,可引导学生学习用同义词替换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我班的学生已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但根据本单元目标,对学生预习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例如文中对于“圣诞节”、“给予树”这些学生不熟悉的国外事物和名词,可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了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学生学习查找资料,并能按要求分类整理、归纳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已初步掌握通过圈画文中的关键词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现今时代的孩子,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重点引导学生辨清“予”和“裕”的字形,能用同义词替换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给予、担心、宽裕、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要重点指导。需要注意读音的字: “给”是多音字,在这儿读jǐ 不读gěi 。有些字字形易混淆,如“予”和“矛”,有些字易写错,如“裕”,教师需引导学生予以关注。对于词语“给予、担心、宽裕、沉默不语”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目标二: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是通过妈妈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组织课文的写作特

点。感受金吉娅的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是通过妈妈“我”的观察及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和同情心,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在圣诞节来临前,妈妈担心家里不宽裕,没有更多的钱让孩子们购买礼物;当看见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时,妈妈有些生气,同时又有些疑惑;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诚挚的爱心而高兴、激动。要注意的是,妈妈心情变化无非是突出金吉娅的美好心灵的陪衬。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从而引领全文的学习。

目标三:能展开想像拓展写话,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穷苦孩子写一张爱心卡。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

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教学结尾,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为文学作品中的穷苦孩子写“爱心卡”,从而给“爱”赋于新的生命,又带动了名篇的阅读。能根据一定的情境展开想象,并用通顺的语句连贯地写清楚一段话,这也是本学年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写作能力。

以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并非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又是层层深入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只是表面的;通过语言实践的手段,如朗读、说话等,感受词语的内涵是内在的;联系上下文揭示出文章里面的深意才是最核心的。

四、关于教学设计: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 ,引发真情:

课的开始,我从课题入手,从圣诞树引发到圣诞节的介绍。并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春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人们围着圣诞树跳舞,相互交换礼物。所以圣诞节是人们最快乐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二)品读课文,体会妈妈的心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根据“妈妈担心什么——妈妈为什么生气——妈妈为什么激动”这三个问题来划找句子。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航拍”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益。

(三)细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做法。

这一环节着重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主要围绕着“金吉娅拿着这二十美元到底做了什么?金吉娅在拿卡片时是怎么想的看到卡片上写着19美元50美分,她决定买吗?”这一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矛盾的心理,让学生明白“给予就是这样,在获得的同时,还意味着放弃” ,“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这时的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体验,在对话中增添新的信息,内化语言,加深情感,对“给予”一词赋予新的生命。

(四)研读课文,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话,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妈妈此时的心情,让学生说说从金吉娅的做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最后设计拓展练习: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穷苦的孩子,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如: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读读相关故事,当你看到或听到她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她们,为他们实现心中的愿望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最后小结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这样的课堂结尾,借助写愿望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给爱赋于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要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梦想、适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

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陶醉。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些风俗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因此我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于是上课伊始,我从圣诞节的快乐氛围导入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国外事物和名词,如 :“援助中心”、“给予树”可以通过让学生读文找句或让学生在预习时查找相关资料来予以理解,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这样还为凸显文中金吉娅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

2、抓住文本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文本言说的主旨,亦是全文的灵魂。课文学完后,我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3、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在本课的朗读教学中,我通过指名读、引读,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如:抓住重点语句,我尝试通过引读来帮助学生感悟。在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时,我和学生配合读:“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妈妈的拥抱……),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以此帮助学生去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理解课文的深意,发展了语言。

4、深化主题,。

人文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的生命。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为小音乐家杨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一些穷苦的孩子写爱心卡,为他们实现心中的愿望。这一写话练习无不是对课题《给予树》,以更深入的理解。“给予树”实际上是人化了的树,暗示金吉娅像给予树一样能送给人们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这篇课文的人文关怀是唤醒、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感情。学生们学习课文后,通过发放爱心卡,使情感得以内化,更为深入地领会了课文的主旨,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

说课稿幼儿园篇六

一、教学内容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二、教材简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流行在四川省川东一带的山歌,为五声商调式,2∕4拍,一段体结构。旋律质朴高亢,节奏明快,流畅亲切,音乐悠扬舒展,爽朗乐观,有着四川山歌高亢嘹亮的风格。歌词纯朴简洁、生动活泼,从放牧时呼唤中的吆喝声和当地喜庆锣鼓声中,提炼出的衬词“啰儿”“郎郎扯光扯”,伴以亲切的川东乡音演唱,朗朗上口,真挚清新,显得自然流畅,独具风格。这里的孩子们常常唱着它上山砍柴,抒发了孩子们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也表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愉悦自得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学生分析

该年级学生经过四年多的音乐学习,已经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初步掌握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中简单运用。而音色、节奏和速度几种音乐元素在音乐情绪中的表现及作用是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掌握的重点。 通过 老师引导,使学生了解音色、节奏、速度的变化对歌曲情绪和音乐形象的表现所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更加热爱唱歌热爱音乐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能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2、体验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唱形式,了解和感受节奏和速度等音乐元素的变化在表达音乐情绪时所起的作用。

3、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并结合实际尝试歌词改编,从而达到真正喜爱民歌的目的。

五、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信的表现,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六、教学难点

体验并接纳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唱形式。

七、设计理念

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具有双重性。一是音乐本身的,是显性的。如让儿童学习一定的音乐技能、发展音乐能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等。这种显性的价值在音乐教育中容易被教育者所关注。还有一种则是非音乐的,是隐性的。如养成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水平;发展智力(一般能力);发展身体动作;体验快乐的情绪;促进合作、交往、自信、独立性、责任心、自我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等良好个性的发展。这些教育因素由于跟音乐本身的关系不直接,常常隐含在音乐教育、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因此容易被人忽视,且它们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却又是最重要的。因此,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的音乐教学总目标,结合本首歌曲的特点,本节课设计我力求让学生口动、心动、行动、情动,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到心情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八、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幽静的山林、鸟叫、音乐、流水……,这一切美好的场景令人心旷神怡,杂念得以清净,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2、接下来的呼吸训练、发声练习以及视唱练习,自然水到渠成,为后面的整个教学铺平道路,埋下伏笔。

3、歌曲学习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去聆听、感受,对歌曲的山歌风有了初步的了解,进而感受其自由、简洁、明快、跳跃有力的节奏所带来的欢快情绪,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为歌曲伴奏,体会四川劳动人民如歌样豪爽的性情,热爱劳动,心胸开阔的品质,同时,在这一遍遍不露声色的听赏感悟中,学生对歌曲旋律早已是烂熟于心。

4、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曲谱的视唱、分析,让学生对该曲乃至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相信更多的孩子在课后会去更多关注相关信息。

5、至此,学生想亲自体验歌唱的胃口应该是给吊的很足了,本歌的歌唱教学已没了什么障碍,随音乐唱出来,或者说把对歌曲的激情、对四川人民的热爱之情迫不及待的要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唱准歌曲,巩固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亦在这个环节得到很好解决。

6、通过学生动口去唱,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歌曲形式单一、枯燥,缺少新鲜感。为下面的探究提出问题。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了解的歌曲演唱形式,用我们学过的音乐知识把歌曲变化一下,让歌曲演唱起来更加精彩。同一件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理解音乐,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把自己的建议和大家来分享,追求一个让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富有学习热情的音乐氛围。

有一句话很好地阐述了学生全方位、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作用----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完全理解。所以,我们音乐课要让学生“心动”还要“行动”,只有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优质有效地音乐课。

7、同样,在接下来的歌词创编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创编表演,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达成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最终同意目标。

8、后面的拓展部分,通过阿宝原生态的演唱以及“黑鸭子”组合的合唱视频,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样也是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课稿幼儿园篇七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类的课型,它集造型、表现与手工活动为一体,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材料,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素材,通过看看、想想、说说、画画、做做、捏捏、剪一剪、贴一贴等方式来表现《我的太阳》,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本课我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前提,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解放学生的眼、耳、脑、手,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敢想、敢说、敢做、通过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给学生的创造表现活动提供最合适的环境,并且学会合理的有创造性地运用素材,通过这些活动,整体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第一,注意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科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充分融入主观情感,从而表现出具有个性“我的太阳”的形象,激发创造精神,发展审美实践能力,诱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孩子们的人格。

第二,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想象太阳的变化。并表达出各自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且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整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第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原始美术材料,经过简单的创造,体验用多种工具材料,如:剪剪、贴贴、画画、捏捏等,以图案美的形式来表现太阳。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太阳的基本形状特征大胆想象,创造出有个性的太阳形象。

2、引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表现自己,我的教学重点:

1、启发儿童想象、联想的过程。

2、抓住太阳的基本形状特征大胆想象,以图案化的形式表现太阳。

教学难点:

是否敢于合理的,有创意的运用材料,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生

动的太阳形象。

教学过程:

我在引导阶段,首先播放多媒体《我的太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欣赏、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发展阶段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

一.发展阶段:

1、谁来告诉大家阳光照在身上是什么感觉?

2、你们平常画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的?

3、太阳由什么形状组成?

然后我对问题进行总结,并让孩子们从彩笔盒里拿出红、黄、橙(橘红、橘黄)色,让孩子们对色彩的认识得以巩固。

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感知能力,我讲述了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也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让孩子们边听边想,发挥想象力,想象十个太阳的十种模样。

二、通过演示四季的太阳,用拟人手法。点、线、面等元素表现画面,这些大胆夸张的示范作品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三、让孩子们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时我抓住要点:

1、太阳的形状。

2、合理的运用材料。

3、怎样使太阳美观大方与众不同。

通过创作太阳游戏使本课的知识点儿得到升华,既灵活的评价了学生的作品,又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孩子们的成就感。

四、在评价小结阶段:

因为艺术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孩子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用艺术的眼光评价每幅作品。

五、拓展阶段:

下课后,还可以用其他形式来表现太阳,使我们的小小手再一次得以锻炼,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为学生搭建了快乐学习的平台,促进自主表现能力的生成发挥。

说课稿幼儿园篇八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李时珍》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李时珍 》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中的一篇课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图文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李时珍》的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以及树立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之才的人生价值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精神。

难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来描写人物品格的写作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引导读文、读中感悟 、讨论教学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 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识障碍上: 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来 表现李时珍人物品格 的写作方法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采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又用小组互助、小组积分的评价奖励机制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 检查预习情况,复习导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和解决课文中比较简单的问题,

(3)交流协作,学生在小组内互助学习,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解决课文中比较困难的问题。

(4)展示激励,对组内和全班生成的有共性的问题,各小组比赛展示,争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锻炼学生演讲,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适当的加以点拨引导。

(5)能力训练。达标检测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6)拓展延伸,重视课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适当对这种写作方法作简要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采用画知识结构图的方法归纳总结。

(8)布置作业,本课作业由于在课内已经解决,课后作业就是预习下一课。以上是我对《李时珍》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再整堂课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李时珍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上,并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下作技巧,使学生的认识活动逐步升华,及掌握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还学会了方法。

说课稿幼儿园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节。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章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描述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倡导学生学会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学方法。用培养基培养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是认识细菌很真菌是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这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涉及的“菌落”“培养基”和“接种”等重要的生物术语会起到铺垫的作用。这一节也对下面学习细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的实验探究中,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细菌和真菌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从而更深的认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我的授课思路也基本按此展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探究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很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条件。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很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难点的依据: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初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发生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说学法

学习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理论依据: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各项活动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复习上节学习的内容,并简单提问。(5分钟左右)

导入新课:(2~3分钟)通过直观观察的方法进行导入。事先准备一个长毛的的馒头,抛出问题,馒头上长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揭示馒头上长的是青霉的菌落,那么什么是菌落?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相同吗?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30分钟):

(1)通过导入引入课本66页菌落的概念,让学生仔细阅读67页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区分ppt上哪些是细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

(2)引导学生仔细阅读67页科学方法中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五个步骤。

(3)在理解五个步骤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完成68-69页探究实验,并分别找出一名代表回答探究实验的过程,并请同学进行互评,最终通过教师进行总结探究实验流程。(4)通过探究实验引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条件,并让学生在70页勾画出相应的重点。

(4)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把本节的重点,再次强化。

(5)在课堂小结的基础上完成ppt上的自我检测和课后练习。

(6)对自我检测和课后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的问题进行解惑。

(7)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请同学自行列举出怎样的环境含有细菌和真菌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可以防止细菌和真菌的侵染,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板书设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2、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4、布置作业:针对初二 年级学生素质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作业是:完成课时练第五节的基础满分练和提能测试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是根据 初二 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说课稿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一

一、说教材

歌曲粉刷匠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第二册的知识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巧巧手。本歌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42拍。f大调,一段体结构。全曲音域仅有五度,由(do re mi fa sol)这五个唱名组成短小严整的四个乐句。旋律多使用重复的手法,简单而且易唱易记。第一、二、四乐句基本相同,第三乐句旋律稍有变化,并以( —)的节奏贯穿全曲,给人以完整统一的感受。轻松风趣的旋律与幽默诙谐的歌词相结合,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小粉刷匠在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得意炫耀自己的劳动技术,另一方面表现了小粉刷匠一心只顾劳动,弄得自己鼻子也刷上了白灰的顽皮神态。让学生在唱歌,欢笑中体验劳动的愉快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用活泼、轻松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

在演唱,表演中交流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现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能够按照图形谱,准确地朗读歌词,能够听音模唱旋律,并了解其组成音。

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劳动,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这一环节是我的教学难点,但却不是我的教学重点,因此占用的时间并不长。我会把教学重点放在为《粉刷匠》这首歌词来创编动作上,让学生表现劳动时愉快心情。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因为我面对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我在教法上改变了以往音乐课从练声到节奏到视唱再到歌曲的固定模式,根据新课标的宗旨,本着全面参与、个性发展、合作、创新等教育理念进行。我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理念要求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审美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不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音乐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启发学生的思考创编,同时用活泼有趣的体态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注重体验与感悟

紧紧围绕新课标“以聆听为主”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在每个环节都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一个问题,一个任务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并得到相应的审美体验,真正做到乐教于学。

2、情景教学:

我利用学生喜欢的少儿频道做引子,和学生一起做《饼干歌》的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生生动演唱歌曲做好了准备。

学法指导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小组合作、即兴表演,跟随音乐主动学习歌曲。从而感受到歌曲的生动活泼和妙趣横生。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帽子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如下:

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新,提倡学科综合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与新要求。因此,在教学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

聆听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上课伊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看老师的表情,(老师做出灿烂的笑容)谁能和老师一样?(学生被老师所感染)太棒了!每一位小朋友都送给老师一个美丽又灿烂的笑脸。好,请你们现在和老师一起听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提示:歌曲唱出了小朋友的手都会做什么事?你会做什么事?

巧妙地运用谈话聆听音乐的形式引入主题。

2、学唱表演歌曲《粉刷匠》

从听录音范唱《粉刷匠》入手。我向学生介绍一位叫“彼得”的小朋友,设置问题:“小朋友们在音乐中听出了他小手在干什么?”引出粉刷房屋的人叫—粉刷匠。然后出示幻灯片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为《粉刷匠》。从虚拟的“彼得”引入课题,可以拉近学生和歌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种亲切感。

本环节中,我让学生用“刷”练习节奏,在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加上歌词,然后随录音唱歌词,通过由浅入深,趣味演示的方法,解决了练习歌曲节奏和读歌词的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编活动

可以让学生边跟录音边唱,鼓励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自己编动作,做一回真正的粉刷匠。还可以给学生戴上用旧报纸折成的纸帽,打扮成小粉刷匠的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劳动的乐趣。为下一步歌曲处理打下基础。整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劳动时的辛劳与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编意识。

4、歌曲处理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为此,在歌曲处理中,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思考两个问题:

(1) 如果你是粉刷匠,或者帮妈妈做了一点事,得到妈妈的夸奖,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 看到粉刷好的房屋,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拓展延伸,渗透情感教育

通过谈话,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有关劳动的歌曲,并齐唱这些歌曲,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都需要劳动”、“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粉刷匠这一课,通过创编律动让学生感受到波兰风格的音乐旋律美和富有的动感节奏美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自身的感受、体验、想像和创造而获得情感审美上的升华,为其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整节课在欢快的《粉刷匠》歌曲声中愉快结束。

五、说板书

整洁、美观的板书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是我这堂课的板书设计

粉刷匠

刷刷 刷刷 刷刷 刷刷 刷刷 刷 刷刷 刷刷 刷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二

[说教材]

《圈儿变变变》是省编教材大班下学期主题十一《什么变了》中二级主题《我让材料变化》中的一节活动。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的探索求知意识越来越强,对自己及周围发生的变化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本节活动通过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塑料圈儿,让幼儿创造性的进行操作,展开丰富的想象,探索把塑料圈儿想象成不同物体的不同玩法,达到扩展幼儿想象力,激发幼儿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兴趣的目的。它的材料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起幼儿的操作欲望,体现了健康,社会,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相互渗透与整合,符合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结合《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情感、能力、动作等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自由玩圈儿及与小伙伴合作玩圈儿的乐趣。

2、培养幼儿把圈儿想象成不同物体进行游戏的能力。

3、指导幼儿练习钻、爬、跑、跳等基本动作。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培养幼儿把圈儿想象成不同物体进行游戏的能力。

[说教法]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方法:

1、谈话法:谈话包括师幼、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活动开始部分,我通过提问“塑料圈儿像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去玩?”等问题,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探索塑料圈儿玩法的兴趣。

2、操作法: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此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根据自己能力与经验自由玩圈儿及合作玩圈儿,大胆进行操作,既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又是对活动教育意义的一次提升,变“想象”为“行动”。

3、游戏法:本节活动以“玩圈儿”的方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4、展示法: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后幼儿介绍自己的玩法,既是对幼儿这种需要的满足,又是对幼儿探索的一种肯定,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就感,使之更乐于参与。

5、直观演示法:通过播放幼儿玩圈儿的录象,使幼儿直观的获得知识经验,使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扩展想象,开阔思维。

[说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动手操作法、展示法、游戏法,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等来获得知识经验。因为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所以整节活动中,幼儿在玩圈儿中去想象、去探索、去发现,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展现的空间。

[说活动程序]

1.活动身体,做好准备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圈儿操。此环节4分钟,充分活动身体,为接下来得活动做好身体上的准备。

2.师幼谈话,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提问:“塑料圈儿像什么?”“我们还可以怎样去玩?”等问题,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探索塑料圈儿玩法的兴趣。此环节2分钟。

3.自由玩圈,探索玩法

在此环节中幼儿自由玩圈儿,可独立玩也可以多人玩。探索圈儿的多种玩法。

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相互间的模仿掌握圈儿更多的玩法,教师以同伴的角色和幼儿一起游戏,观察幼儿活动,鼓励幼儿将圈儿当成替代物进行游戏。如:幼儿把圈儿当作“车轮”“方向盘”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其再想出其他玩法,引导幼儿的游戏更深入。 此环节5分钟。

4.介绍玩法,展示交流

①、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把圈儿变成什么,并玩给大家看。

②、课件出示小朋友合作玩圈儿的录像。如:“变成‘车轮’滚一滚”、“变成‘山洞’钻一钻”、“变成‘陀螺’转一转”、“变成‘花瓣’跳一跳”、“变成‘乌龟壳’爬一爬”、“变成‘方向盘’开一开”……幼儿可以跟着一起玩一玩。

录像的播放可以使幼儿在已有基础上,扩展想象,增加经验。同时教师在玩的过程中指导幼儿练习钻、爬、跑、跳等基本动作。此环节9分钟。

5.尝试合作,分享经验

幼儿互相欣赏各自想出的玩法,并尝试合作玩圈儿,将圈儿想象成各种物体进行游戏。

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让幼儿体验到创造性的玩圈儿的乐趣。此环节6分钟。

6.集体游戏,体验快乐

教师出示“大灰狼”头饰,介绍游戏规则:“大灰狼发出指令‘变成陀螺’,幼儿将自己的圈儿变成陀螺,做错的小朋友会被‘吃掉’”。

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在游戏中自然结束。此环节4分钟。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三

一、设计意图

这本来是大班的一次科学综合活动,但我发现中班的幼儿绘画时对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决定降低活动目标的难度,选择中班进行教学。纸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新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认识纸的种类和特性。

2、能运用多种方法体验不同纸质的响声。

3、激发探究的兴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纸(如:报纸、白纸、塑料纸、瓦楞纸、海绵纸等)让幼儿进行探索,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纸有初步的认识,并获得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纸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三、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接触认识各种纸。

2、物质准备: 各种质地、形状不同的纸或纸制品,如报纸、白纸、塑料纸、瓦楞纸、海绵纸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纸并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带了许多不同的纸(复习各种纸的名称)都有哪些纸?认识不同种类的纸。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让纸唱歌,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先示范了几种方法,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提问是:

(1)不同的纸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白纸发出不同声音的?

(3)为什么同样的纸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不同的纸,并知道不同的纸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同样的纸用不同的方法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3、带领幼儿利用纸能唱歌的这一发现伴随音乐一起活动放松。

五、活动延伸:

示范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发出其他的声音,引发幼儿对纸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家园合作,尝试创新制作其他的纸玩具。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与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四

活动名称:罐子满满

活动目标:

1、通过装一装,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

2、探索出把一个容器装满且数量最多的方法。

活动领域:科学(中班)

活动准备:

盘子 玩具 枣 核桃 玉米 纸球 罐子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张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样东西(出示罐子)看,这事什么?(罐子)

二、张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个罐子装东西。

1.张老师准备了好多东西,小朋友看看有些什么?

出示枣 核桃

2.那小朋友再仔细看看,从大小上看,有什么不同?

3.那小朋友猜一猜要装满这个罐子,装大的核桃装的多?还是装小的枣装的多?

三、把大小不同的物体各装入同样罐子,比数量多少?

1.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装一装,看看到底是装大东西装的多,还是小东西装的多?

2.在操作之前老师提几点要求:拿东西时一定要轻轻拿,小心洒在桌子上、地上,尤其使用罐子时要小心,罐子是用玻璃的,打碎了很容易扎伤小朋友的手,当小朋友操作完毕后,装满东西的罐子放在桌子右边。

3.好了,现在请小朋友把轻轻拿出来。

4.小朋友开始操作。

5.小朋友都操作完了,挑小朋友说,你装的是什么?装满罐子装得大的多?还是小的多?

小结:哦,小朋友都发现了,在一样大的罐子里,越大的东西装的越少,越小的东西装的越多。

四、出示三种材料进行比叫并且装满罐子,知道怎样装数量最多。

1.现在请小朋友把你们桌子上的罐子盖上盖子轻轻摇一摇仔细观察罐子里的东西有什么变化?那你的罐子里东西装满罐子了吗?还能用什么东西填满呢?(拿与原来罐子里一样的东西装)

小朋友会动脑筋说不行。得装小的。

2.那现在老师又给小朋友准备了三种东西,用这三种东西装满罐子。看看咋样装数量最多?想一想要装满罐子大东西装的多点?还是小东西多点?

小结:原来我们要在罐子里装最多的东西,大的东西一定要放的少,这样就能放很多个小东西。

活动延伸:小朋友今天玩的开心吗?老师把这些东西放在区域中,小朋友平时也可以去玩一玩。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巧用透视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节课。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内容是我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信息技术》第三册excel部分补充的一节内容,是对excel中的公式、函数及数据筛选内容的延伸,是一节实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内容。透视表具有分类汇总统计和灵活数据筛选功能,能将一种杂而乱的表格按用户需求整理出所需样式表格,达到清晰美观、层次分明的效果,是excel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

1、激励学生所学要所用:将学生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交融。

4、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三、根据本节课内容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㈠知识教学点:

1、掌握透视表中的主要术语:数据源、字段(页字段、行字段、列字段、数据字段)、项、汇总函数

2、熟练掌握在拖放区域中添加数据和删除数据的方法。

3、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透视表布局对表现数据的意义。

㈡能力训练点:会在透视表中分析数据及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㈢德育与美育渗透点: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㈣教学重点:在拖放区域中添加数据和删除数据的方法

㈤教学难点:在透视表中分析数据及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包括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过程:分别说出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说每一个环节的同时说“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

㈠、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故事短片(自制flash动画短片),看完后,老师引导学生:有谁能说说短片中在说一个什么问题?(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简述故事短片梗概:家乐福董事长要看本月的电器销售帐,但负责帐目的小梅面对杂乱无章的流水帐一下就着急起来,自已熬了一夜,经理还不满意要让她返工,她向我们发出了求救的呼唤,我们能帮帮这位小梅小姐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帮帮小梅小姐:巧用透视表(提出主题)请大家打开本节课的主题网站:http://×××.×××.×××.×××

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武汉家乐福每天销售电器的情况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它的帐目是以流水帐的方式呈现的,它的特点就是源数据比较乱,需要整理分类后才能了解电器销售的市场行情,以利于进货的计划,这种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㈡、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所以老师首先讲解透视表作用,然后演示如何使用透视表(对空的透视表如何添加数据和对现有的透视表如何删除数据)。指出点击透视表的什么区域内可以更改统计方式和对数据进行筛选,以此提高学生对完成本节课任务提供了基础。

㈢、学生两人一组,分析整理数据、填表,达到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对1、使用主题网站 2、同学之间协作学习3、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通过两个空表,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表格,从而测试学生是否学会了用透视表整理数据,用填完的表格数据结果检测学生学习过程。

㈣、学生数据整理后作品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

㈤学生留言:

让学生在主题网站留言板中,留下对本节课感想,以利于老师对学生掌握情况有个充分的了解,学生彼此之间也能相互了解,是学生思想真实的展现场所。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间互学。创造学习,用所学的东西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六

《插花》是小学四年级课外自编教材。即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从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即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溶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本节课我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利用上网查询的方式,自己或小组合作找到了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寻找自己所需插花内容及相关答案。利用这种教学手段锻炼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网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增加了课的容量。我为学生设计了插花网页,在网页上设立了四个栏目:插花赏析,花艺教室,网上花店,花言花语。

在“花艺教室”里学生可以了解有关插花的基础知识、插制技巧和一些常见的构图形式。让在课前对插花一无所知的同学,也能体验到自己上网查找资料的乐趣,并得到成功的体验,照顾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同一时空自主的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插花赏析”的网页中设计成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通过“插花赏析”中的文字说明了该插花的步骤和赏析,使学生可以明确插花插制的顺序,以及插花是如何通过造型和色彩来表现主题的。

“网上花店”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花材的图片、名称和单价,以及成品插花的价钱,学生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选购花材,然后小组同学商讨怎样选购又经济实惠又能充分反映主题。

“花言花语”中介绍了花朵的含义,学生可以参考其中的提示,制定的主题以便于进行制作插花作品。

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询,归纳总结出所阅读的网页的内容,然后在和小组同学讨论、研究,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方法。学生自己找出了制作的方法,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必然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成品展示中会有相当出色的作品,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调查和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由于强化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互动关系,学生更容易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更容易往深层次去探究他感到有价值的内容。

本节课努力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用日常生活中的献花情景和鲜花在生活中的装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的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在课前已经了解了有关插花的知识,这样课堂上汇报时,学生还可以补充网页上的插花基本知识。有的小组在书上找到的资料,可以照着书将答案念出来,有的小组在网上找到的资料,可以让他们将下载的网页打开,展示给全班同学,如果有通过其他手段找到资料的小组,可以让学生进行解说汇报。

学生制作出成品后,我让学生介绍所制作插花的主题和用途,学生在教室中自由走动,可以向教室内的教师和同学介绍、推销和赠送所制作的插花,通过这样是设计让教室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张开口,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获得的体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将劳动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以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保证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训练劳动技能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由教师的“讲解”变为学生的“尝试”,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顾问”的作用。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了,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在试探性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学生再次实践、尝试,探求规律,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全方位的提高。并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中求知、探索、创新。

本节课我都以小组学习、小组研讨、小组推销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讨论中,要形成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语言,使教学真正达到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要想让学生创造出更多、更新有价值的作品,教师就应让学生集体学习,充分交往,相互合作。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小组学习,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拓宽思路,产生独自一人难以想到的新方法、新主意,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小组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包括小组与小组之间和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竞争。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交往的主体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和自己同伴彼此之间进行的合作,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我采用双语教学,一些简单的对话,我用英语和学生交流,不但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新颖,还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对话能力,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七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节课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的信息。internet信息的检索与下载,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最需要掌握的技能。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internet 信息的检索与下载,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从网络中检索到了所需的资料,可以利用下载把这些资料保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所以本节课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下载是收集网络资源的主要方法,下载的内容可以是网址、网页、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一引起软件。对于下载的资料,我们要经过筛选 和分类保存在计算机中。本节创设情境以鄠邑区文化这一主线展开,学生分组完成鄠邑区自然风景、民俗风情、民间艺术、风味小吃、诗词、宗教等资源的下载。通过体验和感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下载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网络信息的检索与下载的兴趣,让学生领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小组组协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也为高中技术教学必修模块的学习和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从网络上获取需要的信息,但是对如何把网络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信息资源保存在自己的计算机里并不太清楚,本节课就是在学生能从网络上检索到所需信息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协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获取网络信息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老师要注意营造合作交流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在分组过程中强调优势互补原则。由于目前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完成本节的活动任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实行强弱结合的分组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信息的下载的方法, 提高学生在网上迅速搜集信息、保存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组协作学习,在在高效检索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多个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理合法的下载网上信息资源,能够对下载的资源进行判别筛选及整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信息的下载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文字下载;下载信息的鉴别与整理

五、【教法分析】

讲授法:主要用于不同信息资源的下载及如何对下载的资源进行判别筛选及整理等新知识的传授。

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载体,把分散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任务引领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任务提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究,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演示法:主要用于规范操作步骤,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学法分析】

1、讨论法:主要用于分析任务,使学生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可以开阔思路,增长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2、小组协作学习法:交流协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3、自主探究法:通过质疑,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七、【教学资源】

1、多媒体网络微机室 提供学习环境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2、局域网广播控制系统 教学演示和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3、多媒体教学课件 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任务、操作步骤、课堂小结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ppt展示多媒体作品《鄠邑印象——文化之旅》,让学生下载家乡自然风景、美食、艺术、人文宗教等方面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源,为制作画乡宣传画册做准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要下载的信息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学习小组。

2、师生互动 做好准备

学生阅读教材学习:1、下载前如何甄别筛选信息?2、如何保存信息?要求学生建好文件夹,先做好信息下载前的准备工作。

3、教师演示,突破难点

教师演示文字、图片、歌曲的下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克服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畏惧心理。

4、任务驱动 探索新知

让学生检索相关主题的信息,完成下列任务。对下载的文件进行重新命名,并分类存放在计算机中。

(1)收藏网页;(2)下载网页;(3)下载一段文;(4)下载一张图片;(5)下载一首歌曲;(6)下载一段视频。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通过任务驱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尝试、观察辨析、合作探究,运用教、练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各种类型信息资源下载的方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5、汇报交流 巩固加深

邀请同组同学互相讨论自己的收获, 看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促进学生互相学习;请学生演示下载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其他同学和教师根据汇报和演示做适当的质疑和点评,教师通过学生示范来检查学习效果,强调在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锻炼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点拨拓展 引申悬念

让尝试用下载并安装一款下载软件,用下载软件下载pc版微信软件,并安装,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尝试下载其它信息资源的方法,让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7、小结回顾 系统梳理

让学生自主归纳网上信息下载的方法是对整堂课的一次梳理。通过ppt课件展示进一步复习、巩固、深化本节学习内容。

九、【教学评价】

教师在学生学习交流讨论,回答问题过程给学生及时、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学生示范演示时,其他同学和教师根据汇报和演示做适当的质疑和点评,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扬长避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十、【教学反思】

一、亮点

1、教学任务选择下载反映家乡文化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参与程度。

2、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把对下载资料的鉴别与整理调整在信息下载前,有利于学生高效的下载和保存信息。

3、教学形式多样,教师采用讲练结合、小组协作、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4、紧紧围绕课堂的重点、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实践操作中“动”起来,有事做;每组任命一个学生为“小专家”,指导本组同学学习。“小专家”的具体指导还使得同学间相处更融洽,课后还可以不断讨论、交流。而且在“小专家”们的“点”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教师在巡视中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共性问题教师给予点拨,个别问题组长帮忙解决。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困惑,用以前的知识帮助他们产生联想,帮助学生越过知识瓶颈,效果较好。

5、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制作了自学课件作为学习指导,通过师生帮助、教学课件帮助,评价鼓励等教学手段,激励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比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助;从学习效果来看,任务达成率比较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协作学习,弥补了学生之间因知识水平差距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困难;学生勤于动手、勇于探究,从完成教学任务来看,完全达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要求,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6、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及时点评,对于完成速度快和有创新的作法进行展示,及时表扬,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二、不足

1、小组协作环节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协作学习,部分小组的成员在遇到问题时,不敢向其他同学求助,影响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小组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2、教师点评环节不能面面俱到。 本节课很多操作都有所创新,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部分学生进行展示。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八

一、设计理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因此,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重点,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人们要求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广阔空间,高效率的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改进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径,使他们达到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从而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20xx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qut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实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黄山奇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网络,让儿童参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在课前就让学生与我一起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归类。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汇编的能力,在网络教材中也想设计一些新颖的东西,所以第一次由学生们邀请计算机老师协助。

2、问题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问题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语文学科的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文中,学生在提问阶段便可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3、探究问题阶段,我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出一个研究的平台,开展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在这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空和途径的制约。所以我便在最后创造、运用阶段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真正展现了综合化学习的风采,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第二次创造性的搜集、整理、汇编作品,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教师只给适当的帮助,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原因旨在让学生在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齐制网络教材

1、收集阶段:课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去搜集有关黄山的各类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以是影片、录像。

2、整理阶段:由学生将所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如分成怪石、奇松、云海、温泉、天下第一奇山等。

3、制作阶段:让孩子们自己去邀请计算机老师帮助汇编资料,协助制成网络教材,根据学生分类,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只需在分类词上(如怪石)轻松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

(二)浏览教材,提出研究问题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3、肯定学生所提问题,同时也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

如:黄山奇石奇在哪儿、为什么会称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黄山松与别处松不一样等。

※ 对于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可引导他们在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利用网源,合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主选好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并有价值的问题。

2、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进行“超媒体”阅读,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品味课文,交流点拨提高

1、学生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心中也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之后,让他们互相间进行一下交流。

2、自由汇报,充分展示探究成果。

如学生在汇报“黄山奇石奇在哪儿?”这个问题时,完全可让学生充当讲解员的角色,先把有关的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再借助大屏展示的各种资料进行随机演示解说。这样通过图、文、声对照,让大家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情感也得到充分渲染,问题也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自然解决了。

3、教师借助网络教材进行激情渲染,学生再次品味朗读,尽情表达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感悟和情感。

(五)整理素材,自主创造积淀

1、让学生点击“网络教材”中的“创造天地”一栏,激起创造意向。

在点击之后,会出现这样的激励语:通过我们自制的网络教材《黄山奇石》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了呢?我们的家乡新登也有很多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历史、典故、传说、习俗等),也可以结合身边的特色事件,如我校的百年校庆,再把它写下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新登。

2、教师启发:学习《黄山奇石》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感受美,还要学会像这位作者那样去创造美。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

3、请计算机教师将学生所要研究的内容-----“新登风光”模拟网站和网络教材链接起来。

4、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从而让慢慢学会这类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1)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即研究家乡的哪一个景点,根据主题去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

(2)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概括、整理。

(3)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描写家乡景点的自然景观与搜集整理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六)架设平台,鼓励充分展示

1、学生自行设计出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成果的方式,加以准备。

2、教师为学生的交流提供机会与必要的帮助,架设出较好的一个平台,使得这种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而可以是跨越时空的。

如:用e-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制成电脑小报在校内外发行,也可刻成光盘提交给老师、父母欣赏。

说课稿幼儿园篇十九

一、说教材

这篇选自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了,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江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挖不到了。

第二段(2-20)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连同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匹牲口枪杀的经过。

第三段(21)讲大黑骡子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年级识字、阅读的要求,又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

我认为本课的认知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②体会“艰苦、燃眉之急”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及用法。

技能目标为: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②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学生在品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验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并阅读有关于彭德怀及其他伟人的,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讨论、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的描写,去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意思。课时建议:由于本课凭借多媒体辅助教学,再读中感悟,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用2教时就能完成任务。

三、教法与学法

本课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特点,采用下列方法:

①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③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他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朗读进行适时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教会学生学习本科生词,反复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会用“燃眉之急、艰苦”说话。

第二教时:细读课文,品味朗读,增加体验,拓展延伸。

具体环节:

第一教时(分四个环节:)

(一)、运用多媒体引出课题多媒体出事大黑骡子,画面转换出示彭德怀英雄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大黑骡子,明白彭德怀的丰功伟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读懂了哪些内容?有疑问的地方适当作上记号,读完讨论、交流、质疑。老师适当点拨。(这一环节分三步:一是让学生自学课文,二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三是在班级里交流的同时遇有疑问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让学生在下节课再读课文解决。)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只在课文的重点除给予必要知道,并给学生的学习以积极的评价和激励,为下一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评价

1、教师范读课文2-20小节,学生听、体会,然后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好的表扬,不足的指出。2、学生评:重点评议老师是否把彭德怀十分爱大黑骡子的感情读出来,是否感受到彭德怀不忍杀大黑骡子的痛苦心情。3、根据学生的评议,老师把大家所说的概括成这样两条要求:⑴读出彭德怀既爱又不忍心杀大黑骡子使得痛苦的心情。⑵读出战士不忍杀大黑骡子的感情。

二、学生反复练读,体验、评改

1、学生模仿老师练读可以分小组、可以分角色读,教师住个小组进行视察,不足的帮助学生纠正。

2、指明分角色读(课文比较长,分2-7小节、8-20小节两个小组读,其中每个小组四人个分别读彭德怀、老饲养员、战士、旁白的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体会,然后评议他们那些地方读的好,为什么?不够的我们来帮助他。3、大家分角色有感情齐读课文。(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交流。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到升华,领悟把握了语感,从而从整体上对科文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及形象等形成了内化和积累。)三、学习第三段。理解“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中”这句话的含义。四、总结延伸激发学生看有关于红军长征途中伟人的故事。(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设计的)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

一、导读: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包括生活卫生习惯与自理能力、动作发展与体能发展、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为了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将以包饺子为切入口,激发幼儿学习包饺子欲望,加深幼儿对饺子的了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通过这次活动,也使幼儿的心、脑、手等各个器官得到很好的协调和统一。

二、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向幼儿介绍饺子这种食物,简单了解饺子的制作过程,尝试自己包饺子。

三、说重难点:

让幼儿了解包饺子的过程并学会包饺子。

四、教师准备:

为了让幼儿对包饺子的过程更形象、逼真、具体,我准备了饺子的图片、和好的面团、饺子馅、《过新年》的音乐。

五、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了提问法、观察法和引导发现法等,在进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和动手操作的环节时,我采用了分组的活动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幼儿获得学习的技能,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六、说学法:

在幼儿学的方面我注意到让幼儿更多的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能主动去发现和学习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我则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共同学习,再适时给他们以启发和指导,帮助他们的活动顺利进行。

七、说活动过程

1、自由交流,引入主题

问题:(1)你们喜欢吃饺子吗?都吃什么馅的饺子?

(2)你们在家里看见过爸爸妈妈包饺子了吗?说一说他们是怎么包饺子的?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直接导入法,简洁明了,直接将幼儿带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2、播放课件,观察想象。

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制作的过程(教师讲解),这样会激起孩子们回想在家里看父母包饺子的过程。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教师边说儿歌《包饺子》,边做相应的动作。以巩固孩子对包饺子过程的回忆。

3、认真观看,教师示范。

这个环节是幼儿学会包饺子的关键。我让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面团,馅儿料。这时我会告诉他们先擀皮,再放馅,最后把皮对折捏在一起,以及在包饺子过程中要注意皮擀得太薄,馅不能太多,一定要捏住。这后教师包一个完整的饺子做示范。

4、分组活动,动手实践。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了在轻松的音乐中分组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我将幼儿分为三组,每组六人,让他们自由想象、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包出属于自己特色的饺子,这样他们会包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饺子。在幼儿进行活动的同时,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完一个满意的作品,树立他们做事情的信心。

5、活动结束,展示作品。

请幼儿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餐盘上,大家互相欣赏和交流,进一步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教师给予小小的奖励,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八、活动延伸

我趁着孩子们还未从活动热情中走出来,趁热打铁,让他们回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作为这次家庭作业,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同时体会劳动是光荣的!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3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之后,来研究“一定量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并为下一课学习“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打下基础。

本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了一年的科学课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食盐和水作为研究材料,操作安全,难度适中,材料易得,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能根据研究的问题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做出解释。

(二)科学概念:

认识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能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运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认识到一定量的水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

教学难点:

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学生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的准备

组建学习小组,选定小组长,并以组长的名字来命名小组。

(二)材料的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略);实验记录表等。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1、比一比。

a、b两小组比一比:

谁能尽快将这一小袋盐全部溶解在这杯水里?

注意:盐和水不得溅出杯外。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1、比一比。约2分钟后,a小组的盐全都溶解完毕,而b小组的盐全都没溶解完。

2、找原因。

a份材料:20毫升水,5克食盐;

b份材料:20毫升水,10克食盐。

(一)提出问题,做出预测

1、比一比。约2分钟后,a小组的盐全都溶解完毕,而b小组的盐全都没溶解完。

2、找原因。

给b小组延长一倍的时间,让他们继续搅拌。但结果依然是没能全部溶解。

3、放好材料。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想法。

4、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5、预测一下,20毫升水里能溶解的盐量大致在什么范围 ?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1、谈话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制定研究计划

实验是从头开始,还是利用刚才的a杯(20毫升水里已溶解了5克盐)或b杯( 20毫升水里加入了10克盐)继续研究?

怎样进行实验?

还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提示:

(二)讨论交流,制定计划

1、谈话。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汇报交流。

4、评价:哪一种研究计划更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二

1、利用加入了10克盐的b杯继续研究;

2、通过“过滤法”,将盐水和未溶解的盐分离;

3、将未溶解的盐晒干(或烤干),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从10克中减去未溶解的盐量,即为2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盐量。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屏幕上出示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小组长领取后续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

1、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以提高效率;

2、加盐时,不要让盐洒在烧杯外面;

3、搅拌时,防止杯里的水溅出;

4、要等杯里的盐溶解之后,才能再加盐;

5、认真记录加入的盐量,填好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屏幕上出示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小组长领取后续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

2、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3、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4、填写实验结果。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1、分享结果:将各组的实验结果输入电脑的统计表中。

分析实验结果

(四)分享结果,分析数据

1、分享结果:将各组的实验结果输入电脑的统计表中。

2、分析数据。

3、看看科学家的结果

照此计算,20毫升的水里能够溶解 克的盐。

7.2

(五)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回顾:从问题到答案,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

2、想一想,桌上的这些盐水该怎样处理呢?你还想利用它来研究什么问题吗?

(下课时将盐水收集起来,留待下节课用)

本课的特点

源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重复利用实验材料,渗透了节约、环保的理念。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三

一、教材反思

本课题所处单元安排在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制法之后进行学习。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本课题从燃烧条件的探究入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再根据燃烧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二、实验反思

为了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有效的探究,我采取下列方法:

1、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内容调整为学生易于操作的简单对比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来探求影响燃烧的因素。

2、对于书本的演示实验,考虑到环保的因素,我对实验做了一些改进。如下图所示:

改进后的优点在于:第一、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第二、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同时不但巩固了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且能让学生对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外部因素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过了一些问题:

(1)课本中是用金属作为传热源的,而改进的实验中主要靠试管传热使白磷燃烧。但是试管的传热效果远没有金属好,所以本实验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

(2)实验中我发现在相同的水温下装有空气的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通入大量空气后白磷依旧没有燃烧起来,但是将此试管中的白磷倒入少杯中白磷却燃烧了。起先我猜想是白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够,因为烧杯的底部是平的而试管的底部是凹下去的,白磷遇热先熔化成液体,液体将白磷液封住了使白磷与空气隔绝。所以我便将导气管加长使之与白磷接触,可是仍然没有燃烧。于是我猜想是否是温度的原因,于是我将热水换成了刚烧开的水,白磷燃烧了。那么为什么在相同的水温下装有空气的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通入大量空气后白磷不燃烧起来?我猜想可能和吹灭蜡烛是一样的道理。因为通入空气的时候虽然使白磷可空气接触了,但是由于气流的流动带走了热量,使环境的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没有燃烧。

经过反复的实验我总结出成功的关键:①由于本节课一般是在11月份上,此时的环境温度低,水温下降的快,所以实验时要用开水才能让白磷迅速的燃烧起来。②白磷一定要用滤纸将表面的水吸干,注意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白磷以免白磷自燃。③尽量用小试管,因为试管越大传热效果越差。

三、教学实施反思

1、学生自我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的环节中由于平日没有积累训练,再加上本节课由于提供的实验用品有限,所以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路不够开阔。

2、由于考虑到水温的原因,我只能将边做实验边分析的模式改为将实验做完再利用动画回顾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模式,课堂效果略显遗憾。

3、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自然地归纳出燃烧所需要地条件,效果令人满意。

4、学生不习惯举手回答问题,我想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教师行为塑造的结果。如何提高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自己还要深思。

5、白板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实验ppt中不能实验的推拽功能,及时抓住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不过导入视频后发系统的运行速度比较缓慢。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四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八年级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整个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既是已学过的密度、质量、重力及二力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学习浮力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是突出了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二是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 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 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 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 的方法。据此确定下面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压强的概念 (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对压强的知识和概念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压力虽然在生活中有感性认识,但认识可能是片面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对“探制变量法”和科学探究的环节还不是很熟悉,还不能达到灵活地运用,这需要老师及时地作适当地引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活动的主人,学生掌握科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对人”和“对物”的感受导出探究的课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感受和回顾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根据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合作对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进行评估和应用。综合应用引导探究法、目标导学、讲授和讨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同时利用身边生活中可利用资源进行实验即弥补农村中学实验室器材不足现象,又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五、说教具:自制压力小桌、自制钉床、海绵、塑料袋、水、方形水槽、木块、钩码、白纸、一端削尖的铅笔、金属块等。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先 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然后设问钉床表演中用到了什么科学道理?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盛水密封的 塑料袋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塑料袋上压玻璃并用小锤砸,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学生很容易得到 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 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探究新知

1. 压力

(1)压力的概念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利用几幅图片说明,哪个是受力物,力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本 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 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 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 得到重力大小等于压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 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 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 一般不同。

(2)压力的作用效果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 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 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提倡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a、提出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让学生再做试一试中用手指同时夹铅笔的两端的小实验。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b、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c、设计实验

先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 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

d、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实验次数 压力(填大或小) 受力面积(填大或小) 压力作用效果 (填明显或不明显)

1

2

3

e、分析得结论:

让学生自己在亲身的感受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利用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熟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在科学探究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压强:

对 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实验探究过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 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 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 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 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 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利用改动的例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和应用情况反馈教学效果。

(三)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我还想知道……,让学生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记忆。

(四)布置作业:测出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巩固新知。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直观显示出教材的思路,并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五

一、本框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追寻高雅生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七课《品味生活》的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情趣与兴趣”“情趣的雅与俗”,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处于从小学进入中学阶段生活过渡的特殊时期,学生特别需要关于情趣分析,情趣培养方面的知识。所以,本框题从学生成长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追寻高雅生活”这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培养生活情趣的同时,注意有目的的选择丰富的、健康的文化生活,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提升自己的情操,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因此,本框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后面是“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对生命、青春、情绪、情趣有了初步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学会识别诱惑,过健康、安全的中学生活。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了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陶冶情趣的自觉性,使自己成为有高雅情趣的人。培养乐观向上、幽默的生活态

(二)知识目标

1.懂得高雅生活情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和感受。

2.理解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

3.懂得正确对待好奇心,但是不盲目从众。

(三)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如何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因为兴趣和爱好有正当与不正当的区别,有高雅与庸俗之别,如何让学生能够区分,正确把握兴趣、爱好的适度,都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从众的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要,因年龄经验等因素,他们对人对事缺乏评价和鉴别能力,缺乏主见,容易出现盲目从众、“随大流”的现象。所以,要引导学生有选择,不要盲从。可出示几个具体的案例请学生分析判断。

四、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学法

本着让学生从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辩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

说明: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是天生的,它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积极的和美的感受。生活本身充满着欢乐,生活处处有情趣。那么中学生怎样培养高雅生活情趣呢?

新课教学:

(一).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1.欣赏“浙江名人桑兰”的故事。

小组讨论:从桑兰的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桑兰的微笑告诉我们:追寻高雅生活的第一个秘诀是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勇敢坚强的面对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情趣,从而不断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

2. 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对于陶冶身心、培养高雅的情趣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本)

小结:乐观、幽默的人,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抓住生活中有趣的一面,分寸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可以使人们的关系变得亲切、自然、和谐,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适应对紧张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我们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生活中乐观、幽默的人总有很好的心情,也总是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从而享受更多的生活情趣,所以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

3. 欣赏名人苏格拉底、马克吐温、张大千的故事,感受这些名人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过渡:让我们以乐观、幽默的态度对待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欢乐。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延时图片、小组讨论、续写幽默等环节组织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好奇心与从众心理

1.出示李政道的一段话: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说明:在人的成长道路中,兴趣是起点,爱好是行动,产生兴趣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

2.辩论:好奇心强一定是好事吗?怎样全面看待它?

小结:要正确对待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促成兴趣,进而陶冶高雅情趣。对生活有广泛的兴趣是件好事,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兴趣的层面上,要善于发现、感受美好事物和优秀人物,并从中体会生活的美好与奋斗的乐趣。

3.根据文字描述来进行情景表演,并对其中人物的行为或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

⑴小红的好朋友在学弹钢琴,小红知道后,回到家中,吵吵嚷嚷让妈妈也去买钢琴,然而小红对音乐并不感兴趣,况且家里的经济也很拮据。

⑵班上近来有些同学穿了一种新式样的鞋,小红认为那种鞋非常时髦,也让妈妈去买,其实她还有一双新鞋没有穿呢。

⑶妈妈批评小红:“不要别人怎样做,你就怎样做,要有自己的主见。”小红不服气,认为自己如果不和大家一样,别人会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提问:小红的想法、做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做?

说明:小红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没有自己的主见,缺乏鉴别力,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生活中有些青少年分不清情趣的高雅与庸俗,盲目地“随大流”或模仿别人,缺乏主见、评价和鉴别能力。就有可能养成不良好习惯,这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是相违背的。

4.小结:从众的心理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要,因年龄经验等因素,他们对人对事缺乏评价和鉴别能力,缺乏主见,容易出现盲目从众、“随大流”的现象。如看到别的同学吸烟,自己也吸;看到别的同学染红头发,自己也染;看到别人“为朋友两肋插刀”,自己也积极参与等。这些活动不是高雅情趣的表现,也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相背离。所以,从众、“随大流”要有选择,有分析,有比较,不能盲目。(板书)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辩论、活动探究等环节组织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你废寝忘食做成的飞机终于飞上蓝天,或是听到自己工厂的产品已打进了国际市场,这时候你会产生出一种愉快的体验。这种情趣来自于 ( )

a、对生活的欣赏 b、劳动生活 c、玩耍 d、日常生活

2.对同一自然景物——桂林独秀峰,有人欣赏挺拔不屈,不怕独立的精神;也有人赞叹它凌空斗决,出类超群的品貌;还有人歌颂它接近天地、支撑乾坤的雄姿。这说明: ( )

a、独秀峰在不断变化 b、三个人的文化水平不同c、因为三个人对它的认识、理解不同,产生的情趣也不同

d、尽管三个人描述不同,但人的情趣都是相同的

3.爱迪生致力于制造白灯泡的时候,有一位缺乏想象又毫无幽默感的人取笑他,说:“先生,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爱迪生回驳道:“我的成就就是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说完,他自己先纵声大笑起来,从爱迪生这句妙答中可以感到 ( )

a、爱迪生不允许别人对他的冒犯 b、爱迪生严谨的科学态度c、爱迪生用幽默来应付窘境,体现了他的生活情趣

d、爱迪生无法面对失败的现实

4.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有( )

a、活泼开朗是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b、乐观的人对前途事业充满信心 c、幽默是一种美 d、幽默是庸俗的情趣

二.材料分析题

(1).马克思一生工作繁忙,但他的生活情趣十分广泛,工作之余喜读诗歌小说,这不但没有妨碍他的工作,而且还丰富了他的知识,促进了他的写作。

(2).科学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使人知觉敏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动作灵敏自如。

请问: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首先,高雅情趣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其次高雅生活情趣有利于开拓眼界和开发智力;再次,高雅的情趣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课堂小结:

生活本身有欢乐,生活处处有情趣。高雅的生活源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希望从今天起,同学们都行动起来,去追寻高雅的情趣。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

追寻高雅生活

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条件——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点——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

陶冶高雅生活的重要前提——不盲目从众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六

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号说课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四课《校园新构想》。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阶段目标,确定这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通过对构图,透视等绘画知识的回顾,以及对校园设施的合理想象与描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校园的情感。

本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结合他们的学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对学校建筑、风景、设施的认识,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2.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复习已知的绘画知识,接受新的绘画技法,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3. 操作目标: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确定了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接受新的绘画技法,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通过合理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快乐。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造的快乐,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我的准备:美丽的校园风景,构造图例若干。

学生准备: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准备不同的绘画工具(同学们,你们在使用剪刀或者小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划伤手哦-----我不忘记在美术课上,穿插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课标中指出: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是现代美术教学中比较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我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感互动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一开始,便出示了国内外著名学校的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到花园般的校园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校园设计,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情境,懂得热爱自己的校园,因而引出课题《校园新构想》

(二)思维互动环节

我首先请同学回忆学过的透视知识,然后渗透作品的构图、比例等新授技法。同时设计反面教材,通过纠正,避免学生发生类似错误,为学生的创作降低的坡度。其次,我取出之前欣赏过的图片,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口头添加。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离奇的想象力,迥异的想法层出不穷。

(三)操作互动环节

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候,我动情的挑起创作欲望(同学们,就在前不久,我们可爱的家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唱凯大堤决口了,洪水肆虐的冲毁了我们的农田,庄稼,还有我们可爱的学校。但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为了让灾区的孩子早日重回学校,决定在唱凯建一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请拿起我们的画笔,为灾区的小朋友设计一所漂亮的,设施齐全的学校,好吗?)------我适时的对学生穿插了情感教育。

学生开始创作

我巡回指导,同时播放音乐,营造轻松的创作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尽情绘画,体会创作的快乐。

(四)评价互动环节

学生基本操作结束,我便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互动”环节。列举风格水平不同等级作品三幅,让学生提出优缺点,积极的参与自评,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简短的评述,为他们指明方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小结延伸

我腾出一分钟的整理时间,让学生整理操作工具,清理课桌,废纸等。千万不要忘记学生的养成教育。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一起共同完成一幅家园新构想。题目叫《我的家》。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我的板书分为基本特征示意区和评述展示区。这样的板书即简洁、鲜明,又重点突出,泾渭分明。

结束语:总之,这堂美术课通过精心设计,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动参与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不错。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满足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最后,说一句题外话: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美术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很大,美术课不仅要加强学生美育和智育教育,还要加强德育的渗透,这也将是我以后的工作方向。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七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挑山工》是浙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能达到目的一种精神。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及13个新词语,重点理解“拘束、哲理、包蕴”等词的意思。

2.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

5. 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知道“我”登泰山时的“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如何挑货上山的。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挑山工说的话。

本课分3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会生字新词,能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并认真研读1~2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课文特点,我先来谈一下这堂课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

首先,由谈话引入新课,接着提出问题: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学到挑山工是怎样把货物挑上山顶的时候,运用讲授法和观察演示法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各自意见。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着重来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以及这堂课的教堂过程:

首先要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克服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

在课堂上要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致力于导,学生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的意图:(1)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在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问题“你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写了什么。(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感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初步体会挑山工向着目标不停攀登的精神。(3)采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的方法,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说话、概括能力。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样负重登山的呢?②登泰山时,什么事使“我”产生了“不解之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再抓住“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通过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下面是具体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1)谈话揭题。板书课题。

(2)看着课题,提问:你想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①挑山工是干什么的?②课文会写些什么?

2.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导语过渡,出示自学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拘束、哲理、憨厚、包蕴”等词语的意思。②想想提出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

(2)检查反馈:①检查生字新词自学效果,指名回答。②读了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3. 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导语:读了课文,现在你知道挑山工是干什么的吗?泰山雄伟壮丽,山峰突兀峻拔,海拔1532米,挑山工负重登山,他们是怎样挑货上山的呢?

(2)自由轻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自学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请你画一张挑山工登山的折尺形路线图,划出有关语句,想想你是怎么理解的?②登泰山时,什么事使“我”心中产生了“不解之谜”?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有关语句。

(3)讨论反馈:

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先指名回答,适时出示路线图,教师引导概括:a. 肩挑沉甸甸的物品;b. 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c. 登一次山,路程增加一倍。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挑山工是怎样挑货上山的(自由说——指名说——同桌说)。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再读第1自然段,课文还写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读读。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探究、讨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指导下列句子:a.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泰山”,交代地点;“随处”,表明这儿的挑山工多。)b.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臂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臂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从动作上写了挑山工登山与游人的不同。)

③登泰山时,什么事使“我”心中产生“不解之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找出有关语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指导:a.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句话既概括了第2自然段的内容,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b. “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这句话不仅写出了“我”惊讶、不理解的心情,从而引出下文:去了解这是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挑山工不断攀登的精神。

(4)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从几方面来写的?根据板书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4. 课堂小结:教师可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四、说扳书设计: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板书是根据学生在回答再加上教师的归纳总结得出的,采用了这种对应式的板书:一是为了学生比较清晰的了解课文的脉络,二是为了学生能体会到挑山工的那种不断攀登的精神。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八

一、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课程的设计是以体、音、美的实验课题《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兴趣的研究》为基础,确立了本节的音乐与美术的整合课,同时根据《大纲》要求,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教育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这不仅要体现在音美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本课通过学生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形象化、美术化,使学生在欣赏音符的节奏美感的同时欣赏其所传达出来的视觉美感。提高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兴趣,采用音、美互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艺术学科的多元性和统一性。

二、课程目标:

1、显性目标:

(1) “唱音符”:能准确的拍击出音符的时值节奏

(2)“看音符”:将音符的各个部分替换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并有机组合。

2、隐性目标:

(1)通过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联想记忆能力。

(2)创设音乐与美术相融合的教学情境,用音乐与美术互动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对音乐音符的美化和再创造的能力。

3、教学思路:

本课跳出普通艺术课跳跳唱唱说说画画的老圈子,运用最先进的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艺术殿堂,音美两位教师联手打造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课,让音乐艺术和抽象绘画环环相扣密切穿插共进共行,将音乐和绘画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毫无保留一一展现,在四十分钟内师生共同煨煲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艺术靓汤。

4、教学重点:

学科的融合,使学生本课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对艺术学科的理解。

5、教学难点:

音乐难点:节奏的正确掌握,灵活运用。

美术难点:对音符的美化能做到性格鲜明,特点突出。

6、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彩笔、剪刀、胶带、打击乐器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听音乐感知节奏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联想创造法:在音符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运用各种图形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由图形组合成的音符,并且每组图形有相同主题,互相关联,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3、对比欣赏法:在辨别不同音符的形变绘画中,把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请他们从中找出同类的作品。主要是从色彩、创意、构图等方面进行对比,在学生对音乐的形成认识过程中,加深对音符的印象,音、美两科相辅相成,互为辅助。

4、讲授法:在为绘画作品分类时,要使学生明确音符的时值长短,以便于节奏类型的归类。

在教学中我们还运用了学科交融法、兴趣引入法、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等方法 。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本课的设计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音乐的旋律、理解音乐的节奏等要素,通过联想、组合等美术手段来再创造音符,从而认识到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1、新颖的题材赋予更深刻的人文性。

在课程设计上,《美丽的音符》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把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渗透到“美丽的音符”这个人文主题中,让学生始终围绕“美丽的音符” 这个人文主题展开轻松愉快的学习。小学生特别喜欢音乐,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因而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首先播放歌曲《清晨》,通过歌曲中的描述,让学生一下子就沉浸在曼妙无比的艺术氛围中,仿佛亲临其境,随着天籁般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融化在艺术的殿堂中。接着教师用拍击节奏的方法引导学生渐渐说出音符的种类、写法、节奏等,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美丽的音符”。让这段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艺术课程中的人文性目的,即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

2、美术学科的融合体现学科的多元性

(1)、打破以往常规的一课一师的模式,采用双学科教学接龙的形式,将学生由音乐课堂自然的带入到美术课堂中,首先由崔玲老师提出音符形象过于类似,不便于记忆的问题,引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出示几张摄影作品,被命名为“美妙的音符”的摄影作品,直观的将美术中的音符带入学生的眼帘,学生在被摄影作品的魅力所征服的同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几张摄影作品也被命名为音符?”学生会回答因为摄影家们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也看成了音符,这样,自然的引出美术中的音乐的概念,教师随后指导“摄影家”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创意的结果,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来将普通的音符变得漂亮起来呢?

(2)、新课讲授

小1、认识音符的结构,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音符是由符头、符杆、符尾三部分组成。这个环节中要使用对比学习法,将各个音符作为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每个音符都有符头,但是二分音符的符头比较特别,是一个空心圆。而符尾只有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才具有,并且各不相同。这样明确之后为接下来的创意联想打下铺垫。

小2、结构联想,课件出示多种物体,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物体来分别替换几个音符的符头、符杆、符尾,在这个环节中,有两个需要学生注意的地方,一、即结构替换的合理性,如课件中展示的面包圈来替换二分音符的符头,因为面包圈和二分音符的符头同样为环形,更适合表现二分音符中的空心圆。二、即图形组合的合理性,这是训练学生有主题性想象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符头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由学生们说出可以用什么物体既能形成符杆和符尾所需的形态,又能与符头相匹配,而为了引导学生们发散思维的扩散,教师用课件展示了配合面包圈用香肠来搭配。花朵用树枝来搭配等几种搭配方案,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更多的点子来。

小3、创意中的适当变形,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创意十分新颖,形象绘制的也很好看,但由于固有思维的影响绘制出的作品丢掉了音符本身的形状特征,通过课件演示猫尾的“拉长”,向学生们展示了如何用变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创作能力。

(3),课堂实践

此环节中教师巡视指导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指明让学生画出“大号”的作品来,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因画面太小而导致的细节无法表现的问题,也为下一环节的作业展评做好准备。

(4)作业展评

将学生作品按照黑板上早已出示的节奏条上的音符对应粘贴,教师带领学生们从创意、构图、色彩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点评,学生们以自己的观点,来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以博取众家之长的态度去完善自己的创意。

(5)学科过度

教师用过度性的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画出了漂亮的创意音符,相信大家对于各个音符的外形特征已经有很深刻的印象了,可对于音符们所代表的不同节奏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呢?”将美术课堂再次转换为音乐课堂,教学接龙再次进行。

3、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成为审美表现的主人

在学生对音符时值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接龙游戏。通过递进的方式把各个音符融合在一起,并利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使学生尽情尽兴的参与到游戏中,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真正使这节课达到了课程设计标准中的趣味性目的

4、艺术升华情感再现

教师利用课件为大家展示了一幅艺术宣传画,通过画面上所展示的将残疾人的形象变身为音符的艺术构思,展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她们的情感得到再次升华。同时,这幅宣传画很好的将音乐和美术学科有机的组合到一起,展现出了一种超越艺术美的人性美。

本课的设计,以音乐和美术的融合为载体,借助游戏、音乐、欣赏、绘画等手段,探索融合型艺术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艺术的熏陶中成长,让她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充满艺术情趣。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十九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变化图形组合的方法表现动物新图象的外部特征。

2、在想象创造各种图象中体验有体貌地招呼同伴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背景图、可操作的长颈鹿

幼儿作画工具、五角星

活动过程

设计思路

一、猜一猜导入活动:

(边在纸的中央

画一个大的椭圆,在纸的一角画一个小的椭圆,边介绍)在草地中央住着一个大蛋,在草地角落住着一个小蛋,大蛋非常想念小蛋,就从前门接一根电话线打电话给小蛋说:“小蛋,你好!”小蛋也非常想念大蛋,就从后门接一根电话线给大蛋说:“大蛋,你你好!”原来大蛋和小蛋都不是蛋,猜猜它是什么动物?

(幼儿猜猜它是什么动物。)

一、讨论演示:

1、长颈鹿的头上还缺什么?(教师按幼儿的提示逐一添画眼睛、耳朵、鼻子等)启发幼儿讨论长颈鹿的脖子上有什么,有几条怎么样的腿及怎么样的尾巴(脖子后面有棕毛、有四条细细长长的腿、细细的尾巴)

2、(逐一演示长颈鹿动态,引导想象)

一天,长颈鹿在草地上散步,它一转身,抬头看见了小鸟,就看着小鸟轻轻地说:“小鸟,你早!”小鸟开心的怎么了呢?(幼:小鸟就快乐地唱起了歌。。。。。)

它又遇见了大树,就对大树轻轻地说:“大树,你早!”大树怎么了?长颈鹿一低头碰见了小花,就对小花说什么?小花会怎么表示?

3、森林里的朋友们都知道来了一个会打招呼的长颈鹿,都想和它做朋友。想想还有哪些朋友想和有礼貌的长颈鹿做朋友?

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当会打招呼的长颈鹿好吗?快把大蛋和小蛋变出来,一起去找更多的好朋友。

二、幼儿创作:

森林里有个大蛋它旁边有个小蛋,它们在打电话,变、变、变出一个长颈鹿。(教师采取模仿幼儿创编图象的方法进行续编,进一步引导想象)

四、粘贴星星:

“这里有这么多有礼貌的长颈鹿,我要好好地奖励你们。我把星星送给你们打扮长颈鹿的皮毛。”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星星放在活动室周围,幼儿去取星星进行粘贴。(走路轻、不争抢。)

环节一:

设计大蛋与小蛋打招呼的情景介绍长颈鹿的基本结构,使枯燥的演示变的有趣,使技能成为情景的一个部分,让幼儿充满想象的情景。从中也渗透了礼貌教育。

第二环节:

1、给幼儿运用自己的能力进行补充完善的机会。

,中班艺术活动——长颈鹿打招呼(教案及说课稿)

2、从演示中幼儿感受长颈鹿的动态表现及礼貌教育。

3、问题的层层推进,给了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

第三环节:

采取模仿幼儿创编图象的方法进行续编,进一步引导想象,给幼儿

哦中班艺术活动——长颈鹿打招呼(教案及说课稿)更大的自己创造图象的空间。

第四环节:

进一步引导幼儿体验学习礼貌行为的快乐。

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但是,离开了知识技能作中介,幼儿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有大胆的表现,独特的创造,就象任何人不可能运用他所不熟悉的语言去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一样,所以,我们一直就在研究探讨怎样处理技能与创造的关系。其实这两者是不矛盾也不对立的,今天我的这个活动就是一堂技能与创造想结合的美术活动。

示范体现创造性。

在活动的第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大蛋和小蛋打招呼的情景来介绍长颈鹿的基本结构,使原来枯燥的演示变成有趣的画谜,那

幼儿带进了充满想象的情景,使技能成为情景的一个部分。我在画完大蛋和小蛋后说:“仔细看一看,是什么动物。”幼儿就从有长脖子的动物中去找,一下子就发现了长颈鹿,产生了参与画长颈鹿的愿望。在补充长颈鹿的特征时也是如此,问幼儿长颈鹿还漏了什么,把幼儿推到台前,给了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只要可能知道的都让幼儿自己来表达表现)在第二环节中以故事情景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观察,老师的提问,“大蛋和小蛋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呀?”让幼儿自己发现长颈鹿的动态,通过简单的演示与提问,让幼儿自己发现长颈鹿的不同动态,而不是教师生硬地教幼儿画什么动态的长颈鹿。在这一环节中,也是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定的,幼儿能力强的可画不同动态的长颈鹿。

在启发幼儿想象有礼貌的长颈鹿还会和谁打招呼?以此创造出丰富的画面。这一创造性环节是建立在幼儿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上的,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再现。

当然,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给幼儿绘画的技能,而是努力体现美术的中介作用。通过美术活动使幼儿的心灵和画面一样美丽和丰富。所以本次 活动还渗透了语言的创造性及社会领域中的礼貌教育。让幼儿在想象创造各种图象中体验有礼貌地招呼同伴的快乐,使无价的感情力量融合到各种教育领域中来。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才是有价值的。

说课稿幼儿园篇三十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来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甚至宣称要征服自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践踏自然,肆意破坏环境: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毫无节制地开采等等。当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水灾、泥石流、沙尘暴,还有那可怕的“非典”,这些无一不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郑重警告。所以,人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如何创造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是新的时代主题,并且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的未来。

于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继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诸如《珍珠鸟》等一系列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相关课文后,在本册中又编排了以《敬畏自然》为首篇的第三单元,它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敬畏自然并不是走向“人定胜天”的反面,而是对“人定胜天”的发展,是对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树立他们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励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爱护自然的观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树立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及体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对这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散文,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的是“深课浅教”的原则。

二、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学习。见于学生学情实际,特采用情境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此为突破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理念。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和资料汇编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自然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同学们,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优质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休憩生活的快乐家园,肆意破坏环境,就会使我们陷入无家可归的悲剧。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敬畏自然》会给我们指点迷津。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在这里将课堂与生活、时政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其次,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这个环节可小声播放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结合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解惑。

三、研读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成果。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让学生品味此文语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用拟人手法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说理,如何用反问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启人深思的。落实品语言,学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学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讨论,提出质疑见解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是大家的责任,应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激励他们的思维火花。

五、课堂总结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无比宽阔的胸怀,他的一切儿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热爱自然,就是热爱生命,就要树立平等的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小草之歌》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要训练的重点是:学生能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崇高品质。受到“爱”的教育与启迪,培养自己的爱心。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阅读,积极思考,主动积累语言。《小草之歌》中的之跟“的”的意思一样,即小草的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一)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结。(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三)要训练学生会认的字七个,会写的字十个,要求掌握的词语有九个。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四、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学生字。我采用的是查读法p画读法等适合学生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应用了讲读发和谈话法。应用情景再现法把小草的图片重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在最后我出示小草的图片,请同学添上赞美的话,就是要训练学生用规范的语言p积累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例如: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从而引出:小草的歌。“谁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么?”引出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引出下文。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每节课中我都让出时间,空间给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训练他们,让他们发现问题

并能把问题解决掉,达成目标。这是最好的教学效果。我和学生一起合作学习,有利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利益个别指导,帮助后进生。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是一篇现代诗,诗歌的特点是想象丰富p形象感强,文字优美p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我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我每完成一个大目标,我都要小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学生学到的知识都得到了及时的反馈。我认真的

五、说板书设计:

小草之歌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多少人为了我……》,本课选自《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本课由“他们为我做了什么”、“小采访”、“小辨析”、“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等四部分所组成。本单元设置的主题是:我的成长与他人。根据儿童发展的逻辑,要懂得自己的成长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从小要尊重普通劳动者。

二、说学情

中国传统价值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故“君子远庖厨也”, 人们把劳动的地位分出了三六九等,这种观念影响了一代人又一代人。尤其是咱们城里学生从认识上知道劳动者,但由于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缺少切身的体会,因此对这些人和事往往熟视无睹,意识不到自己与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也意识不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鉴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培养学生尊重他

们的人格、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行为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习惯。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

1.因为学生缺少对劳动的体验,缺少对劳动者的了解,因此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明白“人人为我”。

2.在学生明白“人人为我”的基础上,懂得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培养学生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

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及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社会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学科,是为儿童认识、参与、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鉴于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实践体验法,角色互换法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激发他们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过程

a、看短篇,揭示课题。

1、看短篇:

短篇为教师课前拍摄的,涉及的对象尽量宽泛一些,比如冒着烈日或寒风

种植素菜的菜农,早早起来到菜市场买菜的,清早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理发师,纺织工人,警察叔叔,电视台日夜工作的场景等。

2、提问:

①看了这个短篇,你想说些什么?

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估计大多数学生只是站在赞美的角度,去歌颂这些默

默无闻的劳动者。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学生赞美后,教师可以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② 你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劳动与你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这个问题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组说,最后在班级交流。

如果第一个问题提出以后,就有学生说到这些劳动着与自己生活关系的话,就讲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也可以。

总之,这一环节教师要示学生的理解而决定教学顺序。

3、设想:

假如自来水厂的工人都停止了劳动,

假如所有的警察都不上班了,

假如电视台的人都停止了工作,

……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然后班级交流。

(2)小结:是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为了你、我、他,战斗在各

自的岗位上,当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着知识的时候,可曾想到有多少人为了我(出示课题:有多少人为了我……)付出了许多。

(3说说有多少人为了我们能在着宽敞的教师里学习,付出着。

b、采访劳动者,加深对劳动者的了解,从而更加敬仰他们。

事先请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若干个,先向学生一一介绍,然后再由学生自己

决定采访对象。

c、联系生活,感受劳动者给自己带来的方便。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下面的情况吗?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劳动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工作的时间常常是我们大家休息的时候。他们为了工作,常常放弃了许多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看看下面图中的情景(送牛奶的,巡夜的保安,敬老院的阿姨,电信台的工人,农民,气象员),想一想,当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1 让学生充分说说。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d、赞美劳动者,深化感情。

1、师小结: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你、我,

在默默的付出;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帮助过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们要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2、配乐朗诵《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课本p/48页)

3、同学们,大家愿意拿起你的笔,来赞美曾经为你付出过或曾经帮助过你的劳动者吗?(学生仿照上面的样子写,页可以不同的体裁)。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要完成的目标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1.课文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2、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我班学生多数思维较活跃,课堂上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 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2)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使学生人人有机会与文本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动,敬佩,震撼等感受,使学生真切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熟读课文;搜集海鸥的图片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过渡: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海鸥把老人当朋友,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导入课文)

1、学生自读15~17自然段,感受海鸥送别老人的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你又怎样的感受?进行批注。

3.学生再读课文,快速阅读,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5、小组内进行交流。

6、全班交流。(进行交流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勾画、批注已成为高段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笔,“不动笔不读书”]

a、师: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

(预设)生: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般疼痛,等等师: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预设)生:因为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就每天必来给海鸥送食物,和海鸥做伴。

因为老人把海鸥看作是自己的亲人。

……

b.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飞、叫、站”等研读课文,感悟海鸥情。

师: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谁是你的亲人?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海鸥和老人、动物与人类之间有血缘关系吗?很显然没有 。但是,老人把海鸥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海鸥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了。文中哪一句话直接点出了海鸥是老人的亲人?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和图片。

①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瞻仰”写出了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

从“急速”一词,我感受到了海鸥那种焦虑、急切的心情。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交流,随机出示cai课件。

交流1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①海鸥看到照片,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姿势跟平时不一样?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只海鸥,你会怎么想?(预设答案:海鸥通人性,可能是悲哀,也可能会感到吃惊,会有很多问题,会……)

交流2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从“纷纷”一词,我体会到这么多海鸥行动一致,似乎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指导学生朗读,读好这句话)

交流3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预设)生:因为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停留一会儿,所以用“扑”比较好,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

师:这么多的海鸥快速扑来的景象是多么壮观、美丽啊!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这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朗读)

接着,教师出示说话练习“海鸥的心里是老人,海鸥在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说进去)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地教学上,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是充分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二、深情朗读,升华情感

1、学生自己深情的朗读触动自己心弦的段落。

2、指名朗读。

三、表达祝福海鸥老人 ,出示cai课件。

1、老人离我们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来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鸥,你会怎样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们,你会怎样祝福老人?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预设答案:老人可能会说:再见了海鸥,我的朋友;孩子们,人类是爱您们的;……)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我们回头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同学们,课文学到这,我想大家一定悟出了一点小道理,谁来说说?

五、拓展延伸,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板书设计】

21 老人与海鸥

老人喂海鸥情深深

老人谈海鸥情浓浓

海鸥送老人情切切

[设计意图]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特别建议】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使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说课稿幼儿园篇

第一、说政治复习课的性质和目的要求

政治复习课是以完成“某部分”教材内容的复习、巩固为任务的单一课型。它通常是在某课、某单元的新知识学习结束后,或在期中、期末、升学考试前进行的,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复习课这一教学步骤的实施,引导学生把原先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疏理、概括、归纳、整理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这样,不但使学生原来在新课学习时的知识缺漏得到弥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使知识点串成线,绘成面,构成体,使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掌握所学过的“部分”的知识“体系”。同时又凭借复习课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知识朝着能力方向的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境界。这可以说是复习课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

第二、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八课。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设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在此之前的第六课、第七课,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这为过渡到本课的文化建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也为后来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课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

2、说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本课时中: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

①了解先进文化的含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形式。

②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基础工程、根本任务。

③掌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思想道德建设。

过程与方法是:

通过分析归纳法,使学生按照单元、课、框、目的知识层次来构建知识体系结构图;用比较法、图示法、分解法等识记本课的重点知识;用“三步法”引导学生理清辨析题的解题思路;用“四步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解答材料分析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履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预设

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点设置的依据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教学难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难点预设的依据是:本课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理论性太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且该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学习中难度较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多样化,在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在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问题上,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正确的引导。

第三、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虽然通过前面的学习,掌握了一些浅薄的理论;但由于九年级政治各单元之间的理论联系性不紧密,彼此之间没有没有太多的关联性,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一些

困难。本单元中先进文化的方向理论性太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且该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学生学习中难度较大。

同时九年级学生面临着中考,但却知识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对中考中难点题型(如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缺乏清晰的解题思路;面对一些新的材料无从下手;平时记忆的教材知识在考试中不会运用等。

第四、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复习课也应该“复习有法、复习得法。”凡是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现状出发,为指导学生顺利圆满地完成复习目的,非用不可的复习方法,都是“有法”、“得法”的。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针对学生的学情,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探究法(教会学生理清辨析题的解题思路)、科学记忆法、总结反思法。以上这几种学法指导我将在下面的学习流程和导学案中有详细说明。

第五、说学习流程

本节课共分为5个环节: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视频片段《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导入新课:

设计的依据:“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

目的:运用“图片、音频、视频”教学手段,使原本抽象死板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和情境化,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和需要,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思维碰撞。进而导入本课的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10-12分钟)

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环节,我共设置了6道问题。

学法指导:用课本标注法在教材上标示出来并进行简单记忆。

设计的依据:围绕着课标、教材知识、重点难点和学情来设计。

设计的目的:通读教材、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和骨干内容,为下面的展示做充分的准备。

3、学生探究与展示:(15-18分钟)

(1)展示一: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图

学法指导:依据政治课程的设计的思维层次:单元、课、框、目的的内容安排,按照知识内容的兼容性来画出知识结构图。

要求:把这一课的知识结构提纲具体定出来,按知识结构的有关内容进行展示,根据知识提纲带领同学复习。

目的是: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知识体系的轮廓,为后面的做准备。

(2)展示二:用最简洁、有效地方法记忆本课的知识。

学法指导:用比较法、图示法、分解法等识记本课的重点知识。

目的:科学的复习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展示三:我会辨析:

学法指导:辨析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要辨,二要析。(具体的分析过程看导学案)

要求:写出辨析题的解题思路,然后依据思路再回答具体的答案。

目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教材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的能力和技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4)展示四:我会分析:

学法指导:以社会热点或者重大时政为背景材料,设置考试情境,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考中最常见的试题。对于此类的试题,学生应熟练掌握其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4、达标测试以及小组评价(5-8分钟)

测试内容设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知识、以及突出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具体见导学案)。

最后,结合小组在各环节的表现,统计各小组在所有环节的得分情况进行点评。

5、整理导学案以及写出自我反思。(2-3分钟)

我学会了……

我要改进的是……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活动产生的背景

小兔子是幼儿较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而且小兔子也有着较明显特征: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便于幼儿的模仿,只是在表现动作特别是跳的动作上总是很凌乱且有一定的不协调性其轻重把握也不太注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孩子有意无意的在模仿小兔子的动作、神情,同时我还发现小班孩子对音乐较感兴趣,相对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我就想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对跳的动作进行有节奏的练习,同时在设计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自身能力特点出发,设计了本次的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孩子发展,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能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跳跃动作。

在这一目标中,我通过以音乐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来获得对跳跃的兴趣。在这里我是这样想的,一般的跳跃幼儿往往只能维持一会儿兴趣,但借助于幼儿感兴趣的音乐,在配上富有特色的动物--小兔子的角色,那么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起来,从而达到在音乐中表现跳跃的动作。而此目标也作为了本活动的重点。

2、帮助幼儿通过音乐有节奏的跳跃动作来表现小兔。

至于在这个目标中,我是这样考虑的,幼儿光是学会了在音乐中跳跃还是不够的,特别是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幼儿在音乐中的跳跃动作一般都显得很凌乱,因此要幼儿有节奏的来表现跳跃动作显然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也就以此作为本活动的难点。

3、培养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分别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定位,因此,我就以情感为主线,得出本活动的第三个目标。

因而,围绕本次活动我作了如下准备:

(1)场地布置成有花、草、树木为主的森林背景,布置在幼儿的后面,在游戏用到时再拿出来,并且在地上铺一绿色的毛地毯,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可以就地而坐。

(2)兔子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录音机(录音带:跳跃性较强的乐曲)。

三、活动过程。

做好了这些准备后,围绕着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律动形式进入教室导入活动。

(二)幼儿欣赏曲子,帮助幼儿熟悉乐曲的旋律。

(三)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进行跳跃练习。

(四)请幼儿注意在音乐中能有节奏的表现跳跃动作。

(五)利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对跳跃进行巩固。

(六)以儿歌形式结束本次活动。

现在我就具体谈谈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

1、以律动形式进入教室导入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兔妈妈的角色向小朋友说:“兔宝宝,今天兔子妈妈要带你们到树林里玩?高兴吗?(高兴)好,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吧!”我首先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兔子身份帮助幼儿导入到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同时我还考虑到以兔子妈妈身份可以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要跟好我,以为接下来我为小朋友所提出的要求做好铺垫工作。接着,我又说:“你们要一个一个跟好哦,不要离开兔子妈妈,兔子妈妈还要带你们跳舞呢!”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跟着妈妈,再配以幼儿感兴趣的形象“兔子”,使幼儿在活动既有参与的兴趣又可以帮助提醒幼儿在活动中能有序的跟着老师,同时还为幼儿以后听音乐想到兔子会跳的动作埋下伏笔。

2、幼儿欣赏曲子,帮助幼儿熟悉乐曲的旋律。(二个步骤)

(1)请幼儿第一次听乐曲做摆头的动作。

在带幼儿跳着舞进入教室后,我便让幼儿随意地坐在地上,这时所铺的毛地毯就起到了在冬天为幼儿提供安全又舒适暖和的作用了。同时请幼儿随地就坐还可以缩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

这时我再说:“兔宝宝们,让我们在草地上休息的时候来听一首好听的曲子,你们可以跟着曲子左右摇着小脑袋。”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对欣赏音乐的方法运用还较匮乏,为了提高幼儿听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我在这里就提醒幼儿在听的时候可以左右摇摇脑袋,帮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培养了对乐曲节奏的了解,为以后的难点:幼儿有节奏的跳跃动作做好铺垫工作。

(2)请幼儿第二次听乐曲做摆头拍手的动作。

在有了第一次欣赏的基础上,如果我还是提原来的要求请幼儿欣赏,幼儿就会觉得无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就更进一步加大难度提出要求:“让我们把手也拍起来吧和小脑袋一起有节奏的来表演!”在这里我第一次提到了“有节奏”,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幼儿有初步的节奏意识,使幼儿潜意识中有一种概念:就是要跟好音乐不能杂乱的表演。

3、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进行跳跃练习。(2个步骤)

(1)请幼儿初步尝试跟着音乐跳跃。

在有了前两次的音乐欣赏的经验,再要幼儿继续听根据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肯定幼儿会坐不住了,有种想要动一动的欲望于,是我就马上提出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想做什么动作?”幼儿根据活动的角色意识影响可能就会一下子想到跳跳,如果幼儿讲到了我便顺接幼儿的话题,在第三次音乐播放时请幼儿跟着音乐来做跳的动作。但如果幼儿一下子没有想到,我可以提示:“听这段音乐像是哪个小动物在表演呀?”由于音乐本身的跳跃性较强在配以活动中贯穿的主角--小兔子,幼儿就会想到了,于是我再顺势引导:“小兔子是怎么走路的?”。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尝试跟着音乐练习跳跃。在幼儿跳跃练习中我还要有目的的观察幼儿的跳跃情况,进行个别帮助指导。

在这一步骤中我借助于始终贯穿活动的主线--小兔子和乐曲本身的跳跃性特点,帮助幼儿开始初步尝试跟着音乐进行跳跃,使得本次活动的重点: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跳跃得以体现。

(2)请幼儿跟着音乐轻快的练习跳跃。

在幼儿第一次练习跳跃中我很快就会发现,有不少孩子在跳跃时可能就会产生单脚跳或者用力过大造成声音太响的情况。这时,我就可以通过提问:“小兔子跳是用双脚还是用单脚啊!”来帮助幼儿学会在音乐中两只脚一起练习跳。而对于声音过响的幼儿,我则利用在跳跃练习中表现声音很轻的幼儿前来表演做示范,以幼儿教幼儿的形式,得以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配以提问:“你为什么要轻轻地呀?”这时我在第三步骤中的个别帮助指导就起到作用了,帮助幼儿通过形象的“小兔子声音太响会引来大灰狼”的形式使得幼儿注意在跳跃时要轻轻的练习。在幼儿有了这一经验后,我在继续提出第二次跳跃的要求:“这回小兔子们可要注意了,要两只脚轻轻地跟好音乐跳!知道吗!”让幼儿再次练习跟着音乐跳跃,这时活动的重点又再次进行了丰富和体验。

4、请幼儿注意在音乐中能有节奏的表现跳跃动作。(三个步骤)

(1)幼儿自由跟着音乐练习有节奏的跳跃。

在这一步骤中,我借助于活动初在乐曲欣赏时幼儿的动作表现为基础,提醒到:“啊呀,你们这群小兔子怎么跳得乱糟糟的,这次我们跟好音乐,有节奏的来跳舞,好吗,就像我们练习拍手、点头一样!”幼儿有了第一次“有节奏”的概念,在这次要求“有节奏”的跳跃中,幼儿就会受影响知道要跟好音乐来表现不能乱七八糟的跳!通过幼儿练习对本活动的难点进行初步尝试。

(2)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示范表演。

在幼儿表演完后,我说:“刚才小朋友表演的真棒,谁上来表演一下!”

在活动跟着音乐有节奏的表演中,根据幼儿的能力不同总有掌握较好和不好的孩子,这时我便请个别掌握较好的幼儿上来表演,根据幼儿爱表现的特点以激励幼儿向之学习,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要“有节奏”地跳。

在这一步骤中,通过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对本活动的难点进行强调。

(3)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地来表演。

在幼儿的自由练习跳跃后,我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在这环节中我也参与了听音乐有节奏的表演:“兔宝宝你们都学会有节奏的跳舞了吗,兔妈妈也陪你们一起来表演吧!”

在这一步骤中,为了帮助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也能有节奏的跟着音乐来表现跳跃,我也主动参与到本环节中,也提醒帮助全体幼儿进行有节奏的练习。达到了巩固活动难点的作用。

4、利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对跳跃进行巩固。

接着我说:“兔宝宝,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好吗?那么等一会儿,你们听到音乐时,就在树林里跳舞,音乐一停,兔宝宝要赶快把自己藏起来,躲到树林里,这时就会有一只大灰狼来抓小兔子了。当音乐再响起来时,小兔子就安全了,可以继续跳舞了。不过被抓到的兔宝宝就只能待在狼屋里了。好,游戏开始。”此游戏可根据时间和幼儿的兴趣反复玩几次。

经过了连翻的跟着音乐跳,幼儿对音乐就会产生疲倦,从而出现活动的低潮期。因此早这一环节中我为了再次提高幼儿的兴趣,我便采用了一个游戏,借助于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不仅再次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也对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了复习巩固。

5、以儿歌形式结束本次活动。

最后,我说:“今天,到树林里我们听了好听的音乐,学会了漂亮的舞蹈,还做了有趣的游戏,那么现在我们要回家吃饭了。”然后带领幼儿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蹦蹦跳跳真可爱。]

活动延伸:

做为本次活动来所说并不是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它还可以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把游戏、学习、生活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因此我还可以组织了其他一系列活动,使孩子对兔子这一主题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1、可以在科学、美术、音乐等活动中陆续开始相关兔子的活动。

2、请幼儿回去收集一些兔子的图片。

3、借助与小兔子爱吃青菜萝卜等蔬菜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毛病。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变色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是走进自然为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中《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学生开启了大自然之门,《装满昆虫的衣袋》告诉学生打开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而《变色龙》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则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如何观察,并要保护大自然。这样的思路,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于是目标明确,少走弯路。

《变色龙》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3段。第一至第八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初看像个怪物。第九至第十五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了变色龙的特点。第十六段是第三大段,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本课主要是介绍变色龙的特点,作者刘梦熊在介绍变色龙的外形、如何捕食、如何变色等特点时,用的方法不是说明,而是叙事,就像讲故事一样,惊险,好奇,刺激。显得生动有趣。其中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变色龙》这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篇课文中,作者所安排的表达顺序及运用的表达方法,很值得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基于这种考虑,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重点地方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三、说教学重点:因为变色龙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变色龙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中国没有。在课文中也重点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所以我把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课文以说故事形式来介绍变色龙,生动、有趣。可以作为写作借鉴,作者在叙述中,无意识地显露了自己的观察方法:“小李用手一指”(整体地看,粗略地看)、“我细细端详着”(仔细地看、有顺序地看)——“中非工人朋加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着。”(听)——“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问)——“朋加抓起变色龙,先把它放在香蕉叶上……接着,又把……”(做,试)。需要学生慢慢品味。五、说教学准备:学生和教师对变色龙都不是很了解,而这一点又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变色龙的相关资料。但学生条件有限,教师要注意帮助收集。

六、说教学方法

1、从阅读学表达;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教材中渗透观察和写作方法,从阅读中学会表达。2、通过通过所收集的变色龙相关的资料,特别是多媒体资料掌握变色龙外形特点等。

七、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整体把握: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生字词语,简单介绍了变色龙,同学们对变色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本课开始借用课后习题二直接复习导入,节省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分段,是想让学生从全局角度整体把握,知道重点段落。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现变色龙阶段:通过自己读边读边想,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去发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端详变色龙阶段:默读课文,说说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哪部分给他们留下深印象,并说出原因。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解释“端详”,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最后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穿插着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变色龙的认识。

3、拓展文本,追求超越:最后、抓住虽然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一见,但我们还是把它放回去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放回去?其实,不仅是数量不多的变色龙我们要保护,自然界中的其他小动物我们也要保护。让我们人类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地球上吧。八、说板书设计: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作用是多方面的。板书既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所写,收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体裁是童话。

二、说教学目标

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话,都需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所以,我把刻画人物形象,挖掘主题放在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孩子们的到来,给巨人带来了春天和欢乐,是巨人发生从自私到充满爱心这种巨变的原因,要对它阐述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爱的伟大力量,因此我把“引导学生领会巨人发生变化的原因”放在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课时安排

这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我认为,它对学生有很深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安排了两课时来学习。给大家展示的是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四个活动:活动一,导入;活动二,刻画人物形象;活动三,理解主题;活动四,品味语言。如果课堂时间允许,还可以把“作业布置2”作为活动五,课堂拓展。

五、说教法。

在这一课时里面,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以问题驱动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教学目标。针对具体情况,加以适当引导和点拨。

六、说学法。

学生采用“勾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要时,通过朗读来加强感知,增进理解。

七、说问题与活动设计

我把全文内容分解成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设置几个不等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都较为简单,主要是直接提问和引用提问。

结束语:

各位领导、各们老师,再次感谢大家的听课。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

说课稿幼儿园篇

教学目标:

1.立足中国,从建筑、语言方面认识世界,了解中外文化的特点,为学生打开世界之窗。

2.欣赏中外文化,感受中外文化的多元性,养成尊重、欣赏中外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建筑、语言两方面来了解中外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欣赏中外文化,感受中外文化的多元性,养成欣赏中外文化的态度。

课前准备:

1.资料袋:里面有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图片以及相应的内容简要。

2.课堂上所需要的板书此帖。

3.白板磁贴、彩色的世界地图以及外国建筑的小图片。

4.分小组。

5.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全球的三大人种特点,分布以及各人种的杰出代表,从一个方面认识了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班要组织开展一次“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以“中外的建筑与语言文字”为主题,从另一个方面了解、认识世界。

二、文化交流,加深了解:

(一)文化交流之建筑

1、出示世界地图。

a.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的位置。

b.浏览图片,了解中国著名的建筑。

中国著名的建筑:中国故宫、万里长城、鸟巢、上海东方明珠。

2、学生交流课前老师发下的资料袋中的材料。

a.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最感兴趣的建筑进行了解。

b. 出示相关图片,进行介绍。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中国的建筑。

教师过渡语: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有年代久远的宏伟建筑,还有标志性的现代化建筑,都是我国建筑师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再让我们放眼世界,欣赏国外的建筑之美。

3、出示世界地图,“生说师点”走进外国建筑。

a.学生自主选择:(以区域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洲的建筑进行点击,出示图片,浏览。

欧洲: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古罗马的角斗场;法国的凡尔赛宫、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林姆林宫。

亚洲: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遗址、日本东京电视塔、迪拜的迪拜塔。

北美洲:美国的白宫、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

非洲:古埃及的金字塔。

b.连一连。

美国 克林姆林宫

英国 故宫

法国 白宫

俄罗斯 凡尔赛宫

中国 白金汉宫

c.贴一贴。(拿出课前所提供的白板磁贴,进行活动)

出示文字:金字塔、角斗场、埃菲尔铁塔、东京电视塔、纽约帝国大厦、迪拜塔。

教师过渡语:世界各地的建筑,让我们眼前一亮。不管哪个洲的建筑,都是人类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建筑,各国的语言文字同样会带给我们属于他们的文化内涵。

(二)文化交流之语言文字

1.播放视频,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主要演示“欠、饮、鱼、龟”四个字的演变过程。

2.甲骨文

师: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

a、出示课件,配解说。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这幅图中藏着12生肖,你能猜出来吗?

b、游戏:猜一猜。

(鸡) (龙) (马)

(羊) (蛇) (虎)

(牛) (兔) (猴)

(狗) (猪) (鼠)

生各抒己见,意见不同。如有猜对,询问:你是怎么猜到的?

评价:你真是会观察!我们古代人就是像你联系生活,通过观察而创造了这样的文字。

师:哇,甲骨文真是有趣极了!这是汉语的组成部分。

3.除了中国的甲骨文,你还了解世界的哪些语言文字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预设:英语、韩语日语等。

4.顺势请学生辨一辨,学一学。

a.辨一辨:请你辨一辨这是哪个国家的语言?

thank you(英文)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日文)

(韩文)

谢谢(汉语)

b.学一学:你能说一说这个国家的语言吗?(跟着老师学)

thank you(英文)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日文)

(韩文)

谢谢(汉语)

师:瞧,世界上的语言各不相同,造成了人们交流的不便。因此有人在想能不能创造出一种大家都能懂,都会的语言,后来就出现了“世界语”,这就是“世界语之父”——柴门霍夫。

3、小结:世界上曾经出现过数千种语言文字,现在常用的大约有一千多种,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三、总结升华,学会欣赏

1.谈谈通过此次的交流会,你有哪些收获呢?

2.师总结:本次交流活动,我们立足中国,从建筑、语言方面认识世界,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感受中外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大家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

四、板书设计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世界奥林匹克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12 册第 8 课,属于“综合探索 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本课为北京奥运会举办前设计,很多要求是畅想奥运和对北京奥运的美好祝愿等.现在再上这一课则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做出调整,变成对北京奥运的回忆,调动学生的自豪感,再延伸到奥运知识的理解以及奥运作品的表现.课堂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奥运相关知识知识,自主学习(已经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学生多种形式表现奥运,形成作品.

三、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不再满足简单的绘画、手工学习.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 从刚过去的北京奥运入手,回顾奥运片段,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小游戏回答奥运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奥运知识的目的.同时总结出奥运作品的基本元素,为学生后面的练习做准备.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表现奥运的作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练习前,让学生根据自己表现方式不同选择分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知识的引导者,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作品、学会评价.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设定三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知道奥运题材作品的基本元素.

2 、技能目标: 运用绘画、手工等多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奥运的理解和热爱.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共享奥运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美术作品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说教法

1 、游戏法——通过猜不同颜色按钮回答奥运问题,让学生在游戏竞争中了解更多的奥运知识,同时兴趣也得到提升.

2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奥运作品),加深学生的兴趣.

3 、对话法 ( 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 .

4 、欣赏教学法.——欣赏奥运图片以及奥运绘画作品.

5 、观察发现教学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奥运绘画的特点及规律.

理论依据:

一、泛化理论 . 贾德认为 , 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学生能够自己概括出一般的原理 . 所谓泛化理论是指学生能够把自己在一种情境下得到的经验加以 “ 泛化 ”, 并把它推广应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

二、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 —— 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六、教学资源

authorware 课件,在交互中让学生欣赏评价图片很方便.同时在制作上更专业,表现力好,能更好的为小学美术教学服务.

七、说学法

主要用了直观感受法、竞赛游戏法、探究学习法、合作练习法、作品展示法等方法.依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八、说教学流程

( 1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0xx 年的夏天,你看奥运了吗?请学生总结对北京奥运的感受,看媒体的总结,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和学生一起回顾北京奥运精彩画面,共同回到奥运时刻(课件展示).

( 2 )、游戏中了解奥运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选择课件中的不同颜色的按钮,再回答相对应的奥运知识小问题.(课前让学生查阅奥运知识,自主学习)积分最高的同学奖励奖品(稍后环节奖励).

( 3 )、了解奥运作品中的基本元素

和学生一起总结奥运作品的基本表现元素:五环、和平鸽、橄榄枝(板书)实践证明一个图文并茂、充满引力的美术课板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大胆作画、掌握知识与技能.我是用五环外形内写文字的方法,和课堂主题有关,又表现了知识点.

( 4 )、感知评价

欣赏各种形式表现奥运的作品并评价,并能有自己不同的设计思路(学生任意评价作品,自己点击欣赏大图).看老师带来的范画(作为前面学生奥运知识问答积分高同学的奖品,和前面环节呼应).

( 5 )、表现奥运

学生根据表现方式选择合作小组,背景音乐中按照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作品,教师巡回指导.(形式多样:师生合作画黑板画、学生手工制作、绘画等).

( 6 )、分享成就,促进成长

对学生的精彩作品要及时点评,重视评价的多样性.本课以奥运作品展示会的形式表现学生作业,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构图、色彩、造型是否有创意等方面介绍(自评),其他同学点评(互评),最后是老师的评价.

( 7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回顾奥运、学习奥运、表现奥运.大家表现的非常棒,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同时也完成了很多非常好的奥运作品.希望大家能课后办一次奥运作品展,把你们今天做的漂亮的作品和学校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好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很成功.

说课稿幼儿园篇

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来听你的课,看你表演。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学生一遍,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教学法: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观察、发现法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演示、练习法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帛裁成衣(5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

1、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指将各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态。

把这两个的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中的过程被称为是变异过程,它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板书: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3、出示几个简单的构成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得出它们的构成方式:

①衔接的构成方式,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重叠的构成方式。

③减缺的构成方式。

④错位的构成方式。

⑤转换的构成方式。

⑥渐变的构成方式。

⑦分离的构成方式。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创造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一幅构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眼、脑相协调并用。

教师以课堂直接示范:

1、先让大家来回忆一下牛的头部大致有几个部分,角、眼等。再进行简化为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有计划的在一张方块的纸上表示出来,教师示范在纸上画出牛头的几个部分的几何图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牛头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头部图案,教师要强调的是:先确定好你所要构面的是什么图案,再在纸上进行有规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过教师的演示,范画的出示:打开学生的创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图案,鱼、树、狮子、小丑,再确定为几个体块,概括成几个图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张纸上,这有一定的难度。

4、之后教师给学生总结分割的几种方法:

①两等形分割,产生正负形。

②多等形分割,产生对称群。

③不等形分割,组成意象形。

自由分割--自然形、几何形

1、分割规律分割+功能分割

2、构成--重新组合现代设计的基本原理,变异过程

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储备、干脆、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哭笑不得”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四、说教具准备

1、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2、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五、说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相熟——跳、蹭、咬、叼

跑进家来的松鼠储存冬粮和谐共处

晾晒蘑菇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设计思路:

民间体育游戏是以现代幼儿体育及艺术教育思想和身心发展规律为指导,以各民族流传的民间体育游戏、竞技为题材,进行实践探索的活动。如何有效挖掘和开发民间体育游戏的意蕴和教育价值,使之成为发展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园省级重点课题《开发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动作发展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海绵条柔软、可塑性强,通过对其进行弯弯绕绕的操作,可以满足孩子任何创造活动的需要。利用海绵条作为教具,通过民间体育游戏,创设多元化的体育运动模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跑、跳、平衡、投掷等动作技能,是我们这节课总体设计思路。因此本活动适合于大班幼儿。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设计:

大班幼儿正处于交往能力不断增强,运动技能不断发展这一关键的阶段。因此,根据本活动的特点及大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本活动主要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尝试运用海绵条的柔软可变性,探索海绵条的多种玩法。

2、利用海绵条,结合民间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平衡、跑、跳、投掷等动作技能。

3、通过幼儿对民间游戏的了解,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精神。

三、活动重点、难点本活动的重点是:

有效结合民间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基本动作本活动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幼儿学习用合作的方法,探索海绵条的多种玩法。

四、活动准备

1、器械准备:人手一根海绵条(分红、黄、蓝、绿四组),数字标记贴,老鹰图片。

2、场景准备:沼泽地、民间游戏城门等;鸡妈妈、鸡宝宝胸饰若干;录有民间童谣的音乐磁带。

五、活动过程

由于这个活动包含了观察、探究、讨论、操作这四方面的内容。其中观察、操作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又是活动过程的重点。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认知活动都是从玩开始的,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四个以“玩”为核心的活动环节:

1、让幼儿尽情地玩,激发参与的欲望。

2、指导幼儿有意识地玩,体验求知的快乐。

3、引导幼儿在玩中交流,感受协作的乐趣。

4、实现玩在活动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为了让幼儿全体全面主动参与活动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让幼儿尽情地玩,激发参与的欲望

在课程的第一环节,我们利用兴趣导学法引出主题,设计了利用海绵条进行课前训练及《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活动。《老鹰抓小鸡》是民间常见的深为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形式,我们通过民乐童谣有目的的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将幼儿直接引入到民间游戏氛围中;并利用老鹰和小鸡的角色,进一步延续贯穿活动。此环节有效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为其感受尽情。

(二)指导幼儿有意识地玩,体验求知的快乐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海绵条柔软,可塑性强,幼儿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弯弯绕绕,建构出多种玩法。在第二环节--创编玩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了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会“怎样玩才最有趣?”我们采取观察探索、分组操作及个别指导法,通过指导幼儿思维方向,引导幼儿大胆探索,为每个幼儿创设自由的创作空间。我们都知道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动作,还可以发展语言。在玩的过程中幼儿都有一种表达的欲望和倾向,因此,在创编过程中,我还为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操作、讨论。如:试一试海绵条弯弯绕绕后会变成什么?可以怎样玩?试一试合作后海绵条又有什么变化,还能怎样玩?通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

(三)引导幼儿在玩中发展,感受协作的快乐

在课程的第三环节,我们围绕民间体育游戏,采取了综合教学法,让幼儿在“全体活动--全程活动--主动活动”中,有效发展幼儿基本动作。这一环节围绕重点和难点,通过走独木桥、城门城门几时开、跳房子、三大炮等四个民间游戏,分别发展幼儿的走、钻、单脚跳、投掷的动作。针对大班幼儿的动作发展,在每个环节中都有意识的增加动作难度,如独木桥的逐渐变窄,城门的高度降低,跳房子的格式变化等。老师还要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幼儿表现来调节玩的次数和强度。三大炮游戏与老鹰捉小鸡游戏首尾呼应,游戏情境完整、统一。所有的活动场景都由幼儿自己运用海绵条合作搭建,在创造中进行游戏,充分发挥自主性,使幼儿成为学习、游戏的主人。每一个民间游戏都有一首童谣,使音乐与游戏有机结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四)实现玩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学习不是从上课开始,下课结束的,应该实现活动在生活中的延伸。老师在课程的延伸中要和幼儿共同收集民间游戏资料,利用多种教育方法,让幼儿继续在民间游戏感受快乐。

六、活动评析

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激发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所设定的活动目标。此活动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我相信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一定能够自由的玩、大胆的想、勇敢的说,从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概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茹志鹃的散文名作《故乡情》,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十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散文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我把授课课型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把教师分析变为学生感悟。下面根据这种理念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教学程序安排为读、悟、迁、用四步。

二、对教材分析

本册书第四单元是以游记为主的散文单元。《故乡情》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抒情性强。既具有记游散文必要的“行踪”这条明线,还有一条对故乡深情热爱的情感暗线。而本堂课的重点正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认同作者的这份“故乡情”;将现实的故乡与梦中的故乡巧妙穿插融合在一起,这是学习的难点。对此难点实际操作时可轻轻点破。事实上,如果机械地让教师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既不能体现略读原则,最主要的是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自能、自立的研究性学习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散文的解读,我们常常感叹现在学生不解“人情世故”,训斥学生阅读题做得 “词不达意”,作文“文不对题”,其实,这与教师长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着莫大关系。教师如果越俎代庖,讲课一言堂,就剥夺了学生见新芽而萌生希望,登泰山而知顽强的机会和权利。同样,对于课文《故乡情》,教师即使分析得再精确,也无法让学生深深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无法体会到文中的那“乌蓬船”“老船夫爽朗的乡音”在一个从未回到过自己故乡人的心中所激起的“千层浪”。有名家说过“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汁一样”。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三、对学生的分析

初二的学生积累了初一和初二已学的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我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在逐步的情感体验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样教学才符合新教学纲要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感悟课文,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故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掌握线索的结构作用。

3、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较熟练地说写游览见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即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梦来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故乡情。只有重点正确和明确了,各种教学方法才有生命力。

教学难点之一是那几段梦境描写与“我”的成长经历和历史背景如何巧妙交融;其二是作者认为“说不清,难以言传”;其三是作者说“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热爱。

六、教学构思与设计

总体构思是教师引导学生分四步,读、悟、迁、用,练习读、看、说、写的能力。

第一步是读,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教者可指导学生加强课前常规阅读,教学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背景风光,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故乡”,触景生情,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从第4节初访故乡入手,让学生很快从文中拎出作者的行踪路线,整体感知把握全文。接着分四人小组讨论,“我”在这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梦(当然所梦应从村尾开始),对照多媒体的版书补充。第二步是悟,也是本课重点,让学生从作者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梦中找出一至二个你认为最感兴趣的人事景物,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升华了什么感情,怎样升华的,你有何感情,并对照共鸣。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照讨论,让学生慢慢地、充分地感悟文中这条无处不在的“故乡情”的主线。在学生认同并升华的基础上,轻巧地点破三个难点,乘势而上,推出第三步:迁。教者再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片,让学生从片中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景、人、事,提升自己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四步是“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者提供几个情景交融的小语段,让学生解析写景原理,再填写其中的“抒情”部分,并布置相关作业。

七、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我知道我们每个同学都热爱自己的故乡,今天让我们随著名作家茹志鹃去免费参观她的故乡,再品她对家乡是一片怎样的深情。请打开《故乡情》这篇课文。

2、多媒体播放“绍兴风土人情”片。

3、让学生理出“我”的行踪

初访途中→村子→村尾→小镇→返回的路上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

5、教师运用媒体打出板书,学生对照。

6、组织讨论:学生从各个地点所见、所闻、所梦中自选一至两处反复自读,说出升华了什么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实现审美感悟。

7、在感悟的实践之后,师生归纳感悟的要领。

8、师生巧破难点,一是感情浓得化不开,二是对故乡由落后走向繁荣美好的憧憬。学生朗读回味。

9、播放本地风土人情片。

10、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片中最感兴趣的景物人事,抒发感情。

11、课内迁移练习,学以致用。

12、教者归纳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课后再反复阅读本文,回味体验其中那浓厚“故乡情”。

(2)仿写一篇《我的家乡》作文,用真情实感串联起家乡的风景人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教材简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实数与向量的积》这一章在高中阶段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在整个中学数学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实数与向量的积是向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面学习了向量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好实数与向量的积这一运算的关键在于明确这一运算的结果仍然是向量,要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去理解及应用。

向量共线充要条件实际上是由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得到的,利用它常可以解决三点共线和两直线平行等问题。能够在运算时达到运算灵活,方便快捷的目的,故一直受到重视.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化归的思想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教材的处理: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实数与向量的积》安排了2节课。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因为在前面学习了向量的加法和减法。为了进一步体现化归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运用,我在这节课中也着重体现了化归思想的运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现状、及教学要求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及其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定为:对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理解

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讲清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的区别。

4、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

(1)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运算律的基础上,理解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并能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化归的.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3)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辨证统一;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的‘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着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活动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这堂课用化归的方法运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一种较好的学法。 在这节课中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即类比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含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能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我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引导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中的类比思想,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充分体会到类比思想的精髓。

三、教学过程

第1环节、引入新课: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定义

第2环节、知识运用: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第3环节、升华提高:理解并证明向量共线定理。

第4环节、性质的运用。我针对向量共线定理设计了两个例题,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了定理的实际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在讲解这些例题时着重体现向量共线充要条件的运用。在性质的运用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的区别。在例题后我还预留了习题时间,用以巩固本节课所学。

第5环节、小结:

第6环节、布置作业: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

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

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 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直接导入

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点评、纠正。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说课稿幼儿园篇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 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 知识也 是以后学习万以内加减法 笔算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蜜蜂王国的情境图,通过王国各种不同的岗位分工,呈现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由此引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导入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学习。

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 已经有了一定的口算方法 。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 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从多种算法中选择 合适 的算法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 .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 将运用情境教学法,在有趣的童话 情境 中引领学生探究计算方法。 体现启发性原则 , 让学生 通过小组 合作、交流讨论明确算理, 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性,通过 比较、发现,优化, 选择合适 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开始,我用猜谜语引入 情境 ,同时 出示 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 有趣的情境中引 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学习。

(二)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1。 探索32 + 45的口算方法

先让学生自主尝试, 如果需要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不同的算法 。 汇报时 可能会 展示出多种算法,如:可以把32看作30+2,45看作40+5,可以先算“30+40= 70” ,再算“2+5= 7” ;或者先算“32+40= 72” ,再算“72+5= 77” 。只要学生运用的算法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接着 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比较, 找出自己喜欢的算法。 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的方法,把 算式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整十 数 加整十 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方法解决, 渗透转化的思想。 最后,借助同种类型的题目进行 随机练习, 进行巩固 。

2, 探索45-32的口算方法

学生有了探索加法口算方法的经验,可以 充分放手,让学生 自主探究 45-32的口算方法 ,小组 交流 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补充完善引导学生概括 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有扶又放,教师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 ,渗透转化思想。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 的愿望,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引导学生 回顾探究过程,分析比较, 选择自己 最喜欢的方法来做几道练习,验证一下自己的方法是不是又快又简单。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 用的什么方法。 这样,通过优化,沟通了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凸显了算理。使学生看到 解决问题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又可以在众多方法中优中选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 基本练习。猜猜小蜜蜂下面藏着几 ?

32 + 14 = 4 41 + 28 = 9 35+ = 79 +56 = 7 8

18 + 12 = 0 5 6 + 13 = 9 95-2>70 25 + 4<70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 既 检查 了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 也巩固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 。

2, 提高练习。送蜜蜂回家

17 + 58 + 36 32 27 + 54 51-24 49-16 84-57

68 33 75 81 27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 适时提升 口算 方法。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运用 ,提高口算速度。

3, 综合练习。 走入蜂蜜商店

46元23元35元37元

我提出问题 :? 你想买哪两样东西一共多少钱?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体会口算的价值,感悟不同算法的作用。

整个练习设计层次清晰,既有基础练习,又有 提高 练习,并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深入 学习做好铺垫 。

( 五 ) 全课总结 ,自主回顾

下课之前,老师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进行总结。 学生可能会谈到 :这节课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也可能说, 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做题的时候先观察算式特点,再选择合适的方法。 还有可能会说, 感受到今天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用处很大,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很有用。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自主反思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说课稿幼儿园篇

说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合作的力量和分享的快乐。

2、了解绘本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引导孩子关注生活现象。

说教学分析:

这本绘本不仅关于吃的故事而且是关于团队合作与分享的绘本,阅读的时候,吃是吸引孩子的一个点,而团队合作与分享则是更应该灌输的思想。另外,作者书中有意设置的小悬念让这本书有了更多延伸的空间。

说教学准备:

绘本 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呢?它又是什么味道?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说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并且,还知道它们的味道,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夜里圆圆的月亮的味道吗?月亮的味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是苦的?还是辣的?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看这本书,它的名字就是《月亮的味道》。首先和孩子看圆饼一样的脸,这其实不是饼,也不是脸,而是一轮满月。(这轮月亮浅 蓝色的鼻子,微红的脸腮,是不是和孩子的脸有点象呢?),好了,看完了这轮满月看到了什么?是长着长长鼻子的大象,大象与这轮满月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和小故事里的小动物一起去品尝月亮的味道。

(二)阅读绘本故事.

1、引导孩子阅读正文.

师:好了,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了。老师边讲故事边放课件,一个宁静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给大地披上了银装,就在这个美妙的夜晚里,有九双眼睛在闪烁,它们盯着这轮明月,它们想这月亮的味道肯定不错,多想到上面去吃一口啊!它们是谁呢?

2、师提问、启发、思考.

师:有一天一只小海龟终于下了决心,它要一步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它如愿了吗?

师:海龟好不容易爬到山顶,感觉近多了,可是它还是够不着,此时,海龟该怎么办?

生:各抒己见。(找朋友帮忙、找爸妈帮忙)

师:对呀!你们真是好孩子,遇到困难,就找朋友来帮忙,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一定要找老师、同学和家人帮忙。

师:这时,它想到了长鼻子大象伯伯,它说:“大象伯伯请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了呢!”就在它们努力向上爬的时候,月亮又想了:“它们是在和我玩游戏吧!”于是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也轻轻地往上一跳。这样一来,大象还是没够着,它又叫来了长颈鹿……

就这样它们不停地找朋友来帮忙,大象把高高的长颈鹿叫过来,猜猜它们够着了没?(师设计了让学生重复的语言:某某你到我的背上来,这回说不定就够到了!)

师:它们分别找来了大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来帮忙,但是还是没有吃着!

此时,它们有没有焦急?有没有哭泣?

生:而是继续找朋友来帮忙,它们真勇敢,真有耐心。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也真勇敢,动物们真的很执着,它们又找来了小老鼠。

课件片段出示(一)

“老鼠,快爬到我背上来,我们就能爬上月亮了!”

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儿,肯定捉不到我的。”

月亮已经玩累了,这回它没动。

老师先爬到海龟的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长颈鹿的身上、斑马的身上、狮子的身上、狐狸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

(我引用这个片段,就是想让小朋友们明白,小老鼠为什么能吃到月亮,因为月亮骄傲了,它看不起小老鼠,所以它没动。教育孩子骄傲就会失败。想引出他们想到其他的故事。果然孩子们不仅说出了故事《龟兔赛跑》,还说了《蘑菇该奖给谁》,他们都说骄傲了就会失败,我的目的达到了。)

课件片段出示(二)

“咔嚓!”它咬下了一片月亮。

月亮的味道真好,值!

然后,老鼠给猴子、狐狸、狮子、斑马、长颈鹿、大象和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

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最好的东西。

(我引用这个片段,是想引导孩子思考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好处与价值,让孩子懂得分享后大家的快乐与惬意。孩子们也觉得这确实是它们吃的最好吃的东西。)

(三)自编故事.

老师引导孩子细心体会作者的创造意图,老师也加入编故事的行列中去。动物们在津津有味地吃月亮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也可谈谈自己的体会.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分析

《蒲公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会用“嘱咐”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说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会用“嘱咐”造句。

四、说教学难点:

懂得做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五、说教法

1、创设情景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拨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精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对学生的读进行读书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段和课文相关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随着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蒲公英种子的自由、开心。

2、细读课文,抓住重点。

讲读第二、三小节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如第二小节中我抓住“嘱咐”这个词,先说一说太阳公公怎么嘱咐蒲公英,从而把握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蒲公英种子的语气。指导读太阳公公的话时先利用课件理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以及“黑黝黝的泥土”,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从而体会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亲切关怀。

第三小节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大声”、“放心”、“一定”、“准会”、“宝贝”、“百万富翁”、“得意”、“欢乐”等词语,领会两颗种子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好自以为是的心态。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蒲公英的种子,和他一起思想,一起说话,一起行动,从而实现语像同构、语情同构和语义同构。

3、突出结果,明白道理。

讲读第四小节时, 我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学习,联系上文太阳公公的嘱咐,联系蒲公英种子面对太阳公公嘱咐的不同想法和做法,来理解他们的不同结局。引导学生体会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并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两颗小种子命运的悲惨,感受记住太阳公公的嘱咐。并模仿太阳公公再劝一劝那两颗小种子。

4、达标检测,了解学情。

完成达标检测,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5、课外作业,延续故事。

当又一个秋天到来时,蒲公英种子成熟了,他们又要带着一个个小降落伞飞翔、旅行、安家,这时蒲公英妈妈和孩子们会怎样道别?

让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更深层次地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8《蒲公英》

沙漠(金光闪闪) 湖泊(银花朵朵) 泥土(黑黝黝)

早已gan死 早已淹死 茁壮成长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蒲公英》,为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白,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会蒲公英》是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片精读课文,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全文共14个自然段,采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山里的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年级的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按照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把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采取“自学互教,讲练结合”的教学法,运用媒体辅助,引读激趣,适时点拨,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品读探究,圈点画注,读写结合等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蒲公英》是一篇优美的精读课文,属阅读教学课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对本课教学我坚持”以读为本“的基本理念,运用”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升华延伸“的教学模式,抓住”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进行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好的板书设计是作者文本的思路,教师引导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的浓缩,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做到简洁美观,既能概括课文的结构与脉络,又能揭示课文的中心,同时还体现了我教学过程的重点思路。

以上是我的教学预设,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十分注意学生生成性的状况,做到以学定教,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谢谢!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题既是第一课第一框题“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的延伸,也是后一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的铺垫,而这一课的理论属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因此本框题不仅为整课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也为整个教材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一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并结合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知能力,但理性认知的能力较差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常见的具体因素,并懂得这些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和渠道。理解供给与需求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把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及其运用。

2、能力目标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价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本质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要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提高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理解“价格由价值决定”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教材地位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理论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作基础。所以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感性认知能力较强,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采取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

但我校作为农村高中,多数是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加以点拨、引导,多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演示与列表对比法、活动探究与集体讨论法、逻辑反证与课后反思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地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时效性。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种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反思总结法。

四、说教学程序

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思想。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我展示出教材p11“四则镜头”,让学生分析价格变动的原因,从而导入新课。图片往往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二)讲授新课

1、供求影响价格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为突出这个重点,我从具体影响因素和直接影响因素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我利用前面“导入新课”的例子,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小组讨论一个例子,最后教师总结。这种分组讨论的形式体现了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1)、具体影响因素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

(2)直接影响因素

在得出影响价格的具体因素之后接着设置一个探究活动:“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让学生利用表格填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的主动权。

现象因素供求影响

雹灾苹果减产气候因素供应减少苹果价格远远高于往年

皮衣在秋冬季的价格不同时间因素秋冬季需求大夏季需求小秋冬季价格高夏季价格低

在东北热卖海南没人买地域因素东北需求大,海南需求小在东北价格高在海南价格低

石油减产生产因素供应减少石油价格狂升

接着展示教材p12两幅图片并让学生填表,知道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这个知识教材没作过多的要求,以“名词点击”和图片的形式出现,学生很容易理解,所以没必要作过多讲解。

供求关系商品缺余购买者销售者俗语价格涨跌何方有利

供不应求商品短缺争相购买趁机提价物以稀为贵”价格涨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商品过剩持币待购竞相出售货多不值钱”价格跌落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这是本节课第二个重点,为突破这个重点,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首先,通过设问:“商品价格会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为什么?”让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种合作交流法可以增进同桌之间的感情,实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目标。

(2)商品的价值量

这个问题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为了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结合了一些具体事例,用逻辑反证法,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而推出“会导致出现奖勤罚懒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会出现一个商品一个价的奇怪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要求学生作过深的发掘,而是以相关链接形式纳入教材,供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

所以没必要作太多讲解。

情景一:在一个简陋的工作坊里,生产者纯靠手工生产,生产一双皮鞋要1小时。

情景二:在一个现代化生产厂房里,生产者生产同样一双皮鞋要20分钟。

情景三:根据社会调查,社会上大多数的皮鞋生产者生产同样一双皮鞋要花40分钟。

(3)个别劳动时间对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在得出上述结论后,学生可能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么个别劳动时间对具体商品生产者有什么影响呢?”

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探讨刚才展示的例一和例二,分析这两厂家的命运将如何?他们该怎么做?从而得出结论: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利(盈利)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利(亏损或不亏不盈)

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通过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商品价值量与价值总量的影响这是本框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先列表,对比这几个知识点的关系,从而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本知识点。

单位时间生产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生产商品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多减少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多不变增多

然后对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分别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通过图表以提问的方式作总结,让学生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这种归纳总结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新课标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弱化,对其讲解主要是在总结以上内容后得出的,是本框的总结。对这部分教学,我是通过启发的方法并展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图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自己推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课堂小结

我让学生先自己归纳、总结,然后我再以“物以希为贵”这句俗语做总结。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5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体现的是商品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当然不否定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

(四)课堂练习

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设计了一道来自生活的作业进行训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有句俗语:同样的生意不一样的财利。意思是:从事同一种经营不同的生产者获利不同;同一生产者的经营在不同时间里获利也会不同。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我讲究简洁、美观的板书,可以把知识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2、1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1、具体影响因素

2、直接因素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量

3、个别劳动时间对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反思。

课后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运用情况;

2、我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实际;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如何培养。

说课稿幼儿园篇

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xx年10月26日—20xx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

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②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立足目标,明确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二、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

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三、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四、合作交流,设计过程:

1.整体设计思路:教材中以海水引入课题,而溶液形成中的微观过程较难理解,所以我以一粒小小“水分子”的自述形式连接整个课题,通过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方知人间生疏理解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通过明辨人间真假,区分乳浊液和溶液,通过感知人间冷暖学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用途来体悟人生真谛。

2.根据我校的“一线五环”教学模式,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我采用“导—学—探—练”的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

(音频)水分子的自述:我是一粒小小的水分子,我和我的同伴们构成了无色无味、澄清透明的水,我们经过河流、湖泊,汇入大海,初次识得人间五味,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番。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本26到28页:

1. 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

2. 常见的溶剂有哪些?

3. 酒精能溶于水吗?

4. 思考:水里面可以溶解多种物质吗?

【实验探究一】

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

1. 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半药匙蔗糖和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微观动画)

水分子旁白:水分子和足堂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蔗糖溶液,所以我们也变甜了。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食盐溶液,所以我们是咸的。

(2)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3)建立溶液的概念。

【转折】

水分子旁白:因为我们水能溶解许多溶质,所以我们水就是溶剂了,但是我们居然遇到了人生难以攻克的“家伙”——方知人间生疏。

【实验探究二】

探究溶解能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震荡,观察现象。

2.教师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汽油,震荡,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

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所以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与溶剂和溶质有关。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

【实验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酒精与水能无限制的混溶。

【归纳小结】

溶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液体与液体也可以形成溶液: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情景转折】

生活小实验:小南在帮妈妈做家务时将植物油滴到了衣服上,你能帮他清洗吗?用我们水来洗,用洗衣粉洗,用洗涤剂洗,用汽油洗?你觉得哪些方法适用呢?

【小组合作】

预习课本30页,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适的方法,并说明原因。

【点拨指导】

洗涤剂也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而洗衣粉和洗涤剂都具有乳化功能,所以能洗掉油污。但同时,汽油也能溶解油污,你记住了吗?

水分子旁白:原来乳浊液并不是溶液,我们要明辨人间真假。

【分组实验】

预习29页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根据所用的实验器材,确定实验装置。然后分三大组进行实验:

一二组:氯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三四组:硝酸氨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五六组:氢氧化钠和水,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实验指导】

在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蒸馏水,测量初始温度,然后分别加入一小药匙氯化钠,硝酸氨或氢氧化钠,搅拌溶解,然后再一次测量温度,比较温度变化情况。

水分子旁白: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原来人生有冷暖。

【课堂小结】

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分子旁白: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用途,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我们终悟人生真谛。

【堂清检测】

【板书设计】

多媒体教学贯穿了我的整个课堂,所以我给板书设计制定的原则是:简洁直观,突出重点。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定义

特征:

组成

二、乳浊液,乳化现象

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五、反思评价

本节课我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完成教学设计,以水分子的自述连接“三个活动探究,一个生活小难题”,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整个教学过程以 “学生发展”为本,力求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

但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分工要明确,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尽量避免任务的缺失。在课前要有具体的小组评价办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避免学生的无目的性。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应紧抓知识的落实情况,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这三个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教科版教材第四册第11课《快活的小河》。

2.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四册教材第七单元“与人合作”为主题中的课文。《快活的小河》这篇课文通过写一条快活的小河在泉水、瀑布的带动下,由软弱、怯懦变得坚强、勇敢的过程,说明了朋友间的相互鼓励可以使人增长力量,合作可以使人成长的道理。 课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3.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难,从小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4.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多媒体出示小河在丛林、山间快活流淌的画面 。用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河的快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这是一条弯弯的小河,它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欢快地唱着歌,穿过丛林,越过山岗,快乐的流淌着,为了奔向大海,它要做一次长途旅行,在旅行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快活的小河》,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读,指名分自然段读的形式让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检查学生是否读的正确、通顺。其次,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提出问题:通过读课文,你们认为小河一直都这么快活吗?引导:小河开始快乐吗?后来呢?最后呢?抓住“快活”两个字进行教学,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板书:快活——不快活——快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读读描写小河快活的语句。 一条小河,唱着歌,流呀流呀,多快活呀!通过朗读来体会小河的快活。

2.这么快活的小河,怎么又变得不快活了呢?它遇到了什么困难?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读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提出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一段,这条小河被轻轻地撞了一下,就疼得哭了起来,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河?然后小结:现在的小河是软弱的,娇气的,还不够坚强。其实在前进的道路上,哪能是一帆风顺的呢?这一路上一定会磕磕碰碰的,还不知会遇到多少困难呢?那么是谁帮助了它呢?

4.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大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在读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了讨论方式,让学生自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等形式,使人人都参与,人人都落实。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5.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在引导学生读3-5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和朗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能力。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在大山的鼓励下,小河不哭了,还和不怕吃苦的泉水交上了朋友,它们会说什么呢?请同学认真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想一想,这时的小河又变得怎么样了?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小组练习,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6.课文第6-8自然段着重写了“小河又从瀑布身上学到了勇敢”这个问题。 于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小河从泉水身上学会了坚强,乐观,不怕吃苦的精神,还有比泉水更勇敢的呢?他是谁?(瀑布)那么小河从瀑布身上又学到了什么呢?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播放录像,指导朗读,读出泉水的勇敢、坚强。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瀑布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势如万马奔腾的录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瀑布的勇敢、壮观。使学生不仅能读出声,而且读出情。让学生学会读文想画面的读书方法。

7.小河在前进的路 ,又交到了一个更勇敢的朋友,(出示第7、8自然段),这两段的教学,我采用引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然后进行了情景训练: 这时的小河变得更——(坚强,勇敢)。小河从快乐到不快活,又到快活,他的进步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在朋友的帮助下,它变得坚强,勇敢了。如果你就是这条小河,你想对大山、泉水、瀑布说点什么呢?课文学到这里,学生对小河由软弱、怯懦变得坚强、勇敢这一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以这一问题作为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8.小河、泉水、瀑布这三个好朋友,手拉着手一起奔向大海。带着快乐的心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以达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这三个好朋友一起流向了大海,你们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再想一想他们在流向大海的途中还会经过哪吗?他们会做些什么?

出示练习:他们流过田野——,给田野———。他们流过——,给———。

2.感悟主题,激励导行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主题,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小河学会了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其实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老师希望你们能像小河一样敢于面对困难,和朋友们一起互相鼓励,战胜困难。最后出示课件:小苗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人不经困难难以成材,让学生齐读,结束这节课。

四、说板书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加上孩子们对小河情感变化主线的理解, 我设计了递进式的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小河情感的变化。

附板书设计:

14 快活的小河

快活—————不快活—————快活

说课稿幼儿园篇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

说课稿幼儿园篇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物速写---头像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人物速写》是动漫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掌握人物速写基本方法,并画好人物形态。同时锻炼艺术的敏锐性,以特有的敏锐性去发现美的因素,捕捉美的形象。 本教材共分为六个课题,本次课题属其中之一:人物速写的基础知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人物速写的基础知识,它包含了三点内容(工具材料、基本用笔方法以及人体结构的基本比例)。本次课题的内容人体结构的基本比例,它分为三个小点:1、男性、女性、儿童的相互比例。2、人体基本比例。3、人体头部的基本比例(头像篇)。本次课题在人物速写中很重要,特别是要重点掌握人体头部的速写表现方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通过学习:a、学生了解并掌握人的脸型特征和五官的位置关系,以及人物面部透视的变化规律.

b、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描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导入、看大师范画,通过提问回答、教师示范、逆向思维训练法。初步掌握人物头像的观察方法和描绘方法。逆向思维训练法,感受速写线条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速写的热爱之情。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速写的热爱之情。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和步骤

(2)难点:①培养学生观察和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掌握人物头像的相关知识。

②掌握人物头像的写生方法和步骤。

二、说学生 说明:

职一阶段,学生基础速写知识尚待完善,对人物速写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人物速写作业的积累,并通过绘画指导,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养成笔不离手的速写习惯。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展示课件)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2、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四、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学示范法、演示法,学好速写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五、说课时安排

40分钟一个课时

六、教具的使用

丰富的图形资料运用ppt展示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实物投影仪教师示范直观演示过程。

七、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在上课之前,播放一断mj的mv片断。目地:让学生在休息之余观看mv、,并对mv中出现的人物发生兴趣,为后面的引入新课埋下伏笔。点击图标,打开演示文件。在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系列大家熟悉的电影明星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认不认识屏幕上的这些人,答案肯定是认识,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已经回来了课堂,这时提出问题:既然大家都认识这些人,靠的是什么来加以判断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这时同学们会得出答案:是通过人的样子及人的脸来判断的。这时候就可以告诉大家:人的脸是一个人的标志。所以在我们进行人物绘画时,往往就得从人物头像开始。要画好人像,首先要对人脸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与我们人脸有关的知识。

二、授课(5分钟) 点击“开始”,进入课件。首页分三个部分:脸型特征、五官位置、作业演示

1、脸型特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同样子的人,这些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脸有一样,我们要认识一张脸,首先得从他的脸的轮廓开始,既人物的脸型。

点击“脸型特征”,进入《脸型特征》,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由若干学生人物头像组成的图片。这图片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个问题:这么多的脸,他们的脸型有没有规律呢?

点击图片,出现“相之大概,不外八格”。讲解。 点击“八格”,出现“田国目用,由甲申风”。展示教师示范作品,写生学生头像六种脸型(田国目由甲申),照片与示范相互对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这八种不同脸型的特征。

2、五官位置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讲解引入传统的“三庭五眼” 点击“五官位置”,进入页面,出现一个人头像。

要画五官,首先得确定出它们不同的位置,这个很重要。引入传统的“三庭五眼”。

ⅰ、三庭

就是把我们的脸从上到下分成三份,这三份就叫“三庭”,是如何分的呢?请大家看图: ①鼠标进入发际区域,出现“发际”二宇,点击,鼠标进入眉弓区域,出现“眉弓”二宇,点击,出现“上庭”;

②鼠标进入鼻底区域,出现“鼻底”二字,点击,出现“中庭”; ③鼠标进入下颏区域,出现“下颏”二字,点击,出现“下庭”; (讲此节内容时,还应适当的结合自己的面部进行讲解) 注意: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眼睛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回答)基本上在脸的中间部位. (在确定五官位置时,这点非常重要)

ⅱ、五眼

就是我们的脸(正面)宽为五个眼睛长。

点击鼠标,出现几条线,把脸横向分成五份。同时有两只转动的眼睛,可以移动到每一份中,大家会发现,这五份的宽度是相同的。(一方面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五眼的关系)

“三停五眼”古代画家根据成年人的面部五官位置和比例归纳出来的。如果某人的五官不同于这一标准,则成为其明显特征。因此,“三停五眼”是衡量人的五官大小、比例、位置的准绳。但是,儿童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眼睛位置越偏下,五官位置显得越紧凑。

三、教师示范(10分钟)

步骤演示,分别点击每一步的按钮,出现每一步的步骤演示图。通过教师示范演示讲解掌握人物速写的基本方法及其步骤(看步骤图参考教师现场演示)

在这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基础水平,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如果学生基础较差,选择逆向思维训练法,掌握线条的表现形式。二是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可以先讲步骤,再看演示过程,让他们能自主的观察对象,表现对象。

四、学生分组练习(10分钟)

通过观看教师示范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模仿,运用逆向思维加以练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加以练习,力争使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练习效果,同时能增强一些专业较薄弱的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五、点评与小结(8分钟) 师生共同反馈课堂情况,师评、学生互评。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六、布置作业(2分钟)

通过课外作业,巩固和提高学生熟练掌握人物速写的技巧。

说课稿幼儿园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我是009175号考生孙琼。首先我要衷心的感谢各位评委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歌曲《春晓》。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五个大的方面来进行今天的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节拍、节奏、速度、旋律、曲式结构、表达了什么感情,抒发了什么感情···· 依据四年级段教学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我所实施的教学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歌曲,体验乐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2、能够用(甜美自然、轻柔和谐、俏皮可爱)的声音大胆、自信地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

3、认识(·····)记号,并能在歌曲演唱中准确运用。

在一系列音乐活动中,能大胆尝试与同学合作,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正确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快速的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采用。听赏法、引导法、感受体验法、合作交流法、游戏法、体态律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学生用整体感知法、视听学习法、合作法、实践法等进行学习。

接下来说一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把它分为:组织教学——(激情、图片、谈话、情境)导入——学唱歌曲——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听赏表现)——多种形式表演唱——课堂小结。这六个环节

首先说一说组织教学

好心情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所以上课之前我通过播放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创设欢快活泼音乐课堂气氛为学生学习歌曲作好铺垫。

接下来是导入

音乐课程标准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教育理念。学习

兴趣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本课的导入部分以学生喜爱的( )的形式为线索,引发学生对自己喜欢和熟悉的关于( )讨论,争取在教学起始阶段诱发学生学习本课教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导入本课教学。

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播放歌曲引入正题

第三环节:歌曲教学

初听歌曲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如: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演唱有什么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对音乐形成初步映象。接下来教师进行生动的范唱。学生用“啦”进行模唱。然后填词跟琴演唱。在学唱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处理困难之处。

( 本环节是学习的重点,这首歌曲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那么我会让同学们采用随录音或者随琴模唱的形式,来替代字一句的识谱教唱。这样做可以减轻同学们的学习难度,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歌曲。当然在演唱中遇到困难时,我也会用适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拓展了综合性艺术表演的教学领域。在这一环节我会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将作品的排练和处理交予学生。培养其编排、处理、演唱歌曲的初步能力。 第五环节:多种形式表演唱。

同样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歌曲,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和最佳表演奖。这一环节意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创新。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让同学们谈谈本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希望。布置趣味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评委老师!

说课稿幼儿园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选读课文,《麻雀》。本课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与目标达成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麻雀》这篇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之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刻画,塑造了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学习《麻雀》一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叙述,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并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懂得母爱的伟大,培养爱护弱小的善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如图所示。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有如下两个重点:

1、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深刻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认识到“母爱”的崇高与伟大,懂得回报父母的关爱。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趣

(二)析文畅谈,发展思维

(三)角色互换,倾诉心声

(四)感悟关爱,真情告白

五、设计意图与目标达成。

(一)第一个教学环节的整合点是:在课堂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进行本堂课下面的教学活动。

解决方法:播放本课故事的flash短片。

教学效果:动画片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第二个环节是在常规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与效果如图所示。

(三)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角色互换,倾诉心声是让学生畅想:“假如我是那只猎狗,我想对老麻雀说什么?”“假如我是那只小麻雀,我想对老麻雀说什么?”

整合点是:学生通过角色互换,倾诉心声,达到语文课上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目的。想要认同文中猎狗、小麻雀的角色,需要学生对故事情境深层次的进入。

解决方法:播放有关课文精彩情节的视频短片。

教学效果:短片使学生受到故事情节的强烈感染,从而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四)在第四环节的设计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让学生对父母说一句,内心最想告诉他们的话,来达到情感的升华。

整合点是:感情的升华,需要来自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和音乐氛围的渲染。真情告白,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对典型事件,产生深刻的触动,才能说得动情。

解决方法:在抒情的音乐背景下,

1、播放真实感人的母爱事例。

2、展示父母对孩子关爱的图片。

教学效果:深情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教师再运用煽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地解说,让学生的感情之水尽情流淌,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结束语: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视频动画、图片、音乐,为学生营造出,浓浓的爱的氛围。课堂上,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不只是在教和学,同时还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说课稿幼儿园篇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说目标

1、“古、他、几、朋”等13个生字,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图文结合,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4、会写“几、心、个、他、友、古”等6个生字,认识“卧钩”、“单人旁”。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加上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我先利用挂图,创设了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并突出了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