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声声慢》教学设计(八篇)

《声声慢》教学设计(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2 16:17:02
《声声慢》教学设计(八篇)
时间:2023-05-02 16:17:02     小编:zx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一

这篇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作者的情感随故事情节展开而发展:对小珊迪的初步认识——深切同情——深受感动。课文结尾饱含深情赞美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激发读者对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因而,此文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文章,通过阅读实践使学生受到感染,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

教学目的:通过朗读感受小珊迪的生活贫穷,通过想像、真情表达

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

礼。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及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1、课件2、与学生交流,消除陌生及紧张感。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美好啊!每天坐在宽敞明亮

的教室里学习,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教导,有同学、朋友的关

心照顾:在家里有亲人的的疼爱。可你知道吗?在一百多年

前的英国,当时,贫富悬殊,许多人缺衣少食。那些失去父

母的孩子,不得不以乞讨、擦皮鞋、做小买卖等为生。今天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小珊迪。(板书课题)他的童

年就是在饥饿、痛苦中度过的。让我们和他打个招呼吧!(齐

读课题)

1、师:想知道他的故事吗?那就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听!(老师

饱含深情地讲故事:从“故事发生在爱丁堡”讲到“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配乐)

2、师: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小男孩拿着那一个先令究竟干什么去了?请大家开动脑筋猜想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局。)

1、师:同学们想象出了不同的结果,故事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

猜想?请打开课本翻到31课《小珊迪》,快速自由读全文,用波浪线勾画出我猜想的语句。(生勾画,师巡视。)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过渡段: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

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生齐读这句话。)

师:“上当了”意味着什么?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猜想? 但是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紧接着我是怎样想的?让我们把后半句读出来: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

是那种人。“那种人”是哪种人?(生回答,师将其答案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4、师:我是根据什么来断定他不是这些类型的人的?(那孩子的面

孔, 那使人信任的神情)那孩子的面孔怎样?使人信任的神情又如何?让我们默读1——10自然段,用“——”勾画出描写小珊迪外貌及神情的语句。(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勾画,师巡视)

(1)师:小珊迪的外貌是怎样的?课件出示:他身上只穿着一件

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

冻得通红。从外貌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贫穷可怜的孩子。)

师:你们能用语气让老师感受到小珊迪的贫穷吗?(齐读。

课件重点突出“只、又薄又破、瘦瘦的、赤着”几词。)

(2)师:老师从你们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小珊迪的贫穷,他的神情

又是怎样的? a、可怜的孩子请求着,他是怎样请求的。

你能读出这种请求的语气吗?b、除了请求的神情,还

有什么样的神情?(乞求)(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

幕,这就是小珊迪乞求的样子。小珊迪为什么要乞求地

说?(他饿极了)

师: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课件出示:“请您现在就

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

零钱。”)先自己体验体验,再请生读。

(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朗读:声音要微颤,音量

要稍低。)

(3)根据课堂朗读情况,请一位读得好的同学扮演‘小珊迪’,其余

同学扮‘我和我的同事’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5、师生共同小结。

师:同学们,从小珊迪的外貌、神情,从他苦苦哀求我们买他的火柴,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饱受饥寒)是的,我们看到了一个饱受饥寒,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1、 师:看到孩子这样的面孔,看到这样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

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事实证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

们随着故事的发展去看一看吧!小组合作学习11——16自

然段。请听清楚要求(课件出示):(1)一边读一边在最使

你感动的地方用你喜欢的符号作上记号。(2)小组交流,为

什么这些地方让你感动?(3)说一说,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来?再试着读一读。

2、 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师参与个别组的学习。

3、 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1) 小珊迪临死前还牵挂着弟弟无人照顾。 “我就要死了。可怜的

小得比。。。。。。谁来照顾你呢?”

师:还有谁被这里感动了?站起来老师看看,读出你们的感动!(站着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珊迪是多么

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善良)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小珊迪的善良吧!(齐读)

(2) “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从这儿可以

看出小珊迪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3) “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

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的两条腿。’”。(因为为了急于还零钱给我,他往回跑,被被马车轧断双腿。小珊迪是多么的诚实呀!)

师:此时的小珊迪在哪儿?

(躺在破床上)

师:按常理他应该在哪儿?

(医院。可是他太穷,不能去医院治疗,只得躺在破床上等死。) 师:他需要钱吗?

(需要。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他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他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他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他太需要钱了!)

师: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4)第13自然段。小珊迪那么需要钱,还叫他的弟弟来还零钱。

师:小利比叙述的这段话我们该怎样读?

(悲哀、凄凉 )

师:第一句呢?

(坦然、坚定)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体会小珊迪的不幸遭遇,感受他诚实、守信、善良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3.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在品质。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教学流程:

引言: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你们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一样大的穷苦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小珊迪》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一、初读,整体感知

1.看课题提出问题并读文,解决生字。

看到课题后,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呢?在心里默默地说,然后带着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自由地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标注上,自己查字典解决,问问老师或同学都可。(2)多读几遍带有这些字的句子、词语,一定要读通读顺。(3)尽量多读几遍课文。

2.指名读文,关注学生。

教师调查读一遍以上的同学,读到一遍的同学,没有读完一遍的同学。对读到一遍或一遍以上的同学给予鼓励,对读一遍的同学因为诚实表示喜欢,并指名再给他们一次读文的机会。

3.回答自己的疑问,并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写出小珊迪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可怜、贫穷 ,诚实、守信、善良。

二、活读,设身领悟

(一)1.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主要写小珊迪贫穷得叫人可怜?用双数线作标记。

2.这一部分从哪体现他贫穷得可怜?(从外貌和语言都可以体现。)画出小珊迪的外貌和卖火柴时说的话,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小珊迪说的几句话:

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⑵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便士呀!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⑶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我可以给您换零钱。

小组讨论卖火柴时小珊迪说的话,联系上下文看看该怎么读合适?

3.带着冷、饿、抖的感觉,用请求、恳求、乞求的语气读卖火柴时小珊迪说的话。(板书:卖火柴。)让学生感悟到在小珊迪卖火柴的这部分中主要写他贫穷,贫穷得可怜。

(二)找到弟弟还钱的部分,用双数线作好标记。

指名读弟弟的话,体会小珊迪的处境和品质。感受到小珊迪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记还钱,并派年幼的弟弟还钱,这是多么的可贵的品质,多么高尚的人格呀!(板书:还钱。)

(三)找到作者看望小珊迪的部分,用双数线作标记。

自由读小珊迪的话,看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报读懂的内容,(板书:挂念弟弟)重点汇报出小珊迪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记还钱,依然还惦念着小弟弟,他多么诚实和善良,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多么高尚的人格呀!

(四)小结,升华情感。

文中通过写卖火柴、还钱、临死前挂念弟弟三部分看出小珊迪可怜、诚实、善良的好品质。我们和作者此时都为他凄惨的处境同情,为他人格的尊贵而感到心灵在震撼,为了那少少的一便士,为了还对他来说很多的四便士,一个可怜、诚实、善良的孩子死去了,他那么地需要钱,可他临死前不忘记还钱,惦念着弟弟没人照顾。他不是那种人穷志短、坑蒙拐骗、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可敬吗?能忘记吗?

三、想象,妙笔抒情

1.让我们闭上眼睛,根据文中的描绘和你的理解,想象小珊迪的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他的个头、脸型、服饰、脚上,眼睛里还流露着异样的神情,写下来或画出来。

2.读小练笔或在大屏幕上出示画像。

3.强化写作特点。同学们抓住了小珊迪的神态、外貌特征来写或画,很好。本文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突出小珊迪的特点的,同时也重点抓住了小珊迪的语言特点,今后我们再写人物的文章时,也要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同学们,小珊迪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与他相比幸福快乐,愿我们以后在幸福的生活中,更应该有一份诚实的面容,有一个守信的品质,有一善良的心灵。老师相信,拥有诚信,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拥有善良,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欢笑。

四、精思,汇报收获

今天,同学们 和老师共同学习《小珊迪》这一课,老师有很多收获,相信你们也收获颇丰,能说说吗?学生谈收获。老师适时给予鼓励。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三

1.学生通过对叠词的分析,体会其作用。

2.学生通过对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的分析,学会解读词的意象。

3.学生通过对词人生平的了解,体会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愁”的内涵。

学生学会解读诗词的意象。

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体会其“愁”之内涵。

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1课时

一、导入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金人的铁蹄踏进了京都,也踏碎了她原本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从此,她个人的命运便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改变。靖康之变,她与丈夫被迫逃离家乡,南渡避难;不久,与他情投意合、恩爱情深的丈夫突然染病身亡,留下她孤身一人,飘零天涯。

她历经人事沧桑,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所有的不幸,压在这个弱女子的肩头。这一天,面对萧瑟的秋风,面对庭院衰败的菊花,面对着旧时相识的大雁,面对着梧桐细雨,她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

千年之前,李清照寂寞离开人世,但她的诗词流传于世,希望能从茫茫人海中寻找知音。千年以后,很多人用朗读的方式和这位女词人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下面,我就播放一段配乐朗诵。

二、听读,初步感知全词

(一)播放学生录音《声声慢》。

1.问:这是咱们班同学自己配乐朗诵的《声声慢》,大家认为读得怎么样?

生:好(或还行)……

2.那我们之前说过,朗读的时候,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字音、停顿、节奏,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专业的朗诵者,但是经过每个同学感情浇筑的朗诵,却会有着别样的光彩。当然,要读出诗词的感情,还是要先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位千古奇女子李清照。让她的词作,带我们进入她的世界。

对于这个朗诵录音,我先不作具体的评价。我相信,等我们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大家对于这首词作的的朗读,会有更多的体会。

三、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阅读诗词是心与心的交流,朗读也是如此。词中的感情,只有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李清照的心情以后,才能明白的表达出来。感情,是诗词的灵魂。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一)大家都至少读过一遍《声声慢》,我想请大家告诉我,读完这首词,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生:悲伤、孤独……

问: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愁

上节课我们说过,李清照的词可是分为前后两期。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在词的最后说“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仅一个“愁”字还表达不了。而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李清照又是如何表达她如此深重,浓得化不开的愁呢?你认为哪些词句写的最好,最深刻,表达的淋漓尽致?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鉴赏。

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1)我们之前见到过叠字的诗句吗?(ppt展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三国演义》主题歌(杨慎《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问: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叠字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2)分析7个叠词中蕴含的层次。

问:开篇十四个叠字,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

答: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要去寻找,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

问: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

答: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

问: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

答:诗人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还是心爱的古玩字画?词人“寻寻觅觅”地找,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这反映词人内心空荡,无可排遣寄托。

问:寻找的结果如何呢?

答: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问:“冷冷清清”,指的是什么呢?

答:这里的冷清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冷清,冷清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然后她的情感,冷冷清清,冷清的环境有一种凄冷,冷清的心情有一种寂寞。

问: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呢?

答:“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3)ppt展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对此叠字的评价,与学生的解读分层一样,提高学生的自信。

(4)朗读指导:“寻寻觅觅”四字,应读得缓慢、迷茫,“冷冷清清”,用降调,轻声读,

“凄凄惨惨戚戚”六个字,则要一字一顿,读出字字悲的感觉。

2.小组讨论,解读词中意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1)淡酒

①有关“酒”的诗句:(ppt展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点拨:酒总是与“愁”的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淡酒”呢?——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③结论:淡酒象征浓愁。

(2)秋风

①有关“秋风”的诗句:(ppt展示)(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②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

①有关“雁”诗句:(ppt展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②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③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略讲)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ppt展示)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②点拨:李清照词中多用“黄花”意象。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③结论:黄花凋零,容颜憔悴,心境不复当年。

(5)细雨(略析“雨”意象,详讲“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ppt展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细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结合细雨,详讲“梧桐细雨”意象。)

①列出有关于“梧桐细雨”的诗句:(ppt展示)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②点拨: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我们可以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则是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一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呢?安静的时候,夜深人静却无法如水的时候,心中有着万千的愁情无法排遣的时候。

班里有同学喜欢读《红楼梦》的,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留得残荷听雨声”。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

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总结:词人满腹愁绪,本欲借酒浇愁,然急风欺人,淡酒无力,雁逢旧识,菊惹新愁,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霏霏,更添愁绪,此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景景牵愁,物物惹愁,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愁的世界。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的愁还可形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词人的愁则非笔墨所能形容得完的。所以,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言已尽,但愁难了。

(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词中多次写到愁,但此时的“愁”,相比于之前,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ppt展示:李清照大事记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答:丧夫之痛

寡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补充:结合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愁”的内涵还可包括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女人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的孤独、怨愁。

四、再读,学生体会情感。

(一)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请学生再次朗读词,大家评价。

2.教师播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词中的情感。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感受,把握作者传达情感的意象,走进词入的内心世界,再一次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背诵全词。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五、结语。

一杯残酒,一阵秋风,一声雁叫,一地黄花,一滴细雨,一树梧桐,一个千古断肠人守着窗儿,李清照用她的才情,用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带来这首传颂千古之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得到补偿,而这,就是我们的幸运了。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四

中心思想外露,是课文特点之一。结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不妨直奔中心,再以中心统揽全文,这就可以居高临下,提高阅读效率。

1.直奔中心,把握概要。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①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揭示了课文的中心?(读最后一自然段)

②读了这个故事后,最使你深受感动的是哪一点?(让学生自由讨论。)

③“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指什么品质?(指诚实、善良)是通过哪一件事反映出来的?(通过找还零钱这件事。)

④这美好的品质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此题不要求学生马上作答,可作悬念,激起学生精读深思的兴趣。)

2.抓住中心,精读深思。

以中心为指导,统率全文,引导学生精读深思。

①教师导言:小珊迪的诚实、善良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与我们一般人的诚实与善良比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让我们通过熟读课文后找出答案。

②读“卖火柴”部分。读了这部分课文后会引起你对小珊迪有哪些思考?a.从小珊迪的外貌描写你思考了些什么?b.从小珊迪几次三番要“我”买火柴的言和行,而且在态度上从“请”到“请求”最后“乞求”你思考了些什么?c.从“我”的猜想中你又思考了些什么?(通过对以上一些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领会小珊迪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即使一便士也将关系到他的生死问题。而他,就是在这样穷困的处境中将钱找还给买主的。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

③读“找零钱”部分,读后提问:a.小珊迪是怎样受伤的?伤势严重到怎样的程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利比和珊迪叙述受伤经过的语句。)b.珊迪受伤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在伤势极其严重,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把应找回的零钱给买主送去,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c.在珊迪临死之前,他最挂念的事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他最挂念的事是弟弟无人照顾,即使这样,珊迪也没有把钱留给弟弟,而是让弟弟把零钱找还买主。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

课文的特点之二是中心事件明确。分析时可以“找还零钱”这一中心事件为思维支点,由此定位设疑,让学生通过“有疑”“存疑”“析疑”“解疑”的过程,领会全文。

1.确定支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主要是通过哪件事反映出来的?(通过“找还零钱”反映出来。)

2.定位设疑。

以“找还零钱”为思想支点定位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还零钱”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小珊迪要“我”买火柴的过程中,态度是怎样一次次改变的?这说明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卖火柴”部分,领会当时小珊迪饥寒交迫的处境。)

②在换零钱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小珊迪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找还零钱的?(指导学生读“换零钱”部分,了解找还零钱的经过,领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③为找还零钱,给小珊迪带来怎样的后果?(自己被轧断双腿后悲惨地死去,留下弟弟无人照顾。让学生体会在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儿童的悲惨命运。)

④“找还零钱”,在我们生活中应该说是件平常的事,但小珊迪的“找还零钱”为什么“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深受感动”?他那美好的品质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引导学生思考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非同寻常之处。)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五

1、学习课文,了解珊迪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感,教育学生学习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2、继续学习抓住主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生字新词,并会用“诚恳”、“目不转睛”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抓住主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理解句子的含义。

3课时

一、导语入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小珊迪”的命运,要通过珊迪的悲惨遭遇,激发起我们的同情感,学习珊迪的美好品质。课文分哪三段?请三人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

2、读句子,谈体会;(投影1)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只”什么意思?小珊迪的生活处境如何?)(“只”是仅有,惟一的意思,看出小珊迪饥寒交迫,生活无指望,贫穷,艰难。)

3、带着对小男孩的同情读读这一段。轻声读,指名读。

4、这个穷苦的孩子卖火柴时说了些什么?指名读2--7自然段。再读小珊迪的四次话,体会“请求”、“乞求”时孤苦无援,可怜辛酸的困境。

5、“我”是怎样做的呢?指名读第8自然段。

6、读句子,谈体会。

(投影2)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表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猜想”、“断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议:“猜想”":猜测,估计。“我”根据他面容诚恳真诚,表情使人信任,断定他不是骗人的。)

7、小组分角色读一读。

8、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

(“我”花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是卖火柴的小男孩没有把找的零钱送回来。)

三、学习第二段:

1、小珊迪到底是哪种人呢?指名读,

思考:“我”从小利比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我”接过那四便士时,心里会怎样想?

(“我”知道珊迪身受重伤,帽子、火柴、另几个便士全丢了,面临死亡,可他还让弟弟把保存的四个便士还给“我”,“我”为他的诚实守信感动,没想到小男孩有这样美好的心灵;同时“我”为他的悲惨命运担忧,他的遭遇撞击着“我”的心灵。)

2、带着对小珊迪的敬意和担心读读这一段。自己读。

3、这几个自然段哪些内容是主要的?指名分段读,说说大意。

4、归纳段落大意:卖火柴的孩子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归还应找的零钱。

四、学习第三段:

1、小珊迪的命运究竟怎样呢?默读课文,思考;小珊迪要死了,他最担心的是什么?“我”怎样做的。?

2、指名读小珊迪的话,体会他善良、诚实的本性。再读,读出伤势很重的珊迪内心的极端痛苦。

3、读句子想问题。(投影3)我握着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主动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心灵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对他的悲惨遭遇充满了同情,“我”在他美好心灵的感染下,主动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

4、小结;一个多么可怜的小珊迪!一个多么善良诚实的小珊迪!他为了守信用还零钱被马车轧成重伤,他为了可怜的小弟弟而死不瞑目,谁看到这一切,会无动于衷呢?谁能不为他虽然贫穷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感动呢?让我们读出对他的同情,对他的肃然起敬。自己轻声读,指名读。

5、归纳这一段的段意:可怜的小珊迪死了,“我”愿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五、总结;

1、这一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小珊迪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想。

课后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an di jiu chan cai xiang cheng ken dua ding zhao gu gan ji huo chai

()()()()()()()()

you hong you zhong mu bu zhuan jing chi jiao xin ren ya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帽子一( )裤子一( )跑道一( )钢琴

一( )窗户一( )油画一( )丝线一( )电话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我们并不( )要火( ),为了使他不( )纠缠,我只好( )一盒。

四、造句;

1、诚恳--

2、目不转睛--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六

1、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知人论世,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力。

1、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读,议议,品品。

2、让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

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国愁、家愁、情愁。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方法。

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品读法,讨论法,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件。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欣赏音乐,预习课文。

(3分钟)

师: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词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能猜出是哪首词的画面吗?

师: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回忆初中学的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齐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自由朗读《声声慢》。

(8分钟)师: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声声慢》和我们初中学的《如梦令》在情感基调上有些不同啊,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同呢?

明确——《如梦令》欢愉、轻松、高兴……

《声声慢》愁苦、凄凉、哀婉……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明确——“愁”。很好!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而大家对《声声慢》这首词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对,就是一个愁字!

师:不仅我们读出了李清照的愁,就连一位法国诗人克洛岱也读出了李清照词中的愁,并且还把《声声慢》改写成了一首法国诗。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这首《绝望》。

师:这首诗翻译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绝望》:改写的诗,简直就是一种发泄。只有一些声嘶力竭的吼叫,情感的表露太直白,太浅露,甚至有些“泛滥成灾”了。虽然也表达了一种绝望、痛苦,但是只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没有意象,没有意境,毫无美感可言。

《声声慢》: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更多的是借助一些意象来传递愁情,有一种含蓄、蕴藉的美。即便是直接抒情的句子,也不像克洛岱那样直白浅露。

师:大家找找李清照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体会一下。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小小一个愁字,又如何道得尽女词人的痛苦和哀伤呢?一个反问加感叹句,加重了语气,也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可见愁绪深远无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环境——心理,用了十四个叠字,由外到内、层次鲜明地写出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上形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节奏和旋律,刻画了一个面容憔悴,晚景凄凉的形象,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注意对这两句的诵读指导。)

师:大家已经初步把握了这首词的情感,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欣赏一段课文的诵读录音,请大家跟着录音一起读一读课文。录音是不是读得很好?我们有没有信心也读得这么好?大家酝酿一下感情,一起来试一下,好吗?

(注意读完后的及时鼓励。)学生区别两首词的不同情感,并寻找《声声慢》的词眼。

学生齐读法国诗《绝望》,并将其和《声声慢》进行比较,看看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寻找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仔细品读,体会写法上的不同。

学生在分析这两处直接抒情的句子时,让全班齐读品味,特别是叠词的句子,要读出一种缓慢、低沉。

学生听录音,跟读。然后全班齐读课文。

(15分钟)师:《声声慢》中除了直接抒情的句子外,更多的是借助一些意象和画面来抒发情感,也就是间接抒情。大家看看作品从头到尾是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哪些画面,来表达“愁”情的?

师:大屏幕上有六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代表着一种意象,请大家把词中的主要意象找出来。

明确——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营造了怎样一种画面和意境呢?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其中任两个意象的赏析。

师:在作者笔下,淡酒无味,急风欺人,过雁旧识,黄花堆积,梧桐叶落,细雨霏霏,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意境,传递出孤寂和愁苦。而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意象把愁情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了,与《绝望》的声嘶力竭相比,更多了一些让人想象的空间,意蕴更加丰富,也更耐人寻味。而这也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学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意象的分析鉴赏,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相机指导。

(5分钟)师:有人说《声声慢》是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而李清照也被称为“写愁第一高手”,那么,李清照的愁,究竟是什么呢?她又为何而愁呢?大家能不能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呢?

(注意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补充。)

明确——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师:李清照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她曾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她曾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金人的铁锤砸烂了她所深爱着的国家,也砸烂了她公主般幸福的生活。于是她开始了后半生的磨难。在磨难中她体味情愁,咀嚼家愁,品味国愁。“愁”成了她诗歌创作的主题。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明确鉴赏诗词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要联系李清照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2分钟)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明确——找词眼,把握情感基调。

抓意象,赏画面,品意境。

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学会及时总结学习方法,这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一名学生回答不全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回答。

拓展提高

(6分钟)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李清照这个经历坎坷的女子,体会了她笔下别样的愁情。那么,此时此刻(),你心中是不是有一些话想对李清照说呢?让我们欣赏一首由《声声慢》改编的歌曲,在歌声中,请大家敞开心扉,走进女词人的内心深处,和她进行一次情感的交流,把你想对她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诗,可以是歌,可以寥寥数语,也可以文采飞扬!

师:雁过南窗月满楼,梧桐细雨点离愁。

秋风落叶寄情思,自是写愁第一流。

学生畅谈学习后的感悟,走进女词人内心,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1、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写自己生活中的“愁”。

2、推荐阅读李清照另两首写愁的名作《武陵春》《一剪梅》,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

结语:现实生活中,但愿快乐幸福与我们永远相伴;阅读世界里,希望大家能走近李清照,真正体会到那份美丽的忧伤与忧伤的美丽!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七

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正确读写9个生字及新词。

3、正确通顺的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学具:课本,字典。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互相交流)

3、听写难点字词:赤脚 火柴 纠缠 轧

学生互相检查,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要求:当堂记牢。

1、全文围绕小珊迪见了哪些内容?

生:(1)分段读一读,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2)提出不懂的词语。

(3)互相交流,解决。

2、汇报:

师:引导学生注意地点的变化。

旅馆前,乞求买火柴。

旅馆里,小利比送钱。

珊迪家,放心地闭眼。

3、指导朗读:

(1)分自然段指名读一读。

(2)再读中出不理解词意。(也可查字典,再结合句子)

猜想:猜测估计的意思。试着用这个词说个句子。

(3)评读。

1、读读你喜欢的段、句子。

2、谈谈你的收获。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小珊迪,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我们下节课会继续学习。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教学难点:(同重点)

教学设计:

1、导语:在美国爱丁堡的大街上,一个衣衫褴褛、手捧火柴的小男孩,那么可怜,他是谁呢?(板书:、小珊迪)

2、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书中句子谈一谈。

(1) 对珊迪命运的同情。

(2) 对珊迪品格的称赞。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来?

2、汇报:(生活贫困、性格诚实)

1、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为什么?

3、汇报: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

① 外貌描写,从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导:这时的他多么可怜!多么需要一件衣服、一块面包……

② 4次语言的描写,你有什么新发现?新感受?

师生对读:

而那位先生的态度呢?(无动于衷,不耐烦)。

③ 小利比的语言应怎样读?

(边读边想象,体会小利比悲伤的心情)

4、引导学生感受的诚实品质

① 珊迪和弟弟的对话(学生两人一组对话)、

② 他临死最挂念什么?(结合人物性格)

③ 那位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我的感情变化)

读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可怜的小珊迪,也是可敬的小珊迪,他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八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1.作为高二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诵读感悟法 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画像及其词园对联,请同学猜是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畅所欲言话清照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三、美读感知——以声传情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习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

(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

(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

四、整体把握 ——用心体情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 “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意象: 酒 、 风 、 雁 、 花、 梧桐、 雨

(淡)酒、 (急)风、 (过)雁、 (满地)黄花 、 梧桐 、(点点滴滴)的细雨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五、佳句鉴赏——个性品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

1. 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学,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具体设计】(如果学生没关注叠词,可以如下引导)

a赏析时让学生各删去一个与原词比较读,感受叠词的魅力。

b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挖掘隐含信息,体味其中深情。

师引导:开篇七组叠字,可谓“胆大包天”,具有开创性,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追问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字信息。 “寻觅”的可能是什么?寻觅的结果?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叠词作用:音乐美 、增强情感。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引用古典诗歌中些酒的诗句,把握“酒”的意象内涵,重点品析“淡”。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明确: “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雁”的特定内涵。

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故说“旧时相识”。雁可回北方,人却客居江南,在异乡相逢,更添天涯沦落之感。

明确:“雁”离愁的象征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黄花满地”内涵。(备用幻灯片引导)

强烈的反问,“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黄花更显出一个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具体设计】:把握“梧桐”“细雨”特定内涵,在学生赏析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发挥想象,几十字描绘诗句所展示的凄惨的情景,体味情景交融效果。)

结论:“梧桐”悲秋、悲凉的心境。

【预设示例】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小结深情】:清照“愁”的内涵。(结合赏析归结)

怀乡之思 漂泊之苦 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六、共同总结 ——积累方法。

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

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经历背景

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抓直接抒情句子、直接表现情感词。

3、捕捉意象,关注特点。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梅、兰、竹菊、鹤——君子的象征。同时还要注意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字眼再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这些虽都是月亮,但修饰语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七、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词及背景。

【问题设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结合词句具体阐释)

参考答案:《一剪梅》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相思 闲愁

八、课堂小结——回味无穷。

细雨滴梧桐、黄花堆满地、雁叫声声思,所有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愁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声声慢》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

九、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读李清照前期的词二首《如梦令》和《醉花阴》,与本词作比较阅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词。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在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1.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完成的很好;

2.猜谜加图片导入,既引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助于调整学生情绪;

3.个性鉴赏环节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设计原则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落到实处。

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

2.面对课堂意外处理不够机智,浪费了时间。在播放的范读录音时,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还是坚持放完了,而学生反映木然。其实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环节,老师来范读,我想效果会更好。

3.对于“词眼”问题的讨论环节设计有些过于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问题可以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交流,这样能节省一些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后面“个性鉴赏”环节更多的交流时间。

4.反馈练习相对单薄。学生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运用,

但绝对谈不上熟练程度,而且所选的词特定意象较少,可以选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诗句反馈强化。

“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课有尽,思无穷。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