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林则徐纪念馆(3篇)

最新林则徐纪念馆(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3 09:16:48
最新林则徐纪念馆(3篇)
时间:2023-05-03 09:16:48     小编:zx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林则徐纪念馆篇一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是一篇写历史名人林则徐为官清廉的故事。文章记叙了林则徐巧妙地制伏手下官吏为百姓募钱购粮的事,赞扬了林则徐关心百姓、惩治腐败、清正廉洁的品格与足智多谋的办事谋略。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十六年中进士。他有政治远见,关心国家前途与百姓疾苦。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任江苏巡抚时又修白茆、浏河等水利工程。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成效卓著,是禁烟派代表人物。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因受投降派诬陷被革职,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充军x疆。后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原籍。1850年起任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在途中病故于潮州普宁县。著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

文题《林则徐求雨》是一个主谓词组,点明主人公和事件,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求雨”,请求上天降雨解旱。过去,受迷信思想影响,遇久旱不下雨,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惩罚,于是举行仪式,祈求上天怜悯降雨解旱。

〔结构分析〕

本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大旱之年,林则徐向官员募钱买米赈灾,官员不肯捐钱。这是林则徐“求雨”的原因,提出了捐钱买米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林则徐率众官员设坛求雨。这是林则徐“求雨”的过程,实际上是捐钱买米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这部分是本文重点,反映林则徐处理问题的高超艺术。先对官员提出求雨前的要求:沐浴吃素,诚心诚意。再让众官在烈日下暴晒。接着让众官饮茶引发呕吐,检验呕吐物。最后揭露众官只知享受,不关心百姓疾苦的丑行。可见,林则徐“求雨”实际是为百姓募钱。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众官又惭愧又害怕,愿意捐钱。这是林则徐“求雨”的结果,捐钱买米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语意理解〕

“林则徐看了,心里十分着急,就命令官员捐钱买米,平价卖给百姓。他一再劝官员们尽自己的力量,主动捐助。可是官员们都说自己没有钱,结果没有一个人肯捐献。”

这3句话交代了本故事的背景,提出了捐钱为百姓买米的问题。3句话是用对比法写的,写出了在百姓挨饿的时候林则徐与众官员的不同态度。林则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说明他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与百姓心连心;众官员对百姓挨饿漠不关心,只知自己享受,明明有钱,偏谎称无钱,拒不捐钱。“命令官员”捐钱买米,不是不民主,而是众官腐化成性,自动捐是不可能的,只能“命令”。“一再劝”,是说林则徐不单命令,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林则徐又“刚”又“柔”,足见他对百姓关心之切,也看出他讲究策略。

“我们这些人平时养尊处优,过着舒适的日子,一点不知道民间的疾苦。今天我跟各位来尝尝这种滋味。”

这是林则徐命众官受烈日暴晒的话。“求雨”不过是林则徐募捐赈灾的手段,为让众官毫无觉察自愿捐钱,他按真实的求雨要求去做。事先,沐浴吃素,事中焚香祈祷,以示诚心。接受日晒,既表示诚心以感动上天降雨,又让众官吃点苦,以体恤百姓之情。第1句批评众官的腐化生活,是“因”;第2句让众官体验“苦”,是“果”。“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疾苦”,(人民群众)的苦难。

“验看结果,官员们吐出来的都是荤腥的山珍海味,只有林则徐吐出来的是粗劣的野菜和杂粮。”

林则徐“求雨”过程用3个策略:第一是沐浴吃素;第二是烈日暴晒;第三是饮茶呕吐。这三个策略一步一步“诱”众官自爆“原形”,被林则徐抓住了错处,最后不得不为灾民捐钱买米。本句写出他的第三个策略,用对比法指出众官腐化成性,林则徐清正廉洁。“荤腥”,指鸡鸭鱼肉等食物。“山珍海味”,指产于山野和海洋中的各种珍稀食品,多指丰盛的菜肴。“荤腥的山珍海味”,指众官没有恪守“沐浴吃素”的要求,说明他们一向腐化堕落。“粗劣”,粗糙低劣。“野菜”,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杂粮”,稻谷、小麦以外的粮食,即俗话中的“粗粮”。林则徐吃低档的野菜和杂粮,说明他能与民同苦,展示出“清官”的清纯廉洁、心系百姓的品格。

〔写作特点〕

1.运用“曲笔”刻画人物形象。

从写作角度看,适当采用“曲笔”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人物个性。本文的文题采用“曲笔”法,表面看写林则徐“求雨”,实际写林则徐向众官募钱为民买米。写“求雨”过程也大量采用“曲笔法”,比如,要求众官沐浴吃素,表面看是“求雨”时很虔诚,以便真正“求”得“雨”,实际上是为后来验证呕吐物打铺垫。

2.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文中设置了悬念,让情节在一个个悬念之中发展,使文章扣人心弦。题目用《林则徐求雨》,使读者心“悬”起来,难道林则徐还迷信?写林则徐让众官在烈日下暴晒,使读者心又“悬”起来,“求雨”干嘛要让人暴晒?写林则徐让众官暴晒后痛饮茶水,读者心第三次“悬”起来,林则徐在玩什么名堂?写众官呕吐了,林则徐不让清理,读者心第四次“悬”起来,林则徐要研究呕吐物其意何在?直到文章结尾,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在艺术地调查众官的饮食,让众官不打自招“家底”, 心悦诚服献钱。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林则徐求雨的故事,了解林则徐是历一位治官有方、谋略灵活、忧民爱民且廉洁清正的好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正气凛然、光明磊落的人。

2.对本课所讲的故事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认识到林则徐所想的好计策的绝妙之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要求识的10个生字,引导学生寻找好方法自主识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林则徐“求雨之意不在雨”这个用意的妙处所在。

2.弄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林则徐的资料或小故事。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阅读建议〕

建议采取“整体感知———回答问题———读书交流”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有条理地讲述文中的小故事,全面了解文中林则徐的性格特点和为官作风。

1.资料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们说一说查找的有关林则徐的资料(一般学生都会查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接下来教师可以从“虎门销烟”的故事中让学生们谈谈林则徐是个什么样的人。

(2)教师在学生对林则徐的为人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板书课题。

(3)可以让学生们根据题目质疑。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提有价值的问题。

2.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可以训练学生们默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读书后重点交流以下问题:

①林则徐为什么要去求雨?

②在求雨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

③从故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三道题先由四人小组在课文中找答案后再讨论交流,了解林则徐设坛求雨是为了达到让官员为百姓捐助这一目的,继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讨论中要注意合作的实效性,小组成员之间要明确分工,互相合作,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举办故事会。

让学生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讲出文中这个小故事。先自己练习,再同桌之间讲一讲,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讲一讲文中的小故事。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每小组选代表讲这个故事,举行一个小小故事会,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检查认读生字。

5.课外延伸。

林则徐是这样一个让人敬佩的人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鼓励学生谈真实地感受,或者学生还知道他的哪些感人故事,也可以讲一讲。

林则徐纪念馆篇二

林则徐求雨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林则徐求雨的故事,了解林则徐是历史上一们治官有方、谋略灵活、忧民爱民且廉洁清正的好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从小要做一个正气凛然、光明磊落的人。

2、对本课所讲的故事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认识到林则徐所想的好计策的绝妙之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要求训的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林则徐“求雨之意不在雨”这个用意的妙处在。 2、弄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1、解题本文是一篇写历史名人林则徐为官清廉的故事。故事记叙了林则徐巧妙地制伏手下官吏,为百姓募钱购粮的事,赞扬了他关心百姓、惩治腐败、清正廉洁的品格和足智多谋的办事谋略。 2、导入

(1)老师讲虎门销烟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板书课题,学生提出问题。

3、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训练学生默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读书后交流以下问题:

a、林则徐为什么要去求雨?

b、在求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

c、通过读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d、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了解他设坛求雨是为了达到让官员为百姓捐助这一目的。)

4、举办故事会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讲述这个小故事。先自己练习,然后同桌讲一讲,最后全班交流。

5、检查认读生字

6、课外延伸林则徐是这样一个让人敬佩的人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能说会写

怎样提出批评

教学目标 : 再现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练习提出批评。培养学生生活责任感,增强公德意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批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创设情境,营造交际范围。指导学生掌握批评艺术,在口语交际中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读懂教材,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自由结合,可选择教材中提供的情境。

确定角色,自由练说。

小组内合作练习。

小组成员合作研究扮演好每个角色,尤其是提出批评的人,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要符合人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说话要恰当。

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以小组为单位到前面表演。

集体评议。

评议时要肯定优点,提出不足,指导学生学会评价,要从表演者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从而体会批评时的态度及语气。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大胆实践。

当时应该这样做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选择事例,并围绕中心有条理的写清事情的经过。 2、养成写前列提纲,写后认真修改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写清事情的经过。 2、写出自己认识的变化

教学过程:

1、口述交流,确定事件。

(1)学生回忆以前做过或者遇到过的事,在小组内交流。

(2)老师指导学生选材,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遇到过的,现在认识到当时没做好的事。

(3)汇报、评说。

2、围绕中心,选择事例。事例必须有代表性而且是真实的,重点写清自己的认识是怎样变化的,鼓励学生要分步把经过写具体。

3、读写结合,借鉴方法。

(1)欣赏例文,借鉴运用的写作方法。

(2)再次修改,练说。

(3)师生共评。

4、编写提纲,动笔写话。老师指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和恰当的方法来表现个人认识的变化,指导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互相交流,认真修改。修改时,要注意不写错别字,把语句写通顺,更重点的是把事情经过写具体。

6、总结

林则徐纪念馆篇三

简介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38年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并上书道光帝痛陈之害,主张禁烟。12月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惩办贩子,迫使外国商交出*20200余箱,在虎门当众销毁。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10月林被革职,不久发配新疆垦辟屯田。1849年因病返籍。1850年病死于广东潮州。林则徐在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为弘扬、纪念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的丰功伟绩,由中国著名天文学家陈建生倡议,经国际天文学会批准,北京史密德(ccd)行星项目组于一九九六年六月七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将命名为“林则徐星”。“林则徐星”的命名,不仅反映了中国天文学家对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的崇敬和爱戴,也反映了国际天文组织对林公伟业的肯定。

详细介绍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虎门销烟”时威震中外的林则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到广州前也认为洋人的腿不会打弯,接触“夷务”后迅速开阔了眼界

林则徐一生的大部分轨迹,还是按传统封建仕途行进。1785年他生于福建,20岁时中举人。26岁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后来,他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成为汉族大臣中最受满清皇帝重用的人物。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烟时,又积极整顿海防,筹备战守。1840年夏,英军入侵后,道光皇帝认为是他惹的祸,将他革职后充军伊犁。后来,皇帝又念及林则徐的忠心,于1846年重新起用他,并授予林则徐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直至他1849年因病辞官返乡。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区别在于,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举国痛感英国威胁时,他却最早敲响俄患警钟,后来北方果然失去最多的领土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一时使国人感到很大威胁。然而林则徐在率先进行抗英后,又最早预见到北方俄罗斯的威胁更为严重。

1849年10月,林则徐因病势加重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闽治病养老。途经长沙时,经人推荐在舟中招见了左宗棠。战争时,二十多岁的左宗棠就对这位老人无比钦慕,见面后便拜师求教,两人彻夜畅饮阔论天下形势。林则徐此前在新疆办理过屯垦和水利,深感西北边防须未雨绸缪,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送给了正在研究地理和兵法的左宗棠。当左宗棠请他畅谈对英国等海上强敌的制敌方略时,林则徐却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林则徐注意到沙俄隐患决非偶然,他早在广东抗英时就了解到俄国不但可以通过水路,也可从旱路运走中国的茶叶。后来,他充军到伊犁时,受当地官员多方优待并委以治边之任,于是又对国境附近的形势进行三年实地研究。尽管当时边境基本相安,他却目睹守备松弛,并了解到俄军实力强大,预感到这一可任骑兵驰骋的陆地边患最为严重。由于清廷将守备力量多移往沿海,又以主力对付国内起义,林则徐死后仅十几年,沙皇俄国果然乘北方空虚,兵不血刃地侵吞了150万平方公里中国土地,不祥的预言变成了灾难性的事实。

更糟糕的是,当时新疆也一度沦于外人之手。幸亏弟子左宗棠后来始终记住“林文忠公”的嘱托,于19世纪70年代经营西北,力排众议率军远征收复了新疆,并以武力为后盾“探已投虎口之食”,向沙俄索回伊犁,在中国近代受尽屈辱的历史上总算写下令人欣慰的一页。

死因曾有“被毒害”之疑团,从朝廷记载看却是自然病亡

以对外反侵略著称的林则徐,最后猝死于弹压内变途中(从后来的评价看却是幸事,否则曾国藩那顶“镇压太平天国”的帽子肯定会扣在他头上)。1850年秋,因洪秀全在广西组织拜上帝会造反,天地会也起事呼应,刚继位的咸丰皇帝又倚重林则徐,派他赴桂总督军务。林则徐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一分子,虽年已65岁且抱病在原籍休养,接诏后仍以忠君之心躺在轿子里“星驰就道”。仅17天后,便于11月22日在广东普宁县驿馆猝然逝世。林则徐去世时在场的三儿林聪彝曾回忆,其父临终最后一刻,曾举起一个手指只大呼一声:“星斗南……”后来,福州民间及部分林氏后裔认为:“星斗南”实为广州十三洋行附近的“新豆栏”街。林则徐禁烟时曾严惩过十三行的贩子,他们对林则徐一直怀恨在心,就以重金收买了厨子往其粥中搅入巴豆汤,致使林则徐吐泻不止,衰竭而终。

不过,从林则徐死后的官方记载看,还找不出中毒证据。当时,他官居一品且为特命钦差大臣,警卫森严,又有儿子和侍从医官跟随照顾,不仅投毒不易,若真中毒也应迅速发现症状。林则徐亡故之地的官员奏报称,他是因年老体虚途中又感伤寒,导致吐泻不止病亡。

得知林则徐死讯,正盼他奏凯的清廷大为伤悼。咸丰皇帝曾命御医审看了当地医生上报的临终药方,最后确认用药正确,钦命对医生给予表彰。于是有人认为,他临终大呼“星斗南”,可能是提醒洋行洋商仍将是中国之祸,表达了对失败的禁烟斗争的遗憾之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