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八节男人的说说篇一
“三.八”节又到了,单位组织女同志们举行演讲,主题是“
爱
岗敬业”。虽然我也爱岗敬业,但由于性别因素,天然的丧失了在舞台上发表讲演的机会,只好在台下聊聊自己的感言。说实在话,
关于
“三.八”的话题
原本是女同志的独享空间,男人们本不该凑趣;即使有好事者偏偏要凑这个趣,发表个感言啥的,也多是自说自话,难关痛痒。为啥呢?俗话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也暗示了两家人难说一家话。女人家有女人家的话,男人家有男人家的话;女人家参乎不了男人家的话,当然,男人家也参乎不了女人家的话。所以,一堆女人在一起如快活的雀子一样“喳喳喳”,哪个男人偏要凑这个热闹,眼瞅着,心想着,都觉着无聊。我的要在“三.八”节有所感言,大约就属于此类,也是不疼不痒的自说自话,但既然话已开说了,索性就无聊一回,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休,也不必像小媳妇似的,扭扭捏捏地拐着弯“撒娇”。
之所以想在“三.八”说几句,虽非心血来潮,却也事出有因。
上周日和几个朋友去玩,大家伙儿很尽兴,也许是意犹未尽,其中一位女士兴冲冲的要预约下周日的活动。下周日恰好是“三.八”节,想来她兴奋地忽略了那天是她的节日。我便告她,下周日
幸福
的呆在家里,让老公好好地给你过个“三八”。没想到这位女士柳眉一竖,立马开火:我像是妇女吗?我又没生过孩子,又不老;要过我也要过情人节,才不稀罕“三.八”节呢!敢情人家根本不是不知道下周就是“三.八”节,而是压根没有把自个儿和妇女联系在一起。也许,在她的心里,对于“妇女”这种称呼-----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不愿妥协的抵触,这类抵触颇类似于医学上的“排异”反应。
这一现象在我的一位可爱的女同事那里也得到了印证。这位同事已为人母,依旧年轻而美丽;对于单位“三.八”节的活动也热情的参与。在我们关于这一话题的闲聊中,她也对“妇女”这一叫法流露着明显的不情愿。
看来,问题不是出在“三.八”节上,而是出在那个隐身的称呼-----“妇女”上。许多女士尤其是年轻女士对这一称呼有着与性别俱来的抵触;她们愿意买“三.八”节的帐,但绝不买“妇女”的帐。
看来,谁是“妇女”,这是个问题。
辞典上释义:成年女子的通称。如果十八岁算是成年,那么,十八岁以上的女士都可以用“妇女”来称而呼之。但是,且慢----虽说理论可以联系实际,但这年头,不是啥理论都能或都敢联系实际的。不信的话,我先借你个胆子,拿着“妇女”的标签在女士们身上乱贴试试:不“野蛮”你算是有涵养,送你个白眼那还叫温柔;弄不好,“淑女也疯狂”啊!
为
什么
呢?也许,玄机就在于语言形式背后蕴藏着的丰富的形象化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会在被动的接受者那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或被欣然接受,或遭横眉冷对。比如“小姐”这个词,搁在以前,被人“小姐小姐”地叫着,听着都亲切,感觉有身份;现如今呢,你不敢乱称呼,搞不好,“后果很严重”呢。这很像是电视上的一种游戏:你急哈哈的跑过去,推开一扇窗子,从里面蹦出来的,你知道是可爱的小白兔,还是可恶的大灰狼呢?许多女士对于“妇女”一词的反应,或许就源于该词产生的这种心理暗示,她会把这个干巴巴的词语和这个词语暗示着的
生活
中的可能情形进行链接叠加,从而在脑海中活跃出一幅幅画面,姑且称之为“妇女意象”吧。这涉及到女性心理学,是门学问。一说到学问,我的'反应是一敬之二远之。一敬之,是因为学问者,巍巍如高山,滔滔似江河,非木讷愚钝如我者敢于涉足。二远之呢,是因为在这年头,经济进步是方向,数字化生存是关键,大家伙儿都忙啊;遇上朋友问你最近忙啥呢,你说闲着没事琢磨学问呢,朋友哈哈笑笑哈哈地说:“好,好,做学问好啊,高雅,有品位。不像我们,俗,忒俗,哈哈,哈哈哈!”那哈哈,打的是不阴不阳,直让你心里发毛,掂不清自己是被夸了,还是被损了。所以,但凡有涉于学问之类,我的策略就是脚底赶紧抹油,溜之方能大吉,“
安全
第一”嘛。另外,我还有一个发现,这种对“妇女意象”的“排异”,不独存在于当今女性身上并表现为心理现象,而且还作为一种文化中的审美现象,一直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呢。
从神话到传说再到诗歌小说,这样的审美现象俯拾皆是。比如,补天济世的女娲娘娘,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织女和七仙女,为了爱情红颜一怒的白素贞,还有《聊斋》中那些多情可爱的花妖狐怪,不一而足。这些艺术形象以其历久而弥新的魅力滋养着丰富着我们的
想象
力,照亮了我们精神家园的星空,但是,如果在对这些艺术形象的审美中渗入了哪怕一点点的“妇女意象”,我们不妨一问,她们的星光是否会依旧灿烂?汉代李延年作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杜甫亦有《佳人》篇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如若改“佳人”而为“妇人”,浅吟低诵,你还会感到齿颊生香吗?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举国上下,清一色的女子;吴承恩称之为“西梁女国”,而我们更喜欢叫她为“女儿国”。看来,吴承恩是很懂得女性心理也是很懂得如何尊重女性的艺术家了。不服气,你换个词改个名试试?
这些例子,可以算作是文化长河中的暗流细浪了;而敢把这微微细浪掀成滔天巨浪的,要算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了。
宝玉是坚定的“女儿主义”者。他严格的区分着女儿和女人,绝不混同;在宝玉的眼里,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清净洁白”,而女人呢,你听他怎么说:“女孩儿未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了宝色光彩,是颗死珠子;再老了,竟是鱼眼睛。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真正是惊世骇俗。难怪宝玉要招来一些女人们的刻薄了。
女儿们引宝玉为良友,女人们视宝玉为另类;但不管是女儿还是女人,全都使出浑身解数来拒绝自身的“妇女化”,全都希望着自己永远“是颗无价的宝珠”------哪个女人心里没有像宝玉那样的“女儿情结”呢?
写到这里,我忽然有个奇想,假如由宝玉来给所有女人的这个节日起个名字,他会怎么命名呢?也许,会是“女儿”节吧。生活的世俗化和诗意化,也就在一字之间。
我开头就说过,这本是无聊的自说自话,虽然扯得有些远了,但既非官方文字,又非领导发言,自家也就觉得无伤大雅了。
“女儿”节也好,“三.八”节也罢,有节过,总是好的,不过白不过;如果过的热闹而实惠,那就过了还想过了。
最后,谨祝所有女士“三.八”节快乐!
s("content_relate");【一位男士的三.八节感言的散文】相关文章:
1.
文科男散文
2.迷糊男散文
3.一位老教师的退休感言
4.医院优秀护士的获奖感言
5.感言散文
6.和尚与道士的散文
7.暖男三段扯经典散文
8.生日感言散文